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821#
 楼主| 发表于 2020-4-8 12:18: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https://new.qq.com/omn/20200216/20200216A0Q6DT00.html
出生不到20天孩子会说话?华商报致歉:严肃处理
2020
02/16
23:00
环球时报新媒体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38



2月15日,“华商汉中”头条号刊发了稿件《孩子出生不到20天,他却主动申请投入抗疫一线……》,其中包含了三个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稿件的标题,是以第三个故事——洋县辅警杨浪在孩子出生不到20天,即主动要求到疫情检查点执勤的内容拟定的。而本文的第一个故事,是西京医院消化科护士王惠在大年初一即辞别不到两岁的双胞胎儿子,返岗工作的感人事迹。
2月16日,“华商汉中”头条号编辑在整合15日汉中抗疫大事记过程中,因工作仓促出错,将其中两个事件混淆,造成了文中“出生不到20天的双胞胎儿子”的错误,引发诸多误解。
在此,特向广大网友诚恳道歉,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舆论宣传无小事,我们将深刻吸取教训,以更加谨慎仔细的工作态度投入到目前的“战疫”宣传工作中去,坚决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2020年2月16日
延伸阅读:《孩子出生不到20天,他却主动申请投入抗疫一线……》
1)“女儿,家里有我们照顾,医院需要你”
“老公,你开车送我回西安吧,早上8点我要准时上班。”大年初一凌晨3点,王惠将双胞胎儿子哄睡后,让丈夫雍波开车将她从洋县送回西京医院。
王惠和雍波都是洋县龙亭镇杜村人,王惠在西京医院消化科当护士,雍波在西安创业,父母在西安帮她们照顾不到2岁的双胞胎儿子。腊月二十九,雍波一家回到洋县老家过年,同时走访多年未见的亲戚朋友,正月初八给孩子过生日。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正在吃年夜饭的时候,王惠突然接到医院上班的通知,一切计划全部泡汤。
“女儿,家里有我和你爸还有雍波,医院需要你,你赶紧回,路上小心点。”婆婆的一番话成为王惠强大的精神支柱。
夫妻两行车3个多小时,行程230多公里,平时繁忙的西汉高速,竟然没有碰到一辆车。大年初一早上6点30,雍波将妻子安全送到西京医院门口。“你好好上班,保护好自己,我赶紧回呀,不然孩子看不到我们会哭。”话音未落,雍波掉转车头就往回赶。10点左右,雍波安全到家,刚起床不久的两个孩子稚气地问:“妈妈干嘛去了?”雍波哄着说:“妈妈上班班了,回来给你们买糖糖。”
2)“儿子,等爸爸打完病毒小怪兽就回来陪你玩”
“过年别人家小孩的爸爸都回来了。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啊?”大年初二下午5点,正在西汉高速洋县出口疫情检查点执勤的李铎接到2岁小儿子的电话,眼眶湿润了。
李铎是江南中队中队长,中队负责的检查点是洋县重要的交通枢纽,仅大年初二就有4000多辆来往车辆。“要扎紧这个‘铁闸栏’,严防疫情向洋县扩散,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李铎立下了军令状。
李铎老家在勉县,妻子在勉县陕钢集团上班,7岁的大儿子和2岁的小儿子都留在勉县让父母照顾,母亲有糖尿病,父亲心脏也不好。今年,李铎本打算回勉县和家人团团圆圆过个年,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他的美好愿望。
“儿子,等爸爸打完病毒小怪兽就回来陪你玩,在家听爷爷奶奶话,爸爸爱你。”2月12日,李铎抽空和儿子通了一会电话。挂掉电话后,他翻开检查点的记录本,上面写着:“截止2月12早上8点,共排查车辆21329辆,体温检测28408人,未发现疑似人员。”
3)孩子出生不到20天,他却主动申请投入抗疫一线
“队长,疫情防控任务艰巨,我申请明天回来上班。”
“你的孩子出生还不到20天,家里的事你能安排好吗?”
“请队长放心,没有大家哪有小家,我妻子和父母都很支持我的决定。”大年三十,洋县金水中队辅警杨浪听说队友在西汉高速金水出口疫情检查点执勤,考虑到中队警力有限,他主动申请大年初一归队投入抗疫一线。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无数个像王惠、李铎、杨浪一样的抗疫“战士”,舍小家顾大家,在抗疫前线筑起了安全“长城”和“铜墙铁壁”。
来源:华商报


822#
 楼主| 发表于 2020-4-8 16:55: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575
出生 chūshēng 异化 yìhuà 卒读 zúdú
作者:周俊生

202048日《文汇报》第10版刊登文章《这样的新人与这般的温暖》。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美顺与长生是作品的男女主角儿,前者出生贫寒,后者家境虽尚优但自身却轻度智障,正因其这种反差形成的畸形需求使得他们走到一块儿而形成一个新的家庭结构。这种结构很容易使人误以为即将上演的不过只是一部因异化而导致的家庭悲剧。然而,卒读作品的感受一定会使这种先入之见大跌眼镜。”文中有3个词在使用上存在不妥之处,它们是“出生”“异化”和“卒读”。

先看“出生”。“出生”指的是胎儿从母体中分娩出来。文中说的是作为一个人的行为主体“前者”(即“美顺”)在其生命早期所处的家庭以及社会的环境,“出生”的词义与作者要表达的这个意思不能切合。

再看“异化”。“异化”本是一个哲学专科词,指的是在与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东西的搏弈中,自己的素质或力量逐渐转化为与对方相近、相似或相同的东西,引申后通常可指相似或相近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异化”说的是行为主体自身出现的变化,文中说的是“美顺”和“长生”这两个人在比较中出现的不同之处,“差异”的词义与这个意思不合。

再看“卒读”。“卒读”的意思是读完整篇文章或整部书。“卒读”在使用中通常只能用于否定的句式,如“难以卒读”“不能卒读”,表示对阅读对象的不满意。文中的“卒读”用在肯定的句式中,这不合这个词的使用习惯。

“出生”要改为“出身”,“异化”要改为“差异”,“卒读”则可改为“读完”或“读罢”之类的话语。


编辑:贾梦琪

823#
 楼主| 发表于 2020-4-9 15:47: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576
无以复加 wúyĭfùjiā
作者:周俊生
202048日《文艺报》第2版刊登文章《战“疫”阅读记》。其中写道:“他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全力投入病患救治的过程,更是让人看得惊心动魄,救活一个欣喜不已,逝去一个悲痛万分,则把他们舍己为人的医者仁心表露的无以复加。”句中的“无以复加”使用有误。
“无以复加”的意思是达到极点,不可能再出现增加。“无以复加”含有贬义,因此其使用对象一般应是具有负面色彩的人或事物,作者对其也没有好感。句中“无以复加”的使用对象是“表露”这个行为,而“表露”的行为主体是“他们”,从引语所出全文又可知,人称代词“他们”所指代的是奔赴当时疫情暴发的集中区域武汉进行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作者对“他们”充满敬爱的情感,但“无以复加”的使用使这种情感被扭曲,因此在句中语境条件之下是一个不合使用的词。
可把“无以复加”改为“淋漓尽致”之类的话语。“淋漓尽致”可以形容暴露得很彻底,它与“无以复加”相比较,其适用性广泛得多,正负面的对象均可使用,就语义来说虽和“无以复加”的角度不完全一致,但用来形容句中“表露”这个行为的彻底性,也是合适的。
另外,“表露”和修改前的“无以复加”、修改后的“淋漓尽致”都是动词和其补语的结构。其间的结构助词不能用“的”,需要改为“得”。
编辑:宋婷
824#
 楼主| 发表于 2020-4-10 22:34: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577
起初 qĭchū
作者:周俊生
2020410日《北京日报》第13版发表文章《钟孟宏:家庭悲剧与社会失格》。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家人的生活并没被‘阳光普照’赋予明亮底色,从中派生的亲子尤其父子关系,起初便被阴影笼罩。”句中的“起初”使用有误。
“起初”的意思是开始,最初。“起初”说的是事情最初阶段的情况,但作者重点要说的事情在这个最初阶段的后面,而且一般与最初阶段会有变化,因此,“起初”作为一个时间词,通常要求与“后来”“现在”之类的时间词对举着使用,如,“对他说的话我起初有不同看法,后来才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如果没有“后来”阶段情况的说明,“起初”阶段的话就显得没有着落。
在这个句中,作者说了“起初便被阴影笼罩”,给读者以现在如何的期待,但作者的话在这里结束了(在引语所出全文中这句话是文章某节的最后部分),读者的期待没有满足。这说明“起初”发生了对读者误导的作用,这是不合作者原意的,“起初”在这个句子中不能适用。
一般地说,可把“起初”改为“开始”。由于引语所出全文说的是某一部电影作品,因此也可把“起初”改为“开头”,表示这部电影作品的开始部分。但不管是改为“开始”还是改为“开头”,都需要在前面加上一个“一”。这个“一”与后面的“便”呼应,表示“开始”(“开头”)时就有“被阴影笼罩”这种情况的出现。需要注意的是,句中原来用的“起初”不能在其前加“一”,因此必须改掉。
编辑:宋婷
825#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16:17: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578
查看 chákàn 此次 cĭcì
作者:周俊生
2020411日《福建日报》第3版刊登文章《留住乡音就是留住乡愁》。文中有句话写道:“查看此次草案的内容,其中对于保护和传承闽南话,除鼓励性的措施外,也提出了硬性要求,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值得期待。”句中“查看”和“此次”两个词语使用有误。
先看“查看”。“查看”的意思是通过观察事物的情况进行检查。“查看”在使用中要注意的是,它的指向对象应是各种事物的情况,但除了在考古领域,通常不指向于文本类事物。句中的“草案”,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指的是一份名为“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草案)”的政府文件,这是一个文本类事物,通常情况下不能接受“查看”的支配,因此,“查看”在句中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再看“此次”。“此次”是代词“这”和量词“次”的组合,它的使用对象通常是行为,在词语形式上表现为动词,如“此次到日本旅游”,“此次看了这本书”。如果“此次”和名词搭配,则这个名词的内容必须具有动态性,如“此次战争”“此次疫情”。句中的“此次”和“草案”搭配,但“草案”作为名词不具有动态性,“此次”和它的搭配不合适。
一般地说,可以把“查看”改为“查阅”。“查阅”专用于指向文本类事物,与“草案”搭配是合适的。至于“此次”,一般当然应该在其后加上“公布”之类的动词,让“此次”和动词“公布”搭配,让“草案”接受“公布”的支配。
但上述这种修改只满足了词语搭配上的准确性要求,如果观察整个句子,就可发现这个句子还存在着用语拖沓的毛病,那么这种修改就过于拘泥了。如果把全句改为“草案对于保护和传承闽南话……”,话语就干净多了。如此一来,“查看”和“此次”这两个词语的使用都是没必要的。
编辑:宋婷
826#
 楼主| 发表于 2020-4-12 20:23: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579
波及 bō
作者:周俊生
2020410日《光明日报》第16版刊登文章《“楚辞”与“楚歌”》。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楚国的诗歌语言,无疑属古汉语系统,大概皆属于《诗经》中《周南》《召南》所波及或王化的采诗范围。”句中“波及”一词的使用有误。
“波及”指的是涉及到,影响到。“波及”的行为主体通常应是某个事件,而且通常应是具有负面性的事件。句中的“《诗经》中《周南》《召南》”是诗歌作品,它们不是一个事件,而且它们也不具有负面性,因此“波及”在句中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波及”改为“涉及”。“涉及”意为牵涉到,关联到,这个意思正合于句中表达需要。
编辑:宋婷
827#
 楼主| 发表于 2020-4-13 15:51: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580


饱受 băoshòu
作者:周俊生


2020412日《新民晚报》第16版刊登文章《李洱:整个世界都是我的私人图书馆》。其中有一个句子是这样的:“《应物兄》的创作过程,饱受的折磨更多。”句中的“饱受”一词使用有误。


“饱受”的意思是经受了很多。“饱受”这个词自身的词义已经含有程度很深的意思,因此它在使用中没必要再对其词义的程度进行描写。句中的“饱受”作为“折磨”的支配语,让“饱受的折磨”与“更多”构成主谓关系,这是用“更多”来对“饱受”作程度描写,但产生了语意重复,是一种不合情理的表述。


一般可把“饱受”改为“经受”“遭受”之类的词语。“经受”和“遭受”这两个动词的内部词义不含有表示程度的意思,后面允许有描写动作程度的话语出现。当然,“饱受”也可以保留下来,但需要删去后文的“更多”,同时把“饱受的折磨”改为“饱受折磨”。不过后一种改法实际上已经改变了句子的结构,没有前一种改法好。


编辑:冯梦玉

828#
 楼主| 发表于 2020-4-15 23:00: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582


纷纷扬扬 fēnfēn-yángyáng


作者:周俊生


2020414日《新民晚报》第22版刊登文章《琢磨短篇小说的新形式》。文中写道:“各人纷纷扬扬发表出来的观点、看法、意见、猜测、赞赏,甚至抨击,往往鲜明地体现着这个人的性格。”这个句子中的“纷纷扬扬”使用有误。

“纷纷扬扬”指的是细碎而又比较轻的物质到处飘洒到处都是。“纷纷扬扬”的使用对象一般是雪花、花絮、树叶等能够在低空飘洒的物质,如“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句中将其用于“发表出来”这种状态,而“发表”的指向对象又是“观点、看法、意见、猜测、赞赏,甚至抨击”,但这些都是人通过言语或文字表达出来的议论,不在“纷纷扬扬”适用的范围之内。

一般可以把“纷纷扬扬”改为“沸沸扬扬”。“沸沸扬扬”指的是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用来形容人们议论纷纷的情景。“沸沸扬扬”与“纷纷扬扬”从形式上看似乎相同,但它们在构词法上是不一样的。“沸沸扬扬”是用比喻手段来描写一种情景,它说的是人们的议论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它本身一般不能用来形容水沸腾时的情景;而“纷纷扬扬”则是用叙写手段来记录一种情景,它本身不具备比喻的色彩。

但是,就这个句子的情况来说,仅仅把“纷纷扬扬”改为“沸沸扬扬”还是不够的。“沸沸扬扬”形容的是人们议论纷纷的情景,这就要求它的使用主体是各种议论。句中的“沸沸扬扬”,其使用主体是“各人”,同时“沸沸扬扬”同原句的“纷纷扬扬”一样,也是用于“发表出来”这种状态,但人不能在发表议论时做到“沸沸扬扬”,“沸沸扬扬”只是对人发表的议论在传播过程中的状态的描写,但按照原句的结构,“沸沸扬扬”的使用主体成了人,又成为人在“发表”议论时的状态,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还需要把“沸沸扬扬”换个位置。

可以把“沸沸扬扬”移至“……甚至抨击”之后(原句中“甚至抨击”后的逗号仍要保留),让“沸沸扬扬”与“观点、看法、意见、猜测、赞赏,甚至抨击”产生主谓关系。同时又要注意到,“沸沸扬扬”与下文“往往鲜明地体现着这个人的性格”存在着一定的对立关系,因此还宜在“沸沸扬扬”前加上“尽管”,在“往往”前加上“但”,为其建立起转折关系。另外,“这个人”也宜改为“每个人”,以与前面的“各人”对应。

综上,整个句子就改为:“各人发表出来的观点、看法、意见、猜测、赞赏,甚至抨击,尽管沸沸扬扬,但往往鲜明地体现着每个人的性格。”

编辑:冯梦玉

829#
 楼主| 发表于 2020-4-17 00:02: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583


人工 réngōng


作者:周俊生


2020416日《光明日报》第16版刊登文章《城市建设急需关注生物安全》。其中有段文字写道:“由于城乡人工建筑的大量建造引起广泛的生物生境消失,生物物种多样性和城乡生物链遭到肆意破坏;亲生物主义建筑及设施的缺乏;城乡生态规划层次和对象的单一;生物权利法律保障系统的不完善和城乡规划生物灾害应对策略的缺失等原因,我国城乡生物健康发展严重受阻。”这段文字中的“人工”一词使用有误,同时整段文字还存在结构混乱的问题。

“人工”的词义比较丰富,它既可以指人为的,区别于天然的或自然的,如“人工降雨”;也可以指人力做的工,区别于畜力和机械做工,如“人工操作”;还指工作量的计算单位,一般指一个人做工一天,如“现在装修房屋一个人工要400元”。这段文字中的“人工”使用的是第一个意思,而这个意思的“人工”在使用中要注意的是,它的使用对象必须有人为的和天然的两种,如“降雨”主要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现代科学条件下也可以用人力手段来造成,因此“人工降雨”的说法能够成立。

这段文字中的“人工”,其使用对象是“建筑”(这里指建筑物),但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自然形成的建筑物,只要是建筑物,就必须是由人力建造起来的。在“建筑”前使用“人工”是多余的,反而造成读者的错误理解。

因此,“人工”一词可以删去。另外,“建造”一词虽然不能说存在使用错误,但与“建筑”搭配在修辞上的效果很差,也宜改为“出现”,“建筑”也宜改为“建筑物”。

这段文字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结构不当问题(包括标点符合使用的不妥当)。文中有一个“由于……等原因”的结构,这个结构内部罗列了导致“我国城乡生物健康发展严重受阻”的原因,并且用分号(;)点明了这种并列关系。但是,其中的第一个子项“城乡人工建筑的大量建造引起广泛的生物生境消失,生物物种多样性和城乡生物链遭到肆意破坏”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后面的“亲生物主义建筑及设施的缺乏”“城乡生态规划层次和对象的单一”“生物权利法律保障系统的不完善”“城乡规划生物灾害应对策略的缺失”等4个子项都各自是不能完整表意的偏正结构,这4个子项可以并列,但它们和第一个子项由于结构不同,不能并列。这个错误的产生使得分号的使用也出现了混乱,按理来说,分号是使用在并列的分句之间的标点符号,偏正结构与偏正结构之间不能使用,但由于第一个子项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又使作者不得不使用了分号,整段文字结构的混乱造成了标点符号的混乱。

其实,在第一个子项“城乡建筑物的大量出现引起广泛的生物生境消失,生物物种多样性和城乡生物链遭到肆意破坏”(为表意清晰,这里使用改过后的叙述)的话语中,“引起广泛的生物生境消失,生物物种多样性和城乡生物链遭到肆意破坏”已经不是原因而是结果,而这个结果不单单是“城乡建筑物的大量出现”这个原因所造成,其他各个子项也有作用。因此,它们适当的位置应该在整个并列结构之后,整段文字(包括标点符号)需要重新组织。

综上,这段文字可以改为:“由于城乡建筑物的大量出现、亲生物主义建筑及设施的缺乏、城乡生态规划层次和对象的单一、生物权利法律保障系统的不完善和城乡规划生物灾害应对策略的缺失等原因,引起广泛的生物生境消失,生物物种多样性和城乡生物链遭到肆意破坏,我国城乡生物健康发展严重受阻。”


编辑:冯梦玉

830#
 楼主| 发表于 2020-4-17 20:48: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584


投送 tóusòng


作者:周俊生


2020417日《新华每日电讯》第1版刊登报道《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回撤》。文中写道:“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在圆满完成承担的武汉火神山医院、武汉市泰康同济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确诊患者医疗救治任务后,采取民航包机和铁路运输投送方式,陆续离开武汉完成回撤。”句中“投送”一词使用有误。
“投送”的意思是投递,送达。“投送”的指向对象一般只限于物品,不能是人。句中“投送”的指向对象“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是由人组成的集体,“投送”不能适用。
在这个句子提供的语境中,即使“投送”的指向对象确实是物品,比如“医疗队”在“回撤”时,可能会把一些物资一起带着走,但“投送”仍然是不能用的。这是因为“投送”一般总是指将物品送给接收人或送到新的地方,如果是物品离开接收人回到原发送人手里,“投资”也是不适合使用的。
至于修改,倒也简单。直接把“投送”删去就可以了。
其实,就这个句子的写作来说,不仅出现了“投送”的使用错误,而且存在没有必要出现的冗余信息,“采取民航包机和铁路运输投送方式”这句话是完全多余的,应该删去。在非作战时期,即使是军队的医疗队,进入或离开一个地区,采用什么样的交通方式并不是重要的,“民航包机”和“铁路运输”都是现在常见的交通方式,没必要专门说。

编辑:冯梦玉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