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语言的语用案例

[复制链接]
820#
发表于 2019-5-22 22:58: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同婚称谓表
编辑:吴悠

819#
发表于 2019-5-18 21:54: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词语

编辑:高杰
818#
发表于 2019-5-12 21:17: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被撞死翘翘”,交通警示牌可以直白,不宜太“雷”|荔枝时评
原创: 马涤明  
“你丑你横穿”“你横穿马路,家人医院等你!”“被撞死翘翘”,近日,一段厦门海翔大道附近公路竖立另类警示牌的视频走红网络。当地安监站称,设牌是因常有行人横穿马路,存在安全隐患。目前,道路两侧防护设施基本建成,相关警示牌内容也已完成更新。
管理部门或许认为,警示语言“狠”的程度与劝阻效果成正比;而一些支持“狠话”劝阻横穿马路的市民也是认为,若能避免事故,语言有点“特色”也无妨,毕竟,语言让人产生的不适,是无法跟人身安全的重要性相比的。反对者则表示,有些语言比较晦气,看了会影响心情。
的确,安全最重要,从这一点上说,对管理部门的良苦用心,应给予理解。甚至可以说,警示语言的“特色”也是责任心的反映。但尽管如此,其中的逻辑恐怕还是经不起推敲:目的正确,就可以不讲方式?
“善意的恶语警示”,在网上一搜就是一箩筐,甚至还有“雷人警示标语大全”,比如“劝君驾车不要忙,免得娇妻守空房”“在外打工,注意安全,一旦出事,你媳妇就是别人的,你的抚恤金就给别人花”“附近没有医院,请您谨慎驾驶”……这类标语,都声称“话糙理不糙”。所谓“理不糙”,是说,其“糙话”之直白,一下子就能“直击灵魂”。但事实上,能“触动灵魂”的语言,还有更“糙”的,能有效阻止不安全行为的手段,也有更狠的,是否都可以拿来用——只要效果好就行?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任何的言行,除了实效性,还有边界、底线的概念。
现代文明社会的一大特征,是讲规则、讲秩序。任何好的行为和目的,都要通过规则和秩序的路径实现。放在法律上,就叫程序正义。而以不健康的语言企图实现正确的目的,也有“程序不正义”之嫌;可能损害“语言秩序”的同时,伤害到人的尊严。最让人担心的问题是,我们一旦支持为了正确的目的可以“不择语言”,今后我们有可能面临更多“口不择言”带来的尴尬和窘境。
规范的警示语言,真的就不如“话糙”的有效吗?回答也是否定的。“酒后还驾车,亲人两行泪”“打架有成本,动手须谨慎”“一秒钟的事故,一辈子的痛苦”这样的警示语言,没有简单粗暴的刺激或暗示,同样能达到触及心灵的效果。而那种含有羞辱性的警示语言,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实际上暗示了市民文明程度的低层次、对尊严的不敏感等。可以说,这是一种粗暴的管理。
我们通常认为,商业广告、街面上的对联等等都要符合公序良俗;而出自公共部门的标语,语言上更应讲究文明、规范。并且,公共宣传标语的品位,代表着公共管理的品位和素养,乃至政府形象;可以活泼、新潮,但还是不宜太“雷”了。
编辑:王豪

817#
发表于 2019-5-12 21:03: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245
作者:周俊生
  
微微  wēiwēi  飘逸 piāoyì
2019511日《新民晚报》第14版刊登《夏日的绿》一文,文中写道:“落地窗微微敞开着,白色的窗帘在微风中飘逸着,窗外的香樟树上传来阵阵知了的鸣叫声。”句中“微微”和“飘逸”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微微”。“微微”可以形容物体微小,细小,如“微微细雨”;还可以形容行为程度不深,稍微,略微,如“微微一笑”。句中的“微微”,形容“落地窗”的“敞开”,但既用“敞开”,就表示“落地窗”开得很大,“微微”的使用就不合适了,因为它与“敞开”产生了语意矛盾。
再看“飘逸”。 “飘逸”意为洒脱、自然,不受拘束,其使用对象一般是人的神态、风度,如“神采飘逸”,也可以是文学创作、书法、图画等艺术类作品,如“他的作品洋溢着飘逸的灵性”。“飘逸”还可指飘浮,飘散,如“白云飘逸”“花香飘逸”。句中用来形容“白色的窗帘”在风的作用下摆动,这不合其词义。
对于“微微”,可以删去。如果要保留“微微”,则必须把“敞开”改为“开”,但从后文所写“白色的窗帘”能够在风的作用下摆动,可见“落地窗”确实是“敞开”着,因此以删去“微微”为好。而“飘逸”,则可改为“飘动”“飘拂”之类的词。
编辑:王豪
816#
发表于 2019-5-11 21:15: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开黄腔的马云令人不安
原创: 三表龙门阵  

不分场合开黄腔,和随地大小便没有区别。
而「随便大小便」基本践踏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底线。
如果一个公众人物这么做,那我们应该毫不犹豫的让他提起裤子,并把「屎尿」铲走。
马云最近就开了一次黄腔,事发现场如下:
我觉得一个成年人不会不懂「69」的含义,更不会不懂「六天六次,关键要久」指代着什么。
阿里巴巴官微还加上一个「大家懂了吗?」颇有点无聊饭局中,一个讲完黄段子的糟老头,环顾四周求掌声与欢笑的滑头感、油腻感。
考虑到传说中「阿里文化」一向如此荤素不忌,以阿里员工集会为主的特定场合,算是一种「私域」,嘴没个把门的,开开黄腔倒也可以理解。
虽然我依然觉得,现场会有人因马云的段子而感到被冒犯。
问题出在,阿里巴巴的官微把这种档次低下的段子发到微博上,放到公共语境中,那就是对群体性的冒犯了。
它称不上「恶」,大抵是拿「庸俗当有趣」。
阿里巴巴的官微并不是一个段子号或与性擦边的品牌号(如杜蕾斯),它是一个企业的发声平台,对公共传播的言论代表着企业的意志、形象、精神。
那么将「69」段子公开化,是不合适、不体面的行为。
我觉得稍微有常识的职员,在发这个微博的时候都会掂量掂量,由此带来的舆论反应,并更审慎的做出抉择。
然而,从马云段子出炉到公之于世,其间,并没有人拦一手、把一关、掐一下,没有魏征出现,怎么举目都是奉「马言马语」为最高指令即刻发出的「忠臣」?
我不敢说,这对阿里而言是足够灾难的事,但它起码体现了一个企业的价值趣味与公共审美是不及格的。
我想,阿里拥有那么多资深媒体人与公共传播专家,他们一定预料到如此传播出去,接下来需要不断的解释与找补,对他们来说,又要加班了,又要996了。
阿里一定会就此事给出一个完美的解释,类似上个月对马云996言论爆发后的四次找补、跟进解释一样。
一个企业,用自己的产品与服务输出价值观,当它试着用自然人私域里都难登大雅之堂的话,来彰显自身的风趣、幽默,我们应该说上一声:「呸,恶心死了。」
当马斯克在思考太空与未来,我们的明星企业家还在下三路上一展自己的小机灵,并借由公共平台大肆传播,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你知道此刻我想到了什么?那些满嘴社会语言的龌龊司仪,自以为搞活了气氛,实质上丑陋到无以复加,让观者尴尬。
最后说一句,拥有福报996,还想贪求669,真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了。
思考题:你觉得阿里巴巴做得对吗?有趣还是恶心?
编辑:王豪
815#
发表于 2019-5-11 20:23: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244
作者:周俊生
盘桓  pánhuán
    201958日《语言文字周报》第3版刊登《“磬欬”?“謦咳”!》一文。此文引用了201934日《徐汇报》所刊登《怀念何满子先生》一文中的一句话:“在何老生前,我曾与老人多次盘桓,亲临磬欬,受益匪浅。”作者指出这句话中的“磬欬”写错了,应改为“謦咳”(义为咳嗽,引申后可表示言笑、谈吐)。但除此以外,此文作者引用的这个句子中,另有一个词“盘桓”使用错误,作者未能指出并纠正。
    “盘桓”,在现代汉语中通常有两个意思,一是在某地逗留,徘徊,如“在房间内盘桓不定”;二是回环旋绕,如“这个想法盘桓脑际,久久难以散去”。句中说的是“我”和“老人”的交往,“盘桓”不合词义。
    当然,作者使用“盘桓”,也可以理解为“我”在“老人”所处的场所(比如家里)经常停留,得以“亲临謦咳”。这本来是可以的,但“盘桓”是“我”单方面的行动,而按原句“我曾与老人多次盘桓”,却只能理解为“我”和“老人”一起“盘桓”,这与作者原来要表达的意思不一致。产生这种语意偏移的原因在于“盘桓”前的介词结构“与老人”不妥。一般地说,介词结构“与……”是用以交代动词中心语的相关对象的,这个动词中心语要求其主语与介词“与”的宾语双方能够共同行使其动作,如“小明与他争吵不休”,就是动词中心语“争吵”的主语“小明”与介词“与”的宾语“他”共同对“争吵”产生行使关系。在“我曾与老人多次盘桓”这句话中,作者本来要说的是“我”一方“盘桓”,“老人”未有“盘桓”这一动作,但由于错误地使用了介词结构“与……”,只能理解为“我”和“老人”一起“盘桓”,产生了语意偏移。
    对于“盘桓”使用的错误,可以有两种修改方法。一是把“盘桓”改为“交往”之类的词,“交往”与介词结构“与老人”搭配,其主语“我”和介词“与”的宾语“老人”可以共同对“交往”产生行使关系。二是保留“盘桓”,把介词结构“与老人”改为“在老人门下”之类的话语。介词结构“在……”通常用来表示行为的处所,与“盘桓”能够搭配。当然,这两种修改表示的意思是不大一样的,前者表示“我”和“老人”的关系基本上是平等的,后者则表示“我”是“老人”的后学,对“老人”含有敬意。  
编辑:王豪
814#
发表于 2019-5-11 20:23: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243
作者:周俊生
流窜  liúcuàn
    201959日《解放日报》第10版刊登《“床”为何物》一文,其中有一段文字写道:“某一天晚上,月光透过窗子,照到卧床之前,在房间内黑暗的衬托下明白如霜。四方漫游、流窜天下的李白大师忽然夜不能眠,于是拥被而坐,或者披衣下床,隔窗望着夜空中那轮明月,一时乡愁勃发,若有郁郁不胜之感。于是乎,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就诞生了。”文中“流窜”一词使用有误。
    “流窜”的意思是到处流动转移,乱逃。“流窜”是个贬义词,其行为主体一般应是盗匪、敌人等具有负面性的人,句中的“李白大师”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作者对其也充满敬意而没有恶意,在这种背景下,将“流窜”这样一个贬义词用于其身,不合作者在引语所出全文所显示的情感倾向。
可把“流窜”改为“流徙”。“流徙”的意思也是到处流动转移,居无定所,但这个词不含贬义,正合于句中的语境。
  
编辑:王豪
813#
发表于 2019-5-11 20:22: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242
作者:周俊生
  
方兴未艾  fāngxīng-wèi'ài
201959日《光明日报》第9版刊登《“梨花诗歌”醉原平》一文,其中有一段文字写道:“古往今来,原平的诗歌基因源远流长。在西汉到明清的这段历史长河中,中国第一位女辞赋家班婕妤、中国山水诗的先行者慧远大师生于原平,隋代著名诗僧王梵志、清代文坛的杰出人物武访畴等一批诗人在原平树立了诗歌的丰碑。近现代以来,原平的诗歌创作方兴未艾,著名爱国将领、革命诗人续范亭,文学翻译家李毓珍,成为这一时期在全国影响较大的诗人。”这段文中的“方兴未艾”使用有误。
“方兴未艾”的意思是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还不会终止。“方兴未艾”作为一个成语,它的意思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刚刚出现,尚在发展之中(“方兴”),二是没有停下来的迹象(“未艾”),因此使用这个成语必须注意的是,这个事物在作者所给出的时间段前必须是不存在的。在这段文字中,“方兴未艾”的时间段是“近现代以来”,这意味着在此之前“诗歌创作”在“原平”是没有的,但作者在前文已经说过,“原平的诗歌基因源远流长”,并且介绍了“在西汉到明清的这段历史长河中”(这段时间正好与“近现代”衔接),已经有“一批诗人在原平树立了诗歌的丰碑”。这表明,“方兴未艾”的使用是不合事实的,也与前面的“源远流长”构成了语意矛盾。因此,“方兴未艾”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把“方兴未艾”改为“更上层楼”之类的话语。
编辑:王豪
812#
发表于 2019-5-11 20:21: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李彦宏或因过滤搜索有功入选院士遭民众吐槽成“怨士”
百度创办人李彦宏日前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但因百度曾发布虚假广告害死人,引起网民反弹。然而,中国科协仍在民众反对声浪下强调,李彦宏对搜寻引擎有贡献。网人搬出中国工程院章程第2章第5条,品行端正的人才可被提名并当选为院士,并指李彦宏不符条件
编辑:王豪
811#
发表于 2019-5-11 20:21: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241
作者:周俊生
人群  rénqún
201958日《文汇报》第4版刊登《“性别之争”牵出世界性难题》一文,其中写道:“在流言里,塞门亚时而被描绘成同时拥有男女性器官、却没有卵巢与子宫的‘双性人’,时而又成了‘除了不具备男性第一性征,其余生理指标与男性无异’的特殊人群。”句中“人群”一词使用有误。
“人群”,意为由一定数量的人组成的群体。“人群”是个集合概念,单个的人不能称为“人群”。句中的“人群”,指的是“塞门亚”,但“塞门亚”是单个的人,因此“人群”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一般可以把“人群”改为“人”。但是,作者为什么会把“人”写成“人群”,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不能排除的一个原因是,现代汉语的词汇以双音节词为主,因此经常会有把单音节词扩充成双音节词,从而导致用词错误的情况出现。考虑到这一情况,把“人群”改为“人物”,应该是更接近作者初衷的修改。“人物”指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特点的人,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句中的“塞门亚”是在国际上较有知名度的一位体育运动员,将“人物”用于其身是合适的。
编辑:王豪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