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殷玉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级万家凝新闻日志专区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15-12-19 21:17: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万家凝 于 2015-12-19 21:31 编辑

2015.12.19  星期六  千江有水千江月
       故乡丶故人丶故事。


      “许多年来,作者问过无数人的故乡何在,大多都不知所云。故乡于许多人来说,是必须要扔掉的裹脚布;仿佛不遗忘,他们便难以飞得更高走的更远,而他,若干年来却像一个遗老,总是沉浸在往事的泥沼中,在诗酒猖狂之余,常常失魂落魄地站成了一段乡愁”。


      《江上的母亲——母亲失踪十年祭》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章。这是一篇作者萦怀于心而又一直不敢动笔的文章,是心中绷得太紧以至于怕轻轻一抚就砉然断裂的弦丝。在江南飞霜的时节,秋水生凉,寒气渐沉。整整十年,身寄北国的他仍是不敢重回那一段冰冷的水域,不敢去想象他投江失踪的母亲,至今,仍不知暴尸于哪一片月光之下……



      这些情感,恍若巨石在喉,耿耿于无数个不眠之夜,在黑暗中撕心裂肺,似乎只需默默一念,便足以砸碎他寄命尘世这一点点虚妄的自足。



      他的母亲是江汉平原的大家闺秀,也是战火频仍年代的军人之妻,外祖母边带着他的母亲步入了她的孤独一生。



      抗战爆发,外婆只好带托乡里客商带他的母亲去湘西伯父家避祸,这位母亲在那里识尽炎凉,像一个女仆般的做工求学。日本投降当年,母亲独自踏上还乡寻母的艰难路程。当她找到捡棉花纺线度日的外婆时,劫后重逢的泪水湿透了她们的褴褛衣裳。次日,她们却得知,外祖父衣锦还乡,却已重新结婚生子了——并且是隐瞒了婚史,因此不敢承认她们。悲愤的母亲闯进了他父亲的一场盛大酒会,一时舆论大起,外祖父逼迫外婆离婚,从此父女反目成仇,而母亲坚决改名换姓,以示恩断义绝。



      这位母亲对自己父亲的这种背叛只能停留在自我泄愤的地步,因为自己是军阀女儿的身份。在她报考革命大学的那天起,面对着无数的表格,她试图摆清自己与父亲这个阶级的关系,她和她的母亲属于苦难平民,然后表格限制了她的争辩,她深感屈辱与伤害。母亲与他的父亲过着艰难的生活,父亲作为矿长被打倒,母亲微薄的收入撑起了全家。苍天有眼,他下定决心与凭借个人才华进入武汉大学,大学毕业后进入警察局工作,却在1989年遭遇变故,1990年脱去警服入狱。服刑期间,父亲患病癌去世,只有母亲还在空空的房里拾着断线残布。再后来——



       再后来,母亲在自己的床褥里,留下了一封遗书,母亲投江自尽了。



      他像发了疯一样和自己的弟兄连夜沿江寻找,他请了胆大的渔民没填划着扁舟,陪他在江湾逡巡,江面果然有浮尸,只是不是他的母亲。找了许多天了,渔民也厌了,好心的码头工人劝他别找了,在此时,时间限度已经过了,永远找不到了。母亲终于是一去无迹,他彻底绝望。



      我哪里仅仅是追随作者在讲述自己母亲生平苦难的悲愤的情感,同时看到了自己母亲的影子,这篇文章,让我半夜无睡,惨烈的涟漪荡漾在我的心头,作者母亲轰然一跃划破默默秋江的身影与自己母亲昔日凌晨流泪的场面,在我的心头暗夜渗血。她们同样为了自己的儿女,为了自己的尊严,一位已经沉入江底从容赴死,一位曾经挣扎在世间苦苦煎熬。作者在初春的月夜下大放悲声,积淀了仿佛一个世纪的泪水陡然奔泻,而我,在十八年的漫长成长中,似乎也渐渐看到了我母亲在身后为我洒满的生生不息的浩荡之水。
72#
发表于 2015-12-21 16:23:35 | 只看该作者
2015.12.20  星期天  霜降冬至树   
      不同的人在身边发生的事情的细节中,看到了规则的强制性与受束缚者的被动性,在这样的条件下,有人选择了遵守规定,有人选择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些行为让我们羞于向外号称自己是高素质的当代大学生。法律更是如此,具有更大的强制性。



      那么从小的规范说起,我们专业大一上学期要求完成新闻日志60篇,看书8本并完成读笔,背诵经典千字文等任务,不少同学面对这些强制性的任务规定,心有不满。任务已经比较繁重,一些同学平日没能抓住时间,以至于在期末考试临近的日子,受这个规定的限制,不少同学以每天3-5篇的速度飞速增长着文章的篇数。因为自己负责更新同学们的日志,每天晚上也会花出一部分时间关注同学的写作情况。昨夜,我在浏览过200多篇近期的文章,再回想这几个月中的更新情况,发现现在的日志,篇数是增长了,质量却大幅度下降,除去一小部分仍能保证日志质量的同学,其他的日志字数200到500不等;字数少但文章可精炼丶精彩丶可读性强,字数少但若字字珠玑也是为人所欣赏的。但现实中不少的无病呻吟与味同嚼蜡的文字,让人质疑:在这样的规定下,一些学生被迫用鞭子抽着打而向前奔跑,被动的规定,被动地执行,后来的部分文章呈现“功利性”,少了份责任感与使命感。


     近几天时常在课下听到同学抱怨,面部呈现出些痛苦神色,语气中也充斥焦急与迷茫:“我的日志还有30多篇没能完成,读书笔记也没写,唉——”叹气过后,漂浮在她的双眼前的迷雾却又迅速被手机屏幕的光亮拨开,迷雾后本该呈现的理智与正确的做法,被这妄图想要替代阳光的手机光亮抢先一步走上前,钻入她的双眸。于是即将清醒的大脑与双眼,被这虚伪的屏幕亮光牵着鼻子走,方才的抱怨在下一次想起来前,消失的一干二净。



      规定的被动执行,结果可能会有三个:高质量丶低水平,还有一个是无动于衷。我走向二食堂的路上,一些人横穿马路亦或是三三两两结伴堵塞马路,待机动车辆经过才往旁边挪了挪。马路退化成“人路”,前进者有说有笑, 或许认为人走路应该走“康庄大道,偏侧的小路我步行走,狭窄的小路我不行走”,为个人之方便,纵使再多合理与细致的规则规定效用也会低于预期。我再观察主动遵守规则的人行道上的同学, 有些是走路慢了些,甚至遇到大树枝桠需要弯腰低头,至少他们是不用顾忌后方有无机动车辆突然袭来的情况,也没有多次回头探视后方情形。短暂的行走过程,倒是让我看到规则下主动与被动的情形与效果。



      无规矩无以成方圆,遵纪守规为学生之守则,之首则。
73#
发表于 2015-12-21 16:25:05 | 只看该作者
2015.12.19   星期六  长夜沾湿何由彻
      
     从法律说起,法律是一种特殊的法律规范,无规矩无以成方圆,无法无以成天下,人的行为既需要法的规范,也需要德的约束;前者硬性,后者软性,在必要的关头,强制性的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在人的求学历程中,从小学到高中,关于考试纪律中,凡有作弊者,学校将按“违规”处理。因部分学校要求与执行情况不一,亦或是不够严格,学生因自身约束力不够,不劳而获的鳄鱼王迅速膨胀,驱动着他们向反方向行走。在参加大学生四级英语考试前,英语老师反复强调现在四六级考试作弊不再是“违规”,而为犯法,问题的严肃性迅速提升。今日的我坐在考场上,考场的这位老师站在讲台旁,手捧的白纸黑字复印件,以严肃而冷静的话语告诫我们需守法考试,并一一念出相关的法律条文,坐下十分安静,大家大概也是明白了考试的严肃性。相信随着这一系列相关考试法律的颁布,一部分学生作弊的欲望将被关进笼子中,而考场里不苟的监考氛围,让我感受到法律比普通法规更为强大的约束力。


     生活中一部分人不懂法,以致个人权益被大量损害,受害者却浑然不知。我在路边行走,见到“随地大小便,罚金200”的字样;在北门外的小店铺里吃饭,见墙上贴有“浪费粮食,双倍收费”的告示;商店镜子旁的“偷一罚百”的白纸黑字警示等等,这些颁布所谓“条例规定”的人出发点或是为了维护个人利益,或是好的初衷,但他们的方式却是错误的。我们真的明白有罚款权的是哪些部门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十五条,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从这条法律规定可以看出个人丶各种经营单位是无权罚款单,而一些人自知 “理亏”,钱交了也就罢了,这些事情反映出了部分人法律意识的淡薄。



     掌握了基本的法律意识与法律知识,相当于持一把理性与维护个人权益的钥匙。在我十多岁时,母亲与我一同去超市购买了一台取暖器。付账时,母亲坚定地索要发票,而柜台人员为难的给出许多理由拒绝开发票,因为也有不少买了大型物品却未索要发票的人,站在后方正观察我母亲与柜台人员的对话。柜台人员最后愿降低价格出售给我们,我不知母亲与她们的“争辩”何时终止,母亲却开始据理解释,严肃地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权益,句句有理,柜台人员哑口无言,最终妥协,开了发票。母亲是理智丶冷静并同时注意自己言行礼貌的条件下,维护了自己的权益,而非吵闹索取。临走前,柜台人员感叹地询问我母亲的职业,我母亲回答是教师,后方回应:“我说呢,老师素质高些。”惹得我母亲也发笑了。这件小事倒是在我脑海中形成烙印,深刻意识到法律这把如水般可柔可刚的武器的作用。


      法律在个人使用上,可以很好维护个人权利,对这把保护伞的而使用,也需合理化,理智化,同时不可忘小处之规。法与规原一家,被动地执行是比不上主动地了解丶遵守与使用之效。
74#
发表于 2015-12-23 00:10:31 | 只看该作者
2015.12.22  星期二  狐裘不暖锦衾薄
     

       书的封面是一扇窗,窗外是一片泛滥浪花的深海。这扇窗,不是有玻璃的窗户,让人注意的,却是窗户最下方那道横线,是窗户的起点,也是一条水平线,甚至在读者与观者的眼中,是窗外大海的海平线;书中每一页下方,印刻类似尺度单位,与书名对应。



      “观念的水位”,观念是水么。观念和水有着共性么,观念是抽象的宏观概念,怎会用量度单位衡量?



       刘瑜,这位清华大学政治系的学者与作家,将自己零散的重量与清晰度不同的文章集合一起,这些文章虽风格旨趣有些差异,可能会给阅读带来一些跳跃感,但相信除我之外,也会有人较为冷静与理性地阅读这本书,体会每个故事的主旨与指向。



      第一篇文章题目为《素什么质》,这倒是让我联想起一个无关的名称,曾经有人称我“家了个阿凝”,这倒是有些趣味的,一个固定的词语名称搭配,人为拆开后会产生什么新的意思?作者以这个题目,引出文章开头。一些人可能会注意到,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很难译成英文,比如“瞎折腾”“精神文明”等待,在此类词汇中,有一个就是素质。



      从一些国外报纸上的语言隐晦传达中国人素质水平高低,到国内部分媒体直接承认中国人素质存在问题,以至于有人认为“素质”这个词前面少了“中国人”,后面少了“低”,这个词就是“少胳膊少腿的”。倘若如书中虽说,尝试用“quality”翻译出来,大概为“中国人质量很低,所以中国人不应该……”这显然是赤裸裸的种族主义。




      我从近期的一起外教课说起,却是让人对这个问题有些思考的。外教询问本专业学生对日本的看法,虽说大部分同学怀着“有趣”“开玩笑”等的轻松心态,脱口而出“agreessive(好斗的)”“rude(粗鲁)”等贬义词,这不乏让人瞬间明白,大家是将二战及其他历史原因与现世接轨,理直气壮地评价,乃至几乎没有称赞词汇。外教当时脸色是比较复杂的,拿着话筒顿了会,告诉我们,在他的眼里,日本人是礼貌的,文明的。座下一片尴尬气氛,不知如何回答。这侧面也反映出一部分人看待事情的角度与价值观,素什么质?先将心态变得客观公正化吧。




       如果”素质“指的不是文化水平,它还可能指什么?是合作精神吗?有人说中国”一盘散沙”,也有说“三个人是一条虫”的说法,这被视为中国人素质低的证明。一些学者却指出,中国的传统并不是一盘散沙,传统的村落会有这密切的社会交往网路与自治传统,村里需要修公路,挨家挨户装电灯,修个水渠,解决个问题,亦或是佳节中的唐人街,灯火锣鼓声一片,那些离开中国上百年的社区,逢到此时是会欢乐相聚的,这些情景也很难说明中国人骨子里缺少凝聚力。




       这便是“观念的水位”,从这一个故事中,传达出“观念的变化,知识的传播与价值的澄清依赖于人的努力”的的思维,你的水位有多高,决定了你的观念如何。回到第一个故事中,公民素养的培养,首先需要一个公共空间,那些说“中国人素质低,所以中国不应该如何如何”,也许可以考虑把此话改为“中国人素质低,所以中国应该如何如何。”
75#
发表于 2015-12-26 01:15:21 | 只看该作者
2015.12.25   星期五   暖阳暖人心


      “凡人不知道缪斯会走哪些路。如果她再次造访你,请带我向她致意。”



      一位出版商就这样写下一位未来的出版商的退稿信。这本书,体裁却是较为特别的。曾有位出版业界高层拒绝评论书中某些误判的例子,唯恐它们毁了别人的一世英名。他甚至对这本书的宗旨嗤之以鼻,唯恐“污蔑”了众多出版社。这本书是结合出版商对不同的作品的退稿信与该作品后来畅销的现实进行的文字对比,且附上编者与读者对该书后来的评价来写的。这倒是让我有两个体会:“编辑永远不会有纰漏”的想法是错误的;个人作品被否定,勿灰心丧气,不少人在退稿后,还是获得了一举成名的机会。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作品《大地》为多数人所熟知,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女作家。在被传教士父亲带到镇江后,接受了上海早期教育的她,后来曾在中国教书。有些文学批评家认为,她之所以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非仅仅因为她的写作技巧,而是书中透露的人道主义情怀与跨文化的交流。



      《大地》讲述了一对中国农民夫妇及其子孙们的故事,在此书中可以看见不少的有关农村生活的细节,还可以看到中国农民如何以坚忍的生命力熬过荒年。书中另一个情感倾向,却是批判城市生活的。显然,赛珍珠偏爱的是乡村生活,而对被西方文明与资本主义浸透的社会偏向较少。出版商却拒绝了这份稿子,他们认为“很遗憾,美国大众对任何有关中国的事物都没有兴趣。”就是这样的带着情感倾向于意识色彩的立场,在开始拒绝了这本经典的作品。后来这份作品却被广大群众所知,推广到人群中间,作者用小说向世界介绍中国,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变大,世界开始注意中国。不论出于什么背景,至少证明赛珍珠的作品是能够有价值且能够被群众认可的。



      在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为人所知;在加拿大,则有女性小说家梅佐,她的16本以贾尔纳山庄为主题的小说,叙述了一个家族的百年轶事,可称北美版的《百年孤独》。如她的小说《贾尔纳庄园》以倒叙手法展开故事,小说一开始,女主人公再过一年左右就要年满一百周岁了,随后故事却又跳回1850年,这带有奇幻色彩的手法与风格,给这本书平添一分魅力。出版商在初次拒绝出版这本书的退稿信中说:“书中人物被刻画得像个木头人,这部手稿真是个败笔,倘若把它出版,对于读者将是一场灾难。”这样的话语对于作者来说是一场活生生的灾难,不论作者当时心情如何,至少在后来书籍的畅销证明的书本有的价值。



      有些退稿信跟随他们那些出版社一起消声匿迹了,有些退稿信则像时光宝盒一样,封存在某个角落。这本书的目的大概不是主要嘲讽编辑与出版商多 么的愚蠢,以至于这些经典之作被他们退稿信中的“污蔑”性语言数落的一无所处,而是激励着这些还在写作路上奋斗着的,对写作还怀揣希望的人们,在文学创作的路上继续走下去。
76#
发表于 2015-12-27 01:28:57 | 只看该作者
2015.12.26   星期六   过后冬至易暖阳

      在白色小包与“笨重”大黑包中艰难抉择,最终仍选择了后者,回想起碰到的同学见到我的反应,大多数是:“你这是背着炸药包么”类的调侃语言,我的心中多次做着抚额撑桌的经典动作,脚步却已迈开,向楼下走去。



      已经8点了,广场上摇曳的灯光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时辰上像是已晚,打开门走向外界,却是发现雾气沉淀在空中的模样已经擅自剥夺了钟表显示的“时间氛围”,本该是较晚的时间点,在此时此景有六丶七点般的阴冷氛围与创造出一个昏暗世界。往前走,风撕扯着手背皮肤,我停下,风停了,也躲在不知名的角落,不再肆意割着我的皮肤;我提起步子向前,那阵风阴魂不散地再次撩拨我的脖子与唯一暴露出的其它几寸皮肤。背后的大包遮挡了身后的寒风,温暖的感觉让我加快脚步,渴望逃离这个让我颤栗的环境,求得背后一小块区域的温暖扩大到我的全身。



      目标直指“酱香饼”阿姨,我想起室友多次指出我“中午不好好吃饭,却吃酱香饼”的话语,庆幸此刻的清晨“命题”让我躲避了“良心的谴责”,毅然决然登上了一小节台阶,开始晃动着身子,试图引起铺子后面的阿姨的注意力。



       阿姨侧着身子对着我,倒也开着手机,坐在凳子靠在右侧的木桌子,眼睛没有什么神采,盯着桌角不知在思考什么。我左右晃动摇摆的身子成功引起了阿姨的注意力,且只是两秒钟的事情。阿姨立刻起身,手中开始摸着架子,头却是没有低下去,直直看着我笑:“吃什么?”我重复着每次来说过的话:“酱香饼。”静静等着酱香饼按斤撑好,自己好抓着一抹小温暖,逃离此地去另一个更温暖的世界。



      今日阿姨像是心情比较好,主动搭起讪来,虽说平日阿姨也会对不同的学生说些温柔而家常的话语与问候,此时话比平日多些。



      “今天你没有课了吧,应该比较轻松了。”



      阿姨麻利地打开袋子,将酱香饼慢慢夹进袋子。



      “阿姨,我去教研室。”



      “啊?那你今天好好玩。”



      我愣了一愣,阿姨显然是没有听懂我在说什么,常人大抵是放弃对话,我却又接了句:



      “教研室就是老师的办公室。”



      阿姨突然晃了一晃,干干地笑了笑,手上放酱香饼的动作没有停止:



      “对不起啊,我不知道你是老师。几点上班啊?”



      我呆了一呆,没有反应过来。等到阿姨把酱香饼都装进袋子后,没有反应过来。阿姨特意比平时还多撑了些饼,热情地递给我。此刻,手穿梭在空气中的动作掀起一阵冷风,“锲而不舍”地继续开始折磨我的游戏。



      直到阿姨将袋子递给我,我仍处于茫然状态,错过了纠正阿姨错误判断的最佳时期,我选择了沉默,阿姨却再次为我道歉,解释没有反应过来我是老师。阿姨解释的间隙,我顿了顿,脸扭向一边,臆想着眼前飞过一只环绕着省略号大黑点的乌鸦,默然无言。



      “来给你。”阿姨比平时的动作更要麻利,饼也比平时多了些。我站在小摊正前方,眼睛余角瞥见“炸药包”的肩带下方,思考阿姨是怎么认为一位背着“巨大”背包的人会是老师。阿姨显然高估了我的年龄,起码第二次判断是如此。想到此,我的心中突然笑出来,却还是一副冷静的样子与阿姨告别。身后的“炸药包”像是失去了些温暖后背的作用,更加催使我加快去教研室这个温暖区域的步伐。



      由此,我得出结论两条:话一定要说清楚;尽快解释与纠正别人的误解。今天被冠以“老师”帽子的我,回想起此事倒是有而发笑:是什么又让阿姨再次相信我的年龄在她所判断出的老师年龄的中间位置?
77#
发表于 2015-12-30 01:26:03 | 只看该作者
2015.12.29   星期二    岁月青霜不敌剑寒


      我可以不同意你说的每句话,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我们可以内心痛苦,放弃学习丶睡眠丶娱乐的权利,但是请不要长期剥夺我们自由的权利。我们是自由人,请给予我们应有的自由空间。



      5个月前,被赋予使命的我们,自恃可渐渐了解与掌控即将面临之挑战。当日我们激动万分,站在新的位置,怀着热情,去完成新的使命。我们自以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与耐心去承受即将来袭的大部分挑战与挫折,现实让我们,在不少的深夜里,内心痛哭流涕。



      我恐惧周末,甚至在周日关机。关机过后,想起班委群时刻需要关注的动态,内心惶恐与纠结的打斗中,后者战胜前者,现实战胜理想,手机之门再度开启,负担之石再次肩负。我曾经一度以为我能掌控老师与辅导员给我布置得所有任务,并且是认真完成,不允许有一丝敷衍。我发现我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可是我已经连续3个多月睡觉3个多小时了。我的身体向我抗议,被我无视,不愿回到高三喝咖啡度日的日子,自持年轻体力强盛,自以为是地坚持着,直到身体系统有些紊乱,沉静的心开始烦躁,耐着的性子开始磨破,坚定的信念被现实残酷地鞭笞——我想请给我们一个安静而又自由的一天,哪怕仅仅是周末的一天。



       我们三个曾信誓旦旦,毫无怨言,于是我们强按心中想法,长期间来,不经意间向室友透露了心中苦恼,随即羞于个人忍耐程度,眼前藤蔓疯狂缠绕最后几丝光线,吞噬掉昔日的阳光,落得心中泥潭的翻滚与咆哮的姿态。


  
      我已经一个星期没能看书背书了,被剥夺了看书的权利,让人痛不欲生。我多次敲键盘,想记录心中的千万缕焦心念想,无奈几字敲出,迅速删除:给他人创造自己无能力与嘲笑自己的理由。于是我们在单独相处的时间里,低着头,制造着玩手机的假象,却实质上进行着一个又一个繁琐的任务。



      今天的问卷调查,是第三次做了,每一次花费我们三个班班长巨大的精力,第三次我和赵梦玲已经后怕了,不敢再把统计交给他人。前两次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交付给他人,最后出了些小差错,以致全盘皆输,重新再来。今晚想实验,两人长时间能够完成多少任务,结果却告诉我们,两个人努力,5个小时下来也不过完成160份左右,我们就这样陷入了“精确”与“效率”的矛盾中。



      我看着三班班长赵梦玲无神的双眼,为了准备游园活动,她昨日中午与晚上皆没有休息好。淘宝购物,原本顾客为上帝,店家为服务对象,此刻在我们身上却发生了转变。仓促的通知,平日的繁忙,让我们不得不有求于淘宝店家,而赵梦玲正是扮演了这一角色,忙到焦头烂额,一方面顶着下周考试的压力,接受问卷调查问题百出的情况,忍受着明日游园活动一整天从老区跑到老区,可能无法吃饭睡觉的现实,她无力地刷着手机,或是转变位置,敲打着电脑键盘,紧促着的眉头,隐隐诉说了她内心的无力。



      我看到二班班长疲惫地坐在对面,打开笔记本电脑,翻开一摞又一摞问卷调查,这第三次重新做的问卷调查。我走向前问他怎么像是没有睡醒般的,他没有像往日回复我,反倒将眼眸垂了垂,没有什么反应。空气一瞬间凝滞,我也没说什么,静静翻着剩下的问卷。“今天有点累。”过了许久,他才将双眼的千斤石扔掉,睁开眼睛继续开始手头工作。我看着教研室来了的同学,抓住时间正在复习新闻史,有些无力,有些惆怅,有些悲伤。



      但是,夜深人静时,我却这样询问我自己:



      你我有没有想过,三次重新的调查统计,我们究竟获得了什么?



      至少我们明白许多事情质量大于效率,一招不慎,全盘皆输;至少我们自己编辑出一个网上调查问卷,采用网上调查方式将纸质选项调查转移到前者上;至少我们三个在这样的情形下,能聚在一起,动用彼此的智慧再次分析与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至少我们分担了大二大三的学长学姐的任务;至少我们还有这个信心与责任去完成这个任务;至少我们将自己逼迫到时间短暂而学习高效率的学习机会……



      生活不断鞭笞着我,我不得不向前奔跑,不要总想着我何时能够逃离鞭子的顶端,至少在逃离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提高自己奔跑的速度与技巧。
78#
发表于 2016-1-1 11:17: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万家凝 于 2016-1-1 11:26 编辑

2016.1.1    星期一   辞旧迎新新气象
(新年第一天发送给老师的一则QQ信息)
寄给刘老师:
    刚刚看到了您重新写的媒体启事,我才明白,启事也可以写得这样生动形象,而非生硬刻板。昨天在教研室很开心,也觉得很特别。虽然和往年一样, 是老师同学一起在过的,却是气氛很轻松的丶在教研室一起吃东西丶聊天谈心度过的。赵梦玲告诉我您希望我尽快赶到,您也打过我几次电话,让我有种在家里我妈打电话让我赶紧回家吃饭的感觉。当时我在科技之光舞台,后来走的有些慢,有点晚才赶到。您昨天晚上告诉我,不会帮我忙,其实我很疑惑,我觉得您一直在帮助我,也可能是在帮助每个学生,看哪个学生知道您的意思了。我说的“帮助”,并不是学生请您物质上的帮助,或是请求您帮助我们直接做什么事情。我指的是很多方面,交通规则意识,大学生更应该树立竞争与学习意识,养成读书的习惯,礼节礼仪等细节。这些是我在上大学,听到您多次强调后,我会想起我母亲在我人生旅途中不断提起与重复的话,这让我更加重视这些东西。这些,不是一直在帮我么。


    您说不会帮我忙,我挺惊讶的。我大概是羞于向别人寻求太多帮忙的,我妈教我做一个独立的人,走投无路的时候务必静心再想办法。何况我妈妈原来带着我,她几乎没有找别人求过什么事情,基本是自己独立于非常顽强地解决一个个问题,克服一个个困难。我虽然没有她的意志力那么惊人,但是她让我学会独立。比起前者,我想接受更多指导性的精神“帮助”。大概因为我是一个更重视物质精神的人。


      从学生的角度看,怎样才能没有过多的目的,能够一心的渴求丶追求自己作为学生本该做的事情,大概是没有过多的不合理欲望。没有了这些东西,目的就很单纯;目的很单纯,也变享受的是追求的过程,当然也需要非常清晰的方向和目标。我从来没有觉得大一学生谈论考研很远,和我上高一时就紧张高考的感觉是一样的。


      这个星期过的让我愧疚和揪心,活动多,事情多,晚上能做自己的事的时候已经比较晚了,我想着下星期接踵而至的考试,倒是没有紧张很多东西没能复习,倒是计划着更周全的计划,考虑怎么样启动高三模式,把前两个星期的失去的时间与本该做的事情,弥补与完成。


     刘老师,再次祝您元旦快乐,带领我们15级学生走向新的一年!
79#
发表于 2016-1-2 10:58: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万家凝 于 2016-1-2 11:46 编辑

默默走过大一上半学期

——我与新闻系的邂逅

文/万家凝



       脚下踩着的是一架独木桥,自身性命难保,未能站稳,却伸着脖子望着另一条大道。独木桥在晃动,远方的大桥被厚重的雾气笼罩,进退维谷的人该如何选择?现在,我将讲述这四个月来,我是怎样在这座高山攀爬,跌入山坳中又是如何爬起的。



      初次见到这个专业的名称“广播电视学”,第一反应是偏向艺术化的专业,记得假期加入新生群,群内有人告诉我,12级的唐微是我的直系学长。他的群备注却是以“新闻”为前缀的,这让我感到不可思议:我到底学的是什么专业?我倒是没有问谁,静静看着陆陆续续进入15级新闻新生群中的同学们和我一样的疑问,他们的问题大部分在群中得到回答,我将这些聊天记录翻阅,了解到我们是所谓的“新闻系”。这立刻让我想起了新闻联播与人民日报,心情顿时有了变化。诚实地说,我很在乎自己学的什么专业,至少“新闻”让我觉得可以接受。我想起了小学时取得的“小记者证”,记得我曾经是有那么的一个记者梦,只是有些遥远,以至于我仿佛已经遗忘了它,只剩下翻箱倒柜时,发现的那个静静躺在箱子中的证书。



      第一次与刘老师的交流倒是挺有意思的。初次进入15级新生群,刘老师大概是看了我的资料,发现我是河南人,便在群中告诉我是他的老乡,这让我十分惊讶,那几页聊天记录至今如歌曲刻在磁盘般存在我的脑海里。群中有学长反抗:“刘老不能偏袒老乡。”看到这句话后,我忍俊不禁,我放下手机,给自己母亲分享自己的发现。



      我是不怕老师的,自己从出生起,便和老师们生活在一起。虽说老师的资历各不相同,他们面对学生表现的喜怒哀乐却是不尽相似的。因为这些原因,我十分喜欢与老师交流,刘老师也不例外。不同的老师有着不同的性格,并非都喜欢被学生打扰。经过多次交流,我渐渐发现他是一个与初中高中老师管理模式相似的大学老师,这与我之前听到的“大学老师都不管你们”的话相悖。我自己笑了笑,没什么别的想法。已经习惯了高强度的管理模式,或许我不会对专业的严格管理方式产生心理抵抗。



      9月7日,我已经来到了西南科技大学,比其他同学早到了几天。得知刘老师已经在校,我的母亲便陪我一起进入校园,而我去找刘老师背诵“千字文”。那时候我的内心是惶恐不安的,我认为暑假应该把这6篇都要背诵完,假期却没有抓紧时间,注意力没有高度集中,只背了一篇半,我的母亲也批评我“效率低”,对我不满。在给刘老师完成第一篇背诵后,刘老师却表扬了我,这让我不可思议。他说我是背书最早的学生,我看着仅仅的一篇背诵的文章感到“羞耻”,何况讲记只看了五分之三。刘老师的第一次表扬,是我坚持这个专业第一个坚持的理由;暑假写了46篇文章,同样被表扬,这让我再度有了愧疚感。进入新闻系新生群后,离现在已有70多天了,我却没有做到真正的一天一篇——大抵是与我高中时身旁那么多上清华北大丶985的同学们相比,他们怕是做这些事情效率丶质量丶数量上会惊人。这就可以解释,我为什么在这个专业不敢放慢脚步:强烈的愧疚感与羞耻感,自卑感与不甘落后感。



      可是问题来了,后来我被选为了临时联络员,再后来成为了班长。我不能说职务丶生活丶学习哪一方面的繁杂事务多,只是加起来,让我难以胸有成竹地很好完成。刘老师让我检查同学们的背诵情况,更新媒体案例库,更新同学们的日志等等,张老师通知我们开会丶讲座丶做事情,我自己要复习丶预习丶整理生活上的事务,这些事情加起来,让我逐渐承受不住。我非常不喜欢做事情做得很糟糕,以至于拿出来让人不忍直视。写的新闻日志也是,背书也是,做生活中的事也是。那段日子,我因为每有一些时间可以看书时,QQ上便会有同学找我背书,有些甚至没有打招呼不请而来,有些甚至不分时间,晚上11点的也有;而背诵得情况又是“千奇百怪”的,有的背了一会觉得不熟要明天背就走了,有的觉得背的不够好,背了一遍又一遍,我只得听了一遍又一遍。我看着桌子上的专业书,心中不知是什么感觉。等到有时间了,又需要更新龙新网的同学们写的日志链接丶更新案例库,这些完成后,才能开始写新闻日志,等到一切完成了,已经夜里3点了。



      这就是我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极大的痛苦之中。长期的3个多小时的睡眠,让我开始焦躁不安。我无法处理好班长事务丶帮助刘老师处理事务丶自己的学业丶自己专业中的媒体这四个方面的事情。我几度怀疑我的能力太小,或者是效率太低。我不想把老师说的任何一件事情漏掉,我想要全部做完,并且要拿出来能见人。于是我自己把自己陷入了怪圈,听他人说大学后遇到事情不能抱怨,于是我忍着,忍了很久,以至于开始独自一人时焦躁不安,逐渐没有了先前做事的平静。于是我打电话告诉母亲,大概有6丶7通电话是哭诉我的痛苦,我母亲告诉我学会放弃一些事情,不想做的事情让班委做。我始终不愿意有的事情分给班委,与其让班委因为增加任务可能会不情愿地被迫做,不如自己做,以至于我后来分配他们任务,自己是惴惴不安的,这让我母亲十分恼火。



       后来我终于敢告诉刘老师我的一些苦衷,他将背诵的任务与更新案例库的任务分配给了他人,在我担子轻了后,准备选择自己想进入的社团丶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时,班长的事务开始繁多起来。我想写自己专业媒体的“周刊”“时报”,因为事情的矛盾,只得选择稍微任务轻松些的“广播”;我甚至退了唯一的校园电视台播音组,“沦为”了“光杆司令”,没有加入任何组织。多少个晚上,我悲愤地骂着自己,为何效率这么低,为什么不能把事情把握手中,为什么不能疯狂学习,不学习你就落后了啊!!为何又将自己的睡眠丶吃饭时间缩到几乎没有,以至于现在身体出了一些问题——在这样的尖锐矛盾与自责中,我开始产生“我要转专业的念头”。



      “我要转专业,我要做一个普通的学生,我不要职务,不要被迫做事情,不要被他人打扰,我不需要别人需要我,我只想看自己专业的书,看很多课外书,去参加一个自己喜欢的社团,让自己的生活不被突然而来的事情打乱;我不喜欢热闹,我想自己一个人安静地做事情。”在这样的想法下,我开始产生了极其强烈的转专业念头。在此之后,我想更加努力的学习,即使是走,也要别人看到,我不是因为害怕专业任务繁多而走,我是因为兴趣爱好而走,我是有能力的,我不想被人看不起。




      的确不是因为我的专业的问题,倘若让我没有其他事务,让我每天写3000丶4000字的稿子,我是十分乐意的。我对专业没有讨厌,也不觉得任务哪里多,每天都做,顺水渠成,滴水石穿;但比起法学,前者在我心中地位更高一些。我尝试爱新闻系,可缠绕我的职务事务让我难以抽身。我开始畏惧手机,畏惧电脑,畏惧网络,周日我逃出寝室,立刻将手机关机,求没有任何人打扰我,让我做什么事情,让我安静地过一天。



       2015年12月31日,15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我在东八舞池难得的与六位室友一起,看着舞池里舞动的人们,牵着手兴奋地旋转,走动,跑着,灯光炫目,色彩艳丽,发散的光辉笼罩了台下的人们,将人们眼中熠熠生辉的眸子照亮,眸中闪烁的光芒跳动,化作天上星辰与舞池中隐约的人影相映衬。人渐渐多了起来,逐渐填满了台下石阶,满眼的人,满耳的音乐,我没有什么反应,坐在台下看着舞池的人群。电话。响了起来,是刘老师的电话,我没有听到;第二次,电话又响了起来,我匆匆跑到安静的地方,听到刘老师让我去教研室和他们一起吃饭。我有些诧异,却很惊喜。因为舍不得室友,被赵梦玲第四次丶第五次催促的电话中,我赶到了教研室。汤圆丶凉菜丶饮料丶白酒,这一切,让我站不稳,我仿佛回到了家中跨年的场景,或是高中生时期与老师同学们一起度过的日子。刘老师喝酒,我喝饮料,老师有些喝醉了,却告诉要学会自己成长,他不会帮我,人生的路要自己走,自己做。我想起了母亲要求我要独立,学会自己做事情,不依靠他人。我回过头看着周围举着杯子的学长学姐或是同级同学们,难抑的感情将要爆发,却在刘老师的儿子来后,注意力被吸引走,陪着他的儿子看奥特曼。就这样,我们师生在教研室度过了大半个晚上,而这晚,让我的想法又有些改变。



      我这样开玩笑说,用我的理性说真话,我会转专业;用感性说话,不会。原因只有一个,我不想让老师失望,我舍不得现在的人们。倘若下学期的我,能够很好地支配好自己的时间,在这些角色中高效率运行,我会坚持下去。我相信我的家人不会反对我的想法,无论我选择什么,他们会接受。只要我肯下定决心认真做自己所做的事情。我不知道我未来往哪走,但是我不管我走到哪里,我会尽其所能将它做到最好。大一的上半学期就这样飞逝而过,值得庆幸的是,我没有浪费过多少时间,我希望下学期的我,能够在人际关系上处理得更好,学会享受集体活动,这是我新年一个小愿望。
80#
发表于 2016-1-5 21:46: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万家凝 于 2016-1-5 21:49 编辑

2016.1.5     星期二   何处溢出梅子香
        在期末即将来临的日子里,全身的战斗细胞仿佛被召唤醒:是的,我们这周开始陆陆续续将会进行各种考试,检验我们大一上半学期成果的日子将要来临。


        桌子上堆满了舍友的书籍与各种杂物,零食袋子与教科书此时沦为同级事物,亦或是杯子紧紧贴着书籍封面,书的主人却是没能静下心来听到书的不满与抱怨,将书们的抗议声压在水果与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物身下。


        此刻,我听到了一本书的残喘声,它的脸庞依旧雕刻了多日前被我不小心划伤的墨色伤痕,它没有开口说什么话,却让我不由自主再次打开它的心窗,而我明白了它始终召唤我丶吸引我的注意力再次翻开它的原因——昔日与自己相伴的新闻史等书,如今再翻阅,仿佛让我似懂非懂,的确学过了,可合上书不能大脑不能立刻清晰地回想起曾经的所学所得。



        我有些恍惚,随即在一班群中发布一个公告,告诉同学们:考试仅剩一个星期,希望同学们晚上能够忍住看视频丶玩游戏的欲望。无论多么想放松,这一个星期决不能放松。



        公告发布后,我默默将聊天框关闭,没多久桌面的右下角却又闪烁起来。我再次点开聊天框,是同学们支持我发布的公告的回复,一句句排列整齐的回答,让我很高兴,我们的同学是听从建议的,也就是说同学们的斗志即将会被点燃的吧。



        正当我握着鼠标暗暗庆幸时,对铺的杨丹丹突然寝室群将我的公告再次发了一遍,并艾特了整个寝室。没过多久,我的寝室群赫然出现一条新公告:从今天晚开始到期末考试结束,每天晚上7点之后不许任何人发出噪音,不许看视频,不许外放,违反者罚款5块当室费。



        看完这条公告,我抬起头看着坐在床上的她,见到她开始拿着教科书翻阅起来,并“警告”室友:“你们都要遵守,不许说话,学习!学习!”有一位是有没有看寝室群的公告,继续看视频与另一位室友大声交流,杨丹丹在床上做虎跃状,右手食指一指,“怒视”斜下铺:“你,你,安静!学习去!”我看到杨丹丹在床上要跳起来的样子,再琢磨着她“愤怒”的威胁,忍俊不禁,随即在寝室群响应:“支持。”



        这一番小闹腾后,寝室逐渐安静下来了。丹丹举起手表,给我们倒计时,“还有5分钟,有什么话赶紧说,一会再说话罚钱。”我们寝室立刻又开始了议论,但室友们此刻的声音像故意被拔高似得,生怕自己真的失去了说话的机会,一个个加快速度,去“享受”7点前最后一点美好时光。



        “7点到了!”杨丹丹提醒我们,随即将床帘拉开一些,让光线更好的照射进她的床上小桌,她已经开始安静下来静静看书了。室友们默不作声,拉出自己摆放在大桌子下的凳子,安静地坐在桌前,一起复习与做题,不再像开学以来晚上有时吵闹娱乐的景象。这样的环境,正如贺莉开得玩笑那样:“我们要早这样,就成为学霸寝室了!”的确,在这样的环境下,若能长期坚持,一整个寝室的人们怎能不进步呢。



        这大概是开学以来,寝室最安静的一个夜晚。我希望不仅仅是坚持今晚,也不仅仅是坚持到期末考试,如果我们有幸以后还在一个寝室,我们要一直坚持下去,让每位室友都成为有学霸精神的人,去创造我们的“学霸”寝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