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811#
 楼主| 发表于 2020-2-29 22:09: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央视节目将2月29日误标为3月1日




812#
 楼主| 发表于 2020-3-1 21:31: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537)
作者:周俊生  

几乎 jīhū


2020年3月1日《浙江日报》第4版刊登文章《重症监护室十二时辰》。其中有一段文字写道:“护目镜是消毒后再次使用的,透光性远不如前,也容易起雾。护士姜佳敏做完输液操作后几乎看不清楚,她凭残余的光感和对环境的熟悉走到窗前,静静地等着雾气在相对偏冷的环境中凝结成水。”文中的“几乎”一词在使用上存在问题。

“几乎”是一个副词,它表示某种事情接近发生、某种状态接近出现,如“我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这个事要不是你提醒,我几乎忘记了”。“几乎”主要用来对某种行为状态起修饰作用,但要求这个行为状态必须表现出清晰的唯一性,而不能是模糊的、可以变化的,但这种行为状态又必须是最终未曾出现的。比如上面举的两个例句,“几乎”分别用来修饰“跳起来”和“忘记”,“跳起来”和“忘记”都是具有唯一性的行为状态,同时它们并没有真的发生,因此“几乎”的使用合适。

但在上面引述的这一段文字中,“几乎”所修饰的行为状态“看不清楚”却不是这样。文中写的是行为主体“护士姜佳敏”在戴上“护目镜”后的状况,而文中已有说明,“护目镜是消毒后再次使用的,透光性远不如前,也容易起雾”,这就表明一旦戴上,其视力就要受影响,即出现“看不清楚”的情况,但“看不清楚”的程度则是模糊不清的,不具备唯一性,同时,“看不清楚”这种状况已经发生,这也不合“几乎”的使用要求。因此,“几乎”在这段文字中的使用不合适。

“几乎”在这段文字中不是不能用,但需要改变它修饰的内容。可以把“看不清楚”改为“什么都看不清楚”之类的话语。“什么都看不清楚”具有唯一性,不存在模糊性,同时这种状况对于行为主体“护士姜佳敏”来说,最终并没有发生,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几乎”才是可以使用的。

另外,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对于“几乎”的注释不准确。《现汉》的释文是:“副词。①表示十分接近;差不多:今天到会的~有五千人。②表示某种事情接近发生(多用于说话人不希望的事情);差点儿:要不是你提醒,我~忘了∣两条腿一软,~摔倒。也说几几乎。”《现汉》为“几乎”析出两个义项,但这两个义项都是副词,都表示接近某种事实或状态的意思,它们其实是一个义项。当然,词典之所以为“几乎”分出两个义项,是认为后一个义项在应用中主要用于“说话人不希望的事情”(这个原文的说法有语病,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不希望发生的事情”或“不希望出现的事情”),但实际上这个义项也能够用于说话人希望发生的事情,如“这件事让我高兴得几乎一夜未睡着”。

实际上,在《现代汉语词典》的早期版本中,对“几乎”的释文虽然也分为两个义项,但类似的第二个义项是没有“多用于说话人不希望的事情”这个括注的、在1978年12月出版的第1版和1983年1月的第2版中对这一义项的释义都是“差点儿②”,而“差点儿②”的释义是“表示某种事情接近实现或勉强实现。”这条释文还详细阐述了“说话人不希望实现的事情”和“说话人希望实现的事情”两种状态下使用“几乎”的要求。必须指出的是,《现汉》早期版本中将“几乎”等同于“差点儿”是不准确的,因为“差点儿”的词义是“表示某种事情接近实现或勉强实现”,而其中“勉强实现”的意思是“几乎”没有的,因此《现汉》新版的修改是应该肯定的。但是,《现汉》新版通过加括注的形式将“几乎”定为“多用于说话人不希望的事情”又是没有必要的,实际上在“接近实现”这个点上,它确实又是可以等同于“差点儿”的。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要作较大的修改,一是归并为一个义项,二是取消原第二个义项释文中的括注。
编辑:张凉

813#
 楼主| 发表于 2020-3-2 18:53: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每日一怼(538):莘莘学子 shēnshēn xuézĭ

2020年3月2日《文艺报》第5版刊登文章《重新认识艺术巨人王维》。文中有一句话写道:“王维9岁时父亲即病故。作为家中长子,他不得不15岁就游学长安,同大唐众多莘莘学子一样刻苦学习,期待早日考取功名,养活自己,赡养母亲,苫护弟妹。”文中的“莘莘学子”使用有误。

“莘莘学子”,意为很多学生。“莘莘学子”是一个集合概念,单个的人不能称为“莘莘学子”。句中在“莘莘学子”前面加上了“众多”一词,这是把“莘莘学子”当作单个的人来理解了,但这是错误的。实际上,“莘莘学子”中的“莘莘”就是表示众多的意思,句中让“莘莘学子”接受“众多”的修饰,表明作者不了解这个意思,从而造成了语意重复。

可以把“莘莘学子”前的“众多”删去。但就这个句子的情况来说,把“莘莘”删去,让“学子”和“众多”直接搭配,也是可以的。(作者:周俊生)
编辑:吴悠

814#
 楼主| 发表于 2020-3-2 18:56: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语法】AO3事件:肖战工作室致歉信
编辑:吴悠

815#
 楼主| 发表于 2020-3-3 23:37: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抗疫新闻中的错误地名

编辑:吴悠

816#
 楼主| 发表于 2020-3-4 00:03: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每日一怼(539):凝练 níngliàn

2020年3月3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第1版刊登文章《社科学术期刊:给思考的芦苇插上翅膀》。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人类从疫情灾难中习得的智慧将凝练在研究成果中,研究成果将借助于社科学术期刊传播得更远。”句中的“凝练”一词使用有误。

“凝练”的意思是紧凑简练。“凝练”一般用来形容文章中文字的铺排,如“这篇文章文笔凝练”。“凝练”的这种词义决定了它是一个形容词,在使用中不能带宾语或补语。句中的“凝练”带上了补语“在研究成果中”,这是把形容词“凝练”当作动词来用了,不合其使用要求。

可以把“凝练”改为“凝聚”。“凝聚”的本义是指气体由稀变浓或变成液体,引申后指某种抽象事集中在一起。“凝聚”的本义和引申义都是动词的意义,其引申义符合句中使用要求。(作者:周俊生)

编辑:吴悠

817#
 楼主| 发表于 2020-3-4 21:37: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每日一怼(540):扩建 kuòjiàn

2020年3月4日《证券时报》第6版刊登报道《贵州茅台换帅,高卫东将接替李保芳任董事长》。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推动茅台销售渠道改革、大力发展茅台系列酒、大规模清理子品牌、扩建产能,55个月时间里李保芳以铁腕手段祭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句中“扩建”一词使用有误。

“扩建”意为扩大原有的建筑规模或区域规模。“扩建”在使用中要求其指向对象必须是具象性的实体事物,如“扩建厂房”。句中“扩建”的指向对象是“产能”,但“产能”指的是生产能力,这是一个抽象概念,因此它不能接受“扩建”的支配,“扩建”在这个句子中不能适用。

可把“扩建”改为“提高”。“提高”的意思是使事物在位置、程度、水平、数量、质量等其中一个或数个方面比原来高,而“产能”一般是需要用数量来表示的一个事物,因此“提高”可以对它产生支配作用,在句中是一个合适的用词。(作者:周俊生)

编辑:吴悠

818#
 楼主| 发表于 2020-4-6 21:22: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573
流传 liúchuán
作者:周俊生


202046日《解放日报》第5版刊登报道《星星的孩子,何处寄余生》。文中有一句话写道:自闭症家庭的圈子并不大,所以每一个个体的故事,常常会被群体拿来流传、探讨。句中的流传一词使用有误。
流传指的是传下来或传播开。流传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是人能够从事的行为,因此其行为主体不能是人或由人组成的集合体。句中流传探讨并列,它们共同的行为主体是群体,并与拿来组合成连动结构。但是,被群体拿来探讨可以说,被群体拿来流传却不能说。这是因为,探讨是人从事的行为,可以让人(即群体拿来后从事这一行为,而流传不是人能从事的行为,不能让人(即群体)在拿来后从事这一行为,从这一点说,流传探讨是不能并列的。因此,流传不能适用。
可把流传改为传播传述传播”“传述都是人能够从事的行为,可以让群体做它们的行为主体,也可以和拿来组合成连动结构,并且可以和探讨并列。
当然也可以保留流传的使用,但需要割断流传群体在语法结构上的关系,同时拿来也必须删去。可把常常会被群体拿来流传、探讨改为常常会在群体中流传、探讨。这样修改后,群体在介词结构……之中,表示流传探讨的范围。



编辑:宋婷
819#
 楼主| 发表于 2020-4-7 15:50: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574
反思 fănsī
作者:周俊生
2020年4月6日《北京晚报》第14版刊登文章《〈资治通鉴〉所写并非真实历史?》。文中写道:“以海登·怀特为代表的20世纪后现代史学,提出非常值得反思的观点,即历史本身是一个文本,它是被人所书写的,我们应该在内容之外,关注其写作的轨迹、目的与意义。”句中“反思”一词使用有误。
“反思”的意思是回顾已经过去的事情,从失败的事情中总结教训,从成功的事情中发现不足之处。“反思”的内容,一般都是已经过去的事情,只有在此基础上才需要行为主体总结得失。“反思”的指向对象一般也都应是为作者否定的内容(在“反思”用于成功的事情时,其指向对象也只指这件成功事情中的不足之处)。句中的“反思”,其指向对象是“观点”,但作者对这个“观点”并没有否定,而是认为值得肯定,“反思”与作者要表达的这个意思是不能相合的。作者说的“反思”,是根据其引述的“20世纪后现代史学”的“观点”,对以往的历史研究中的不足所进行的“反思”,但由于表述的不当,成为对这个“观点”本身的“反思”,这违反了作者原意。
可以把“反思”改为“记取”“重视”之类的词。如果一定要把“反思”的意思表达出来,可以在这个句子的后面另行叙述,如在修改后的句后加上这样的话语:“按照这个观点,我们以往所见到的不少历史研究著作,其研究方法有很多是可以反思的。”
另外,《现代汉语词典》对“反思”的释文失之粗疏。《现汉》释文为:“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对自己的错误进行深刻~。”这条释文,简单地把“反思”的指向对象归结为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而没有指明其主要指向于不好的事情,总结教训,这没有准确揭示出“反思”的词义侧重点。
这条释文用到了“总结经验教训”的话语,但在现代汉语的语用实践中,“经验”通常是用于正面的,值得肯定的,“反思”通常不用于此,“教训”通常是负面的,不值得肯定,才需要“反思”。因此,这条释文需要修改。


编辑:贾梦琪

820#
 楼主| 发表于 2020-4-7 16:53: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防控疫情报道中容易出错的若干表达
语言文字作为信息的载体,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力求规范,没有例外。在举国抗疫的紧要关头,精准传递信息尤为重要。在有关防控疫情报道或者相关信息的表达中,必须规范地用字用词。
1.“病原体”不要写作“病源体”
论及病疫,不得不提到病原体,对它人们似已耳熟能详。病原体,亦称“病原物”“病原生物”,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微生物包括细菌(如痢疾杆菌)、支原体(如肺炎支原体)、病毒(如流行性感冒病毒)、衣原体(如沙眼衣原体)、立克次体(如引起斑疹伤寒的普氏立克次体)、螺旋体(如钩端螺旋体)、真菌(如黄癣病的霉菌);寄生虫包括原虫(如疟原虫)、蠕虫(如蛔虫)、昆虫(如蝇蛆)以及螨类(如疥螨)等。这里的“原”,取开始、最初义。“病原体”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的规范用词,不要写作“病源体”。
2.“传染源”不要写作“传染原”
紧接着用得较多的术语就是传染源。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传染病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体携带者、患病或带病原体的动物。在传染源体内栖居繁殖的病原体,通过飞沫、大小便、血液、接触或由昆虫叮咬等途径传播疾病。传染病不同,其各种传染源的重要性亦不同。如麻疹的传染源以患者为主,脊髓灰质炎以隐性感染者为主,鼠疫则以受传染的啮齿动物为主。这里的“源”指来源。“传染源”是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的规范用词,不要写作“传染原”。
3.“疫情暴发”不要写作“疫情爆发”
究竟是用“疫情暴发”,还是用“疫情爆发”?言人人殊。尽管“暴发”和“爆发”都含有突然而猛烈地发生的意思,但一般来说,“暴发”侧重于突发性,多用于洪水、传染病等;“爆发”侧重于猛烈性,多用于火山、重大事件等。国家《传染病防治法》中用的是“传染病暴发”,“暴发”是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的感染病学、地方病学、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生态学、动物学等学科的规范用词。“疫情暴发”不要写作“疫情爆发”。
4.“辨证论治”不要写作“辩证论治”
中医对于疾病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指中医根据病人的发病原因、症状、脉象等,结合中医理论全面分析,做出判断,进行治疗。也说“辨证施治”。这里的“辨证”不是“辩证法”的“辩证”。“辨证论治”是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的中医药学学科的规范用词,不要写作“辩证论治”。
5.“痊愈”不要写作“全愈”
痊,病愈。痊愈即病好了。“痊”再无其他义项。“痊愈”是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的规范用词,不要想当然、望文生义地写作“全愈”。
6.“预后”不要写作“愈后”
“预后”是个医学名词,在非专业人士笔下常被写成“愈后”。预后,指对患者的疾病发展过程和后果的估计。要根据病期、患者的体质和精神状态、致病因素、治疗情况以及相关因素作出判断。预后是在后果出现前进行的一种预先评估、判断。“预后”是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的规范用词,不要写作“愈后”。
7.“啰音”不要写作“罗音”
涉及肺部疾患,最初往往要进行听诊,这就涉及一个专业术语——“啰音”。我们要说的是,不要把“啰音”写作“罗音”。或许事出有因。1964年编印的《简化字总表》将“羅”“囉”合并简化作“罗”。1986 年《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对原《简化字总表》中的个别字做了调整,“囉”不再作“罗”的繁体字处理,依简化偏旁“罗”类推简化为“啰”。如今“啰”是《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规范字。
8.“黏膜”不要写作“粘膜”
黏膜是容易受到病毒攻击的部位。“黏膜”不要写成“粘膜”。1955年文化部、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曾将“黏”作为“粘”的异体字予以淘汰。1988年国家语委、新闻出版署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确认《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收入的“黏”等15个字为规范字,不再作为淘汰的异体字。20136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同意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制定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并予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二级字表列入“黏”。
9.“双黄连”不要写作“双黄莲”
双黄连口服液最近无端火了一把,事过境迁,不去管它。要说的是,“双黄连”不要写成“双黄莲”。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资料,双黄连口服液由金银花、黄芩、连翘组方。金银花一蒂两花,两条花蕊成双成对,因称“双花”。双花、黄芩、连翘,三味药各取首字,合称“双黄连”。该药与黄连无涉,也与莲花无关。
10.“双盲实验”不要写作“双盲试验”
人们热盼有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问世,新药研制测试中一个平时少见的新词“双盲实验”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双盲,指一种实验条件。主试者(或医生)和被试者(或病人)都不知道实验的性质、操作或所服的药物,借此杜绝或防止安慰或暗示作用。“双盲实验”是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的规范用词,不要写作“双盲试验”。
11.“概率”不要再称为“几率”
疫情期间的电视采访专家节目中,常有专家说到“几率”。什么叫“几率”?概率的旧称。某种事件在同一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表示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叫作概率。例如在一般情况下,一个鸡蛋孵出的小鸡是雌性或雄性的概率都是1/2。概率旧称“几率”“或然率”。“概率”是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的规范名词。据科技名词委专家介绍,规范使用科技名词有八项原则,其中包括协调性原则。如probability 这一概念,在数学中定名为“概率”,而在物理学及其他学科过去多数定名为“几率”或“或然率”。其实“概率”“几率”“或然率”说的都是一回事,已统一按其主学科数学定名为“概率”。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不要简称“国家民政部”
报上多见“国家民政部”的说法。其实民政部就是民政部,不称“国家民政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部通常简称“××部”,不称“国家××部”。全名中并无“国家”字样,怎么简化出来?至于国家安全部名称中的“国家安全”,则是一个专有名词,不可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部通常简称“国家安全部”,按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关于印发国务院机构简称的通知,可以简称“安全部”。相对应的地方行政部门,在省、自治区称“厅”,如××省民政厅;在市、县称“局”,如××市民政局、××县民政局。径称“民政部”不会发生层级混淆。顺便说一下,国务院组成机构中含有“委员会”的,如果名称中带有“国家”字样,则简称中“国家”二字不可或缺,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简称“国家卫健委”。
13.湖北省有13 个地级行政区
各地支援湖北,分工负责。有关报道对湖北省的行政区划表述欠准确,比如笼统地说“湖北省划分为16个市”。202011日,湖北省民政厅发布2019年全省行政区划变更情况。变更后,全省共有13 个地级行政区,包括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即武汉市、黄石市、襄阳市、荆州市、宜昌市、十堰市、孝感市、荆门市、鄂州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有4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即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神农架林区。自治州属地市级,但不是市;地级市、县级市不同级,不能统计在一起。
14.“嵩县”不能读成“hāo 县”
央视新闻播报河南嵩县竹园沟村捐献的10 万斤大葱抵达武汉的消息时,将“嵩(sōng)县”读成“hāo县”,引起巨大反响。据说是播音稿弄错了,将“嵩”误写作“蒿”。这是不该发生的简单差错。
15.“非营利组织”不要写作“非盈利组织”
随着抗疫期间社会各界广泛捐赠,“非营利组织”这一概念频频见诸媒体。营利,谋求利润。盈利,扣除成本后获得的利润。一个是谋求利润,一个是得到利润,区别是显著的。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从事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组织。其运作并不是为了产生利润,这一点经常被视为这类组织的本质特征。“非营利组织”是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的规范用词,不要写作“非盈利组织”。
16.“佩戴口罩”不要写成“佩带口罩”
“戴”与“带”容易区分清楚。通常意义上的“戴口罩”不会写成“带口罩”。但人们对双音词的偏爱,使得在“佩带”一词之外逐渐形成了一个“佩戴”。看一看各个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是如何记载的——1978年第1版只收“佩带”:“(把徽章、符号、手枪等)挂在胸前、臂上、肩上或腰间。”1983年第2版在释义中增加一个例句:“学生出入校门必须佩带校徽。”1996年第3版发生了变化,增收“佩戴”:“(把徽章、符号等)挂在胸前、臂上、肩上等部位:学生出入校门必须佩戴校徽。也作佩带。”佩带:“①(把手枪、刀、剑等)插在或挂在腰部:佩带武器。②同‘佩戴’。”2005年第5版把“学生出入校门必须佩戴校徽”例句换成“佩戴校徽”“佩戴肩章”两个用例。2016年第7版“佩戴”增加用例“佩戴袖标”。可见,“佩戴口罩”不要写作“佩带口罩”。
17.“ 驰援”不要写作“ 援驰”“弛援”
万众一心,心系武汉。“驰援”可能会成为2020年的流行语之一。驰援,指向发生紧急情况的地方迅速前进,予以支援,比如“雨夜驰援”“星夜驰援”。抗疫期间,有的标语、横幅上写成了“援驰”,还有的写成“弛援”,显然都不妥当。
来源:微信公众号-新闻与写作
作者蔡维藩 戴金旺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7d4gWmBbXeDIv6--9rUmQ
编辑:宋婷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