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经营案例

[复制链接]
741#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4 20:31: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腾讯第三季度利润下降
在截至930日的季度,这家中国传媒与游戏集团的销售额增长21%,但广告营收同比下降28%,净利润同比下降13%
742#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4 21:24: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报纸不能互动?这家大报和读者一起办
原创: 宋婧  传媒茶话会  
一个QQ群,如何让读者与记者心连心?怎么从读者留言中挖选题?读者如何让记者的稿子越写越好?党报的新闻传播不是“我讲你听”,《经济日报》的用户思维特色在哪?
近日,《传媒茶话会》对话经济日报社社长张小影,经济日报内参部主任记者、经济日报读者群群主欧阳梦云,经济日报社宏观经济部记者林火灿,经济日报时评版/读者版主编马洪超,为你讲述中央重点新闻单位如何“开门办报”的故事。
不想看文字?我们读给你听呀~~
经济日报的用户思维.mp3
来自传媒茶话会
00:0016:31
读者用积分给父亲赠报纸
“我的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却爱读报看书。农闲之余,睡觉之前,父亲都要看上一会儿报纸。他的床头,还堆着一摞子《经济日报》。现在,有了我转送给他的《经济日报》,他就不用到处去找过期报纸看了……”河南宛西制药公司的胡勇俊告诉《传媒茶话会》。
胡勇俊是《经济日报》的铁杆读者。2014年,他给经济日报《读者》版投稿后收到了报社寄来的一封回信,邀请他加入经济日报读者QQ群。
(读者做客经济日报)
据经济日报内参部主任记者、经济日报读者群群主欧阳梦云介绍,20155月开始,经济日报社开始了读者评报工作。2016年,随着读者评报逐渐常态化,报社创新积分奖励制。
胡勇俊自豪地告诉我们:“由于我的评报次数多、质量高,挣了不少积分,而且还因为参与了整理统计获得了奖励积分,我的积分一直靠前。2016年底,报社对评报积分前50名读者赠阅2017年全年的《经济日报》,我也在赠阅之列。”
欧阳梦云回忆道:“当时,这位读者认为,自己有电子报读,就不需要赠报了。但是一想到父母看电子报不方便,所以他就想转赠父母一份纸质报,问我们行不行?我们说当然可以。”
胡勇俊还提到,他的父母住在乡下,能不能烦请邮递员送报的同时再探望一下他父母的情况,然后给个反馈?“我们和邮局联系后,邮局也很支持,就这样办妥了。一份报纸帮助读者完成一片孝心。”欧阳梦云说,到今年,胡勇俊60多岁的父亲已连续3年阅读《经济日报》了。
其实,胡勇俊所在的经济日报读者QQ群,早在2013年便建成了。当年,经济日报社建立了中央新闻单位中并不多见的“读者交流群”,这个群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22000人的QQ大群。
社长每天认真看《读者评报》
这么大的群,要运维好可不容易,经济日报在6年多的时光中,琢磨出了一套现行有效的管理流程与评报体系。
群主欧阳梦云告诉《传媒茶话会》:“入群读者都是实名制,群管理员也是严格审核。每天早晨,群管理员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三大党报的电子版网址和经济日报财经早餐的网址发到QQ群和微信群,读者们第一时间进行阅读,然后把评报内容发到群里和评报系统。”
当天轮值的整理老师,用经济日报评报系统进行评报内容的整理,最后发给群主欧阳梦云。欧阳梦云再一条一条地发给编辑和记者们,并收取编辑和记者的回复信息,加入评报整理稿中,每天形成一份《读者评报》报告。再将报告发到读者 QQ群、微信群和报社工作群,参与评报的读者和报社领导、采编人员都能看到这份报告。

(《经济日报》读者交流群)

每天评报最少也有80条之多,一万字左右。分读者意见建议、好文章、好版面、好题目、新媒体留言等五大方面,对当日报道进行全面评价反馈,大至办报宗旨,小到版面直至标点符号,一丝一毫都不放过。
“每天的《读者评报》我都认真看。”经济日报社社长张小影告诉《传媒茶话会》,读者群不是一朝一夕建成,有的铁杆粉丝已经七八十岁,从创刊到现在,谈起《经济日报》的重要报道《关广梅现象》、《开封何日能开封》、罗开富的《重走长征路》等系列报道,仍能如数家珍。
“《读者评报》是来自报社外的第三方评价,他们的好评和鼓励,激励采编人员不断进步,他们真心实意地读我们的报纸、提意见建议,极大地促进了报社各项工作的改进创新。”张小影认为,“开门办报”就是最广泛地听取读者的心声。
除了读者评报,经济日报社每年举办一次读者有奖问卷调查活动,至今已经持续了20年。
“读者问卷调查提出的意见建议,是报社改版创新的重要依据和参考。《经济日报》不只是一份报纸,已经发展成为报网微端全媒体集团。读者也一路相随,从报纸读者,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网的网友、两微一端的粉丝。作为核心的读者群将有效整合融媒体的受众,办报的大门也将越来越开放。”张小影如是说。
热心读者在给我们“打鸡血”
201972日一版,经济日报刊发了消息《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9732美元》,消息中提到:“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175倍,年均增长8.1%”。
这条700多字的消息见报后不久,经济日报社领导收到了原煤炭工业部一位退休职工的来信,信中写道:“统计数字显示,2018GDP900309亿元,1952GDP679亿元,增长的倍数为132.5倍,175倍是错的。”
经济日报社宏观经济部记者林火灿说:“报社领导对读者的意见和反馈向来十分重视,第一时间就将读者来信转发给我,让我为读者做好解释工作。”
林火灿坦言,自己从事经济数据的解读报道工作多年,对稿件中涉及的数字一般都会反复核校,因此对数字不出差错是比较有信心的,但在接到读者来信时,内心依然有些慌张——难道自己真的疏忽搞错了?
“我赶紧放下手头的工作,找出见报稿件,将稿件中涉及的数据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一一核对,确认了引用的数字没有任何差错。”他回忆说。
既然数字没有错,读者为何质疑呢?
林火灿又仔细读了读者的来信,这才发现,原来是读者将名义GDP和实际GDP弄混了。一般来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都是按当时价格计算的,反映的是报告期当时的价格水平。报道中提到的679亿元和900309亿元这两个数均为当时价格,也就是所谓的名义GDP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价水平稳步攀升。要对比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就需要对价格因素进行扣除处理,使用不变价指标,也就是用实际GDP。因此,在对19522018数据进行对比时,不能直接用名义GDP做比较,而是要用实际GDP(统计局未公布)。
“搞清楚这是一场误会以后,我们第一时间向这位热心读者做了解释说明。这次互动经历,让我既深受感动又倍感压力。一方面,一位退休职工读报如此认真细致,这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支持与厚爱。另一方面,每一位读者都是极其‘刁钻’的,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认真对待每一次采访和写作,认真核实每一个数字与事实,绝不能把差错留给下一个环节。”林火灿说。
这位读者的“挑刺”,也给了林火灿很大的启示。他说,在经济新闻报道中,经常要对一些经济数据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在这些比较分析中,很多时候并不适合将数据拿来就用,直接对比,而是需要剔除不可比因素。因此,记者在报道中必须尽量地用简明扼要、浅显易懂的语言加以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读懂数字背后的信息,使报道更易读、易懂、实用。
像这样的来信或是评报意见,对于《经济日报》的记者来说,已是常态。
去年4月,河北承德一位叫李凤文的读者在点评林火灿的报道时留言:“建议每位读者在读报、评报的时候,都要用心去读、用心来评,读懂记者内心,读出文章味道。”
林火灿说:“李凤文老师的这番话,令我印象深刻。我经常在想,有这么多热心的读者在支持我们、鼓励我们,给我们‘打鸡血’,我们在做采访报道时,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编辑在留言反馈里找选题
其实,《经济日报》不光只有读者评报这么一支火炬在发光发热。
经济日报时评版、读者版主编马洪超告诉《传媒茶话会》:《经济日报》时评版设立了“来论”专栏,设有每周一期的读者版,每一期的版面都坚持公布版面邮箱,并显著注明“欢迎读者就热点经济话题发表评论、漫画”,鼓励读者积极投稿。多年来,经济日报时评版每天都会收到自发投稿300400条,平均每期时评版发表见报读者来稿3-4篇,每期读者版刊发的都是读者投稿。
与此同时,经济日报也在发掘微信公众号、微博的留言功能进而寻找选题方面找到了突破点。
201811月,一张头发花白的“80后”干部的照片引发社会各界对基层干部工作状态的广泛关注。对此,经济日报微信公众号在第一时间做了一期微信产品,引发广大读者关注和热烈留言,其中有一位江西省读者的留言让人印象格外深刻。
这位读者在留言里说:“记得我爸当年刚退伍回来的时候,也是一枚意气风发、英俊帅气的‘小鲜肉’。可是,大半生的基层工作,把父亲磨砺成了一个白发丛生、写满沧桑的‘老腊肉’”。
马洪超表示,“当时我们感觉到,基层干部这个话题深受社会关注,基层干部对此感受深刻,也有故事可讲,非常适合做一期读者版。”于是,读者版编辑通过读者群联系到江西省遂川县的这位读者,请他继续写他爸爸的故事以及相关感受,同时版面编辑及时在读者QQ群、读者微信群里发布了关注年轻基层干部的约稿通知。
事实证明,经济日报读者版编辑的判断是对的,上百封关于青年基层干部成长话题的稿件蜂拥而来。读者版编辑一边读着这些饱含感情的稿件,一边优中选优,为版面精选精编稿件,在20181124日见报了《读者来信热议基层干部苦与乐》读者版。

20181124日《经济日报》读者版)

“该版精心选编了5篇读者投稿,分别以《严格管理与热情关心相结合》《防止文山会海卷土重来》《莫让干部困在各类“迎检”中》《用制度为基层干部减负》《父亲在基层工作了大半生》刊发,其中,《父亲在基层工作了大半生》就是江西省遂川县的这位读者在其留言基础上作了丰富完善写成的。这位读者的爸爸在基层工作的故事让人读后不禁潸然泪下。”马洪超回忆说。
这一期的读者版见报后,很多读者在经济日报时评版、读者版QQ群和微信群热烈讨论。为延续这一话题的温度,20181126日经济日报又推出了一期此话题微信产品《一封读者来信:爸爸也曾是“小鲜肉”……》,实现了一个话题的多次传播、深度传播,取得了很好的报道效果。
马洪超告诉《传媒茶话会》:“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时评版和读者版类似的选题策划,有很多来源于读者留言、读者投稿和读者来电。作为经济日报的编辑记者,我们十分关注经济日报微信、微博、客户端的网友留言,十分重视读者朋友的来电来信反馈。”
在马洪超看来,这其中不仅包含着读者朋友的投稿热情,还体现着读者朋友对社会发展的关注之情,蕴含着丰富的新闻选题策划内容。只要编辑记者们细细品读读者们的留言和反馈,就一定能够发现和提炼出切中社会热点,并能引起社会热烈反响的好策划好报道,就一定能够让经济日报各种形态的新闻产品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引导力、传播力、公信力。
你做的,我也在想;你想的,我正在做。这就是《经济日报》的“用户思维”。

图片、视频由采访对象提供
来源:传媒茶话会
链接:http://www.media-ed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75&pid=113072&page=102&extra=#pid113072

编辑:晓晴

743#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5 22:13: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对抗Facebook 维基百科创始人推出无广告版社交网络
TNW报道,维基百科的联合创始人 Jimmy Wales 推出了一个叫做“WT:Social”的社交网络。该平台与维基百科没有财务联系,不依靠广告获得资助而是通过用户捐赠来维持商业模式运作。
WT:Social于 10 月份上线,目前已经有近 5 万用户。该平台免费向用户开放,但是注册用户会申请时会被列入候补名单,等待审批通过。或者,用户也可以一个月支付 13 美元,或者一年付 100 美元,就可以马上进入。
Wales表示,“社交媒体公司、纯广告的商业模式存在问题。事实告诉我们,最大的赢家是、都是些低质量的内容。”
目前,该社交网站的界面内容相当稀少,只有一个简单的信息流,其中包含新闻内容和评论。WT:Social起步于Wikitribune,后者试图成为一个由专业记者和公民投稿人组成的全球新闻网站。由于Wikitribune并没有获得太多的关注,所以Wales又推出了新的平台WT:Social。这两个平台都强调打击虚假新闻,每篇发布的文章都会突出文章的出处,以及来源和参考文献。
当然,想要跟Facebook 和 Twitter竞争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谷歌试图打入这个市场最终还是比不过Facebook。因此,WT:Social想要成功的话,可谓前途艰难险阻。
来源:站长之家
链接:http://www.chinaz.com/sees/2019/1115/1064878.shtml

744#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9 09:52: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字节跳动或推出音乐流媒体服务:正与唱片公司就授权进行接触
字节跳动的抖音捧红众多神曲后,或将正式进入音乐流媒体行业。
11月18日,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今日头条、抖音、TikTok母公司字节跳动计划推出与Spotify和Apple Music类似的音乐流媒体服务。
报道称,字节跳动正在与世界最大的几家唱片公司,包括环球音乐、索尼音乐和华纳音乐就全球授权协议进行探讨,即将这些唱片公司的歌曲授权给字节跳动的音乐订阅服务。
对此,字节跳动方面回应澎湃新闻记者称,对市场传言不予置评。瑞银证券曾在8月7日发布研报称,短视频应用(尤其抖音的海外版Tik Tok)已成为领先的音乐发行平台。研报指出,抖音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大的音乐宣发渠道,而且据悉公司还有计划拓展海外的音乐流媒体业务。
英国金融时报称,字节跳动最快将在下个月推出此项服务,首发地点将在一些新兴市场,比如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西,未来有可能将在美国落地。
报道称,这意味着,软银所支持的字节跳动,将与行业领导者Spotify和苹果音乐在付费音乐领域展开直接的竞争。
字节跳动的音乐App的名称和价格目前还未知,不过可能将低于10美元/月。
原创:澎湃新闻记者 陈宇曦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高杰

745#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2 13:30: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区块链+舆情服务”,可为媒体经营转型赋能!
导读:
近年来,为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业等提供舆情服务已经成为媒体经营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给党政机关和企业提供舆情监测服务,现已成为各大媒体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区块链如何推动舆情服务?区块链+舆情有什么优势?未来将呈现何种趋势?
今天,曾任新华社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主任,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网络舆情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央网信办项目评审专家的段赛民,为你揭秘。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舆情服务市场已达到了超百亿元的规模,人民网、新华网、大众网、红网、中国青年报、检察日报、人民公安报、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等主流媒体均先后成立了舆情服务机构。有报道显示,人民网一年的舆情服务收入近2亿元,中青华云年收入近6000万元,其他媒体的舆情服务收入也达数千万元。

以区块链技术撬动舆情服务市场势在必行
互联网迅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正逐渐改变舆论生态,给网络舆情的技术发现、数据分析和应对带来新的挑战,互联网数据壁垒仍然广泛存在,需要从技术和数据方面寻求突破。
2019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利用区块链技术促进城市间在信息、资金、人才、征信等方面更大规模的互联互通,保障生产要素在区域内有序高效流动。要探索利用区块链数据共享模式,实现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和利用,促进业务协同办理,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好的政务服务体验。
高层声音为舆情服务行业如何抓住机遇,在挑战与困境中突围,指明了方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将快速推动行业变革。媒体向舆情服务转型,不仅要发挥既有优势,更要有一定的战略眼光,顺应新媒体、新技术发展趋势,抓住区块链技术发展机遇,以区块链技术赋能媒体舆情服务,提前布局,方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舆情服务领域占得一席之地。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000/wps33.png

与传统模式相比,“区块链+舆情”服务具备三大优势
一是实现溯源追踪,打击网络谣言。新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网络谣言的传播,但也加速了网络谣言自净机制的建立。区块链被称作“不可篡改的数字账本”,由分布式账本构成,追踪账本,就能追溯新闻的根源。即便被改动,所有修改的记录也全部可以查看。
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创造一个全新机制来确认新闻信息是否值得信赖。依靠信源评估、内容不可篡改,以及多节点内容验证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的约束机制。
如果技术公司依托区块链技术开发研究一些谣言测评软件,谣言无处遁形。这种情况下,公众通过综合评估,将不会轻易相信这样的信源,其发布的内容也不能轻易传播。同时,发布者将会慎重考虑发布和转发谣言的成本,因为区块链会将其造假行为和传谣行为记录在案,影响其个人和机构的社会信用。
针对部分网上ID和大V有意或者无意的“带节奏”,误导舆论的情况。如果在区块链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网络环境中,将可以有效制约虚假信息的传播。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000/wps34.png

二是全节点记录,提高舆情研判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区块链为舆情分析研判提供了全新视角和方法。传统的舆情监测软件主要是基于内容分析,而区块链则是基于数据分析。
作为分布式账本的区块链,舆情分析可以从数据汇总、统计角度展开,从数据的数值、发生时间、交易流程、出处证明等细节的记录上分析个体或机构活动的规律、真实的态度、所发布信息的真伪。在评估其未来动向也就是舆情预判的问题上,比基于内容的分析更加可信。未来,利用区块链的记录,从崭新的维度展开舆情分析,将与基于内容的舆情分析开展交叉验证。
在区块链技术背景下,结合知识图谱的表现形式,可以将事件、涉及人员、涉事单位等利益相关方和处置方全面展示,既有效答复媒体和网民的推动,也暴露背后博弈多方的真实信息,有利于把事件的真实舆情传递给社会大众,并且对于进展和结果做预案式的推演,降低社会危害。
目前的舆情监测软件,大多是基于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信息抓取和深度学习,舆情预判是一个没有真正攻克的难关,区块链技术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一尴尬局面。
三是结构化处理数据,提高舆情处置的高效和针对性。目前流行的舆情预警平台搜集的信息,包括NLP(自然语言处理)和TDT(话题检测与追踪)等信息处理技术,通过语义分析可以聚合相关的分类观点,追踪话题的时间轴,但依然存在模糊、混沌、不准确的问题。信息复核、制定应对策略所需的时间周期太长,即便策略得当,还可能目标错误,因此效率不高。
区块链与大数据结合的舆情分析是高度的数据价值凝结。区块链所形成的大数据含金量高,易于结构化,易于处理,大大降低数据处理成本、提高了效率,数据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000/wps36.png

结构化数据对舆情研判有啥好处?
以今年3月“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堂事件”为例,舆情开始于一段疑似学生家长发布的视频,令人作呕、刺激眼球的霉变食物成为引爆舆情的导火索,甚至一度引发家长聚集维权;今年4月11日,西安“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中,整个事件最开始是因女车主在“抖音”发布的车顶哭诉视频,极具感染力的视频扩散出去后迅速引起舆论关注。
这两次短视频的发布都是在舆情发展的关键性节点,作为当事人相关的舆情制造者利用舆论规律,尤其利用先入为主的舆论心理,在对事件爆料之初就已经预定了“人设”,进行标签化传播,从而使舆论向着有利于当事人诉求的方向发展,带动起舆论高潮。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000/wps37.png

区块链技术将有可能把所有环节信息进行快速结构化处理,一次性公之于众,提前对即将发生的事实回溯做真实性核查,从而降低爆料人的预设立场,为相关部门后续纠偏和降低引导的难度带来正向作用。
基于以上观点,我认为媒体舆情服务借力区块链技术,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舆情服务的技术能力,协助党政机关及时引导网络舆情,确保干群在网络中良性互动。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000/wps39.png

“区块链+舆情”服务的未来发展方向
“区块链+舆情”的未来发展,笔者预测有以下三个重点方向:
一是强化舆情朔源追踪机制,实现舆情的全链监控。利用区块链技术追朔舆情的源头,追踪其传播扩散路径,对舆情进行全链监控,以便更好地分析舆情和及时应对紧急情况。这种全链监控因为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不仅监控全面深入,而且具有高精准度和高可靠性的特点。
二是升级舆情服务的范畴,实现舆情预判。舆情预判一直是当前舆情服务的薄弱环节,但是政府和企业非常需要,区块链技术有效解决舆情源信息的可靠性和实现舆情关键信息的数字化,为大数据舆情分析奠定了基础,从而让舆情预判成为可能。
三是区块链舆情反向推动互联网舆情大环境的改善。区块链舆情在提升舆情服务的同时,也反过来影响社交平台和新闻媒体平台等网络舆情发源与传播渠道的改革,区块链舆情对网络信息的性质判断和谣言甄别,加大了社交平台和新闻媒体平台提高自身抗网络不良信息的执行压力,促进这些平台同样引入区块链技术加强网络信息的管理,从而推动互联网舆情整体大环境的改善。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000/wps40.png

如何推动“舆情+区块链”走向规模化、普及化
媒体舆情服务的优势得天独厚,区块链技术为舆情服务赋能的正向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为此,提出两点建议——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000/wps42.png

一是媒体应该呼吁国家相关部门支持、鼓励加大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舆情监测平台研发投入。技术体系的搭建,没有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持续性投入,没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决心,是不可能拥有核心技术创新的。但资本市场不会给这个时间,多数企业难以独自承受行业科技创新之重。
要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一定要在准确把握发展方向和原则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由高校、科研院所、学术带头人与舆情监测领域头部企业联合研发,国家给予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
当前,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已成为国家战略,媒体应该审时度势,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深入调研、分析行业领域的关键技术短板,积极鼓与呼。
二是积极开展党政干部新媒体新技术素养相关社会化培训工作。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并要求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这对于加快释放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潜能、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加大党政干部新媒体新技术素养相关培训的力度,促使相关部门及其负责领导同志时刻关注、了解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提高运用和管理区块链技术能力,使区块链技术在建设网络强国、发展数字经济、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目前,国内许多媒体服务机构发挥自身优势,举办了一系列党政干部舆情素养社会化培训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下一步,培训内容可向新媒体、新技术方向倾斜。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000/wps44.png作者 | 段赛民  知名媒体人,曾任新华社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主任,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网络舆情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央网信办项目评审专家,国内知名的大数据舆情分析研判与危机管理专家。
编辑 | 宋婧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传媒茶话会”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yFoX_EKD39ekXaEOboNkA
原创: 段赛民
编辑:高杰

746#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 23:20: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去年收入增长81%,上半年增长近80%!这家媒体牛在哪?
“封面新闻营收持续高速增长,2018年收入同比增长81%2019年上半年同比增长近80%。”
这是封面传媒董事长兼CEO李鹏向我们透露的信息。
在传统媒体的新媒体产品大都缺乏相应盈利模式的当下,封面新闻是如何率先盈利并保持高速增长的?
11月中旬,《传媒茶话会》对话李鹏,揭开封面新闻营收高速增长的秘密。
“一增一减”,封面新闻营收结构大变
“封面新闻的营销从单一走向全面,既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自身迭代升级的必然方向。”封面传媒董事长兼CEO李鹏告诉《传媒茶话会》,进入全面营销时代,一定程度上不是自我的选择,是时代的选择和必然。走向全面营销就意味着以前“躺赚”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媒体要学会运用“十八般武艺”,懂“七十二种变化”,解决客户营销痛点,也解决自己发展的痛点。
20151028日,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宣布“封面传媒”成立。201654日,封面传媒的首个App,封面新闻客户端“青春”上线。封面新闻从上线以来,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建设“智能+智慧+智库”的智媒体理念,立足人工智能时代,在AI+媒体领域不遗余力地探索和创新。
当下正是一个传播渠道极度分散的时代,无论客户还是媒体,都很难再像以前那样选择一种方式、一个平台进行营销,如何有效整合多元化的渠道,提升营销效果,是个时代考题。
封面新闻进入全面营销时代后,营收的变化可以用“一增一减”来概括。
“‘增’是总体收入的增加,‘减’是纯广告性收入在总体收入中的占比份额在减。”李鹏告诉《传媒茶话会》。
2018年以来,封面新闻营收持续保持高速增长。2018年收入同比增长81%2019年上半年同比增长近80%。与此同时,封面新闻2018年的纯广告收入占比47%2019年上半年占比46%,纯广告占比不断减少。这意味着封面新闻正在摆脱对纯广告的依赖,收入结构得到有效调整。
李鹏透露,其余的收入来自新技术内容营销、技术输出营销、内容版权营销、圈层社群营销、线上线下互动营销等,尤其是以技术为支撑的收入在快速增加。收入的多元化与产品矩阵化发展、营销多样化有关,也为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支撑。
831日,在中国传媒经营大会上,封面新闻获得“年度综合排名特别大奖”和新媒体客户端三十强第一名。据了解,“中国传媒经营价值百强榜”是衡量传媒经营发展的风向标。
“九大营销”全面推进营销的专业化
“在营销方面,封面新闻集合了传统营销、移动营销和智能营销的优势,全面推进营销的专业化。”李鹏表示,全面营销,只是我们推动营销专业化、智能化的一个外在体现。封面新闻主要以“九大营销”提升专业化。
①影响力营销。影响力营销是媒体营销的基础。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影响力变现载体更多,除了简单的广告位,还有内容产品和策划的商业化运用和转化。
截至目前,封面新闻一共开发了20余种广告位和栏目可以实现影响变现。
②圈层社群营销。这是互联网空间的营销新亮点和抓手,它以用户和数据为依托,精准面向社群开展营销活动。
目前,封面新闻已建立起几十个社群,比如封面房产粉丝群、封面旅游俱乐部、时尚奢享沙龙、封面观剧团福利群、封面观影福利群等多样化的社群,解决广告主痛点,提升营销有效性。
③线上线下互动营销。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互动是提升营销效果的有效手段,让互动策划与用户体验、客户需求融为一体。
据李鹏介绍,封面新闻每年都策划推出公司层面、各部门和行业层面的各种互动活动。比如每年一度的“C21论坛”已举办十届,主要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设置议题,跨界整合政经资源;比如AI+移动媒体大会、C+智媒体大会、年度经济影响力人物评选活动、西三角品牌大会、西三角企业社会责任论坛等,聚焦各领域、各行业热点话题,助推各行业发展。
④内容版权营销。内容版权营销是版权保护和知识付费背景下的发展新空间,也是具有原创采编权的互联网平台的优势。
通过基础版权和精品内容的变现,封面新闻2019年的版权继续翻倍增长。李鹏也坦然承认,版权交易等内容变现方式,成为我们营收的一部分,但还不是主要的部分,它远远不足以支撑内容生产的大投入,不具备支撑平台做大做强的动能。
⑤文旅融合营销。文旅大发展、大飞跃的时代背景,为文旅新营销提供了新空间。封面新闻不断举办各种文旅展会,下一步还将深度介入产业发展。
⑥智库舆情营销。封面新闻专门把封面指数、封面舆情作为智媒体产品矩阵的重要构成,打造新兴的收入增长点。
据了解,封面新闻与阿里云、百度共同开发了人工智能舆情服务平台,通过线上自定义关键词、智能过滤和自动预警,以及手中的可视化屏幕,随时跟踪并提供最新数据,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信息采集、整理与分析、舆情信息等服务。
⑦技术输出营销。封面传媒结合自身在四川各县市州的媒体融合经验,提出建立面向全国的融媒体中心的战略,涵盖县级融媒体、省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等项目。
目前,封面新闻已组建了较强的技术团队,搭建了21个智媒体产品矩阵,这些技术产能正在面向业界、社会输出,让技术转变成效益。今年以来,封面新闻大量承接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机器写作、智媒体产品输出,收入规模已经超过3000万元。
⑧分发平台账号营销。这是与商业互联网平台合作的成果,封面新闻在向各个平台分发内容的同时,也发挥这些平台的价值,探索这些账号的影响变现。
⑨新技术内容营销。充分运用新技术和新内容产品,比如视频、直播、VRARMR等,开展营销策划,开发营销产品。
封面传媒还与中国移动5G研究院共同成立了5G智媒体视频实验室,在办公区率先布局了5G网络,开展高清视频试验与创新。
今年封面新闻5.0版本迭代以来,努力推进客户端的视频化迭代,依托视频的系列广告产品比如贴片、植入等也不断创收,目前视频形态的经营收入增速持续超过100%
数据驱动+技术引领,构建全面营销体系
封面新闻是如何构建全面营销体系的?背后的逻辑又是什么?
“一是数据驱动。我们以‘数据驱动增长’作为公司发展理念,以用户为中心,以增长为导向,用数据驱动AI开发、产品迭代、用户运营、安全保护、收入增长、组织变革等工作,建立数据驱动文化,把封面传媒打造成基于数据驱动的互联网科技传媒文化公司。”李鹏表示。
封面新闻通过对用户的数据进行精确把握,开展精准营销,优化了业务增长和盈利能力。例如,开展基于用户画像的精准站内营销、站外组合营销,把活动数据与站内数据打通,实现线上线下数据整合。封面新闻还开展AI技术辅助营销,运用机器写作发布消费领域文章,促进垂直消费频道建设,并将AI技术应用于线下活动中。
同时,封面新闻还利用数据驱动智库建设和政企舆情等产品矩阵建设,拓宽泛内容生态平台。
“二是技术引领。互联网科技传媒文化企业的实质是技术引领,我们一直坚持技术发挥引擎作用。”李鹏告诉《传媒茶话会》,无论技术团队搭建,还是封面新闻的产品迭代升级,AI技术运用都是最显著的标识。据最新消息,封面传媒将成立封面科技公司,打造基于AI+媒体的技术型产业公司,又将为我们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传媒茶话会》了解到,封面新闻把技术引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技术引领在信息生产、传播、营销全流程中的引领作用和驱动力,已经比较成熟。封面新闻的“九大营销”,也是在技术引领下达成。
“我们相信科技改变世界的力量,正在用技术增强营销的力量。”李鹏表示。
评论
“技术不是用来害怕的,而是可以用来加持的。”依托技术的力量,封面新闻开启全面营销很好地印证了这句话。
从重报集团的华龙网到川报集团的封面新闻,再到南方报业集团的南方都市报,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无不展示出了拥抱技术的决心。
优秀总有优秀的理由,卓越常有卓越的基因。这一切的前提取决于一直求新求变的观念更新和不屈服于市场压力的积极进取。
同样的市场,同样的传媒发展环境,敢于创新、敢于同市场起舞者,总会最早抓到危中之机,看到成功的曙光。
《传媒茶话会》总编辑:陈银峰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Nvpw9LsVit4j9_BRqgZeg
编辑:陈茗

747#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 23:01: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汕头日报发表锐评:订阅党报不得讨价还价!
眼下正是党报发行季,绝大多数单位行动迅速,安排专人专款,狠抓落实,令人鼓舞。然而,也有部分同志,对订阅党报不上心、不积极,能少订就尽量少订,能不订就尽量不订。党报是党的理想、信念、意志和主张的直接承载者,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订阅党报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是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不得讨价还价,不得找任何借口。
莫为“不用读”找借口。读党报是讲政治的表现,说党报不用读,是一种无知与自大。党报姓党,记载了党的重大信息,传达了党的重大心声,读党报是党员最基本自我需求,党员干部必须长期坚持订报读报,汲取精神营养,才能坚守主流价值观,才能跟上中央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实践,才能对国内外大事和发展大势心中有数。因此,有的地方明文规定,每位党员干部必须拥有一份当地党报。
应当承认,现实生活中,党员干部不看党报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单位订的党报,每天一摞一摞的堆在桌上,基本没人去翻阅,一周后就被当作废纸处理掉…… 事实上,这种对党报不闻不问的“冷处理”,是对党的重要工作的不尊重,是党性不强的一种表现,必须引起重视并及时给予纠正。党员干部要把订阅党报作为检验党性的重要标尺,借助党报不断提升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不断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莫为“不可读”找借口。有的同志对党报存在偏见,认为党报面孔严肃呆板,内容相对枯燥,没什么看头。其实,对党员干部来说,阅读党报不是个人的兴趣爱好问题,而是有没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担当、积极追求进取的政治态度问题。说党报不可读,或是因为没有真正沉下心、带着思考、带着感情去读,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翻一翻而已。日前,家住龙湖区的91岁老党员林齐森专程来到本报发行中心,毫不犹豫地订阅了明年的《汕头日报》。老人说,订阅《汕头日报》给他带来无穷的收获与愉悦,一天不读报就感觉有些失落。
的确如此,如今的党报,精编精选,内容丰富,就像是一本百科书,一报在手,应有尽有。党报刊发的重要政策解读、重点评论和理论文章,都是党员干部应知必知、应学必学的内容。如果仅凭个人喜恶不订阅党报,起码不能算是政治上的明白人,更不能算是合格的党员干部。
莫为“没空读”找借口。阅读一份党报,短则十几分钟,称没有时间看实在说不过去。党报是开展工作的“好帮手”、“好参谋”,是加强党性修养、提升素质能力的“政治课堂”。笔者认识一位老党员,他分管单位纪委工作,他说党报对工作帮助很大,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党报,他谈起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来胸有成竹,信手拈来,令人信服。
没空读说到底是没习惯读,是对党报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不关心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表现。党员干部不仅要把读党报作为每天的必修课,更要宣传党报,甚至为党报撰写或提供稿件。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作者:甘小松 编辑:李雅斓 )
原文链接:https://h5.newaircloud.com/detailArticle/9744871_18107_st.html?app=1&source=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编辑:陈茗

748#
 楼主| 发表于 2019-12-9 14:11: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京报社长:新京报是怎么推动全员转型的?

导读
1.了解新京报
2.逐渐萎缩的报业现状
3.纸媒改版,数字生存
4.新京报融合之路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要因势而谋,应势而懂、顺势而为。

今天在2019第四届中国产经媒体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上,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宋甘澍演讲《新京报是怎么推动全员转型的?》

首先,移动优先,全网络、立体化建传播阵地。
其次,全员转型,以报纸为中心向APP为中心转转变
再造采编流程,全面去中心化;
撤销新媒体部,全员转型到以APP为中心;
成立报纸编辑部,目前全报社只有11个人专职办报纸。

融合,是媒体重生的催化剂
新京报的融合是在“一托二”的格局下进行的,正是在“融合”的大旗下,实现了优势互补、裁撤冗员、公共职能共享等,确保了整个过程的平稳有序。

他说,报社什么时候不出报纸?报纸实际是报社最大的亏损源之一,现在报社的方向是,不出报纸,报社照样生存,新闻照样传播。

媒体的边界在哪里?报纸与广电的影像会进一步模糊,报纸视频化,广电图文化,因此实际上是另一个意义上的融合。

新京报

今年11月6日,新京报传媒研究公众号发表了《新京报社社长宋甘澍:不忘初心 一路同行》的文章,文章提到,新京报2019年是转型与融合;2020是创新与发展。

2019:转型与融合

1.调机构,坚持融合发展理念,用机构整合促媒体融合

新京报社的媒体融合,是“一托二”模式。目前,已全部整合到位,预计每年可以减少亏损超5000万元。

北京晨报在元旦顺利停刊,94人转岗到新京报社任职。
千龙网8月1日全新上线,新京报控股千龙网65%。千龙网员工按“全卧倒、再起立”模式进行转岗、分流,最终83人转岗、182人就地分流。

充分借助媒体融合大势,向改革要效益。新京报社为北京晨报的转岗同事提供三个月的过渡期,帮助大家更从容地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千龙网的改革是以“断臂”求生存,用“融合”促发展,8月1日起,与新京报社实现“四个一体化”:采编一体化、经营一体化、技术保障一体化、行政系统一体化,最大限度压缩成本、挖掘潜能。

2.调渠道,坚持移动优先战略,全网络搭建传播体系

新京报社的渠道建设,是“脱报向网”。既大力强化自主平台建设,也积极借平台上网传播。目前,报社已初步完成从一张报纸到一个全媒体的转变;报社“报、网、端、微、抖音、快手”等全渠道网络覆盖人数超1.1亿人次,报纸内容的每天的全网络平台的阅读量超3亿人次。

撤销新媒体部,成立报纸编辑部(11人)。引导、“强制”全员从以报纸为中心,转向以APP、以全网络、平台渠道为中心。

全力打造网上传播主阵地。“新京报APP”于2018年10月31日正式上线。经过一年多的运维,官方下载量超过4000万人次,位列全国新闻类移动客户端第10名左右。

全领域打造报社传播渠道。在强化“报、网、端、微”格局的同时,积极尝试开设抖音号、快手号。

报社微博传播矩阵超过30个帐号。截止10月31日,报社官方微博粉丝达3780万人,列全国都市报第一名;在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排名中,位列第三位。其他,官方微博超百万的,还有我们视频890万、京蜜680万、千龙网560万、动新闻480万等。

报社微信传播矩阵规模也超过30个公众号,覆盖粉丝人群超1000万人次。其中,超过百万的公众号包括新京报官方微信、政事儿、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社也专门加大在抖音、快手等流量平台上的渠道建设,积极入驻各流量平台的媒体号,如企鹅号、头条号、百家号、一点资讯号等。同时,结合版权合作模式,让报社生产的内容在全网络主要的门户网站、互联网平台实现即时的分发与传播,极大地拓展了报社的传播空间、提升了报社的影响力。

3.调方式,坚持视频优先战略,推动报社内容的可视化表达

新京报社的报道方式,是“顺势而调”。传播渠道变了、用户阅读习惯变了,在传统图、文表达的基础上,创新形式、跨界发展,大力加强了视频表达,长视频、短视频、小视频,都在试。

“我们视频”获得跨越式增长,已成长为业内翘楚。目前,“我们”视频新闻短视频日产量已达100条,新闻直播日均超过1场,产量远远领先于国内其他传统机构媒体;从传播效果来看,新京报以及旗下平台、腾讯、微博、快手等渠道日均播放量达到2亿+,微博MCN矩阵阅读日均1亿。无论从产量、流量还是社会影响力,“我们”视频已经稳稳占据国内传统媒体的头部阵营,也成为新京报转型的标志性产品。

“动新闻”项目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作为全国首家以动漫形式还原新闻现场的短视频产品,目前以每天10条以上的新闻产量、每周1亿左右的全网流量,继续保持着业界领先的影响力。

大力推动视频表达的全部门、全领域覆盖,推动视频报道部门与现有内容团队的深度融合。目前,视频表达的匹配度,已超过报社内容产品的三分之一。
4.调结构,坚持内容为王理念,强化原创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

新京报APP的内容,是“主打原创”。95%以上,是原创内容,既要坚持“导向为魂”,又要给用户提供一个独特的感受。

2020创新与发展
5G智能新闻实验室项目。尝试用5G、AI智能和新技术,服务、赋能新闻的生产、加工与传播。

“双视频”发展项目。让“我们”视频聚焦“硬新闻”,“动新闻”聚集泛资讯内容,让视频更易抵达现场或用户,更具温度、厚度。

“百灵鸟”音频项目。优化听新闻场景,让新闻内容播出来、玩起来,让音频新闻成为一种个性生活方式。

政务“新京号”项目。链接天下,让新闻离政府更近,更方便迅捷、全景地观察政情世事。

独立财经平台孵化项目。经济报道部,已经是报社传统部门里人丁最兴旺的。报社的“财经梦”,已经悄然起步。

腔调——方言朗读项目:寻找方言特色城市,探索区域之美、方言之趣、乡愁之“愁”。

美好生活示范联盟项目:以居住品质为核心,探寻社区、居所之美,提升人居品位,发现美好家居,追求美好生活。

京蜜·北京生活美学项目:深耕北京、发现北京、展示流派,新生活、小时尚、重体验的京城生活资讯。

特稿影视版权开发项目:给新京报特别报道、深度报道故事赋能,以发掘“中国好故事”为宗旨,尝试开发“有格调有市场”的现实主义题材影视项目。

青年戏剧人孵化项目:与政府、剧院及制作公司联动,搭建一个青年戏剧人成长平台,以孵化优质原创作品为核心,提供研发、制作、宣传、演出等完整、闭合的产业链服务。

拍者行动计划:搭建图片、视频交易平台,让新京报、千龙图库现有百万级图像“活”起来;构建拍者系统,涵盖专业人才近万名;创办网络拍者学院。

全媒体精英训练营项目:联合国内高校新闻学院、高科技企业,建设新闻教学基地、实习基地、试验基地,在开放环境中,与业界产、学、研巨头共成长。

“舞动京城”项目:服务社区居民,线上线下联动,为发现舞者之欢快、广场舞之乐趣,提供一个展示、比试的路径。

振翅公益计划:聚焦扶贫、教育、养老等领域,发挥主流媒体社会价值,对接需要帮助的人和组织,聚社会之力,解个体之困。

新京·千龙智库联动计划:整合新京智库和千龙智库,构建舆情分析、城市治理、环境保护、金融安全等垂直领域评价体系,形成全天候监控、全链条分析、全媒体制作、全网络传播,制作、发布夜经济指数和营商环境指数等产品。

商务服务UP计划:全方位深度统筹报社的报道、渠道与智库资源,全面变革商务合作与服务思维,全面拓展影响力与流量变现路径,全面挖掘自理经营与代理经营的潜力,为合作伙伴提供全天候、订制化、高品质服务,与合作伙伴同发展、共成长。

新京报:纸媒改版,数字生存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纸媒情况陷入僵局,多家报纸陆续停刊。《新京报》是为数不多仍在赚钱的报纸。今年六月,新京报完成了新一轮报纸改版工作,是报业的重大突破。以此为契机,分析纸媒如何争夺读者,赢得在传统纸媒日渐衰落下的市场化生存,新京报以数字报、两微一端、新闻直播、短视频新闻、3D视频等新媒体形式,成功实现了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从传统报纸向全媒体报纸方向的转变。
1.了解新京报
于2003年正式创刊的新京报是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两大党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大型综合类城市日报。
2003年11月11日,《新京报》创刊。
2009年,率先“触”网, 上线移动端数字报, 再到“双微”用户定位精准, 粉丝量暴涨, 跻身国内机构媒体前列。
2011年9月2日,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主管、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和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新京报》从即日起变更为北京市主管主办。
2018年10月31日,新京报App正式上线。这是新京报顺应媒体变革趋势,加快推进媒体转型迈出的重要一步。将推进新京报、千龙网、北京晨报三家媒体深度整合工作。
2019年5月,结合报纸改版,新京报又率先在民生消费和生态环境保护两大领域进行突破,推出两大月度特刊,月初推出生态环保特刊,每月15日左右推出民生消费特刊,每期不少于8个版聚焦一个主题。
2019年6月,新京报完成了新一轮报纸改版工作。此次改版,新京报在内容生产方面更趋向深度化。

2.逐渐萎缩的纸媒行业
行业萎缩持续,转型当务之急(中国纸媒发展状况  以2015年为例)
纸媒产业萎缩 ,广告 、发行受累 。受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发展影响,人群阅读习惯逐渐由线下向线上迁移,纸媒发行量萎缩,发行收入下降。房地产等重要广告投放行业景气度下降、营销意愿降低,加之新媒体崛起导致广告媒介转移,共同造成纸媒广告收入下降。
报纸广告市场自 2012 年进入负增长开始连续萎缩,2015 年广告经营额经历 35.4%的断崖式下跌,2016 年前三季度继续大幅下降 40.0%。
从发行情况看,全国报纸发行种数、总印数及销售量等指标均成下降态势。自 2011 年起,报纸发行种数连续小幅下降。2015 年共 8 种报纸相继停刊或停止出版纸质版。报纸总印数也自 2014 年起开始下滑,2015 年全国报纸发行总印数达 430.09 亿份,同比下降 7.29%。而据统计,全国报纸整体平均销量持续多年下滑,环比降幅逐渐扩大,2015 年下半年平均销量已不足 2013 年下半年一半。


3.纸媒改版,数字生存
6月份,新京报完成了新一轮报纸改版工作。此次改版,新京报在内容生产方面更趋向深度化,主要有三大看点:

▶坚持抓大放小、去碎片化,日常新闻深度化表达;
▶加强自主专题策划,为读者提供深度延展阅读;
▶增设“深读”版块,将现有报纸端的深度类报道栏目整合归入,主打深度阅读。

新京报总编辑李海用五个关键词高度总结此次改版特点,五个关键词之间,彼此关联,环环相扣,互为表里。

▶内容更趋深度化
▶策划更趋大专题化
▶栏目更趋强IP化
▶报纸为APP导流视频化
▶呈现更趋杂志化


1大专题化操作是新京报拓展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这次改版,新京报更加强化策划力,以大专题化的操作进行渗透采访,并率先在民生消费和生态环境保护两大领域进行突破,全新策划推出两大月度特刊,月初推出生态环保特刊,每月15日左右推出民生消费特刊,每期不少于8个版聚焦一个主题。不同于以往单篇深度报道“打一枪换一地”、“各自为战”的局限,新推出的特刊更是一个大专题化、深度化、IP化产品。
2特刊以重磅深度调查报道为主,同时整合评论、政府部门举措、大数据、专家学者建议、网络声音等内容,进行体制机制的探讨和内容的极大延展,强化传播力、引导力,推动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尽一份力,扩大新京报在业界的强大影响力。
3呈现方式杂志化将是新京报版面设计的常态化表达。报纸版面艺术是办报理念付诸实践的手段和方法,提升报纸品牌的路径之一便是报纸版面风格和呈现方式的个性化。新京报自创刊以来形成的简洁现代、疏朗大气的版式风格,深度化、专题化的操作和封面化的呈现方式,受到了多方好评,学界也常以新京报的版式设计为案例进行学术探讨。已经形成个性化的风格必须继续保持,但呈现形式的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一刻也未停步。比如头版的呈现方式,每逢重大新闻事件都采取专题化、封面化设计,并使之成为一种常态化表达。不仅如此,一些专刊、特刊、大专题也坚决去碎片化,进行深度化、杂志化呈现,强化设计感,增强视觉冲击力。

4报纸为APP导流的视频化是新京报融合传播的创新之举。报纸端发力与发展新媒体并不相悖,而是相辅相成、彼此支撑。为了提升报纸深度化、大专题化操作,新京报专门抽调富有办报经验的精兵强将组建报纸编辑部,为新京报APP端提供有深度、有力度、有锐度的内容产品。

5成立报纸编辑部:以前全员做报纸,如今全员做APP。为了做好报纸,新京报专门成立了一个新部门——报纸编辑部,抽调出优秀编辑,一心一意做好这款产品,新的媒介环境下如何办一张好看耐读的报纸,如何保持报纸的品牌形象和持续影响力,就是这个部门的KPI指标。

新京报此次改版,固化了要闻、封面报道、北京新闻、深读、中国新闻、国际新闻等六大板块,逝者、目击、新知、新图纸等特色栏目仍予保留,并在选题内容上持续发力。


4.融合之路
媒体的明天,往往取决于改与不改、变与不变、融与不融。新京报坚持内容向移动端看齐, 向, 向移动端用户画像看齐,向用户信息需求看齐,喊出了“移动优先”和“视”的口号。

全新的频道主体制则打破了原有部门建制, 重组后的总编辑协调中心第一时间介入重大热点新, 编委会调度全局, 结合全新的策采编发审核体系, 将原有的“独狼”模式升级为“群”战术, 实现前方作战, 后方宏观协调统筹, 交互顺畅。这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模式, 而是一“融”。

(一)为什么是新京报
近年来,在报业生存空间局促的情况下,我国几大报业都在积极寻求媒体融合和谋求发展。新京报作为媒体融合较为成功的传统媒体,一直是被行业内关注的重点。

新京报以数字报、两微一端、新闻直播、短视频新闻、3D视频等新媒体形式,成功实现了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从传统报纸向全媒体报纸方向的转变。

(二)融媒体之路

在媒体融合进程中,《新京报》通过变革,使得自己不再只是一张报纸。

2014年,《新京报》一改往常“微调”的风格,进行了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立志推动媒体融合。在这次大改革中,《新京报》提出要“消灭”消息,全部报道为特色栏目,全方位促进媒体融合。

2018年10月31日,新京报App正式上线。这是新京报顺应媒体融合趋势,加快推进媒体转型迈出的重要一步。目前报纸的代表性栏目主要有“快讯”“直播”“动新闻”“我们视频”等。

新京报APP
新京报,作为一张报纸,一出生,就风华正茂;作为一个App,一上线,就不同凡想。努力尝试着成为传统媒体转型、融合的成功样本。
全新进行顶层设计:融为一体、合而为一。

一是再造传播平台:颠覆新闻内容对报纸的依赖,打造“新京报”App,从以报纸为中心转移到以App为中心,高质高效追赶、适应现代传播格局的要求。

二是再造组织架构。撤销报社全媒体中心,让全报社具备移动互联特质,成为融媒体。建立统一的策采编发审核体系,构建统分结合的大中心制,夯实分管编委的主管责任,让整体运转适应App节奏。
三是再造采编流程。报社将全面强化党委的领导责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编委分工负责制。7×18——7×24;小夜班——大夜班;一次统编——四次统编,甚至是随时调整。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分发。修订报社内、外绩效、专业评价体系。

四是全部门进行自我改造、自我设计。每一个部门都按报社统一部署的“同题问答”(总共有7问、7答),重新定位、定岗、定人、定节奏。

五是全员进行专业培训。请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门户网站的高级主管;报社内部骨干专门授课。包含习总书记关于新闻宣传的重要论述;国内外新闻传播大势;国内外媒体转型实例,纽约时报、澎湃新闻、封面新闻、一点资讯案例;App的传播规律及内容表达方式等实操技术。全部门、全员、全时段进行演练。

升级再造专人做好专业事:新京报App的内容是由新京报专业媒体人打造;技术方面, 委托今日头条主持开发, 从前端到后台, 均采取了业界主流的技术架构和顶尖的技术标准。

动新闻
《新京报》是国内第一家让新闻“动”起来的报纸是第一家纸媒勇于尝试视频新闻
2015年9月,《新京报》成立动新闻栏目。动新闻栏目是《新京报》与小米、360、三胞集团合作推出的融媒体产品,目前己成立动闻天下公司。《新京报》动新闻融合《新京报》传统媒体采编资源,将第一手的新闻,进一步深加工成新闻动画。让新闻动起来,有了全新的呈现方式。
动新闻主打3D动画以及二维动画,3D动画运用在新闻报道中,往往能还原读者到不了的新闻现场,也能展现微观的,普通人无法看到的世界,将新闻报道从平面拓展到三维空间。
增强了新闻的趣味性
“动新闻”采用简单的动态图片或三维卡通动画呈现形式,形态逼真的新闻人物、引人入胜的新闻场景,不仅使新闻通俗易懂,更使其趣味横生。另外,其交互式的传播模式,使得受众能够亲身参与到新闻当中,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吸引了受众的驻足。
▶增强视觉冲击
在“动新闻”当中,图片取代文字成了一条新闻的主要呈现形式,而文字的功能则开始弱化,它承担的只是一个注解图片的功能。因此,读者首先感受到的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形象直观的画面,这样的新闻无疑更具表现力和吸引力。比如130秒还原沉船关键过程的动新闻,就让读者更加直观的了解了长江客轮翻沉的发生过程。
▶增强互动性
“动新闻”改变了新闻的叙事者。一般来说,新闻的叙事者主要包括记者、采访对象及编辑,受众是不包括在内的,但“动新闻”颠覆了这种传统的叙事模式。它让受众也作为叙述者加入到新闻的制作当中,受众可以身临其境地去参与和体验新闻。如在“带你见证故宫排水有多牛”这则动态专题当中,受众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亲自体验故宫探秘之路。如此,新闻与受众之间产生了互动,受众的能动性被调动起来,他们的阅读兴趣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我们视频》
《新京报》凭借敏锐的市场触觉,在2016年初,大刀阔斧开始进入视频新闻领域。在《新京报》进行新闻直播的初期,最成功的直播案例当属2016年3月的全国两会直播,此次直播直接引发了流量高潮,多家媒体纷纷转载《新京报》的独家视频。
在动辄“10万+”即爆款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我们视频》创造了纸媒转型时代一个“亿+”级现象。而《我们视频》对外宣称的理念则是用直播和短视频覆盖一切新闻热点和重要新闻现场。

(1)年产5000条短视频播放30亿
过去一年, 《我们视频》生产了5000+条短视频, 在腾讯单一平台的累计播放量达30亿+。目前, 每周生产原创短视频200条, 播放量1.5亿;日均30条, 日均播放量达2000万。
(2)年推出600场直播流量过亿
据新京报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这一年,《我们视频》做了超过600场新闻直播, 累计观看流量过亿, 目前平均每天直播2~3场。

《我们视频》给予纸媒转型的启示

(1)生产中心向移动端迁移
纸媒在广告持续下跌的现状之下, 版面不断缩减, 这意味着可以见报的稿件大幅减少。而另一方面, 全手机阅读已是大势所趋。过去, 纸媒的新闻生产都是以报纸为中心的, 而现在新闻生产则须以移动端为中心.集中优势火力在视频领域的新京报, 有一句口号是“为移动端生产”。在布局直播和短视频的领域, 新京报同样选择携手腾讯视频, 用心做好适合移动端的内容。
(2)纸媒亟待构建“新三驾马车”
过去传统纸媒的“三驾马车”是指采编、经营和发行。而当下, 对于转型中的纸媒迫切需要构建“新三驾马车”, 即全媒体采编、全媒体经营、专业的移动端分发队伍。

与千龙网整合,全面开花
8月1日,千龙网发布文章称,新京报与千龙网的整合已顺利完成。本次整合实现了:

▶采编内容一体化
▶经营工作一体化
▶行政管理一体化

在整合千龙网、北京晨报后, 坐拥八张牌照资质, 在国内资质最全的媒体之一新京报将实现“报、网、端、微”的传播矩阵进一步优化和强化,“我们视频”、动新闻粉丝量分别为700万、300万, 三家微信公众号将超过50个, 粉丝量超800万, 新京报书评周刊、剥洋葱people、重案组37号等公号大家耳熟能详, 部分公众号打开率超20%,日均10万+, 全面开花。在优质内容和移动互联传播的主阵地上双拳出击, 重塑新时期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音频——“反向流行聊天室”
最近几周,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号的一档聊天节目——“反向流行聊天办公室”音频产品每周五上午10点左右与粉丝如约相见,另一档音频荐书栏目“一听就是文化人儿·都市生活の生活意见”每周一至周四也与粉丝不见不散。

“反向流行聊天办公室”节目搭乘正当红的播客快车,邀请文化界人士深聊某个文化现象;“一听就是文化人儿·都市生活の生活意见”则是由新京报“书情”版面转变而来,为书籍爱好者推荐好书、传递知识。

音频产品“一听就是文化人儿·都市生活の生活意见”,它主要针对在校学生、上班族和书籍爱好者。这群人对书籍或知识有比较稳定的需求,有自我教育的意愿。节目创意是从《新京报·书评周刊》“书情”版面转换而成,每周的“书情”版是编辑部选择近期好书推荐给读者,这也是“书评周刊”的基本工作。
综上所述,新京报的成功之处在于

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提速
融时期的运营推广配合
升级再造专人做好专业事
内部共享和联动为“融”筑基
采编流程再造看齐移动端

开启的“时间”闸门。变形态、变模式、变载体, 从“努力办中国最好的报纸”到“创建中国最好的内容原创平台”转身,新京报成功了。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hOqB38wq2S9_Eubj1QGnA



编辑:董莉

749#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0 14:43: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营收3年涨了3个亿!红网为什么这样红?

导读

“我们不办电视台,我们也不办报纸,就办一个新媒体,也就是我们的网站,但是到去年,我们的营收超越了我们湖南众多媒体的营收。”12月7日,在2019第四届中国产经媒体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上,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贺弘联如是说。


作为一个地方新闻网站,红网有什么探索愿与大家分享?


变现找优势

“2016年,红网营收8000万,今年,有望接近4个亿,3年涨了3个亿。”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贺弘联在论坛演讲中表示。

当下,门户网站变现的基本逻辑是以大流量为基础,通过广告、流量分发、游戏、电商、增值业务等从而实现变现。大的商业平台有流量就能够变现,但是对像红网这样的地方新闻网站而言,它没有大流量,是如何变现的呢?
“流量是我们的痛点和鬼门关,可以说,流量决定一切,这是发展的逻辑起点,但流量不是一切。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优势。作为地方门户网站,我们有三个优势:内容、本地化、渠道。这三个优势可以具体归结为四点:
一、有精准的本地流量基础,易于培养忠诚用户;

二、本地化属性强,产品渗透能力卓越;

三、内容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舆论干预、引导能力;

四、渠道可以无限细分,触达能力强。

“我们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内容建设,内容为动力,一手抓产品,产品为桥梁,这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具体来说,就是以优质的内容来制造影响力,打造经营的驱动引擎,以产品为桥梁,连接市场引入,实现影响力的变现。在红网摸索前进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以产品形态呈现的影响力才能变现。”贺弘联如是说。


内容为驱动

在确保安全性、合法性前提下,如何以内容为驱动,让以产品形态呈现的影响力变现?
贺弘联介绍道,影响力变现,红网具体有四点做法:
第一,建立起省市县三级覆盖的分站体系,构建影响力的树形根部体系,打造向基层拓展、向群众靠近的纵深传播体系。
第二,打造‘观潮的螃蟹’等高端解读平台,打造服务影响力变现的头部IP。有人问,你一个媒体建那么多的公号,哪一个公号管用?我说,我们红网有接近20个相关的公号,现在全部做减法,把所有的力量集聚起来做一个高端平台,用互联网的思维办好这件事。
第三,做大红网时刻LED联播网,强化可视平台的户外共生渠道生产力。我们没有电视台,没有报纸,你靠什么去影响覆盖移动人群,所以我们做了LED联播网,致力打造“城市空间的新闻直播间”。
第四,通过市场竞争,全力争取运维学习强国湖南平台、红星云等高端平台,提升供给侧改革的硬核议价力。这一系列的高端平台,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供给侧改革的议价能力,一个市场认可、不断提高的议价能力。
红网的传播力基本模型:以微信公号为引领,以分站体系,千屏联播为两大核心战略,辅之以包括快手、抖音等商业平台的多平台分发。红网现在已经形成了网上网下、地上地下、境内境外的现代新型传播体系。

“在高端平台打造上,红网的一个目标是要打造‘北侠客、南螃蟹’格局。目前,红网在当地的影响,在当地的影响有这么大;我们的三湘第一屏,河东河西最大的屏我们花了几千万买下经营权,这是战略上的资源配置;最近我们建了一个学习强国地铁专列,需要常年进行运维,它可能给我们带来新的流量和营收增长,目前这个模式我们还仍在探索,我们希望这个平台的运维能够成为红网新的头部IP。
“这一切的实践归结为一个最简单的道理,红网要让城市空间成为新闻直播间,红网要取得户外大小屏的议价权。”


产品作桥梁

产品作为桥梁,这座桥,该如何搭?
贺弘联表示:“在产品化方面,红网以策划为力,技术为核,主攻传播型和应用型类产品。
在策划方面,我们主要是平台运维类、品牌塑造类、舆情智库类、活动策划类、会展经济类产品。全湖南省现有47家省职厅局的平台是红网运维的,所以全省政务部门的一些核心的数据都掌握在红网手上;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的策划和执行,是由红网在组委会秘书处的指导下独家完成的,红网也是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的唯一合作媒体;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人防成果展等会展类经济,我们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在技术方面,红网做了很多探索。红网推出了县级融媒体平台,推动了网络问政数据库的建设,红网的《百姓呼声》《问政湖南》《红辣椒评论》,是我们黏性最高的主要栏目,带来了大量的数据与流量,这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同时,红网还搭建了一些专门的技术平台,比如红星云、智慧党建、社区云、手机报、互联网智库等这一系列产品。

最近2019中国新媒体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红网就承办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与发展的专题研讨。我们的舆情智库的产品,现在已经成型了,今年,红网舆情智库的收入实现了数倍的增长。”


实践有成效

红网实践的成效从总体来看做到了两点,黏住了客户,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表现在:
第一,完善自身传播体系,提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融媒体宣传能力。红网不是一个网站,它是一艘具有新媒体基因、深耕基层的现代旗舰。今年红网的这件H5作品《H5丨改革开放40年·长沙有多“长”》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也是红网获得的第五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体现出红网新媒体建设的积极成效,也是我们不断提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融媒体宣传能力的一个佐证。
第二,带动整体经营发展的同时,促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增长、双统一。我们自己和自己比,每年都是跨越式的发展,不断形成了内容驱动的良性循环。“怎么黏住用户?我跟我的团队讲,我们所有的栏目,如果你不能在你的细分市场上获得第一或者第二,这个栏目就不要办。比如说我们办文化频道,你不能把湖南省的诗人、作家都集聚到我们的平台上,这个频道就是失败的频道。
同时,品牌栏目永远是用户黏性最强的驱动器,我们努力打造我们自己的核心品牌,这对于我们加强与各方的深读合作产生了重要作用,唯有多方合作、深度合作,方能可持续发展。”贺弘联如是说。
评论
门户时代的红网,是家有一定全国影响力的区域门户网站,不能不说得益于网站创办之初领先的人事制度和内容产出能力,这让其在官办省级网站中口耳相传声名鹊起。

正印了那句话:优秀总有优秀的理由,卓越常有卓越的基因。在传媒行业未有之大变局下,地处中部的红网秉承"搞赢你为止"的湖南蛮子精神,愣是不甘人后,逆势飘红,让营收3年净增3个亿!

问君何能尔?当然不是心远地自偏,而恰恰是敢为人先纵横捭阖,将网站内容品牌建设搞得风生麓山、水起湘江。

我是谁?手握什么?红网深知本立叶茂之理,牢牢扎根湖湘大地,建起省市县三级分站树形根部传播体系。

如果这是纵向扎根,可贵的是,红网还有着良好的用户思维和产品思维,横向整合传播渠道和产品开发营销动了相当多的心思,上文已一一道明。

红网的成功揭示一个朴素的道理:媒体融合要深知自身资源禀赋何在?不要好高骛远,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乱转瞎融只会让自己手足无措,劳而无功。

《传媒茶话会》总编辑:陈银峰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8l7SdcPlYgUmuvN8z-PvKw




编辑:董莉



750#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0 22:20: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南方都市报明年将废除计件制薪酬体系

今天出版的《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在2版刊发题为《南都在“智媒赋能治理”高峰论坛上表示,将对内容生产进行重新定义——从媒体机构向数据公司转型》的文章(具体内容请点击左下“阅读原文”)。文章透露:12月6日,南方都市报社在广州举行“智媒赋能治理”高峰论坛。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委员、《南方都市报》总编辑梅志清在论坛上向与会专家学者汇报了南都转型的成果、南都成立大数据研究院一年来的成绩,同时宣布了南都2020年继续转型的决心和打算。具体做法如下:

2020年,南都继续对内容生产进行重新定义,将对传统内容生产进一步取舍,给采编松绑,适度放弃同题竞争。例如常规会议,一般资讯报道原则上不再刊发;进一步加大与集团的深度融合,通过与南方网、南方+的融合打通,朝内容差异化供给、技术一体化支撑的方向努力。

同时,2020年南都还将强力补足用户优先的短板,并争取让其成为新的增长极:建立会员体系、构建社群生态、推动“工作社交”等。

在技术领域,南都要从媒体机构向数据公司转型,从融媒向智媒转型。其中,重点是建立“三台”,即数据中台、内容运营平台和用户运营平台。

在绩效改革上,南都将继续用好考核指挥棒。梅志清介绍说,将废除计件制薪酬体系,在大数据研究院之外的部门全面推广全新的岗位序列、能力层级、区间年薪制;在原来流量考核的基础上,实行“流量+用户”的考核方式:带动用户增长、得到企业反馈、进行用户互动等,只要产生影响力,都计入评价绩效。
今年10月,南方日报迎来社庆70周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南方日报社总编辑黄常开接受专访时曾表示,南方名记者培育项目对优秀人才的成长,优质内容的生产以及优越平台的打造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人才培育、内容生产、薪酬考核三方面探路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其中,在薪酬考核方面,名记者们最先跳出了“计件”考核束缚,试点“一人一策”按质计酬,率先实施协议薪酬。这一探路倒逼考核机制改革,推动了新的适应现代传播规律的薪酬机制形成。目前,协议薪酬制度已在几个部门试点,条件成熟时将推广至全报社。





编辑:董莉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