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701#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6 20:50:25 | 只看该作者

最近纸媒失误有点多,连“不忘初心”都错的离谱

【案例】

最近纸媒失误有点多,连“不忘初心”都错的离谱

卓战 / 传媒大观察整理

近一段时间以来,《南方周末》《荆门日报》《内江日报》《眉山日报》相继出现各类错误,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纸媒的严谨精神都去哪了?




1118日,《眉山日报》第二版在头条导语中,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写成了“不忘初心、牢忘使命”,编辑、校对、值班总编辑均未发现此错误。




近期,《内江日报》在报道该市“乡村快乐跑”活动时,做出了“全程约10公里,开跑约20分钟,周自强第一个到达终点”的表述。

观媒君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截至201910月,男子10000米世界纪录为埃塞俄比亚的贝克勒在2005826日创造的2617.53秒。在1993年的全运会田径场上,中国选手王军霞创造了30分钟内完成10公里跑的世界纪录,当时情况下,23年来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够接近这个数字。

不知道这位伍记者笔下的周先生是否成就了新的世界纪录?





1112日,《荆门日报》在头版报道该市“双拥工作成员单位军事主题党日”时,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写成了“不忘初心、忘记使命”。该报15日在头版发表更正启事,称因“采编排版失误而出现错误”。




更离谱的还是1114日出版的《南方周末》,头版头条出现两个文字错误。如图所示,“南方周末记者”成了“南南方周末记者”,“数据统计”成了“数字据统计”。


来源:传媒大观察



编辑:晓晴



702#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7 10:17: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442
作者:周俊生
保障 bǎozhàng
20191127日《陕西日报》第9版刊登报道《从文学到戏剧:在舞台致敬经典》。文中写道:“话剧《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编剧孟冰严谨地对原著进行了改编,力求在保障渲染原著核心精神的前提下使剧作得以升华,最终浓缩于舞台上。”句中的“保障”一词使用不合适。
“保障”意为保护,使不受侵犯和破坏。“保障”的使用对象,通常是关乎到人的生命、财产、权利等重大事宜,如“保障生命安全”,“保障儿童的受教育权”等。句中的“保障”用于“渲染原著核心精神的前提下使剧作得以升华,最终浓缩于舞台上”,这是“编剧孟冰”希望达到的目标,他“力求”的是这个目标能够不打折扣地实现,但这个目标在一般情况下不属于人的生命、财产、权利等,因此没必要使用“保障”,使用这个词显得过重。
可把“保障”改为“保证”。“保证”意为确保既定的目标和标准能够不打折扣地实现,这个意思正合于句中需要。

703#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7 23:20: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大公报》用词不当

2010122日,《大公报》在一篇〈一年一度工展会维园举行 营业额可望倍增〉的新闻中,内文提及“位元堂响应厂商会的’一元产品大优惠’,在展期首星期推出一元即食翅,每日售一百五十份,希望带旺摊位堕胎,吸引更多市民购物。”使一些网民以为位元堂发明可作堕胎之用的即食翅,并在工展会中促销。有网民解释指,以上文字的原意是“希望带旺摊位人流”,由于简体中文的“人流”代表“人工流产”(堕胎),报社将简体字自动转为繁体字时便出现错误转换[17]
201126日,《大公报》再度犯下“堕胎”的错误,发布一篇题为〈商场新春堕胎生意较去年同期录得增一成〉的文章,文中更出现多次“堕胎”字眼而再次成为热话,更于翌日上报。

704#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8 19:20:13 | 只看该作者
差错案例每日一怼(443)独占 dúzhàn
2019年11月28日《证券日报》C叠第2版刊登报道《三十九载坚守创新,燕京啤酒打造高质高效发展典范》。文中写道:“北京啤酒的市场格局也在燕京啤酒的影响下,由两家老名牌独占市场,到燕京啤酒、五星啤酒、北京啤酒三家争霸,再到燕京啤酒一家独大。”句中“独占”一词使用有误。

“独占”的意思是独自占有。“独自”在使用中要求其使用主体只能是单一的一个,如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等。句中“独占”的使用主体是“两家老名牌”,不止一个,“独占”不能适用。

可把“独占”改为“分占”。(作者:周俊生)
编辑:吴悠


705#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23:46:41 | 只看该作者
差错案例每日一怼(444)交涉 jiāoshè

2019年11月28日《新民晚报》第19版刊登文章《两张借书卡》。文中写道:“分管古籍的吴浩源先生每见我来,便笑脸相迎,我照例地把预先写好的书单递给他,他照例接单去书库寻找。几番交涉,已非常熟悉。”这段文字中的“交涉”一词使用有误。

“交涉”的意思是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交涉”在使用中对场景有一个要求,其行为主体和涉及对象需要产生矛盾或意见不一致,行为主体会感到利益受损。句中提供的场景是行为主体“我”和涉及对象“他”(“吴浩源先生”)就借书事宜产生的交际,双方都愿意遵守有关借书的规定,在这个行为上双方的意见是一致的,“我”并没有认为“他”侵犯了自己的利益,因此“交涉”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把“交涉”改为“交往”。“交往”指的是人员之间的来往。这个词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可以包括生活、工作等方面的人员来往,正适合于句中的语境。(作者:周俊生)

编辑:吴悠

706#
 楼主| 发表于 2019-11-30 23:45: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445)
作者:周俊生
缠绕 chánrào

2019年11月30日《文汇报》第7版刊登报道《南西“后街” 最后333只手提马桶“退役”》。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想要在屋内装马桶,首先还得解决管道问题。根据老房的空间状况,抽水马桶的管道会延伸至外墙,但又得与落水管等其他管道保持距离。为了能让管道连通至地下排污处,还必须将屋外水泥地面撬开,这样兴师动众的施工容易引起居民不满。与此同时,内部管道如何缠绕又是一门学问。”其中的“缠绕”一词使用有误。
“缠绕”的本义是指条状物反复回旋地束缚在别的物体上,引申后比喻纠缠,搅扰。文中用的是本义。这段文字说的是在居民住宅内安装抽水马桶这一设备时,安装进出水的“管道”,而这种安装是把“管道”依附固定在地面、墙壁或其他器件上,而不是让“管道”反复回旋束缚在别的物体上,因此“缠绕”的使用不合其词义。
可把“缠绕”改为“铺设”。
707#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 18:57: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每日一怼(446)法人 fǎrén

2019年11月30日《新民晚报》第5版刊登报道《惊心!392万元存款被分批转出》。其中写道:“晚上5时,高小姐和公司法人取得联系,才得知对方与本公司无业务往来,于是慌忙联系客户经理紧急求助。”又:“次日,农行上海黄浦马当路支行通过与湖南湘潭雨湖砂子岭支行共同谋划,成功将湖南秋银商贸的法人邀约至湖南当地网点,并及时与警方联络当场抓获犯罪嫌疑人。”这两个句子中都使用了“法人”一词,但它们都用错了。

“法人”是一个法律用语,指根据法定程序设立,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可以自由支配的财产,独立参与民事活动并按照法律规定独立承担法定义务和责任的社会组织,如社团、企业等。“法人”区别于“自然人”,简单地说,“法人”指的是一个团体,一个企业,而不能指一个人。这两个句子中的“法人”,指的分别是“公司”(即前一句中“高小姐”所属的“公司”)和“湖南秋银商贸”这个企业中的负责人,但他们都是自然人,因此不能把他们称为“法人”。

当然,这两个人由于在“公司”和“河南秋银商贸”中有各自的负责权,他们很可能是各自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因此还有一个可能是,这两个句子的作者是把“法人”作为“法定代表人”的简称来使用了。但“法人”既然区别于“自然人”,就不能再是以自然人面目出现的“法定代表人”的简称。

如果确实是因为作者误将“法人”当作“法定代表人”,那在修改中当然可以把两个句子中的“法人”改为“法定代表人”,但“法定代表人”这个称呼太正式,一般的新闻报道中不必这样用。这两个句子中的“法人”,都可改为“负责人”,当然,如果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直接改用他们在各自企业里所担任的职务,如“董事长”“总经理”“经理”之类,则更为合适。(作者:周俊生)

编辑:吴悠

708#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 22:42: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447)


资本 zīběn


2019年12月2日《解放日报》第15版刊登报道《门禁社区的自我突围》。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封闭式小区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邻里间的日常交往,降低社区认同,减少居民间的互惠行为,导致社会资本流失严重。”句中“资本”一词的使用不准确。
“资本”,指的是经营工商业活动或从事投资活动的本金,包括经营工商业活动的生产资料,比喻能够获取某种利益的条件。句中说的是供人们从事生产、生活的各种物质和精神利益的来源,不管是“资本”的本义还是比喻义都不合这个词义。
应该把“资本”改为“资源”。
必须指出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对“资本”的解释是不准确的。《现汉》最新版(第7版)的释文是:“名词。①掌握在资本家手里的生产资料和用来雇佣工人的货币。资本家通过资本来剥削工人,获取剩余价值。②经营工商业的本钱。③比喻牟取利益的凭借:政治~。”这个释文为“资本”建立了3个义项,前面两个都是本义,但将“资本”定义为“掌握在资本家手里的生产资料和用来雇佣工人的货币”,却是不正确的。
第一,在汉语使用环境里,目前中国的“生产资料”大多掌握在国家手里,它们被称为“国有资本”,而民营企业的创办人虽然拥有“生产资料”,但他们并不被称为“资本家”(《现汉》另外收有“资本家”的词目,释文为“占有资本、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而获取剩余价值的人”,在汉语使用环境中,我国的民营企业创办人不属于这样的人)。在第一条释文中,编者还加上了一句“资本家通过资本来剥削工人,获取剩余价值”,这更是完全多余的,它无法解释汉语言环境的情况。因此,如果认为第一条释文是能够成立的,就有必要加上必要的限制,把我国等同类型国家排除在外。
第二,第一条释文把“货币”作为“资本”的一部分当然是可以的,但将“货币”的功能限制为“用来雇佣工人”却是不合事实的,实际上“货币”除了“用来雇佣工人”,还有购置生产资料、购买原材料等用途。
编者也许意识到了“资本”第一条释义的局限性,故而又给它加上第二条释义“经营工商业的本钱”。但这个释义不仅和第一条是重复的,而且是很不完整的。比如,在汉语使用环境里早已出现的证券投资、期货投资等活动中,投资者同样需要“资本”,而这条释文难以涵盖这方面的情况。另外,释文中用的“本钱”一词也是不严谨的,更合适的用词是“本金”。
《现代汉语词典》已经有过多次修订,目前的最新版本是2016年9月的第7版。在1978年12月出版的第1版中,对“资本”的释文就是如此,如果说40年前《现汉》这样注释“资本”是在当时汉语语言环境下的产物,因此尚可理解,但经过40年时间,汉语使用环境已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现汉》本身也经历了多次修订,但对“资本”的释文却一仍其旧,未有一字适应于语言环境变化的修改,这是让人很难理解的。
另外,《现汉》对“资本”比喻义的释义也是比较粗糙的。在释文“比喻牟取利益的凭借”中,“凭借”是个动词,而“资本”是个名词,两者词性不一致,这样的释文是不合适的。当然,“凭借”在这里可以理解成转化成了名词的用法,但在有更合适的名词可以使用的情况下使用一个本是动词的词,这是一种不够严谨的做法,与词典编写的要求不合。



编辑:陈茗

709#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 22:48: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448
作者:周俊生
原来 yuánlái
2019123日《新京报》第2版刊登文章《广州地陷事故:救援之后也需彻查原因》。文中写首:“121日,广州11号地铁线施工区域出现地面塌陷,原来是一辆清污车和一部电瓶车相继掉入到塌陷的大坑,造成3人被困,其中两人为父子。”句中的“原来”一词使用有误。
“原来”,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人或事物最初的样子,或在出现改变之前的状态,如“她原来很漂亮”“按原来的计划执行”;二是表示发现真实情况,人或事物变化的原因,如“原来是你”“怪不得夜里这么冷,原来下雪了”。“原来”可以用来解释人或事物发生变化的原因,但在这个句子中,“原来”后的“一辆清污车和一部电瓶车相继掉入到塌陷的大坑”并不是“广州11号地铁线施工区域出现地面塌陷”的原因,而是这一事件所造成的后果,因此,“原来”是不能适用的。
应该把“原来”和它后面的“是”删去。本来可以把“原来是”改为“造成”,但句中后面在“3人被困”前用了“造成”,这里就没必要再用了。
另外需要说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对“原来”的释义不尽妥当。《现汉》的释文是:“①名词,开始的时候;从前:现在的日子比~好多了。②形容词。属性词。起初的;没有经过改变的:按~的计划执行∣他还住在~的地方。③……”这两个分立的义项其实意思差不多,只是因为在语句中的位置不同而被确定为不同的词性,实际上第二个义项中的“原来”,虽材料为形容词,但也可以理解为名词。
这条义项中的两个书证“按原来的计划执行”和“他还住在原来的地方”,其中的“原来”都可改为“原先”,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同一本《现代汉语词典》给“原先”撰写的释文是:“名词。从前;起初:照~的计划做∣他~是个文盲,现在已经成了业余作家。”释文、书证都与“原来”的第二条义项相差无几,只有词性不同。由此可见《现汉》为“原来”析出形容词词性并为此增加新的义项,是没有必要的。
事实上,《现汉》最初的几个版本都没有为“原来”分出这两个义项,只是到了20056月出版《现汉》第5版时,因为在释文中增加了词性标注,“原来”的词义才被这样分解,其义项由原来的2条增加到3条(第三条是副词用途,不在这里讨论之列)。在词典编写中,应该由词义来确实词性,这种由词性来倒推词义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编辑:陈茗

710#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3:45: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449
作者:周俊生
人为 rénwéi 修葺 xiūróng
2019124日《四川日报》第11版刊登报道《三苏祠首次发现北宋遗址》。文中写道:“在这些灰坑、灰沟里,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生活废弃品。其中部分灰坑的直径达到2米以上,深度也超过2米,显然是人为修葺,作为垃圾坑使用。”这段文字中的“人为”和“修葺”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人为”。“人为”的意思是人做的,人造成的。“人为”的使用对象,通常限制在不好的、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上。句中的“人为”用于修饰“修葺”(这个词用得也不准确,这里为叙述方便姑且用之),但“修葺”并不是一种不好的事情,因此“人为”的使用在情感色彩上是不合适的。
再看“修葺”。“修葺”指的是修缮,即对陈旧的或损坏了的建筑物进行修理。使用“修葺”有一个前提条件,它的指向对象(即建筑物)应该在“修葺”这一行为发生之前已经存在,行为主体所从事的只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修理。在这段文字中,“修葺”的指向对象是“灰坑”(即文中的“垃圾坑”),但文中并未表明这个“灰坑”在“修葺”这一行为发生之前已经存在,既然是“垃圾坑”,更大的可能是由人在空白基础上施工建造。当然,就古代的“垃圾坑”来说,不可能像房屋一样有正式的施工,更大的可能性是对原有地块稍加整理而使用,但即便如此,也不是在原有建筑物基础上进行的修理,因此,“修葺”一词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综上,应把“人为”改为“人工”,把“修葺”改为“修建”,即抒“人为修葺”改为“人工修建”。
编辑:陈茗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