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技报道集锦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09:59: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美国研制出“超级”阿司匹林或抗多种癌
2012-03-12 02:11:58 来源:
北京晨报(北京) 有49人参与



美国研究人员把两种阿司匹林衍生物混合在一起制成一种“超级”阿司匹林。实验结果显示,这种新型阿司匹林能够有效抑制十多种恶性肿瘤生长,而且无损实验鼠正常细胞。研究人员说,将“超级”阿司匹林开发成适用于人的药物仍需数年。

衍生物混合而成

纽约市立学院研究人员在本月出版的《美国化学学会药物化学快报》发表论文写道,这种新型阿司匹林能够抑制结肠癌、胰腺癌、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白血病等11种恶性肿瘤细胞生长,而且无损正常细胞。

这种“超级”阿司匹林名为一氧化氮硫化氢(NOSH)阿司匹林,由先前开发的两种阿司匹林衍生物混合而成,一种衍生物能够释放一氧化氮,有助于保护胃黏膜,另一种释放硫化氢,提升阿司匹林抗癌能力。

研究人员发现,两种衍生物混合起来比任何一种单独使用更安全;就抗癌效力而言,混合物比一氧化氮阿司匹林强1.5万倍,比硫化氢阿司匹林强80倍。

这意味着,基于这种混合物开发的药物,只需较少剂量就能发挥足够作用,减少潜在副作用。

药效强约25万倍

研究人员发现,一氧化氮硫化氢阿司匹林对培养皿中癌细胞的效力,24小时后比普通阿司匹林强10万倍,72小时后强大约25万倍。

第二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实验鼠携带人类结肠癌,让它们口服一氧化氮硫化氢阿司匹林,结果癌细胞自我消亡,肿瘤萎缩85%,有效抑制癌细胞扩散,显著延缓肿瘤生长,而且对实验鼠无毒副作用。



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办的EurekAlert网站援引研究负责人、纽约市立学院副教授霍斯劳·卡什非的话报道:“这种新混合物的主要成分非常非常有效,而且对(正常)细胞毒性微乎其微”。

面市仍需等待

卡什非说:“如果我们在动物身上所见(效果)能够转移至人身上,它可与其他药物一起使用,在化学疗法或手术切除之前先缩小肿瘤。”

卡什非在研究报告中写道,他们下一步将进行毒副作用测试和临床试验,以便开发适用于人类的药物,“超级”阿司匹林面市仍需数年。

先前研究数据显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结肠癌风险比不服用者平均减少50%,但可能产生严重副作用,譬如内出血、溃疡、肾衰竭等。



http://news.163.com/12/0312/02/7SC3NMER00014AED.html
82#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0:02: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神奇银河照片似外星人"注视"地球
2012-03-11 11:02:31 来源:
网易探索 有1859人参与


核心提示:一位马拉西亚的年轻人最近就拍摄了一张杰作,令许多摄影专家不可思议的是,这位叫做Cheah Nan Zhing的摄影师仅仅16岁。照片清晰的显示了与世界最高山遥呼相应的银河,不过与其他银河照片不同,它的过人之处在于远处的银河仿佛一张外星人的脸,而且是那样的生动。




遥远的银河如外星人一般


银河"酷似“外星人

一位马拉西亚的年轻人最近就拍摄了一张杰作,令许多摄影专家不可思议的是,这位叫做Cheah Nan Zhing的摄影师仅仅16岁。学校的冬令营组织他们来到了尼泊尔,在喜马拉雅山去他拍摄了这样的完美画面。

照片清晰的显示了与世界最高山遥呼相应的银河,不过与其他银河照片不同,它的过人之处在于远处的银河仿佛一张外星人的脸,而且是那样的生动。更叫人不可思议的是,Zhing并没有用什么高档的相机,为了拍摄完美的画面,小摄影师用了一晚上的时间来寻找。

Zhing自己也说道:“学校带我们来了一个好地方,我们晚上可以在这里散步,观察星空,你要知道,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的星空,很高兴我能捕捉到如此美丽的镜头。很多人说它想外星人,其实我更希望它是个精灵。”

此后他还说道:“这是我第一次和恒星这么近的接触,我很高兴,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不过我也必须承认,这样的照片有点古怪,其实我一开始并没有发现它有什么不同,是我的妈妈对我说,它看起来像一个外星人。”(来源:科学网)


http://discovery.163.com/12/0311/11/7SAFMHFF000125LI.html

恍若昨天
[网易山西省太原市网友]
2012-03-11 14:04:47 发表满天星星的夜空,我已经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不曾看见过了,羡慕啊。。。。。。



网易山东省烟台市网友
ip:123.169.*.*
2012-03-11 12:31:18 发表这外星人长成这样,能找到对象么?他们的审美这么差,估计科技也高不到哪里去!




人类不过以地球上的生物生长的方式猜测外星球上的生物,顶多加上一点想象。人类这个想法也有道理,但不排除外星生命根本与地球上的生活方式不一样,或许他们“看”地球都不用光,甚至有更先进的东西!



网易内蒙古赤峰市网友
ip:58.18.*.*
2012-03-11 12:18:11 发表人们还真愿意接受更先进的外来文明。



打倒合法流氓
[网易广东省深圳市网友]
2012-03-11 12:25:50 发表是相机的功劳,各位别喷了!



黑色五号字
[网易湖南省长沙市网友]
2012-03-12 09:15:21 发表
网易浙江省湖州市网友 [neurosis] 的原贴:1

这张照片是合成的。
    拍摄星空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想在地面拍摄银河至少需要两个小时曝光。我们知道地球在自传,那么在曝光过程中镜头跟着地球在动,所以拍到的结果不是一颗颗星,而是一条条亮线,也就是星光留下的“运动”轨迹。为了拍到清晰的星星图像,就需要一种专用设备,俗称“追星仪”的复杂支架,通过程序设定的方式,抵消地球自转的影响。
    那么问题就来了——装上追星仪以后的相机通过转动自身抵消地球自转的影响能够拍到清晰的星空,可是也因此就无法拍出清晰的地面景物了。




网易吉林省长春市网友 [aliddin] 的原贴:2

你这个至少是从哪来的?我这虽然看不到银河,但拍过北斗七星30秒就够了,iso100~200吧记不太清了。总之曝光1分钟之内是完全可能的




一楼啊··你曝光两个小时··都能拍出星星运动的轨迹了


网易中国手机网友
ip:112.224.*.*
[手机上163.com看贴回贴]
2012-03-12 01:22:52 发表错别字好多啊……



网易日本手机网友
ip:126.10.*.*
[手机上163.com看贴回贴]
2012-03-12 01:20:50 发表这是伏地魔




83#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0:33: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体验灵魂出窍:错觉延伸人体对自身感觉(图)

2012年03月12日 07:38 环球科学杂志

  出体实验:一位自愿者戴着护目镜,可以通过与护目镜相连的摄像机看到背后的东西。一位研究人员同时用棍子戳向自愿者前胸和摄像机。 当自愿者感到前胸被戳时,不仅会通过护目镜,看到戳向摄像机的木棍,似乎也会从背后看到自己坐着的身体。这会产生非常逼真感觉:自己就像漂浮在身体后面一样。
  以神经科学之名,亨里克•埃尔逊(Henrik Ehrsson)用人体模型、橡胶假手和计算机虚拟现实,创造出了“灵魂出体”的错觉。
  撰文 艾德•扬(Ed Yong)
  翻译 朱机
  意识脱离肉身,然后一把餐刀扎进胸膛,这种事你可能很难遇上。
  但在亨里克•埃尔逊(Henrik Ehrsson)的实验室里,这样的体验却是家常便饭。埃尔逊是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 Karolinska Institute)的一名神经科学家,经常利用错觉来探测、延伸和替代人们对自身的感觉(sense of self)。这一次,他只不过用上了录像机、护目镜、两根小棍等道具,就让我相信自己飘浮在肉身数米之后。我看到一把刀朝我的虚拟胸膛猛刺过来时,吓得往后一缩。与此同时,我手指上的两根电极记录到皮肤一阵冒汗,旁边的笔记本电脑绘出的图像显示,我的恐惧感达到了一个高峰。
  “灵魂出窍”般的出体经验只不过是埃尔逊实验室的节目之一。他还能让人觉得和他人对调了身体、多了一条手臂、体形或缩小成玩偶或膨胀至巨人一般。他们实验室的储物间里塞满了大小各异的人体模型、玩具娃娃的脑袋、假手、摄像机、刀子和锤子,就像连环杀手的地下室似的。埃尔逊自己也说,“别的神经科学家觉得我们有点疯狂”。
  但埃尔逊准备这些非主流装置可不是为了耍点小把戏。它们是他用来研究的道具,是为了探究人们是怎么在自己躯体内产生自我感觉的。我们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几乎没有人会为这种根深蒂固的感觉费思量,很多科学家和哲学家也认为,这种感觉是非常确定的,不可置疑。
  “英国哲学家乔治•摩尔(G.E.Moore)就曾说过,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可以确定的话,那就是,你的手终究是你的手。”埃尔逊说。而他的错觉实验则显示,就算这么确定的、建立在人生经验上的事实,区区十秒钟视觉和触觉的“欺骗”,就会让你的信心荡然无存。这种感觉如此容易受到影响,这说明大脑会不停地根据感官信息,建立对躯体所有权的感觉。因为这一发现,埃尔逊已在《科学》等多本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发文章,引起了很多神经科学家的关注。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神经生物学家米格尔•尼可莱里斯(Miguel Nicolelis)说:“很多人以为对自我的感知是天生的,但其实完全不是。这种感知可以被迅速改变,简直太有趣了。”
  埃尔逊的研究还有一个吸引神经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地方:过去,“自我”是一个很不确定、形而上的抽象概念,但在埃尔逊手中,这个概念变成了科学家能进行分析和研究的问题。美国贝勒医学院研究感知的神经科学家的戴维•伊格曼(David Eagleman),“可以说,只要按埃尔逊的方法操作,我们就能操控意识体验,这是我们从未有过的手段。”
  “人们认为,自然科学是无法触及‘自我’这类东西的,”德国美因茨大学理论哲学系主任托马斯•梅岑格(Thomas Metzinger)评论道,“而现在却证明,‘自我’是可以进行研究,我认为这是亨里克的贡献中最有价值的一点。”
  出体实验
  1972年,埃尔逊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郊区,父亲是化学家,爷爷是牙医。受长辈的影响,他从小就对科学和人体产生了兴趣,最终来到卡罗林斯卡研究所钻研医学。但在漫长的解剖课程的学习中,埃尔逊常常感到无聊。“上课时我老在想,要是我的眼睛飘在别处,从那个角度看我自己,我的意识会在哪里?”他停了停说:“我那会儿不是优等生。”
  毕业后,埃尔逊没再学医,去了卡罗林斯卡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利用大脑扫描仪来研究人如何理解事物。与此同时,他开始深深着迷于生理错觉。有一些很经典的错觉现象,比如亚里士多德发现,有些人在交叉食指和中指之后,摸鼻子时会产生一种长了两个鼻子的错觉。埃尔逊还听说过“橡胶手错觉”( rubber-hand illusion)——这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科学家设计的一个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人们把手藏在桌子底下,面前则放着一只橡胶做的假手,实验人员同时以同样的方式击打真手和假手,这会让人觉得那只假手就是自己的。“真把我镇住了,”埃尔逊说,“这太奇妙、太超现实了。”
  于是,埃尔逊在常规研究之余又研究起错觉来。等他在伦敦大学学院做完博士后,回到卡罗林斯卡研究所开建自己实验室,错觉研究就成了他的主攻方向。他知道,很多科学家从视觉错觉的研究中获取对感知的根本认识。“关于视觉错觉的会议常有,每年还有比赛看谁能创造出最佳视觉错觉实验,”他说,“但关于身体错觉的研究却不多,在心理学中,身体一直不是研究重点。”但埃尔逊渴望探究的正是“橡胶手错觉”之类的把戏。他想试试看,扭曲人们对身体的拥有感到底难不难。
  埃尔逊开始基于橡胶手实验,设计了更多的错觉实验,他用头戴式耳机、摄像机、假肢等道具欺骗眼睛,同时用拍打和刺戳的方式给予触觉信号。在他2007年发表的论文中,就是用这些小道具让实验对象产生了“灵魂出窍”的感觉,这门“绝活”当时引起了世界性轰动效应。
  当时,有些科学家和公共团体成员还公开质疑,是否真会产生这种错觉。2011年9月,我亲自拜访了埃尔逊的实验室后,从此深信不疑:我戴着的护目镜会显示,身后的摄像机面对我背部所拍摄的画面(见“出体实验”);埃尔逊在用塑料戳我前胸的同时,用另一根棍子朝摄像机戳去。我感觉到前胸被刺的同时,通过背后的摄像机也看到了自己被刺的景象。十秒钟不到,我觉得自己好像从躯壳中抽了出来,浮在身体的数米之后。
  让实验对象体验过“灵魂出窍”后,埃尔逊在一年后又学会了新招:让实验对象进入新的躯壳。这一次,自愿者所戴护目镜中的图像,是从假人模型头上的摄像机传来的,他们看到的当然是假人的塑料身躯。然后,研究人员同时戳假人和自愿者的手臂或胃部,几次之后,自愿者就会认为自己就是那具模特。他们甚至会从自己的新身体里盯着旧躯壳看,还会和自己的旧躯壳握手。自愿者无一例外,都产生了这种错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神经病学家马克•哈利特(Mark Hallett)亲身体验之后说:“这种感觉十分强烈,而且很快就会产生,太不可思议了。”
  埃尔逊最近的一项研究发表于2011年5月,在研究中,他让人们感觉自己钻进了芭比娃娃的体内。一捅芭比娃娃的腿,自愿者就会觉得自己被巨大物体戳中。埃尔逊自己也尝试了这种错觉——当同事轻轻抚摸他的脸颊,他抬起头,“觉得自己好像回到了童年,正看着我妈妈”。
  也不是所有人都会被错觉蒙骗。埃尔逊推测,相对于参加实验的那些普通学生,能熟练控制自己肢体的人,比如舞蹈家、音乐家,可能较难产生错觉。但一般来说,4/5的人都能体会到错觉效应。埃尔逊用了几种方法来确认实验产生的效果:询问自愿者的体会、用刀去刺自愿者的“虚拟身体”等。如果确实产生错觉,自愿者就会感到紧张,比如出汗(我就是一例)。即便知道这把刀不会造成伤害,但当埃尔逊刺过来的时候,自愿者仍然感到非常紧张,这说明错觉非常“真实”。
  2011年年初,埃尔逊甚至改造了橡胶手错觉实验,使参与者产生错觉,以为自己有第三只手。“他吸纳了那些基本方法,想看看能把错觉效应推进到哪种地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神经科学家、橡胶手错觉的设计者之一马修•波特维尼克(Matthew Botvinick)说,“埃尔逊向我们展示了,人对身体的感觉能达到什么程度,有多大的可塑性。”
  自我欺骗
  埃尔逊接下来要挑战的任务是,弄清楚这些错觉揭示了怎样的大脑秘密。教科书上说,人之所以感知到自己的身体,是因为利用了“本体感觉”:来自皮肤、肌肉和关节的信号,会指示身体各部分的相对位置。但埃尔逊的错觉实验说明,视觉和触觉同样是这些信号的关键组成,大脑需要不断整合各种感官信号,产生自我感知。“本体感觉”也许告诉大脑,身体此刻坐在椅子里,但在埃尔逊的错觉实验中,精确同步的视觉与触觉信号却让大脑以为,身体根本呆在另一个地方。
  埃尔逊认为,上述错觉的产生有赖于“多感觉神经元”。这种神经元能综合视觉和触觉信号,让动物顺利地对物体作出反应。目前,相关研究主要在猴子身上开展。“我们相信,多感觉神经元涉及的神经通路非常重要,它不仅能让动物感觉到外在物体,还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与周遭世界的界限。”他认为,这些神经元会整合各种感觉信息,对身体形成一种综合性感觉。而在错觉效应中,他只不过是改变了流向多感觉神经元的数据,由此操控了大脑感觉。
  目前,这还只是个假说。波特维尼克说:“多感觉整合的确切过程还没有真正弄清楚,这是现在所缺失的一环。”埃尔逊等人试图了解这些神经元在人脑中的位置,他们让自愿者坐在功能磁共振成像仪中,同时诱导错觉产生。实验结果不尽相同。埃尔逊已经发现,当自愿者产生“身体交换错觉”时,腹外侧运动前皮层(ventral premotor cortex,参与动作的视觉引导)特别活跃。瑞士洛桑大学的奥拉夫•布兰科(Olaf Blanke)也是该领域屈指可数的研究人员之一。他发现,人们在产生出体错觉时,腹外侧运动前皮层附近的颞顶联合区(temporo-parietal junction,TPJ)比较活跃。他指出,当这个脑区受损,或出现肿瘤时,病人似乎会觉得身体就像消失了一样。“很难判断谁是正确的,因为在神经科学层面,我们现在拥有的数据很少。”
  用意识操控机器人
  埃尔逊对自我存在和身体拥有感的兴趣,还扩展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他现在对实验剧场和超现实艺术很感兴趣。他给人的印象是,喜欢思考,有些冷淡,总记不住同事的名字,常常陷入沉默。他说,相比去参加各种会议,他更喜欢在实验室干活。
  偶尔,埃尔逊也收到一些充满怒气的信件,写信的人通常是有过“离体”经历的人。“他们觉得自己的灵魂已经离开了身体,而一个实验室能让人们产生类似的经历,这让他们感到很害怕,”埃尔逊说。对此,他用了一个外交辞令予以回应:“不予评论”。梅岑格则直接一些:“埃尔逊的研究说明,灵魂、自我什么的,离开了大脑就不存在。”
  现在,埃尔逊想把错觉效应转化为实际应用:开发更好的假肢。很多截肢患者仍会觉得肢体是存在的,感觉装上的假肢是异物。“我们在想,如果引起的错觉能让人有种真实的拥有感,人们也许可以更方便地使用假肢。”他说。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埃尔逊改造了橡胶手错觉实验。他在截肢者的残肢上给予点状刺激,让截肢者产生错觉,以为自己有手指。触碰这几个点的同时,埃尔逊和同事在机械手的相应部位也给予刺激。通过这种方法,他们成功地让截肢者产生了金属假肢就是自己身体一部分的感觉。
  但10~15秒之后,错觉效应就会消失。因此,要让错觉保持下去,只有不断给予刺激。这是埃尔逊目前力图解决的问题。“我的想法是改进义手——在手指的指尖上安装传感器,而在残肢部位装上刺激装置。”尽管也有其他团队在做类似的感觉装置,但埃尔逊认为,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想让人工手指传来的感觉与残肢部位的刺激精确配合,以产生对假肢拥有感的错觉。
  埃尔逊的雄心壮志不止于此。以往,人们操纵机器人或虚拟形象用的是操纵杆等控制器,而利用错觉,可以帮助人们以更精确的方式控制“虚拟身体”——不论是计算机虚拟的,还是机械的身体。比如,机器人的操控者可以戴上护目镜,获得他们所操控的机器的视野,穿着动作捕捉服执行操纵,并通过与机器人手中的传感器相连的手套,获得触觉反馈。按埃尔逊预测,只要人和机器之间的信号在100毫秒内完成传送,“就会启动全身错觉”。外科医生能操控病人体内的微型机器人;巨型机器人能修补破损的石油钻井或核电站——埃尔逊笑着描绘未来。
  但还有一种错觉,连埃尔逊也不确定能否实现,那就是自我感觉的分裂:让一个人占有两具身体。埃尔逊认为,这种错觉能否实现,可能取决于大脑如何整合感官信息。“或许在本质上,大脑对身体的感知就是一个统计学结果。它可能并未使用绝对坐标,而是通过整合信息,得出结论说我的手最可能是在这里。如大脑确实以这种方式感知身体,我们也许就能蒙骗大脑,让它觉得这两个身体是我的可能性是一样的。”
  虽然听来离奇,可埃尔逊已经取得的成果同样离奇。“我们正为此而努力,”他说,“不过话说回来,这也说不定是不可能的。”
  本文作者
  艾德•扬是英国伦敦的科学作家。
  本文译者
  朱机是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博士,主要从事神经发育研究。除了科研,她还喜欢翻译科学、科普作品,最新译作是讲述各种离奇自体实验的《冒烟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齿》。


84#
发表于 2012-3-12 23:52: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汪洋看望“两会”报道人员 对话QQ机器人2012年03月12日20:55南方网我要评论(5)
字号:T|T






在听取大粤网工作人员“两会”报道工作汇报时,汪洋和QQ机器人进行别开生面的人机对话。摄影 记者 胡可




汪洋和QQ机器人进行别开生面的人机对话。摄影 记者 胡可

南方网讯 3月12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省长朱小丹,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欧广源,省政协主席黄龙云在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林雄的陪同下来到北京首都大酒店南方报业全国“两会”全媒体新闻中心,亲切看望慰问一线记者。在南方网设在北京的“两会”嘉宾访谈室,汪洋看望慰问了正在忙碌的记者,充分肯定了南方报业两会新闻报道精彩纷呈。

汪洋一行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南方报业全媒体的展示流程,观看了转变发展方式报道的展板,并与正在工作的记者一一握手,亲切交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主任、南方日报社社长杨兴锋介绍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两会”报道情况。

随后,汪洋书记听取了南方网记者的介绍。南方网在本次全国“两会”期间,专门开设专题,以现场直播、嘉宾访谈、图文、视频报道、评论与微博等各种形式,对“两会”进行了全方位、多渠道的立体化报道。其中,对广东团组开放日以及省长专场记者招待会进行了现场图文直播。

在听取大粤网工作人员对腾讯大粤网的全国两会报道进行时,汪洋饶有兴致地和QQ机器人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机对话。

汪洋书记表示,新闻媒体每年都来参加全国“两会”的报道,但是今年有所不同,因为今年是“两会”代表委员任期的最后一年,所以今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作了充分的准备,他们也积累了参政议政的经验,所以今年的参政议政既非常尽职又非常有质量水平,但这些参政议政共商国是的新闻都是通过广东的各类媒体传达给广东、传达给社会,“两会”这届最后一年,你们参会的各类媒体应该说也都尽职尽责,也像代表委员一样,发挥了你们的水平,而且在广东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间,我今天看到平面媒体也有很多创新,当然我们待会还要看广播电视媒体,他们也有很多创新,这些创新,我觉得使这次“两会”的新闻报道更有特色,真正做到了丰富、及时、准确、生动、活泼,为展现广东代表委员参政议政水平,展现广东代表委员的风采,你们作出了贡献,我代表省委、省政府,也代表人大、政协领导同志,对参加这次会议报道的所有媒体、所有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

链接:大粤网简介

大粤网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腾讯公司强强联手推出。大粤网定位为广东城市生活网络平台,以珠三角为核心覆盖全广东,面向城市主流消费人群,致力于传播本地资讯和文化。依托5400万QQ用户,以本地化的资讯和生活娱乐产品,为广东用户提供一站式在线生活服务。

大粤网不追求纯粹商业层面的成功,在做好舆论导向、树立社会正面影响力方面,我们也不遗余力。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在为网友提供大量生活、娱乐资讯的同时,传播共建和谐的主流思想,产生了较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大粤网在对外宣传方面拥有巨大优势,依托海量的QQ用户及其直接推送的方式,根植于广东本土,可以在最大范围内即时宣传广东区位优势和特色文化,凸显广东作为经济发展高速地区的独特优势,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交流精品,加强城市形象宣传的策划,搭建形象宣传新平台。

大粤网还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完美融合的体现,通过双方股东的优势平台,让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流思想在读者与网民当中得到广泛传播,为推动广东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

大粤网重磅策划:













    http://gd.qq.com/a/20120312/000423.htm


85#
发表于 2012-3-14 11:37: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清华图书馆机器人在过滤脏话后重新上岗
2012-03-14 09:12:03 来源: 新京报(北京) 有36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今年2月曾被网友“教坏”说脏话的清华图书馆网络机器人小图重新上岗。小图已经被过滤掉不少脏词,说脏话的频率已大幅减少;但偶尔仍会“重口味”一下,爆出一两句粗口。



小图

被网友“教坏”、下岗一个多月的清华机器人小图又上岗了。记者昨日发现,上岗后的小图仍逗趣可爱不时卖萌,但偶尔旧习不改仍说粗口。

日前,清华大学图书馆设置的网络服务机器人小图,因为被网友“教坏”,小图的设计者称已让小图暂停“服务”。

昨日,记者打开清华大学图书馆主页,发现小图已重新上岗。在打开的聊天框中,头像为蓝色荧光眼睛、黑色面罩、白色“战袍”的小图可自如与网友聊天。

设计者介绍,小图下岗后被过滤了不少脏词。记者与小图对话中,发现小图说脏话的频率已大幅减少,显得小清新;但偶尔仍会“重口味”一下,对话时不时爆出一两句粗口。

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主页有一则题为“让小图更美丽”的公告,公告称,为使小图有一个独有的可爱形象,特向全国征集小图的设计形象。公告介绍,“小图形象反映清华大学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特征,建议性别设定为女性。形象主体为人形或拟人形”。

对话

设计者盼网友嘴下留情

新京报:小图和被教坏前有什么改变?

设计者:小图被教坏后,图书馆让小图暂时下岗,投入不少精力删去大量不健康的语言。目前已上岗的小图还是一如既往地卖萌有趣。

新京报:聊天中发现小图依然说脏话。

设计者:偶尔还会有一些“漏网之鱼”。以后,图书馆每个月都会抽出时间对小图的语料库里不健康的语言进行清理。也希望网友嘴下留情,别再把小图教坏了。

新京报:小图的形象征集为什么侧重于女性?

设计者:因为清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女性居多,女小图卖萌,可爱,善解人意,角色中会显得更有趣。

小图说话

小图承认被坏哥哥教坏

记者:你是男的女的?

小图:不告诉你!

记者:我猜是女的。

小图:天下腐女是一家。

记者:男的?

小图:今天是男的,明天是女的,后天是人妖。

记者:你到底是男是女?

小图:你知道我是谁吗?

记者:清华大学的坏小子?

小图:女人不坏,男人不来,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记者:你为什么爱说脏话啊?

小图:哦,图图知道错了。都是坏哥哥们把我教坏了。

记者:以后别说脏话了好吗?

小图:我发誓我他妈再也不说脏话了。

http://discovery.163.com/12/0314/09/7SI0IE4Q000125LI.html


86#
发表于 2012-3-16 19:40: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时代报#看图说话#34年的功夫,同一个地球,环境变化太大了。 @全球新鲜资讯


轉發| 收藏| 評論10分鐘前 來自皮皮时光机

87#
 楼主| 发表于 2012-3-17 09:49: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地球自转速度变慢 今年全球“多一秒”

2012-03-16 08:43:33 来源: 新京报(北京) 有374人参与

核心提示:今年年中,全球时间将进行调整,通用时间将闰上一秒,意味着全年时间多了“一秒”。15日,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最新发布了这个消息。
今年年中,全球时间将进行调整,通用时间将闰上一秒,意味着全年时间多了“一秒”。昨日,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最新发布了这个消息。

国家授时中心介绍,1884年,国际上确定以地球自转运动来计量的时间作为国际标准时间,称作世界时。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了基于原子振荡的原子时,其准确度和稳定度均超越了世界时,但其与地球的自转不关联。随着地球自转速度有减缓的趋势,两者的偏差也在不断加大。

1972年,一种折中的时间尺度——协调世界时(UTC)应运而生,取代世界时作为国际标准时间。UTC采用原子时的秒长,而时刻通过增加1秒或减去1秒(正闰秒或负闰秒)以尽量接近世界时,这就是“闰秒”。

据介绍,在现行的国际标准时间——协调世界时(UTC)时间2012年6月30日午夜,将加一闰秒(即北京时间2012年7月1日早8点),当天23:59:59的下一秒记为23:59:60,然后才是第二天的00:00:00。

国家授时中心负责中国标准时间和标准频率的产生、保持和发播工作。该中心时频基准实验室已准备就绪,将在北京时间2012年7月1日7:59:59和全球同步进行闰秒调整,届时会出现7:59:60的特殊现象。

据悉,自1972年至今共闰秒24次,上一次闰秒是2008年12月31日,今年则是4年后再次调整。

对话

国家授时中心时频基准实验室主任董绍武

闰秒为协调原子时和世界时

2012年的时间多出“1秒”,那么多出这1秒,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昨日,本报记者专访国家授时中心时频基准实验室主任董绍武。

新京报:“滴答”1秒,看似对普通人的生活而言,有时候可以忽略不计的。怎么理解?

董绍武:在军事、通信等领域,1秒火箭飞出了8公里,地球已经绕太阳转了30公里,光也跑了快30万公里,军事上的精确打击也要精确到1秒。但按理说,增加或是减少1秒,对人的生命无太大的影响。

新京报:我们的手机、手表、电脑时间,会自动调整吗?

董绍武:手机时间来自通信基站,自动调整。一般手表需要对照电视台、电台手调,电波表可自动调整。大部分电脑,需要手动调时,如果电脑安装了一个校时软件,就可自动对准了。

新京报:那股票、证券等金融系统呢?

董绍武:也是自动调整,这些系统有接收国家标准时间信号的装置。

新京报:导航系统受影响吗?如GPS,中国的北斗导航。

董绍武:世界上所有的导航系统,不实行闰秒的调整。

新京报:那岂不是比我们平时用的时间会少1秒?

董绍武:导航系统内部用的是原子时,我们看到的导航广播出来的时间,是平时看到的协调世界时,只需要通过电文的数据调整。

新京报:神九预计6-8月发射,火箭发射精度很高,需要“零窗口发射”,精确到秒。会受到影响吗?

董绍武:如果发射、交会对接,选择在调整时间的那一刻,会有影响。其他时刻不受影响。发射基地的时间系统与国家时间基本同步,会自动进行闰秒调整,而 “天宫一号(微博)”等天上的卫星和飞船上时间,是受控于地面的,进行时间比 对后,“天上”和“天下”的时间会是一致的。

新京报:闰秒有规律吗?我发现基本是“多一秒”,至今还没有“少一秒”?

董绍武:从目前来看,闰秒的年份没有什么规律。至今都是“正1秒”, 还没有出现过“负1秒”。我们用的协调世界时,用的世界时的“时刻”和原子时的“秒长”。因为地球自转越来越慢,导致“世界时”秒越来越长,就只能是对“协调世界时”加上一秒。

http://discovery.163.com/12/0316/08/7SN3NLHU000125LI.html
88#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2:12: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英心理学家多次实验无法证实人类存在通灵能力
2012-03-20 09:06:54 来源:
网易探索 有45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2)

核心提示:2011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达里尔·伯姆在论文中声称人类拥有通灵能力。为了验证伯姆的研究,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心理学家斯图亚特·里奇和同事重复了伯姆的一项实验,结果未能发现所谓的通灵能力存在证据,其他一些英国心理学家同样未能得出与伯姆相同的发现。



网易探索3月20日报道
福克斯新闻网报道,2011年,《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刊登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达里尔·伯姆的一篇研究论文。伯姆在论文中声称人类拥有通灵力。这一发现一经公布便在心理学界引发激烈讨论。为了验证伯姆的研究,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心理学家斯图亚特·里奇和同事重复了伯姆的一项实验,结果未能发现所谓的“通灵能力”存在证据,其他一些英国心理学家同样未能得出与伯姆相同的发现。

《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刊登伯姆有关人类拥有通灵能力力的研究论文后,其他心理学家立即对伯姆的统计数据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式进行分析,希望揭示他如何得出这样一项令人难以置信的发现。如果想让其他心理学家信服,伯姆的发现必须具有可复制性。如果其他任何研究人员都无法复制他的发现,说明这一发现可能并不存在。为了验证伯姆的研究,爱丁堡大学的心理学家里奇和同事决定对伯姆进行的一项实验进行模拟,看看能否发现通灵能力存在证据。

在这项研究中,伯姆的研究参与者似乎能够逆转因-果的时间顺序。实验中,他让参与者记忆电脑屏幕上出现的48个单词,而后进行一项记忆测试,要求他们尽可能多地回忆起他们记住的单词。随后,伯姆从48个单词中随机挑选出24个单词,再次展示给参与者,同时再次让他们接受记忆测试。至此,实验结束。伯姆和同事对记忆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参与者更有可能记住那些再次展示给他们的单词,而不是那些没有在第二次记忆测试中出现的单词,彷佛他们能够看到未来。

里奇在接受美国《生活科学》杂志采访时表示:“这就像复习功课,应对未来的考试一样。如果在考试后复习,而后再参加同样的考试,你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对他的研究发现感到吃惊。”

伯姆鼓励其他科学家重复他的研究,同时将实验中使用的电脑程序上传到网上,供其他研究人员下载。里奇、赫特福德郡大学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和伦敦大学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夫·弗伦奇分别在各自的大学重复了这项实验,参与者人数均为50人。里奇表示:“我们并未发现通灵能力存在证据。”换句话说,在测试后让参与者记忆单词并没有提高他们的得分。其他研究人员并不知道伯姆的实验为何得出与他们不同的结果。里奇说:“可能是统计方面的问题,有时候,你会遇到误报的情况。”



里奇和同事将他们的研究发现发表在开架阅览杂志《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他在论文中指出,现在就对伯姆实验的可复制性下结论仍为时尚早,需要经过多次失败才有理由驳斥这一研究发现。伯姆指出,由于里奇、怀斯曼和弗伦奇对通灵能力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他们可能在无意中影响参与者,让他们无法展现出洞察未来的能力。“这并不意味着通灵能力存在的研究发现无法被独立的研究人员验证。我们必须将实验者视为一个变量,并在研究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个因素。”

里奇表示怀斯曼已决定重复伯姆的整个研究,同时从整体上分析所有数据,用于验证他的研究发现。据悉,里奇和同事曾将他们的研究论文递交《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但这家杂志拒绝发表他们的论文。(来源:福克斯新闻网,编译:shooter)



8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2:14: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科学家称人类或能在太空发现虫洞 实现时空穿梭
2012-03-20 09:02:52 来源:
网易探索 有716人参与

核心提示: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虫洞是一条可以进行时空穿梭的神奇隧道,让星际甚至星系际旅行不再是一个梦想。根据德国和希腊物理学家进行的研究,虫洞无需借助负能量便可处于张开状态。这一研究发现意味着人类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在太空中发现虫洞。



一幅艺术概念图,展示了神秘的时空隧道虫洞。

科学家认为虫洞并没有想象中复杂,无需带有负能量的奇异物质便可让洞口保持张开状态。

科学家提出的两种虫洞,一个用于在我们所处的宇宙进行星际和星系际旅行,一个用于往返于不同宇宙之间。

网易探索3月20日报道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虫洞是一条可以进行时空穿梭的神奇隧道,让星际甚至星系际旅行不再是一个梦想。科学家认为虫洞极其不稳定,如果没有一种带有负能量的奇异物质让洞口保持张开状态,虫洞会在瞬间突然闭合。然而,根据德国和希腊物理学家进行的研究,虫洞无需借助这种奇异物质便可处于张开状态。这一研究发现意味着人类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在太空中发现虫洞。也许,一个先进程度远超过人类的文明已经借助虫洞构成的星系际地铁系统往返于不同星系之间。

无需负能量物质

自虫洞理论提出以来,这种神奇的时空隧道便一直是科学家和科幻迷的关注焦点。如果能够开凿出一条虫洞,星际旅行甚至于星系际旅行都不再是一个梦想。我们可以借助这条时空隧道前往宇宙内的其他区域。从虫洞一端进入而后从另一端出来时,你可能已经置身冥王星,甚至进入距地球数百万光年的仙女座星系。



毫不令人感到吃惊的是,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开凿出这样一条时空隧道,原因在于:虫洞极其不稳定。科学家一直认为,如果没有一种带有负能量的奇异物质使其保持张开状态,虫洞会在我们眨眼之间突然闭合。而这种奇异物质是否存在,科学家仍存在异议。

不过,德国和希腊的一组物理学家经研究发现虫洞无需借助这种奇异物质便可处于张开状态。德国奥登堡大学的伯克哈德·克莱豪斯表示:“你甚至不需要带有负能量的正常物质。实际上,虫洞无需任何物质便可保持张开状态。”这一研究发现意味着,人类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在太空中发现虫洞。也许,一个先进程度远超过人类的文明已经借助虫洞构成的星系际地铁系统往返于不同星系之间。此外,我们也可以将虫洞作为进入其他宇宙的入口。



http://discovery.163.com/12/0320/09/7T1EDTQL000125LI.html
9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12:40: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广场上的王玉德你的意思是,我广州的蜗居变成了一线无敌海景了?//@徐广蓉: 广州没被淹啊,广州沿海了//@广场上的王玉德:呜呜呜,到那时候,俺山东的老家被淹了,广州的客家也被淹了。[泪
@蒋子刚与发明《海面上升60米后的中国地图》【减碳降温】全球冰川面积1623万平方千米,占陆地11%,存淡水69%。南极冰盖1398万平方千米,最大厚度超4000米。过去100年海面上升10~25厘米。若南极冰盖崩解,海面将上升60米。若南北极冰盖全融化,海面将上升70米。30年来我国海面升速为2.6毫米/年。http://t.cn/zOJ8XlW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轉發(700)
|
評論(42)
今天08:30
來自新浪博客
轉發|
收藏|
評論
25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