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每日一怼(476):难怪 nán'guài
2019年12月31日《文汇报》第4版刊登报道《朱东润:为中国文学打开一条出路》。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曾有人拿‘早期儒家’来形容朱东润。这也不难怪:他10岁以前科举未废,早年教育受传统影响很深;他立身端正,有传统文人最普遍的家国情怀。他以‘天地生人,实属不易,既有此身,便当努力’自勉;对于国家,他晚年常说:只要活着,还有一口气,就应该为国家多做些事情。”这段文字中“难怪”一词的使用不合适。
“难怪”表示明白了原因,对某种情况的出现就不觉得奇怪,如果是不好的事则不必责怪。这个词通常用于解释事情发生的原因,如“今天堵车这么严重,这就难怪他迟到了”。在上引这段文字中,从“他10岁以前科举未废……”开始的话就是解释“朱东润”被称为“早期儒家”的原因的,但文中在“难怪”前加上了表示否定意义的副词“不”,这就把意思完全说反了。作者可能是用“不”来修饰“难”,但这里的“难”和“怪”组成了一个词,两者不可分割,而用“不”修饰“难怪”是说不通的。实际上,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难怪”分为动词和副词,既然如此, “难怪”前就不能加“不”,这是把这个词当作形容词来用了,不合其使用要求。
更重要的是,“难怪”在使用中要求使用对象有让人不满甚至应该得到负面评价的表现,然后用“难怪”来作出解释。如果不是这样,“难怪”的使用就是不合适的。但是,在上引这段文字中,“早期儒家”并不是一个对“朱东润”具有负面性的评价,人们以此来称呼他并不是表示对他的不满,因此“难怪”的使用是不合适的。进一步说,即使“早期儒家”确实是一个具有负面性的评价,但“难怪”这个词的口语色彩太重,与报道“朱东润”这样一位学人所要求的语体风格不是很合拍,因此也不是一个适用的词。
综上,最简单的当然是删去“难怪”前的“不”,这样保证了语句最基本的通顺要求。但更合适的修改应该兼顾到“难怪”这个词所蕴含的特殊意义和它的修辞色彩,改用更合适的表达方式。基于这样的考虑,应该把“不难怪”改为“不难理解”。
另外,《现代汉语词典》为“难怪”建立了两条义项,似乎没有必要。《现汉》对“难怪”的释文是:“①动词。不应当责怪(含有谅解的意思):这也~,一个七十多岁的人,怎能看得清这么小的字呢!②副词。怪不得②:~他今天这么高兴,原来新机器试验成功了!”《现汉》的“怪不得②”释文是:“副词。表示明白了原因,对某种情况就不再觉得奇怪:天气预报说今晚有雨,~这么闷热。”《现汉》给“难怪”列出的两个义项,表示的意思其实是差不多的,只有程度上的细微差别,即一个是“对某种情况不再觉得奇怪”,一个是“不应当责怪”,而两者有更多的共同点,即对意料之外的事情的解释,因此可以归并为一个义项。
当然,《现汉》把“难怪”分别定为动词和副词,从而为其析出两个义项。但是这种以词性来分析词义的做法很容易本末倒置,不能准确地揭示出一个词自身所具有的意义和它在用法上的要求。这也反映出《现汉》在词语释义中标明词性所面临的为难之处。 还有一点,《现汉》为“难怪”标的注音“nánguài”有产生异读的可能,既可以读为“nán/guài”,也可以读为“náng/wài”(u自动转化为w)。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nán”和“guài”之间加注隔音符号('),以消除产生这种异读的可能性。
还有一个问题要指出的是,《现汉》为“难怪”写的释文参见了“怪不得”,而编者为“怪不得”提供的一个书证“天气预报说今晚有雨,~这么闷热”不是很好,因为“今晚有雨”并不必然地产生“这么闷热”的结果,这种情况只在夏季才会出现,更多的季节没有这种情况。词典的书证虽然不能等同于释义,但有助于读者加深理解词义,因此要求它符合科学性并且要实现闭环。尽管在现实中确实有这样的句子,但由于它涵盖面较小而且不具有排他性,因此这条书证不是很好,应该另作选择。(作者:周俊生)
编辑:吴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