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写作案例库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11-9-8 14:57:05 | 只看该作者







82#
发表于 2011-9-8 14:58:09 | 只看该作者







83#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0:56: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论会务新闻如何报道:一句话新闻遏制八股文风

  2011年09月13日11:01  中国新闻出版报


《广西日报》推出“一句话新闻”。张杨/绘

  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这是老百姓对时下一些“八股新闻”的精辟概括。
  领导政务活动及会议新闻,历来是各级党报日常报道的重头戏。按过去党报的惯例和思维定式,各级党报对同级党委常委领导的活动报道,不但要放在一版,且动辄上千字甚至更长。因此,许多党报的一版基本是党委领导的,二三版基本是政府领导的,只有四五版之后的版面才留给老百姓。这也是党报政务活动和会议报道历来为读者所诟病的原因:官腔太重,八股味浓。久而久之,许多党报陷入“群众不满意、领导不满意、媒体人自身也不满意”的尴尬境地。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广西日报》于两年前适时推出“一句话新闻”,改革领导政务活动及会议报道的陈旧模式,将洋洋“千字文”浓缩成短短“一句话”。经过两年多的坚持和探索,从《广西日报》“一句话新闻”的实践来看,此举对反击“新闻八股文”、推动党报新闻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消息越短,越能突出重点。俗话说“浓缩就是精华”,对于那些领导常规政务活动和日常会议新闻,要敢于大刀阔斧进行删改,挥刀砍去冗杂的枝叶,留下主干和精华,让读者一目了然。
  “一句话新闻”的推广,不仅有效遏制了“八股文风”,使那些空洞无物的套话官话远离党报,腾出大量新闻版面用于报道来自基层的新闻,使大量百姓民生新闻上要闻版,甚至上头条。从《广西日报》的实践来看,效果无疑是喜人的:自治区四家班子领导政务活动及会议大幅度减少、篇幅越来越短小精悍,其他副省级领导单发新闻基本消失,须发的新闻也全部浓缩成“一句话”。如此一来,往日被压得喘不过气的新闻版面终于卸下沉重的会务负担,让更多的新闻在报纸上站了起来。
  “可以少报的,尽量少报;可以不报的,坚决不报!”这是广西推行“一句话新闻”的初衷。为建立“一句话新闻”长效机制,广西区党委宣传部还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领导活动及会议新闻报道的长度、版位等进行了明确规定,督促相关媒体严格执行并建立问责制,对把关不严者要严肃追究。从《意见》的精神来看,旨意不外乎一个:少些少些再少些,短些短些再短些……
  消息越短,越是考验记者。“一句话新闻”虽小,但对记者的新闻发现力及采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会议新闻天天有,但内容各有侧重,好记者绝不会在这上面浪费笔墨,提供可有可无的消息。当然,“一句话新闻”也不是一概而论,更非所有政务活动或会议都用“一句话”简单处之。为此,广西出台的《意见》提出:对有价值的会议,除发“一句话新闻”(点领导名字)外,亦可再采写一条纯新闻(不含领导名字)。
  因此记者要切实改进会议报道,就要下决心改变思维定势,尊重并遵循新闻规律,努力从会议中挖掘新闻富矿。
  首先,记者要善于从会议材料中挖掘新闻。各种会议材料和领导讲话都可以成为我们丰富的新闻资源。有时领导的讲话尽管是即席有感而发,但如果我们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就可以从中发现和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或是抓住会议上获悉的某个典型人或事,也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来。
  其次,从领导活动中寻找亮点。一次,笔者随同领导到基层检查中小学安全卫生状况,在临上车离开前,他突然提出要去看一看女生厕所,笔者跟随前往,发现该领导看厕所的目的是了解女中学生的生理卫生健康问题,并与有关人员商量如何解决。记者随后写出了现场特写《“我要看看厕所”》并被评为好新闻。
  再次,跳出会议做大报道。鼓励记者跳出会议,看会议之外的新闻事件背景,做深做大会议背后的新闻。例如,日本大地震导致核泄漏后,有关部门召开会议澄清当地核辐射问题。对于这样的会议,我们不仅停留在报道会议本身,还及时对广西在建核电站项目的情况进行调查报道,并搜集整理了大量核安全防护知识,向读者进行详尽解读,使广大读者对此了然于心。
  (作者单位:广西日报社 □周仕兴)

http://news.sina.com.cn/m/2011-09-13/110123147192.shtml


84#
发表于 2011-9-21 15:03:57 | 只看该作者
暴雨倾盆,女孩为残疾人撑伞湿透全身

  昨日,网友“林听海安”在西祠发帖《请记住暴风雨中的那张绽放的笑脸》,帖子里“林听海安”上传了4张照片。照片里天色灰暗,正下着瓢泼大雨,一位靠滑板行走的残疾大爷,一只手拿着行乞用的搪瓷杯,一只脚艰难地向前移动。他的旁边一位穿着白衬衫的瘦弱女孩正在为他撑伞,为了不让大爷被雨淋着,女孩将伞都偏向了大爷一侧,自己的半边身子却露在伞外,被雨淋湿了。尽管浸透雨水的衬衣贴在背上,她还是坚持以这样的姿势和大爷一起向前行走。

  从照片里可以看出,街边的小卖部里聚集着很多躲雨的人,其中一位还穿着制服,但是并没有人上前帮忙,整条街只有女孩和残疾大爷两个人。网友“林听海安”为这四张照片配文说:“一位残疾人因为突然来袭的暴风雨而在风雨中无助地挣扎,一位美丽的姑娘打着雨伞冲进暴风雨,为残疾人送去关爱,尽管这把伞根本无法为他遮挡,姑娘自己全身都淋湿了,可是她却成为暴风雨中最美的风景!”

  网友赞美:遇到这样的女孩就娶了吧

  在短短一天的时间里,这组照片就在网上火了起来。仅仅在西祠点击量就高达2万4千多次,跟帖超过400条,帖子还被西祠推到了首页,网友们亲切地称呼女孩为“仙女”。网友“楚氏春秋”说:“心灵美才是真的美,现在这样的女孩已经很少见了。”网友“老婆叫我和电脑睡”说:“这样的女孩赶紧娶了吧。”网友“我知道我很甩”也赞同说:“什么是美?这就是最真最善最纯的美。”赞美女孩心地善良的同时,也有细心网友发现了在一旁躲雨的制服男,讽刺说这是鲜明的对比。网友“njlaxcup ”说:“躲在雨棚下喝着饮料的穿制服的家伙,瞧那一身的肥膘肉!”网友“梵美莉”说:“差距就是那么赤裸裸地刺激着我们的眼球。”网友“旧机动车”则质疑起了拍照的人:“那个照相的,问你啊,你当时在干吗啊?”

  在图片中,几乎所有店铺门头上的名字都写着“灵岩”的字样。据此,网友们推测起了事情发生的地点。网友“明哥110”说:“这是在南京六合,六合的好姑娘。”网友“听青春迎来笑声羡煞许多人”则有不同意见:“这应该是苏州的灵岩山,好像是在后门那块。”还有网友猜测这事发生在济南,因为济南也有地名叫做灵岩。
85#
发表于 2011-9-21 15:04:06 | 只看该作者
拍摄者回忆:

  女孩好像哭了

  之后,快报记者又辗转联系上了发帖人“金桥tj”李先生,原来他来自天津:“我在去苏州旅游的途中看到了这个感人的场景,于是顺手就拍下了这些照片。”李先生向记者回忆了当时现场的具体情况:“这个事情特别突然,我那个时候在灵岩山下面的小店吃豆花,突然就下起了大雨,应该就是传说中的‘梅超风’来了,这个时候大家都在避雨,街上只有一个要饭的残疾人还在靠滑板艰难地往前走。”

  李先生说他原本只是想拍两张残疾大爷的照片,没想到一个女孩闯进了镜头:“一个小女孩跑过来朝这个残疾人走过去为他撑伞,我当时觉得很震惊也被感动了,于是就一直拿着照相机拍。”不过,这几张照片却让李先生觉得很遗憾:“早知道应该带个单反相机这样效果会更好。”

  那么,女孩把残疾大爷送到了避雨的地方了吗?李先生表示这个他并不知情:“我当时也在躲雨,所以没有跟出去看,只是目送他们消失在视野里了,不过,大概过了十多分钟,这个女孩估计是送完了,就又打着伞跑回来了。好像在前面小卖部里有五六个人是小女孩的同学。”于是,李先生将相机拉到最长焦对着这个小姑娘又拍了几张:“我发现这个女孩好像趴在同学的身上哭了,是可怜那个残疾人还是怎么回事我也不清楚。”

  那最后又是怎么拍到女孩的正面照的呢?李先生用了一句“无巧不成书”来概括:“其实之前的照片一直都没有拍到正脸,后来等雨小了以后,女孩就和她同学走掉了,我也没跟上去,但是没想到,在木渎镇逛街的时候,竟然又看到了他们,因为女孩的衣服都被淋湿了,所以很好认。这个时候她正在收伞,于是我就跑到她的前面去对着她又拍了一张正脸,就是你看到的那张。”不过,在拍照后,李先生因为有事并未和女孩交流就匆匆走了。至于为什么要把这组照片命名为“梅花的微笑”,李先生笑着说:“那个时候正好不是赶上台风‘梅花’来了嘛,我觉得这个名字不错,所以就把女孩叫做梅花了。”
86#
发表于 2011-9-21 15:06:53 | 只看该作者
87#
发表于 2011-9-21 15:09:47 | 只看该作者
[转贴]来看看:你的午餐在北京CBD属啥档次【组图】







Kiki,27岁,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商业顾问。午餐是韩国餐厅的套餐,花费35元。Kiki公司楼下有一条美食街,她说:“吃遍了几十家餐厅后,根本找不到想吃的餐厅。”






韩莹,26岁,建筑设计师,月薪7000元。午餐是一荤两素的盒饭,花费10元。韩莹不在意午餐吃得怎么样,他认为年轻人来北京,不是为了吃中午这口饭的,是要努力寻求机会实现理想的。但他又说:“我倒是对房租的价格很有意见。”

88#
发表于 2011-9-21 15:11:26 | 只看该作者

杨光明,31岁,停车收费员,与妻子一起每月收入约3000元。午餐是馒头加盒饭,花费8元。露天工作的杨光明觉得暴雨和风沙都影响他就餐,最近的高温也让他吃不下。来自湖南的他说:“这里的菜都没有辣椒!”



Nate,23岁,美国人旧金山市驻北京机构工作人员。午餐时间,他和一朋友在街边吃饭,午餐是酱爆鸡丁、鱼香茄子、米饭和啤酒,共花费44元。Nate喜欢北京街边的小摊,但不喜欢北京的空气。他说:“只有空气好的时候,我才会出来吃饭。”



胡蕾,22岁,室内设计师,月薪不定。午餐自带。胡蕾工作的第一天就被拥挤的买饭场景吓了一跳。“每天买饭跟抢一样。”为了避免跟别人“抢”,她每天晚上都会提前把第二天的午餐做好。
89#
发表于 2011-9-21 15:13:48 | 只看该作者

李喆,31岁,北京电视台编辑。午饭是油爆大虾、油菜鸡蛋、米饭、免费的小米粥和西瓜,花费15元8角。李喆每天中午在单位食堂吃,单位每月发的伙食补贴基本够用,吃腻了大锅饭还可以去食堂别的餐厅换换口味。“但做新闻常加班顾不上吃饭,等饿了跑到食堂,饭都卖没了。”

猫说:油爆大虾……比起杭州政府最贵荤菜3.8元/道,还是逊色了一些




小辛,28岁,收藏品公司客服人员。小辛手里捧着的食物,大多是给同事带的,只有水果盒是自己的午餐,花费5元。小辛只吃水果的原因是维持身材,但更重要的是:“饭太贵!”



胡明明,21岁,大三学生,软件公司实习生,实习月薪2000元。午餐是煎饼果子,花费3元。胡明明说自己很幸运,实习拿到工资,楼下还有整个CBD地区最实在最便宜的煎饼果子当午饭。


90#
发表于 2011-9-21 15:15:04 | 只看该作者

玉珍,48岁,专门负责某公司老总办公室的保洁工作,月薪1500元。午餐是凉面和烧饼夹里脊,花费8元。孙玉珍说平时都用公司每月发的200元伙食补助,在食堂吃饭,偶尔出来换换口味,但花费不会超过10元。“公司里的饭,吃来吃去都是那几样。”



王波浪,22岁,造型师,月收入按他的话来讲是“十分随意,活多的时候多拿,活少的时候少拿,没活的时候不拿。” 王波浪这天忙得没吃上午餐,只用一瓶绿茶来补充水分和糖分,花费3元。他说:“我们这行就是太随意了,容易伤胃。



Mana,26岁,影视公司编导,月薪6000元。午餐是母亲亲手包的饺子和同事带来的鸭脖子。Mana的母亲经常给她准备工作午餐,带到公司用微波炉热一下就能吃,但Mana每月还是要花掉500元午餐费。“我爱吃小零食,也喜欢跟同事分享,钱嘛,就难省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