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最后一役:在毕设中煎熬与成长
(2013-04-29 11:42:01) 转载▼
(中山大学@张志安 老师对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的毕业设计赞誉有加还@了我。我加了评论结果引起更多的评论和转发,但简单几句话难以说清这件事,也不能满足一些同行的好奇心。那就干脆写篇博文多说两句吧。) 个个穿戴整齐,心里紧张脸上却洋溢着自信。他们走上答辩讲台时,其精心挑选或设计的服装已体现出这个小组的个性。毕业前的最后一秀开始了。 接下来,他们将按各自的分工,在规定时间里演示和讲述其毕业设计的最终成果和所承担的独特角色,并回答包括校外专家在内的评委们热情而尖刻的提问——教师席上从来不缺灭绝师太或冷酷师爷。师生间的专业碰撞,正是答辩亮点之一。 此刻的听众席,已然爆满,后面还有很多站立者。他们是本院或本校的师生,也有自发前来的社会各界人士,当然还有家长。
截取自《新新报》
这是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历届毕业设计答辩的惯常景象。每年4月某周,深大的科技楼便热闹起来。各毕设小组设计精美而又特色鲜明的答辩海报早已摆满走廊大堂,各报告厅人头攒动,人们进进出出。有同学还在抓紧最后的时间排练。老师也和学生一样忙碌,从早到晚,中午只有吃盒饭的空当。 深大传院的毕业设计已坚持多年。本科毕业生在最后一个学期,不仅要完成个人的研究报告,还要以小组为单位(通常五六个人),以实际应用或理论探索为导向,结合四年所学、专业实习收获和当前理论或实务热点,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制作实施,最终形成一部有实用价值或理论创新的作品,并以ppt形式集体演讲和面向全体老师答辩。作品可能是一部纪录片或剧情片,可能是一个大型策划案,可能是一组深度调查报道,也可能是一篇有较大容量的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每一组毕设,都要包含文案、作品、演示ppt这三大项目。每个小组可以自己选择指导老师。全体老师则要集中起来分别给文案(含作品文本)和答辩表现打分。 毕设是强制性的,意味着学生别无选择。毕设不合格,不论平时成绩如何,结果是“延毕”。方向和选题则由学生和指导老师共同商定,通常以学生的兴趣和意愿为主,学生实在想不出好的选题,老师才给意见。事实上,从毕设开始,学生们就步入一个艰苦难熬、有时兴奋有时沮丧的复杂时期。在关键时段,不少学生通宵达旦,茶饭不思。指导老师也从此不得安稳,很多次的当面指导,长久的电话交谈,大量的文本阅读;对个别缺乏主动性的小组,还包括督促和鞭策。学生的专业能力、设计态度、所下功夫、毅力韧性以及对老师意见的领悟程度等,决定了最终设计成果的优劣。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毕业设计,确实远比一篇普通论文更能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记得去年我指导的一组同学就是自己确定的选题。她们对深圳广电集团一份面向校园的新办杂志进行了颠覆式的改造。她们首先通过深度的文献研究及各地同类期刊比较、广泛的问卷调查和多层面的深度访谈,辅以市场可行性调查,对整本杂志重新进行了内容、栏目、题花和版式方面的设计。进而,她们根据设计要求进行了当期内容的选题策划,中间反复多次。最后进入实施阶段,从采访、写作、拍摄、编辑、校对到组版、版式和封面设计等全部完成,直至付印。付印前送广电集团有关部门审阅,获得高度评价,一字不易印刷5万份,全部公开发行。该集团有关负责人应邀到答辩现场观摩,对学生的演示和答辩表现更加满意,当即表示,这5位毕业生他们都要了。 去年还有一组同学对为深圳早期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基建工程兵生活现状(他们当初成建制集体转业,现多已退休或下岗)进行了包括杂志、广播、电视、网站在内的全媒体深度调查报道,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还有一部较为大胆的纪录片,题为《饥饿的城市》,一帮学生在重庆拍摄,批判性地解读重庆现象。拍摄完毕,正好薄熙来下台,学生说松了一口气。 今年是传院新闻系首届本科生毕业(以前只设新闻方向),答辩也以系为单位各自为战。这批学生素质不错,他们不仅参与创办了深大首份学生实验报纸《新新报》,还在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间承担了大运官网和各场馆新闻发布会等大量艰苦工作,是新闻专业训练最全面的一届学生。此次他们共分10个毕设小组,总体上看,选题视野开阔,有一定深度,实用性强。其中有6个深度调查报道,2个媒体策划,2个研究报告。7个深度调查报道均有很高新闻价值,题目分别是:《天堂使者——90后入殓师的内心世界》、《治不好的“血铅村”》(电视专题片)、《不该被遗忘的人群——同性恋群体系列报道》、《“城墙”内外:湖贝旧村的最后岁月》、《失控与失语:泥头车里的人》、《深圳涉外婚姻三十年》;2个媒体策划分别是关于《宝安日报》社区网站和《深圳青少年报》“中学生版”的创新改版策划;2个研究报告是《企业危机公关:媒体的迷失与坚守》、《深大传播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今年传播系的毕业设计仍以纪录片最引入注目,特别是深入陕西山区拍摄的《我的兰花花》和关于深大一位90后女保安故事的《陈琳》。广告系《磨坊网年轻群体市场拓展方案》的答辩甫结束,便有前来观摩的一位业界代表当场表示,愿购买这套方案,并立即询价。 传院的毕设,每年都吸引其他学院的学生观看,有的甚至不惜逃课也要到场。前两天就有学生在微博上说:“我竟然为了传院毕设跑去列表了……,真是比对自己系还认真。”还有学生发微博“跪求有节操的各位传播系同仁,把你们的片子放上优酷好不好?” 业界对深大的做法也赞赏有加。《深圳晚报》副总编郭红飞和《晶报》副总编林航作为校外评委应邀参加了此次答辩。他们都对答辩形式和毕设成果给予很高评价。林航甚至当场起立,对深入长沙、珠海和深圳殡仪馆成功进行体验式报道的六位姑娘表示敬意。郭红飞则私下里向我感叹:虽然各毕设小组指导老师都是彼此相熟的同事,但他们在批评和提问时完全就质量说事,丝毫不留情面。 当然,对深大新闻传播学生自己来说,这是他们毕业前最兴奋、最惧怕、最煎熬、最受锻炼、最有成就感的一关,也是他们毕业前最后一次精彩亮相。很多同学说,这次经历,终生难忘。 大前天,我今年指导的两个小组同学执意要和我吃一次饭。这顿饭吃了近三个小时,大家滔滔不绝,话题不离毕设。我数次引导谈些“轻松”话题,诸如毕业后去哪里玩之类,却总是不知不觉又回到了毕设。他们说,毕设给他们的感受太深刻了。当他们以一个学生的尴尬身份却要触碰连职业记者都较难采访的敏感题材时,当他们去政府部门索要某些统计数据而屡屡碰壁最后不得不请指导老师出面解决时,当他们辛辛苦苦写了几万字报道却被老师批评杂乱无章时,他们感到自己确实在长大。经此一役,他们似乎与今后可能从事的媒体工作一下拉近了距离,也有了走向社会直面挑战的勇气。 2011年我注册新浪微博后不久,适逢毕设举行,当时曾发微博赞扬深大传院的毕业设计。很多同学进行了评论或转载,而转载时大都加了图标[泪],可见他们对对这最后一役,感慨万千。
2013年传播学院广告系毕设答辩现场(传媒中心提供)
2013年传播学院新闻系毕设答辩现场(手机拍摄)
截取自《新新报》
新闻系部分毕设海报(手机拍摄)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0 喜欢
阅读(108)┊ 评论 (4)┊ 收藏(0) ┊转载(0)
┊ 喜欢▼ ┊打印┊举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f19ddb0101d22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