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871#
 楼主| 发表于 2020-6-9 16:32: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637

冲决 chōngjué

作者:周俊生

  202069日《人民日报》第20版刊登文章《杨家沟巨变》。文中写道:“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漫长的时光流淌过这片土地,冲决出纵横交错的千沟万壑,刻下道道文明的足迹,给记忆留下层层年轮。”文中的“冲决”一词使用有误。

  “冲决”的意思是水流冲击使毁坏,可比喻突破某种束缚。句中用的是本义,在本义上的“冲决”,其指向对象通常是堤坝、房屋、桥梁等人工建筑,因此“冲决”是一种破坏性的自然运动,这个运动所导致的结果是所留下的是满目疮痍。文中的“冲决”,说的是在完成这一自然运动后形成“纵横交错的千沟万壑”,但这种结果应该是自然界长期运动(包括水流的反复冲击)形成的结果,而“冲决”通常是一次性的自然运动,它的结果只是毁坏支配对象,因此这个词在引语的语境中不适使用。

  可以把“冲决”改为“冲刷”。“冲刷”的意思是水流冲击,渐渐使土壤流失,岩石裸露剥蚀,在这种自然运动作用下,可能会形成“纵横交错的千沟万壑”。因此,“冲刷”的词义合于引语的语境,可以使用。

编辑:邱亚婷

872#
 楼主| 发表于 2020-6-10 10:58: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638)

媒体 méitĭ

作者:周俊生

  2020年6月10日《陕西日报》第11版刊登文章《忆毛锜先生》。文中写道:“作为机场宣传部的负责人,我向单位领导建议邀请一批作家和媒体来机场采风,以扩大创建工作的影响,为通过评审营造舆论氛围。”句中“媒体”一词使用有误。

  “媒体”指的是传播和交流信息的载体,现代意义的媒体包括报刊、广播、电视、微博、微信等,也可以指经营这些载体的机构。句中的“媒体”做了动词“邀请”的宾语,“邀请……媒体……采风”这种话本来是可以说的,但是“媒体”在句中是和“作家”并列在一起使用的,这表明“媒体”在句中指的是在媒体机构工作的人,因为只有这样,“媒体”才能和作为人的“作家”并列使用。但是,“媒体”没有人的意思,因此这个词在句中的使用不合适。

  可把“媒体”改为“新闻记者”或“记者”。“新闻记者”“记者”是媒体内部最重要的工作人员,这是人的身份,因此可以和同样是人的“作家”并列使用。

  另外,《现代汉语词典》对“媒体”的解释存在义项缺失。《现汉》对“媒体”只给出了一个义项,释文为“指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如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但是,“媒体”还可指经营这些工具的机构,这个意思的出现虽然晚于《现汉》所示义项,但现在也已常用,现在常见的“邀请媒体”“媒体采访了我”之类的说法,其中的“媒体”就是指的媒体经营机构。因此,词典应考虑为“媒体”建立一个新的义项。
编辑:邱亚婷

873#
 楼主| 发表于 2020-6-11 20:47: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639)

伏法 fúfă

作者:周俊生

  2020年6月10日《常熟日报》第3版刊登报道《钥匙常年放门口家被盗》。文中写道:“市公安局服装城派出所民警仅凭一张‘送煤气’的小卡片就让一名零口供的盗窃惯犯伏法。日前,这名盗窃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这段文字中的“伏法”一词使用有误。

  “伏法”指的是犯人被执行死刑。“伏法”的行为主体是被判处死刑的人,其行为结果是其生命被依法终结。文中“伏法”的行为主体是“盗窃惯犯”,但后面说他受到的是“刑事拘留”的处理,并未被判处死刑,说明“伏法”的使用是不合事实的。

  可以把“伏法”改为“原形毕露”之类的话语。“原型毕露”的意思是被掩盖着的本来面目完全暴露,用在这里表示“盗窃惯犯”尽管“零口供”,但仍然被“市公安局服装城派出所民警”查出了真相,还是比较准确的。
编辑:邱亚婷

874#
 楼主| 发表于 2020-6-12 15:51: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640
忽忽 hūhū
作者:周俊生
  2020611日《北京晚报》第19版刊登文章《在斋浦尔老影院看电影》。文中有一句话写道:“早晨的太阳刚刚抚慰粉红色的建筑时,各国各地忽忽到来的游客便已经争着抢占着有利地形拍照。”。句中“忽忽”一词在使用上存在错误。

  “忽忽”的意思主要有两个,一是形容时间过得很快,如“忽忽三载已过”;二是形容失意或心中空虚,如“忽忽不得志”“忽忽无聊”。前者主要用于“时间”之类的抽象概念,后者主要用于形容人的心理状态。句中用“忽忽”形容“到来”,这是人的一种行为状态,“忽忽”不能适用。作者的意思可能是要用“忽忽”形容“游客”行动的快捷,但“忽忽”没有这样的意思。

  一般可以把“忽忽”删去。但删去以后,“到来”缺少了修饰语,语句显得比较干涩。因此更合适的是为其另外加上合适的形容语。如果作者确实是要表示“到来”的行为主体“游客”行动的快捷,可以加上“匆匆”。

  另外,“争着抢占着”这种说法太累赘,应该把后面一个“着”删去。
编辑:邱亚婷

875#
 楼主| 发表于 2020-6-13 10:41: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641)


不得不 bùdébù 发人深思 fārénshēnsī


作者:周俊生


  2020年6月13日《证券时报》第4版刊登报道《养殖这盘棋下好的诀窍在哪里》。其中有句话写道:“市场输赢参杂间,不得不发人深思,养殖这盘棋,为何有人越做越大,有人却下不好?”句中“不得不”和“发人深思”两个词语使用有误。

  先看“不得不”。“不得不”指的是只能这样做,表示人虽然不愿意干某事,但在某种难以抵抗的压力下又只能这样做,如“在强大的攻势面前,守城将士不得不投降了”。“不得不”的这个使用要求表明,它的修饰对象一般只能是人的行为。句中的“不得不”修饰的是“发人深思”(这个短语的使用错误下文另议),但“发人深思”并不是人的行为,而是某个事物可能产生的一种作用,因此从语法层面上来分析,“不得不”在这里不适合使用。
再看“发人深思”。“发人深思”指的是启发人深刻思考。“发人深思”在使用中要求给出它的行为主体,即语素“发”(启发,引发)这一行为的发出者。句中的“发人深思”前缺了这一主体(前面的“市场输赢参杂间”只是后述事情发生的所在场域,并不会产生“发”这样的行为),这个短语的使用失去了依据。实际上,句中说的是人产生“深思”,在语法层面上分析,这种“深思”并不是由另物引起的,而是人的一种自主行为,因此“发人深思”的使用也是不合适的。

  综上,可以把“不得不发人深思”改为“人们不得不深思”之类的话语。通过这样的修改,“深思”成为人的自主行为,不再是由什么外物所引起。保留“不得不”是为了尊重原句,如果删去也是可以的。



编辑:邱亚婷

876#
 楼主| 发表于 2020-6-14 12:15: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已贴网站】
每日一怼(642)

却 què 直呼 zhíhū 上头 shàngtóu

作者:周俊生

  2020年6月14日《浙江日报》第3版刊登文章《女性故事如何在影视剧中突围》。文中写道:“《传闻中的陈芊芊》火了。自开播以来,热搜上了好几轮,豆瓣已有十多万人给出评价,评分却仍挺在7.5,网友纷纷直呼‘太上头了!’”这段文字中的“却”“直呼”和“上头”三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却”。“却”是一个表示转折的副词。使用“却”,其前后的文字应该具有对立关系,如“这句话看似平淡,却很有哲理。”在通常情况下,“看似平淡”的话不具备哲理性,但现在出现了“很有哲理”的情况,因此其间要用一个“却”字,把这一层对立关系显示出来。在上引文字中,“却”用在“已有十多万人给出评价”和“评分……挺在7.5”之间,但按常理来说,在“《传闻中的陈芊芊》火了”的情况下,“已有十多万人给出评价”和“评分……挺在7.5”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不存在对立关系,因此“却”不能适用。

  再看“直呼”。“直呼”通常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直接称呼,如“直呼其名”,含有对对方不恭敬的意思;二是指毫无顾忌地说出对某种情况的不满,如“直呼看不懂”。这两个意思的“直呼”,都含有对使用对象不恭敬、不满意的意思。但在上引文字中,行为主体“网友”对“《传闻中的陈芊芊》”(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是一部电视剧)是很满意的,因此才有“火了”“评分……挺在7.5”的情况出现,“直呼”的使用与这种语境不合。

  再看“上头”。“上头”通常指喝酒以后引起头晕、头疼。文中将“上头”用来指观看“《传闻中的陈芊芊》”后的感受,如果也是指头晕头疼,那是可以的,但头晕头疼对人来说是一种负面的感受,而文中是要用它来表示对“《传闻中陈芊芊》”的赞叹,这不合“上头”的基本词义,因此这个词是不能适用的。

  对“却”的修改,一般可以把“却”和它后面的“仍”一起删去,但这样改了以后,后面的“挺在7.5”显得过于干涩,因此还宜在其前加上“一直”之类的修饰性副词。“直呼”可以改为“赞叹”之类的词。至于“上头”,虽然这个词不能适用,但替换它的词并没有标准答案,只能根据作者表达的准确意思选用能够与“赞叹”相适的褒义词,如“有趣”“好看”“奇妙”等等,都是可以的。

  对于对“上头”的修改,需要说明的是,“太上头了”这句话是“网友”说的,可见它是一句网络语言,而网络语言用词常常是以突破语法规范来寻求一种另类的表达方式,“上不”可能也有这种意思。但是,在汉语使用中,网络语言并不是一种与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冲突的语言,它也应该遵守汉语使用的基本规范,不能随意在一些词上添加与其基本义完全相反的意思。如果“上头”在网络语言中确实产生了可以用来表示赞叹的意思,那充其量是停留在网络的一种“圈子语言”,当它搬用到全民语言中的时候,需要适当改造,或者由作者在写作中用可行的方式作出说明。
编辑:邱亚婷

877#
 楼主| 发表于 2020-6-15 21:09: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643


着床 zhuóchuáng


作者:周俊生

2020615日《北京日报》第1版刊登文章《疫情防控一定要紧盯细节严堵漏洞》。其中写道:“半年来积累的战疫经验和无数事实反复证明,新冠病毒传染性强、传播极快、发病隐蔽、特别狡猾。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死角盲区,它就着床滋生;哪个环节把关不严,它就趁机扩散。”这段文字中的“着床”一词使用不妥。
“着床”是一个生理术语,指的是人以及其他胚胎动物的受精卵吸附在生育能力健全的女性或雌性动物的子宫内膜中。“着床”是一个生命体产生的第一步,对于人来说,就是胎儿形成的最初阶段。“着床”的使用对象,一般仅限于受精卵。句中的“着床”,其使用对象是“新冠病毒”,“新冠病毒”是一种传染病的病源,在现代医学中,它的传播途径还未被人类充分认识,但可以排除吸附在子宫内膜上像动物胚胎一样发育成熟,因此,“着床”的使用是不正确的。
可以把“着床”改为“繁殖”。“繁殖”意为繁育,孳生,可以表现出“新冠病毒”作为一种“病毒”的一般产生情况,也与后面的“滋生”能够协调。
但是,目前医学界对于“新冠病毒”的传播还不怎么了解,而使用“繁殖”则是以肯定性语句提出了“新冠病毒”的传播路径,可能会出现与事实不合的问题,因此“繁殖”并不合适的替换词。
在这种情况下,把“着床”改为“传染”是一种比较妥当的选择。“传染”在医学上指的是由传染源排出病源体,经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别的生物体内,使被侵入的生物体产生病理反应。这个意思正合于目前人们对“新冠病毒”传播过程的认识,因此,使用“传染”是合适的。

编辑:刘佳莹

878#
 楼主| 发表于 2020-6-16 17:18: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644

恢复 huī

作者:周俊生

2020616日《光明日报》第12版刊登一篇报道,题为“历史表明,贸易有利于全球性灾难的恢复”。句中的“恢复”使用有误。
“恢复”的意思是变成原来的样子。“恢复”的使用对象应是原来的样子,而这个原来的样子曾一度消失,如“良好的秩序恢复了”,就表明“良好的秩序”重新出现了,而在此之前它曾消失过一段时间。在上引句子中,“恢复”的使用对象是“全球性灾难”,但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所谓“全球性灾难”(指的是2020年在全球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其时正在发作,这正是全球在努力要消灭的事物,而不是要让它重新出现。可见,“恢复”的使用颠倒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恢复”改为“克服”。“克服”指战胜或消除缺点、错误、坏现象、不利条件等,“全球性灾难”作为一种坏的现象,正是要战胜、消除的对象,“克服”的词义与此吻合。

编辑:刘佳莹

879#
 楼主| 发表于 2020-6-17 20:32: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645


天然 tiānrán 拘谨 jūjĭn


作者:周俊生

2020617日《大众日报》第8版刊登文章《“姐姐们”为什么这样火》。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次参演女团选秀的宁静,饰演的《黄河绝恋》女主角安洁、《红河谷》女主角丹珠,其活泼天然任性的性格,都一如她本人;但在电视连续剧《孝庄秘史》中,宁静却扮演了沉静克制的女主角大玉儿,成为一个难以逾越的经典角色。宁静本性大大咧咧,但就是有表演拘谨的水平,这种跨越,本身就需要高超的演技。”这段文字中出现的“天然”和“拘谨”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天然”。“天然”的意思是自然存在的,自然产生的。“天然”通常用为某一事物的形容词,表示这个事物的属性,和“人工”“人造”相对,如“天然黑木耳”,就与“人工种植黑木耳”相对。文中的“天然”和“活泼”“任性”并列在一起,用来描写作为一个人的“宁静”的“性格”,但“性格”不是物品,分不出自然产生还是人工培养,“天然”不能适用。
再看“拘谨”。“拘谨”指的是言语和行动过分谨慎,放不开。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人的神态,带有一定的贬义。文中的“拘谨”与“表演”搭配在一起,而“表演”的行为主体是作为演员的“宁静”,这等于是在说“宁静”在“表演”中“拘谨”,而这是对一个演员的批评,但文中对这种“拘谨”却是持称赞态度的,用词与表意出现了矛盾。实际上作者要说的是“宁静”所饰演的角色(从上文可知是“电视连续剧《孝庄秘史》”中的“女主角大玉儿”)具有“拘谨”的特点,但由于作者在行文中出现了苟省,造成“拘谨”指向于“表演”。
但这只是“拘谨”错用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问题是,“拘谨”是一个含有一定贬义的词,说一个人“拘谨”并不是在肯定他,但从文中的行文看,虽然经过分析可以认为“拘谨”不是用于指“宁静”的“表演”,而是用于指“大玉儿”的性格特征,但作者在前面对“大玉儿”用了“沉静克制”的形容语,可见是把“拘谨”与“沉静克制”作为近义词来使用了。但“沉静克制”含有褒义,而“拘谨”含有贬义,这两者用于同一个人物身上,使文中的褒贬出现了混乱,这是不合适的。出现这个错误的原因,还是在于没有很好理解“拘谨”的词义和用法。
综上,先可以把“天然”改为“天真”。“天真”有一个词义是指人心地单纯,性情直爽,不做作不虚伪。“天真”是一种“性格”,用于文中与“活泼”“任性”也能协调,因此是合适的。
“拘谨”的修改,先要割断它和“表演”的搭配关系,然后用一个合适的词替换掉“拘谨”。但就这段文字而言,既然已在前面指出“大玉儿”具有“沉静克制”的特点,后面用类似的词再说一下已无必要。基于这样的考虑,可以把“宁静本性大大咧咧,但就是有表演拘谨的水平”改为“宁静本性大大咧咧,但就是有表演这种与其性格有很大反差角色的水平”之类的话语,其中的“这种……角色”指的就是“大玉儿”,这样前后文之间也就协调起来了。


编辑:刘佳莹

880#
 楼主| 发表于 2020-6-18 21:12: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646

露出 lùchū

作者:周俊生

2020618日《文汇报》第9版刊登报道《中年女艺人的“逆光”并不总是乘风破浪》。文中有一句话写道:“节目中除了个别‘顶流’外,大多艺人近年的作品露出十分有限,有些三四年甚至七八年没有新作上线。”句中的“露出”一词使用有误。
“露出”的意思是显露出来,表现出来。“露出”这个行为一般不是行为主体主动为之,而是在行为主体不经意的状态下出现的情况,其指向对象通常是行为主体希望掩盖起来的东西,如“露出白发”“露出破绽”等,即使是一些看上去比较美好的东西,如“露出一口金牙齿”,其行状在社会一般评价中也是比较低下的。句中的“露出”用于“大多艺人近年的作品”,但对于行为主体“大多艺人”来说,指向对象“近年的作品”并不是他们希望掩盖起来的事物,因此“露出”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露出”改为“叫响”“走红”之类的词。实际上,对于“大多艺人近年的作品”来说,“露出”也只是传播过程的最初状态,而从常情来说,这些“作品”只要完成,“露出”这个行为也即出现了,即使不考虑“露出”的使用要求,“露出十分有限”这样的说法也是不合实际的。而改为“叫响”或“走红”则更准确地体现了“大多艺人近年的作品”的实际状况,因此选择这两个词来替换是合适的。

编辑:刘佳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