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761#
 楼主| 发表于 2020-1-20 15:17: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496)

作者:周俊生

一触即发 yīchù-jífā


2020年1月20日《工人日报》第4版刊登文章《春节网络红包大战到底图个啥?》。文中写道:“随着春节临近,网络红包大战也一触即发,让春节热闹喜庆的气氛从线下逐渐蔓延到线上。”句中的“一触即发”使用有误。

“一触即发”的意思是稍有动作就会发生严重的事情。使用“一触即发”,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这个成语只是用来形容形势非常紧张,但通常是在某件事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如果这件事已经发生了,就不能再说这件事“一触即发”了;二是这个成语的使用对象通常是具有负面性的,作者对它持有排斥态度。句中的“一触即发”形容的是“网络红包大战”,但从句中所述来看,“网络红包大战”已经出现,这样的情景下“一触即发”就不适使用了。同时,作者对“网络红包大战”虽未作肯定,但并不排斥,其态度基本上是中立的,而使用“一触即发”使作者对“网络红包大战”的态度与作者的这种态度是不合拍的。

可把“一触即发”改为“热火朝天”“沸反盈天”之类的话语。这两个词语都是表示事情已经发生的状态,符合句中语境。当然,“热火朝天”和“沸反盈天”在情感倾向上是有区别的,前者表示对使用对象的肯定,后者在这方面的情感比较平淡,甚至有轻微的不满,可根据作者确切的表达需要选择使用。

762#
 楼主| 发表于 2020-1-20 15:40: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人民日报总结的500个易错字


生活在电子时代,在键盘上“敲字如飞”早已取代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走出校园之后,人们用笔写字的频率更是大幅降低。因为长期使用电脑和手机,很多人发现汉字逐渐变得“陌生”,提笔忘字、笔顺颠倒的现象时有发生。以下是人民日报微博总结的500例常见易错字,快来看看你平时都写对了吗?

注意:词语中标红的字是错别字,括号里的字才是“嫡系正主”!大家一起来学习吧!














来源:传媒茶话会


编辑:晓晴


763#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 19:08: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497
作者:周俊生

属性shŭxìng
2020121日《北京日报》第13版刊登报道《王劲松:演戏就该将灵魂与记忆和盘托出》。文中写道:“形容王劲松,粉丝们常用的一个词是‘儒雅’,在五光十色、急功近利的演艺圈,这是种宝贵的属性。”句中的“属性”一词使用有误。
“属性”指的是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属性”的使用对象限于事物,不能用于人,句中的“王劲松”是一个人,“属性”不能适用。
可把“属性”改为“个性”或“特性”。“个性”指人的比较固定的明显的性格特征,“特性”指人事物所具有的特点。与只能用于事物的“属性”相比较,“个性”和“特性”在使用对象上的要求都相对宽泛,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

764#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17:37: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498
作者:周俊生

一如既往yīrújìwăng
2020122日《长沙晚报》第8版刊登报道《首届“人艺杯”经典传诵人大会湖南总决赛落幕》。报道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大赛一如既往采用无背景、无配乐、纯人声的专业要求,彰显经典纯真至美。”句中的“一如既往”使用有误。
“一如既往”指的是态度或者做法和以前一样,没有任何变化。“一如既往”在使用中要求其使用对象在以前已经有过,如果是第一次出现的事物,“一如既往”就因为“既往”的悬空而不能适用。句中“一如既往”的使用主体是“大赛”,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这个“大赛”指的是第一届“人艺杯”经典传诵人大会湖南总决赛,既然是第一届,就说明这个大赛以前从未举办过,那么就不存在以前的纪录,“一如既往”的使用就是不合适的。
可把“一如既往”改为“始终如一”“一以贯之”之类的话语。在这个句子中,作者要表示的意思是从开始到结束都坚持同一种标准(“采用……专业要求”),“始终如一”和“一以贯之”正合乎这个要求

765#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20:48: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499
作者:周俊生
诞生dànshēng

2020123日《文汇报》第9版刊登文章《该“改造”的不是女性外貌,而是对“女性美”的狭隘认知》。文中说:“节目中的几位女性因素颜、衣着简朴、身材不完美,遭到明星嘉宾的调侃,甚至诞生‘是女人就得化妆’这样的极端言论。”句中的“诞生”一词使用有误。
“诞生”的本义是人出生,引申后可指某种事物出现在世间。句中用的是“诞生”的引申义。“诞生”引申义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美好的、为作者所认可的事物。句中“诞生”的使用对象“言论”前有“极端”的修饰语,组成了“极端言论”这个短语,这表明作者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但“诞生”与作者的这种情感倾向不一致,因此不能适用。
可以把“诞生”改为“产生”或“出现”。与“诞生”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相比,“产生”和“出现”的情感色彩很淡薄,既可用于作者肯定的事物,也可用于作者否定的事物,因此适用于这个句子。
《现代汉语词典》对“诞生”的释文值得商榷。《现汉》释文是:“动词。(人)出生:他~在兵荒马乱的年月◇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了。”这条释文只列出了“诞生”的本义,未为其引申义建立专门的义项,只是按《现汉》制订的凡例用一个书证(即“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了”)点出了它的比喻用法,但这表明《现汉》并没有认为“诞生”已在本义基础上产生一个新的引申义。
事实上,在现代汉语的语用实践中,“诞生”的引申义已经用得很普遍,而《现汉》的释文,则是把这种引申义视为临时产生的意思,这不合实际。况且,按《现汉》的释文,“诞生”的使用对象严格限定为“人”,但实际上即使是按其举的书证,其使用对象也已经超出了“人”,这条释文也就自相矛盾了。因此,《现汉》应该承认“诞生”的引申义,释文应该按本义和引申义析为两个义项。

766#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14:51: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500
公布gōngbù

2020124日《新京报》第2版刊登文章《武汉“封城”不是“围城”,而是众志成城》。文中说:“武汉市应密切跟踪防疫需求的变化,包括医护人员及防护装具、医疗设备与药品等,并向国家卫健委和社会公布相关需求。”句中的“公布”一词使用有误。
“公布”指的是公开发布有关信息,让社会公众知道。“公布”通常是一种官方行为,而“公布”的行为主体必须是相对应的上级部门。句中的“公布”,其行为主体是“武汉市”(可以理解为武汉市政府或政府的某个行政机构),而“公布”的对象则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一是“国家卫健委”,“武汉市”和“社会”可以认为是上下关系,因此“公布”的使用是合适的。但“武汉市”和“国家卫健委”并不是上下关系,前者向后者发布信息,这虽然在事理上能做到,却不符合行政体系惯常做法这个事实。因此,“公布”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公布”出现的这个使用错误,在于作者忽视了“公布”要兼顾“国家卫健委”和“社会”这两个不同的接受对象的搭配。可以把“向国家卫健委和社会公布相关需求”改为“向国家卫健委和社会上报和公布相关需求”。“上报”指的是向上级报告,用在句中和“公布”并列,分别和“国家卫健委”“社会”搭配,整个句子就通顺了。

767#
 楼主| 发表于 2020-1-27 19:08: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503
无不wúbù
作者:周俊生
2020127日《光明日报》第3版刊登文章《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文中写道:“他在《又和前人》诗中无不感慨地写道:‘诗中活法无多子,眼里知音有几人?’这里,作者拈出‘活法’一词,多少有些反省的意蕴。”这段话中的“无不”一词使用有误。
“无不”的意思是没有一个不,表示没有例外。“无不”的使用主体必须是一个群体概念,表示在这个群体里的每一个个体都出现了作者所说的行为或都处于作者所说的某种状态。句中的“无不”,其使用主体“他”是一个单个的人,不是群体概念,因此“无不”不适使用。
应该把“无不”改为“不无”。“不无”表示不是没有,多少有些,表示使用主体处于作者说的某种状态,但在程度上不是很深。在这段话中,作者说的是“他”在“《又和前人》诗”中有一些感慨,但又不完全是感慨,“不无”正适合于这个意思。
“无不”和“不无”是一对逆序词,它们内部构成的词素相同但顺序相反,而其意思、用法则很不一样。“无不”通过“无”和“不”这两个表示否定意义的副词的叠加,构成一种双重否定,起到强化肯定语气的作用。“不无”则是一个动词,它在客观上可以减轻其所支配的词的分量,表现出一种谦抑的姿态。
编辑:陈茗

768#
 楼主| 发表于 2020-1-28 19:19: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504
作者:周俊生
凉薄 liángbó 暮年 mùnián
2020128日《解放日报》第8版刊登文章《挂历人生》,其中有段文字写道:“到了年关,他总会在年货市场泡上很多时间,像品鉴艺术品那样,精心地挑上几帧满意的挂历。他拒绝过分厚实的铜版纸,一律选择凉薄素雅的宣纸挂历,除了当新年礼物送人,最后才将剩下的那一帧挂在自己书房角落。然后,对墙上取下来的那一帧即将结束暮年的挂历,陷入爱不释手的回忆。”这段文字中的“凉薄”和“暮年”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凉薄”。“凉薄”指的是人情浅薄,淡薄,如“人心凉薄”“世道凉薄”。“凉薄”一般用来形容人的情感和态度,句中将其用来形容“宣纸挂历”的品质,表示又凉又薄的意思,这超出了它的词义。事实上,对于“宣纸挂历”这种纸制品来说,人们一般是不会对它作出“凉”还是“热”的区别的。因此,“凉薄”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再看“暮年”。“暮年”指人生命的晚年,如“愉快的暮年生活”。“暮年”一词只能用于人,句中说的是旧的、已过去的年份,这个意思不能用“暮年”来表示。
可以把“凉薄”改为“轻薄”,把“暮年”改为“旧年”。“轻薄”在这里的意思是又轻又薄,这正符合“宣纸挂历”的特征,并且与“过分厚实的铜版纸”形成区别,因此符合句中需要。
这里对“凉薄”一词还可多说几句。“凉薄”虽然是一个从古代汉语中遗传下来的词,但是它作为形容人的情感和态度的一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罕用,但《现代汉语词典》各版均未收此词,这无疑是个失误,在下一版修订时应考虑收录。
编辑:陈茗

769#
 楼主| 发表于 2020-1-29 21:23: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505
作者:周俊生
声音 shēngyīn
2020129日《南方日报》第8版刊登文章《陈少珊:复古韵致与宁静之美》。文章说:“印象中,他长发及肩、身材矮小却声音沉实爽朗、为人稳健豪迈……”。文中的“声音”一词使用不妥当。
“声音”指的是物品接触中产生的声波运动,可以让人及一些高等动物的听觉器官接收。“声音”的使用范围很广泛,自然界中各种事物(包括人、动物和各种制作品、自然物)在运动过程中都能产生,句中“声音”的使用主体是“他”,这是一个人,人能够产生的“声音”除了说话、唱歌等通过口腔运动发出的以外,人的身体或除口腔以外的其他身体肢体、器官的各种动作也能产生,因此说某人的“声音”,到底是指这个人产生的什么“声音”,还需进一步说明。
回到这个句子中,“声音”如果指的是“他”的说话声,说其“沉实”“爽朗”可以搭配;如果说的是“他”的脚步声,说其“沉实”可以,说其“爽朗”就不能搭配;如果说的是“他”敲击什么物品的声音,则不管是“沉实”还是“爽朗”,在搭配上都是不合适的。从整体上说,这个句子是描写“他”的长相和言行举止的基本状态的,因此“声音”应该是指其说话声,但“声音”这个词外延太大,不适合使用。
一般地说,可以把“声音”改为“嗓音”。“嗓音”指人说话或唱歌的声音,可适用于句中。但是,在介绍一个人时,如果要说到他的“嗓音”,一般总是因这个人的工作需要其在这方面有优长禀赋,如歌唱家、主持人等,或者是因这个人在这方面出现缺陷,如喉咙沙哑者或失声的病人等,对于一般人来说通常没必要用到。引语所出全文中的“他”是一位画家,因此并不需要专门介绍他的“嗓音”,如果把“声音”改为“说话”,在表达效果上应该更合适。
编辑:陈茗

770#
 楼主| 发表于 2020-1-30 19:26: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506
作者:周俊生
遭遇 zāoyù
2020130日《南方都市报》第11版刊登报道《“渐冻症院长”背后的金银潭医院》。文中写道:“隐瞒身患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妻子,院长张定宇的遭遇是武汉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坚守的缩影之一。”句中的“遭遇”使用有误。
“遭遇”是一个兼类词,作动词用时指碰上,遇到;作名词用时指遇到的事情。句中的“遭遇”用为名词。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动词还是名词,“遭遇”所指的内容都应该是不好的,是具有负面性的,对于使用主体来说,都是外界强加于其身的,而不是他主动选择的行为,因此他是不希望遇上的。如作动词使用时可说“遭遇敌人”“遭遇自然灾害”而不能说“遭遇朋友”“遭遇奖励”,作名词用时可说“不幸遭遇”而不能说“幸福遭遇”。
在这个句子中,“遭遇”指的是“隐瞒……病情,顾不上……妻子”,对于“遭遇”的使用主体“院长张定宇”来说,这些事情并不是外界强加于他的,而是他的主动选择,不具有被动性,这些事也谈不上具有负面性。因此,“遭遇”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遭遇”改为“选择”。对于使用主体“院长张定宇”来说,“隐瞒……病情”也好,“顾不上……妻子”也好,都是他在面对同一问题时在可以从事的多项行为中主动挑选的自己最愿意做的事,因此,使用“选择”是合适的。
编辑:陈茗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