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新京报社长:新京报是怎么推动全员转型的?
导读 1.了解新京报 2.逐渐萎缩的报业现状 3.纸媒改版,数字生存 4.新京报融合之路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要因势而谋,应势而懂、顺势而为。”
今天在2019第四届中国产经媒体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上,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宋甘澍演讲《新京报是怎么推动全员转型的?》
首先,移动优先,全网络、立体化建传播阵地。 其次,全员转型,以报纸为中心向APP为中心转转变 再造采编流程,全面去中心化; 撤销新媒体部,全员转型到以APP为中心; 成立报纸编辑部,目前全报社只有11个人专职办报纸。
融合,是媒体重生的催化剂 新京报的融合是在“一托二”的格局下进行的,正是在“融合”的大旗下,实现了优势互补、裁撤冗员、公共职能共享等,确保了整个过程的平稳有序。
他说,报社什么时候不出报纸?报纸实际是报社最大的亏损源之一,现在报社的方向是,不出报纸,报社照样生存,新闻照样传播。
媒体的边界在哪里?报纸与广电的影像会进一步模糊,报纸视频化,广电图文化,因此实际上是另一个意义上的融合。
新京报
今年11月6日,新京报传媒研究公众号发表了《新京报社社长宋甘澍:不忘初心 一路同行》的文章,文章提到,新京报2019年是转型与融合;2020是创新与发展。
2019:转型与融合
1.调机构,坚持融合发展理念,用机构整合促媒体融合
新京报社的媒体融合,是“一托二”模式。目前,已全部整合到位,预计每年可以减少亏损超5000万元。
北京晨报在元旦顺利停刊,94人转岗到新京报社任职。 千龙网8月1日全新上线,新京报控股千龙网65%。千龙网员工按“全卧倒、再起立”模式进行转岗、分流,最终83人转岗、182人就地分流。
充分借助媒体融合大势,向改革要效益。新京报社为北京晨报的转岗同事提供三个月的过渡期,帮助大家更从容地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千龙网的改革是以“断臂”求生存,用“融合”促发展,8月1日起,与新京报社实现“四个一体化”:采编一体化、经营一体化、技术保障一体化、行政系统一体化,最大限度压缩成本、挖掘潜能。
2.调渠道,坚持移动优先战略,全网络搭建传播体系
新京报社的渠道建设,是“脱报向网”。既大力强化自主平台建设,也积极借平台上网传播。目前,报社已初步完成从一张报纸到一个全媒体的转变;报社“报、网、端、微、抖音、快手”等全渠道网络覆盖人数超1.1亿人次,报纸内容的每天的全网络平台的阅读量超3亿人次。
撤销新媒体部,成立报纸编辑部(11人)。引导、“强制”全员从以报纸为中心,转向以APP、以全网络、平台渠道为中心。
全力打造网上传播主阵地。“新京报APP”于2018年10月31日正式上线。经过一年多的运维,官方下载量超过4000万人次,位列全国新闻类移动客户端第10名左右。
全领域打造报社传播渠道。在强化“报、网、端、微”格局的同时,积极尝试开设抖音号、快手号。
报社微博传播矩阵超过30个帐号。截止10月31日,报社官方微博粉丝达3780万人,列全国都市报第一名;在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排名中,位列第三位。其他,官方微博超百万的,还有我们视频890万、京蜜680万、千龙网560万、动新闻480万等。
报社微信传播矩阵规模也超过30个公众号,覆盖粉丝人群超1000万人次。其中,超过百万的公众号包括新京报官方微信、政事儿、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社也专门加大在抖音、快手等流量平台上的渠道建设,积极入驻各流量平台的媒体号,如企鹅号、头条号、百家号、一点资讯号等。同时,结合版权合作模式,让报社生产的内容在全网络主要的门户网站、互联网平台实现即时的分发与传播,极大地拓展了报社的传播空间、提升了报社的影响力。
3.调方式,坚持视频优先战略,推动报社内容的可视化表达
新京报社的报道方式,是“顺势而调”。传播渠道变了、用户阅读习惯变了,在传统图、文表达的基础上,创新形式、跨界发展,大力加强了视频表达,长视频、短视频、小视频,都在试。
“我们视频”获得跨越式增长,已成长为业内翘楚。目前,“我们”视频新闻短视频日产量已达100条,新闻直播日均超过1场,产量远远领先于国内其他传统机构媒体;从传播效果来看,新京报以及旗下平台、腾讯、微博、快手等渠道日均播放量达到2亿+,微博MCN矩阵阅读日均1亿。无论从产量、流量还是社会影响力,“我们”视频已经稳稳占据国内传统媒体的头部阵营,也成为新京报转型的标志性产品。
“动新闻”项目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作为全国首家以动漫形式还原新闻现场的短视频产品,目前以每天10条以上的新闻产量、每周1亿左右的全网流量,继续保持着业界领先的影响力。
大力推动视频表达的全部门、全领域覆盖,推动视频报道部门与现有内容团队的深度融合。目前,视频表达的匹配度,已超过报社内容产品的三分之一。 4.调结构,坚持内容为王理念,强化原创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
新京报APP的内容,是“主打原创”。95%以上,是原创内容,既要坚持“导向为魂”,又要给用户提供一个独特的感受。
2020创新与发展
5G智能新闻实验室项目。尝试用5G、AI智能和新技术,服务、赋能新闻的生产、加工与传播。
“双视频”发展项目。让“我们”视频聚焦“硬新闻”,“动新闻”聚集泛资讯内容,让视频更易抵达现场或用户,更具温度、厚度。
“百灵鸟”音频项目。优化听新闻场景,让新闻内容播出来、玩起来,让音频新闻成为一种个性生活方式。
政务“新京号”项目。链接天下,让新闻离政府更近,更方便迅捷、全景地观察政情世事。
独立财经平台孵化项目。经济报道部,已经是报社传统部门里人丁最兴旺的。报社的“财经梦”,已经悄然起步。
腔调——方言朗读项目:寻找方言特色城市,探索区域之美、方言之趣、乡愁之“愁”。
美好生活示范联盟项目:以居住品质为核心,探寻社区、居所之美,提升人居品位,发现美好家居,追求美好生活。
京蜜·北京生活美学项目:深耕北京、发现北京、展示流派,新生活、小时尚、重体验的京城生活资讯。
特稿影视版权开发项目:给新京报特别报道、深度报道故事赋能,以发掘“中国好故事”为宗旨,尝试开发“有格调有市场”的现实主义题材影视项目。
青年戏剧人孵化项目:与政府、剧院及制作公司联动,搭建一个青年戏剧人成长平台,以孵化优质原创作品为核心,提供研发、制作、宣传、演出等完整、闭合的产业链服务。
拍者行动计划:搭建图片、视频交易平台,让新京报、千龙图库现有百万级图像“活”起来;构建拍者系统,涵盖专业人才近万名;创办网络拍者学院。
全媒体精英训练营项目:联合国内高校新闻学院、高科技企业,建设新闻教学基地、实习基地、试验基地,在开放环境中,与业界产、学、研巨头共成长。
“舞动京城”项目:服务社区居民,线上线下联动,为发现舞者之欢快、广场舞之乐趣,提供一个展示、比试的路径。
振翅公益计划:聚焦扶贫、教育、养老等领域,发挥主流媒体社会价值,对接需要帮助的人和组织,聚社会之力,解个体之困。
新京·千龙智库联动计划:整合新京智库和千龙智库,构建舆情分析、城市治理、环境保护、金融安全等垂直领域评价体系,形成全天候监控、全链条分析、全媒体制作、全网络传播,制作、发布夜经济指数和营商环境指数等产品。
商务服务UP计划:全方位深度统筹报社的报道、渠道与智库资源,全面变革商务合作与服务思维,全面拓展影响力与流量变现路径,全面挖掘自理经营与代理经营的潜力,为合作伙伴提供全天候、订制化、高品质服务,与合作伙伴同发展、共成长。
新京报:纸媒改版,数字生存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纸媒情况陷入僵局,多家报纸陆续停刊。《新京报》是为数不多仍在赚钱的报纸。今年六月,新京报完成了新一轮报纸改版工作,是报业的重大突破。以此为契机,分析纸媒如何争夺读者,赢得在传统纸媒日渐衰落下的市场化生存,新京报以数字报、两微一端、新闻直播、短视频新闻、3D视频等新媒体形式,成功实现了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从传统报纸向全媒体报纸方向的转变。
1.了解新京报
于2003年正式创刊的新京报是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两大党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大型综合类城市日报。 2003年11月11日,《新京报》创刊。
2009年,率先“触”网, 上线移动端数字报, 再到“双微”用户定位精准, 粉丝量暴涨, 跻身国内机构媒体前列。 2011年9月2日,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主管、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和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新京报》从即日起变更为北京市主管主办。 2018年10月31日,新京报App正式上线。这是新京报顺应媒体变革趋势,加快推进媒体转型迈出的重要一步。将推进新京报、千龙网、北京晨报三家媒体深度整合工作。 2019年5月,结合报纸改版,新京报又率先在民生消费和生态环境保护两大领域进行突破,推出两大月度特刊,月初推出生态环保特刊,每月15日左右推出民生消费特刊,每期不少于8个版聚焦一个主题。 2019年6月,新京报完成了新一轮报纸改版工作。此次改版,新京报在内容生产方面更趋向深度化。
2.逐渐萎缩的纸媒行业
行业萎缩持续,转型当务之急(中国纸媒发展状况 以2015年为例) 纸媒产业萎缩 ,广告 、发行受累 。受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发展影响,人群阅读习惯逐渐由线下向线上迁移,纸媒发行量萎缩,发行收入下降。房地产等重要广告投放行业景气度下降、营销意愿降低,加之新媒体崛起导致广告媒介转移,共同造成纸媒广告收入下降。 报纸广告市场自 2012 年进入负增长开始连续萎缩,2015 年广告经营额经历 35.4%的断崖式下跌,2016 年前三季度继续大幅下降 40.0%。 从发行情况看,全国报纸发行种数、总印数及销售量等指标均成下降态势。自 2011 年起,报纸发行种数连续小幅下降。2015 年共 8 种报纸相继停刊或停止出版纸质版。报纸总印数也自 2014 年起开始下滑,2015 年全国报纸发行总印数达 430.09 亿份,同比下降 7.29%。而据统计,全国报纸整体平均销量持续多年下滑,环比降幅逐渐扩大,2015 年下半年平均销量已不足 2013 年下半年一半。
3.纸媒改版,数字生存
6月份,新京报完成了新一轮报纸改版工作。此次改版,新京报在内容生产方面更趋向深度化,主要有三大看点:
▶坚持抓大放小、去碎片化,日常新闻深度化表达; ▶加强自主专题策划,为读者提供深度延展阅读; ▶增设“深读”版块,将现有报纸端的深度类报道栏目整合归入,主打深度阅读。
新京报总编辑李海用五个关键词高度总结此次改版特点,五个关键词之间,彼此关联,环环相扣,互为表里。
▶内容更趋深度化 ▶策划更趋大专题化 ▶栏目更趋强IP化 ▶报纸为APP导流视频化 ▶呈现更趋杂志化
(1)大专题化操作是新京报拓展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这次改版,新京报更加强化策划力,以大专题化的操作进行渗透采访,并率先在民生消费和生态环境保护两大领域进行突破,全新策划推出两大月度特刊,月初推出生态环保特刊,每月15日左右推出民生消费特刊,每期不少于8个版聚焦一个主题。不同于以往单篇深度报道“打一枪换一地”、“各自为战”的局限,新推出的特刊更是一个大专题化、深度化、IP化产品。 (2)特刊以重磅深度调查报道为主,同时整合评论、政府部门举措、大数据、专家学者建议、网络声音等内容,进行体制机制的探讨和内容的极大延展,强化传播力、引导力,推动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尽一份力,扩大新京报在业界的强大影响力。 (3)呈现方式杂志化将是新京报版面设计的常态化表达。报纸版面艺术是办报理念付诸实践的手段和方法,提升报纸品牌的路径之一便是报纸版面风格和呈现方式的个性化。新京报自创刊以来形成的简洁现代、疏朗大气的版式风格,深度化、专题化的操作和封面化的呈现方式,受到了多方好评,学界也常以新京报的版式设计为案例进行学术探讨。已经形成个性化的风格必须继续保持,但呈现形式的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一刻也未停步。比如头版的呈现方式,每逢重大新闻事件都采取专题化、封面化设计,并使之成为一种常态化表达。不仅如此,一些专刊、特刊、大专题也坚决去碎片化,进行深度化、杂志化呈现,强化设计感,增强视觉冲击力。
(4)报纸为APP导流的视频化是新京报融合传播的创新之举。报纸端发力与发展新媒体并不相悖,而是相辅相成、彼此支撑。为了提升报纸深度化、大专题化操作,新京报专门抽调富有办报经验的精兵强将组建报纸编辑部,为新京报APP端提供有深度、有力度、有锐度的内容产品。
(5)成立报纸编辑部:以前全员做报纸,如今全员做APP。为了做好报纸,新京报专门成立了一个新部门——报纸编辑部,抽调出优秀编辑,一心一意做好这款产品,新的媒介环境下如何办一张好看耐读的报纸,如何保持报纸的品牌形象和持续影响力,就是这个部门的KPI指标。
新京报此次改版,固化了要闻、封面报道、北京新闻、深读、中国新闻、国际新闻等六大板块,逝者、目击、新知、新图纸等特色栏目仍予保留,并在选题内容上持续发力。
4.融合之路
媒体的明天,往往取决于改与不改、变与不变、融与不融。新京报坚持内容向移动端看齐, 向, 向移动端用户画像看齐,向用户信息需求看齐,喊出了“移动优先”和“视”的口号。
全新的频道主体制则打破了原有部门建制, 重组后的总编辑协调中心第一时间介入重大热点新, 编委会调度全局, 结合全新的策采编发审核体系, 将原有的“独狼”模式升级为“群”战术, 实现前方作战, 后方宏观协调统筹, 交互顺畅。这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模式, 而是一“融”。
(一)为什么是新京报 近年来,在报业生存空间局促的情况下,我国几大报业都在积极寻求媒体融合和谋求发展。新京报作为媒体融合较为成功的传统媒体,一直是被行业内关注的重点。
新京报以数字报、两微一端、新闻直播、短视频新闻、3D视频等新媒体形式,成功实现了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从传统报纸向全媒体报纸方向的转变。
(二)融媒体之路
在媒体融合进程中,《新京报》通过变革,使得自己不再只是一张报纸。
2014年,《新京报》一改往常“微调”的风格,进行了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立志推动媒体融合。在这次大改革中,《新京报》提出要“消灭”消息,全部报道为特色栏目,全方位促进媒体融合。
2018年10月31日,新京报App正式上线。这是新京报顺应媒体融合趋势,加快推进媒体转型迈出的重要一步。目前报纸的代表性栏目主要有“快讯”“直播”“动新闻”“我们视频”等。
新京报APP 新京报,作为一张报纸,一出生,就风华正茂;作为一个App,一上线,就不同凡想。努力尝试着成为传统媒体转型、融合的成功样本。 全新进行顶层设计:融为一体、合而为一。
一是再造传播平台:颠覆新闻内容对报纸的依赖,打造“新京报”App,从以报纸为中心转移到以App为中心,高质高效追赶、适应现代传播格局的要求。
二是再造组织架构。撤销报社全媒体中心,让全报社具备移动互联特质,成为融媒体。建立统一的策采编发审核体系,构建统分结合的大中心制,夯实分管编委的主管责任,让整体运转适应App节奏。 三是再造采编流程。报社将全面强化党委的领导责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编委分工负责制。7×18——7×24;小夜班——大夜班;一次统编——四次统编,甚至是随时调整。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分发。修订报社内、外绩效、专业评价体系。
四是全部门进行自我改造、自我设计。每一个部门都按报社统一部署的“同题问答”(总共有7问、7答),重新定位、定岗、定人、定节奏。
五是全员进行专业培训。请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门户网站的高级主管;报社内部骨干专门授课。包含习总书记关于新闻宣传的重要论述;国内外新闻传播大势;国内外媒体转型实例,纽约时报、澎湃新闻、封面新闻、一点资讯案例;App的传播规律及内容表达方式等实操技术。全部门、全员、全时段进行演练。
升级再造专人做好专业事:新京报App的内容是由新京报专业媒体人打造;技术方面, 委托今日头条主持开发, 从前端到后台, 均采取了业界主流的技术架构和顶尖的技术标准。
动新闻 《新京报》是国内第一家让新闻“动”起来的报纸是第一家纸媒勇于尝试视频新闻 2015年9月,《新京报》成立动新闻栏目。动新闻栏目是《新京报》与小米、360、三胞集团合作推出的融媒体产品,目前己成立动闻天下公司。《新京报》动新闻融合《新京报》传统媒体采编资源,将第一手的新闻,进一步深加工成新闻动画。让新闻动起来,有了全新的呈现方式。 动新闻主打3D动画以及二维动画,3D动画运用在新闻报道中,往往能还原读者到不了的新闻现场,也能展现微观的,普通人无法看到的世界,将新闻报道从平面拓展到三维空间。 ▶增强了新闻的趣味性 “动新闻”采用简单的动态图片或三维卡通动画呈现形式,形态逼真的新闻人物、引人入胜的新闻场景,不仅使新闻通俗易懂,更使其趣味横生。另外,其交互式的传播模式,使得受众能够亲身参与到新闻当中,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吸引了受众的驻足。 ▶增强视觉冲击 在“动新闻”当中,图片取代文字成了一条新闻的主要呈现形式,而文字的功能则开始弱化,它承担的只是一个注解图片的功能。因此,读者首先感受到的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形象直观的画面,这样的新闻无疑更具表现力和吸引力。比如130秒还原沉船关键过程的动新闻,就让读者更加直观的了解了长江客轮翻沉的发生过程。 ▶增强互动性 “动新闻”改变了新闻的叙事者。一般来说,新闻的叙事者主要包括记者、采访对象及编辑,受众是不包括在内的,但“动新闻”颠覆了这种传统的叙事模式。它让受众也作为叙述者加入到新闻的制作当中,受众可以身临其境地去参与和体验新闻。如在“带你见证故宫排水有多牛”这则动态专题当中,受众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亲自体验故宫探秘之路。如此,新闻与受众之间产生了互动,受众的能动性被调动起来,他们的阅读兴趣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我们视频》 《新京报》凭借敏锐的市场触觉,在2016年初,大刀阔斧开始进入视频新闻领域。在《新京报》进行新闻直播的初期,最成功的直播案例当属2016年3月的全国两会直播,此次直播直接引发了流量高潮,多家媒体纷纷转载《新京报》的独家视频。 在动辄“10万+”即爆款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我们视频》创造了纸媒转型时代一个“亿+”级现象。而《我们视频》对外宣称的理念则是用直播和短视频覆盖一切新闻热点和重要新闻现场。
(1)年产5000条短视频播放30亿 过去一年, 《我们视频》生产了5000+条短视频, 在腾讯单一平台的累计播放量达30亿+。目前, 每周生产原创短视频200条, 播放量1.5亿;日均30条, 日均播放量达2000万。 (2)年推出600场直播流量过亿 据新京报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这一年,《我们视频》做了超过600场新闻直播, 累计观看流量过亿, 目前平均每天直播2~3场。
《我们视频》给予纸媒转型的启示
(1)生产中心向移动端迁移 纸媒在广告持续下跌的现状之下, 版面不断缩减, 这意味着可以见报的稿件大幅减少。而另一方面, 全手机阅读已是大势所趋。过去, 纸媒的新闻生产都是以报纸为中心的, 而现在新闻生产则须以移动端为中心.集中优势火力在视频领域的新京报, 有一句口号是“为移动端生产”。在布局直播和短视频的领域, 新京报同样选择携手腾讯视频, 用心做好适合移动端的内容。 (2)纸媒亟待构建“新三驾马车” 过去传统纸媒的“三驾马车”是指采编、经营和发行。而当下, 对于转型中的纸媒迫切需要构建“新三驾马车”, 即全媒体采编、全媒体经营、专业的移动端分发队伍。
与千龙网整合,全面开花
8月1日,千龙网发布文章称,新京报与千龙网的整合已顺利完成。本次整合实现了:
▶采编内容一体化 ▶经营工作一体化 ▶行政管理一体化
在整合千龙网、北京晨报后, 坐拥八张牌照资质, 在国内资质最全的媒体之一新京报将实现“报、网、端、微”的传播矩阵进一步优化和强化,“我们视频”、动新闻粉丝量分别为700万、300万, 三家微信公众号将超过50个, 粉丝量超800万, 新京报书评周刊、剥洋葱people、重案组37号等公号大家耳熟能详, 部分公众号打开率超20%,日均10万+, 全面开花。在优质内容和移动互联传播的主阵地上双拳出击, 重塑新时期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音频——“反向流行聊天室” 最近几周,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号的一档聊天节目——“反向流行聊天办公室”音频产品每周五上午10点左右与粉丝如约相见,另一档音频荐书栏目“一听就是文化人儿·都市生活の生活意见”每周一至周四也与粉丝不见不散。
“反向流行聊天办公室”节目搭乘正当红的播客快车,邀请文化界人士深聊某个文化现象;“一听就是文化人儿·都市生活の生活意见”则是由新京报“书情”版面转变而来,为书籍爱好者推荐好书、传递知识。
音频产品“一听就是文化人儿·都市生活の生活意见”,它主要针对在校学生、上班族和书籍爱好者。这群人对书籍或知识有比较稳定的需求,有自我教育的意愿。节目创意是从《新京报·书评周刊》“书情”版面转换而成,每周的“书情”版是编辑部选择近期好书推荐给读者,这也是“书评周刊”的基本工作。
综上所述,新京报的成功之处在于
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提速 融时期的运营推广配合 升级再造专人做好专业事 内部共享和联动为“融”筑基 采编流程再造看齐移动端
开启的“时间”闸门。变形态、变模式、变载体, 从“努力办中国最好的报纸”到“创建中国最好的内容原创平台”转身,新京报成功了。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hOqB38wq2S9_Eubj1QGnA
编辑:董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