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殷玉鑫 于 2015-6-9 13:26 编辑
【案例】生死救援,媒体驻守一线
□本报记者 袁舒婕
■编者按
6月1日21时30分许,重庆东方轮船公司所属旅游客船“东方之星”在由南京驶往重庆途中,顷刻翻沉,船上当时有456名游客及工作人员。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牵系着每一颗祈愿平安的心。在重大灾难性事件中,作为连接现场与受众的重要平台,媒体的报道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怎样做好灾难报道,考验着媒体的能力与智慧。
本期《传媒周刊》5版和6版推出特别策划,聚焦这一周多时间里媒体在报道此次事件中的表现,总结其中的得失。
生还者的数字一直定格在14人,“东方之星”就这样在6月1日夜里陨落长江。截至6月8日,“东方之星”客船翻沉事件中遇难者人数上升至434人,仍有8人下落不明。在这一个多星期里,救援一直在分秒必争地进行,媒体也在竭尽全力传递信息,为的是那些在永不回头的江水中沉没与沉默的生命。
救人第一,实时报道“连线”现场
“东方之星”翻沉后,从6月2日凌晨开始,“@央视新闻”“@新华视点”“@人民日报”等媒体开始在微博上对营救情况进行报道,传递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及救援进展。随后,各大媒体开始时刻紧跟救援工作的进展,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手段不断让老百姓了解情况。
6月6日,新华社发出《对人民高度负责——“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救援行动综述》一文,该文还刊发在6月7日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报纸的头版头条上,文中详细介绍了各相关部门对这次救援所投入的人力物力,“海军三大舰队和海军工程大学、广州军区派出200余名潜水员紧急赶赴现场,下潜到一个又一个舱室,连续作战,通宵达旦;武警湖北总队抽调武汉、荆州、荆门、宜昌支队共1000多名官兵、40艘冲锋舟,赶赴现场展开搜救和外围警戒等任务;截至5日上午,军队和武警部队共投入3424人,民兵预备役1745人,空军直升机1架和舟艇149艘,工程机械59台,在水面、水下、陆地和空中全力以赴投入救援行动”……这些数据的背后,可以看出灾难中人们全力以赴地相助,生死竞速中的上下同心。
网友“@动脉影”留心了一条涉及救援的新闻,随后针对该新闻发布的一条微博引发了大量关注:“今天这么多关于沉船事故的新闻里,我最感动的是为了降低水位方便救援,三峡大坝蓄起了水,使通过水库的水从每秒1W7立方米降到7000立方米,这个新闻淹没在了茫茫多的新闻里,不起眼,但是能从中看到责任与能力。”这条微博被转发了12万多次,有将近5万人点赞。这背后体现的,是救援报道带给网友的正能量。
6月8日,新华社快速发出消息,两位生还者出院,这是翻沉事件第一批出院的生还者。还有媒体报道,另一位沉船生还者是汶川地震幸存者。这些新闻,在这几天阴霾不断的情绪中,给读者带去了一丝安慰。
媒体之所以一遍遍地播报救援所投入的力量,报道救援的进展,介绍救援方案抉择背后每一步的思考,为的是给家属坚持等候下去的勇气,也为了提振救援队伍的士气,为了让更多的读者看到,在任何危难时刻,祖国会调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救人。
追问不止,探寻真相反思悲剧
船翻了,真相不能沉。对于事故原因以及悲剧带来的警示,媒体没有缺席。
《人民日报》在微博上发出评论员文章《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文章直言:“不放过一丝疑点,彻底查明事件原因。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发布信息。在救援中,尊重生命是一个共识;在善后时,尊重生命的原则同样应该高于一切,体现于对家属的安抚、对原因的彻查、对信息的公开,体现在给出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交代。”
虽然最后的调查答案要在国务院调查组对沉船事件的基础资料、相关人员、事发现场等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取证后,才能浮出水面,但是媒体始终没有停下脚步。
澎湃新闻的《长江沉船 预警、报警、航道、气象、船体十大关键细节追问》围绕一个又一个疑问走访专家学者。财经网的《五问“东方之星”》直指民众对于翻船事故原因的疑问:首凶龙卷风?预判缺失?不寻常的航迹?成功逃生者?改造后的稳性?这些追问都是为了提供更多视角和信息来帮助寻找真相、反思悲剧、记取教训。
《齐鲁晚报》在6月7日用5个版全景记录了“东方之星”陨落的6日。《江边念归人》一文中,更是直接指出“追问多存在于网上,反思多见诸媒体,但是呈发散式状态密集射向与游轮有关的各个方面:游轮为什么会在那个暴风雨的夜晚选择继续前行?长江三峡游这个司空见惯、多针对老年人的廉价旅游项目,背后还有什么看不见的隐患?真相何时会被公布?以后由谁来监管游轮的安全?”《京华时报》的《“兄弟俩”三小时的生死漂流》一文,详细报道了“东方之星”获救两人的经历,比如仔细描写了住在二等舱429房间的谢勇(化名)在事发时,站在房间的厕所门处,很快被“甩”到了墙上,紧接着一股像消防水龙头冲出的水冲在他背上,他毫无准备地被抛进水中。这些细节都能看出事发的突然,谢勇的经历和所在的位置也能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事件发生时船只的状态。
除了不断追问、不断挖掘细节之外,不少媒体还通过制图等方式去传递信息,通过用心制图去还原真相。《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通过制图的形式,将新闻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让读者一目了然看到重要信息。《新京报》的《图个明白》系列一直通过制图方式传递各种新闻信息。《图解“东方之星”翻船经过》《图解“东方之星”立体救援方案》都是此次报道的亮点。《南方都市报》图解的怎么打捞“东方之星”,不仅通过箭头展现打捞步骤,而且在图片中还释疑解答潜水救援难点和选择探孔位置的方法等,让读者看得清楚明白。
行动起来,用自己的方式致哀
为悼念“东方之星”遇难者,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和多家上星频道对娱乐节目作出停播或调整的决定,尤其是不播出喜庆欢乐的影像和录制、重播节目。央视一套的《星光大道》、东方卫视的《欢乐喜剧人》、深圳卫视的《加油吧新郎!》、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等都暂停了播出。
时光凝滞,长江呜咽,凄厉的汽笛声响彻江畔。这一刻,《楚天都市报》《扬子晚报》《深圳晚报》等多家报纸将报头换成黑色,腾讯网等网站将自己的首页换成黑白色,“@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中国之声”等多个媒体微博将头像换成黑白色,以悼念沉船遇难者。
江水汤汤,逝者安息。“志哀”“恸别”“哀痛”“悼念”等头版大标题是《新闻晨报》《重庆晨报》《云南信息报》《金陵晚报》等报纸6月7日对“东方之星”“头七”所传递的绵绵哀思。《解放军报》6月7日见报的《“她只是睡了,不要惊扰她”》一文中,是这样写的:“遗体转运过程中,官兵按照6人一组抬担架的方式精心搬运遗体,确保了没有因转运造成遗体受损,并对全部遗体编号、造册。湖北省军区某舟桥旅战士柴毛毛,在4楼前舱发现客轮上年纪最小的乘客遗体时,喊来另外3名战友,小心翼翼地把她送到船外,尽管这个3岁小女孩并不重,还是放上担架由6人精心护送。柴毛毛流着泪说‘放下孩子时,心里就在想:她只是睡了,不要惊扰她。’”字里行间尽量地克制,只是陈述现场的情况,但是依然能让读者感受到对逝者的尊重和悲伤。
新华视点的《哀思洒江河 情长留世间——“东方之星”翻沉七日追思》中,说出的是很多媒体人对家属想说的话:“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把手中的花朵抛向那滚滚而去的江水之中,带着父母们来不及说但我们一定懂得的嘱托,倍加珍惜、继续生活……”
加强沟通, 确保舆论不偏颇
每次灾难报道中,对于媒体伦理和专业精神的争议和讨论都会存在,如何直面问题、加强沟通,让人们多一分理解,不让舆论偏颇,值得每一家媒体注意和思考。
有人质疑被救出来的幸存者只有两个,其余的都是自己游出来的。中国青年网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寻找逝者与援救生者同样值得尊重》,回应这个问题:“救援人员不分昼夜地搜救,虽然结果很悲惨,但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对救人者,这意味着承受更多的除了身体之外的心理之痛——这是许多一线救援者难言的苦衷,也是社会需要对救人者更多理解、更多敬意之处。不求所有人都能感激,最起码不要去责怪。”
澎湃新闻的问答社区“问吧”中,由澎湃突发新闻报道组在前方围绕网友提出的问题进行调查,然后回复网友。网友的提问十分犀利,比如“不断看到有‘江水浑浊’‘摸黑工作’‘能见度几乎为零’这样的描述,我想问一下,这种情况是在蛙人携带水下照明设备后遇到的困难,还是根本没有水下照明设备?”报道组在采访调查后回复:“蛙人带了照明设备。东海舰队的潜水员张虎告诉我们,每次下水要待1小时左右,现在完全靠手探查,虽然有强光手电筒,但江水十分浑浊,水下什么都看不见。我们还通过海军潜水员的监控器材发现,摄像头里几乎什么也看不到,浑浊的江水中潜水员仅能通过双手摸索寻找方向。”这样认真的沟通交流,对解除网友的误会起到了直接的效果。
可是我们也看到,在媒体的努力中,有些交流做得并不到位。把受众当作宣传对象,侧面取材的宣传式报道挤占了对遇难者及其家属的基本关怀等现象仍然存在,值得业界反思。
一些报道中出现的“在长江大风大浪中持续进行的国家救援行动,谱写一曲万众一心的壮歌”“由于前期工作做得早做得细……亲属情绪比较稳定”等句子,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反感。一些报道中所引用的《孩子别哭,我在长江,已经回到母亲的怀抱》,在网络上引起了较大争议。《新闻记者》杂志《读图札记》专栏作者郭建良在微博上直言这样丧事喜写的写法“无视人伦天理”。媒体微信号推送的《救援一线,中国最帅的男人都在这儿啦》这一标题广受诟病,《燕赵晚报》前副总编韩联社认为,颂歌可以唱,英雄可以赞,但请不要弄成对英雄的消费,对人民情感的亵渎。媒体或许应该时刻牢记:媒体工作者只有做到了敬业专业,才能写出真实准确的灾难报道;只有真实准确的灾难报道,才能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
作者:袁舒婕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15/epaper/d6035/d5b/201506/5709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