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灾难报道案例二集锦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5-8-13 18:59: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凤凰紫荆:强烈谴责这种恶劣行径!

@凤凰之使
【现场直击】天津迅:事故现场津政府的新闻发布会,一个记者问:危险品仓库按照规定应该离居民区多远,一圈官员面面相觑,无言以对,央视干脆直接掐断了现场直播。

60分钟前 来自 UC浏览器



32分钟前 来自 Windows.Phone客户端
  • 收藏
  • 转发 13
  • 评论 5
  • 3


72#
 楼主| 发表于 2015-8-14 11:30: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但德拉的哈索尔
天津市委宣传部长都对“愤怒家属”打CNN 记者Will Ripley的事表示抱歉了,你国豚居然还跑到推上跟Ripley说,“问题是你用了自拍杆,人家以为你在自拍或者偷拍。” Will说,“声明一下,我没有自拍杆,也从没用过,一次都没有。”











今天 09:16 来自 iPhone 6


73#
 楼主| 发表于 2015-8-16 16:39: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杨锦麟
天津《每日新报》今天的头版。感嘆:這是什麼樣的宣傳紀律,才把這個頭版整成這樣!

今天 12:50 来自 iPhone 6



74#
发表于 2015-8-17 21:23: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灾难报道的正确路数是什么?

8月12日晚,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发生爆炸,这两天来国内媒体一直在做追踪报道。那么面对突发性灾难事件该如何报道呢,灾难报道的正确路数是什么?如何提问受灾者……本刊综合对国内外数次灾难报道的反思文章,整理了一些思路与方法,供参考。

▊ 媒体应及时公正报道

指责媒体报道有偏差,是常有的事。长久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存在,这也是极力主张对有些突发性事件不作即时报道的理由之一。而支持对突发事件即时报道的理由是:报纸与公众之间有一种不言而喻的契约,报纸应为公众提供对当天事件的完整报道;扣压将导致谣言盛行,公布事实有助于防止公众因听信无根据的报道而产生焦虑;新闻报道可以对相关各方都公正,其效果也比通过扣压来偏袒某一方要好……

媒体报道的偏差通常表现为有失公正、反应迟钝、准确性差、缺乏道德、捕风捉影等等。但媒体也一直在与偏差作斗争,力求准确、全面、真实地呈现新闻,公正地报道新闻,赢得的赞誉远远大于出现的偏差,新闻扣压的理由和市场越来越小。媒体的及时报道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媒体自身也得到发展和壮大。

灾难报道的正确路数

灾难发生后,灾难报道的正确路数应是:勘查灾难现场;寻找目击者;安慰死伤者家属;拜访“有关部门”;绘制现场示意图,制作视频,说清楚灾难是怎么发生的,告诉人们事故到底有多可怕;刊登每个死者的头像,讲他们的故事,让他们像个人,而不是一个数字;试图挑战这样的“天问”:那些无辜遇难的市民,难道仅仅因为运气不佳,就要遭受如此飞来横祸?

提问受灾者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下辖的达特新闻事业与创伤中心亚太地区主任凯瑟琳•麦克马洪(Catherine McMahon)认为,采访腐败官员和采访受灾者不一样,作为灾难报道记者最蠢最懒的问题是:“你感觉怎么样?”要试着问他们:“请你告诉我发生了什么。”麦克马洪女士建议,记者在采访受灾者时,要告诉受访者:“无论什么时候你想要停下来,或者你觉得不想谈这个话题,请告诉我”,以便让受访者感到自己对整个采访有一定的掌控力,受访者会感觉更安全和受尊重。

▊ 报道权没有凌驾性

新华社驻伊拉克摄影记者黄敬文,对血腥场面已“司空见惯”,说自己拍摄一些画面“已没有任何心理障碍”,但常常“理性地放下镜头”。他说:“我不认为新闻记者的报道权、读者的知情权,理所当然地凌驾于被拍摄者之上”,“如果仅仅考虑照片本身的新闻价值,而不考虑那些已经受到伤害的人的感受,本身就是对新闻摄影职业的玷污”。美国全美新闻摄影师协会前会长威廉•桑德斯有句名言也是:“你首先是人类的一份子,其次才是新闻工作者”。

记者的处理方式

曾因深入报道遭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灾区而获奖的CNN资深记者Kathleen Koch认为,灾难报道中的遣词造句必须仔细斟酌。对于灾难事件的报道,主要应采用冷静客观的处理方式,电视记者的声音和神态要镇定专业,文字记者的表述应客观准确;尽量少用形容词或副词,即便是在社交媒体上,也不应“煽情”地刻意放大人们的悲惨感受,其目的是更容易让受众的心情平静下来。

(本文内容摘编自《全新媒体时代,要求更严格的自律》《2013年十大传媒伦理问题研究报告》《亚洲的调查性报道:使命、方法与未来》《试谈突发事件的即时报道》等,均刊载于《新闻记者》杂志)

本文版权归《新闻记者》所有
转载请获得授权

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MxNjcyOQ==&mid=210556453&idx=1&sn=a86060da66ed88741aa90489431a99ed&scene=5#rd

75#
 楼主| 发表于 2015-8-24 11:11: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灾难报道为什么不会说人话

原创 2015-08-24 曹林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某地火灾官方通报,585字“领导高度重视”占了258字,让“高度重视”及其后的通稿宣传模式再成为靶子。前段时间曾有地方因为灾难报道中的“高度重视”已成众矢之的,但其他地方并未吸取教训。毕竟是几十年形成的宣传套路,短时间内很难改变。更重要的是,这种总把灾难报道写成“领导高度重视”的官话套话,不仅仅是话语的问题,背后还是“以领导为中心”的僵化宣传思维,是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维。
  
  官方的灾难通稿已经形成一种“以领导为中心”的刻板套路:第一时间要表现领导的“领导重视”,随后要在细节上表现领导的“亲切关怀”,比如2014年另一篇引发公众吐槽的灾难报道。

  2014年9月25日14时30分许,昆明市明通小学发生踩踏事故,已造成学生6人死亡、26人受伤,其中两人重伤,悲剧让几个家庭陷入撕心裂肺的痛,也让公众悲伤。云南当地一份党报的报道引发了舆论争议,《云南日报》一则题为《省长李纪恒到医院看望明通小学踩踏事故受伤学生时要求:提供最好医疗服务全面加强校安管理》的报道中写道:

  “李纪恒走进小儿科病房,逐一仔细察看并询问每一位孩子的伤情。一夜过去,不少孩子恢复了欢声笑语,有的已经在病床上挤在一起玩游戏了。看到这一幕,李纪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悲剧撕痛人心,家长悲痛欲绝,教训非常惨痛,暴露出的问题也非常严重,可有些党报记者却习惯性地把目光聚集到领导身上,以领导为中心、拿受难者作背景写出一篇“领导关切关怀”的报道,让关心踩踏事故的公众非常反感。习惯性地“领导高度重视”,习惯性地“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作出批示”,习惯性地“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习惯性地“亲切看望受伤者”,甚至习惯性地“现场欢声笑语”。这哪里是灾难报道,分明是展示某些领导光辉形象的赞歌。(事实上,不仅没有起到赞歌效果,完全是一种高级黑,灾难报道越是突出领导,越是黑领导的形象)

  这样的报道公众已经见惯不怪,记者更是已经深入骨髓(实际上完全是把通稿拿过来照登)--不这样写的话,不以领导为中心,记者就不会写灾难报道了。完全不遵守灾难报道的新闻规律,不理睬公众对灾难新闻的关注点,而想着“宣传”灾难发生后领导是多么重视,以这种“高度重视”去维稳和引导。这,就是正能量了吗?错,虽然在记者看来是“正面报道”,却让公众无比反感,传递的其实是损耗党报和政府形象、伤害人心的负能量。

  这种总把灾难报道写成“领导亲切关怀”的官话套话,不仅仅是话语的问题,背后还是“报喜不报忧”、“报忧不报关键问题”的习惯宣传思维。网友根据这种思维编了一个官方灾难话语叙述的套路。花果山发生水灾,唐僧问:死了多少猴子?悟空:26个洞穴都淹了。唐僧问:问你死了多少猴子?悟空:有五千颗桃树被淹。唐僧:到底死了多少猴子啊?悟空:已经将活的猴子安全转移了。唐僧急了:我TM问你到底死了多少猴子?悟空忙拭眼泪:16位领导正迅速、立即、有序、果断、全力以赴地组织救援。

  这个段子惟妙惟肖地嘲讽了那种灾难宣传腔调。这种腔调不仅是以领导为中心,还有很多配套的话语体系。比如有一家电视台报道此条新闻时进行现场连线,外景记者在详细介绍了6个孩子遇难情况后,结尾习惯性地来了一句:“遇难者家属情绪稳定”。这句“家属情绪稳定”激起了公众的不满,很多网友追问这家电视台:情绪稳定是你们新闻报道的标配吗?不说这句你们能死吗?

  做这样的报道时,记者能不能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一下。如果你是遇难者家人,你会“情绪稳定”吗?如果你是观众,你是关心领导在灾难中的行踪,还是关心事件的真相和悲剧的根源?作为记录真相的记者,屁股坐错了地方,不是与公众将心比心,而总是比政府和官员的心,设政府的“地”处官员的“心”,坐在官员的位置居高临下地报道,自然就成了现在这种不近人情、不通人性、不说人话。

  这种以领导为中心的报道话语下,甚至连描述“笑”都带着浓厚的官本位色彩,有网友总结得很生动:领导总是“幽默地说”、“诙谐地说”、“极为风趣地说”,群众总是“憨厚地说”、“激动地说”、“兴奋地说”,听完领导极为风趣的话,也都是“满屋子哈哈大笑”。充满套话的话语背后,是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维。

  官方一再强调新闻报道要改作风转文风,要求接地气,而这类总写成“领导亲切关怀”的灾难报道的文风就很坏:因为不接地气所以不说人话,因为不处公众的“地”不设“受灾者”的“身”,就不会站在受众角度尊重新闻规律写报道。没有对话,就没有人话,说到底还是“新闻报道是写给谁看的”的这个问题,如果眼中没有读者只有领导,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也不信;不管你看不看,反正我写了;不管你听不听,反正我说了--那报道中必然就没有人话了。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xRYQB31SXIYDceNzAzS
76#
发表于 2015-10-3 13:16: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美中媒体对柳城爆炸案和俄勒冈州枪击案都是如何报道的?


过去几天,中国和美国都发生了社会大案:广西柳城县发生连环爆炸案,导致多人死亡。美国俄勒冈州发生校园枪击案,导致起码10人死亡。面对如此大案,美中两国媒体都是如何报道的?

中国官方的新华社10月2日报道说,广西柳城县的重大连环爆炸案已经告破,作案嫌疑人韦银勇在案发现场被炸身亡。在此之前,柳城县9月30日和10月1日先后发生18次爆炸,造成10人死亡、51人受伤。

柳城县爆炸地点发是商贸城5栋、柳城监狱、大埔镇政府、世纪联华、柳城汽车站、柳城县中医院、畜牧局宿舍、疾控中心等十多处公共场所。新华社早前刊发的一张照片显示,一幢5层高的宿舍楼在爆炸中坍塌了一半。据一些网友的描述,爆炸短时间内连续发生。

当地时间10月1日上午,美国俄勒冈州一所社区大学发生枪击案,造成至少10人死亡,20多人受伤。

事发后,美国各大小媒体对俄勒冈州的校园枪击案进行了详尽、实时的跟踪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当天晚些时候就枪击案对全国发布电视讲话。他说:“每当发生这种大规模枪击时,我都说过,仅有反思和祈祷是不够的。”奥巴马坦承,自己对阻止下一次大规模枪击案的发生无能为力,因此他恳请选民向自己所在选区的国会议员施压,推动更有效的枪支管控立法。

相比之下,同样是造成10人死亡的广西柳城县爆炸案,中国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寥寥。在官方的新华网主页上,有关柳城县爆炸案的报道被埋藏在一个十分不起眼的角落,不得不靠搜索才能找到,全文仅368个字。这起连环爆炸案的发生正值中国“十一”国庆长假期间,没有任何一位中央级官员对该事件发表评论。

反而倒是美国俄勒冈州社区大学枪击案被放在了更显眼的头条位置,还配上了近十年美国发生的校园枪击案件一览。周五(10月2日)晚,中国各大门户网站和主要官媒都转载了新华社对这起枪击案的长篇报道。“过去十年美国发生的主要校园枪击案”一文批评美国枪支管理松懈、枪支泛滥,枪祸不断。

警方将柳城县爆炸案定性为一起一般刑事案件。新华社的报道说,“犯罪嫌疑人韦银勇因采石生产与附近村民、相关单位产生矛盾而制造这起案件。”

中国各大门户网站有关柳城县爆炸的报道均为转载新华社的通稿,中国国内的社交媒体上也几乎看不到有关这起爆炸案的任何讨论。位于美国加州伯克利的“中国数字时代”(China Digital Time)披露的主管媒体宣传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在9月30日晚发出的通知称,“关于广西柳城县爆炸一事,只允许转发新华社等权威媒体消息,各媒体不得擅自派队报导此案,不能建立专题”。

记者发现,此前一直对柳城爆炸案连续报道的《南方都市报》、澎湃新闻、腾讯新闻等都已将有关报道页面删除。在谷歌上搜索“柳城爆炸”得到的来自中国媒体的相关报道基本上全都是新华社或中新社的通稿。

8月份,天津滨海新区天津港发生特大爆炸事故后,天津市委宣传也曾下令禁止天津各电台、电视台和平面媒体前往事故现场采访报道。国家网信办要求各新闻类网站规范稿源,只能使用新华社和权威部门和媒体的稿件。各网站不可私自采集事故新闻,发布新闻不可擅自添加个人理解,不要搞信息直播。据新京报报道,网信办还关闭了50家涉嫌造谣网站。中国总理李克强8月16日前往爆炸现场视察时说,要公开透明及时向公众发布(相关消息),不得瞒报漏报。“权威发布一旦跟不上,谣言就会满天飞。”


来源:中华时报社
http://card.weibo.com/article/h5/s?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cid=1001603893832176565433&from=1054593010&wm=3333_2001&ip=58.152.196.77
77#
发表于 2015-10-27 10:32: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阿富汗强震已致至少282人遇难
2015年10月27日01:02 中国新闻网 1,121
分享
添加喜爱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自动播放 阿富汗7.7级地震现场

阿富汗发生7.8级强震 已致至少280人遇难

1/20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当地时间10月26日下午,阿富汗北部兴都库什地区发生7.8级强烈地震。据路透社和美联社等媒体的最新报道,目前地震已造成至少282人死亡,上千人受伤。其中阿富汗境内至少52人死亡,巴基斯坦境内至少228人死亡,印控克什米尔地区2人死亡。
分享|评论(2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巴基斯坦明戈拉受损严重,砖头瓦砾铺满接道。
巴基斯坦及印度均有强烈震感。阿富汗潘杰希尔省民居受到严重损坏。
  最新消息:据路透社和美联社等最新报道,目前地震已造成至少282人死亡,上千人受伤。其中阿富汗境内至少52人死亡,巴基斯坦境内至少228人死亡,印控克什米尔地区2人死亡。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联合国各机构随时准备帮助救灾。

  7级强震多国有震感 伤亡总人数上千

  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消息称,此次地震发生在北京时间26日17时零9分,震中位于阿富汗东北部偏远地区的兴都库什山脉,临近巴基斯坦。此前美国地质勘探局测定地震为7.7级,后将这一数字下调至7.5级,震源深度为212公里。

  26日的7.5级地震发生后,震中附近还分别发生一次4.7级和一次4.8级地震。

  外媒称,此次强震“撼动亚洲多国”。巴基斯坦、印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南亚和中亚多国均有震感;另据央视报道,此次地震,中国新疆的喀什、阿克苏等地也有强烈震感。

  截至发稿时,综合法新社、英国《卫报》、美国福克斯新闻网等外媒报道,巴基斯坦因地震造成的遇难人数从稍早时的130人上升至147人;阿富汗遇难人数为至少33人,也有媒体称该国遇难人数已升至50多人;地震导致的遇难人数总体升至逾180人,或接近200人;共有超过1000人受伤,巴基斯坦境内就有逾600人受伤;预计伤亡人数将不断上升。

  阿富汗政府长官阿卜杜拉·阿卜杜拉称,此次在阿富汗发生的地震是“几十年来震感最强”的一次。他同时敦促人们待在户外,以防止余震发生。

  巴方此前也发布预警称,未来24时内,受灾地区还可能有较强余震。

  房屋摇晃倒塌 民众上街躲避

  受地震影响,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大量楼房倒塌和房屋破损。据媒体称,地震发生时巴基斯坦和印度建筑“墙壁摇晃”,惊慌的人们逃出室外躲避。

  据报道,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建筑物剧烈摇晃,巴基斯坦西北部和中部的旁遮普省有震感,巴基斯坦当地的电视新闻频道显示人们纷纷逃出办公大楼。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建筑物摇晃时间超过一分钟,办公室工作人员纷纷奔逃到街上。

  地震也导致部分地区电力和通讯中断。BBC在巴基斯坦城市拉合尔的记者说,地震后电话线曾中断。巴基斯坦白沙瓦的一名记者当时正在和家人共进午餐,他表示:“因为没法下楼,因此我们立即爬到屋顶。整栋房子好像就要垮了。女人和孩子都哭了出来。”

  在印度首都德里,一些学校和办公室也进行了疏散,德里地铁也一度暂停。

  地震发生时,不少民众因房屋倒塌受伤或遇难。阿富汗一所女校的女生试图从摇晃的建筑中往外跑,由此导致的踩踏事件致使12名女生身亡,另有30名女生被送往医院。


  仍有人被埋废墟之下 救援陆续展开

  据媒体报道,目前仍有人被埋在地震废墟之下。同时,由于灾区地处偏远,恐将对救援和人数统计等工作带来困难。

  地震发生后,印度总理莫迪在社交网站上说,他已经命令对任何损失进行紧急评估。他表示,如果需要,印度随时做好对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援助准备。伊朗通讯社称,该国已经准备向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派遣救援队伍。

  阿富汗政府长官阿卜杜拉·阿卜杜拉称,阿政府工作人员紧急会面,讨论地震救援工作。

  英国一位地震专家则表示,该地震的杀伤力“非常大”,幸亏它的震源离地表有200多公里。

  据报道,该地区也有强震的历史,这是由于印度北部的板块与中亚板块冲撞的结果。

  2005年,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7.6级地震,造成7.5万人死亡。今年4月,尼泊尔强震也造成近9000人死亡,90万处房屋被毁。

http://news.sina.com.cn/o/2015-10-27/doc-ifxizetf8188019.shtml
78#
发表于 2015-11-16 14:36:18 | 只看该作者
巴黎遇袭|中外报纸头版

2015-11-15叶展旗圆桌骑士会

最后一张真的不容易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jQ5MjA4MA==&mid=400852076&idx=1&sn=f81e3b2fa3f6dcaebcc1342f15579a8f&scene=2&srcid=1116KoH9L7lPuDbjHCtzamCc&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37.jpg (51.5 KB, 下载次数: 26)

37.jpg
79#
发表于 2015-11-17 18:00: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文盲李世威
我们以为我们是神族!

@殷炬律师
【中国需要什么】新加坡,德国,台湾,日本,印度的电话均打了一遍,询问着他们了解的巴黎现状,回答是统一的,一切节目均打断,滚动播出各自记者从巴黎带回的信息,唯有中国(大陆)的节目歌舞升平一切正常……中国需要的不是走向世界,而是重返人类!!





11月15日 20:34 来自 三星 GALAXY S5



19分钟前 来自 三星GALAXY S4





80#
发表于 2016-7-7 22:45: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天灾报道,世界顶尖媒体是这样做的

2016-07-07 卢曦 蒋瞰 新京报传媒研究
text | 卢曦 蒋瞰
edit | 小愚 措大
via | 新京报传媒研究(id:xjbcmyj)
连日来,南方持续强降雨已经导致二十多省份三千多万人受灾。洪涝灾害发生以来,各路媒体纷纷赶赴灾区对灾情进行报道。

以新京报为例,报纸已连续五天将洪涝灾害新闻置于头版。同时还派出多路记者赶赴灾区一线,通过视频直播、快讯、图片、评论、3D动画等多形式、多角度对此次洪涝灾害、抗灾情况进行报道,时刻关注灾害的进展,第一时间向公众传达最专业准确的信息。

其实,从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印度洋海啸到日本地震……每一次灾难都成为对媒体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和价值观念的考验。

关于灾难报道,国外媒体遵循的报道理念是陈列事实,不予以评价,不引导观众。受众关心的只有两点:灾难怎么发生、如何应对。这是灾难报道的核心价值。

在灾难报道的具体操作层面,国外媒体从灾前应急机制、灾难报道采写、灾后处理上提供了某些可借鉴之处,其中有些与当前国内部分媒体的做法亦有重合。

传媒研究(xjbcmyj)根据卢曦、蒋瞰两人的论文进行编辑整理,结合典型案例对国外媒体灾难报道做出分析,后附近年来获普利策奖的灾难报道名单及链接,以期在国内灾难不断的当下,为媒体同仁提供参考。

1

灾前
例1
美国
媒体内部会有一套完整的应对机制,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立即启动,迅速反应,及时策划做出预案,并且随着事件的进展而不断地跟进策划,随时召开会议,后方编辑部宏观调控策划,前方记者挖掘跟进, 前后方联动,制订出整体报道方案。

后方整合相关的背景资料,直接指挥前方记者的采访;前方记者随时根据后方提供的报道方案以及相关背景,有针对性地开展采访,特别是配合报道方案的宏观指导,重点挖掘现场的微观细节,将报道做深做透。这样的操作模式在美国卡特里娜”飓风中几乎被所有媒体使用。
例2:
日本
日本是一个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多发国,日本的新闻媒体为此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危机报道机制。以电视报道为例,日本各家电视台均以日本放送协会(NHK)的自然灾害报道机制为蓝本,建立了紧急特别报道机制。这个紧急报道机制包括“放送机关的特殊运作”和“节目编成”两大部分。

所谓“特殊运作”是指以NHK会长为首设立“灾害对策总部” ,采取紧急措施(制作播出设备的调配、通信系统保障等), 恢复制作和收看常态对策等。而“节目编成”则是指发出紧急预报信息、制作播出相关新闻、解析防灾政策、安定民心教育和娱乐节目制作播出等等。近年, NHK不断运用高科技手段完善紧急特别报道机制, 使突发灾害报道从“结果型”转变为预报重视。
2

报道视角
综观近年来国内外媒体的灾难报道,专业化的媒体着力发掘新闻素材,从不同角度入手,多侧面地为受众呈现出一个全景式的灾难现场。报道涵盖救生常识、灾情、贩灾救援、灾后重建、评论分析等各个方面,让读者了解到关于灾难的信息。

再从各类新闻报道的题材角度看,除了一般性的灾情速递救援情况等叙述性报道外,很多媒体记者独辟蹊径,不做简单的数字堆积,撇开对惨状的直接描绘,而是从个体家庭、伦理等不同的视角展开报道。
例1:
印度洋海啸
印度洋海啸发生后, CNN取消了正常的节目,共派出了50名记者,全天24小时在现场,还雇佣了80名当地人员,其中包括约20名记者。在海啸发生后的最初10天, CNN共播放了大约700小时的电视画面,不惜一切工本,报道第一手的硬新闻。
例2:
美国卡特里娜飓风
“卡特里娜”飓风登陆美国时,在任何时间打开电视,都被铺天盖地的“卡特里娜”报道团团包裹住。电视上所有主要新闻频道几乎是24小时滚动报道风灾。作为美国的主流媒体,国家广播网(NBC)、美国广播网(ABC)和美国有线电视(CNN)、福克斯新闻,都投人了“重兵”报道风灾。

普利策奖评委会在颁奖理由中说,《新奥尔良时代花絮报》“对卡特里娜飓风灾难进行史诗般、多层次的报道,使得报纸在服务一个水淹城市中发挥了非凡作用”。另一个因飓风获奖的《比洛克西太阳先驱报》的获奖理由是:“勇敢、全面地报道了卡特里娜飓风,给受灾读者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生命线。”
3

新闻线索的得来
在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任何人都可以是记者,利用智能手机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信息,国外最主要的就是twitter和facebook。
例1:
公共透视网络
美国公共媒体旗下的公共透视网络,大约有170000种信息源提供给美国66家新闻编辑室作为新闻素材或源头。其中“我们在寻找什么”,是记者向网民索要素材和观点的平台。在灾难中,用户上传自己的故事供记者核实并使用。
例2:
印度洋海啸
印度洋海啸中,最具震撼力、最引人注目的视频记录均来自游客和当地人用家用DV拍摄的景象。BBC开辟了“目击者的故事”、“来自幸存者的照片”、“来自幸存者的录像”、“寻找失踪的亲人”等栏目, 约收到5万封“第一人称叙述”的电子邮件,留言板的访客高达4 0万。英国《卫报》将全世界博客网上最佳的文章编辑成“来自幸存者的特别报道”。美国《纽约时报》也率先报道了海啸博客网站的情况。美联社电视新闻则要求员工四处搜猎业余摄影者的录像片段。MSNBC网站则专门开设了“市民记者报道” ,刊载读者反馈和一些幸存者的故事。
4

专业的信息核实
BBC在2009年成立“用户内容生成中心”(简称UGC)他们和当地媒体合作,帮助快速、高效地验证信息,以便媒体及时发布新闻。工作流程分为以下五大块:

A 地理定位。对照地图、已有的照片、视频,搜索到事发的精确位置。

B 语音口音监测。例,报道中东事务时,第一时间请阿拉伯语的同事来确认视频涉及到的被采访者的人声,以核实事故发生的准确位置。

C 寻找信息源头。分析事件发生的准确时间,并按照事件发生顺序排列,以供摘取。

D 气候认证。检查天气预报来确认事件和发生的日期、时间是否相符。

E 实时维护。对于被验证过的材料和事实要保存完善并实时翻阅,因为它们就是拿来进行下一份验证材料的依据。
5

采访需谨记
口述避开灾后救援的黄金48小时

灾难发生后的48小时内,人的意志处于极度脆弱期,惊恐远没有消除,所以这个时候的采访可能是有偏颇的,他无法保证所言真实,或者是否代表内心想法。记者要有长远意识。除去获得信息外,还要建立起与灾民的联系。许多好故事不是在一天或者几周里就能得到的。等到他们想告诉你的时候,就是可以去记录的时候。

2009年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后,加里·休斯失去了他的房子和财产。作为这样的“典型”,他也接受了当地媒体的采访。事后他说,在头48小时的采访里,自己根本不知道对媒体说了些什么,也不记得有谁问过他些什么。

昆士兰州信报的编辑也提到在灾难发生后黄金小时里,记者需要负责的是事实、数据的搜集,以及潜在危险的预警,而不是指望迅速从灾民身上得到动人的、博人眼球的催泪弹。哪怕得到了,在那样的环境下,也不一定是准确的。
避免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让受害者口述还原灾难现场是记者通常的做法,然而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种采访无疑会造成第二次创伤。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人物采访了。南佛罗里达州大学传媒教授丽莎·许韦里宁以及先驱报记者、城市版编辑斯考特·诺斯在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后建议:在倾听的过程中,切忌惊讶,切勿同情,切勿催促,即便是在社交媒体上,也要收好情绪,认真对待被采访者提供的资料,结束后记得交换联系方式。
6

灾后
欧洲

传媒应急中心(emergency journalism)由欧洲新闻中心倡议成立,汇集相关新闻和资源、专门为媒体报道极端灾难事件设立的网站。网站专注于如何使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内容管理工具、多层次的地图, 支持媒体报道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和政治冲突。
美国

德特灾难新闻研究中心总部设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研究生院,对在职新闻工作者、精神健康从业人员、研究者和新闻学教师进行训练,并奖励任何报道创伤性事件的在职新闻工作者,尤其对于受到创伤的记者进行康复治疗。
近年来获普利策奖的灾难报道作品名单


2005年 特稿写作奖
芝加哥论坛报 茱莉亚·凯勒  
关于伊利诺伊州致命的龙卷风的报道(3篇)
链接:http://www.pulitzer.org/winners/julia-keller

2006年 公共服务奖
比洛克西 - 格尔夫波特太阳先驱报  
关于卡特里娜飓风的详尽报道
链接:http://www.pulitzer.org/winners/sun-herald

公共服务奖
新奥尔良时代花絮报
关于卡特里娜飓风的报道
链接:http://www.pulitzer.org/winners/times-picayune

突发新闻报道奖
新奥尔良时代花絮报
关于卡特里娜飓风的报道
链接:http://www.pulitzer.org/winners/staff-63

2009年 突发新闻摄影奖
迈阿密先驱报 帕特里克·法雷尔
艾克飓风和其他致命风暴在海地造成的灾难
链接:http://www.pulitzer.org/winners/patrick-farrell

2010年 调查报道奖  
ProPublica网站与纽约时报杂志  谢丽·芬克  
关于新奥尔良一家医院医生在卡特里娜飓风期间经历
链接:http://www.pulitzer.org/winners/sheri-fink

2011年 突发新闻摄影奖  
华盛顿邮报
卡奥尔·古兹、尼基·卡恩和里奇·卡里奥提  
关于海地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绝望
链接:http://www.pulitzer.org/winners/ ... n-and-ricky-carioti

2012年 突发新闻报道奖  
塔斯卡卢萨新闻
对于当地致命龙卷风的详尽报道
链接:http://www.pulitzer.org/winners/staff-72

2013年 特稿写作奖
纽约时报 John Branch
关于雪崩的报道,该报道的多媒体新技术的使用是很大的亮点
链接:http://www.pulitzer.org/winners/john-branch

2015年 特稿写作奖
洛杉矶时报 Diana Marcum
关于加州抗旱
链接:http://www.pulitzer.org/winners/diana-marcum

参考资料
《新闻实践》2008年第3期《国外媒体应对自然灾害报道的五大对策》作者:卢曦
《新闻实践》2013年第6期《社交媒体时代国外灾难报道的理念与机制》 作者:蒋瞰
普利策新闻奖官方网站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d=0#wechat_redirect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