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媒体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23:50: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四方互动#四方聚焦#【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中国互联网】精英与草根,恰好是中国互联网人群分化的真实写照,中国没有一个所谓"全民的互联网",中国的互联网是人为割裂的。那么精英与草根有着怎样的鸿沟呢?
轉發(2) | 評論(3) 今天10:41 來自专业版微博
82#
发表于 2012-11-13 13:14: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媒介360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美国大选】从过去的广播时代,到电视时代到现在的网络时代,科技发展进步也对美国大选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社交媒体迅速变成一个至关重要的竞选平台,这样的平台能让候选人和他的支持者及跟随者有直接的联系关系。详见http://t.cn/zjz5V9i




收起|查看大图|向左轉|向右转


| 轉發(11) | 評論(4)
48分鐘前來自专业版微博

83#
发表于 2012-11-16 17:10: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杨国斌Yangguobin
如果要选国内传播学或新闻学的经典论文,译成英文推向世界,您会选哪些? -- 请微博上的朋友们多多推荐。。。//@宋华琳: @李洪雷CASS //@乐媛-厦大: 感谢杨老师的推荐!

@杨国斌Yangguobin
发表了博文 《新媒体研究的9本英文新书 - 无关中国》 - 今天要给某小朋友荐有关新媒体的书,想了想书挺多,但值得推荐的并不多。虽是研究新媒体,读书看来还是要回归经典。 下面是这两年出的相关论著,名单 http://t.cn/zlda9Fn



新媒体研究的9本英文新书 - 无关中国作者:杨国斌新媒体社会发布于:2012-11-01 09:17:27今天要给某小朋友荐有关新媒体的书,想了想书挺多,但值得推荐的并不多。虽是研究新媒体,读书看来还是要回归经典。
下面是这两年出的相关论著,名单不全,希望朋友们见到别的好书补充吧。研究中国的论著原曾列出过,这里省略。最值得推荐的是最后4本,全是Polity出版社的书。
1. Bimber, B., Flanagin, A. & Stohl, C. ,Collective Action in Organizations: Interaction and Engagement inan Era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
2. Jennifer Earland Kimport, Digitally EnabledSocial Change (MIT, 2011).
3. Philip Howard, TheDigit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InformationTechnology and Political Islam (Oxford, 2010)
4. David Karpf, TheMoveOn Effect: The Unexpected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PoliticalAdvocacy (Oxford, 2012).
5. Sarah Sobieraj, Soundbitten:The Perils of Media-Centered Political Activism (NYU Press,2011).
6. Leah Lievrouw, Alternative and Activist New Media (Polity,2011).
7. Robin Mansell, Imagining the Internet (Polity, 2012)
8. Zizi Papacharissi, A PrivateSphere: Democracy in a Digital Ag
……
以下隐藏47字,点击查看
查看全文
此博主还发表了:


收起


| 轉發(161) | 評論(20)
11月1日09:35來自新浪博客


標籤:
收藏:11月3日20:06
保存取消
新媒体  +加標籤



| 轉發(3)| 取消收藏| 評論(3)
11月3日19:57來自新浪微博





84#
发表于 2012-11-21 23:36: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央视新闻
【世界电视日 “明天”的电视是什么样?】每年的11月21日为世界电视日。2013年电视将流行什么技术?什么样的电视将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电视市场的技术革新、产业布局在2013年将会催生哪些新产品?世界电视日,让我们来探寻一番“明天”的电视是什么样子。




| 轉發(41) | 評論(20)
今天22:22來自新浪微博


85#
发表于 2012-11-27 19:48: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案例】

人民日报:随着新媒体崛起和媒介融合推进,媒体工作者的新闻理念、业务内容、工作方式都在改变 传媒人转型之惑
  • 分享:

2012 年 11 月 27 日admin
吴梦娜
《 人民日报 》( 2012年11月27日 23 版)


插画:李瑞宁
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进军的过程中,对人才的传播理念、工作方式、业务能力、考核管理以及组织结构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许多媒体集团已经完成或即将完成全媒体新闻生产中心的建设,但新的生产体系是否真正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潜能, 关键还在人
 
2012年7月,田宇告别他工作了十年的报社。十年里,他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甚至想办一张自己的报纸”,现在,他要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新媒体主管。
今年,某知名网络公司聘请田宇担任文化频道主编,他从一个内容生产者变成了管理者,带领13个人组成的团队。
田宇的情况并非特例。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和媒介融合的推进,越来越多像田宇一样的媒体工作者正在“转型”。他们的新闻理念、业务内容、工作方式都在改变。
多家媒体高层表示,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融合转型进程中,人才和技术成为首要瓶颈。传统媒体进军新兴媒体,不仅体现在媒介本身的融合,而且直接地影响到了每一个媒体人。
转战新媒体
过去,田宇每天做的“差不多的事情”就是约稿、讨论选题、做版面,而现在的“挑战”则是规划文化频道的发展、开展部门间的横向合作、组织召开市场会等。
选择新媒体来“挑战自己”,源于田宇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认识。“新媒体平台分走了大量广告,上世纪90年代末,很多纸媒的广告额能达到每年几亿元,报纸记者的收入水平比现在都要高。”
传统媒体的困境不只广告收入下滑。每年,都有大批新闻工作者从传统媒体流失,即使在新媒体崛起前,这种现象也普遍存在。不过,更多的“转型”还是源于对全媒体人才出路的信心。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原有的媒体和行业边界不断被打破。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报业适应、融入“全媒体”时代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这也给媒体就业提出了新的问题,职业传媒人究竟该以何种姿态在全媒体时代立足和发展呢?当媒体就业风向标指向媒介融合发展的现实需求时,跨媒体、全能型人才已是大势所趋。
“人才和技术,是我们新媒体最欠缺的”,人民网副总编辑许丹丹表示,“能产生新闻内容的人很多,但怎么让他把新闻变成移动互联网的产品,这个产品观我们很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蔡雯教授认为,当前的传播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传统媒体工作者的角色也发生了变革,而这一变革较之前更本质、更剧烈。这些变革,涵盖了工作内容、采编技能以及组织文化。
蔡雯认为,融合媒介需要两类新型人才:一是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懂新闻、懂技术、懂管理、擅长策划是新闻人才的必备素质。
传统媒体的固有优势
虽然离开了传统媒体,但田宇认为,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方面,依旧存在优势。因此,今后的新媒体,极有可能发展成为专业、高效的传播平台,而内容的提供者和把关人,依旧是传统媒体。
易韬原是北京一家报社的广告部主任。2011年1月,他辞去报社的职务,来到某知名汽车网站任总经理。对于传统媒体更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内容,他也表示认同:“我对手下的一些网络编辑,真的很没信心”。易韬苦笑着说:“他们没有传统媒体人的内容情结,甚至连错别字都要我来改。”他建议有意从事新闻行业的大学毕业生还是选择传统媒体,因为只有在传统媒体,才能够受到“正统”的新闻专业训练。
“资深媒体人大量流至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来说是损失,但对整个传媒业来说,这是好事。”蔡雯说。
有专家指出,传统媒体进军新兴媒体,不是放弃传统,而是将人才、资源、内容、品牌等传统媒体的固有优势进一步挖掘、整合、延伸出来,有利于完善传媒业的生态和结构。
事实上,这也是同田宇、易韬一样转战新媒体的传媒人底气所在。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认为,传播意识和媒介素养是传统媒体的核心优势。今天,媒体如何利用网络素材做报道、做评论,这些都考验着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和媒体公信力。
2010 年12月,《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因把关不严,转发金庸病逝的虚假消息, 以致相关多位责任人引咎辞职或受到处罚, 在新闻界广受关注。在新的传播环境下, 传统媒体应更加重视和发挥自身的公信力优势,在发展中探索新的操作规程和把关技巧,值得深思。
进军新兴媒体、改善舆论生态,是传统媒体的价值所在,也是主流媒体的责任所在。这已成为多位业内人士的共识。
改变后的“拷问”
产品、社区、数据、经营,这是新媒体工作者的常用词,而这四个概念,传统媒体很少涉及。
田宇在报社做记者时,只负责内容生产,现在,他要奔走在市场会议、内容会议之间,和广告部门协作,统筹团队成员的协作;易韬在原来的报社时,起初负责内容生产,后来分析财务报表、负责广告销售,现在他要“思考”:思考网站要如何发展,思考如何推进自己的想法,让员工执行。
其实,田宇和易韬面临的不仅是转行,还面临着从体制内向体制外的转型,面临着一个单纯的媒体人向复杂的公司人的转型。他们不再是一个体制内的编辑,而是一个职业化的管理者、经理人。对两种不同状态的角色认知、文化冲突,是所有传统媒体人进入新兴媒体必然要遇到的拷问。
易韬已经感觉到了这种“拷问”。在报社时,他每天下午都会与报社的“一把手”谈问题,而现在,他经常几天找不到老板,网站的大小事务全由他定夺。权力变大的同时,更重的责任也随之而来。
有专家指出,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进军的过程中,对人才的传播理念、工作方式、业务能力、考核管理以及组织结构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的情况是, 许多媒体集团已经完成或即将完成全媒体新闻生产中心的建设,但新的生产体系是否真正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潜能, 关键还在人。”这位专家说。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很多高校开始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7年增设“数字新闻传播”专业方向,目标是造就一批适应新媒体以及实现数字转型的传统媒体需要的新型新闻人才。
也许,相比于在传统媒体工作了十几年的资深媒体人,这些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准媒体人”,在学生时代就已经开始转型,但在他们面前,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http://www.peopledaily.me/archives/5123

新媒体董少伟
转学新媒体的同学们!//@中国网络传播学会: #全媒体时代需要怎样的传媒人?# “人才和技术,是我们新媒体最欠缺的”,人民网副总编辑许丹丹表示,“能产生新闻内容的人很多,但怎么让他把新闻变成移动互联网的产品,这个产品观我们很缺。”

@人民日报
【全媒体时代需要怎样的传媒人?】传统媒体的困境不只广告收入下滑,每年都有大批新闻工作者从传统媒体流失。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原有的媒体和行业边界不断被打破。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报业适应、融入“全媒体”时代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职业传媒人该以何种姿态立足?http://t.cn/zjq5uCs人民日报




(3)| 轉發(289) | 評論(91)
今天18:27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17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86#
发表于 2012-12-8 18:12: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PhilipKuai
推荐!
一张图说清楚,社交网络的前世今生
@肖明超
@广告主杂志曹礼财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轉發(21)
|
評論(8)

今天13:16來自微博桌面

87#
发表于 2012-12-10 22:25: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孙志刚博士
最理想的是,对 The Daily 过去的内容做一个内容分析,从而帮助了解内容的质量可能与其失败的联系。好产品应该与好内容有显著的相关性。

@skyshan
新闻集团宣布关闭旗下iPad电子报纸《The Daily》,当初默多克老爷子狠下心砸钱准备向新媒体探索,结果没两年就被彻底关闭,让人唏嘘不已,一时激起各大科技网站对传统媒体如何转型新媒体的大讨论。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轉發(4)
|
評論(1)

32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88#
发表于 2012-12-18 12:38: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陈永东
那腾讯、新浪等所背负的“罪名”就多了,哈哈。模仿成风、竞争惨酷! //@抬头365: 搞死中国博客的罪魁祸首是新浪//@陈永东:在想,国内的博客书写及阅读有所衰落,是否与许多人浮躁、没空或不愿花时间思考有关?@方兴东
@刘兴亮@刘锋互联网进化论
@王帅民
@头条博客
//@老醋花生米邓健: 转发微博

@陈永东
【美国社会化媒体最新数据】据Nielsen的2012年12月数据,美国PC上社会化媒体访客数前三为Facebook、Blogger及Twitter;移动APP上访客数前三为Facebook、Twitter及foursquare;移动Web上访客数前三为Facebook、Twitter及Blogger。需注意的是:1)美国的博客访客众多;2)各渠道Pinsterest访客都飞速增加。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轉發(15)
|
評論(3)

今天09:51來自360安全浏览器


|
轉發(2)|
收藏|
評論(4)

16分鐘前
來自360安全浏览器

89#
发表于 2012-12-20 23:02: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彭兰
我一直认为维基是公民新闻的一个平台//宪阁微观:“3-4小时就可以完成一条基本完整的突发新闻,这已经达到了大型媒体的水平,而且新闻报道的细节程度远远超过新闻媒体。能否给传统媒体或通讯社以启发?媒体为什么不建立一个类似维基百科的页面,允许网友来添加信息,这样的新闻不是又快又好又准吗?”

@第一财经周刊
【众包新闻你好,请叫我“维基通讯社”】 “自由的百科”让维基百科具备了一个通讯社的巨大潜力,匿名编辑更新新闻、补充内容的速度几乎与新闻发生同步。近日,一位国外博士的博士后研究项目专门研究了维基百科这种“众包新闻模式”,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http://t.cn/zjNxI0w
via@TECH2IPO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2)|
轉發(58)
|
評論(12)

今天17:07來自云中小鸟


|
轉發(2)|
收藏|
評論

19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发布于2012-12-20 14:05:02



[url=]众包新闻你好,请叫我“维基通讯社”[/url]

最新的调查研究显示,维基百科报道突发新闻的速度和精确度远远超过大部分媒体,某些突发新闻在维基百科上1小时之内被编辑了100多次。

听到突发新闻,我首先选择的是维基百科而不是新闻网站。为什么?“自由的百科”让维基百科具备了一个通讯社的巨大潜力,维基百科上的匿名编辑更新新闻、补充内容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你想不到其更新速度几乎与新闻发生同步。近日,一位名叫Brian Keegan的博士所做的博士后研究项目专门研究了维基百科这种“众包新闻模式”,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

Brian Keegan在美国东北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他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社交科学,尤其是Twitter、维基百科等社交网站对于提高预测模型的贡献。Brian Keegan研究了7个重大事件,包括美国最近的枪击案、挪威枪击案等,结果发现这些事件的维基百科页面大都在事件发生后1-2小时内建立,1-2天内就获得了数千次的编辑记录,部分事件每小时会被编辑数百次。

Keegan发现,在事件发生几小时之内,前往维基百科编辑百科条目的用户数量非常惊人,但是4小时之后,人数开始下降。Keegan解释说,起初编辑的都是网友或者事件目击者,3、4小时之后,专业编辑(其中部分为维基百科员工)开始插手编辑百科条目,将一些琐碎重复的内容取出,让核心内容凸显出来,这样一来其他人也就没有增加内容的余地。

在Keegan的调查中,最最重要的要数条目创立之后3-4小时内的志愿者和知情者添加进来的细节,但是略显杂乱,需要专业人士来修改语法错误、排版等。为什么说有知情者参与进来了呢?因为在Keegan的调查中,编辑某一具体条目的“知情者”几乎不会参与到其他百科条目的编辑,而且事实证明他们添加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正确的。

3-4小时就可以完成一条基本完整的突发新闻,这已经达到了大型媒体的水平,而且新闻报道的细节程度远远超过新闻媒体。能否给传统媒体或通讯社以启发?媒体为什么不建立一个类似维基百科的页面,允许网友来添加信息,这样的新闻不是又快又好又准吗?

内容来源:Gigaom


http://tech2ipo.com/57088
90#
发表于 2012-12-22 20:04: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在朝鲜上网:这个最隐秘国家的神奇网络发表时间:2012-12-21-上午 9:57 | 评论:571条新浪微博  161条腾讯微博    更多


来源:网易探索

  只有被严格挑选过的社会“精英”才能够使用网络
在这个世界上最隐秘的国家上网会是什么样呢?简短的答案是:诡异的。至少以其他所有国家看来是这样。但是随着朝鲜人开始冒着生命危险试图取得与外界的联系,也许会为这个国家的历史创造出戏剧性的时刻。
每一个朝鲜的官方网页上都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一个小小的程序会在每个网页的编码里出现。这个程序的作用非常简单,但是也非常重要,只要国家领导人金正恩在网页中被提及,他的名字就会被自动放大一点点,使之从周围的文字中凸显出来。

  金正恩以及过去两位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在朝鲜的网页中被稍微放大
这只是朝鲜这个独特而神奇的国家的网络的其中一方面。在这样一个人民被有意地与网络隔绝,从而对除了政府宣传之外的信息求知若渴的国家,网络的使用取决于政府的指令。但是人们越来越相信,这种控制正在开始减弱。
“政府将不会能再像以前一样控制这个国家里所有的信息交流”,斯科特·托马斯·布鲁斯解释道。他是一位研究朝鲜的专家,撰写过大量相关文章。“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101年
只有在朝鲜平壤有全国唯一的一间可以上网的咖啡店。
每个在咖啡店内开启电脑的人都会发现他们使用的电脑运行的并不是Windows操作系统,而是红星——朝鲜专门开发的操作系统,据说还是由前任领导人金正日亲自委任开发的。
一个系统载入前的需读文档解释了这个操作系统与国家价值观相契合的重要意义。

  朝鲜的电脑运行的是特别开发的红星操作系统
电脑的日历显示的年份不是2012年,而是101年,这是由金日成诞辰开始计算的年份,这位最早的国家领导人的政治理论决定了所有的政治决策。
普通的公民无法使用网络,上网的特权被限定在一个经过挑选的人群里,包括一些精英、学者以及科学家。
但是即便是这些人看到的互联网也实在是非常狭窄和浅层次的,与其说它是像别的国家的那些高造价全球性的互联网,还不如说它只是个昂贵的公司内部网。
“他们建立的网络系统是一个他们可以控制并且在必要时候摧毁的系统”,布鲁斯先生解释道。
这个系统叫做光明网,它由国家独立运行的网络服务提供方管理。
据布鲁斯先生说,光明网主要包括消息公布、会话功能以及国家支持的媒体。毫无意外,其中没有Twitter的踪迹。
“对于很多在观察中东现在发生的变革的独裁政府,它们没有表示要准入Facebook,也没有要引入Twitter,万一政府只是制造出一个可以被监管和控制的Facebook呢?”布鲁斯先生说。
红星操作系统运行的是改造过的火狐浏览器,名叫我的祖国,与朝鲜的网络端口同名。它还有英语版本。
典型的网页包括新闻服务,例如朝鲜之声,还有朝鲜的官方机构——劳动新闻。
但是任何对这个网络嗤之以鼻的人都得小心了,无国界记者,一个监督全球出版自由的组织表示,一些朝鲜“记者”发现自己被送到了“改造班”,而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文章中的一个排印错误。
除了光明“内部”网,少数朝鲜人得以享有充分的、未经过滤的网络路径,但是相信拥有这份特权的人仅限于几十个家庭,其中大部分还是与金正恩有亲戚关系的家庭。
“蚊子网”
朝鲜不愿意他们的人民与网络连结的行为被一些人驳斥,如同一种交换,如果朝鲜要在世界民族之林存活下来,他们就必须稍加开放自己。
相比中国拥有它著名的“超级防火墙”,屏蔽掉诸如Twitter之类的网站,以及时不时屏蔽BBC网站,朝鲜的通讯设施被形容为“蚊子网”,只允许非常少的信息进出。
而这个蚊子网中最有疏漏的地方是移动电话。
虽然有官方提供的移动网络,但是不支持数据连接和国际电话,在这种情况下朝鲜人持有的中国的移动手机越来越多,手机被从边界偷偷带入朝鲜。
这些从中国走私来的手机通常只能在中朝边界的10公里内使用,并且得冒着相当大的风险。
“人们现在愿意承受的风险在2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内特·柯雷琴说。他参与撰写了一篇关于朝鲜不断变化的传媒环境的报告,内容很创新。这篇报告题目是《寂静的开放》,采访了420个从朝鲜叛逃出来的人,从他们的故事里可以瞥见他们为了使用非法手机可以做到什么程度。
“为了确保手机频率不被捕捉到,打电话的时候我会把一个脸盆装满水,再把一个饭锅的盖子顶在头上,”一个受访者这样说,他今年28岁,在2010年11月他离开了他的国家。

  朝鲜的手机提供3G频率,但是没有网络
“我不知道这些到底有没有发挥作用,反正我一次没被逮到。”
虽然他的科学方法值得质疑,但是他的恐惧的心情是确切的。
“拥有非法手机是一个严重的罪行,”布鲁斯先生解释道。
“事实上政府已经购买了探测设备要追捕那些使用非法手机的人。如果你要用手机,你该找个人口密集的区域,并且只能用很短时间。”
真实的信息
在金正日的领导期间,他会让数百辆坦克开上街道阅兵,以展示自己是个军事天才。
很多观察者称他的儿子金正恩,相反很可能会展示自己拥有精明的科技头脑,也许会为他的人民的生活带来一些高科技方面的提高。
但是这种提高的每一步都会给朝鲜人民带来一些他们从未有过的体验——真实的信息。这对所有封闭的国家都可以产生惊人的影响。
“我并没有看到任何像阿拉伯之春①那样的事要来临的迹象,”布鲁斯先生说。“但是我的确相信朝鲜人民正渴望有个途径可以使用网络,这制造出了一个充满人民愿景的环境,并且这个环境是不会轻易回转的。”
① 阿拉伯之春,指自2012年11月开始以突尼斯爆发动乱为起点,阿拉伯世界一些国家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推翻本国的专制政体的行动,并乐观地把“一个新中东即将诞生”预见为这个运动的前景,认为这个“阿拉伯之春”属于“谙熟互联网、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区一样享有基本民主权利的年轻一代”。(来源:译言网)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1016.html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