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851#
 楼主| 发表于 2020-5-9 22:33: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每日一怼(606
起鸡皮疙瘩 qĭ jīpí gē·da
202059日《解放日报》第7版刊登报道《上交音乐厅首迎现场观众》。其中有段文字写道:现场听会更投入,音质也是直播无法比拟的。有时候在音乐厅听马勒和布鲁克纳的作品,我会起一身鸡皮疙瘩。对乐迷来说,现场无可替代。文中起一身鸡皮疙瘩的说法不准确,作者对起鸡皮疙瘩这种说法的意思没有准确领会。
起鸡皮疙瘩的意思是人身体皮肤上出现成片的小疙瘩,样子和去毛后的鸡皮相似。起鸡皮疙瘩是人的一种生理反应,主要是在两种情况下会出现,一是身体受冷的表现,二是因为对某种情景产生不适心理后传导到身体上的表现,前者可以理解为起鸡皮疙瘩的本义,后者则是这个短语的引申意义。
在这段文字中,行为主体出现起一身鸡皮疙瘩的情况,但他并没有受冷,而是在音乐厅听马勒和布鲁克纳的作品之后的身体反应,但是,作者在文中要表示的是作品非常喜欢的情绪,而起鸡皮疙瘩的说法与这种情绪的表达完全是背道而驰的,这个短语的使用扭曲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这个错误的产生,在于作者不了解起鸡皮疙瘩的引申意义。起鸡皮疙瘩在很多时候并不是说行为主体身上真的出现了鸡皮疙瘩,而是作者以这种说法来表达他对行为对象的反感、厌恶心理。至于修改,没有固定的要求,关键在于做到用词用语要与作者的情感倾向保持一致。这里可以提供一种修改,比如把我会起一身鸡皮疙瘩改为我会心跳加速之类的说法。心跳加速,在生理上并不是一件好事,但用来表示人对某一事物陶醉其中的情感,则是可以的。
另外,这段文字所在文章的标题上交音乐厅首迎现场观众是有漏洞的。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上交音乐厅接纳现场观众早已有之,只是在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停了下来,文章说的是在这一疫情基本平复后上交音乐厅第一次接纳现场观众,因此,需要把首迎改为再迎”“又迎之类的话语才合适。
还需要指出的是,《现代汉语词典》未把起鸡皮疙瘩列为词目收录,但收了鸡皮疙瘩。从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人们更习惯用的是类似起鸡皮疙瘩的固定短语(鸡皮疙瘩之间可以插入其他成份,也可以用其他类似动词替代),因此把起鸡皮疙瘩作为词目收录更合适。
同时,《现汉》对鸡皮疙瘩的注释也不够准确。《现汉》的释文是:因受冷或惊恐等皮肤上起的小疙瘩,样子和去掉毛的鸡皮相似。这条注释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只指出出现于皮肤上,但起鸡皮疙瘩是人特有的身体反应,其他动物有皮肤,却不会出现鸡皮疙瘩,因此只说皮肤上外延过宽,需要说成人体皮肤上才切合。二是人体皮肤上出现小疙瘩其实是经常性的事,很多是一种生理病变,至于鸡皮疙瘩反而不是病相,但在表现形式上与病理性小疙瘩是不一样的,释文要把这种不同写出来,比如在小疙瘩前加上成片”“密集之类的限制语。三是把出现鸡皮疙瘩的原因归于受冷惊恐等,除了受冷以外,其中惊恐确实可能引起人出现鸡皮疙瘩,但并不是主要的,更多的是由反感、厌恶之类的情绪所引起,单说惊恐失之片面,更合适的是用不适心理来包括反感、厌恶、惊恐等各种不良情绪。
编辑:吴悠
852#
 楼主| 发表于 2020-5-9 23:33: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媒体别再报错啦,是返校,不是开学
原文作者:叶莉  
原文来源:传媒茶话会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ryLf_ycIhBH4MW9qsD7eA
430日,继青海、山西等14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0余万大学生返校后,江西、上海等9个省(区、市)也在五一之后陆续公布返校时间。
正确使用了返校一词
不少媒体包括央媒均在以开学为题对大中小学生返校情况进行报道,使用返校一词的媒体却很少。
有人指出,媒体报道用开学是不正确的。开学”“返校两者有啥区别?为什么不能这么说?
56日,《传媒茶话会》对话了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刘向兵、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院长沈建峰和中国教育报编委储召生。
为啥要区分返校开学
五一假期刚过,江西、上海、云南、辽宁等地的一批高校就陆续公布了学生返校的时间。如,江西农业大学发布《江西农业大学2020春季学期学生返校工作指南》。但部分媒体报道的标题却是定了!这20所高校开学时间公布”“又一批高校要开学”……准确使用返校一词的媒体却很少。
误用开学一词
“‘开学,意味着此前一直处于寒假状态,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按照寒假的状态来计算;返校,则意味着已经开学,只不过现在才回到学校工作和学习,此前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按照正常学期计算,两者是明显不同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院长沈建峰告诉《传媒茶话会》。
沈建峰说,我国大中小学实行寒暑假制度,寒暑假期间,老师和学生处于休假状态,工作量减少、学习压力减小。所以,就老师而言,寒暑假和带薪休假具有一定替代关系。根据《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的规定,职工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数多于年休假天数的,就不能享受当年的年休假了。因此,寒暑假的这种法律状态决定了区分返校还是开学的重要意义。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刘向兵也认为,将返校说成开学,会让大家误以为师生度过了小半年的寒假,这无形中是对广大师生居家办公、线上教学的劳动形式和劳动成果的忽略,也是对教育战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的忽视,是不够精准的。实际上,这几个月来,大中小学的知识传授、作业批改、论文答辩、研究生面试、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工作都没有停止,甚至因为工作场所和方式的不同,任务更繁重、难度更大。
疫情期间未返校,但已开学
误用开学一词
212日,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
36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做好中小学停课不停学工作的通知》。
430日,教育部召开高校复学疫情防控调度视频会指出,目前全国许多省份中小学已有序复学复课,部分高校学生开始返校
延期开学”“停课不停学复学复课”“返校,沈建峰认为,疫情防控期间师生虽未返校,但早已开学,只是受疫情影响,采取了与抗击疫情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
中国教育报编委储召生认为,媒体在报道上也应跟随政策的阶段变化。
“‘停课不停学仅适用于开始阶段。因为,当时疫情严重程度未知,教育部门作出了学校适当延长假期、暂缓开学的决策部署。到了线上开学阶段,许多学校举行了线上开学仪式,有校长讲话、升国旗仪式等,说明已经开学了,只是学生没有到校而已。而线上学科教学阶段,把课程搬到网上,有固定的课程表和上课时间,实际上就已经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与之前在线教学相比,这时学校已经开始上新课了,所以媒体在报道时要注意相应的阶段变化。
返校报道,这些问题要注意
57日,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中小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修订版)》和《托幼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修订版)》,旨在科学精准指导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做好复学复课疫情防控工作,安全有序推进复学复课。
沈建峰说,目前,高校恢复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的问题备受社会和媒体关注。但媒体在报道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报道未经核实,出现出错出假的情况。二是为抓眼球,对返校复课中的有益经验总结不够,对存在的问题发现不够。三是未能正确解读政策,对政策的调整也未能及时回应和跟进。
对此,沈建峰建议,媒体应多关注各大中小学在返校过程中形成的有益经验,多发现返校后存在的问题,共同助力学校返校复课,建立与抗击疫情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秩序。
编辑:崔小西
853#
 楼主| 发表于 2020-5-18 20:14: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615


戛然而止 jiárán'érzhĭ


作者:周俊生

2020518日《解放日报》第6版刊登报道《美国又一家百年零售巨头倒下》。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不幸的是,当新冠病毒被宣布为全球大流行后,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一夜蒸发,潜在的债务谈判戛然而止。”句中的“戛然而止”使用有误。
“戛然而止”的意思是声音突然中止,引申后可形容正在进行中的事情突然中止。句中用的是后一个意思。“戛然而止”在使用中不管取哪一个意思,都要求其行为主体是已经出现的事物,如果音乐还没有开始演奏或播放,事情还没有正式开始,“戛然而止”就失去了行为主体,不能使用。句中的“戛然而止”,行为主体是“债务谈判”,这两者本来是可以搭配的,但在这个句子提供的语境中,“债务谈判”前加上了“潜在的”这个定语,表明“债务谈判”还没开始,不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戛然而止”就不能适用。
可以把“戛然而止”改为“付诸东流”或“付之东流”之类的话语。“付诸东流”“付之东流”比喻希望落空,与“戛然而止”相反的是,它更多地用于尚未出现的事情,用于句中正合于其语境。
当然,如果所谓“债务谈判”虽然尚未正式开始,但相关准备工作已经实施,在这种情况下,“戛然而止”可以用,但“债务谈判”前的定语需要换一种说法,比如把“潜在”改为“筹备中”之类的话语。

编辑:冯梦玉

854#
 楼主| 发表于 2020-5-18 20:16: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冯梦玉

855#
 楼主| 发表于 2020-5-19 21:17: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616


前世今生 qiánshì-jīnshēng 通过 tōngguò


作者:周俊生

2020519日《北京日报》第10版刊登文章《历史上的北京士大夫》。文中写道:“他将元代的耶律楚材、刘秉忠、郭守敬、萨都剌、关汉卿,明代的杨椒山、邹元标、沈德符、李东阳,清代的顾炎武、纪晓岚、林则徐、魏源、龚自珍、康有为、谭嗣同等京师士大夫的前世今生,如数家珍般为我们一一道来,并指出,通过他们在社交方式、生活方式方面的风貌,通过他们在书文化、诗文化、收藏文化、书斋文化、戏曲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等方面的风姿,可以生动地、典型地反映出京师士大夫的风雅气质。”这段文字中的“前世今生”和“通过”(两处使用)两个词语使用有误。
先看“前世今生”。“前世今生”本是佛教用语,认为人都有三世因果,今世活得好或活得差都与当事人前世修为有关系,而今世的修为也会在来世得到报应。引申以后通常用来形容事物的过去、现在(有时也可包括将来)。在现代汉语的语用中,除了讲到佛教内容时,“前世今生”的使用主体通常只能是事物。这段文字中的“前世今生”用在从“耶律楚材”到“谭嗣同”的很多个人身上,但引语所出全文无关佛学,这些人在现实中只能生活一世,既不会有前世,也不会有来世,因此“前世今生”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当然,文中说的从“耶律楚材”到“谭嗣同”这些人,按引语所出全文所述可以用一个“北京士大夫”的概念来总括,而“北京士大夫”这样的概念是可以使用“前世今生”的。这里的“北京士大夫”作为一个人物群体概念,有不同的成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因此可以用“前世今生”。但从“耶律楚材”到“谭嗣同”说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个人,个人和人物群体概念是不同的,后者可以视其为事物来理解,但前者不行。
再看“通过”。“通过”是个多义词,有多种用途,在这段文字中的两个“通过”都是介词的用法。作介词用的“通过”,其功用是引入作为媒介或手段的人或事物,如“通过他的介绍,我们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在这个句子中,“他的介绍”就是“知道”得以实现的媒介。但是,在上引句子中,两个介词“通过”后的宾语“他们在社交方式、生活方式方面的风貌”和“他们在书文化、诗文化……等方面的风姿”本是下文“反映出”的主语,但被淹没在由“通过”组成的介词结构中,失去了作主语的资格,文句就显得不通顺了。
对“前世今生”的修改,可以改为“毕生经历”“一生成就”之类的话语。两个“通过”则都可删去,让“他们在社交方式、生活方式方面的风貌”“他们在书文化、诗文化……等方面的风姿”有资格做“反映出”的主语。

编辑:冯梦玉

856#
 楼主| 发表于 2020-5-20 12:51: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617
欣欣向荣 xīnxīn-xiàngróng
作者:周俊生

2020519日《南方日报》第4版刊登文章《任何时候都不该失去好奇心》。文中有一段文字写道:“来信的小学生往往署名‘爱科学’或者‘小幻想’,他们用急不可耐的语气询问叶永烈:‘当我100岁的时候,我们的祖国将是什么样子?我非常非常想知道未来的一切!亲爱的编辑大朋友,请马上回答我!’那种欣欣向荣的热切姿态,让人不禁想起了梁启超笔下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的万物萌动。”文中的“欣欣向荣”使用有误。
“欣欣向荣”,本是形容草木茂盛,引申后也可形容事业蓬勃发展。从这两个词义即可看出,“欣欣向荣”的使用对象基本就是两个方面,一是草木这种自然现象,二是各种具有正面性的社会现象,但不能用来形容人的精神状态。句中说的是“来信的小学生”所呈现出的急欲要求得到回答的状态,“欣欣向荣”不能用来描写这种状态,因此不适合在这段文字中使用。
可以把“欣欣向荣”改为“求知若渴”之类的话语。

编辑:冯梦玉

857#
 楼主| 发表于 2020-5-21 20:11: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618)

对白 duìbái

作者:周俊生


  2020年5月21日第16版《长沙晚报》刊登文章,题为“《红楼梦》人物对白之妙”。这个题目中的“对白”一词存在使用错误。这篇文章中大量用到“对白”一词,如:“小说由作者叙述和人物对白构成,《红楼梦》的对白比叙述精彩多了,话如其人,曹雪芹善于通过寥寥几句对白彰显人物个性,自然比通过叙述交代省心省事……”,但其中的“对白”都存在使用错误。
  “对白”指的是戏剧、电影、电视剧中人物的对话。“对白”的使用对象限制在戏剧、电影、电视剧这三类表演型文艺样式,小说等其他并非依赖演员表演才能完成的文艺样式,其中的人物语言不能称为“对白”。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这个标题和上引文字中的“《红楼梦》”指的都是小说,而不是由演员表演的戏剧或电影和电视剧,因此,“对白”是不能适用的。
  从严格意义上说,“对白”只能限于中国传统戏曲使用。中国传统戏曲大量依赖写意性的形体表演和唱段来演绎故事,演员直接说话的戏份不多,即使说话也通常以念白的形式来表现,不同于现实中人们日常说话的样子而有夸张的舞台腔,因此有“对白”之说。在话剧进入中国后,人物对话成为演绎故事的基本手段,而这种对话接近于现实中人们日常说话,不再用戏曲中的念白形式来表现,因此严格地说,话剧舞台上的人物对话和戏剧中的“对白”是有区别的。但话剧毕竟是和戏曲类似的一种表演艺术,随着使用的增多,“对白”适用于话剧,并进而适用于同样是依赖演员表演的电影和电视剧,也就得到了认可。但是,由于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完全是语言艺术,因此,小说中人物的说话,仍然不能称为“对白”。
对于上引这篇文章中的“对白”,自然可以考虑改为“对话”,但是这样的修改却是失之简单化的。实际上,“对话”只是人物之间的谈话,它并不能涵盖小说中人物的所有语言形式。标题中的“对白”,可以改为“语言”。引语中出现了三个“对白”,第一个可改为“语言”,第二个则可改为“人物语言”,只有第三个,可以改为“对话”。引语所出这篇文章中大量使用到了“对白”一词,都需要根据上下文作出合适的修改。
另外要指出的是,《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对白”的诠释过于陈旧。《现汉》对“对白”的注释是:“名词。戏剧、电影中角色之间的对话。”这个解释只说了戏剧和电影,却漏掉了电视剧,这是很遗憾的。《现汉》从1978年12月开始,至今已出版7个版本,最初的第1版这样解释还是合理的,但第7版出版已是2016年9月,其时电视剧早已成为民众文艺接受的最主要形式之一,汉语词典解释却停留在几十年前,与汉语使用环境下的的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这是很不应该的。


编辑:邱亚婷

858#
 楼主| 发表于 2020-5-22 19:42: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619


概莫能外 gàimònéngwài


作者:周俊生

2020522日《广州日报》第19版刊登文章《住房公积金制度,宜改不宜废》。文中有个句子写道:“凡事都有利弊,住房公积金概莫能外。”这个句子中的“概莫能外”使用有误。
“概莫能外”的意思是一概不能超出某一个范围,一概不能例外。“概莫能外”的使用主体要求是一个群体概念,单个的个体概念不能用“概莫能外”。句中的“概莫能外”,其使用主体是“住房公积金”,但“住房公积金”是一个个体概念,“概莫能外”不能适用。
可以把“概莫能外”改为“不会例外”“没有例外”之类的话语。

编辑:冯梦玉

859#
 楼主| 发表于 2020-5-23 19:57: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620


交口 jiāokŏu 噤若寒蝉 jìnruòhánchán


作者:周俊生


2020522日第26版《北京晚报》刊登文章《风雅之士钱锺书与杨绛》。文章在说了钱锺书编纂《宋诗选注》获得成功以后写道:
“原本是个冷饽饽,经钱先生一选一注,竟惊艳学界,……夸赞之声尚未落下,‘拔白旗’运动寒风袭来,周汝昌等专家纷纷发声批判。……孰料,这边厢口诛笔伐,那边厢一衣带水的日本学界汉学泰斗、宋诗专家吉川幸次郎对《宋诗选注》非常重视,推崇备至。小川环树也交口称誉说:‘由于此书的出现,宋代文学很多部分恐须改写。’于是国内对钱锺书的批判旋即偃旗息鼓,周汝昌等皆噤若寒蝉。”
在这段文字中,有两个词语的使用不准确,一个是“交口”,另一个是“噤若寒蝉”。
先看“交口”。“交口”的意思是很多人一齐说意思一样的话。“交口”在使用中要求其行为主体具有群体性,单个的人不能有“交口”这种状态。句中“交口”的行为主体只有“小川环树”一人,“交口”的使用不合适。
需要注意的是,在上引这段文字中的“小川环树”之前,作者还写了“吉川幸次郎”对《宋诗选注》的赞誉,但这不足以成为“交口”可以使用的理由,因为在这段文字的安排上,两人的话是分开说的,各有属于他们个人的叙述诘,“吉川幸次郎”是“非常重视,推崇备至”,“小川环树”是“称誉说……”,但这分别是一个人说的话,所以“交口”不能适用。
再看“噤若寒蝉”。“噤若寒蝉”的意思是像进入寒冷下来的秋天的蝉一样不再鸣叫,形容人因为害怕而不敢说话。使用这个短语,含有作者对行为主体的同情,更含有作者对这个短语涉及对象的不满,行为主体并不是没有话说,而是因为面临各种高压而不敢说。如“大清乾隆帝时期,文网严密,文人们噤若寒蝉”,这句话就含有对“文人们”的同情和对“大清乾隆帝”的不满。
在上引这段文字中,“噤若寒蝉”的行为主体是“周汝昌等”,但“周汝昌等”的不说话并不是因为害怕什么高压而不敢说,而是因为在日本两位宋诗专家对钱锺书的《宋诗选注》作出高度评价后没有理由反对才不说话,这种情况与“噤若寒蝉”的使用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噤若寒蝉”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修改这两个错误,可以把“交口”删去,把“噤若寒蝉”改为“理屈词穷”或“哑口无言”之类的话语。

编辑:冯梦玉

860#
 楼主| 发表于 2020-5-24 20:02: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621


监督 jiāndū


作者:周俊生

2020524日《新京报》第5版刊登报道《社区基层治理可引入“区块链”》。其中有句话写道:“区块链透明公开,具有相互监督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社区工作者减负。”句中的“监督”一词使用有误。
“监督”意为严密注视并对不符合要求的行为督促改正。“监督”的行为主体限于人,包括由人组成的专门从事的政府管理机构。句中把“监督”视为“区块链”所具有的一种功能,但“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它是一种技术状态,不可能从事“监督”这种行为。进一步说,人可以运用“区块链”来行使“监督”,但“区块链”只是人为从事“监督”而操纵的工具,它不能替代人,成为“监督”的行为主体。
可以把“监督”改为“控制”。“控制”在这里意为使指向对象处于占有、管理或影响之下,它的行为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区块链”之间的各个环节互相影响,产生一种“相互控制性”是说得通的,但不能说成“相互监督性”。
另外,《现代汉语词典》对“监督”的注释未能充分揭示出“监督”在当下汉语环境中的最常用意义。《现汉》的释文是:“①动词。察看并督促:~执行∣接受~。②名词。做监督工作的人:舞台~。”这个释文的问题主要出在义项①上,所谓“察看并督促”只是“监督”的字面意义,事实上,在目前的汉语环境中,“监督”已经成为政府部门的一项权力,这种权力是由法律所赋予,具有强制性,上引句子所出全文中用到的“监督”正是这个意思。但这一在目前汉语环境中最常用的意义在《现汉》为义项①提炼的释义中未能体现,其对“监督”词义的揭示就是不够准确的。《现汉》释文应该在义项①中补出这一层意思,或者从义项①中分化出来,为此增加一个义项也是可以的。
至于《现汉》为“监督”提供的义项②,是一个名词意义,但这个意义在目前的汉语使用环境中还局限于部分专业领域,未见广泛使用于多个行业,因此可以考虑忽略。

编辑:冯梦玉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