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841#
 楼主| 发表于 2020-4-28 22:06: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595)
作者:周俊生  
肢体语言 zhītĭ yŭyán
2020年4月27日《新民晚报》第14版刊登文章《分析措词》。其中有一段文字写道:“人际沟通有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和文字无关的,那就是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手势、语音语调等等。在网络上联络时,这些有形的肢体语言都不存在了,这就造成了判断是真是假缺少了许多线索。”文中两处用到“肢体语言”,但使用都不够准确。这段文字还存在其他语用问题。
“肢体语言”指的是代替口头和书面语言传情达意的肢体动作。在这段文字中,第一处出现“肢体语言”时,作者用破折号(——)形式对“肢体语言”作了举例,即“面部表情、手势、语音语调等等”,但在作者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只有“手势”是严格意义上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语音语调”都不属于“肢体语言”。第二处出现“肢体语言”时,作者为其加上了形容语“有形的”,但“语音语调”是无形的,这也证明,即使按照作者自己的定义,把“语音语调”视为“肢体语言”的内容,也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对这段文字中两处用到的“肢体语言”,在修改上应该有所不同。第一个“肢体语言”(连同它后面的破折号)可以删去,让“面部表情、手势、语音语调等等”与“那就是”直接搭配。第二处“肢体语言”可以改为“非文字表达形式”,同时把前面的形容语“有形的”改为“有形的或无形的”(“有形的”对应“面部表情”和“手势”,“无形的”对应“语音语调”)。另外,文中最后一个句子“这就造成了判断是真是假缺少了许多线索”有叠床架屋之嫌,如果把其中的“造成了”改为“使”,句子就干净多了。
这里还需要讨论一下,“肢体语言”是否应包括“面部表情”?《现代汉语词典》对“肢体语言”的定义是:“指代替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身体动作、面部表情。”这是把“面部表情”算作“肢体语言”的一部分了。但是,按照《现汉》自己对“肢体”的解释,就可发现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现汉》释“肢体”为:“四肢,也指四肢和躯干。”《现汉》又释“躯干”为:“人体除去头部、四肢所余下的部分叫躯干。”(这个定义把“躯干”专用于人体也是可以商榷的)这说明,对“肢体”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理解只指人的两手两足或其他高等爬行动物的四足,广义理解可以把躯干包括进去,但即便如此,因为头部不在“躯干”之内,它也就不在“肢体”之内。那么,只能出现于头部的“面部表情”自然也就不能算是“肢体语言”了。
《现汉》对“肢体语言”的定义还存在其他问题。第一,释文称“肢体语言”为“代替语言……”,“肢体语言”也是“语言”,它能够“代替语言”,这让人不好理解。这里需要对释文中的“语言”作出必要限制,如“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以区别于“肢体语言”。
第二,释文通过“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的并列,使“身体”和“面部”成为两个不兼容的概念了。其实,“身体”和“肢体”不一样,它是包括了头部的,即使《现汉》编者认为“面部表情”可以是“肢体语言”的一部分,把它和“身体动作”并列使用,也是不合适的。
第三,释文中出现了两个“表情”,前一个为动词,后一个为名词。短短一句话中使用两个形式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这也是不可取的。词典语言应力求精练精确,前一个“表情”可以换一种说法。
编辑:张凉

842#
 楼主| 发表于 2020-4-29 19:41: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596)

作者:周俊生   

陈陈相因chénchén-xiāngyīn


2020年4月29日《长沙晚报》第14版刊登文章《“劳模”老魏》。文中有一个句子是:“老魏的花鸟画来自传统,又不陈陈相因,在表现语言与技法层面,他更注重的是如何贴切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句中的“陈陈相因”使用有误。

“陈陈相因”指的是因循、沿袭老一套,没有改进。“陈陈相因”说的是在一个特定的系统内,后出者对前出者的因循沿袭,因此在使用中要求其行为主体必须具有群体性,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在这个群体中的后出者因循沿袭先出者的状态。句中“陈陈相因”的行为主体“老魏的花鸟画”是一个个体,“陈陈相因”不能适用。

当然,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老魏”是一位画家,一般来说,画家的作品不止一幅,即使是句中说的“花鸟画”,一个画家也可以有很多幅作品,按这样的理解,“老魏的花鸟画”似乎是一个群体性事物。但是,作者在句中说的是“老魏的花鸟画”这个事物没有对“传统”的因循沿袭,而不是这个事物内部各个组成体(比如“老魏的花鸟画”中的各幅画)之间的因循沿袭,而这个事物在与“传统”相对时,它只能被视为个体性事物,从而不能使用“陈陈相因”。

可以把“陈陈相因”改为“因循守旧”之类的话语。“因循守旧”指不求变革,沿袭老的一套,从语义上看与“陈陈相因”差不多,但在使用主体上比较自由,群体性事物或个体性事物都可适用。


编辑:张凉

843#
 楼主| 发表于 2020-4-30 23:20: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597)
作者:周俊生   
风风火火fēngfēnghuŏhuŏ
2020年4月30日《广州日报》第14版刊登报道《“植物肉”是素还是肉?》。文中写道:“上周,全球三大比萨巨头之一棒约翰和Starfield合作推出‘植物肉’新品‘未来肉比萨’。所谓‘未来肉’实际就是现在风风火火的‘植物肉’。”其中“风风火火”一词使用有误。
“风风火火”可以形容急急忙忙、冒冒失失的样子,如“你这样风风火火容易把事情搞坏”;又可以形容很活跃、很有劲头的样子,如“风风火火地创业”。前一个意思稍含贬义,后一个意思则稍含褒义。但要注意的是,“风风火火”在使用中不管要表达哪一个意思,它的使用对象都只能是人,句中“风风火火”的使用对象是“植物肉”,而“植物肉”是一种食品,用“风风火火”来作它的形容语是不适合的。
可以把“风风火火”改为“红红火火”。“红红火火”是形容词“风火”的叠词形式(但“风风火火”不是“风火”的叠词),“红火”形容旺盛,兴隆,热烈,将其用叠词形式写成“红红火火”,则加深了这种状态。
也可以把“风风火火”改为“风行一时”“风头正健”之类的话语。
另外,引语所出全文的标题中“素还是肉”在文字上不够准确,“素”和“肉”不构成能够对举的反义。当然可以把“肉”改为“荤”,但“荤”虽然能够与“素”对举,却扩大了作者要表达的原意,因此不是很好。更合适的是把“素还是肉”改为“素菜还是肉菜”或“素食还是肉食”。
编辑:张凉



844#
 楼主| 发表于 2020-5-1 21:45: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598)
作者:周俊生
坦白 tănbái
2020年5月1日《南方都市报》第8版刊登报道《错换人生28年》。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与亲生父母相认后,郭彬一度斟酌,该如何向养育自己28年的父母坦白真相。”句中“坦白”一词使用有误。
“坦白”是个兼类词。作形容词用时表示心地纯正,言谈直率,如“襟怀坦白”“坦白地说”;作动词用时表示如实说出,如“坦白交代”。句中的“坦白”用为动词,其指向对象限定为错误或罪行。句中“坦白”的指向对象是“真相”,从抽象的词义来说,假如所谓“真相”就是某种错误或罪行,那么“坦白”和“真相”是可以搭配的,但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所谓“真相”在句中指的是行为主体“郭彬”了解到的自己的父母原来不是亲生父母这个事实,对于他来说,这既不是他的错误,更不是他的罪行,因此,当他“向养育自己28年的父母”讲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用“坦白”这个词。
可以把“坦白”改为“坦陈”。“坦陈”的意思是没有保留地陈述。这个词的意思正符合句中的表达需要。
编辑:张凉



845#
 楼主| 发表于 2020-5-4 13:48: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599)

作者:周俊生


形影 xíngyĭng


2020年5月2日《光明日报》第5版刊登一篇文章,题为“一个时代的形影”。这个标题中的“形影”一词使用有误。

“形影”指的是形体和它的影子。“形影”在使用中对其使用主体通常要求是成双作对的两个使用对象,如“形影相伴”。句中的“形影”,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它指的是一套丛书(全文是一篇书评),这是一个单个的使用对象,“形影”不合使用。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形影”在句中说的是一套丛书,而丛书是由多本书组成,那么“形影”的使用就没有问题。这牵涉到“形影”在使用中的另一个注意点,“形影”很少单用,通常要求与一个描写性的词语组合成相对固定的短语,如“形影不离”“形影相吊”。句中的“形影”后面缺了合适的描写性词语,在表意上就显得不够完整,因此仍然是用得不合适的。其实,这套丛书在这里是一个整体,在引语所出全文中,作者并没有把它们分开来说,因此它应该视为一个单个的使用对象,与“形影”的使用要求不合。

引语所出全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这套丛书不过是浩瀚资料的一部分,但说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缩影也未尝不对。”这里用“缩影”来称说“这套丛书”,而“缩影”是指可以代表或反映某一类型的人或事物,这个意思正合于题中需要,因此,可以把“形影”改为“缩影”。

编辑:张凉


846#
 楼主| 发表于 2020-5-4 13:50: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600)
作者:周俊生
显著 xiănzhù
2020年5月3日《经济日报》第2版刊登报道《餐饮业创新求变保盈利》。文中写道:“餐饮市场正在回暖,但企业经营仍然承压。特别是疫情初期,客流量显著减少,为降低感染概率,大部分消费者减少了外出频次。”文中“显著”一词使用有误。
“显著”的意思是显明突出,很容易让人看到。“显著”的使用对象一般应为具有正面性的现象,作者对此也应持有肯定态度,如“成绩显著”“显著的发展”。文中的“显著”,形容的是“餐饮市场”上“客流量……减少”这种情况,但在引语所出全文给出的语境中,这是一种需要克服、改变的情况,不具有正面性,作者对此也持否定态度,“显著”的使用与这种情感产生冲突,因此这个词是不合使用的。
可以把“显著”改为“明显”。与“显著”相比较,“明显”对使用对象没有特别要求,正反事物都能适用。
编辑:张凉



847#
 楼主| 发表于 2020-5-4 23:16: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601
道歉 dàoqiàn
20200504日《光明日报》第8版刊登文章《“眼盲”自然看不到中国疫情数据的真实》。文中写道:“这些美国政客出于维护和捞取政治利益的考量,不仅不反思他们轻视疫情、罔顾人命的问题,主动向本国民众承认和道歉应对不力带来的重大危害和损失,反而拿中国疫情数据生事。”句中“道歉”一词使用有误。
“道歉”的意思是因自己的过错而向他人表示歉意。“道歉”是一个不及物动词,在使用中不能带宾语。句中的“道歉”和另一个动词“承认”并列在一起,共同对“应对不力带来的重大危害和损失”形成支配关系,实际上使“道歉”带了宾语,不合这个词的使用要求。
修改这个句子,需要把“承认和道歉”这个并列结构打破,即把“承认”和“道歉”这两层意思分开来说。可以把“向本国民众承认和道歉应对不力带来的重大危害和损失”改为“向本国民众承认应对不力带来的重大危害和损失并道歉”。
修改以后,出现了新的并列结构,“承认应对不力带来的重大危害和损失并道歉”,但两个并列成份(即“承认应对不力带来的重大危害和损失”和“道歉”)不够协调,前者是一个字数较多的动宾短语,后者只是一个动词,两者显得不够均衡。可以把“道歉”改为“表示歉意”之类的话语,让它也成为一个动宾短语,两者的并列就协调多了。
作者:周俊生
编辑:吴悠
848#
 楼主| 发表于 2020-5-6 10:48: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每日一怼(602)
会集 huìjí 火红 huŏhóng
2020年5月4日《北京晚报》第16版刊登文章《“煲剧”谈经验·“褒剧”论经典》。其中有一段文字写道:“大约一年后,《家变》开播,风靡了香港。几十集的电视剧,会集婚姻爱情、家庭伦理、社会现实于一‘锅’;观众‘煲剧’,火红了周润发和汪明荃。”文中“会集”和“火红”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会集”。“会集”的意思是聚集。“会集”的使用对象一般应是具象的人,如“科学院是科学家会集的地方”。句中“会集”的使用对象“婚姻爱情”“家庭伦理”“社会现实”都是抽象概念,“会集”不能适用。
再看“火红”。“火红”形容像火一样的,如“火红的太阳”“火红的钢水”;又形容旺盛,热烈,如“火红的年代”“他家的小日子过得火红”。“火红”的这两个意思,其使用对象都限于事物,不能用于形容人。句中的“火红”,使用对象是“周润发”“汪明荃”,他们是两个人,“火红”不能适用。另外,“火红”是一个形容词,在使用中不能带宾语,句中的“火红”带上了宾语“周润发和汪明荃”,这是把“火红”当动词用了,也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会集”改为“汇集”,把“火红”改为“捧红”。“汇集”和“会集”的意思差不多,但“汇集”多用于物,“会集”多用于人,句中适用前者。“捧红”指对演员等人进行包装宣扬使其走红,同时它是一个动词,正适合句中使用。
编辑:吴悠
849#
 楼主| 发表于 2020-5-6 13:54: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每日一怼(603
怦然心动 pēngrán xīndòng
202056日《文汇报》第7版刊登文章《电视剧对观众痛点的聚焦已衍生变体形式》。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某个情节需要重复,比如《长安十二时辰》里某个细节没看懂,《春夜》某个情节太怦然心动,那就把进度条拖回去再看一遍或者许多遍。句中的怦然心动使用有误。
怦然心动的意思是因为对某人某事产生强烈的喜爱情感而激动得心怦怦跳。使用怦然心动有两个方面的注意点:一是这个短语用怦然来形容心跳,表示人在兴奋之下产生的心理反应,其本身已反映出兴奋的程度很高,因此它在使用中一般不再能够接受表示程度高的修饰语。句中的怦然心动,其前用上了表示程度很高的副词,这反而在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之间造成了语意的重复,是没有必要的。
二是怦然心动这个短语,其行为主体只能是人。句中的怦然心动,与某个情节搭配,使怦然心动成了某个情节的状态,这不合常理。
针对前一个错误,可以删去怦然心动前的副词;针对后一个错误,则可以在怦然心动前加上使人”“让人之类的兼语形式,让成为怦然心动的行为主体。(作者:周俊生)
编辑:吴悠
850#
 楼主| 发表于 2020-5-7 23:35: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每日一怼(604
如数家珍 rúshùjiāzhēn
202057日《楚天都市报》第7版刊登报道《6位居民接力管控无物业小区》。文中有段文字写道:田师傅告诉记者,小区共48户居民,有11户为空巢高龄和重症家庭,出行不便需特别关照。说起这些居民,她如数家珍:曾婆婆的家人被隔离过、熊婆婆长期卧床、文师傅开过刀、张爹爹不便行走、王师傅家里有病人……”。文中如数家珍一语使用有误。
如数家珍的意思是像数自己家里的珍珠宝贝一样,形容对所举事物或所述的事情十分熟悉。如数家珍是个褒义词,要求行为主体所叙述的内容具有正面性,既要在社会一般认知中具有肯定性评价,也要为行为主体所乐于接受并欣赏。但是,这段文字中如数家珍的行为主体所叙述的事情,即曾婆婆的家人被隔离过”“熊婆婆长期卧床”“文师傅开过刀”“张爹爹不便行走”“王师傅家里有病人等各项,大都是各人面临的生活困难,在社会一般认知中都不是让人高兴的事,不具有肯定性评价,行为主体对其所叙述事情中所涉及的人(即曾婆婆的家人”“熊婆婆等人)需要给予特别关照,但并不是喜欢他们面临的各种困难。因此,把的叙述用如数家珍来形容,在情感色彩上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如数家珍改为一清二楚之类的话语。一清二楚表示十分清楚,它对使用对象没有需要分清褒贬情感的要求,可以适用于这段文字的情境。
编辑:吴悠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