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每周好稿:直击灵魂,啪啪打脸 热点天天有,太热就“烂尾”——本周曝出的“上海小姑姑”事件就是一例,如同13年前的“上海二姨夫”事件,从开始的正能量故事,迅速变成对想象中的“特权”的质疑和追问,然而最后只能消散于无形。 透过现象,直击灵魂,这是优秀报道的价值之一。它可以是鹅腿阿姨、献血救人这样的发生在身边的人或事,也可以是自杀、感冒这样并不少见的社会现象,前者“由小见大”,后者“由大见小”。记者是怎么做到的,可以从这周的几篇报道中找到一些答案。 标题:一所学校该如何面对学生的死亡? 作者:张涵 实习记者吕一含 安然然 张瀚允 来源:北京青年报-深一度 时间:2023-11-28 我看到的一组数据显示,每1例自杀死亡会影响到135人,这相当于全球每年有1.08亿人会受到亲友自杀的波及。这种波及往往表现为居丧反应,根据心理学的定义,居丧反应是因重大丧失而产生的一种正常心理反应,通常表现为麻木茫然、目光呆滞、少语少动、言语零乱,或是疯狂喊叫、行为增多,甚至冲动伤人毁物等,或是心慌、发抖、大汗淋漓,此时您可能正在经历急性应激障碍。 一般情况下,这些症状会在24到48小时后开始减轻,通常不会超过1周。如果症状超过4周,频频梦魇、警觉性增高,焦虑,易激惹等情形,且严重影响生活,或出现自杀念头,就需要特别注意了。此时,单凭自己无法应对,需要及时求助精神心理专业医生,借助药物或心理治疗,渡过心理危机。 以前的媒体报道,很少关注自杀者周围人群以及他们的心理波及性,他们是被忽略的,因为焦点往往在自杀者本人。这篇报道的价值就在于媒体的关注视角转向了长期被忽略的人群,唤起我们自身、家庭、学校等环节的关注,提高公众的意识,防止悲剧的再次发生。 可喜的是,这篇报道告诉我们,社会进步正在发生,这个群体正在受到关注,相关的措施正得到加强,他们不再是沉默的,不再是被忽略的。更重要的是,你和我,都随时可能成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我们都需要完善的心理干预机制,我们都需要勇敢面对,并最终走出来。这恰恰也是这篇报道的社会价值。关注相关性,关注相关群体,挖掘背后的普遍社会意义,正是媒体价值的表现之一。(资深媒体人王强) 标题:“鹅腿阿姨”停烤了 作者:陈威敬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时间:2023-11-30 早有“大衣哥”,今有“鹅腿阿姨”,网络新技术侵入普通人的生活所带来的权能和生活境遇的突然改变,是值得近距离关注的议题。有人说“鹅腿阿姨”事件是由于“清北”标签而受到媒体关注,我认为这只是新闻的表象,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在聚光灯下,在被直播和短视频剥削流量的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如何被侵扰,技术带来了如何的压力和焦虑,这是“鹅腿阿姨”事件值得被媒体关注的公共价值所在。 《中国新闻周刊》这篇报道,通过对鹅腿线下交货现场的混乱以及阿姨应对线上退款的无助,呈现了深度媒介化社会一个普通民众面对技术的仓皇。 还想提及的是,同题的《人物》的报道《清北争抢的鹅腿阿姨,陷入流量漩涡》一文,由于发表时间晚了2天,采写更为细腻丰沛,并在文末提到“鹅腿阿姨”打算继续送货,提供了“停烤”后事件的新进展。可见,对同一议题,不同媒体在不同时间的跟进报道,能够带来对事件更丰富的信息和理解。(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李东晓) 标题:病毒感染蔓延,一夜之间身边人都中招了 作者:朱秋雨 实习生黄伊琳 来源:南风窗 时间:2023-12-01 首先,今冬呼吸道疾病的流行引发了很多猜测和谣言,作为主流媒体,理应澄清谬误,让真相跑赢谣言,从这个角度讲,《南风窗》此文来得及时。 其次,这类对专业度要求较高的稿子,容易犯的毛病是为追求准确性而表达过于专业,丧失文本的可读性和传播力。此文从个体案例入手,数据应用和人物采访穿插得当,较好避免了这一点。(顶端新闻&河南商报副总编杨韬) 标题:记者以普通人身份求助协调异地献血,上海卫健委:需在当地申请 作者:张晶晶 来源:大河报 时间:2023-12-01 通过“小姑姑”联系上海市卫健委、由上海市卫健委联系阿里地区相关部门、动用阿里地区公务人员献血7000毫升、花120万元包机到成都治疗、一路上警车开道……近日,上海余女士车祸重伤后的经历,引发了网民的广泛质疑:普通人做到一条就算很牛,而余女士五条全做到了!余女士是什么家庭,神通广大的“小姑姑”是谁,背后有没有公权私用?在媒体的追问下,家属、上海市卫健委、阿里地区有关部门纷纷表态,表示没有问题。 比如,有媒体报道:“记者从上海相关部门获悉,经调查,事发时,卫健部门接相关部门函件,请求正在西藏日喀则市的援藏医生前往涉事医院参与救治。此事不存在因私人关系等不正当因素导致的行动。”对于这样的回应,网民深表怀疑,但又没有证据,只好暂时息怒,直到看到河南《大河报》的报道。 报道中,大河报·豫视频《看见》记者以一位异地急需用血者家属的身份求助上海市卫健委,被告知“异地用血需要走正常渠道,求助当地的医院,在当地申请。”很快,《大河报》这篇短短800字的报道在网上刷屏,因为该报道通过“体验式采访”告诉公众,普通人联系上海市卫健委申请异地用血行不通。余女士做到了,只能让人怀疑:要么她走的是非正常渠道,要么她和她的亲属不是普通人。于是,有关部门“不存在不正当因素”的回应瞬间变得苍白无力,广大网民此前的质疑似乎得到了某种“印证”,此事距离真相大白又近了一步。 《大河报》的报道告诉我们,媒体不能只转录各方声音、沦为复读机,而应该甄别各方信息、为事实负责,只有这样,才能贴近受众、提升“四力”,为广大群众的信息需求服务,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资深媒体人金明大) 标题:在黑龙江双阳矿难中遇难的52岁矿工 作者:张蕊 实习记者孟必莹 吕一含 来源:北京青年报-深一度 时间:2023-12-01 “残酷”地说,遇难11人的矿难,在中国,并不算什么大新闻。鸡零狗碎可以是新闻,死人还真不一定。 在千篇一律的官方通报之外,有严肃媒体对此关注,并写出报道,当然是很好的事情。 但是这篇文章也有不小的缺陷,那就是缺乏现场,没有真正去到新闻发生的现场进行采访,没有与事件中的人物“面对面”进行沟通。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高度发达,给了我们记者极大的便利,但到现场、“面对面”,在对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时,依然不可或缺。(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李微敖) 来源:大江 编辑:洪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