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791#
 楼主| 发表于 2020-2-15 20:23: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522
进修 jìnxiū
作者:周俊生
2020213日《解放日报》第11版刊登文章《吴昌硕在上海放射的艺术光芒》。文中写道:“1866年,吴昌硕师从同乡施旭臣学诗文,同时进修书法、篆刻。”句中“进修”一词使用有误。
“进修”的意思是为了提高能力和水平而进一步学习。“进修”是在中国当代产生的一个词,是现代教育发展以后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因此它只能用于叙写当代的事情。“进修”在使用中一般要求行为主体是已经工作的成年人,指的是行为主体暂时离开其工作岗位,到成人学校等机构学习有关知识。句中的行为主体“吴昌硕”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他是生活在我国晚清时期的一位著名画家,句中说明其出现这一行为是在“1866年”,其时现代意义的教育形式还未在中国产生,“吴昌硕”对“书法、篆刻”的学习不具备在专门学校从事的可能性,因此“进修”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进修”改为“学习”“修习”或“研习”。这3个词在反映行为主体“吴昌硕”在从事这一行为之前对“书法”和“篆刻”技艺掌握的程度上是有高低之分的,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其中的一个。
编辑:宋婷

792#
 楼主| 发表于 2020-2-16 19:25: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523
技艺 jìyì
作者:周俊生
2020216日《解放日报》第8版刊登文章《在阅读中,了解人类与疫病的故事》。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他率先将历史学与病理学结合,重新解释人类的行为,并以流畅的笔调、严密的推理和高超的技艺,娓娓道出传染病在人类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句中的“技艺”一词使用有误。
“技艺”的意思是富于技巧性的表演艺术或手艺。“技艺”的使用主要分为两个场合,一是舞台上的表演艺术,如“这位杂技演员技艺高超”;二是主要依靠手工从事的用品、工艺品等小件制作,如“鼻烟壶虽小,却包含着精湛的制作技艺”。句中的“技艺”与“笔调”“推理”并列在一起,用于“娓娓道出”(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说的是文章或著作的写作),这超出了“技艺”这个词的使用范围,因此不能适用。
可以把“技艺”改为“技巧”。“技巧”指的是表现在艺术、工艺、体育等方面的巧妙的技能,可以用于写作,这是它与“技艺”的不同之处。比如,一个写作者在写作中运用某种大段大段的比喻来进行描写,这不能称为“技艺”,但可以称为写作上的一种“技巧”。
编辑:宋婷

793#
 楼主| 发表于 2020-2-16 23:04: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出生不到20天孩子会说话?华商报致歉:严肃处理
215日,华商汉中头条号刊发了稿件《孩子出生不到20天,他却主动申请投入抗疫一线……》,其中包含了三个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稿件的标题,是以第三个故事——洋县辅警杨浪在孩子出生不到20天,即主动要求到疫情检查点执勤的内容拟定的。而本文的第一个故事,是西京医院消化科护士王惠在大年初一即辞别不到两岁的双胞胎儿子,返岗工作的感人事迹。
216日,华商汉中头条号编辑在整合15日汉中抗疫大事记过程中,因工作仓促出错,将其中两个事件混淆,造成了文中出生不到20天的双胞胎儿子的错误,引发诸多误解。
在此,特向广大网友诚恳道歉,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舆论宣传无小事,我们将深刻吸取教训,以更加谨慎仔细的工作态度投入到目前的战疫宣传工作中去,坚决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2020216
延伸阅读:《孩子出生不到20天,他却主动申请投入抗疫一线……
1女儿,家里有我们照顾,医院需要你
老公,你开车送我回西安吧,早上8点我要准时上班。大年初一凌晨3点,王惠将双胞胎儿子哄睡后,让丈夫雍波开车将她从洋县送回西京医院。
王惠和雍波都是洋县龙亭镇杜村人,王惠在西京医院消化科当护士,雍波在西安创业,父母在西安帮她们照顾不到2岁的双胞胎儿子。腊月二十九,雍波一家回到洋县老家过年,同时走访多年未见的亲戚朋友,正月初八给孩子过生日。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正在吃年夜饭的时候,王惠突然接到医院上班的通知,一切计划全部泡汤。
女儿,家里有我和你爸还有雍波,医院需要你,你赶紧回,路上小心点。婆婆的一番话成为王惠强大的精神支柱。
夫妻两行车3个多小时,行程230多公里,平时繁忙的西汉高速,竟然没有碰到一辆车。大年初一早上630,雍波将妻子安全送到西京医院门口。你好好上班,保护好自己,我赶紧回呀,不然孩子看不到我们会哭。话音未落,雍波掉转车头就往回赶。10点左右,雍波安全到家,刚起床不久的两个孩子稚气地问:妈妈干嘛去了?雍波哄着说:妈妈上班班了,回来给你们买糖糖。
2儿子,等爸爸打完病毒小怪兽就回来陪你玩
过年别人家小孩的爸爸都回来了。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啊?大年初二下午5点,正在西汉高速洋县出口疫情检查点执勤的李铎接到2岁小儿子的电话,眼眶湿润了。
李铎是江南中队中队长,中队负责的检查点是洋县重要的交通枢纽,仅大年初二就有4000多辆来往车辆。要扎紧这个铁闸栏,严防疫情向洋县扩散,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李铎立下了军令状。
李铎老家在勉县,妻子在勉县陕钢集团上班,7岁的大儿子和2岁的小儿子都留在勉县让父母照顾,母亲有糖尿病,父亲心脏也不好。今年,李铎本打算回勉县和家人团团圆圆过个年,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他的美好愿望。
儿子,等爸爸打完病毒小怪兽就回来陪你玩,在家听爷爷奶奶话,爸爸爱你。”212日,李铎抽空和儿子通了一会电话。挂掉电话后,他翻开检查点的记录本,上面写着:截止212早上8点,共排查车辆21329辆,体温检测28408人,未发现疑似人员。
3)孩子出生不到20天,他却主动申请投入抗疫一线
队长,疫情防控任务艰巨,我申请明天回来上班。
你的孩子出生还不到20天,家里的事你能安排好吗?
请队长放心,没有大家哪有小家,我妻子和父母都很支持我的决定。大年三十,洋县金水中队辅警杨浪听说队友在西汉高速金水出口疫情检查点执勤,考虑到中队警力有限,他主动申请大年初一归队投入抗疫一线。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无数个像王惠、李铎、杨浪一样的抗疫战士,舍小家顾大家,在抗疫前线筑起了安全长城铜墙铁壁
原标题:稿件编辑出错的致歉说明
来源:网易新闻
编辑:宋婷

794#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7:40: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524


扣压 kòuyā


作者:周俊生


2020216日《新民晚报》第15版刊登文章《再看〈传染病〉感悟有多少》。文中写道:“玛丽亚·歌迪昂扮演的世卫组织工作人员调查疫情,遭当地一位工作人员扣压,以确保疫苗研发出来后当地儿童能及时获得。”句中的“扣压”一词使用有误。

“扣压”指的是把物资、文件等扣留下来使其不能到达原定的目标处。“扣压”的指向对象通常限于物品,句中“扣压”的指向对象“世卫组织工作人员”是人,一般不能接受“扣压”的支配,“扣压”的使用不合适。

可把“扣压”改为“扣押”。“扣压”和“扣押”读音相同,词义也相近,但在指向对象上有明显的区别。“扣压”指向于物,“扣押”指向于人。这种区别是由这两个词中不同的词素“压”和“押”所决定的,“压”用于物,“押”用于人,当它们分别和“扣”组成词的时候,也就使“扣压”和“扣押”有了各自合适的指向对象。

编辑:冯梦玉

795#
 楼主| 发表于 2020-2-18 15:56: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525


管窥guănkuī 尤其 yóuqí


作者:周俊生


2020年2月17日《文艺报》第7版刊登文章《人间遍是烟火气》。其中写道:“整理挖掘民俗文化只是小说的附属功能,所以不要指望通过一部小说能管窥一项民俗的全貌,尤其《烟火》又汇聚了这么多的民俗内容。”句中“管窥”和“尤其”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管窥”。“管窥”的意思是从管子里看东西,比喻所见到的只是片面的情况。“管窥”这个词中的词素“窥”含有贬义色彩,用于自身可以表示谦逊态度,用于他人则表示一种蔑视的态度,这也决定了“管窥”是个谦语词,一般只能用于作者说自己的情况,表示一种谦逊的态度,如“管窥之见”。句中的“管窥”,其行为主体应该是句中未曾出现的“读者”,而不是作者自己,但句中对“读者”并没有表示出蔑视情感,因此“管窥”是不适合使用的。

另外,句中的“管窥”,其指向对象是“全貌”,这本身是不可能的(既是“管窥”就不可能看到“全貌”),虽然在句中这个组合出现在“不要指望”之后,表明是为作者所否定的内容,但由于“管窥……全貌”本身是不可能的,这样的否认也就是没有意义的,这也表明了“管窥”在这个句子中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再看“尤其”。“尤其”表示更进一步的意思,常在复句中用为关联词语。使用“尤其”,要求其前后的内容有递进的意思,如“我喜欢外国文学,尤其是美国文学”。句中的“尤其”,其前后的内容“不要指望通过一部小说能管窥一项民俗的全貌”(其中“管窥”一词使用不合适,这里为叙述方便姑且沿用)和“《烟火》又汇聚了这么多的民俗内容”,这两者之间不存在递进关系。作者本要表示的意思是,尽管“《烟火》又汇聚了这么多的民俗内容”,也“不要指望通过一部小说能管窥一项民俗的全貌”,两者是倒装的转折关系,“尤其”不是一个合适的关联词语。



对“管窥”的修改,一般可以改为“观看”之类的词。如果不是拘泥于用肉眼看这个意思,把“管窥”改为“领略”之类的词,表达的效果应该更好。对“尤其”,则可改为“尽管”,同时要把“《烟火》又汇聚了这么多的民俗内容”中的“又”删去。


编辑:冯梦玉

796#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14:19: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526


际遇 jìyù


作者:周俊生


2020219日《文汇报》第7版刊登报道《蒋学模:“不能守旧,不怕守旧”》。文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的:“一次,他的父亲算错了一笔账,虽然只是几分钱的事,但还是受到了银行的警告处分。这也引发了家人的恐慌,因为万一父亲因此失了业,他们兄弟姊妹3人都得失学。虽然最后是虚惊一场,但家里还常常有失业的亲戚和同乡来访,请求为他们介绍工作。身边亲人们的际遇,也让他期望着能有那么一天,‘中国人人都不愁失业,人人都有工做,人人都有饭吃’。”这段文字中的“际遇”一词使用有误。

“际遇”指的是遭遇,机遇,时运。“机遇”所称的内容一般应是好的、有利的方面。句中的“际遇”,说的是“身边亲人们”对“失业”的恐惧、担忧和在“失业”后的困境,这在社会常理中属于人们不希望遇到的事情,“际遇”的情感色彩与这个语境不合,因此这个词不能适用。

可以把“际遇”改为“遭遇”。与“际遇”倾向用于好的方面相反,“遭遇”倾向用于不好的方面,与这段文字的语境吻合,适合使用。

编辑:冯梦玉

797#
 楼主| 发表于 2020-2-20 16:53: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527


助力 zhùlì



作者:周俊生


2020220日《北京日报》第8版刊登报道《疫情当前,医疗影视佳作成“刚需”》。文中写道:“疫情的助力可能会使医疗题材创作在疫情缓解后达到一个新高度……”。句中“助力”一词使用不妥。



“助力”是个兼类词,作动词用时意为帮助,作名词用时意为帮助的力量。句中的“助力”用的是动词的意义。“助力”的使用对象,一般都要求具有正面性。在这个句子中,动词“助力”的指向对象“医疗题材创作”具有正面性,使用正确。但“助力”的行为主体“疫情”不具有正面性,说它对“医疗题材创作”提供了帮助,这在情感上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助力”不能适用。



可以把“助力”改为“泛滥”“肆虐”之类的词。如果不想表现出太明显的情感色彩,改为“出现”“持续”之类的词也是可以的。


编辑:冯梦玉

798#
 楼主| 发表于 2020-2-20 17:28: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一些当前时髦用语的语病


作者:周俊生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领导没文化。

满嘴错别字,张口就语病。这都是小事一桩。问题是这些话上了文件,成了指导思想还要人人学处处写。更严重的是,天天喊“不忘初心”,却背叛了当初马克思主义的民主集中制建党原则,公开要秦始皇的定于一尊。毫不隐晦!且看下面这些例子。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奋斗目标不能是一个动词“向往”,而应当是向往的东西。所以这句话应当改为“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实现一个梦,就是做梦的意思,即做复兴梦。在这里用了歧义词“实现”,到底是实现梦中的东西,还是仅仅是做梦而已,就没有交代清楚。“伟大复兴”是复兴什么,复兴意思是回复兴盛或再一次兴盛,有回归的意思,你要复兴到民国、复兴到清朝还是复兴到元朝?复兴一词,一般指大规模衰败或战乱之后,要回复兴盛的时候,例如抗日战争之后,提复兴是恰当的,当时要回复战前的生产与社会秩序。现在,让14亿人做梦就已经是很可悲的事了,何况连做什么梦都说不清楚呢!


“正能量”、“负能量”。能量永远是正的,即二分之一质量乘速度的平方,加正字是多余,加负字是错误。把力学名词借用于其他领域不能错用。至于势能,它只是一种可能成为能量的东西,还不就是能量。


“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这句话是进了党章的,不过很值得推敲。首先,主语是谁,党既然是一个有共同理想的人士自愿结合的政治组织,谁可以居于党之上、之外来“治它”。其次,什么是“严”,党的章程是每个党员需要遵守的,为什么要“从严”?对党章只有遵守和不遵守之分,从严是什么意思,而且要加上“永远在路上”,是不是要不断增加党章之外的条条框框,永远没有完。

党章是约束全体党员的法规条文,把这样可以随心所欲解释,语义不明的语句列入其中不能认为是严肃的,甚至可能使党蜕化为某个人的工具。遗憾的是这样的党章居然无异议地全体通过。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按照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当今社会上的任何用品,都有两重性,这就是使用和交换,或者说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商品社会中,任何缺少的用品都有可能被用来交换以获取最大的利益,这就是炒。说这话就是要否定房子的交换价值,倒退到没有交换的自然经济社会。这在理论上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反对市场经济的。它是一种小农经济思想的反映。作为政府只能通过税收政策来调节市场,防止部分人通过交换获得暴利,而不能禁止和杜绝任何一种商品的交换。就是像毒品那样法律完全禁止的东西,要想禁止它的交换也是十分困难的,何况房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话换一种说法,就是保护环境有钱可赚,有利可图。以往单纯为了赚钱毁坏了环境,现在说,把环境治理好了可以赚钱。难道不能赚钱就不去治理环境了吗?换言之,保护环境的意义仅仅是为了赚钱吗?不对,保护环境是为了人类的绵延,为了人类的健康,为了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它应当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是人们高尚道德与高尚情操标志。即使付出必要的代价,保护和改善环境仍然是值得的。人类的价值观不应当一切都用钱来度量。我们应当抛弃那种一切都充满铜臭的价值观。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就是所谓的四个自信。什么是“自信”?就是深信这件事情的优越性,值得坚持下去。换句话说,四个自信就是深信这四个方面是优越的需要坚持的。如果是这样,还要改革干什么?还要开放干什么?现在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是列宁制定的,在列宁的祖国道路、理论和制度已经修改了,这些本来就是外来的,是人家的,而我们还要自信?至于文化,社会的进步从来都是由于文化的交流和渗透。连共产党和共和国这两个词都是外来的,你还抱着中国老辈子固有文化去盲目自信,排斥外来的文化和理论,实在是可笑极了。你看一看我们现在在大、中、小学课堂上教的是什么,不是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的东西都是外来的吗,数、理、化、外语,都是外来的,即使是语文,也是经过用标点符号改造过的,而标点符号就是外来的。这是一种完全闭关自锁的提法,它比起晚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要落后,因为他们还主张要向西方学点什么。


“全党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全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就是通常说的四个意识。这话就是以前说的“政治挂帅”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政治挂帅”的意思是各行各业都要服从搞政治的人的领导,听懂政治家的话,否则就会犯错误。结果大家都听搞政治人的话,不听科学家的话,还批判科学家脱离政治,走白专路。最后,决策违反科学常识,全民遭殃。“政治挂帅”尽管不正确,但是还比较含蓄,只是说大家要服从政治大局。表面上并没有和人联系上。现在四个意识就不同了,前面的“政治”和“大局”恐怕人们不懂,还要具体加上“核心”和“看齐”,翻译过来,太直白了,我是核心向我看齐,听我的。十三亿的大国,怎么能只听一个人的?这个人又不是神仙,什么都懂,什么都行。这样下去肯定要出大乱子。一心强调四个意识的人,又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你相信吗,人民只能向他看齐,听他的,怎么能指望他为他们的美好生活奋斗呢?喊一切向自己看齐的人,他连别人的话都不听,怎么能够相信他是为人民服务的?


“定于一尊”,中共的党章规定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即在一定范围内用民主的方式达到集中的目的。提倡在党内要“一尊”就是要以家长制取代民主集中制,是违反党章的。是妄图把党从有共同信仰的政治组织变为个人专权、为野心家服务的工具。在党内贪得无厌地扩大个人权力,是比贪污更可怕的腐败。公开提倡定于一尊,这不就是明目张胆地回复独裁,无耻地歌颂帝制独夫吗!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定要保护好。”长江是应当保护好,但是长江并不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了保护好长江,给它加上一顶母亲河的帽子,没有必要。一个是环境保护的需要,一个是有关民族文化发源地的概念。两个事情不应混起来。一直到现在,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学界还是认为是黄河流域。这是一件学术上十分严肃的事,政治家不能拍板。在世界文化的发源地上,国际学界一般只承认四种发源地,这就是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河文明与黄河文明。连古希腊文明都认为是后来演进的。随便给长江加上母亲河的头衔是很不严肃的,有好事者跟着就论证长江是母亲河,说长江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等等。这样提,不仅于环境保护无补,而且败坏了学风。


“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老百姓并不在乎大事小事,而是要求办好事。问题在于所谓大事往往是傻事、蠢事、坏事。大炼钢铁、大打麻雀、一次烟火花百亿摆阔,都是大事,可都不是好事。追求事情的大、气派、阔气,这已经是我们领导人的一种办事思维习惯,而且动辄多少亿,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和法律程序。如果一味地追求办事的大、全、阔,老百姓还会遭殃。历史的教训值得记取。我们还是发展中的国家,还有大量的贫困人群,还不是摆阔的时候。每一分钱都应当仔细花。只要看一看各省县领导机关的气派的办公大楼和豪华的国宴,就会想到目前什么是领导人想办的大事。


“有国才有家”,这在歌词和广告词里经常看到的说法,大有问题。一是不符合先有家后形成国家的历史事实;二是不符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的男儿道德修养的顺序:三是国家的权力可能养出许多大老虎去祸害千千万万家,这时宁可造反以保家;四是只有在外敌入侵时好男儿奋起抵抗,但仍然是为了保家而卫国,所以称保家卫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特色,对于任何时代都适用,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需求就没有满足过,如果满足了,人类社会就会停止发展。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绝对的,平衡和充足是相对的,人们不断追求平衡和充足,不断又陷入不平衡不充足。所以它用于任何时代用于任何社会都是合适的。是一句普适真理的话。丝毫没有针对性和特色可言。不过,没有针对性的真理话,往往是废话,犹如你见人就说,太阳是从东边出来的,废话一句。


“不忘初心”,这个口号现在喊得最多也最响,但是这却是一个谁都不明白的口号,连提出的人也说不明白。因为什么是初心,没有定义。是“打土豪分田地”的初心,还是“保卫苏联”的初心;是“成立联合政府,实行多党制”的初心,还是“我们要独裁”的初心;是“知识愈多愈反动”的初心,还是“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初心;是“几十年不变”的初心,还是“初一十五不一样,说变就变”的初心;等等等等。这些都曾经是初心,都曾经左右我们的行动,都曾经是最响亮的口号。出尔反尔,你到底让我们相信哪个才是你说的初心?共产党的建党初心是民主集中制,现在从语言到文字早已把它抛到九霄云外,这个最大的初心不要了,你还有脸要人们“不忘初心”?


“要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一句玩弄花招的宣传说辞,是公开忽悠老百姓的把戏。为什么后面要加一个“感”字,而不是实实在在让人民获得,让人民幸福,让人民安全?感觉是属于心理范围的东西,有时是虚幻的东西。一个人感觉幸福不一定幸福,感觉安全不一定安全,感觉有获得可能失去的很多,感觉和事实可以完全相反。公社化的时候,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空前提高,吃饭不要钱了,老有幸福院了,有社会主义大靠山了,无比安全,以至于家家把锅砸了。可是不久就发现是一场大骗局。人民饿死了三千多万。实实在在获得、幸福、安全与让他们感到获得、幸福、安全完全是两回事。在宣传上玩弄花招是不能长久的。


“不要吃党的饭,砸党的锅”。第一,饭不是党的,反而党吃的是人民的饭,纳税的人民养活了党,养活了庞大的党的官僚阶层。第二,如果党已经蜕化为无官不贪、把主要力量用来维护自己的“执政地位”的特殊利益集团,在许多方面已经不能代表人民的利益而走向人民的对立面。如果党是一口锅,这样的锅该砸!何况所说的“砸锅”只不过是提了点意见,发布了党损害人民利益的真实消息而已。


“建国70周年”,“70华诞”,“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是今2019年到处粘贴的口号,可是有语病。中国这个国家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不是1949年才有的,也不是共产党建造的。共产党建造的是一个政权,只能说是转换政权70周年,或新政权70周年,共产党建政70年。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则会有两个中国的嫌疑。这些口号又是割断历史的口号,不承认1949年以前的中国,是对中华民族历史和传统无需传承的口号。


“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显然是一句空话废话。到底怎样走,什么是正确方向,没有给出任何信息。这种话说一万遍,还是不知道怎么走。瞎子算卦,两头堵,永远正确,但却是废话。话又说回来,共产党的历史上既有封闭僵化的历史,又有改旗易帜的历史。表面上要听意见,但人们提一点意见就打为反革命,僵化得够可以了。自共产党成立,已经改旗易帜好几回了,在瑞金、在延安、在北京,不都改过旗易过帜吗。这种说法既给未来加了框框,又否定了共产党的历史。不许改旗易帜,就是认为共产党做的是人类最后一次革命。所谓革命就是最伟大的大范围的改革,不允许改旗易帜就是反对革命。啊!这样说,不就已经把自己置身于反革命的地位了吗,这不就是邪路一条吗?


“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必须姓党。”在中国不允许私人办媒体,所以这就等于说,所有的媒体都必须姓党。而党又必须“定于一尊”,就是说,媒体也要姓一尊。說一个人的话,发表一个人的观点,传播一个人的思想,只有一种声音。柏拉图说,如果一个社会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那么唯一存在的那种声音多半就是谎言。难怪我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从媒体听到看到的,大半是谎言。如,国民党不抗日是下山摘桃派,朝鲜战争是因为美帝首先侵略朝鲜,人民公社是金桥,我们亩产能够达到十几万斤粮食,三年困难是由于空前的自然灾害,建国以来文艺作品都是资产阶级的,只有八个样板戏是好的,右派不是提意见是向党进攻,一九八九年学生的游行示威是暴动,刘少奇是叛徒内奸工賊'a3鹊鹊鹊取?


“自主创新”,创新就创新了,干嘛前面要加自主两个字?说明心中有鬼,多数不是自主的。还有自主产权,也说明多数是剽窃来的。从说法上很能看出问题。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要动员人们与瘟疫情况做战斗而不是与瘟疫本身战斗。按照这个口号,把报告情况的人毙了,情况就好了。这怎么能不误国呢?


"继续在人类伟大的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历史时间。"这样的话,赫然以大字标题刊登在报纸的头条。有谁能懂他说的是什么吗?


行了,就举这些,类似的说法比比皆是。奈何?


2020,初



编辑:冯梦玉



799#
 楼主| 发表于 2020-2-21 18:33: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528


子女 zĭnǚ


作者:周俊生



2020221日《文汇报》第4版刊登报道《你抬头欢笑时,太阳升起来了》,文中写道:“那是120日,距离小年夜还有三天,齐齐的外公、外婆从武汉到上海探亲来了。……在子女家没住几天,爷爷就感觉有点不舒服了,想着家里有小宝宝,别传染给孩子,老人家就自个儿跑到医院去看病。”这段文字中的“子女”使用不妥。



“子女”的意思是为人父母者的下一代。“子女”是一个集合概念,所指的人在一般情况下必须是一个群体,只有在没有特定对象的情况下,一个单个的人才可以称为“子女”,如“每一个做父母的人都有养育子女的经历”,这里的“子女”如果是指一个人也是可以的。这段文字中的“子女”,指的是“外公、外婆”的下一代人,但这个人应该是明确的一个人,有特定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子女”不能适用。



本来,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把“子女”改为“儿子”或“女儿”。但是,由于这段文字给出的信息混乱,致使修改面临困难。前面说的是“齐齐的外公、外婆从武汉到上海探亲来了”,与“外公、外婆”对应的,应该是“女儿”,但后面又说“爷爷就感觉有点不舒服”,而与“爷爷”对应的则应该是“儿子”。因此,这个用得不合适的“子女”,到底应该改为“儿子”还是“女儿”,需要明确了对应人的身份后才能解决。



出现这个问题,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制度后家庭人口结构的改变相关,现在很多家庭把传统意义上的外公外婆也称为爷爷奶奶。对于这种新出现的世俗应该怎样看,是社会学家需要研究的课题,但在具体的文章写作中,作者应该秉持一种标准,不能造成混乱。



另外,《现代汉语词典》对“子女”的注释是有问题的。《现汉》的释文是:“儿子和女儿。”这个解释过于拘泥“子女”的字面,实际上,一对父母的下一代如果全是儿子或者全是女儿,也是可以称为“子女”的,如“他的子女个个有出息”,就用不着分清楚是儿子还是女儿。



编辑:冯梦玉

800#
 楼主| 发表于 2020-2-22 17:32: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529


完善 wánshàn


作者:周俊生



2020221日《解放日报》第2版刊登报道《“代理妈妈”们争相再抱一抱可爱的齐齐》。这篇报道中写道:“2月初,齐齐出现咳嗽、流清涕的症状,虽未发热,但立即赴儿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完善了相应检查后,经院内专家组会诊,考虑其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可能,立即收入负压房间隔离治疗。”文中的“完善”一词使用有误。



“完善”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兼类词,作形容词时指完备良好,如“设备完善”;作动词用时指使完善,如“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文中的“完善”用为动词。用作动词的“完善”,通常是指对原来已经有的但不完备、不健全的对象进行修改或改革、改造等,使其达到完备良好的要求。这就是说,“完善”的指向对象已经存在,只是还不够好,比如“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说的就是“规章制度”已经存在,只是还缺了部分或者有部分比较差,因此需要“完善”。如果“规章制度”还完全空白,“完善”就无从说起。



在这段文字中,“完善”的指向对象是对“齐齐”的“相应检查”。但对“齐齐”来说,她在进入“儿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前,还未做任何“相应检查”,医院对她所作的“相应检查”并不是针对前一次“检查”中的缺项进行的“相应检查”,而是从空白开始按照规定程序办理的“相应检查”,“完善”的词义与这种情景不合。



可把“完善”改为“完成”。“完成”的意思是按照事先的规定办理相应的事情达到要求,这个意思符合这段文字的语境,因此“完成”是合用的。



编辑:冯梦玉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