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每日一怼(534) 作者:周俊生
嫌疑人 xiányírén
2020年2月25日《扬子晚报》第8版刊登报道《就是他!28年前南医大奸杀案凶嫌被擒》,文中有句话写道:“2月23日凌晨,发现居住在南京市玄武区某小区的麻某钢DNA数据与嫌疑人完全一致,具有重大作案嫌疑。”句中的“嫌疑人”使用有误。
“嫌疑人”指的是有犯罪嫌疑但尚未被证实的人。“嫌疑人”是一个法律概念,在法律上应是指被公安机关锁定等待抓捕或已被拘押的人,在表现形式上属于自然人,他们是否确实犯罪,还需要司法机关审理,但不管怎么说,“嫌疑人”必须是一个人。在这个句子中的“嫌疑人”,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即为“居住在南京市玄武区某小区的麻某钢”,而他刚刚被抓捕,说他的“DNA数据”和“嫌疑人”“完全一致”,反而导致读者认为“麻某钢”和“嫌疑人”是两个人,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从引语所出全文可以知道,这篇报道说的是一桩强奸杀人案的侦破,犯罪者在被害人体内留下了精液,公安机关从中检出了DNA数据并一直留存,而“麻某钢”被抓获后,从其身体获取的DNA数据与公关机关留存的DNA数据“完全一致”。很显然,句中是把“DNA数据”与“嫌疑人”混为一谈了,但这与“嫌疑人”的词义不合,错误的使用反而可能造成读者理解的偏差。
一般地说,可以把“嫌疑人”改为“公关机关掌握的DNA数据”之类的话语。但这样的说法有点拖沓,改为“相关证据”就可以了,至于具体是什么证据,读者可通过上下文得到理解。
另外,《现代汉语词典》未收“嫌疑人”一词,但收有“嫌疑犯”。其实,“嫌疑犯”一词是历史旧词,它已因不合现代法治理念而被弃用。一个人即使被公安机关抓捕,有重大的犯罪嫌疑,但只要尚未经司法机关判决,就还不是罪犯,依然享有其作为公民的各项法律权利。而“嫌疑犯”这个词把还是停留在嫌疑阶段的人归纳到犯人的类别,是对这类人员所拥有的合法权力的侵犯,也极容易导致冤案的产生。因此,在现代汉语的实践中,“嫌疑犯”这个词已经废弃,改用“嫌疑人”是社会的进步,《现汉》收“嫌疑犯”而无视已出现多年的“嫌疑人”,脱离了现代汉语的应用现实,是需要改正的。
编辑:张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