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陈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8级《新闻评论教程》作业(1班2班)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19-9-26 21:17:56 | 只看该作者





7.“女性专用车厢”:治标不如治本
6月26日起,深圳地铁1、3、4、5号线正式启用女士优先车厢,这是国内地铁对女士优先车厢的首次尝试。但据媒体实地探访后发现“女性车厢”塞满了男性乘客,男乘客坐着、女乘客站着。为了让女性车厢真正做到名副其实,近日,深圳市公开征求意见,想要规定在高峰期,优先车厢仅供残疾人、未成年人、女性等有需要的人使用,而对乘坐优先车厢的其他乘客,地铁工作人员有权劝离。

消息一出,瞬间在网上引发热议,一些女性觉得这是在歧视自己,男生对这项规定则更是气愤。为什么这项充满对女性关爱的制度却让女性都此有所抵触?或许,这项制度表面上看是希望解决女性乘坐地铁的安全问题,可实际上,却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又何来喝彩一说呢。
早在2009年,北京就有政协委员曾提议在地铁上设置女性专用车厢,但因争议过大而没有下文。2017年,广东的深圳、广州两市率先实践“女性专用车厢”,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弱势群体,防止女性被性骚扰,此举不是为了排斥男性,而是提供一种关爱女性、尊重女性的文明理念,让大家文明搭乘地铁。这样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实际情况真的与设立初衷匹配吗?这样的举措真的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至少目前看来,答案是否定的。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弄清问题出现的源头。既然是男性骚扰女性,那么解决问题的方式应是从男性的角度出发,而非设置“女性专用车厢”将女性隔离起来。从受害方出发试图解决问题,而不惩罚那些“咸猪手”,并不能给受伤害的女性真正意义上的安慰,反而容易让她们觉得自己还生活在中国的旧社会,避免危险的最好方法就是将自己封闭。再者,设立“女性专用车厢”,在无形中将所有男性列入了潜在性骚扰者的名单,这种一棍子打死的做法,会让那些曾经或未来有意帮助女性的男性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尊重,也剥夺了他们挺身而出帮助女性的权利。

设立“女性专用车厢”却不讲清楚如何惩罚违反规定的人,对于那些不可使用专用车厢却不愿下车的人,相关部门只说地铁人员有权劝离,却不明确说明如果乘客拒不听劝,我们应该怎么办;地铁工作人员劝离权利的限制在哪里;如果有人屡不听劝,又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都有待商榷。一个制度想要发挥好它的作用,是需要更多的条件来限制它,将一切可能制约或促使它发展的因素尽可能多的考虑进来,在解决问题时,首先思考的应是始作者,肃清源头,才能让“女性专用车厢”发挥它的作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72#
发表于 2019-9-26 23:25:50 | 只看该作者
5G技术尚未成熟,预约需谨慎

目前,外界关于运营商将在10月份开启5G正式商用的猜测不断,有接近运营商的通信专家表示,10月份5G开启正式商用“基本属实”,但尚不清楚具体开启的时间点。

此消息一出,就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很多人都有了提前预约5G套餐的准备,直至9月25日18时,全国已有超过212万用户参与了5G预约活动。但笔者认为,目前5G技术尚未成熟,预约应该谨慎,不能盲目跟风。

从5G手机的成熟度来看,这是适应互联网发展的新产物,在很多方面上技术仍然有待提高;从它的价格来看,比原来的4G要贵不少,但其实就目前来看,4G足以满足正常的生活需求,相比之下5G更适合商用;从它的覆盖面来说,5G信号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的信息覆盖比较好,但二三线城市的5G信息覆盖度还远远不够。

就现在来看,我们还不清楚5G基站何时普及,网络何时会实现大面积覆盖,流量套餐怎么算,价格是否会更加亲民。和大多数网友考虑的一样,从4G升级到5G还要换手机,不经济也不低碳环保。

5G的风在国内吹了很久,我们对它抱有很大的期待,但是在预约5G的时候,仍应该谨慎而为,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经济能力。在5G网络还未覆盖的现在,持币观望是一种理智的消费心理。



学会减少偏见,对汉服持欣赏的态度

9月22日,在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中心举行的汉服游行吸引了不少巴黎市民的目光;此消息一出,国内的微博却炸开了锅。有人称赞,也有人批评反对,见仁见智。

汉服于国人而言,并不陌生,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民族、传统的象征符号。国内的汉服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街上也不乏身穿汉服的人。面对汉服,我们应该学会去欣赏,而不是一味指责批驳,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

文化是多元的,即便我们已经步入现代社会,但是传统的民族服饰也依然可以保存下来。并且时至今日,汉服已经不仅仅是衣服了,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当代年轻人穿着它们,去不断地加深对汉服和汉文化的了解,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还寄托了对汉文化的情怀。

我们没有必要强求每个人都身穿一样的民族服饰,不论是旗袍还是汉服,都有它继续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我们也不能用自己的眼光去评判他人的服饰。

我们应在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上找到一个平衡,在看到年轻人追求文化仪式感的时候,少些偏见,不用狭隘的眼光去恶意评判服饰的好坏,也不人云亦云跟风黑,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之下,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的服饰,品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国人买房平均年龄27岁,年轻人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近日,万通控股的董事长冯仑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人买房年龄偏低,购买第一套房的平均年龄仅27岁,而美国的平均年龄是41岁。

目前,房子在很多人心中成了刚需,是婚前的必需品,这也给很多年轻人带来了“结婚就要买房”的压力和负担。中国人买房年龄偏低与我们传统的观念有关,但是抛开买不买得起这个经济问题来说,我们的重点应放在什么时候做决定,年轻人的奋斗目标不应只有房子,也不用早买房,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冯仑就认为,国家现在鼓励租赁,今后中国房地产会由住宅市场转到租赁市场,让更多年轻人住到同样优质的房子,也有了体面的理由去应付催房的压力。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去追求更多的东西,而不是只把目光放到房价上面。

国外的人买房年龄就偏高,他们更喜欢租房子,因为工作的地方不固定,也因为他们喜欢自由的生活方式。国内的人讲究落叶归根,追求家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所以婚前买房也无可厚非。但是,在我们尚且年轻的时候,不要给自己套上枷锁,每个月把大部分工资拿去还房贷的人比比皆是,也会听见他们的抱怨,或许以后房子涨价了他们依然会庆幸自己早卖了房,不用颠沛流离,但回想年轻时候当房奴所遭受的罪,想必也不会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因此,买房子早还是晚,都没有绝对的好处,也没有绝对的坏处,因人而异,只要你别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不要只为了房子而打拼。



《现代汉语词典》APP收费合理,但也该合理收费

近日,现代汉语词典推出了APP版本,用户可以在手机上随时随地查字典。该APP采取付费的方式:用户每天可以免费查阅两个词,继续使用则需支付98元购买服务。

此消息一出,网友们见仁见智。有人认为,汉语词典属于文化公益事业,应该免费;另一部分认为,研发APP需要成本,收费也是尊重他们的版权:还有人认为收费是合理的,但定价98比实体书还要贵,不合理。

其中有一部分人没有从免费使用APP的习惯中跳出来,认为98元的收费比纸质书贵了一半不止,使用起来不划算。他们还认为现代汉语词典APP应是免费的公共品,一天检索超过两个词语就要开通会员服务才能继续使用的这项规定,会让用户产生抵触心理,文化知识应该传承而不是在市场上牟利。同时,该APP的用户多为中小学生这一无收入群体,其消费能力有限,98元的价格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而我认为,现在我们已经慢慢步入版权时代,对于他人的劳动成果应该表示支持。现代汉语词典APP能实时更新网络词汇,帮助用户快速检索以及更好的理解词汇;它在纸质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新开发与定制,并且它的功能也更为丰富,除了原来纸质版的内容之外,还新增了标准读音、扫描识别、笔画书写、互动,以及个性化的学习功能和游戏板块。这些新推出的内容和后期的网络维护、版本迭代等,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收费是存活于市场的合理举措,不应被过多谴责。

而且,现代汉语词典APP仍旧提供免费功能,用户如果不愿意购买,可以只使用免费功能。该APP本身遵循自愿原则,并没有强制用户付费购买。如果用户认为价格太贵,也没有关系,可以选择其他免费的词典APP,只是需要忍受各种商业广告、信息推送的干扰。

但是,现代汉语词典APP在收费的同时,还应该将价格合理化,以便其为更多用户所接受。此外,它还可以探索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免费与付费并行;免费的“基础版”可以满足广大中小学生等无收入人群,需要付费的“进阶版”在价格合理的情况下,可以让用户有一种物超所值的满足感。或者改一次性收费为按次、包月的形式,为中小学生提供优惠,这都是它可以尝试或改变的。在这种情况之下,除了基本的无广告干扰的优点之外,现代汉语词典APP还给用户带来了独特的体验,为其提供个性化产品,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差异化需求。

现在,大部分人其实已经接受了知识付费这一观念,但是产品的价格也应在用户可接受范围之内,这样才能使用户在购买产品时达到心理的平衡,增强付费意愿,同时也能为APP积累良好的人气和口碑。



给女演员减少人设,年龄不是短板
9月23日,殷桃发文表示:“从什么时候开始,女演员的魅力仅限于少女感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国内三十多岁女演员的尴尬境地,戏路太少,国内影视资源又多以少女人设居多,中青年的女演员很难找到合适的剧本。

市场对于女演员的定义也过于狭隘,观众追捧小鲜肉,也喜欢漂亮年轻的女演员,很多观众秉持着“颜值即正义”的口号,让很多女演员感到压力山大,毕竟没有人会一直保持年轻漂亮的外表。那些演技到炉火纯青地步的人基本上都不再年轻,不再符合观众心中的少女人设,而娱乐圈的更新速度也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演员进入影视行业,这也冲击了当下年级稍大的女演员。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应该多一些适合中年演员戏路的剧本,而不是跟随大众看脸和争流量;受众应该摆正心态,不给女演员设限,不强加人设,也不讽刺内涵女演员的年龄,我们应该对女演员多一点宽容,少一些偏见;而女演员自身也要学会转型,努力提升自己的演技,拿出好的作品说话才是证明自己实力的最佳方式。

年龄不应是女性的短板,相反,一个丰富阅历、饱读诗书、历经岁月洗涤的女人,是更有魅力的。女演员更是如此,摆脱了传统的傻白甜少女人设,披上知性优雅与从容的光辉,磨练出一定的演技,这样的她们更应受市场欢迎才对。
73#
发表于 2019-9-26 23:55: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利容 于 2019-11-30 17:21 编辑

                                             已删
74#
发表于 2019-9-27 00:30:04 | 只看该作者
1、高校兴起“更名”热潮,终归治标不治本
近日,更名大学”成为了各学院追逐的目标,集中出现的“更名潮”引发了大众的争议。根据调查显示,64.9%的采访者认为与其忙于改名,不如提高学校自身的科研水平。另外,部分高校在短期内接连改名也被质疑而且这种“换汤不换药”的面子工程,反而丢掉办学特色。
其实,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高校更名风潮就已经存在,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但是近几年,国内许多高校为了提升院校级别,大兴“改名”风潮,利用“改名”这一行为来提升自己的格调,将“改名”当作追逐名利的手段,以此吸引更多教学资源。然而“改名”这种做法只是虚有其表,其本质上没有任何改变,同时还败坏了教育风气。每所高校的校名都有其内在的精神含义,是传承学校精神文化载体,是学校底蕴的象征,同时也向社会大众传递自身学校的办学特点。随意更改校名不仅让老师生感到寒心,同时也破坏了学校的传承。
许多高校为了“面子工程”,修建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而真正需要修建完善的地方却视而不见,比如图书馆没有完善,自习室还未修建等等,使得学校学习氛围缺失,学风不正。
想要真正提升学校的水平,还是要落到实处。学校的宗旨在于育人,通过自身过硬的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栋梁之才,同时也为学校进一步的发展做出贡献。除了学校自身要反思整改之外,政府也应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做一定调整,公平分配,给更多高校提供发展的机会。

75#
发表于 2019-9-27 00:30:29 | 只看该作者
向亚玲 发表于 2019-9-27 00:30
1、高校兴起“更名”热潮,终归治标不治本近日,“更名大学”成为了各学院追逐的目标,集中出现的“更名潮 ...

2、倍速看剧成主流,国产电视剧应反省
屏幕上俊男靓女爱意绵绵,你侬我侬纠缠不清,可是观众已经耐不住性子,“倍速2.0”成为了观众看剧的选择。通过调查发现,近七成年轻人用倍速观看视频,国产电视剧是倍速播放常客。(9月22日《新京报》)
前段时间,新浪微博曾发起#为什么年轻人看剧都用倍速#的话题投票。7小时内有5.8万人认为国产电视剧掺水严重,6.2万人认为剧情无聊,还有2.1万人则是因为太忙没有时间。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人用倍速看剧主要是因为国产剧“水份”越来越重,剧情冗长无趣所导致。
近年来,国产电视剧的集数越来越多,随便一部大型古装剧就是六七十几集,现代剧也是三四十集。虽然集数变多了,但是观众并没有觉得过瘾,反而因为集数太多选择弃剧或者用倍速观看,而且有些国产剧“回忆”场景太多,剧情也冗长无趣。但是,像《还珠格格》、《武林外传》这些电视剧每年都在重复播放,依然受到有很多观众的喜爱,而且不会去倍速播放,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区别呢?究其原因,还是质量不过关。现在许多国产电视剧为了谋得更高利益,用各种方式让剧情更长,集数更多,不再将品质放在第一位。而且广告的植入方式也让人诟病,让一些古装剧被改得面目全非,影响观剧感受。
国产剧想要得到肯定,首先质量要把关。一部好的电视剧,虽然当下利益不高,但长远来看就不一定了。而且,一部好电视剧看完之后会深留在心,传递出某种精神价值观,而不是看完就忘,毫无营养可言。其次,内容定位要把握准确。结合时代特征以及市场需求,选择一些高质量、有价值的剧本,而不是一味地翻拍网络小说。

76#
发表于 2019-9-27 00:31:05 | 只看该作者
3、“女士优先车厢”,优先≠专用
两年前深圳地铁、广州地铁开始在全国率先试行女士优先车厢,引发社会各界关注。近日,有多名市民反映女士优先车厢内男性乘客很多,并称地铁女士优先车厢已形同虚设。(9月19日《深圳特区报》)
在试行初期,“女士优先车厢”这一举措被各种不看好,而现今这“女士优先车厢”也如同虚设,被人冷眼相待,更有甚者觉得这是一种宣扬女权主义的行为。
面对社会中层出不穷的“咸猪手”、揩油行为,深圳、广州地铁推行“女士优先车厢”方案,旨在保护关爱女性,减少性骚扰行为。但有些人认为这是对男士的一种偏见,难道以后情侣乘坐地铁也要分开乘坐吗?
首先要明确一点的是“女士优先车厢”不等于“女士专用车厢”,在地铁站内粘贴相关标识是为了引导、提醒乘客而没有说“本车厢男士止步”,而且在上下班高峰时期,“女士优先车厢”如若比较空闲,也是可以资源共享的;对情侣而言“女士优先车厢”并没有说男女一定要分开坐,所以不在其担心范围之内。
“女士优先车厢”的设立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一种表现,并不是某些人所标榜的女权主义,体现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同时也不要将“女士优先”理解成“女士专用”。

77#
发表于 2019-9-27 00:31:39 | 只看该作者
4、“考研党”被怼、占座纠纷,自习室还需进一步完善
近日,河南新乡一名 “二战”考研学生在自习室常用座位上,收到了一张来自在校生的纸条,责问他“你们毕业了为什么还占用我们的教学资源?”考研学生感到很委屈:“我毕业了难道就不属于这个学校了吗?”
诚然,这位学长已经毕业,因而对于学校的相关学习资源没有使用的权利,但有些高校也会也会延长毕业生的学生卡时间,支持他们进一步学习。但是,对于自习室占座纠纷这一问题我们还需深究。大学不同于中学,每天上课都是走班制,没有固定的教室和位置,而为了更好地学习,自习室是很多人的首选之处。但这就有一个矛盾,自习室位置不够而想去学习的人又太多,因而,抢座位成为一项大工程。
在大学,一些学生为了占到一个位置,早上五六点就起床,提着板凳排队等着自习室开门,但有时这样也抢不到位置,因为有些人早就将书放在桌上占位,但是有些人占了位置却不来学习,就让很多需要位置的人感到气愤,甚至产生纠纷。
笔者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多方协同。第一,自习室的管理员要加强管理,如果有人用书本占座,一个小时内人还没来学习,那么管理员就可将桌面书本收走放在收纳处,为后面的同学腾出位置;第二,学校要协同自习室管理人员一起,制定出相关规章制度,维护自习室和谐秩序;政府在高校自习室等相关学习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大投入,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学习机会,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78#
发表于 2019-9-27 20:34:51 | 只看该作者
5、“右手写字,左手吊水”,带病学习实属无奈
近日,南京同仁医院儿童医院做了一件“暖心”事,为了方便来吊水的学生写作业,他们在输液室旁开设了一个“作业吧”,备受学生和家长好评。9月是感冒流感高发期,其中,儿童患者的比例尤高。虽然生病了,但是学业不能落下,写作业就成了一件让孩子和家长都头疼的事情。南京同仁医院儿童医院的护士得知这一情况后,将护士站改造成可同时容纳4-6人输液的“作业吧”。(9月26日《南方都市报》)
在设立“作业吧”之前,儿童病患们也在医院里写过作业,但是因为没有桌子,家长和孩子们只能“自制”。有的家长自带折叠桌子,有的家长充当人肉桌垫,用背或者腿当桌垫,等到写完作业,家长已经是腰酸背疼。而有了医院“作业吧”,家长们就不用担心孩子没地方写作业了。
但是孩子生病到医院打吊针,本来就需要多休息,为何还要让孩子带病写作业呢?一位孩子妈妈说出了缘由:“以前孩子生病来医院打吊针,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等到回家在写作业已经是深夜了,但是不完成又怕他跟不上进程,耽误了学习,所以只能一边吊水,一边做作业。”看着自己的孩子生病还要写作业,家长们心里也不好受,但是面对现在如此大的社会压力,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培养孩子才艺技能已经是社会常态。除了在学校上课之外,绝大多数家长都在校外为自家孩子报了补习班,少则一个,多则三四个,甚至更甚。
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的担子早已超重,更有些孩子出于崩溃的边缘,连生病也不能停止学习。但是学习固然重要,但身体更为重要,因而,适当为孩子减负是很有必要的。家长们在孩子教育管理方面,不能一味地追求成绩,也要看到孩子们努力的过程,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孩子们减负,达到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

79#
发表于 2019-9-27 23:43:54 | 只看该作者
朋友圈装修“人设”,既装也修,这还是“朋友”圈么?
近日,在《工人日报》上有这样一篇报道:朋友圈“装修”促成虚假“人设”产业链。部分网友为了在社交朋友圈里秀高端、晒品味、炫财富,在网上花钱来买专门的图片以及短视频,企图在朋友圈打造“虚假人设”。
提到“人设”一词,我们通常会想到有关明星的“人设”。“吃货”“学霸”“阳光美少年”“有趣”等等,都是明星以及娱乐公司们苦心经营贴在明星本人身上的。在娱乐圈,要打开知名度绝大部分是在于对自己的经营。而明星“人设”的建立是出于给观众留下“记忆点”吸引大众的目的,不是千篇一律的明星。
和明星“人设”相同,部分网友选择花钱对自己的朋友圈精心“装修”,也是在朋友圈留下记忆点的目的,只要动动手指,付一笔钱,“文艺青年”“富人”“艺术家”等多种形象就稳了。而局联合商报调查显示,为人设付账的群体主要是微商从业者、有虚荣心的网友以及抱有吸引异性心理的年轻人,而这些群体大都相同的特点,他们需要通过一定手段来达到吸引人眼球的目的。
“人设”一次对于明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需要通过人设来获得大众的青睐。而在朋友圈中是否应该存在像明星一样的人设呢?毫无疑问,如今的朋友圈已经不仅局限于朋友这个范畴。在微信越来越普及的现在,陌生人见面第一句也许就是加个微信好友吧,微信已经不仅局限于在家人朋友中,也更多的在工作、娱乐等多种不同性质的场合中出现。
但当朋友圈中全是用买来的虚假信息打造的虚假人设,那么朋友圈是否就缺少了一份诚信交友的真诚?微商做生意靠的是品质,虚荣心的近义词满足感的获得靠的是个人成就,获得异性的吸引也要靠个人魅力。每个人都有人设,人设一词并不是一个绝对贬义的词语,人设是对一个人的标签,基于人的固有特质所打造的人设自然是难以被摧毁的,而用钱买来的人设一旦出现问题就如同空中楼阁。
有人设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人的设定不是本我,抛弃本我装修而来的“人设”又有何用?既然是在朋友圈,真实真诚才是交友之道。
80#
发表于 2019-9-27 23:44:25 | 只看该作者
人类的事,与艺术本身无关!
9月18号,《北京青年报》有这样一则新闻:《示范人体写生引争议,川美院回应:不可思议》,有网友上传了一组大学美术课堂教学照片,配文称“川美院长亲自写生师范确实厉害”,但是“该不该画裸体”却引起网友热议。
基于中国传统保守的观念,有不少网友抨击画裸体是一种“耍流氓”的行为,涉嫌淫秽色情的画面,这引起了不少美术生的不满。其实早在公元前6世纪,用裸体模特进行描摹已经开始并流传至今。如今,裸体绘画已经成为美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按理来说不应该值得大惊小怪,这种质疑实在令人诧异。
对于裸体画像可能有人无法达到感同身受的灵魂共振,因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审美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人质疑这是一种低俗文化,有人说这已经不是审美问题,而是社会观念在退步的问题。
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它既可以是是大众的艺术,也可以是小众的艺术。绘画作为艺术的一种,已经早已不局限于物质层面,而已经提升到精神层面。俗话说:“你怎样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你所看到的样子。”我们尊重审美差异,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尊重恶意曲解艺术本身。
中国人骨子里是传统保守的,并不是传统保守的性情有什么问题,相反,这一性情也是中国人不同于其他民族特有的性格。而当传统保守碰上一群对艺术抱有充分热情的艺术分子,碰撞出来的不应该是炸药,而是火花,双方都应该尊重这份热情。存在即合理,两者不是互斥关系,而是可以共存的关系。不能够欣赏大可不必以脏鄙之心来评判他人,而这句充满攻击性的言语也恰好暴露出评论者的腌臜内心。而艺术本身不会生气你用腌臜眼光来看他,它依然会被能够欣赏他的人珍藏,因此艺术工作者也不必急着辩解,“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自有能够看懂的人。
求同存异,“艺术”和“传统”不是敌人,甚至可以成为君子之交,人类也不必急于站队,互相尊重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