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批评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731#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12:20: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通报时代

这个题我两年前就想写了,中间也好几次说想写,但一直没写。
最新的由头是前几天山东台吕台长那句不做跨省的舆论监督不看别人的笑话,以及河南南阳火灾13学生遇难,张丰兄说河南媒体不去采访,不去监督连消防部门的通报都不发
所以,我想还是写一下新闻的通报时代。我的私心是希望以后还会有人提这个词,然后说是我提出来的,可惜我的勤奋和勇气与我的虚荣心完全不匹配。
为什么我很看重通报时代这个词?因为它有很强的符号意义,如果要写这几年新闻空间越来越窄憋的现实,相信我,不会有比这更合适的抓手。围绕通报,写个几万字的论文,绝对精彩,在此特别推荐学界的朋友写一篇,我草草说几句,就当抛砖引玉。


一、从丰县到上海


我是有条件写这个的,过去六七年我一直在做突发新闻报道。最早提通报时代20222月丰县事件,那时感触很深,虽然在此之前迹象已经非常明显了。
以前不管怎样,媒体多少会有一点报道的,但到了丰县事件,媒体自主报道完全绝迹。就社会新闻而言,丰县事件是非常大的新闻:举国关注,只要上网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的;持续时间特别长,将近一个月(以目前的热点更迭速度,能持续一周已是大新闻)。然而这个量级的新闻,媒体几乎完全缺位,在此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每一天大家都在等通报。所有人都在网上说,赶紧发通报啊,我们对这个事情有哪些哪些疑问。然后一直没有媒体报道,媒体也在等通报(说明一下,不是记者不想报道)。所谓通报时代,就是所有人都在等通报没有新闻,只有通报。最后被逼无奈,民众只能自发去做调查,有人被按住,有人虽然发出来了但很快被删除。
官方前后大概发了五次通报,从丰县到徐州再到江苏省,但每一次通报均引发了更多的质疑。没有媒体报道,单凭官方通报完全不能取信于人。直到最后,才有新华社和央视的报道,试图盖棺定论,但内容只是对最后一次通报的照本宣科,已经没有人信了。实际上,我个人大体相信最后一次的通报内容,它符合我的农村生活经验,但我更能理解公众的不相信。
丰县事件是一个典型案例,它具备了通报时代的所有特征:媒体报道的完全缺位,其他信息渠道的消声,官方通报成为唯一信源但无效。时至今日,丰县事件仍是不解之谜。
另外一件事是两个月之后的上海yq,体量更大。在我心目中,那是2022年最大的新闻,没有之一;就我的新闻从业生涯而言,堪比08年的汶川地震。它对中国的影响极其深远,甚至可视为一个转折点,从很多方面都可以做如是观。同样,在漫长的三个月里,大家每天都在等上海卫健委的新闻发布会,像样的媒体原创报道,极其罕见。
过去媒体发达的时候,上海那段时间的媒体原创报道,10万篇不夸张吧?全国几百家媒体,平均下来每天一篇原创报道,三个月也有10万篇了。对比一下08年汶川地震,稍微像样的报纸,每天何止一篇,动辄几个版,电视台更是全天播报。有心人可以统计一下,上海期间,全国媒体的原创报道(不算通报和转载)有多少篇?恐怕连1万篇都没有。此处需要学界发力,做一下量化数据分析。
上海清晰让我们看到了通报时代的后果,媒体不要说做瞭望者了,它连已经发生的错误都无法呈现,遑论纠正。就此可以宣告中国新闻彻底进入了通报时代
此后很多新闻事件,都在呈现这一特征。
比如,贵州大巴侧翻致27人死亡,媒体只能照抄蓝底白字的几十字通报,能多写一句据悉事故车辆为yq隔离转运车,已是千中无一的良心媒体。
再比如北京长峰医院火灾,在官方通报出来之前,网上几乎看不到一张现场照片和视频,简直创造了现代社会的奇迹。


二、通报时代的内容生产和传播

先说内容生产。
以前的记者恐怕无法想象,在今天,等通报对于新闻生产有多重要。这么说吧,稍微有点敏感的新闻事件,如果没有官方通报,一律不报。
所以经常会听到领导问记者:有通报吗?”“没有啊,没有先等等。再积极一点的,哎,让他们赶紧发个通报啊。我有个前同事,搞了公号,名字有点黑色幽默,就叫请以通报为准
以前当然不是这样的,大概三四年前,这种情况还不多见,有通报当然好,没有通报,内部检查确认事实无误,也就发了。但到过去两三年,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极其高频,极少例外。
原因很简单,通报就是官方背书,是护身符。万一有事,可以拿出来做挡箭牌,否则背不起这个责任。
从外在表现形式看,现在相当大一部分媒体报道,都是抄通报,甚至一字不改,一字不加。
问题在于,如果媒体都要等官方通报出来,那媒体算什么呢?不说别的,单说时效性,你还比官方通报慢,有什么价值呢?我之前说,如果说以前新闻市场规模价值100块钱,,就是这个意思。
即便行业里最牛的财新,也不能不拿官方通报作为挡箭牌。比如前些天疯传的那篇《嫌疑人srz之死》,也要等到一审宣判结果出来之后才能刊发。简单复盘一下:事情是20189月底发生的,中间有多个事件节点,包括三次尸检,嫌疑人被立案侦查,检察院提起公诉等等,正常情况下,这应该是一个连续追踪报道的题材,但要一直等到202311月一审宣判才能发出来,已时隔了五年之久。此处可以把判决书理解为官方通报的一种,是权威性更强但时效性几乎没有的通报。
再简单说几句受众。我已经很久不上微博了,但大致还有些印象。虽然业界还保留着对财新、澎湃、新京报这些媒体的尊重,但在微博,都是谣媒。何谓谣媒?跟官方通报不一致的,即为谣媒。经常可以听到的是让子弹飞一会儿不要急,等通报
等通报的过程,受众逐渐形成了消费习惯,消费习惯再塑造价值观——在相当一部分受众眼里,通报即为事实。
最大的赢家是政务号:各类“XX发布”“XX平安成为超级大号,比很多媒体的粉丝还多,也就是说,今天很多人获知信息,不是来自媒体,而是来自官方。有心人如果统计一下政务号的发展趋势,与媒体的影响力进行对比,很可能正好呈现一条交叉的曲线。
如果要写通报时代,这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章节:官方通报怎样一步一步成为一个份量越来越重的信息渠道?比如说,微博头条抖音快手这样的平台,是如何扶持这些政务号的?GR(政府关系)在这类公司中是如何运作的?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正如媒体会拿官方通报背书一样,政务号也是平台生存至关重要的一个工具。
所以通报时代是一个各方共谋的结果,但背后都指向了一个源头。
也许有人会说:信官方难道有错吗?如果官方的透明度越来越高,信息越来越多,它替代媒体有什么问题呢?
这里提两件事:一个是去年3月新修订的《国务院工作规则》,关于政务公开的第六章被整章删除;另外一个是裁判文书网,虽然保留下来,但大缩水已是必然,以后想看到srz案这样的判决书,恐怕难了。
所以,所谓通报时代,就是一个公权大幅扩张,媒体同步萎缩的过程。
说回山东台吕台长那句话。他当然该骂,但不能只骂他,那也是捏软柿子。在我看来,山东台还算好的,过去这些年,除了上海台和山东台,大部分地方台早就不做新闻了,也就吕台长,还会在同行面前说不做跨省舆论监督——拜托,在同行眼里,这还算议题吗?
以及南阳火灾,河南媒体连消防通报都不发,看来中国新闻不仅进入通报时代,现在还要进入不通报时代了。用张丰兄的话说,估计权力也会惊诧甚至失望:也不给我一个机会来禁止?
通报时代是媒体人的悲哀,但我不想传递悲观。
越是这种时候,还在坚持报道真新闻的媒体和媒体人就越是可贵,比如这次南阳火灾,除了财新,其他媒体也在跟进,/南周//都有报道。除了媒体,还有个人,比如前面提到的张丰,基本上每天一篇——写到这里,我去看了一下他的公号,一分钟前又发了一篇:《》。还有之前提到过的褚朝新、宋志标、余少镭,越秀山边和北青深一度。这里再给大家推荐一个公号:鸡蛋bot”,我愿意称它为最好的新闻自媒体,一个很年轻的年轻人写的,特别棒。

人生了这张嘴,不仅仅要吃饭,更要说话。少看通报多说话,与诸位共勉。


来源:往事与随想(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732#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20:56: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就作为记者挨打吧,忘掉新华社

《经济参考报》记者王文志、程子龙安徽采访高铁建筑材料造假问题,被人殴打、扣留,当然很让人气愤。


他们的工作是可敬的,正在调查的也是关乎很多人生命安全的大新闻。在今天,这样的“硬调查”已经不多了。


很多媒体在报道、声援他们时,都在强调他们是“新华社记者”。这不算错误,因为《经济参考报》是新华社旗下的报纸。


但是这种强调仍然有点可悲。它的潜台词是,新华社记者你们都敢打?——搜一下,微博上这样发问的人很多。


人们似乎默认,要是普通记者你们打一下就算了,新华社可是……。


如果是新京报、澎湃新闻记者被打,会有一些人欢呼——你们南方系没有什么好心,跑去捣乱呀,活该啊。


如果是BBC的记者,欢呼的人会更多——在河南,外媒记者采访洪水也遭遇了围攻。


合肥高铁施工现场的人知道,“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记者”,和“新华社记者”其实是两回事。因为新华社记者不会跑到这里来调查,他们出现,大概率会有领导陪同。


所以,他们也就放心打了。事实证明他们的判断很准确,有媒体联系经济参考报,报社回应是“记者被打属实,已经把此事上报”。如果是新华社,会硬气很多。


有几年,新华社和央视也亲近市场,做一些调查新闻,它们下属的机构也在进行市场化改革。这都是很遥远的事,现在新华社就是新华社,央视就是央视,都已经回到它们应有的位子了。


现在,就连工地上的打手都知道,“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记者”,最前面的三个字,就像是失效的前缀,只有媒体还在家中自己有富贵亲戚。


这种称呼的含混,其实反映“新闻界”(如果还存在的话)的委屈和挣扎。他们知道,顶着“新华社”的帽子,就像有一个小小的保护伞一样,希望借此吓唬一下“对手”。


我觉得还不如老老实实称呼自己为“记者”。就作为记者的身份挨打吧,忘掉新华社。这样,即使被打,挨得也很踏实。让疼痛更真实一些,让它真正全部、降临在自己身上。


这样,真正的新闻也就诞生了。


来源: 成都客(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7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0 22:05: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钟睒睒喊话张一鸣:期待你的道歉,我会一直等下去
11月20日,农夫山泉举办交流会,创始人兼董事长钟睒睒就近期社会上广泛关注的各类争议与质疑,进行了公开回应。在现场,钟睒睒喊话张一鸣,“期待你的道歉,我会一直等下去。”
  据界面新闻报道,钟睒睒表示:我希望借今天的场合,喊话互联网的大佬,张一鸣先生,你是今日头条、抖音的实际控制人,同时你的企业是盈利性和有力量的企业,有足够力量掌控舆论的平台企业,也请你承担起文明整治的责任。这种整治的准则要对所有强者、弱者进行无差别的公平公正,法律公正就是这种无差别的服务机制之一。
  他说:“谣言的存在、不实的报道,这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伤害,这是现代技术在互联网上实施野蛮人的丛林法则,以强欺弱,我敬请今日头条和抖音,不要以所谓的避风港原则,逃避责任,请他们立即删除对我的污蔑言论、图片,停止对一个中国公民的侵害,停止!停止!”
  另据凤凰网财经,钟睒睒在会上强调了网络舆论的文明价值,呼吁媒体公正力量共同捍卫这一价值。他将互联网文明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相提并论,认为每一种文明都经历了人类价值观和利益冲突的漫长较量,最终服务于人类。
  钟睒睒提出,当文明力量过度时,就会对人类造成伤害。他自嘲为“互联网小白”,在互联网文明面前感到自己是个需要被矫正的冲突对象。
  钟睒睒要求张一鸣承担起企业文明的规则,强调这些规则应无差别地适用于所有人,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他提出,规则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公平和公正,并探讨如何在文明中平衡强者和弱者的关系。
  钟睒睒呼吁算法应该公开,让所有使用者评价其意义。他批评了以强欺弱的行为,认为这是对人类技术文明的亵渎,并要求头条和抖音删除对他的伤害与污蔑。
  钟睒睒强调,互联网的强者在约束他人的同时,也必须约束自己。他警告说,如果破坏了这种准则,随意使用平台权利,传播谣言,将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来源:新黄河
链接地址:https://news.sina.com.cn/c/2024-11-20/doc-incwsynn5415658.shtml
编辑:刘诗扬

734#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6 19:21: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围猎媒体人、新闻消失之迷

最近媒体圈流传一段录音,生动地揭示了地方官员对记者、对媒体人的态度。


这段40分钟的录音里说到:“发帖子那个人叫陈洪涛,方城人,长期在北京。”“最后一弄,这货是(南阳)市里、刑警支队盯着的人!”
“盯着他啊,要当场处置、要打他”!“去年前年邓县不是整了一起记者,他这个人是自己弄各种自媒体。”
“这个人,也就是公安上知道、市里刑警支队盯着的人。”

如果不是录音里提到公安、刑警,还有市领导,真不敢相信这些江湖黑话出自地方干部之口。
这段录音的背景大致是:媒体人陈洪涛实名‬转发了一封南阳群众的举报材料,揭露了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政府骗取国家立项、乱搞形象工程、造成上千万的政府债务,最后妄图“以骗化债” 的荒唐事件!
陈洪涛曝光这起事件后,地方出现舆情,领导干部们商议如何处理舆情,据这个说话的官员称,事情交给了当地公安,公安又排给了具体负责此事的经侦人士。于是就有了共同商议如何对付陈洪涛的这段录音。
这是不少地方出现舆情的操作路数,不是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而是要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起事件中提出问题的有两个:拖欠工程款的当事人、曝光此事的媒体人。
陈洪涛是知名自媒体人,这些年揭露了大量地方的腐败问题。如2019年公安部扫黑除恶第一大案、被判处死缓的山西柳林黑金富豪陈鸿志案,就是源于陈洪涛和宋阳标等人在官媒噤声中顶着压力为群众发声,也引起了中央政法委的关注。2021年,陈洪涛因批评时任南阳市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的领导,还被当地公安局以“寻衅滋事”非法关押24小时。
陈洪涛是至今仍坚守在新闻一线、活跃在舆论场上的媒体人,也是媒体圈内少数的硬汉,如今,这样的硬汉也不多了。尤其是近年来,大量记者转行或退役,舆论监督类报道大幅萎缩,可以说基本凋零。
有一些记者离开了传统媒体,手握自媒体,继续发光发热,这些老记者老媒体人们出于义愤或职业习惯,揭露了大量地方腐败等问题。但是,这些媒体人在为他人发声维权时,也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他们很快会被地方列入重点盯防对象。
上述段录音中的“盯着、处置”等,真实再现了媒体人所面临的舆论生态,地方对于曝光问题的记者或媒体人,往往施以公权力对记者本人进行打压。
有老媒体人评论说:“虽然我已平安退休,但当年那种因为帮老百姓维权、申冤、批评腐败分子、邪恶现象被有关部门盯梢的感觉至今犹在作痛。对于同行陈洪涛的遭遇感同深受。”
作为一名退役老记者,我对陈洪涛的经历也不陌生。有些地方动用公权力对媒体人盯梢、监控等,不是什么秘密。
早年,有些记者在揭露问题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上了盯梢的名单。在采访报道时,稍有不慎,被套路、被跨省、被XXX,加上“寻衅滋事”的帽子,被拘留入狱的风险极大。从行政到司法,地方上各种手段,无异于是一场对媒体人的围猎。
这几年,媒体日渐凋敝,重大事件没有记者采访报道,除了众所周知的原因,也有鲜为人知的原因。就如录音门所揭示的,少数还活跃在新闻一线老记者老媒体人,动辄被盯梢、被围猎,这也诠释了新闻的消失之迷。
陈洪涛回应录音事件时说‬,我习惯把一切都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既然有人‬这么敏感、一触即跳。动不动就想以刑事手段对付舆论监督,那就说明你们心里有鬼嘛!
此事曝光之后,陈洪涛接到当地电话称:那是个别人士吹牛逼的,当地公安不承认有这回事,也绝无调查媒体人的安排。
不过,不管吹牛逼还是真实想法,我们还是希望公权力有点风度,对于善意的监督,还是要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要不解决问题、而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其实,陈洪涛曝光的事并不复杂,就是地方政府拖欠工程款的问题。近年来,因经济下行、地方债务沉重,基层政府的压力较大,拖欠企业债务不是什么新鲜事,本来是可以对话沟通解决的事,但却上各种手段,首先想到的解决曝光事件的当事人、媒体人,就像迁西事件一样。
善待记者、善待依然活跃在一线的媒体人。须知,记者是信息的传递者、是信息流通的关键一环,如此围猎记者、媒体人,只会让媒体人寒心、加速从业者的逃离。而媒体的凋敝,新闻的消失,也会反噬到每一个人。
—————————————
附:金微,老记者,曾供职于新快报、大江周刊、新华社、每日经济新闻、华夏时报、尺度等,先后任记者、编辑、部门主任等。代表作如转基因玉米调查、铁路资产低估案、14万中国人基因外流,疫情系列等,影响广泛多部门回应调查。报道引发多场诉讼,自学法律打官司,通过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来源:金无忌
编辑:程正元



73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6 20:00: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秦朔:拼多多和字节跳动需要高度重视来自社会的批评

7年多前写过《当阿里和腾讯成为一种基础设施,它们会通往哪里?》。当时的背景是,阿里把自己定义为“为商业提供基础设施的公司”,腾讯表示要在数字化和互联网时代“做连接器,做基础设施”。我充分认可这两家公司的价值,同时认为,“它们之所以如此赚钱,与其在基础设施服务方面的支配性地位相关。它们的利润构成中,既有好产品、好服务赚的钱,更有网络支配地位所带来的具有强烈放大性的‘结构性利润’。只要这个结构存在,马云、马化腾就是天天睡觉,也大把大把赚钱。”——今天看,这个判断存在偏颇,因为在充分竞争市场上形成的支配性地位是相对的,拼多多、抖音后来的崛起就让“二马”无法高枕无忧。我预测,“以中国市场之大和持续的高成长性,阿里系、腾讯系的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可能也就是十年内甚至更短时间的事。”——今天看,这个预测大概率会落空。文章最后说,“阿里和腾讯不是国有的企业,但是是国家的企业,国民的企业。我们希望它们更伟大。伟大不仅是创新和权力的扩张,也在于谦卑的自觉,在行业竞争中更为友好与负责的态度,以及对企业和社会关系的恰当理解。”——今天,我仍然坚持这样的观点。在阿里和腾讯之后,现在可以加上两个新名字了。先看字节跳动旗下的抖音。根据QuestMobile数据,截至2024年3月,抖音的月活跃用户为7.63亿,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1.92小时。截至2024年9月,中国短视频行业月活跃用户规模达10.26亿人次,月人均使用时长为59.7小时,抖音拿下了50%以上的用户时长份额。再加上今日头条等产品,今天字节跳动堪称中国人在信息和内容消费方面的最大平台。再看拼多多。根据QuestMobile近日发布的三大电商双11数据,在2024年大促期间,拼多多的用户使用时长占比达36.1%,首次超越淘宝的35.0%。虽然淘宝在日活跃用户规模上依然以4.87亿领先,但拼多多也冲过了4亿大关。
QuestMobile之前的数据还显示,2024年4月,拼多多日活/月活比例为52.7%,月活用户平均使用时长为401分钟,均高于淘宝、京东、唯品会,显示出更强的用户使用黏性。抖音和拼多多有如此巨大的用户规模、使用时长和黏性,说它们是商业的基础设施,当无问题。中国大部分针对C端(消费者)的企业,都在它们上面开展营销。它们也通过TikTok和Temu向国外延展,成为全球性的数字娱乐平台和新电商平台,而这是阿里和腾讯都未曾做到的。这背后肯定有一系列技术、模式、运营、管理等方面相对于前辈的重大突破。不过,本文的主题不在这里。我的关注点在于,当拼多多和字节跳动成为一种基础设施,它们又会通往哪里?
互联网平台的“钟睒睒时刻”

我的思考并非始自今日,也没有完全想清楚。只是到了今日,觉得必须说出来。11月19日至20日,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在江西赣州考察当地脐橙产业时,向媒体回应了今年3月被“网暴”等问题。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一是喊话抖音、今日头条实控人张一鸣,请他承担一个企业的文明准则和规则,请今日头条、抖音,不要以任何所谓“避风港”原则进行搪塞,立即撤除对自己的个人名誉权的侵害的言论、图片,并向其个人及其家属道歉。钟睒睒说,平台互联网企业要在法律框架下自律,不要滥用自己的舆论强权力;随意使用平台手中的权力,进行谣言传播,不实不全面……这不仅仅是强权企业对文明的戕害,同样是对人类科技文明的亵渎。这些话说得非常重,非常重!钟睒睒也猛批了拼多多——“互联网平台让价格体系下降,尤其是拼多多这样的价格体系,对中国品牌,对中国产业是一种巨大伤害。这不仅仅是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为,更是一种产业导向。价格就是产业导向,这种价格导向,官方没有干预,是失职的。”这些话说得也非常重,非常重!这确实是少见的,严肃中带着愤怒的声音。话出自中国首富之口,批评对象是两家超级平台,问题又置于“对文明的戕害”“对产业的巨大伤害”的高度,一石激起千重浪。其实,一直以来,网上对抖音和拼多多的批评并不少。但像钟睒睒这样重量级的企业家发出如此雷霆之声,毫不掩饰,释放压抑,似是仅见。例如,张瑞敏也多次批评过电商平台,但委婉很多,他的原话是,“电商平台的兴起虽然改变了购物方式,但带来的并非全是积极影响。价格战愈演愈烈,导致了企业利润‘薄如纸’,创新步伐也因此受到严重阻碍。”我相信钟睒睒说出了不少人的心里话。美国的互联网巨头,时不时就到国会参加听证会、接受质询,钟睒睒把问题昭示天下,也相当于代表很多人对平台提出了质询。张一鸣的沉默,抖音和拼多多的沉默似乎说明,他们很难对“钟睒睒时刻”做出正面回答。也许鸵鸟姿态是此刻最好的回答。但我也相信,他们不回答,不等于不思考,没看法。
技术平台有没有价值观?

今年3月钟睒睒被“网暴”时,我写了《为什么尊重实干者在今天特别重要?》,文中讲了农夫山泉在赣州投资脐橙果园和工厂的艰辛,我说,“在赣南,农夫山泉所做的,不是为人民服务和高质量发展又是什么?”我在文章中也表达了对算法推荐的社交媒体的看法:表达自由不是滥用表达权、不负责任表达的借口;如果某些导向的流量被推荐算法长期加强,再加上某些机构、势力、恶性竞争等等的操纵、操作,就会积聚演化,做大而成为一种“真的如此”的力量。精于算法的社交平台就不能在信息推送中内置一些多元、均衡的声音吗?但张一鸣显然有自己的立场。2016年《财经》杂志采访他时,他比较详细地讲了他的技术价值观。最近重读,概括如下:

1、头条不是媒体公司,“因为我们不创造内容,我们不发表观点”,头条是一家科技公司,是为了解决信息分发问题而创办的。
2、违背法律法规就必须干预,但头条不干预用户喜好,不干预在社会和法律容忍下的多样性内容。“我本身并不认为低俗有什么问题。你在机场看到的杂志是一回事,在火车站看到的又是另一回事。我希望内容的分布符合需求的分布。机场的人看机场的内容,火车站的人看火车站的内容。如果说以前让机场的人看到了火车站的内容,那是技术问题。”“用户看八卦、娱乐、笑话等内容又有什么问题呢……大部分人是需要围绕一个东西转的。不管这些东西是宗教、小说、爱情还是今日头条,用户是需要一些沉迷的,我不认为打德州、喝红酒和看八卦、视频有多大区别。”
3、“媒体是要有价值观的,它要教育人、输出主张,这个我们不提倡。因为我们不是媒体,我们更关注信息的吞吐量和信息的多元。我们会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但我们不想教育用户。世界是多样化的,我不能准确判断这个好还是坏,是高雅还是庸俗。我也许有我的判断,但我不想强加我的判断给头条……如果你是个邮局,你不同意《XX时报》的价值观,但邮局能不发行《XX时报》吗?多数人认为他的价值观就是主流价值观,他们总是习惯围绕价值观,而不是围绕事实。这是我反对的。同时,我们确实不应该介入到(价值观)纷争中去,我也没这个能力。如果你非要问我头条的价值观是什么,我认为是——提高分发效率、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这是最重要的。”批评张一鸣很容易,但他关于用户、价值观、对用户进行教育等方面的思考,自有逻辑。人性到底是什么?到底有没有媒体所期待的那种进化?或者说,到底应该如何进化?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我是媒体人,2016年央视《对话》张一鸣那期节目,我作为媒体嘉宾参与,当时我说“今日头条可以带来更多的你,而不是更好的你”(大意)。钟睒睒当过媒体人,媒体人强调价值观,所以他这样喊话张一鸣:把网络变成一种技术算法,变成一种玩弄民众智商的游戏,这是不可以的。张一鸣如何作答?如果直接援引他在《财经》访问中的话,可能是这样:(我们不是玩弄民众智商)我们是满足用户需求。历史上精英们一直在试图让大众拥有很高的精神追求,但社会整体从来没有达到过这个目标。以前的媒体精英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认为自己特别希望导向的才是特别重要的。但多数人的强烈主张,从历史上看,多数都没有产生多大价值。这的确是很吊诡的现象:张一鸣本人是有价值观的(如“延迟满足感”),字节跳动是有价值观的(如始终创业,求真务实),但字节跳动的产品(如头条)却“没有”或“不设”价值观。不过,尽管张一鸣不认为头条应该有价值观,但他并非不在意信任。他思考的角度是这样的,“我们认为流量是重要的,流量的信任度同样重要。如果你的流量信任度低,你的商业转化率就会低……我们打击低俗也是这个目的,因为低俗会直接导致我们的广告没人信。只不过这恰好跟大家的善恶观是吻合的。”
难以删除的是情绪

虽然张一鸣心中的平台“没有价值观”,但能够约束平台的法律,有价值导向。如果钟睒睒一定要让今日头条、抖音、张一鸣向他及家属道歉,却一直等不到,这个性格强悍的人会诉诸法律吗?如果是,应该是一次很好的普法教育。钟睒睒要求对方,不要以任何所谓“避风港”原则进行搪塞。所谓“避风港”原则,源于1998年美国的《新千年数字版权法》,其第512条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接到通知后及时删除侵权内容的情况下不承担责任。中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06年发布,2013年修订)也借鉴了这一原则,网络服务提供者只有在知道侵权行为或侵权内容的存在后才有义务采取措施,如删除、屏蔽或是断开链接等。但法律上除了“避风港原则”,还有“红旗原则”,是指当侵权事实显而易见,像“红旗一样飘扬”时,网络服务提供者不能假装看不见,或者以“不知道侵权”“未接到通知”等为由推脱责任,不履行对侵权作品的审查及删除链接义务。中国《民法典》第1197条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不知道钟睒睒当初被“网暴”时,是否向抖音、头条提出过维权并出具了侵权证据。我的猜测是,如果有非常明确的证据并走了流程,抖音、头条不太可能不做删除,因为法律风险很大。估计是举不胜举,删不胜删,即抖音、头条上存在大量不讲事实、随意跟风、情绪化地伤害钟睒睒和家人形象的碎片化信息,海量一般,如果要一一锁定、提供证据、走完流程,根本不可能。所以看上去,抖音、头条是任其发酵。情绪,以及让情绪主导“事实”——“我认为它是事实,它就是事实;我愿意相信它是事实,它就是事实”——从世界到中国都在弥漫,即所谓“后真相”,谁都被裹挟其中。唯机器算法超然于外,因为它不会感同身受。我不喜欢头条、抖音上的大量内容,但并不愿意将它们归咎于张一鸣个人的价值观和操守问题,事实上字节跳动也耗费了巨大的人财物力在做“净化”,问题的实质是——抖音头条是社会情绪的反映,上面的大量“信息”都是社会中的个人,在某种境遇、共情下的“主张”或“跟随”,这就是他们对于“正确”的理解。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根本不同就在这里:传统媒体有一套标准,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行使采编权,社交媒体本质不是媒体而是社会,是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想法的聚合。社会有多分化,社区就有多分化,甚至更加分化和撕扯,因为发言者比线下更自由,在线下发言时会有顾忌和衡量,而线上无所谓。无论是因为官方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还是民间受伤者的呼吁与追究,网络平台一直也在响应、删稿、删帖,但情绪是很难删除的。如果不从情绪产生与蔓延的基础着手,从钟睒睒到普通人,随时可能被“网暴”的命运将永无休止。社会情绪造就了平台内容,但平台也不完全是被动的。平台既是社会的投影,也在参与塑造社会。它们完全应该做得更好。这是“钟睒睒时刻”的真正意义,他不仅是为个人呼吁,也是为太多在网暴、谣言中的受伤者呼吁。钟睒睒说,那些天天骂我的人和我一样也是受害者,因为他们没从中受益,而发财的是算法平台,算法是始作俑者。在这一点上我有不同看法,那些天天骂人者,就不是害人者?平庸的恶就不是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为人之本。现如今,因为个人的问题和情绪,就伤害无辜,祸及他人,这种事情还少吗?这当然有我们的社会建设做得不够、不好的原因,但全社会必须有一个起码的共识,就是不能随便伤害他人。从名誉权到财产权生命权,都不能。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果看时间表,还有四分之一个世纪。伟大复兴绝不只是经济的勃兴,还应包括人的全面发展意义上的进化,人的现代化。心智健全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新质生产的重要性。110年前,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表创刊词《敬告青年》,对青年提出六点要求: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像的。今日来看,我们离科学态度依然还有很远,现代公民的教育、法治的教育也远远没有真正普及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这个世界会更好吗?有努力才有可能

因为钟睒睒提出了“官方没有干预是失职”的问题,有不少朋友问我,接下来会不会像几年前“防止平台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那样,开展针对新平台的一轮新的整顿?

首先,我认为不会。因为无论从客观事实还是政府判断的角度,平台经济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日益凸显的,有利于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并推动技术和产业变革朝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加速演进。
今天大量的经济、消费、就业已经和平台不可分离,或者说,平台已经贯通于国民经济循环的各个环节之中,事关扩内需、稳就业、惠民生、赋能实体经济等,发挥着基础设施的作用。没有平台经济,中国企业的消费者响应速度、创新迭代速度、柔性供应链程度也不可能达到今天的水平。农夫山泉赣南助农令人尊敬,但拼多多作为中国最大农(副)产品上行平台,“腿上有泥”,深耕农业,助农富农,资助农业科技,也在扮演正向角色。拼多多加剧了“内卷”,但没有拼多多同样有“内卷”,这是由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30%而中国消费只占全球的13.5%、中低端产品的供应链过度发达这一基本国情决定的。如果你去过义乌小商品市场,会看到也很卷,一分一厘在卷,就这样卷到了全世界。抖音电商也很卷,很多企业抱怨投流的费用占了支出大头,这是事实,我认为也不健康。但根据抖音电商2023年度总结报告,这一年共有884万作者通过直播、短视频、橱窗、图文等形式在抖音电商平台上带货,累计GMV破10万元的作者数量超过了60万,所以抖音也给众多创业者带来了低成本的机会。没有平台,我们的就业会更麻烦。过去几年对于互联网平台的整顿,取得了很大成效。对于仍然存在的典型问题、复杂问题要加力求解,但无须大动干戈,因为都是漫长的问题,有深刻社会经济根源的问题,疾风暴雨也无法根除,要立足长远,多策并举,有效慢调。其次,我认为拼多多和字节跳动需要高度重视来自社会的批评。拼多多平台上的盗版书问题,抖音和头条上罔顾事实的“后真相”问题,经常被批评,却难以真正改变。如果不警醒,不反思,不改观,必有严重后患。即使张一鸣不道歉,社会也会记上这一笔。一笔笔记多了,总有道歉时。明确规则、划清底线、加强监管、规范秩序、维护公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形成治理合力,这都是从未改变的口径。可能有一时的松紧变化,但企业绝不能自己放松。钟睒睒发出的声音有如此大影响不是偶然的,应该视为一种强烈而现实的社会预警。“钟睒睒时刻”提出了问题。这个时刻不应该被浪费。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才是更大更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拼多多、头条和抖音要正视,微博、快手、B站,以及更多的互联网平台都要正视和反思。明年,今日头条13岁,拼多多10岁,抖音9岁,都很年轻,但以其影响和作用之大,真的都到了需要更多站在商业文明和高质量发展视角而不是推荐算法视角思考自己命运的时候了。希望这些年轻的“设施”有更好的成长,利国利民,也利自身。技术很重要。但站在社会角度,信息即呼吸,价格即信号。关系到这些最根本要素的技术公司,不可只从技术的单向度对自己定位。拼多多和字节跳动会通往哪里?希望这篇文章和最近的很多声音能引起它们的思考。这个世界会更好吗?但愿世界会更好。有努力,才有可能。周而复始的世界永远是昼夜交替,人性的多面和暗面永远存在。但让更多文明的光照到心里,世界总会更多一些希望。



来源:第一财经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oMJjvcJXYbfI3N8x0_81Q
编辑:程正元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7 22:17: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程正元

737#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21:58: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云峰微语!独家原创 国际传播快速评系列(2)】
重大突发新闻的传播时差正在消失

一,新闻事件
日本东京时间12月1日10:30左右,石破茂所乘车辆在鸟取县的一处交叉路口,据称撞上了前方开道警车,当时这辆警车正在等红灯。随后,车队在现场停留了数分钟,然后继续前往当地机场,石破茂从那里乘机返回东京。报道补充称,当天石破茂为父母扫完墓并走访了他的出生地。

二,breaking news的越时空特点越来越明显
加大国际传播重要性更加凸显。再次印证国际传播中一条重要规律,网络时代,新闻传播已无以往固有的物理上的时空疆界。以此为例,一个事件发生,新闻信息迅速通过网络可以漂洋过海,不遇阻于万水千山而瞬间传达。

三,发布时间轴
楚天都市报官方帐号——极目新闻12.1.上午10:24发布,信息来源央视新闻,记者何欣蕾。央视此条新闻来源:日本共同社。备注:日本与中国时差1小时。

上海报业集团主办的财经新媒体——界面新闻12.1.上午10:29发布。

四,首发此信息记者何欣蕾
何欣蕾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驻日本的记者,六年来,她采访参观了日本的47个都道府县,包括东京的首相官邸,福岛的避难所、冲绳的驻日美军基地(备注:笔者也曾在专门供新闻工作者拍摄的摄影平台看过该军事基地)。何欣蕾采访内容涉及时政、经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

新闻强调首发。突发事件首发,需要新闻工作者日积月累的勤奋、信息渠道的畅通、信息获取和信息求证的人脉广泛、对专注领域的知识储备充足、对专业知识的熟稔,此外,还需要好运气!

五,新媒体数据
微博热搜目前暂居当天第四。

#石破茂所乘车辆发生事故#】一.[color=var(--w-feed-link-text)]#石破茂遭遇车祸#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当地时间12月1日上午约10时30分,日本首相石破茂乘坐的汽车在鸟取市与领路车队中的一辆车相撞。车队在现场停留了几分钟,随后继续行驶。据日本政府官员称,石破茂没有受伤。
此新闻处理简洁优秀。核心信息完备。
6小时内,中国新闻社的,二.#石破茂遭遇车祸#话题阅读量1365.9万,讨论量1303。

封面新闻,三.#石破茂发生车祸现场细节#6小时内阅读量,2259.4万,讨论量1648。

微博话题设置还有,四.#日本首相石破茂遭遇车祸未受伤# 等。

如上四标题,比较:一,不精准。非事故,而是与前车相撞。二,严格讲,标题不准确。三,标题抓人。但“车祸”用词不准。四,较全面。

六,受众情绪表达
受众情绪平和。情绪,平和、悲伤,分别占比34%、32%。

七,突发的不确定性就是新闻的永恒魅力所在
综上所述,这条新闻链的所有新闻工作者的辛勤劳动让我们感动。致敬他们的劳动。今天是星期天,本是休息放松的时间。

但是突发新闻的时间不会因为双休日而暂缓或者停滞。

新闻就在那里,事件来或不来,不会因我们而改变。

新闻是24小时,全天候的创造性工作。这也是新闻工作的吸引力、磁场、魔幻所在吧!愿所有新闻工作者的勤奋和努力与新闻的永恒魅力紧密拥抱!


来源:云峰微语
链接:https://m.weibo.cn/status/5106835711591960?wm=3333_2001&from=10EB293010&sourcetype=weixin&s_trans=6005940873_5106835711591960&s_channel=4&jumpfrom=weibocom
编辑:程正元
738#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22:15: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标题刺客”又有新变种?

继“刚刚体”“震惊体”等悬念类、主体残缺类“标题党”遭到网友集体吐槽后,标题刺客又有了新的形式——“封面党”。

“封面党”不仅出现在短视频赛道,还见诸于公众号推文的头图。一些公众号为了增加点击量,不仅在标题上“做文章”,还在头图上“动手脚”。这类虚张声势、故弄玄虚的标题和头图,引发网友不满。



“封面党”的内在逻辑与“标题党”并无二致,都是流量至上的思维在作怪。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张志安在接受中新社“庖丁解news”采访时表示,“标题党形式在不断进化。过去形式主要是煽情,现在变成了设置悬念。”

01
“标题党”又有新形式?

1.人像只露半张脸

模糊处理、隐藏半张脸的“伪头图”正成为部分微信公众号文章头图制造悬念的常见手段。


以2024年1月7日“陈丽君发文抵制私生粉”事件为例,一些媒体采用“知名女演员发文控诉”为题,还通过调整头图尺寸,故意将陈丽君的脸进行了遮挡隐藏,制造“悬念”。

2.省略核心要素,标题不明所以

“全体起立”“6450万!判了”……一些公众号新闻标题故意省略新闻核心要素,片面截取一些耸人听闻的内容吸引用户点击,标题内容语焉不详、不明所以。

还有一些标题在省略核心要素的同时滥用“知名”,实际内容名不副实,人为制造“误会感”“悬疑感”,以此带动点击量。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标题不再像过去一样必须点明新闻五要素,但其基本准则并没有改变。

标题作为一则新闻的起始,本应发挥“启示、强调、归纳”的作用,如此含糊其辞、故弄玄虚,不仅拉低整则新闻的格调,也与新闻要求的“严谨严肃、准确明确”背道而驰。

如若媒体不能确定“知名”的标准,不妨打开天窗说亮话,用职业加姓名的方式直接点明信息主体,如此既不会造成误解,也不会让人产生故弄玄虚之感。

3.刻意“傍大款”,内容张冠李戴

部分剧组在进行剧宣时,在短视频中多次刻意混淆演员真名与角色名,为蹭演员流量,将其真名代入剧情,制造迷惑性和煽动性的视频封面标题。被标题吸引进去的用户点进去后却发现“被骗”了。


更有甚者,在转载海外媒体新闻时修改标题、配图及内文,将“流量巨星”硬植入。

例如某体育媒体发布的一篇名为《司法部门:21年纳赛尔贿赂金球奖主编,为梅西赢金球奖造势》的文章,引发梅西粉丝的不满,原因是该媒体在转载外网文章时擅自修改了标题与配文,利用“梅西”引流。在舆论压力下,该媒体修正了文章标题与内容。

或许该行为确实能够收获一波“路人”的注意力,但却损伤了媒体的公信力和专业性。

02
媒体如何破局?

“标题党”“伪头图”正在消解媒体的公信力和专业性。

张志安表示,网络新闻时代,部分媒体专业性弱化的一个信号就是重视数据演变成“数据迷恋”。一旦从业者陷入数据迷恋,就会把“标题党”作为内容制作的常规手法,养成惰性思维,降低专业度。久而久之,媒体公信力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公信力是媒体的生命线,在互联网时代,媒体既要聚流量也要聚人心,如果失去了用户的信任,也就失去了立身之本,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便无法起到引导舆论、发出主流声音的作用。

针对“标题党”“伪头图”张志安分享了三条改进建议:

1.要具备“切忌陷入数据迷恋”的意识;

2.加速高质量建设客户端,多产出独家原创新闻、高质量严肃新闻;

3.改进机构考评机制,不单纯以阅读量、点击率数据考核文章影响力,而是增加停留时长等考评因子。

可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外力进一步规范行业行为,例如可以在常规的转、赞、评等要素之外,形成更科学的评价数据体系,为营造优质内容生态贡献一份力量。

比如,前段时间,B站将视频的前台显示数据,用完播率取代播放量的尝试,就引发了网民的热烈讨论。再如,提高对标题的把关和审核标准。对于“标题刺客”,应该减少推荐量、曝光率,甚至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等。



来源:庖丁解news
编辑:程正元


2.jpg (87.92 KB, 下载次数: 21)

2.jpg
739#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 15:38: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李梦瑶

740#
 楼主| 发表于 2024-12-4 17:15:15 | 只看该作者
媒体没有思想,就是在造shiniao



没有思想和思辨,不说人话、不替苍生说话的媒体和媒体人,都会像狗一样死去。
食安、拐卖人不碰、医疗教育房价纵容,跪在广告费前,膝盖弯成了丑陋的风景。搞多了造孽的事,一定会被市场和民心狠狠惩罚教训,媒体是人民赋予的权利。
媒体的风骨已荡然无存,红包、见钱写文报道成规则,不给钱不给广告费,伴手礼不高端,就会动歪脑筋搞企业,民生问题沦为交易,底层人的苦难和现实,在莺歌燕舞中粉饰。
到今年3月,全国共有:广电机构2542家,地级以上389家,县级2099家,教育台33家,县级占播出机构83%。省有8-10个频道,省会有5-8个频道,地级有2-5个频道,县级至少1个频道,地级以上有1093个频道,全国频道数超过3000个。
他们有个共同毛病,就是发不出钱,99%的频道是百姓在养,得过且过混日子是日常,融成新媒体只是换汤不换药,且搞的药都是毒药,猎奇搞笑、垃圾信息、跟风没节操,很多融媒体是摆设,养了一群消耗纳税人钱的人。
2542家播出机构,80%以上没存在价值,但要占用巨大的社会资源。
融媒体是互联网媒体,以公号、短视频为主,大点的有独立APP,为完成任务,各级融媒体,天天盯着大媒体,他们发什么就转什么,没啥转的,就到处搜娱乐八卦,总要干点事交代,民生问题基本回避,下面融媒体人,最大煎熬就是等下班。
等下班的群体,有尚方宝剑在手,他们不怕,要死一起死,但工资要发,跟他们谈创新,就像跟牛谈吉他,到处是草原,但牛倔强不动,这种猥琐气质,雷倒了整个传媒广告圈。
市场一定会惩罚懒惰和得过且过,庞大客户端和融媒体进入倒闭潮轨道,他们正在像报纸和蚂蚁一样消失,没人救得了,也没必要救,浪费百姓的钱。
上观、文汇、新民、周到、东方新闻、翱翔新闻、浙江新闻、天目新闻、小时新闻、慢新闻、上游财经、大众日报、海报新闻、齐鲁壹点、南昌头条、爱南昌、掌上南昌、指尖丽水、无限丽水等客户端关停,天津停更合并8个新闻和客户端等等。
很多融媒体都是僵尸,不说人话,不学无术,还会有很多大媒体的APP、公号、短视频号死掉,拿着人民的权力做奴才和敷衍,天天转抄新闻,十个字的新闻,要十个人参与。
再怎么摸洋工,也不能十个人审十个字吧,他们不死,谁死?该死。
大互联网平台有钱烧,他们现在的问题不是平台,是内容,刷流量、搞肥皂剧、娱乐搞笑、钓鱼抓鱼、扭胸腿屁股,不仅搞笑百姓,更用低俗逼到自我脑残,肤浅会葬送一切市场。
短视频能活多久,取决内容,没好内容,愚弄大众,可愚弄十年,愚不了长久,平台内容质量品位不提升,最后都会淘汰,独立APP视频网站和门户,总是靠奶狗剧和卖药也会死掉,大媒体客户端和APP,如总不说人话,不调查,也会完蛋。
媒体生产垃圾信息,就像往茅厕拉屎尿,拉多了,会臭气熏天。
大媒体没思想没主见,更没深入市场调查的实事求是,这种死气沉沉,根本不能开民智,媒体如不能让民众思想思维提升,就是在作恶和愚弄百姓。所有大媒体,影响力加起来抵不了一个阿抖,而偏偏舆论,又放任阿抖都处煽风点火和制传谣言。
在流量和广告的无底线下,互联网媒体就像一群婊子,发内容要充值,看内容要充值,谁给钱谁就有声量,谁就能曝光,某度更是无底线,基本是在造假诈骗网民,尤其医药这块,天朝的互联网媒体,本质不是媒体,就是垃圾场和一群奸商唱反调。
媒体是苍生的喉舌和无冕之王,商业化价值源于为百姓解决问题,不能解决问题的媒体,靠娱乐、游戏戏弄大众,这种商业化最后都会像狗样死去。
11月7日,某易市场渠道部五个老板被带走调查,涉嫌20亿,都是跟丁三石创业起步的,放在目前媒体环境下,这事很大,巡视信号强大,互联网媒体也逃不了,某易先自己开刀。
老特不搞价值观,外资媒体犬没后台,水军没资金支持了,媒体战进入深水区。
记者节前,阿抖也大力度反腐,103人被辞退,11人被立案,涉及电商业务、生活服务、阿抖平台、企业服务、人力与管理、财经,阿抖的腐败无孔不入,每年都要抓一批人,这群制造垃圾的人,无任何媒体道德和底线。
今年记者节是媒体的劫难,尤其是外资扶持的网络媒体,大媒体的正本清源已到极限,互联网媒体乱象整治已刻不容缓,直播嚎叫的癫狂,在颠倒思维秩序。
大媒体隐藏的内奸多,人模狗样,新媒体造谣多,嚣张跋扈。
靠权力护航的媒体,机器人也可以做,靠资本支撑的媒体,狗也可以做,只有靠智慧和真本事的媒体,才能长久有生命力,复制粘贴老太太都会,靠钱刷数据刷流量,那银行都可成媒体大佬,权力和钱对媒体最不重要,思想才重要。
媒体内容是产品,也不是产品,媒体产品的社会性要大于实用性。
没有社会价值的媒体,毫无价值,扭下胸腿屁股几万点赞,转发下大新闻十万加,这不是媒体价值,这是麻木,互联网媒体方便即时是优点,也是致命缺点,因不会思考和逻辑,跟风是绝症,这绝症决定互联网媒体,会像蚂蚁样成批成堆死去。
搞个公号、短视频号就是媒体的时代一去不返,靠扭胸腿屁股、风骚、喷鸭屎、抄作业,就认为是媒体,那是做梦,无聊的人很多,无聊的人也会越来越少,这就是审丑疲劳。
大媒体已沦为猥琐,发什么都是整齐划一,对民生大事和社会丑陋以及自媒体混乱,不闻不问,没人敢向社会丑恶发出正义之声,失去了该有的担当和是非。大媒体是塑造社会价值观的最主要力量,但他们不敢,都在阳奉阴违。
他们唯一的兴奋就是广告费,丑恶不敢批判,良知不敢宣扬,对上跪舔,对下装逼,完全沦为机器人,没有思想,没有创意,没有为往圣继绝学的豪情,都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这种工作是个人就可做,这种怕的状态,给社会的反馈就是不能乱说话,乱说话会被搞,到处是蝇蝇苟利的社会氛围,折射到企业,企业也会一样,品牌部、市场部也不会有啥主见。大媒体的人都怕,企业能咋样,还个性?只有得过且过。
每天上百亿条图文、视频发向地球人,99.9999%的内容是垃圾信息,屎尿污染肉体,垃圾信息毒害心灵,都在肤浅的生产,都在痛苦的接受,思想和深度在茅坑里挣扎。
媒体死板压抑,没人看,朋友圈也是媒体,天天发广告说教,板着个脸,谁看?






来源:传媒俱乐部(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9tIVCEDN0ni2qOGinLnglQ

编辑:李梦瑶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