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张志安:自媒体时代假新闻更需鉴别和澄清
2011年12月02日17:31 新浪传媒
张志安:自媒体时代假新闻更需鉴别和澄清
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社会公众如何自我传播和选择接收,其判断标准与道德底线何在?新浪传媒盘点年度传媒事件,特别邀请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张志安做客《对话传媒人》微访谈,和网友进行在线交流。以下为微访谈实录: 爱在天涯 提问:‘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我们每个人应该怎样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呢?谢谢… 张志安: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作为网民,我们的责任大于义务。责任是什么?就是“用事实说话”,对自己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和理性负责,不要传播虚假信息。同时,在微博上转播信息的时候,也要注意对信息的真实程度和伦理问题进行基本的判断,以避免以讹传讹,或侵犯他人的隐私等。总之,对自己的表达负责。 矫情太郎 提问 :微博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新闻自由的缺陷,您如何看待微博的这种传播功能? 张志安:同是社交媒体,微博和twitter会有不同的社会功能,说明社会结构和需求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初步看起来,微博除了娱乐休闲之外还具有很重要的突破信息管制和进行社会动员的功能,这是由当下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境决定的,而twitter看起来更具有社交功能。所以,微博有助于扩大网络自由。 学府路8号 提问:职业记者面对微博该如何给自己定位?记者的一手新闻最先该放在微博上还是放在媒体上,怎样面对这样的角色错乱? 张志安:职业记者,即专业记者,其职业角色的自我定位首先应该是记录者,其次才是影响者(启蒙或者监督),客观、真实、全面、理性等专业规范依然要遵循。越是公民新闻、草根新闻发达的情况下,职业记者的水准越要体现在对真相的挖掘能力。至于一手新闻由于是职务作品,多数媒体规定要保证首发,不能先放微博。 小鸡曾是披荆斩棘的理科生 提问:老师您好,请问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传统媒体的优势何在? 谢谢。 张志安:融合媒体的大趋势下,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优势至少有两个:1、本地、本地、再本地。真正立足区域新闻,做本地的环境监测者和服务提供商,这是基础;2、深度调查+深度评论。在碎片化、海量化的网络时代,报纸的优势在深度,依靠调查报道和新闻时评来实践。真正的优势是什么呢?专业、专业、专业。 杨崇峋TLBU 提问:张教授好!当前很多职业记者将微博、博客视为私人言论渠道而发表不负责任的谩骂、指责甚至污言秽语,因其记者身份而使言论带来了相对于常人更大的社会影响。您如何看待微博的公共媒体属性?职业记者在微博上的言论是否需要受其职业道德的约束? 张志安:记者微博的私人属性、组织属性和公共属性如何区分呢?我觉得,如果你要充分自由的表达,甚至宣泄式的表达,你就不要透露你的记者身份,更不要进行加V认证。如果你做了V认证,即便你声明“言论与单位无关”,也是无法全部免责的——因为公众关注你,包含着对新闻人的期待。所以,一旦认证必须慎言。 宁波骏逸信息 提问: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新闻自由多了。但是在如何监管假新闻上有什么良策呢? 张志安:自媒体时代,“假新闻”不需要监管,更需倡导“鉴别”和“澄清”。防范假新闻主要靠三种力量:1、网民的网络素养。懂得如何批判性地接受信息,识别没有消息源、不确定的消息,不急于转发,而先根据评论等加以判断;2、微博的自纠错机制。一旦有假,会很快被识破;3、传统媒体的事实调查、逼近真相。 成升-whu 提问:张老师,你是如何看待微博中大量的垃圾信息的?如何在这样的情况快速获得自己想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呢? 张志安:【如何筛选信息】微博的文本特征、传播机制和社交属性,使其传播的信息容易泛滥、碎片,作为个体如何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主要方法有:1、使用rss关注功能关注有价值的微博,不定期删除无效的、保留高质的;2、优先关注有价值的加V用户,相对来说发言内容更负责;3、不要沉迷微博,读书比上网更重要。 火燃 提问:关于我国的传统媒体,怎样理解“有可以不说的真话”这句呢?总觉得很多本不该说的真话媒体都说了出来(如,为了一条爆炸性新闻而忽略当事人的感受),本该说的真话传统媒体都噤若寒蝉没人说出来(……)。这点上,与微博相比,传统媒体如何获得更大突破? 张志安:【有可以不说的真话】这句话,是从业者面对严苛的新闻环境所能坚守的底线而已。其至少有这么两层内涵:1、有的真话无法直接说出来,但可以变相用“春秋笔法”来表达;2、有的真话尽管没说出来,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全部事实,使我们传播事实时有敬畏之心。因此,知道与否和传播与否还是有差别的。 潞潞Heaven 提问:从2004年到现在,网民群体进入了成熟阶段,网民开始试图通过互联网进行意见交换,于是网络舆论出现。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传播过程中不能避免地出现信息对称等问题。那么如何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管和引导呢? 张志安:【网络舆论监管和引导】在当下中国传媒的整体环境中,公众拥有的表达渠道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表达空间不是太自由、而是太局限。因此,总体上我们需要倡导更多的网络表达自由,捍卫合法的表达内容和权利。而至于网络舆论的引导,归根结底靠两样:1、现实的改变;2、真相的传播。 红楼梦鹤梦忻儿 提问:张教授您好,我是学新闻的,我每天都会来微访谈问问题,主要是想借此平台来锻炼一下自己,对现在快速的信息网络,对以后我们的就业是很大的挑战,对我们这些新闻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很想听听您的一些建议,谢谢 。 张志安:【给新闻学子的建议】我有时候在想,未来新闻人需要具备哪些素质?1、独立人格和反思精神,具有公共关怀和社会责任;2、懂得如何处理、消化和生产信息,创造性地生产媒介内容产品;3、好的外语能力、计算机水平、远程办公能力等,掌握必要的技术;4、富有个性、坚韧、好奇心,不轻易放弃。 随想66 提问:自媒体时代,新媒体如何发挥自己的特点凸显优势?人人都是记者的话,消息的可靠性如何甄别? 张志安:【识别网络消息的可靠性】建议:1、判断有无消息来源。如果没说哪家媒体报道或者哪个渠道透露的,基本不可信;2、信赖主流媒体的声音。比如一些八卦小报关于明星的传闻有时候不可全信;3、通过网络检索去验证。最管用的办法是“新闻”搜索,看是否有公开报道;4、看评论中有无群众指出其不实。 小辉-C 提问:张老师,您怎么看待我国网络新闻的发展?就目前来说,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融合程度如何?网络新闻的前景会怎样? 张志安:【中国新旧媒体融合的特征】1、不做新媒体貌似在等死,做了新媒体未必不会死,多数都抱着“有胜于无”的心态在做尝试;2、形式上进行编辑部的整合比较容易,但要改变从业者的惯性思维和工作方式很难;3、在内容生产层面进行转型并不是最难,难的是盈利模式的探索;4、技术容易解决,机制最难改革。 蕖苇 提问:张教授您好,我是新闻专业的一名在校学生。前段时间我的新闻伦理学的老师曾给我们一个辩题:隐性采访是否妨碍公众隐私权?想请问您对此辩题的看法。 张志安:【隐性采访的伦理边界】西方对隐私权有比较明确的界定和保护,但公众人物(官员+明星等)的隐私保护范围会比较有限,目的是为了保护言论自由。隐性采访尽管在国内调查报道中被经常使用,但一般也需要遵循:1、报道内容跟公共利益有关;2、别无它法,只能靠暗访;3、不要诱导,以致改变事实。等。 小晓妆 提问:怎么样才能使我写的东西有感染力? 张志安:【文字的感染力来自哪里】据我的观察,主要有两个来源:1、狂热的阅读、大量的阅读,从模仿起步再根据个人风格和报道题材进行创新,不爱读好作品的往往写不出好作品;2、细致的调查、深入的观察,用眼睛、用心灵去捕捉事实的戏剧性和人物的内心世界,真读懂人心才能传达人性力量。 厨神狂奔去HK的小妹 提问:张教授,您好,现在越来越多的政府机关开设了“官方微博”。您觉得应该如何避免政府部门的微博,成为一个人人涌向的求助、申述场?政府部门对微博上的一些留言是会认真对待,还是看过即可?您觉得公务微博未来的发展前景会是怎样的呢? 张志安:【对政务微博怎么看】1、如果信息公开制度只是”规”、不是“法”,政务微博本质上只是传播形式的运用,而无法真正保证信息公开,甚至在某些部门和地方沦落为“政治口红”;2、政府部门能开微博本身值得鼓励,至于能否每条都看、每条都复,别抱太高期待;3、政府不会让微博变成信访平台,不会的。 榆树人民广播电台 提问:处于体制夹缝中的县级媒体,在有限资源和生存空间下,应该如何定位? 张志安:【县级媒体的生存】如果你在县级媒体,那么你必须接受无奈的现实有三:1、主要角色是宣传,为县委县政府领导服务,而非为老百姓服务;2、总体水准一般,毕竟在最基层,因此更要不断学习,虽在小地方、但有大事业;3、如果真想成为卓越记者,快跳槽吧,离开那里到最优秀的媒体去工作。 邹灿 提问:张老师您好,您是怎么看待层出不穷的记者被打事件的,您觉得这种现象要如何才能得以改善呢? 张志安:【如何看待记者被打】1、打人的人,真够坏的,要得到应有处置和社会批判;2、被打的记者,必须要被报社好好照顾,平时买好保险,同时如果有行业协会设记者权益保护基金就更好了;3、记者协会和相关管理部门,你们不能真真正正拿出点有效有力的措施,别只顾着排排坐、吃果果,要真正发挥声援作用。 新浪传媒 :微博时代,“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作为网民,我们的责任大于义务。“用事实说话”,对自己传播信息的真实性负责;不要传播虚假信息,对自己的表达负责。记者,首先应该是记录者,其次才是影响者。今天的微访谈结束啦,谢谢大家。请关注下期新浪传媒盘点年度传媒事件微访谈。下期主题:限娱令。
http://news.sina.com.cn/m/2011-12-02/173123565721.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