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灾难报道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11-3-12 22:16:14 | 只看该作者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5OTk2MTg4.html

第 6 楼 何时天明 2011/3/11 21:24:55 的原帖:
比不过512的摇晃程度,我在都江堰,电脑被震到地上,冰箱倒塌,厨房所有东西全部倒塌碎裂,酱油,醋,油,葡萄酒全部流出,房间完全一片狼藉,那个恐怖,无法形容。
这不是震中,离震中还远着那。

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过:人类制造战争的手段,要比维护和平阿尔文·托夫勒的手段发达得多。的确,当人类对地震等自然灾害还不能进行有效的预防时,又一种新型的气象武器———地震武器已经悄然诞生了。
所谓的地震武器,就是指采取某种手段、人为地在一定区域引发地震从而达到军事目的的一种作战手段。地震武器的最初设想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苏联。当时,美苏的核军备竞赛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为了改进自己的核武器,美苏两国都在频繁进行着核爆试验。苏联地理学家注意到,在地下核爆地震武器
炸几天之后,有时会在几百千米外发生地震。这一偶然的发现立即引起军方的注意。随后,在军方的介入与推动下,科学家们又先后在前苏联各地共爆炸了32颗核弹,收集了大量数据。试验结果表明,核爆炸的确可以引发地震。敏锐的军方马上意识到:地下核冲击波极有可能发展为一种武器并加以利用,其威力之巨大可能出乎人们意料。只要假以时日,它一定能成为对付美国等竞争对手的又一“杀手锏”。据一位前苏联克格勃将军说,前苏联的确曾经考虑研制一种地震炸弹,它能够在地下爆炸,造成地震和海啸,从而达到毁灭美国的目的,并且,这一努力即便是在戈尔巴乔夫压缩军费的时期,也从未中断过。据阿塞拜疆的一个地质研究所的副所长科里莫夫认为:“如果我们愿意的话,不但可以在可能发生地震的地方引发地震,而且还可在不大可能发生任何地震的地方引发地震。”由此可见,地震武器的存在不只是传说。它乃是在冷战世界格局下,美苏进行核军备竞赛的“私生子”。冷战结束后,虽然苏联已不复存在,但现在的美国与俄罗斯是否仍在进行地震武器的研究,世人还不得而知。
地震武器的一大特性,在于它的隐蔽性特别好。地震武器一般并不直接产生杀伤力,其破坏作用是通过其诱发的自然灾害而间接实现的,而且这种诱发性爆炸大多在距受攻击点几百千米甚至几千千米地震武器
远的地下进行,因此很难被对方觉察到。前苏联著名的地震学权威尼古拉耶夫对核爆炸与地震的关系曾作了如下论述:“核爆的后果从来不是立刻出现的。地震有可能在爆炸之后两天、一周或几周之后发生。这一延迟出现的后果使地震武器具备了极强的隐蔽性。因此,任何一方都难以断定,本地发生的地震是否与数日前发生于几百千米之外的一次核爆炸有关。”地震武器的另一大特性在于它的威力巨大。因地震武器诱发的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伴之以地下核爆炸产生的定向声波和冲击波而形成的摧毁力,在破坏范围和破坏力方面都超过了现有的核武器。研究结果表明:一颗一万吨级核弹在某一特定区域的地下爆炸之后,可能制造出与千万吨级核弹毁坏力相当的地震、海啸等,其造成的地面破坏程度相当于里氏5.3级地震。而一颗10万吨级的核爆炸则可诱发里氏6.1级地震,其破坏力实在令人不寒而栗。一些俄罗斯科学家甚至相信,1988年使亚美尼亚遭到严重破坏的地震(造成4.5万人死亡),就是由于在此一周前3200千米外的一个试验场进行的一次地下试验性核爆炸而加速到来的。鉴于地震在历史上给人类的生命财产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地震武器的应用将会给人类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失。因此,地震武器将成为人类的又一“煞星”。.

日本的房子太牛了,佩服日本的房屋结构设计人员。
http://club3.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6988533
82#
 楼主| 发表于 2011-3-12 22:17:08 | 只看该作者
地震还没有完全停下来,电视台已经开始通知地震,位置都出来~~日本的警报机制的确很厉害~~第一时间通报灾情~~

= =果然日本的房子抗震啊。。但愿少点伤亡
83#
 楼主| 发表于 2011-3-13 11:13: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专家曾预测到日本地震 称震级和地点略偏
2011-03-13 08:54:1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 跟贴 161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作为国际天灾研究会副会长的杨智敏,3月10日探测地震信号有重大异常变化,联想到他在3月1日发布的预测报告,发现预测时间差不多,但震级和地点有点偏。比如当时确定的地震地点是日本千叶岛和鹿儿岛会有2次地震,震级为7级左右。
杨智敏发现了异常变化。

作为国际天灾研究会副会长,3月10日他探测地震信号的电流,发生了重大异常变化,其布置在山东、河北、河南、北京等地的仪器数据变化明显,为此他紧急和国家地震局台网中心沟通。台网中心也监测到了异常信号。不过都只能确定在北方地区。

很快,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3月11日14点46分左右,日本东经142.6 北纬38.1发生了8.8级地震,并引发日本仙台市港口近10米高的海啸。

杨智敏联想到他在3月1日发布的预测报告,发现自己的时间差不多,但是震级和地点有点偏。比如当时确定的地震地点是日本千叶岛和鹿儿岛会有2次地震,震级为7级左右。实际上震级更大,位置则偏东北地区。

杨智敏认为这个预测本来可以做得更准,“如果国家台网中心的信号及时共享,全国的地震专家公共会商,效果可能更好些。”3月11日晚上7点多,他对记者说。

此前国家地震局在3月10日下午对于各种地震的异常信号进行了会商。地震专家徐道一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就连续发表日本将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的多篇文章。

而更多的专家认为,中国应该从日本发生的特大地震中吸取教训。“十二五”期间需要继续强化地震的预报工作。原因是,去年国务院发布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到2020年力争作出“有减灾实效的短期预报或临震预报”,而目前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仅仅提出“提高地震监测分析与震灾防御能力”。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陈运泰认为强化地震预测研究,应该改为“提高地震监测、预报、预警与震灾防御能力”。中国地震局专家高建国认为,“十二五”强化地震预测非常有必要,“如果放松预测,再出现像日本这样的地震,中国的损失将难以弥补。”他说。

日本地震短临信号被捕捉

杨智敏告诉记者,3月10日、11日这2天,在山东、河北、北京、河南布置的监测地震的地电仪器发出了重大信号。

地电是地球内部不稳定的自然电流,在地震发生前会有重大变化。这可以通过电阻率、自然电位和地电流的观测来研究。比如在地下相距几十米到百米远的地方,埋放两个铅板,再用导线分别连接到电流表(毫安表)或电压表(毫伏表)的两端,就能从表头上观察到指针的日变化、年变化特征,这种方法是不需外加任何人工电源。

1975年中国海城地震前5~2天,距震中20公里的治金102队的土地电,不仅连续出现了30~100毫伏的单向脉冲,其地电位还出现了190毫伏的下降,如此巨大幅度的异常一改往日的平静,这个前兆信息为成功的临震预报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杨智敏目前的仪器由民间资助,参与研究的有各种地震专家。不过,他只能知道是在北方有地震将要发生的信号,但是并不知道具体位置。同时国家地震局台网中心也发现了信号,这些信号包括用各种更高级的仪器获得的,这包括电磁、气压、温度、水位等。

不过国家地震局以及杨志敏等并未准确得出日本在何时何地,将有多大地震的精准信息。当日他也宣布中国云南盈江县3月份将有5-6级的地震。

而这次地震是否还会有余震,仍不得而知。中国地震局预测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局研究员汪成民认为,这次地震实际上有比较成功的长期预报。因为地震专家徐道一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就连续发表多篇文章,认为日本将有8级以上的地震。其文章在国家地震局预测专家委员会的论文集有论述。

但是此地震后,是否会再转到别处,仍难以得知。“地震是否会转到台湾,或者内陆,目前正在加紧观测和研究,很难在短期内作出一个判断。”汪成民说。

杨智敏则认为,目前监测到日本强震后信号仍未消,请当地关注可能会诱发日本“东京”及千叶群岛出现再次强震的可能。目前各种地电异常的信号未解除,不排除有新的情况发生。

而日本地震引发的海啸,已经开始影响中国。

建议“十二五”强化地震预测

一些从事地震研究的专家认为,国家下一步需要强化地震的预测研究。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未来五年防灾救灾上要“提高地震监测分析与震灾防御能力”。一些专家认为,这违背了政府的初衷。

因为根据2010年9月25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下一步要扎实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到2015年,基本形成多学科、多手段的覆盖我国大陆及海域的综合观测系统;到2020年,力争作出有减灾实效的短期预报或临震预报。

全国政协委员陈运泰在“两会”期间认为,上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草案,应该将“提高地震监测分析与震灾防御能力”,改为“提高地震监测、预报、预警与震灾防御能力”。

这个看法得到了一些专家的支持。汪成民认为,国家提出要在2020年做出有减灾实效的短期预报或临震预报,这就意味着下一步必须在短临预报上见成效。“这方面需要明确强化短期预报的研究,不能因为地震短期预报有难度,就不做了。”他说。

所谓的长期预报是预报一个地区几年至几十年内,甚至上百年内可能发生的地震。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年或稍长时间内,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进行判断。短临预报是指对未来10天至3个月以内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及震级的预报。

目前中国的地震在中期,长期预报都成功率较高,比如汶川地震,此前有很多论文。日本本次的大地震,也有一些研究成果。但是在数天之内的短期,要报出时间、地点和震级的预报,则难度很大。

目前学术界存在很大的争议。一种说法是地震不可预测,一种认为地震可以预报。中国地震局包括汪成民、高建国、耿庆国等一些专家认为可以预报。但国内也有人认为难以预报。国际天灾研究会副会长杨智敏作为民间人士,更是不断发布预测报告,以此印证认为地震可以预报。由于他的预测部分得到证实,引发一些民间资助。

杨智敏指出,目前地震是可以预报的,所以短期内难以预报,是因为国家的地震数据没有很好地及时和全面公布,同时地震领域的专家共享以及一起合作研究进展不大。“如果将全国的民间以及政府地震力量调动起来,预测成绩会大大突破。”他说。

更有地震预测人士认为,现在地方地震部门没有预测权,同时目前事前填卡预测地震也取消了,这表明地震预测工作并未取得更大的突破。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任振球表示,地震预测不能被地震检测分析所取代。地震的监测和分析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只有做好地震预测预测工作才能减少和避免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日本地震启示

不过,本次日本应对地震的策略以及效果,仍值得中国借鉴。

目前日本地震将多大伤亡,仍有待进一步确定。日本官员在防卫省召开的紧急会议上指出,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灾情似乎非常严重”。

复旦大学公共安全中心主任滕五晓告诉记者,应对高频率的地震,日本有硬件和软件措施。硬件措施是日本的房屋的抗灾性比较好。在软件方面,日本民众过去多次演练应对地震的灾害,因此即使地震来时,也能较好应对。“如果没有这一点,则很难想象这么大的灾害到来会怎么办,而中国在这些领域需要补课。”他说。

滕五晓指出,日本主要是在中期、长期的地震预测方面做的工作比较多,主要原因是短临预报有难度。而中国在住房硬件方面,需要进一步强化,云南的地震显示出,农村的很多房屋实际上也是要抗震的。同时日本民众演练应对地震的措施,值得中国学习。

而杨智敏则认为,目前的地震显得比较浅。比如1976、1977年就发生过这种情况,目前不少地方报出地陷的情况,加上地震深度不高,这使得破坏性加大,比如6级的浅层地震实际比7级的深度地震要大。

这个说法并非没有道理。2010年9月5日,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附近发生7.1级地震, 由于地震震源深度较深,为33公里,使得人员伤亡大大减少。一些观点认为,这是因为西方先进国家房子抗震性能好,所以不搞地震预报,只要把房子盖好就行了。


结果2011年2月22日当地又发生了6.3级地震,震级比前一次低得多,房子还是那些房子,但是震源深度较上一次浅得多,只有5公里,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比上次多得多。

汪成民则认为,地震预测仍需要强化进行,因为减灾以及事前把住房的抗震性提高,那是民政和建设部门做的事情,地震部门的核心是要做预测,“预测得好,可以将地震灾害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此前指出,从最近100年来看,前40年全球强震比较少,地球活动比较弱。而这几年8.5级以上地震已经发生过3次,地震频发预示着地球进入了地震活跃时段。

http://discover.news.163.com/11/0313/08/6V0VM5NT000125LI.html
网易浙江省杭州市网友 [Jeep兄弟连]: [加关注]2011-03-13 09:14:31 发表
有种你事前说!
顶[617]回复收藏复制
网易山东省菏泽市网友 [蛤蟆神驴]: [加关注]2011-03-13 09:24:37 发表
专家好厉害,汶川的时候也没见这么有有预测性
顶[442]回复收藏复制
网易广东省惠州市网友 ip:119.124.*.* 2011-03-13 08:53:41 发表
马后炮
顶[326]回复收藏复制

汶川地震后说不能预测,现在别人地震说能预测,我都无法分清这帮东西是人是鬼,有种在汶川时就讲真话。

网易海南省三亚市网友 ip:59.50.*.* 2011-03-13 10:38:05 发表
事后诸葛亮 事前猪一样
顶[0]回复收藏复制
84#
 楼主| 发表于 2011-3-13 11:16:0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地震局长:提前10秒预测地震绝无可能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3日04:21  新华网
  3月11日日本地震发生之后,网上一则消息开始疯传,称此次地震,日本提前10秒就预测出来了。果真如此吗?3月12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明确表态:不可能,也绝无此事。

  不过,在当前地震频发的状态下,这也引发了人们对地震预测问题的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接受快报采访时表示,十二五期间不能放弃对地震预测的努力。□快报特派记者 郑春平 鹿伟

  中国地震局局长:提前10秒预测地震没可能

  “这是一个非常不专业的问题,所谓提前10秒预测出来,那是不可能的,也绝无此事。”对于网上传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态度非常明确。他告诉记者,“云南地震局专家已对此做过解读了。”

  陈建民说,地震预报是在预测的基础上向社会发布的,通过观测资料,研究地震活动性的规律,预测可能什么时期发生。“日本做的是‘预警’,就是这里(已经)发生地震,震动源向外传播,地震波带来的能量,在地表产生震动,破坏建筑物。”陈建民解释,地震波传播需要时间,比如这里地震,发生之后可以告诉你,多少秒之后能传到你那里,信息提前告知给你。

  “电波传播速度30万公里,地震波在地壳里速度为每秒5公里,如果有地震,用几秒钟就可以判断出来,可以用30万公里的电波传达。这就叫异地预警。”陈建民解释,日本做的就是这些工作。如地震还没有发生能提前预测出来,他岂不是“神仙”?

  中国地震预警项目已报到发改委

  那么,中国的地震预警机制做得怎么样?陈建民说,地震预警机制包括预警的模型、预报的台网等,很系统,我们目前还没有建立。不过,这个项目,已经报到国家发改委,他们已经接纳,进入评估过程,“十二五”期间要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

  陈建民还表示,因为预警系统很复杂,还要依靠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对电视台怎么发布,对医院、公共场所的指令怎么顺畅到达,还有高速铁路怎么减速、怎么停车,天然气管网、核电站什么时候关闭、什么程度不关闭,“信息要快,要准,要紧急处置,各行各业,都要作出快速反应,各方面信息系统要完备、畅通。”目前,日本这个程度比较高。当然,也并不是每一个都有效,也有信息有误、预报失真等误触发的问题。

  院士建议 陈运泰:不应放弃地震预测

  尽管地震预测难度很大,但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认为,国际上对于地震预测确实存在不同看法,但普遍承认,地震长期预测还是有可行的办法,中期预测也有成功的例子,争论的焦点是短(期)临(震)预测。他建议,“十二五”规划草案中应该强化地震预测工作。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 “地震不能预测”的说法大多指的是短临预测。况且,地震是不是永远不能预测,在科学上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争论虽激烈,但是并不是一个靠“少数服从多数”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能因为地震预测难度大,就放弃努力。我国地震科学工作者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遵照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指示,“ 争取长期预报更加科学,中期预报水平不断提高,短临预报有新的突破,保持我国在该领域国际领先地位。”

  记者手记 地震局局长缺席政协小组会 委员和记者都说“应该的”

  云南盈江地震、日本强震发生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格外忙碌,更是中外媒体追踪采访的对象。不过,从昨天开始,想要采访他没那么容易了。

  昨天一大早,快报记者再次来到政协科协界别驻地北京会议中心,想就日本地震的进一步影响再次采访陈建民。这可能是两会驻地中最偏远的一个,来的路上记者已经做好了“扑空”的准备,不过还是情愿再跑一趟。

  果然,到达驻地后,科协界别的委员们已开始小组讨论,遗憾的是没有看到陈建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陈委员请假了,今天来不了。”其他的委员也跟着点头,“他今天没来是对的,这是非常时期,他太忙了,请假也是应该的。”

  接着,又有多位记者相继过来打探,“陈建民局长在吗?”“陈局长来没来?”……当大家听说陈建民请假后,虽然失望,但是纷纷表示理解,这个时候有太多的事情需要他去处理,“请假也是应该的。”

  快报特派记者 郑春平 鹿伟

  观点 秦大河委员(原中国气象局局长):气候异常与地震无关

  地震发生前,气象会出现异常?“没有,没有,那是传言。”作为多年从事气候变化研究的中科院院士秦大河委员连声称,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还没有关于地震发生前气象会出现异常的科学论证或例子。“从理论上讲,地壳发生运动和气候变化没有直接的联系。天气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大气运动带来的。”秦大河对快报记者称,目前还没听说过有科学家讨论或研究过,大旱或大涝与地震频发是否有关。

  快报特派记者 郑春平 鹿伟 沈晓伟

  刘赐贵代表(国家海洋局局长):我国东部沿海要有海啸应急预案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表示,在当前东部率先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密度急剧增大。国家和沿海地方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海洋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切实提高沿海地区的灾害防御能力。沿海地区要抓紧开展当地的海啸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将海啸应急预案上升为政府预案,定期开展海啸应急演习。另外,加大海啸灾害观测预警能力建设力度,做好海啸预警服务。同时,大力普及海啸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的海啸防灾避灾意识和能力。新华社

  陆启洲委员(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我国核电技术不惧地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陆启洲说,此次日本受影响的核电站采用的是二代核电技术,最大问题就在于遇紧急情况停堆后,须启用备用电源带动冷却水循环散热。我国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因其采用“非能动”安全系统,就是在反应堆上方顶着多个千吨级水箱,一旦遭遇紧急情况,不需要交流电源和应急发电机,仅利用地球引力、物质重力等自然现象就可驱动核电厂安全系统,巧妙冷却反应堆堆芯,带走堆芯余热,并对安全壳外部实施喷淋,从而恢复核电站安全状态。新华社

  两会·答记者问 环保部:沿海11省区密切监控日本核泄漏影响

  昨天,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加强环境保护”记者会上,日本地震成为记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会上,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表示,日本因地震发生的核泄漏事件不会改变中国发展核电的决心和安排。

  日本核泄漏是否会影响到中国?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说,日本发生地震后,两台核电机组受到影响。中国核安全局当即与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进行了联系,详细了解日本方面的情况。中国已经启动了沿海城市的核安全监测装置,正在监测日本的核电泄漏对中国是否造成影响。“到目前为止,监测的结果一切正常,尚未对中国造成影响。”

  随后,记者了解到,环保部已经下令沿海11省区密切监视由于核泄漏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要求沿海居民密切关注。

  张力军同时表示,中国现在运行的核电装置是13台,所有监测结果都表明这运行的13台核电机组排放指标远低于国际国内的排放标准,运行状况安全良好。

  政协委员呼吁尽快出台《原子能法》

  本次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陈炳德建议,尽快出台《原子能法》。陈炳德对日本地震中福岛核电站可能发生的泄漏事故进行了分析。他说,按照正常设计,在地震发生后,如果核电站丧失了外电网,应急电源将会自动启动冷却和关闭核反应堆。而在这次日本地震中,福岛核电站的一个应急电源未能启动,反应堆未被及时冷却,出现热量集聚,导致外溢泄漏。因此,福岛的核泄漏事件需要继续观测评估。

  按照国家能源局的规划,到2015年,中国核电装机将占电力装机总量的5%以上。陈炳德提出,最为关键的是我国管理核领域活动的基本法《原子能法》仍然处于空白状态,他建议国家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工作,并告知公众,明确出台时间表。

  快报特派记者 孙兰兰 沈晓伟

  权威访谈

  快报专访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日本核电站泄漏对中国沿海影响不会太大

  昨天,日本泄漏核电站周围的应急范围从10公里拓展到了20公里,是不是意味事态进一步严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张华祝说,可以这么认为,日本做了进一步恶化的准备。

  另外,10公里的应急是就地隐蔽,20公里的应急是疏散撤离,这两者有何不同?张华祝说,一旦核电站泄漏事故产生影响,周围应急“就地隐蔽”是指在屋里不出来,挡住辐射即可;要撤离的话,表明事态相对更严重。

  按照通常的看法,核物质泄漏,影响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仅仅20公里的范围“管用”吗?“居民要撤离的话,最大的范围也就是30公里,随着半径扩大,放射性物质的强度衰减得很厉害。”张华祝委员说,最关键的是第一波的应急,此后随着风向变化、距离延伸等,影响也会越来越衰减。也正是因为上述原因,张华祝委员认为,即使将来影响到中国东部沿海,影响也不会太大。

  “柏崎—刈羽核电站发生的核泄漏事故是我目前知道的最严重的事故,但影响也是局部的。”张华祝表示。据悉,2007年,日本新潟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导致靠近震中的柏崎—刈羽核电站发生核泄漏。而柏崎—刈羽核电站有7座反应堆,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核电站。

  张华祝十分确切地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核电站共三级核应急体系,“可以说,十分详细和周密。”

  快报特派记者 郑春平 鹿伟
http://news.sina.com.cn/c/2011-03-13/042122103906.shtml

2011-03-13 10:58:18  新浪河北石家庄手机用户
很多人没看内容就开始批评地震局,病的不轻呀。
回复
支持
2011-03-13 10:57:55  新浪北京海淀网友yuanfl1220
震后10秒发现地震,还是有可能的吧?那就按照这个方向努力吧!

2011-03-13 10:54:32  新浪广东广州网友四方竹
以下是广州日报的报道。是谁在自己打自己嘴巴?
日本能震前15秒预报
  据新华社电 不过,在大自然面前,日本并未丧失对抗能力。按美联社说法,面临1900年以来的全球第五强震,日本前期准备堪称完美。
  地震专家认为,日本推行全世界最严格的房屋抗震标准。尽管一些旧房屋并未受到这种新标准制约,但仍在地震中表现“坚挺”。
  另外,日本引入一套“昂贵”的地震预警系统,经由观测最先到达的地震波提前15秒左右预报地震,使民众有时间关闭燃气、找相对安全地点避难。

011-03-13 10:28:57  新浪上海嘉定手机用户
在日本是没什么用 屋内和屋外一样 但是在中国就不一样了 逃出屋子就相当与捡了一条命

85#
 楼主| 发表于 2011-3-13 11:19:15 | 只看该作者
日本政府首次设微博公开震情
2011-03-13 03:30:05 来源: 新京报(北京) 跟贴 20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发生里氏8.8级强震并引发海啸,给日本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害。震后重灾区的救援工作在第一时间展开;日本东京、神户等城市秩序井然,市民生活未出现恐慌。日本消防厅专门开设“灾情Twitter”(微博),提供灾情信息交流。
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发生里氏8.8级强震并引发海啸,给日本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害。但震后,宫城、岩手等重灾区的救援工作在第一时间展开;日本东京、神户等城市秩序井然,市民生活未出现恐慌。

日本神户大学城市安全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顾林生认为,首相菅直人在震后4分钟内便做出决策;媒体持续报道灾情向民众和政府提供信息;自卫队地震当日出动所有舰艇就在……正是这些应急机制和救援细节,才使得日本在大灾面前保持稳定,并能及时应对来自各方的压力。

日本24小时应对地震时间表

11日夜,刚上任的日本外相松本刚明会晤记者,请求驻日美军协作救灾。外务省请求澳大利亚、中国、韩国、俄罗斯等38个国家和地区派出救援人员,提供救援物资。

12日3时,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召开记者会,向媒体通报死亡人数及救灾举措,表达政府透明处理事故的意愿。

12日5时40分,菅直人下令居民疏散避难的范围从福岛第一核电站半径3公里以内扩大至10公里。

12日7时10分,菅直人乘机抵达福岛第一核电站视察情况。7点45分,菅直人发布“核能紧急事态宣言”。

12日上午,内阁在官房长官的临时领导下,召开紧急联席会议商讨应对核泄漏,表示死亡人数将超过1000人。

12日11时30分,菅直人第四次召开紧急对策本部全体会议,派遣5万陆海空自卫队员参与救助。

12日午前,日本陆上自卫队核泄漏专门部队中央特殊武器防卫队抵达福岛第一核电站。

11日14时46分,8.8级地震袭击日本东北部地区。

14时50分,防卫省先于内阁设立灾害对策部,三个重灾区请求防卫省派遣自卫队救灾。

15时之前,菅直人下令做好救援生命线的修复和保障,竭尽全力向民众提供正确的地震信息。

15时3分,菅直人内阁全体成员在地震后首次集合紧急开会。

15时14分,内阁设立“地震紧急对策本部”,指导全国抗震救灾工作。

15时15分许,自民党总裁谷垣祯一主动给菅直人打电话,表示愿意结束政党斗争共同抗灾。

15时27分,防卫相北泽俊美下令,包括陆海空8000多名自卫队员、300架飞机、40艘舰船赶去灾区。

16时50分,菅直人举行震后首次记者会,呼吁民众从媒体收看收听政府的信息。

16时许,内阁收到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紧急事态,政府之前预定的关闭程序发挥作用,核电站停止运行。

紧急决策

震后四分钟首相紧急决策

11日地震发生时,顾林生正在日本神户。他表示,14时46分地震发生后,日本首相官邸的危机管理中心监测到地震信息后同时设立首相官邸对策室。受到地震和海啸重创的岩手县、宫城县、青森县地方政府在14时46分设立地方政府灾害对策指挥部,福岛县政府和茨城县政府分别在15时5分,15时10分设立灾害对策指挥部。

地震发生3分钟后,日本气象厅向沿海37个市村町发出了大海啸和海啸警报。正在参加国会预算会议的首相停止会议,14时50分,菅直人在紧急官邸对策室召集各部门的应急管理紧急会议,并连续下达四项指示:确认灾情和震情,确保居民的安全和采取初期避难措施,确保生命线和恢复交通,竭尽全力向灾民提供确切的信息。

内阁紧急会议结束前,菅直人设立了“地震紧急对策本部”,指导全国抗震救灾工作。

媒体引导

媒体出动直升机收集灾情

地震发生后,日本所有电视台马上停止原有播放计划,转向报道受灾情况。媒体除了播放海啸警报地图和实时交通信息外,还开创了寻人启事和安全信息传递等栏目。

顾林生说,根据灾害对策基本法以及防灾基本规划,当发生灾害时,政府通过媒体播放受灾情况和安民告示信息;媒体根据应急预案,马上更改节目播放抢险救灾信息和灾情。此次地震海啸,日本几家大媒体均派遣直升机,进行现场报道。这次海啸袭击城镇的实时拍摄报道更是世界少有,印度洋海啸和智利海啸灾情报道都没有这么详细实时。日本中央政府和全国各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中心都装有十几台电视,收集各大媒体的报道,及时掌握信息。首相菅直人举行震后首次记者会,呼吁民众从媒体收看收听政府的信息。

官兵救援

震后15分钟自卫队出动

顾林生介绍说,11日地震发生6分钟后,岩手县知事向自卫队提出派兵请求。15时1分,自卫队东北方面航空队马上派遣直升机到灾区调查灾情。15时2分,宫城县知事向自卫队东北方面总监提出请求。三分钟后,航空自卫队三泽基地和小松基地各自起飞两架F-15战斗机,海上自卫队派遣1架P-3C飞机飞赴灾区。

15时27分,菅直人授权防卫相北泽俊美给自卫队最大限度的活动权限。北泽俊美下令,包括陆海空8000多名自卫队员、300架飞机、40艘舰船做好准备赶去灾区。15时30分,海上自卫队从4个基地派遣5架飞机出发。18时,防卫省发布大规模灾害应对派遣自卫队命令,开始大规模地派兵进行抢险救援。12日上午,自卫队人员扩大到2万人,飞机大约190架、舰艇25艘。12日11时30分,菅直人第四次召开紧急对策本部全体会议,派遣5万陆海空自卫队员参与救助。

此外,顾林生还表示,根据“原子能灾害对策措施法”,当出现核紧急状态时,根据首相要求,防卫大臣可以派遣自卫队。这次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停止并出现问题。11日19时30分,防卫厅发出应对核灾害派遣命令。当地驻兵的福岛市陆上自卫队80人进驻福岛第一核电炉。陆上自卫队中央特殊武器防护队24人驾驶化学防护车前往现场进行检查核能是否泄漏。

震情公开

政府多在网上公开震情

12日凌晨3时,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召开记者会,向媒体通报了政府掌握的死亡人数及救灾举措,表达政府透明处理灾难的态度。


顾林生表示,此次地震发生后,日本中央政府除了在电视台公布信息外,在政府各机构的网页也同时公开信息。首相官邸网页上开设了“东北地方太平洋地震应对”专栏,介绍首相和官房长发布的命令、应对措施和主要记者招待会的录像。主管消防厅的总务省在网上公布各地的消防局和消防队收集而汇总的灾情。消防厅除了公布抢险救灾和灾情外,专门开设“灾情Twitter”(微博),提供灾情信息交流。这种做法在日本还是首次。

此外,主管道路、铁路、机场等基础社会的主管交通省在网页上公布了长达71页的灾情报告。其他中央部门和派驻灾区的分支机构也在网上公布信息。

本报记者 张乐

http://news.163.com/11/0313/03/6V0D4KBD00014AED.html

博客-微博
新闻





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灾害救助是日本自卫队的五大主要任务之一。1995年阪神地震之后,日本政府设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自卫队救灾作业机制。这次8.9级特大地震发生后,日本自卫队在4小时内完成了海陆空三路救灾力量的出动。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火山活动频繁、经常受到台风侵袭的国家。除了不利的地理条件,日本国土狭窄、经济发达,人口非常稠密,所以日本是一个在传统上非常注重自然灾害预防的国家,这个传统也反映在其战后常备军事力量的建设当中。1957年5月,日本政府公布《国防基本方针》,首次明确“防卫”、“治安”、“海上警卫”、“防止侵犯领空”和“灾害救助”为自卫队的五大任务。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将“救灾”列为国家军事力量的主要任务。冷战结束后,前苏联解体,主要军事威胁消失,日本国内开始重新评估国家安全政策。在这一时期,日本突然遭到两件接踵而来的大规模灾害。其一是1995年1月17日发生的阪神7.2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6000多人死伤;其二是1995年3月20日的东京地铁沙林毒气恐怖袭击,造成12人死亡、5500多人受伤。在这两次灾害中,日本民众抱怨政府缺乏危机意识,舆论痛批自卫队救援怠慢。在阪神地震发生后,日本自卫队救援部队7个小时之后才进入救灾现场;而在东京地铁沙林毒气袭击案中,自卫队抢救地铁中毒民众,也因作业生疏而导致灾情扩大。受这两起灾害影响,日本民众对自卫队参与灾害救援有了更高的期待。1999年日本防卫厅(已升格为防卫省)民意调查,87.2%民众认为自卫队存在的首要目的为救灾,其次35.5%认为国际贡献,19.1%认为保障国家安全。2003年日本《防卫白皮书》公布数据数据仍有高达71.8%民众认为救灾为首要目的,其次68.6%为确保国家安全,致力于国际贡献为35.3%。 [详细]
救灾是日本自卫队的主要任务之一。
为此,日本1996年在新版《防卫大纲》作出调整,重点加强灾害应对能力。其中包括紧急出动力量的建立,陆上自卫队指定一支约2700人的部队作救灾派遣应变部队,配备车辆约410辆、直升机约30架,可在接到命令后2个小时内出动。海上自卫队建立紧急出动机制,所有港内停泊的正常状态军舰可以在4个小时内出动。航空自卫队则在全国5个地区部署由军医、护士、急救士组成的机动卫生班,在大规模灾害时负责重伤员在空运过程中的护理。在大规模灾害发生时,陆上自卫队则可以最多集中7万人前往灾区;海上自卫队可以派出60艘军舰、50架飞机;空中自卫队可以出动侦察机、救护机、运输机70架。 [详细]
自卫队指定有一支固定的救灾部队。
除了硬性救灾力量的设置外,日本政府还设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自卫队参与救灾决策机制。1、申请派遣其自卫队法第83条规定,是否派遣自卫队参与救灾,由都道府县知事进行判断、提出申请。在灾害发生或即将发生时,市町村长认为有必要采取紧急措施、但无法联络都道府县知事时,也可以直接将受灾情况通知防卫省长官或所指定的人员。2、主动派遣在灾害情况紧急时,防卫省长官也可以无须等待地方政府申请,直接派出救灾部队。3、灾情搜集为了更准确掌握灾情,日本自卫队积极参加地方公共团体所举办的防灾训练,在地方协力本部设置“国民保护灾害对策连络调整官”,负责与各地公共团体的联络。更进一步,在获得地方团体的申请下,自卫队推荐具有防灾等危机管理经验的退休自卫官到该团体任职。截止2009年4月底,日本在全国43都道府县、97市町村,共有167名退休自卫官,以此方式在地方公共团体的防灾相关部门任职。此外,日本内阁会议还作出规定,当自卫队接到气象厅发出的5级地震通报时,并主动派遣飞机前往灾区搜集情报,并将该情报传达到首相官邸。这两项措施实际上是将战争策略用于灾害救助,自卫队成为日本政府第二个灾害情报获取渠道,在地方政府受灾失效的时候,自卫队的军事侦察能力有助于中央政府更迅速地掌握灾情,以确保生命拯救的黄金72小时不被浪费。 [详细]
菅直人已下令自卫队参与救灾。
自卫队的救灾准备,除了上述的救灾军力设置方案外,还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1、确定灾区集结地区救灾部队需要灾区附近的公园和运动场等集结地区作为指挥所、住宿、停车、集结各种必要物资的活动据点。另外,由于发生灾害时车辆的活动非常有可能受到限制,因此为运送急救伤病患、物资、消防等,需要在灾区内或附近设置直升机停机坪。所以,为使直升机顺利执行,自卫队将避难场所与直升机停机坪作出明确区分,平时让当地居民知悉该场所。2、建筑物的号码标示飞机进行灾情搜集、人员及物资运输时,为使飞机从空中易于确认建筑物,自卫队也在各县厅、学校等防灾重要设施的屋顶上标示号码。3、设立联络官待命处自卫队在都道府县厅内设立与本部进行联络协调的活动设施。例如,执行连络协调业务的临时通信站、连络官的待命处、停车场等。4、整备各种数据物资自卫队将避难所、直升机起降场的位置记载于各防灾机关通用的防灾地图内。另外,准备可让直升机在空中灭火的器材,平日确保蓄水池的水源充足。[详细]
日本陆上自卫队的黑鹰直升机。为方便直升机救灾,自卫队做了极为细致的准备工作。
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救灾经验,日本自卫队平时即致力于救灾派遣整备工作,已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作业与处置机制,这套机制是值得我们借鉴参考的。这次8.9级特大地震引发的海啸目前对宫城沿海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日本政府、自卫队目前处于紧张的救灾工作中,具体成效尚有待观察。但我们已经看到,在地震发生后的4个小时内,防卫省已将海上自卫队所有舰艇派往宫城县近海,以全力把握震灾情况。航空自卫队的F-15战斗机从石川县小松基地和北海道千岁基地出发前往灾区搜集灾情,陆上自卫队也派出了具视频传输功能的直升机。日本政府在1995年阪神地震后改进的这套自卫队救灾作业机制正在发挥作用。
http://news.163.com/special/ribenjiuzai/

86#
 楼主| 发表于 2011-3-13 11:20: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年突发事件120万起 直接损失超3000亿
2011-03-13 02:34:00 来源: 京华时报(北京) 跟贴 25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昨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红十字总会训练中心主任辛宝山介绍,我国近几年每年突发事件高达120万起,救护员仅1000万人,造成直接损失3000亿元人民币以上。
本报讯 (记者李秋萌)随着云南和日本接连发生地震,如何提高国民的急救技能也成了两会热议的话题。昨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红十字总会训练中心主任辛宝山介绍,我国近几年每年突发事件高达120万起,救护员仅1000万人,造成直接损失3000亿元人民币以上。

辛宝山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并未提及全民的应急知识与技能培训内容,建议将这项工作纳入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急救体系建设中,制定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普及的总体规划,驾驶员等高危职业须强制接受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

辛宝山表示,资料显示,我国近几年每年突发事件高达120万起,造成至少20万人死亡,170万人(次)伤残,200万户家庭因此陷入贫困,2亿人(次)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损失达3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在上述伤亡人数中,有相当多的人是因为不能及时避险或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受到伤害,从而造成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大量损失和负担。

截至去年,全国共培训应急救护师资近10万人,救护员1000万人,近5000万人次参加过各种类型的培训,但与国外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如法国为40%,德国普及率为80%,日本每年都要举行抗震活动,教市民如何脱险与自救互救。不少国家规定,应聘人员谋职时必须持有急救员合格证。

辛宝山建议,应将普及急救知识这项工作纳入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管理与实施的组织保证,成立由政府领导牵头,由各级红十字会具体组织实施培训以及志愿者队伍的管理。

同时,还应制定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普及的总体规划。分行业、分人群、分区域逐次普及。可在高风险行业、易受损群体以及突发事件、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先行普及。

辛宝山表示,相关配套法规建设也必不可少。第一,制定法规,对高风险行业比如驾驶员、矿山、建筑、学校、旅游等从业人员,必须强制接受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相关证书,方可上岗工作。第二,制定“施救者免责”的法规,鼓励和保护全社会人员积极、科学、有效救护他人。

背景链接·黄金十分钟


现代急救医学理论将急救分成三个阶段,即现场第一反映人的避险与自救互救,专业医疗急救人员的院前急救以及院内救治。我国由于地域广阔,各种突发事件频发、城市拥堵以及基层医疗资源缺乏等原因,往往发生伤害事件后,专业急救人员不能在有效救治时间内到达现场,丧失了最宝贵的“抢救生命的黄金10分钟。

因此,现场第一反映人的避险及自救互救能力尤显重要。无数正反两方面事例证明,如果“现场第一反映人”能够在突发事件来临时科学避险或自救互救,能极大地避免或降低伤害。

作者:李秋萌
http://news.163.com/11/0313/02/6V09UI6G00014AED.html

网易广东省网友 ip:27.44.*.* 2011-03-13 09:13:21 发表
培训救灾是很重要.但真正重要的是想办法尽量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灾难发生!
顶[0]回复收藏复制
87#
 楼主| 发表于 2011-3-14 17:14: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台湾各电视台一天反复播出日本地震惊耸镜头数百次!


台湾各大电视台播出日本灾难惊耸镜头是央视的100倍,5分种重复一次。从早到晚。自己看去!

就是播出别的新闻也要在旁边反复播出日本地震最恐怖镜头。24小时从不间断。

一天要重复播出300多次,不知烦吗?


http://club3.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7003370
88#
 楼主| 发表于 2011-3-14 17:15:06 | 只看该作者
最悲哀的不是你现在不了解台湾
而是你这辈子都没无法了解台湾

有歷史的因素,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
日本會發生的, 台灣也可能發生
台灣多地震,颱風...
台灣報的還多二手的, 我可以接收到日本一手新聞...真的很慘...

指尖的雪花说得有理。
地震,海啸,台风,这些都是台湾人特别关心的。
台湾和日本又离得如此近,自然会多关注。
即同情日本人,又是一个难得的经验教训,这比纸上说这些完全知识要深刻得多。
89#
 楼主| 发表于 2011-3-16 15:29: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彭晓芸
NHK报道国内自然灾害导致的伤亡事件,从来不会在电视上播放血淋淋的场面。日本灾害新闻中如果包含这样的画面,播放时要经过决策层讨论。在报道遇难者时,遇难时的惨状绝不出现,采用的照片总是微笑的画面。【汶川的时候,记得看见了太多血淋淋。这次云南,则看见了太多红彤彤的旗子】
这个是对的。血腥总不是我们期待的东西
2011-03-13 02:54 来自微博通
http://t.163.com/3224320592/stat ... rname=xinyan_xinyan
90#
 楼主| 发表于 2011-3-16 17:09: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日本核灾难最新震撼报道:50死士末日救未來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昨日發生第三次爆炸,二號反應堆的鋼製安全殼損壞;四號反應堆亦起火洩漏大量輻射粒子。核電站四日內三連爆,令當局利用海水為反應堆降溫的希望破滅。事件升級為全球自切爾諾貝爾核電站爆炸後最嚴重的核事故,亦是日本自二戰原爆後最嚴重的核災難。八百名工作人員大多緊急逃離核電站,只留五十「壯士」死守最後防線,繼續向反應堆灌注海水,寄望他們用生命換取奇迹,令世人逃過反應堆爆炸的大浩劫。



郡山市居民排隊接受輻射檢查。(美聯社圖片)


核站四日三連爆

繼核電站一號及三號廠房爆炸後,二號廠房亦於當地時間昨晨約六時十分爆炸。反應堆外的輻射量則出現三十至四百毫希,吸入一千以上毫希的輻射量,已足以令人出現頭暈及作嘔等徵狀。首相菅直人則在昨晨十一時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承認福島第一核電站已開始放出輻射,核洩漏的風險極高,又宣布政府已與東電成立聯合應急總部,由他親自領導。

法國核安全局昨日將福島第一核電站的災情,列為國際標準的第六級,僅次於最高的第七級。安全殼損壞後,輻射線會威脅反應堆附近工人的健康。為安全計,八百名搶修人員的大部分已撤離。不過,日本首相菅直人昨日強調,絕不能棄守核電站。東京電力公司留守五十人,穿上防輻射裝備,繼續爭分奪秒把海水泵入,冷卻反應堆內燃料。業內人士指出,大部分搶修人員撤離後,東電將難以維持海水降溫的工作,令一至三號反應堆燃料棒熔毀的機會增高。



  • 自衞隊員為居民清洗鞋子,以防有輻射殘留。(美聯社圖片)



  • 繼第三廠房日前發生爆炸後,第二廠房亦發生爆炸。(美聯社圖片)




  • 在核電站第三次爆炸後,福島縣磐城市居民戴上口罩,離家暫避。(美聯社圖片)


因此,五十「壯士」已經置身險境。由於停電,廠房內漆黑一片,但他們仍然要爭分奪秒搶修。當三號廠房爆炸時,使他們最多只能夠在這高輻射濃度的環境下工作十五分鐘,繼續與死神鬥快。

核能專家、大亞灣核電廠安全諮詢委員會副主席李焯芬分析,留守的最後數十名員工,主要在控制室負責緊急操作,確保冷卻系統的海水進水口能夠運作,以防再有大規模爆炸引發更大危機。他又指,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資料,福島第一核電站災情仍有轉機,早前東京附近地區實施間歇性供電,就是要保留足夠電力讓福島核電廠可啟動冷卻系統,現時反應堆的冷卻情況已有改善。

日本媒體報道,二號廠房爆炸前,可能因為人為錯誤,令冷卻水大量蒸發。二號廠房爆炸之時,四號廠房亦起火,火災於昨日中午已救熄。該廠房的反應堆於數個月前已因翻新工程而停止運作,但該處置有用完的燃料棒,放置在冷卻池中,專家懷疑冷卻系統失靈令池內水源耗盡,燃料棒過熱引發大火,亦可能放出輻射物質。

當局失控制能力

內閣昨召開緊急會議後,呼籲居於核電站方圓三十公里內的市民留在室內,關好窗戶及不要開空調,該範圍內仍有十四萬名居民。國土交通省發出禁令,第一核電站上空方圓三十公里禁飛。業內人士認為,當局已失去控制福島核電站事故的能力。京都大學高級反應堆工程專家小出裕章表示:「我們已到達了危機邊緣,面臨最壞的狀況。」他所屬的反應堆研究所估計,第二反應堆的安全殼已損毀,如果反應堆內熔化情況嚴重,肯定會釋放大量輻射。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核子工程榮譽教授奧蘭特表示,福島核電站情況較一九七九年美國的三哩島核洩漏事故嚴重。日本已要求IEAE派專家協助,兩名曾參與應對切爾諾貝爾核電廠事故的俄國專家,將赴日本與東電職員會面。日本亦正式要求美國協助處理核事故,美國前日再派出八名專家協助。

东方日報綜合報道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