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白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锥集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1:39:53 | 只看该作者
十七、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朱熹集注:费,用之广也。隐,体之微也。诗大雅旱麓之篇。鸢,鸱类。戾,至也。察,著也。

郑玄注:费,犹佹也。道不费则仕。○费,本又作“拂”。   憾,恨也。天地至大,无不覆载,人尚有所恨焉,况于圣人能尽备之乎。○憾,本又作“感”,

国学网:君子所恪守的中庸之道广大而又精微。匹夫匹妇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一些浅显知识,至于知识的精微之处,即使是圣人也有不知道的;匹夫匹妇虽然不贤,也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至于达到其精妙之处即使是圣人也有不能达到的。天地如此辽阔博大,人们对它还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起大事来,天下没有人能后承担它;说起小事来,天下没有人能够加以剖分。《诗》说:“鹞儿飞到天上,鱼儿跃入深潭。”这两句诗是比喻中庸之道上达于天下至于地。君子所恪守的中庸之道,发端于匹夫匹妇的浅近知识,推究到深奥精妙处,便昭著于天地万物之间。

这个国学网的解释,就是根本不知道咋回事儿了。

朱熹把 费 理解为 应用广,我还没找到这个出据咧,估计又是朱熹在懵。

郑玄的意思是背离。这个,一瞅就不对劲了噻。
.
费:语句多余,言辞烦琐。不辞费。——《礼记•曲礼上》。
四川人就比较好理解,就是扭到费、紧说、不停地说。

隐:通“櫽”。櫽栝,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夫弃隐栝之法。——《韩非子•难势》

撼:遗憾、不满足。

译文:君子之道,要扭到矫正。(比如)笨男笨女,也可以给他们说,让他们晓得,等到他们明白了,即使圣人也没有他们聪明。(比如)无礼的男女,也可以让他们行君子之道,等到他们成功了,即使圣人也没得他们行。天地那么大,人类仍还觉得不够大,因此君子说教的时候,说到大处,那就要让天下无人能承载;说到小处,那就要让天下无人能击破。(就好比)《诗经》上说的:“鸢到天上飞(要飞就飞上天),鱼在渊中跃(要跳就跳进深渊)。”那意思是说,天上地下都看得清楚。君子之道也好比那样的, 造端乎夫妇, 等到成功的那一天,天上地下都看得倍儿清晰。
.
这个 造端,字典上的解释:指首先倡导。
出据是《说郛》卷八五引宋•张商英《护法论》:“何暇更从无明业识造端倡始,诱引后世阐提之党,背觉合尘,同人恶道,罪萃阙身。”
宋朝是哪八年的事情了哟,和春秋战国时代跟科幻有一拼。

造,造化、出息。小子有造。——《诗•大雅•思齐》
端,正、直。以端其位。——《礼记•祭义》
造端乎夫妇:使男男女女有出息、正直。
.
7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1:46:11 | 只看该作者
十八、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孔子的这段话,把我瞅了好大一会儿,才弄明白,其前言不搭后语的原因是因为作者把孔子在不同场合说的、不同主题的话凑到一块了。我们现在也只有分解。
.
1、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朱熹集注:道者,率性而已,固众人之所能知能行者也,故常不远于人。若为道者,厌其卑近以为不足为,而反务为高远难行之事,则非所以为道矣。

国学网:孔子说:“道离人并不远,人在修道过程中故作玄妙高深,以致道远离了人,这样的修道不能成为修道。

两者都是不懂道的人。
为道,有两个内容,一是传道,另一是学道。无论是学道、还是传道,都离不开人噻。
人之为道而远人,这个 为,应该偏指学道、修道远离人世,就是说避世修行,悄悄整,在孔子的眼中,不可以修道了。因为儒家的修行是入世的,而不是出世的,即使不上班,对红尘不感兴趣,仍然是在人群中淡泊存在的。与某些门派的修行不一样。

译文:道离不开人。为了修道而远离人世,就不可以修道。
.
2、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朱熹集注:柯,斧柄。则,法也。睨,邪视也。言人执柯伐木以为柯者,彼柯长短之法,在此柯耳。然犹有彼此之别,故伐者视之犹以为远也。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其人能改,即止不治。

国学网:。《诗》说:‘砍伐斧柄啊砍伐斧柄,斧柄的样式就在眼前。’拿着斧柄来砍伐斧柄,斜起眼睛瞄一下,就觉得新旧斧柄相差还很远。所以君子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直到人们改正过错为止。

你两个穿连裆裤的的,真的是霸道。咔咔。
.
这句本来是一首情诗的起兴,这儿作者就用来断章取义了。
原文《诗经•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我顺便纠正这首诗的解释。
则:只、仅。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
笾豆:指祭礼时摆放水果、食物的容器。
践:陈列整齐。有践家室。——《诗•郑风•东门之墠》

第二节:我砍、我砍,我都砍得差不多了,我泡的那个MM,嫁礼准备好了没得?
.
3、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这个问题已经说过了,恕、忠恕,解释成推己及人是很不确切的。

忠,是对上,忠诚。恕,是对下,宽容、仁厚、开明。所以,在周朝的古文中,明、仁、圣、仁、道、德等等时常换着用,搞得我们后人迷迷登登的。

把 恕 解释成推己及人,就如我说:在单位上上班,要注意敬上护下,自己不想干的事情不要推给别人干。
于是几百年之后,有一个叫郑玄、朱熹的人,把敬上护下,解成  自己不想干的事情不要推给别人干,并且还载入字典了,你说,够不够荒谬?咔咔。
忠恕,相对于推己及人来说,只是 象,还不是意(理),象 怎么可以和  理  相提并论。
就如月亮,在古诗中一般是表思念,解释 月亮就可以解释成  思念 吗?神经有问题没得哟。

忠、孝、仁、义、理、智、信等等,都可以体现出推己及人的道理,那么,它们可不可以解释成推己及人?

4、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我们来看国学网的:君子要遵循的道德有四项,我孔丘连一项也不能做到:要求做子女的要孝顺父母,我自己却不能做到这一点;要求做下臣的要忠于国君,我自己却不能为国尽忠;要求做人子弟的要尊敬兄长,我自己却不能做到这一点;要求做朋友的要遵守信用,我自己却未能首先这样做。
.
在《论语》中,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即君子有四道:谨法纪、敬上级、惠民、仁义。

而在这里,君子之道四:孝、忠、悌、信义。

即是说,孔子在这儿说的四个方面,不是君子之道的全部,只是孔子觉得自己有四个方面做得不够满意(一:完全、满足)。所以,“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的确切解释是:君子之道,有四个方面我不能满意自己:所对不起的是当儿子的时候,没能服侍父亲;所对不起的是当臣子的时候,没能侍奉君王,所对不起的是当弟的时候,没能侍奉哥哥;所对不起的是交朋友的时候,没能先施予对方。
.
5、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朱熹集注:求,犹责也。庸,平常也。行者,践其实。谨者,择其可。德不足而勉,则行益力;言有余而讱,则谨益至。谨之至则言顾行矣;行之力则行顾言矣。慥慥,笃实貌。

国学网:常按照道德的要求行事,常说话小心谨慎,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努力自我勉励,有长于他人的地方不敢完全显露,说话时要考虑能不能施行,做事时要考虑是不是言行一致,能够这样做,君子还能不是忠厚诚实的吗?

你看懂他在说什么吗?反正我是云里雾里的,前言不搭后语。
.
庸:随时。

译文:随时都在行德,随时说话谨慎,没有做到位的,不敢不努力,有余不敢尽。


有余不敢尽,就有点考人了。朱熹的意思是 言有余而讱,则谨益至。讱  的意思就是谨慎发言。 他的这句话就是:有多余的话,要谨慎发言,则谨慎了,就渐渐到位了。你这是什么呀?
笨死了。很明显,朱熹的解释纯粹就是糊弄人的。
郑玄真的有点玄:“有余不敢尽”,常为人法,从礼也。

十三经注疏孔颖达疏:“有余不敢尽”,谓己之才行有余,于人常持谦退,不敢尽其才行以过于人。
这个也是在懵。

国学网:有长于他人的地方不敢完全显露。
.
7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1:49:04 | 只看该作者
十九、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朱熹集注:素,犹见在也。言君子但因见在所居之位而为其所当为,无慕乎其外之心也。难,去声。此言素其位而行也援,平声。此言不愿乎其外也。易,去声。易,平地也。居易,素位而行也。俟命,不愿乎外也。徼,求也。幸,谓所不当得而得者。正,音征。鹄,工毒反。画布曰正,栖皮曰鹄,皆侯之中,射之的也。子思引此孔子之言,以结上文之意。

国学网:君子处在他自己的位置上做他应该做的事,不羡慕本位之外的事务。处于富贵就做富贵者应做的事,处于贫贱就做贫贱者应该做的事,身在夷狄就做夷人狄人应该做的事,身在患难终就做患难这应该做的事:这样的话,君子没有什么地方不能泰然处之。 处在上位的人,只是端正自身不苛求于他人,这样就不会有怨恨之心:上不抱怨天,下不责怪人。所以君子安分守己等待时机,小人则冒险企图获得侥幸。”孔子说:“射箭的道理和君子行道有相似之处:箭没有射中靶心,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
.
这个 素,在前文我已经解释过了,是预先、先。
即,君子预先处于什么位置,就首先实行相应的礼,除此之外的不要想。预先是富贵人,就行富贵人的,预先是穷人,就行穷人的;预先是外族人,就行外族人的;预先患病了,就行病人的(不要强求)。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国学网 :-------这样的话,君子没有什么地方不能泰然处之。

入:接纳、采纳。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周礼•地官•媒氏》

自,从也。——《广雅》

即:君子,不接纳就无从所获。

在上不期下,在下不巴结上,正己不苛求别人,上不怨天,下不怨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朱熹真的是扯惨了:易,平地也。居易,素位而行也。俟命,不愿乎外也。
你这是在搞啥子哦,那个话题已经谈完了,谈的已经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国学网:------所以君子安分守己等待时机,小人则冒险企图获得侥幸。

译文继续:所以,君子行居简省(易:简省、节约。栾范易行以诱之。——《左传》)以待赏识(待命),小人涉险而寻求偶然的非分之想。孔子说:射箭,就有点像君子的要求,没射中,回首责备的是自身。.
7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1:49:20 | 只看该作者
二十、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朱熹集注:辟、譬同。好,去声。耽,诗作湛,亦音耽。乐,音洛。诗小雅常棣之篇。鼓瑟琴,和也。翕,亦合也。耽,亦乐也。帑,子孙也夫子诵此诗而赞之曰:人能和于妻子,宜于兄弟如此,则父母其安乐之矣。子思引诗及此语,以明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之意。

国学网:君子要遵循的道,就像走远路,一定要从远处出发;就像登高山,一定要从低处开始。《诗》说:‘你和妻儿相亲相爱,就像弹奏琴瑟一样。你和兄弟相处和睦,和其安乐感情身后。你建立美好的家庭,使家人快乐无忧。’”孔子说:“能够这样,父母大概就称心如意了。”

国学网是疏漏吧,行远路从近处出发。(迩:近。)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夫妻恩爱,就像琴和瑟相和一样。
和乐且湛(原诗):相处快乐、光明磊落。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全家和睦,妻儿幸福。
.
7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1:49:45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一、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朱熹集注:鬼神无形与声,然物之终始,莫非阴阳合散之所为,是其为物之体,而物所不能遗也。其言体物,犹易所谓干事。齐,侧皆反。齐之为言齐也,所以齐不齐而致其齐也。明,犹洁也。洋洋,流动充满之意。能使人畏敬奉承,而发见昭著如此,乃其体物而不可遗之验也。度,待洛反。射,音亦,诗作斁。诗大雅抑之篇。格,来也。矧,况也。射,厌也,言厌怠而不敬也。思,语辞。夫,音扶。诚者,真实无妄之谓。阴阳合散,无非实者。故其发见之不可揜如此。
国学网: 孔子说:“鬼神的德行,真是盛大无比啊!看它不见它的形状,听它不见他的声音,它长养万物而无微不至无处不再。让天下的人都戒斋沐浴,穿上华丽隆重的服装,已敬奉祭祀他们。浩浩荡荡啊,鬼神好像飘浮在人们的上空,又仿佛流动在人们的身旁。《诗》说‘鬼神的来临啊,何况对他们懈怠不敬啊!’鬼神幽微而又昭显,真实而不可掩盖,确实是这样啊!”


朱熹他把 齐,当成一齐了,把 明 ,当成 明亮、洁净了。确实不负责任,还不如国学网,他也知道 齐名,是指斋戒。
齐明:斋戒、清心。
.
斟究一下:
体物而不可遗:以万物为载体却不会被万物弄丢。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那隐含的光明,相信它就不会失去它,如此而已。(诚,信也。——《说文》,揜,通 掩,失去。见寝石,以为虎也。惧揜其气也。——《淮南子•泛论》)

关于“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在后文去详细斟究。


7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1:51:14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二、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朱熹注解:与,平声。子孙,谓虞思、陈胡公之属。舜年百有十岁,材,质也。笃,厚也。栽,植也。气至而滋息为培。气反而游散则覆。诗大雅假乐之篇。假,当依此作嘉。宪,当依诗作显。申,重也。受命者,受天命为天子也。

中国国学网注: 孔子说:“舜可算得上一个大孝的人吧!他具有圣人的崇高德行,又有天子的尊贵地位,拥有普天下财物,享受宗庙中的祭祀,子子孙孙永不断续。所以具有大德的人必定会得到尊贵的地位,必定会得到丰厚的俸禄,必定会得到美好的名声名,必定会得到健康和长寿。所以天地生育万物,必定因万物的质地来判断是否应该精心培养。能够栽种的就加以培育,倾斜枯萎的就让它倒下覆没。《诗》说:‘美好快乐的君子,他美德的光芒照耀四方。普施于平民百姓之中,获得天神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呵,教他福禄能久享。’所以具有大德的人必定受命于天下而成为天下君王。”
.
1、
德,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保:拥有。虽慈父不能保其子。——晁错《论贵粟疏》
笃,厚也。——《尔雅•释诂》
栽,种也。——《广韵

译文:孔子说:舜,大孝了哦!高为圣人,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宗庙祭奠,子孙拥护,所以,大德的人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所以,天生万物,必定择材厚待。因此,是种子的就培养,偏倒的就覆盖。《诗》:-----------
.这儿有两个版本,本文:嘉乐君子,宪宪令德!

《诗•大雅•假乐》作“假乐君子,显显令德”。 郑玄 笺:“显,光也。天嘉乐成王 有光光之善德。”
关于 宪宪:《诗•大雅•板》:“天之方难,无然宪宪。” 毛 传:“宪宪,犹欣欣也。” 孔颖达 疏:“宪宪,犹欣欣,喜乐貌也。”

朱熹那个解释,完全是在逗乐:假,当依此作嘉。宪,当依诗作显。
意思是,他弄得懂的,就是合理的。咔咔,都是一群笨笨。
.假以溢我,我其收之。——《诗•周颂•维天之命》。
假而礼之,厚而勿欺,则天下之士至矣。——《管子•小问》
假通“嘉”。赞美,表彰。

所以,这个 假 、嘉,随便用哪个都不影响大意。
.我照原诗解,你们这帮人我不信实。

显,见也。——《尔雅》。注:“显,明见也。”
令:美、善。巧言令色。——《论语•学而》。


所以。《诗》说:快乐地赞美君子,美德闪闪。
.
2、受禄于天;保佑命之,申自天申之!

朱熹说,申,重也。
是重要么,还是重复嘛?咔咔。我估计他也没整明白,不然一定会唠叨两句。
郑玄注:又申重福之。
郑玄的意思是:重复、再次。

先人,尔等真不适合学汉语。咔咔。
.申:约束。朱绿带申加大带于上。——《礼记•杂记》
自:由。自天右之。——《易•大有》

译文:上天赐予他福禄(向天拿工资),保佑他降给了他圣命,就由上天来监督他。

所以大德之人必定会担当天命。
.
7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1:52:03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三、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朱熹集注:此言文王之事。书言“王季其勤王家”,盖其所作,亦积功累仁之事也。  大,音泰,下同。此言武王之事。缵,继也。大王,王季之父也。书云:“大王肇基王迹。”诗云“至于大王,实始翦商。”绪,业也。戎衣,甲冑之属。壹戎衣,武成文,言一著戎衣以伐纣也。追王之王,去声。此言周公之事。末,犹老也。追王,盖推文武之意,以及乎王迹之所起也。先公,组绀以上至后稷也。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又推大王、王季之意,以及于无穷也。制为礼法,以及天下,使葬用死者之爵,祭用生者之禄。丧服自期以下,诸侯绝;大夫降;而父母之丧,上下同之,推己以及人也。

中国国学网注:孔子说:“无忧无虑的人,大概只有文王吧。他有王季做父亲,有武王做儿子,父亲王季为他开创了事业,儿子武王继承了他的遗愿,完成他未竟的事业。武王继承了曾祖太王、祖父王季、父亲文王的事业,灭掉了大殷,夺得了天下。他身不失显赫的美好声名,尊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四海财富,后代在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永不断绝。周武王晚年变命于天平定天下,周公成就文王武王的德行,追尊太王、王季为王,用天子的祭祀祭祖先。这种制度一直实行到诸侯、大夫、士以及庶人之中: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就用大夫的礼安葬,用士的礼祭祀;如果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就用士的礼节安葬,用大夫之礼祭祀;为旁亲服一年齐衰丧,这种制度实行到大夫;为父母服三年斩衰丧,这种制度实行到天子;为父母服丧不分贵贱都是一样的。”

1、 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
朱熹说,壹戎衣,武成文,言一著戎衣以伐纣也。
朱熹的意思是一身马甲,咔咔。
译文:当初,(武王)用马甲一统而得天下,这并没有减低自己在天下的美名。

2、 子孙保之。

在前文我已经斟究过了,不是子孙不绝,是 子孙拥护。

3、 武王末受命

国学网:周武王晚年变命于天平定天下。

这儿的受命就不是受命于天,是 武王死了,遗命周公摄政、辅佐他的娃儿。
.
7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1:53:01 | 只看该作者
二十四、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朱熹集注:达,通也。承上章而言武王、周公之孝,乃天下之人通谓之孝,犹孟子之言达尊也。上章言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以有天下,而周公成文武之德以追崇其先祖,此继志述事之大者也。下文又以其所制祭祀之礼,通于上下者言之。祖庙:天子七,诸侯五,大夫三,适士二,官师一。宗器,先世所藏之重器;若周之赤刀、大训、天球、河图之属也。裳衣,先祖之遗衣服,祭则设之以授尸也。时食,四时之食,各有其物,如春行羔、豚、膳、膏、香之类是也。昭,如字。为,去声。宗庙之次:左为昭,右为穆,而子孙亦以为序。有事于太庙,则子姓、兄弟、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焉。爵,公、侯、卿、大夫也。事,宗祝有司之职事也。旅,众也。酬,导饮也。旅酬之礼,宾弟子、兄弟之子各举觯于其长而众相酬。盖宗庙之中以有事为荣,故逮及贱者,使亦得以申其敬也。燕毛,祭毕而燕,则以毛发之色别长幼,为坐次也。齿,年数也。践,犹履也。其,指先王也。所尊所亲,先王之祖考、子孙、臣庶也。始死谓之死,既葬则曰反而亡焉,皆指先王也。此结上文两节,皆继志述事之意也。郊,祀天。社,祭地。不言后土者,省文也。禘,天子宗庙之大祭,追祭太祖之所自出于太庙,而以太祖配之也。尝,秋祭也。四时皆祭,举其一耳。礼必有义,对举之,互文也。示,与视同。视诸掌,言易见也。此与论语文意大同小异,记有详略耳。

国学网注: 孔子说:“武王、周公可以称为天下的通孝吧!孝,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继承先人未竟的功业。春秋祭祀时节,修葺先祖宗庙,陈设祭祀器具,摆设祖先穿过的衣裳,进献祭祀季节的时鲜祭品。宗庙的礼仪,是用来排列父子、长幼、亲疏的顺序的;助祭的人按官爵高低排列,是用来区别贵贱的;进献祭品的人按在祭祀中担任职事主次排列,是用来区别才能高低的;行旅酬礼之前卑下者先饮酒,是表明恩惠先施给下人;宴会上按头发颜色就坐,是要使老少长幼秩序井然。登上先王的王位,行先王传下来的祭礼,奏先王时代的音乐,尊敬先王所尊敬的,亲爱先王所亲爱的,侍奉死者如同侍奉活着的人一样,侍奉亡故者如同侍奉生存者一样,这是孝的最高境界。举行郊祭礼和社祭礼,是用来侍奉天神和地神的;宗庙理的礼仪,是用来侍奉祖先的。懂得了郊祭礼和社祭礼,通晓禘祭和尝祭的意义,治理国家就像把自己手掌上的东西指给别人看一样容易了。”

1、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

朱熹集注:宗庙之次:左为昭,右为穆,而子孙亦以为序。有事于太庙,则子姓、兄弟、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焉。

国学网注:宗庙的礼仪,是用来排列父子、长幼、亲疏的顺序的。

以上的解释都不清晰。

宗庙次序,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

所以,这个序昭穆,是指世代的顺序,就是指不忘历史。

2、 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

朱熹集注:旅,众也。酬,导饮也。旅酬之礼,宾弟子、兄弟之子各举觯于其长而众相酬。盖宗庙之中以有事为荣,故逮及贱者,使亦得以申其敬也。

国学网注:行旅酬礼之前卑下者先饮酒,是表明恩惠先施给下人。

朱熹纯粹是在瞎整。

旅:次序。宾以旅酬于西阶上。——《仪礼》
逮:到、及。逮事父母。——《礼记•曲礼》

那就是酬宾客的时候,宾客是按尊卑排着次序的,主持者敬酒的时候,是从卑者先开始,以此不表示不落下卑者。

3、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国学网:侍奉死者如同侍奉活着的人一样,侍奉亡故者如同侍奉生存者一样。

你这不是一个意思么?

译文:对待死者如同对待生者,对待死后如同对待生前。

意思就是,死人与活人对照,死人本身前后对照。
.
7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2:03:29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五、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1、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国学网: 鲁哀公向孔子请教行政的道理。孔子说:“周文王、武王的政教,都记载在木板和竹简上。得到贤臣的辅助,这些政教就能得以实施;没有贤臣的辅助,这些政教就会被废除。

怎么可能解释这么多?

这儿,历来都有争议。

所以,我也只能说,我这只是一家言。因为在一段文子中,文字不统一,这种现象罕有。

人,通 仁。故君子责人则以人,责己则以义。——《吕氏春秋•举难》

译文: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政治。孔子说:“周文王、武王的仁政,都记载在木板和竹简上。仁在,政道振作;仁无,政道衰落。
2、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朱熹集注:夫,音扶。敏,速也。蒲卢,沈括以为蒲苇是也。以人立政,犹以地种树,其成速矣,而蒲苇又易生之物,其成尤速也。言人存政举,其易如此。

国学网注:贤臣治理人的方法是努力行政,就像治理土地的方法是努力种植一样。执政者如同蒲庐需要桑蚕之子变化声称,他们执政也需要贤臣的辅助。

关于 蒲卢,朱熹自己没敢置可否,只是说沈括说的是 蒲苇。

国学网采用的是郑玄的注解:“蒲卢,蜾嬴,谓土蜂也。《诗》曰:‘螟蛉有子,蜾嬴负之。’螟蛉,桑虫也,蒲卢取桑虫之子去而变化之,以成为己子,政之於百姓,若蒲卢之於桑虫然。”

(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赢是一种寄生蜂。蜾赢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古人误认为蜾赢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因此用‘螟蛉’比喻义子。)

一个是水草,一个是虫。与树相比压根就不是一个档次,所以,他们肯定懵错了。
按照郑玄的解释更荒谬,他说管百姓,就像蜾赢对待螟蛉一样,要把百姓强迫来当儿子?
如果孔子是贼来的,这个比喻确实很贴切。但孔子不可能用这么荒谬的比方。
那么,这又是一个千古悬案了,我能破吗?

我先纠正一个问题: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国学网解释:贤臣治理人的方法是努力行政,就像治理土地的方法是努力种植一样。

这个解释,一瞅就别扭得很噻。

道,就是德、仁。你实在理解不了,你就理解成 好。

即,人好政事就利落,土好树就长得勤快。政治吗,就是蒲卢。
因此,草草儿、虫虫儿明显奥特。咔咔。

这个 蒲卢 应该是指 德政、仁政。

我们继续看后面有什么提示没得: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国学网的解释:要获得贤臣的辅助就要修养自身品德,修养自身品德就要遵循天下的大道,遵循天的大道取决于人的仁义之心。

这个解释怎么过关嘛,都省略了那么多内容。

它为什么要含糊其辞?因为这儿又是一个千古悬案。

我把 人,解成  仁  解 不走了。

那么,这个人就真的是指人了,不能用历史逻辑去考证它了。

因为按照历史,文、武王之后还有周公,所以,政道还算没有衰落。

但我们这样看,周公毕竟是臣,他不算正牌的帝王,何况,他与文、武王的辉煌,不可能相提并论。所以,也可算政道衰落了。.

所以,我们必须接受一个很有争议的解释,孔子说:“周文王、武王的仁政,都记载在木板和竹简上。那人在,政道就振作;那人没了,政道就衰落。人好政事就利落,土好树就长得勤快。政治吗,就是蒲卢。所以搞政治关键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其它的都好说,就是 身,不好说,含糊地解释为 修身,明显是不确切的,解释成地位、出身明显也是糊弄过关。

朱熹集注:为政在人,家语作“为政在于得人”,语意尤备。人,谓贤臣。身,指君身。

十三经注疏也是这个观点:。“取人以身”,明君欲取贤人,先以脩正己身,则贤人至也。

我们先来看《孟子•尽心上》的一段语录:

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我搜了好一阵,《孟子、尽心上》的前后语录都解了,就是这一句跳过去了,不解,看来,谁都不是傻子,没得把握。

我有把握吗?

这个 身,解释 为 身体 肯定是不行的,字典解释为 体验 肯定也是忽悠。
尧、舜,性之也。这个 性,《中庸》开头就说了,天命谓之性,就是说,尧舜的大哥大位置,是天命,即德。

那么,商汤、周武王的位置是靠什么来的,是靠打架来的,当然他们这个架是为铲除暴政,叫替天行道,所以,身 ,就是 道,道还是 德。
性 和 身 本来就是一体的。
咔咔。

译文继续:所以,为政的关键在人 ,以人品来选人,再以道修其身,以仁来修其道。

所以,再次证明,这个蒲卢,是指仁(人)、仁(政)。

仁,就是虚心、宽容。

那么,蒲卢,我们就需要找一个中心是空的那种事物儿。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三•壶卢》:“壶之细腰者为蒲卢……今之药壶卢是也。”
没办法了,我不可能造个词儿来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是葫芦了,因为它的心是虚的,即虚心;它又是容器,所以有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因此,蒲卢,就是葫芦。
如果不是 明代 这个时代太靠后了的话,蒲卢,百分之百就是葫芦。
即使它不是葫芦,也绝对不可能是草草儿和虫虫儿。咔咔。他们一开头就走错了,怎么可能走得出来?
那么到底是不是葫芦呢,接下来马上就有了答案。

3、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朱熹集注:人,指人身而言。具此生理,自然便有恻怛慈爱之意,深体味之可见。宜者,分别事理,各有所宜也。礼,则节文斯二者而已。

国学网注:所谓仁,就是人于人之间互相亲爱,尤其要尊敬贤人。亲爱亲人又远近亲疏之分,尊敬贤人有贵贱等级之别,礼由此而产生。

唉,国学网实在太不负责任了,搞得乱七八糟的。

怪不得朱熹在《论语集注》里,把 义 解成 宜,我一直没搞懂是咋回事儿,原来因由在这里。咔咔。
按照他这种理解,仁 就是 人 了(朱熹还特指人身),义 就是 宜 了(朱熹说分别事理,各有所宜也。)

复旦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也解释得比较牛B:“亲亲之杀”,是说亲亲有差等,有亲疏、远近、层次上的差别;“尊贤之等”,说的是对待贤人依德才在禄位上有高下的等级。“仁”是以亲爱亲人为起点的道德感。“义”是合宜、恰当、正当。

郑玄: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

郑玄先人,恕我书读少了,你这个解释我真没看懂哦。是不是耍朋友哦,不要鼓励童鞋们谈早恋哦。咔咔咔咔。真的无语了。
人,种子外皮内的部分——常指可以食用的种子和坚果、核果及类似果实的内果皮里边的部分,明代后才改作“仁”。 即 内容、包容、容纳。
那么前文的“夫政也者,蒲卢也。”的  蒲卢是喻指 仁 。
这儿的 仁 就是 “果仁”。最能体现这种意识的比较通俗的东东,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桃仁,那么,蒲卢 无疑就是核桃,核桃树也长得异常高大的,(你没见过那就没办法了),与前文“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刚好契合。
那么 葫芦 怎么办呢?只有歇菜了噻。
《论语•阳货第十七》子曰: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说明,孔子叫葫芦是叫匏瓜,不是叫 蒲卢,蒲卢只能是核桃了。并且孔子对葫芦没得好感,不可能用来喻 仁 。
那么这个 仁,就有 核心  的意思了,即凝聚力、亲和力。

案主当宜,行其正理。——《管子•明法》。俞樾云:“宜乃谊之省。”

译文:孔子说:仁,亲和,首先是亲近亲人;义,正义,首先是尊交好人。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我翻遍所有的解释,这个  杀  ,都是靠推测来解释其意思。

《荀子•礼论》“文理省,情用繁,是礼之杀也”。荀子的这个 杀 就跟四川人的  杀  是一个意思了。
四川人突然对你说:你弄杀了。
你千万别害怕,他的意思是你端着的东西,比如说米、水有一部分无意失落到地上了,就是丢失的意思。
还有一个词,杀耗,就是损耗、损失。这个词儿在许多方言中都存在。
这个没得说服力。最有说服力的,是《礼记•文王世子》“公与族燕则以齿,而孝弟之道得矣。其族食,世降一等,亲亲之杀也。
就是说,诸侯和家族一起吃饭的时候,尊卑秩序是按年龄大小来定的,这叫兄弟之道。矮一辈的,安排座位的地方就降一级台阶,亲亲之杀也。
所以,降一级台阶的目的,是要表明辈份,那么这个 杀,就是辈份之别。
于是就出来了:仁,亲和,首先是亲近亲人;义,友谊,首先是尊交好人。亲近亲人有辈份之别,尊交的好人有地位高低,礼仪(秩序)就油然而生了。

4、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郑氏曰:“此句在下,误重在此。”)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朱熹集注:为政在人,取人以身,故不可以不修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故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欲尽亲亲之仁,必由尊贤之义,故又当知人。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皆天理也,故又当知天。

国学网的解释:处于下位的得不到君上的信任,民众就不能够治理好。所以君子不可以不修养自身品德,要修养自身品德就不能不侍奉亲人,要侍奉人就不能不知贤爱人,要知贤爱人就不能不了解天理。

因为“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有错落的嫌疑,在此不译。

译文:所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想修身,不可以不面对亲人;想面对亲人,就不可以不了解人;想了解人,就不可以不了解其品德(天性)。

5、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朱熹集注:知,去声。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知,所以知此也;仁,所以体此也;勇,所以强此也;谓之达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一则诚而已矣。达道虽人所共由,然无是三德,则无以行之;达德虽人所同得,然一有不诚,则人欲间之,而德非其德矣。程子曰:“所谓诚者,止是诚实此三者。三者之外,更别无诚。”

国学网注:天下通行的道理有五条,实践这五条道理需要具有三种美德,这就是:君臣之理、父子之理、夫妇之理、兄弟之理、朋友交往之理,这五项是通行天下的大道理;智慧、仁爱、勇敢,这三项是遍行天下的美德,实践这些大道和美德就要诚实专一。

唉,我查了好几个版本,都是“行之者三”,明明是五项,啷个是三嘛?问题出在哪儿?
哦,原来,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淮南子•诠言》

那么,译文:天下的大道有五条,用来可以通行天地人三才(界):叫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妻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之道;这五条是天下的大道。知、仁、勇三个,是天下通行的德操,用来可以通行到宇宙的极致、本源。

6、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朱熹集注:强,上声。知之者之所知,行之者之所行,谓达道也。以其分而言:则所以知者知也,所以行者仁也,所以至于知之成功而一者勇也。以其等而言:则生知安行者知也,学知利行者仁也,困知勉行者勇也。盖人性虽无不善,而气禀有不同者,故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吕氏曰:“所入之涂虽异,而所至之域则同,此所以为中庸。若乃企生知安行之资为不可几及,轻困知勉行谓不能有成,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

国学网注:有的人生下来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遇到困惑在去学习而知道这些道理;虽然他们懂得这些道理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不一样,但最后还是掌握可这些道理,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对于这五项大道三项美德,有的人心安理得地实践它,有的人则是勉强地实践它;虽然他们的动机不一样,但是最后还是成功了,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
真是不知所云。
困:阻碍、被压。困于石,据于蒺藜。——《易•困》

一:满、全、完成、ok。
译文:有人天生就晓得,有人通过学习晓得,有人是被迫晓得,等到晓得了,ok了;有的悠闲推行,有的快速推行,有的是被迫推行,等到成功了,ok了。


8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2:03:45 | 只看该作者
二十六、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朱熹集注:人者,对己之称。天下国家,则尽乎人矣。


国学网注:爱好学习就接近智慧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爱了,知道廉耻就接近勇敢了。知道这三点,就知道应该如何修养自身品德;知道如何修养自身品德,就知道如何治理人民;知道如何治理人民就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国家。

国学网 把 治人 整成 治理人民,治理人民后文的治理国家不冲突么?

这个人就是泛指了,就是处理人际关系。
.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