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报纸研究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12-5-4 15:31: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继忠微语//@彭兰: “未来新闻记者不再仅通过‘话语’来表达新闻,计算机技术将是他们的新语言。” 金格拉斯说,一个已经开始的趋势是,美国有越来越多新闻学系的毕业生是新闻学和计算机技术双学位。
@董崇飞【好文推荐:媒体未来路在何方】谷歌的建议:媒体要改版时,不要把90%的时间都放在首页重新设计上,大部分的时间应该花在文章内容页上!因为搜索、社交媒体链接等直接进入在网站浏览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从首页进入的比重越来越小,只注重首页的设计无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http://t.cn/zOTSQxs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轉發(988)
|
評論(102)
5月2日21:22
來自iPhone客户端
轉發|
收藏|
評論
12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媒体未来路在何方?
2012年05月01日 16:31
分类:未分类
阅读:1,273
评论:4

《经济学人》看到了平板电脑时代深度阅读的黄金期,《卫报》看到了新平台为新闻带来的丰富性,Facebook看到了社交纽带创造的个性化新闻消费,谷歌看到了未来的新闻将用技术说话。
4月26日在西班牙马德里参加了“帕雷媒体中心”(Paley Centre for Media)组织的国际媒体大会,听各路媒体精英畅谈媒体业未来,收获颇丰。特汲取精华,与君共享。
(一)《经济学人》:深度阅读第二春
深度阅读在数字时代仍将生存,杂志和书籍还会找到那些关注的眼、爱抚的手,并且在平板电脑时代进入黄金期,这是《经济学人》杂志的体会。
《经济学人》集团CEO拉什巴斯(Andrew Rashbass)承认,他在七年前犯了一个错误。他以为网络阅读将替代过去的传统阅读模式,因此只要将《经济学人》的内容优势从杂志移植到网络,就能延续这本杂志的成功。
但他很快发现这种设想错了。事实上,人们仍然需要过去那种捧着一本书或杂志、靠在椅背上慢慢品味思考的阅读方式,也就是《经济学人》团队所谓的“往后靠”(lean back)模式。与之相对,那种在网络上边阅读边搜索边分享的模式被称作“往前靠”(lean forward)模式。《经济学人》的研究发现,这两种模式并不交叉,处于往后靠的“阅读状态”的读者就不在往前靠的“分享状态”,反之亦然。
杂志仍有一些不可替代的重要属性。其一是“可读完性”(finishability)。“这么多年来,我很惊讶的是没有一个读者问过我这个问题:你们杂志为什么不能再多一两页?” 拉什巴斯说,“可见,可读完性有多么重要。”他打了个比方:想象一下,如果牙膏没有牙膏管,你会有什么感觉?
因此,杂志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对内容进行“打包”(packaging)。《经济学人》不追求“独家”,其任何一篇文章的题材都有别人写过,但追求“特色”,用一种不同于他人的方式将内容打包呈现给读者。
《经济学人》在网络时代的策略就是,杂志和网站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经济学人》杂志是拿来读的,而《经济学人》网站是拿来与读者互动的。网友在《经济学人》网站上很大程度上不是在阅读,而是在讨论,在搜寻信息,不仅在该网站内部,也由该网站通向其他平台。
与之对应,在媒体盈利的两大渠道——订阅与广告中,注重阅读体验的杂志主要依靠订阅盈利,鼓励互动的在线阅读则以广告为重。在纸质媒体损兵折将的今天,《经济学人》的利润率却创历史新高,证明了这种策略的成功。
而随着掌上阅读的出现,《经济学人》认为,阅读革命近在眼前。从2007年Kindle发布,到两年前的iPad问世,传统的深度阅读也将不仅局限于纸质印刷。捧着平板电脑靠在沙发上,将取代捧着杂志或书本,成为新时代的深度阅读方式。
拉什巴斯说,根据皮尤(Pew)调查机构的调查,使用平板电脑阅读的人中有42%经常深度阅读(读两个小时以上),40%有时深度阅读,即使在25岁以下的人群中也是如此。这甚至超过了读纸质杂志的深度。
《经济学人》现在的发行量(包括纸质和数字)是150万,其中数字版发行量10万。拉什巴斯说预计未来18个月内纸质杂志发行量就会落后于数字发行量,但总发行量会增加。这本杂志达到100万发行量花了161年(1843-2004),但从100万增加到150万只花了七年。
拉什巴斯引用在线新闻《赫芬顿邮报》(Huffington Post)创始人Arianna Huffington的话说:“不受干扰的阅读时间才能创造思想。” 《赫芬顿邮报》已经宣布将发布iPad版电子杂志。
(二)传统媒体老新枝
英国《卫报》副主编威娜(Catherine Viner)说,严肃媒体在新时代需要同时拥抱传统的调查性报道和新生代的新技术。《卫报》是公认的传统媒体拥抱新技术的先锋。
威娜说,《卫报》过去两年来坚持不懈调查报道英国的电话窃听门,而其他大部分的报纸和所有的电视台都认为没有报道价值,警方、政界 、监管机构也都说没有什么好调查的,但正是在与读者的互动中《卫报》得到了读者的不断鼓励,坚持报道。最后窃听门事件在英国新闻界掀起风暴。
另一方面,《卫报》也对新技术敞开大门。一个例子是2011年的英格兰骚乱。《卫报》记者Paul Lewis本来不怎么用推特(Twitter),他也没有什么粉丝。但骚乱期间他突然有了这个主意:在推特上问大家,除了骚乱开端的托特汉姆(Tottenham),还有哪些地方出现了骚乱?他就开着车,根据读者在推特上的留言前往骚乱前线。几天内他增加了4万粉丝,同时他也做出了内容最丰富的骚乱报道。
另一个新技术开放平台的例子是BP油泄露事件中,几位一流的海洋生物家在《卫报》网站论坛上互相留言,辩论如何解决油泄漏。这并非《卫报》发起,但几名科学家利用卫报的留言平台,欲罢不能,当三天后《卫报》打算结束已经有些“过长”的评论时,科学家们还抗议了一番。
Facebook记者计划经理Vadim Lavrusik透露,《卫报》的facebook app有800万用户,其中有一半是活跃的。50%在25岁以下。而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本来绝非《卫报》读者主力,新技术为媒体扩展了读者群。
作为全球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Facebook看到了传统新闻的价值。拉夫如希克说,带有记者分析的帖子点击量平均能增加25%,其中国际新闻点击量增加70%,政治新闻增加60%。
正因认识到了专业新闻生产对用户的吸引力,Facebook在几个月前发布了“新闻工作者”频道,希望通过吸引更多新闻工作者在Facebook上建立个人页面、与读者互动,拓展用户的广度和深度。
Facebook也看到了“分享”的新潜力。通过其Opengraph的新平台,朋友之间可以互相分享“你今天读了什么”。雅虎网站甚至用朋友阅读表代替了传统的头条通栏,道理很简单:你的朋友圈最关注的新闻很有可能就是你最关注。“头条”应该是个性化的,而非整齐划一。
(三)新闻工作:从采集到甄选
当信息来源不再稀缺,专业新闻报道(journalism)的任务也就从“新闻采集”转到了对信息的核实和确认上。
前半岛新闻网总干事、现任Shariq Forum智库主席坎法尔(Wadah Khanfar)说,“众包”(crowdsourcing)对半岛新闻网来说,并不是选择,而是必需。正因为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对记者关闭了大门,这些国家的活动人士、博主们发来的信息就成为半岛最重要的新闻来源。
“最早我们的编辑部里对此的反对意见也很多。”坎法尔说,“人们担心,刊登这些真实性难以核准的内容会危害新闻的正直性。”但事实上,解铃还须系铃人,正是社交媒体提供了核实这些消息的可能——
海量信息通过社交媒体到达编辑部,经过小心选择和一段时间的观察,半岛的编辑们能够确认一部分可靠、了解情况、有真知灼见的博主。此后再有难以核实的信息出现时,编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智慧博主”帮助核实信息。“智慧博主”们可能分布于一个国家的各个地区,他们对当地的了解为新闻提供了更深的背景知识。
坎法尔看到,未来新闻与技术的结合有三大要点:一是“内容”——用户产生的巨大信息量;二是“情景”和“深度”——传统的新闻报道强项所在;此外还不可或缺的是“优先”和“顺序”。正因为网络时代用户产生内容可能如潮水海啸般涌来,通过甄选和排序来帮助读者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就成了新闻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因此,未来专业新闻工作者的标准不会下降,而会被推高。“未来的编辑将要求更高的资历,将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个思想者、战略家、分析师,而非单纯技术意义上的新闻工作者。”坎法尔说,而技术含义上的新闻工作(信息采集)更多将由读者或说用户产生。
Facebook的记者项目经理拉夫如希克(Vadim Lavrusik)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未来会有更多由用户产生的新闻内容,而职业记者的作用是将新闻“情景化”(contextualize),记者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而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
谷歌的新产品部主管金格拉斯(Richard Gingras)亦有同感。他说谷歌CEO佩奇(Larry Page)曾说:记者的报道中为什么不多加些脚注呢?数字时代,当版面已经不成问题,新闻将有条件让知识不断延展。
(四)电脑:新
金格拉斯说,新闻媒体业要有一个更美好的明天,就不能忽略新技术的作用,要利用新技术的杠杆来放大自己产品的影响。过去新闻业者关注的主要问题可能是“我们要生产什么样的内容”,但今天还需要更认真地问自己:“我们怎样呈现我们的内容?”
谷歌相信未来会产生所谓的“电脑化新闻”(computational journalism)。这意味着记者需要利用计算机技术,革命性地改变新闻报道的方式。未来的新闻消费将跳出传统的用文章来讲述故事的方式,可能会是各种的图表、状态更新、编读互动等的糅合体——如何创造新时代的报道形式,正是新闻从业者应该发挥最大限度想象力的。
“未来新闻记者不再仅通过‘话语’来表达新闻,计算机技术将是他们的新语言。” 金格拉斯说,一个已经开始的趋势是,美国有越来越多新闻学系的毕业生是新闻学和计算机技术双学位。
谷歌的任务就在“连点成线”,整合互联网上可以得到的巨大的信息和知识资源,而不是去生产内容本身。金格拉斯说。
正如帕雷媒体中心的主席兼CEO米雪儿(Pat Mitchell)指出的,两三年前,这样的一个媒体大会都不能想象会邀请谷歌公司的人参加。但如今,搜索引擎谷歌成了新闻业图景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
金格拉斯还带来谷歌一个建议:媒体要改版时,不要把90%的时间都放在首页的重新设计上,大部分的时间应该花在文章内容页上!因为搜索、社交媒体链接等直接进入在网站浏览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从首页进入的比重越来越小,只注重首页的设计无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经济学人》的拉什巴斯提到,英国的《邮报》在线(Mail Online)是一个并非完美却值得一提的例子:从网站设计角度说非常粗糙,整个页面冗长,图片堆积无序,但该网却吸引了巨大浏览量,正因为该网站是特地为搜索引擎做了优化。
“传统媒体的出路只有一条:聘请一流的网络工程师,与记者们一起工作,互相学习。”西班牙最大报纸《国家报》(El Pais)董事长赛布里安(Juan Luis Cebrian)说。
帕雷媒体中心-马德里2012国际大会视频:http://www.paleycenter.org/ic-2012-madrid-video
http://zhanghong.blog.caixin.com/archives/40151

82#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1:43: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财新网张翃:媒体未来路在何方?

2012年05月02日11:25 张翃 财新网博客

《经济学人》看到了平板电脑时代深度阅读的黄金期,《卫报》看到了新平台为新闻带来的丰富性,Facebook看到了社交纽带创造的个性化新闻消费,谷歌看到了未来的新闻将用技术说话。
4月26日在西班牙马德里参加了“帕雷媒体中心”(Paley MediaCentre)组织的国际媒体大会,听各路媒体精英畅谈媒体业未来,收获颇丰。特汲取精华,与君共享。
(一)《经济学人》:深度阅读第二春
深度阅读在数字时代仍将生存,杂志和书籍还会找到那些关注的眼、爱抚的手,并且在平板电脑时代进入黄金期,这是《经济学人》杂志的体会。
《经济学人》集团CEO拉什巴斯(AndrewRashbass)承认,他在七年前犯了一个错误。他以为网络阅读将替代过去的传统阅读模式,因此只要将《经济学人》的内容优势从杂志移植到网络,就能延续这本杂志的成功。
但他很快发现这种设想错了。事实上,人们仍然需要过去那种捧着一本书或杂志、靠在椅背上慢慢品味思考的阅读方式,也就是《经济学人》团队所谓的“往后靠”(leanback)模式。与之相对,那种在网络上边阅读边搜索边分享的模式被称作“往前靠”(leanforward)模式。《经济学人》的研究发现,这两种模式并不交叉,处于往后靠的“阅读状态”的读者就不在往前靠的“分享状态”,反之亦然。
杂志仍有一些不可替代的重要属性。其一是“可读完性”(finishability)。“这么多年来,我很惊讶的是没有一个读者问过我这个问题:你们杂志为什么不能再多一两页?”拉什巴斯说,“可见,可读完性有多么重要。”他打了个比方:想象一下,如果牙膏没有牙膏管,你会有什么感觉?
因此,杂志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对内容进行“打包”(packaging)。《经济学人》不追求“独家”,其任何一篇文章的题材都有别人写过,但追求“特色”,用一种不同于他人的方式将内容打包呈现给读者。
《经济学人》在网络时代的策略就是,杂志和网站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经济学人》杂志是拿来读的,而《经济学人》网站是拿来与读者互动的。网友在《经济学人》网站上很大程度上不是在阅读,而是在讨论,在搜寻信息,不仅在该网站内部,也由该网站通向其他平台。
与之对应,在媒体盈利的两大渠道——订阅与广告中,注重阅读体验的杂志主要依靠订阅盈利,鼓励互动的在线阅读则以广告为重。在纸质媒体损兵折将的今天,《经济学人》的利润率却创历史新高,证明了这种策略的成功。
而随着掌上阅读的出现,《经济学人》认为,阅读革命近在眼前。从2007年Kindle发布,到两年前的iPad问世,传统的深度阅读也将不仅局限于纸质印刷。捧着平板电脑靠在沙发上,将取代捧着杂志或书本,成为新时代的深度阅读方式。
拉什巴斯说,根据皮尤(Pew)调查机构的调查,使用平板电脑阅读的人中有42%经常深度阅读(读两个小时以上),40%有时深度阅读,即使在25岁以下的人群中也是如此。这甚至超过了读纸质杂志的深度。
《经济学人》现在的发行量(包括纸质和数字)是150万,其中数字版发行量10万。拉什巴斯说预计未来18个月内纸质杂志发行量就会落后于数字发行量,但总发行量会增加。这本杂志达到100万发行量花了161年(1843-2004),但从100万增加到150万只花了七年。
拉什巴斯引用在线新闻《赫芬顿邮报》(Huffington Post)创始人AriannaHuffington的话说:“不受干扰的阅读时间才能创造思想。” 《赫芬顿邮报》已经宣布将发布iPad版电子杂志。
(二)传统媒体老树新枝
英国《卫报》副主编威娜(CatherineViner)说,严肃媒体在新时代需要同时拥抱传统的调查性报道和新生代的新技术。《卫报》是公认的传统媒体拥抱新技术的先锋。
威娜说,《卫报》过去两年来坚持不懈调查报道英国的电话窃听门,而其他大部分的报纸和所有的电视台都认为没有报道价值,警方、政界、监管机构也都说没有什么好调查的,但正是在与读者的互动中《卫报》得到了读者的不断鼓励,坚持报道。最后窃听门事件在英国新闻界掀起风暴。
另一方面,《卫报》也对新技术敞开大门。一个例子是2011年的英格兰骚乱。《卫报》记者PaulLewis本来不怎么用推特(Twitter),他也没有什么粉丝。但骚乱期间他突然有了这个主意:在推特上问大家,除了骚乱开端的托特汉姆(Tottenham),还有哪些地方出现了骚乱?他就开着车,根据读者在推特上的留言前往骚乱前线。几天内他增加了4万粉丝,同时他也做出了内容最丰富的骚乱报道。
另一个新技术开放平台的例子是BP油泄露事件中,几位一流的海洋生物家在《卫报》网站论坛上互相留言,辩论如何解决油泄漏。这并非《卫报》发起,但几名科学家利用卫报的留言平台,欲罢不能,当三天后《卫报》打算结束已经有些“过长”的评论时,科学家们还抗议了一番。
Facebook记者计划经理Vadim Lavrusik透露,《卫报》的facebookapp有800万用户,其中有一半是活跃的。50%在25岁以下。而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本来绝非《卫报》读者主力,新技术为媒体扩展了读者群。
作为全球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Facebook看到了传统新闻的价值。拉夫如希克说,带有记者分析的帖子点击量平均能增加25%,其中国际新闻点击量增加70%,政治新闻增加60%。
正因认识到了专业新闻生产对用户的吸引力,Facebook在几个月前发布了“新闻工作者”频道,希望通过吸引更多新闻工作者在Facebook上建立个人页面、与读者互动,拓展用户的广度和深度。
Facebook也看到了“分享”的新潜力。通过其Opengraph的新平台,朋友之间可以互相分享“你今天读了什么”。雅虎网站甚至用朋友阅读表代替了传统的头条通栏,道理很简单:你的朋友圈最关注的新闻很有可能就是你最关注。“头条”应该是个性化的,而非整齐划一。
(三)新闻工作:从采集到甄选
当信息来源不再稀缺,专业新闻报道(journalism)的任务也就从“新闻采集”转到了对信息的核实和确认上。
前半岛新闻网总干事、现任Shariq Forum智库主席坎法尔(WadahKhanfar)说,“众包”(crowdsourcing)对半岛新闻网来说,并不是选择,而是必需。正因为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对记者关闭了大门,这些国家的活动人士、博主们发来的信息就成为半岛最重要的新闻来源。
“最早我们的编辑部里对此的反对意见也很多。”坎法尔说,“人们担心,刊登这些真实性难以核准的内容会危害新闻的正直性。”但事实上,解铃还须系铃人,正是社交媒体提供了核实这些消息的可能——
海量信息通过社交媒体到达编辑部,经过小心选择和一段时间的观察,半岛的编辑们能够确认一部分可靠、了解情况、有真知灼见的博主。此后再有难以核实的信息出现时,编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智慧博主”帮助核实信息。“智慧博主”们可能分布于一个国家的各个地区,他们对当地的了解为新闻提供了更深的背景知识。
坎法尔看到,未来新闻与技术的结合有三大要点:一是“内容”——用户产生的巨大信息量;二是“情景”和“深度”——传统的新闻报道强项所在;此外还不可或缺的是“优先”和“顺序”。正因为网络时代用户产生内容可能如潮水海啸般涌来,通过甄选和排序来帮助读者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就成了新闻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因此,未来专业新闻工作者的标准不会下降,而会被推高。“未来的编辑将要求更高的资历,将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个思想者、战略家、分析师,而非单纯技术意义上的新闻工作者。”坎法尔说,而技术含义上的新闻工作(信息采集)更多将由读者或说用户产生。
Facebook的记者项目经理拉夫如希克(VadimLavrusik)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未来会有更多由用户产生的新闻内容,而职业记者的作用是将新闻“情景化”(contextualize),记者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而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
谷歌的新产品部主管金格拉斯(Richard Gingras)亦有同感。他说谷歌CEO佩奇(LarryPage)曾说:记者的报道中为什么不多加些脚注呢?数字时代,当版面已经不成问题,新闻将有条件让知识不断延展。
(四)电脑技术:新闻新语言
金格拉斯说,新闻媒体业要有一个更美好的明天,就不能忽略新技术的作用,要利用新技术的杠杆来放大自己产品的影响。过去新闻业者关注的主要问题可能是“我们要生产什么样的内容”,但今天还需要更认真地问自己:“我们怎样呈现我们的内容?”
谷歌相信未来会产生所谓的“电脑化新闻”(computationaljournalism)。这意味着记者需要利用计算机技术,革命性地改变新闻报道的方式。未来的新闻消费将跳出传统的用文章来讲述故事的方式,可能会是各种的图表、状态更新、编读互动等的糅合体——如何创造新时代的报道形式,正是新闻从业者应该发挥最大限度想象力的。
“未来新闻记者不再仅通过‘话语’来表达新闻,计算机技术将是他们的新语言。”金格拉斯说,一个已经开始的趋势是,美国有越来越多新闻学系的毕业生是新闻学和计算机技术双学位。
谷歌的任务就在“连点成线”,整合互联网上可以得到的巨大的信息和知识资源,而不是去生产内容本身。金格拉斯说。
正如帕雷媒体中心的主席兼CEO米雪儿(PatMitchell)指出的,两三年前,这样的一个媒体大会都不能想象会邀请谷歌公司的人参加。但如今,搜索引擎谷歌成了新闻业图景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
金格拉斯还带来谷歌一个建议:媒体要改版时,不要把90%的时间都放在首页的重新设计上,大部分的时间应该花在文章内容页上!因为搜索、社交媒体链接等直接进入在网站浏览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从首页进入的比重越来越小,只注重首页的设计无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经济学人》的拉什巴斯提到,英国的《邮报》在线(MailOnline)是一个并非完美却值得一提的例子:从网站设计角度说非常粗糙,整个页面冗长,图片堆积无序,但该网却吸引了巨大浏览量,正因为该网站是特地为搜索引擎做了优化。
“传统媒体的出路只有一条:聘请一流的网络工程师,与记者们一起工作,互相学习。”西班牙最大报纸《国家报》(ElPais)董事长赛布里安(Juan Luis Cebrian)说。

原文链接:http://zhanghong.blog.caixin.com/archives/40151
83#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21:42: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2-5-7 21:44 编辑

【案例】
詹新惠//@中国网络传播学会:
@宋守山: 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就是允许媒体自由竞争,网络连采访权都不给,你还指望关闭报纸呢,在不自由竞争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的。网络和报纸分开各自发展,或许是一条道路。报纸和网络,谁都拯救不了谁。
@新浪传媒【美国百年大报关闭印刷版转型网络 流量收入攀升】三年前,《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停止出版每周五天的印刷版本,开始全面向数字化转型,其财报显示,广告收入与内容销售的增长率均超过50%。网络版主页比较着重强调突发新闻报道,更多即时新闻直接面向网络。(周梅) 国内报纸可以借鉴:http://t.cn/zOQQ5HS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轉發(53)
|
評論(6)
今天17:02
來自媒体版微博
轉發|
收藏|
評論
16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美国百年大报关闭印刷版转型网络 流量收入攀升

2012年05月07日16:36  新浪传媒

  新浪传媒讯:据美国“波因特学院”网站5月2日报道,三年前,《基督教科学箴言报》(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开始全面向数字化转型,专攻网络版本。该报停止出版每周五天的印刷版本,纸质报纸开始仅保留周刊出版,将日常工作完全转移到了网络,全力投身网络版经营。

  在这一长期转型的过程中,大部分工作是在第一年中。《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主编约翰-耶玛(John Yemma)上周接受电话采访时谈到:每个人都在“学习如何游泳。”特别是对新闻工作人员来讲,打破每天一次截止日期的“旧式产业过程”十分痛苦。

  但在过去的两年里,轻微的裁员促进了访问流量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这一新闻机构财政收入的提升。

  耶玛表示,通过PV(网站网页浏览总次数)(每月4200万),或独立访问量(800万-1000万)来衡量,数字版流量已经增加到五倍于之前的水平,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变化。截止4月30日的财政年度报告,其广告收入与内容销售的增长率均超过50%。

  耶玛告诉笔者,有许多事情都是边走边学。例如,改变《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传统严肃的“它意味着什么”和“为什么这件事重要”的新闻风格,让其更加适应网络版的发展可能。

  耶玛指出,《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网站放弃使用大量视频,以及“精心制作的多媒体展示;虽然那样做很好,但是却无法吸引大量读者”。而现在,视频重新回归;使用时更加有选择性,与产品合作者共同完成,并且可以吸引更多健康的广告。

  在笔者看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络版的主页(http://www.csmonitor.com/)比较着重强调突发新闻报道——故事发生在仅仅前一个小时或前两个小时,没有时间对故事进行渲染,也没有时间对故事进行引人注目的描述。

  这是一种程度上的问题,但耶玛称,自从向数字化转型之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已经获得了更多的“即时新闻”,更多即时新闻直接面向网络;一条条新闻在网站上罗列开来,就像谷歌新闻中展示的那样。

  随着每日出版的报纸在广告和内容方面不断萎缩,而周日版报纸持续稳健;在几年之内,印刷报纸每周一次的出版模式,以及其他全数字化模式可能会更为广泛。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每周有6万名付费订阅者,在每日印刷版本停止发行期间,发行量大约增加了40%(虽然价格较低)。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经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发行范围分散导致配送成本增加。典型的每日印刷版报纸是否缺乏及时性,这一点是值得讨论的。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在平衡网络报道之中提供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模式。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改变出版策略的这些年来,报业机构内文化变革的困难逐渐浮现,这已经成为一个大的问题。

  耶玛支持第一数字媒体首席执行官、报业“数字优先”的主要呼吁者约翰-佩顿(John Paton),以及美国知名媒体《德瑟雷特新闻》(Deseret News)克拉克-吉尔伯特(Clark Gilbert)的观点:努力争取快速、彻底的数字化重新定位。

  耶玛在电子邮件中写道,“你也许会想知道,我们是否是其他新闻行业的模范。我会说是或者不是……关键在于我们新闻业全球性、人文性、解释性的传统,不仅没有被数字化优先的策略所削弱,而且会比以前更加及时、相关性更强、传播更为广泛。”(斯年)

  简介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是美国面向全国的颇有影响的四开日报。1908年11月由科学基督教创始人玛丽·贝克·埃迪夫人(Mrs.Mary Baker Eddy)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创刊,由基督教科学出版社出版,报名便由此而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一共获得过7次普利策新闻奖。

http://news.sina.com.cn/m/2012-05-07/163624379636.shtml
84#
 楼主| 发表于 2012-5-10 19:18: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经济日报副总编丁士:消失的是纸 留下的是报

2012年05月10日11:14 人民网


《经济日报》副总编辑丁士

  人民网北京5月9日电 (记者 赵光霞) 首期人民网“传媒沙龙”今日在京举办, 40位媒体高层、企业高层及著名专家学者围绕本期主题 “传播文化的变革——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进行深入探讨和互动交流。《经济日报》副总编辑丁士作了题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如何做到优势互补》的主旨发言,在嘉宾互动问答环节,丁士表示,自己对媒体前景充满信心,认为将来报纸发行量可能会减少,但不可能全部消失,“消失的是纸,留下的是报。”
  对于人们经常说的报纸黄金时代可能过去了,丁士说,它可能转到网上生存,“它靠的是什么?恰恰靠的是传统媒体这个品牌、这个信誉。现在实际上大家也可以看到,这两年,网上一波波的谣言,或者失实新闻不少,现在人民日报专门开了专栏叫《求证》,把网上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以正视听。包括报纸,其他的媒体,也是一样的,它通过转型,还是有生存发展的空间。问题是怎么通过报网一体,发展的更好一点。”
  丁士认为,网络时代一切都有可能,传统媒体要通过媒体融合,寻找一个新的发展空间。“现在美国也有一些报纸,纸媒不出了,但是在网上出,品牌影响力还是可以的。将来在国内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而且可能在网上的影响力超过以前,都是有可能的。”

http://news.sina.com.cn/m/2012-05-10/111424395769.shtml

85#
 楼主| 发表于 2012-5-11 19:32: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陈国权的微博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但请你不要用侮辱自己来强调你的观点!如果你一定要骂街,你找别人去! //@里尔先生mrreal:好伟大的见解啊,没经过大脑吧 //@菩提灯
//@肖锋:荐 //@传媒老王:
@传媒老王南京晨报:【全国首张全媒体报】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二维码在图片上。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轉發(597)
|
評論(151)
5月10日10:23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
收藏|
評論
2分鐘前
來自Android客户端
86#
 楼主| 发表于 2012-5-12 01:22: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孙志刚博士假如今天报纸媒体所依赖的广告主开始: 1 更新、提升、和建立自己的网站,2 更多地投资于社交网站,并在那儿进一步确立自己的存在,3 通过电子邮件、社交网站、网络录像/视频等手段营销,4 借助移动产品,通过在Google等网站上购买“关键词”营销的话,报业生存的空间还会有哪些?轉發(7)
|
評論(2)
今天00:20
來自新浪微博
87#
 楼主| 发表于 2012-5-15 12:25: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孙雪东能坚持这种风格也不容易。@王小山
@阿丁
找找当年的感觉吧。//@姚澜: 不觉得有多奇葩啊,记得以前路上的书报亭里,一些法制类的报纸经常都是这类图片版面啊。如果是色情案件,还经常写的特具体特细节。。。特别合适打工仔上公厕读完报还可以顺便撸一管
@Mog-墨西哥报纸el grafico也算是奇葩了,每期封面都是凶杀+色情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轉發(123)
|
評論(12)
5月13日10:09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
收藏|
評論
11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88#
 楼主| 发表于 2012-5-15 18:07: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广播这段时间的思考:传统在流程上很难颠覆,可以改良可以完善,所以依然是纸。但如果在同一品牌下的媒介突破,倒是应该遵循新原则,那就肯定不是纸了。
@拓跋驴看着桌上的报纸和手机,琢磨一个问题:一直以来,我们都把报纸叫做新闻纸,但有了微博,有了微信,报纸已几乎无法提供“新”闻。那么,如果在事实上已不是新闻纸,那么报纸务实的定义和定位又该是什么?而从新的定义和定位出发,报纸所提供的信息内容乃至写作的语气语调,又该作出哪些颠覆性变革?轉發(25)
|
評論(9)
今天16:28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
收藏|
評論
2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89#
 楼主| 发表于 2012-5-17 01:10: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2-5-19 11:22 编辑

【案例】
@李洪洋即将发布的京华时报云报纸,将颠覆传统报纸的生产方式,使不断萎缩的传统报纸发生革命性蜕变,获得新生。轉發(16) | 評論(8)9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京华时报首次推出云报纸服务



2012年05月18日11:09  新浪传媒

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海平讲话。


与会嘉宾研究云报纸操作。


  新浪传媒讯:昨天,京华时报云报纸全球首发仪式在京举行,京华云报纸也成为第一家将图片识别技术与纸媒相结合的媒体。

  据了解,所谓“云报纸”,就是普通报纸与云技术的无缝结合。读者可以通过手机拍摄报纸图片的方式,打开云端海量信息。以前只能看到一张图片,了解报纸有限版面的内容,现在可以通过云技术,让报纸静态内容活起来,了解更多相关新闻。

  另外,通过云报纸,读者还可以实现在线购物。你只要对准报纸上印的商品进行拍摄,手机将直接转入该商品购物网站,实现点对点下单。

  据介绍,读者只要通过手机下载“联通亿拍”APP软件,就可拍摄云报纸图片实现阅读京华时报电子报、观看视频、点对点购物等拇指生活方式。

  具体操作类似手机拍摄二维码查询,而云报纸则可直接拍摄报纸图片,识别技术更先进。云报纸模式为步入低谷的纸质媒体注入新的活力,是延续纸媒生命力的有效方式。

  京华时报总负责人李洪洋说:“云周刊只是京华时报数字化的第一步,云周刊模式将逐步应用于报纸所有内容,实现京华时报到“京华云报纸”的华丽转身。也是京华时报在移动互联时代所做出的战略布局。”

  京华时报云周刊正式创刊    

  昨天起,京华时报正式推出云周刊,每周四随本报发行,每期4个版,分为封面新闻、视频、应用和购物四部分内容。

  其中,封面新闻版主要报道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视频版主要为娱乐和体育视频,将文字和图片很难精确表述的新闻用多媒体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应用版以推荐和介绍目前智能手机平台上的软件、游戏及服务为主要内容;购物版为读者精选应季的热门商品,与电子商务完美结合。

  京华时报云战略中心副主任王思伟表示,从内容上说,云周刊将平面新闻立体化,纸媒内容多样化,单向传播互动化。从经营上说,云周刊将平面广告生动化,纸媒营销网络化,客户利益最大化。

  云报纸有何意义?

  传统媒体插上翅膀

  《京华时报》“云报纸”使传统报纸插上了移动互联的翅膀;这是一个巨大的颠覆,它颠覆了传统报纸新闻采集、编辑整合和广告展现等一系列的生产方式;这是一个壮烈的蜕变,它使濒于死亡的报纸,获得了新的生命;如果说,今天的报纸活在互联网里,那么,云报纸的产生,使互联网活在报纸上。

  《京华时报》云报纸将有前后两个终端。前端是传统形态的报纸,即新闻+宣传+服务+广告;后端则架设在“云”上,构建一个无远弗届的虚拟社区,借助新的技术手段,满足用户对新闻资讯的延伸和立体整合需要。

  云报纸——一个崭新的媒体方式的开启

  实现“一纸读天下”

  继云计算、云网络、云数据、云处理的诞生之后,整个社会开始“漫步云端”,媒介传播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京华时报独创“云报纸”概念,将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以全新的形式融为一体,突破了两者“非此即彼”的关系,创造了“非你不可”的概念,平面媒体无网络媒体不丰富,网络媒体无平面媒体不实际。

  云报纸,实现了“数据库”式的平面媒体展示,让读者真正实现“一纸读天下”。

  颠覆纸媒表现形式  

  读者通过手机客户端拍摄报纸图片,经过“云计算”,即可查看此图片所链接的详细内容。云报纸将纸媒体内容与互联网内容相融合,彻底颠覆了纸媒的展现形式、传播方式及运营模式。

  未来的《京华时报》还是报纸,但它将成为一份平台型的报纸,一个开放的平台,它将把编采的智慧、读者的智慧、大家的智慧,汇聚在一起,从新闻生产转向全方位的新闻及资讯的服务。


http://news.sina.com.cn/m/2012-05-18/110924437793.shtml


90#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11:25: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纽约时报》采用数字编档存储秘密资料库

2012年05月16日11:59  新浪传媒

  新浪传媒讯:据美国《赫芬顿邮报》5月14日报道,资料室是报纸业里很传奇的一个部分——大量的照片库、剪裁存档文件以及各类信息中心都包括在内。作为报刊杂志业新闻工作历史的象征,资料室是很难被取缔的。然而,在这个数字时代,它也难逃日益消逝的危险。

  Tumblr的用户窥测了其中最有名望的一间资料室:那是属于《纽约时报》的。这间资料室隐藏在远离《纽约时报》豪华摩天大楼的一幢建筑的地下室中。在网上曝光的视频里,我们可以看到一排又一排的文件柜。当然,在这些柜子里,都可能隐藏着潜在的“宝藏”。所以,《纽约时报》的图片编辑纷纷向这种物理存档方式致敬。

  时报的一名图片编辑Darcy Eveleigh说道,“你不能接触数字化。”

  所谓的“资料室看守者”杰夫-罗斯(Jeff Roth)告诉制片人称,资料室已经频繁遭受到消失的威胁。他说,“其实在很多时候,人们都试图取缔资料室。”

  然而,幸运的是,时报似乎决定做了一件更有意义的事。它制作了一个精美的Tumblr空间,里面包含所有从资料室获取的图片,并且被恰如其分的称之为“生动的资料室”。这项举措对记者大卫-邓来普(David Dunlap)所说的极大程度利于存档工作,予以了一定程度上的尊重,他说:“所谓资料室的价值正是在于它所保存的那些秘密。”
                                                                   (斯年)

http://news.sina.com.cn/m/2012-05-16/115924425171.shtml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