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经营案例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10:38: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广电小当家
【电视业未来的路】抛弃文化产业路线而选择信息产业路线,放弃既有的优势去硬拼不是聪明的做法。从政策因素考虑,政府应该也是倾向于文化产业的

@趴趴虫
当前,横在业界面前有两个困惑,一是定位困惑。是走向文化产业,还是走向信息产业?哪个更适合有线电视的产业特性?二者的依循政策、发展规律、凭借资源有明显不同。二是市场困惑。在当前环境下,是追求经营利润,还是追求市场规模?经营利润要求收支平衡,精耕细作。市场规模要求低价覆盖,快速占领。

| 轉發(4) | 評論(2)
58分鐘前來自微博桌面


| 轉發(1)| 收藏| 評論(2)
14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62#
发表于 2013-4-26 22:17: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纽约时报转型互联网公司 应对广告收入下滑

北京时间4月26日上午消息,纽约时报公司CEO马克·汤普森(Mark Thompson)正在研究美国流媒体视频服务Netflix的订阅模式,希望将这家新闻出版公司转型为互联网公司,从而降低对广告的依赖。
  模式转变
  汤普森在周四的采访中透露,该公司之所以决定开发新的数字产品和服务,一定程度上源自该公司的一项研究:用户渴望低价套餐,以及涵盖政治和科技领域的专业订阅服务。这类用户的规模达到了“数十万”。
  他在谈到数字战略时说:“这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事情。”这表明该公司将转向以订阅为基础的模式,从而降低对广告的依赖,效仿Hulu和Netflix的发展方式。
  “这是一种很贴切的描述,但我们不会就此抛弃广告,广告仍然对我们很重要。”他说。
  纽约时报公司的股票周四报收于9.45美元,上涨54%,该股今年以来已经累计上涨11%。
  除了更廉价的套餐外,纽约时报公司还准备推出高端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在线功能,并邀请他们参加该公司举办的活动,这也是一项增速较快的新业务。例如,纽约时报公司周四就在曼哈顿总部大楼举办了“明日能源大会”。
  套餐定价
  目前的套餐价位在每月15至35美元之间,具体要取决于用户所使用的设备总数。
  汤普森的新战略预计将在今年末或明年初部署,其中还将包含更多的在线视频和游戏,该公司此前已经成功推出了一款字谜游戏。
  汤普森去年11月执掌纽约时报公司帅印,他希望通过内容营收来弥补印刷广告的整体下滑——后者曾经是纽约时报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去年,纽约时报公司的订阅收入首次超过广告收入。不过,广告收入的下滑速度仍然超过了发行收入的增速。
  “纽约时报公司实际上正在抛弃广告收入。汤普森希望效仿HBO或Netflix的模式,这意味着内容收入增长,而非广告收入增长。”巴克莱分析师康南·文卡特什沃(Kannan Venkateshwar)说。
  广告收入
  纽约时报公司周四宣布,该公司第一财季的广告收入已经下滑11%,至1.912亿美元,而订阅收入则增长6.5%,至2.418亿美元。
  该公司当季总营收同比下滑2%,至4.659亿美元,未达分析师4.705亿美元的平均预期。除去部分项目,该公司0.04美元的每股收益符合预期。
  虽然纽约时报公司正在投放更多的网络广告,但费率却不及印刷广告,这也迫使该公司加大对订阅收入的依赖程度。《纽约时报》2011年部署了所谓的“收费墙”,目前已经吸引很多用户购买该公司的订阅服务,截至3月的网络付费读者已经达到67.6万人,同比增长45%。
  为了简化业务,该公司过去两年又重新开始关注旗舰媒体品牌,出售了与《纽约时报》不相干的资产,包括About.com、地方性报纸以及波士顿红袜棒球队的股权。
  该公司目前正在出售《波士顿环球报》,并计划将《国际先驱论坛报》改名为《纽约时报国际版》。在出售了《波士顿环球报后》,该公司将完全由《纽约时报》及其相关资产构成。
  纽约时报公司第一财季实现净利润314万美元,较去年同期的4210万美元同比下滑93%,折合每股收益0.02美元。去年第一财季之所以实现大幅盈利,得益于芬威体育集团股权等部分资产的出售交易。(书聿)
                                   http://news.sina.com.cn/m/2013-04-26/114126958742.shtml


63#
发表于 2013-5-6 22:06: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欧洲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逾万记者失业




记者。资料图

  【欧洲逾万记者失业】欧洲议会近日公布数据,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08年至2012年,欧洲共有12353名记者失去工作。新闻业似乎成为受金融危机和业态模式转变影响最深的行业。随着纸质出版物发行数下降和数字出版物增加,以及各种社交网站传播信息日益增多,记者行业也受到了冲击。来源:新华社国际新闻
                          http://news.sina.com.cn/m/2013-05-06/150627039399.shtml


64#
 楼主| 发表于 2013-5-11 12:49: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卫视大混战
【大剧减少虚火下降 多家卫视缩减购剧预算】2013年很多观众发现电视剧虽是一部接一部演,却难见大剧身影,精品剧更是凤毛麟角。“去年热门剧单集最多卖过135万元,今年很多单集降到30万到40万元”“大成本剧不代表收视率,经过两年多的迷茫,很多卫视终于想通了这个道理。”多家卫视今年缩减购剧预算
(1)| 轉發(1)| 收藏| 評論
18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65#
发表于 2013-5-16 11:29: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纽约时报》数字化专题"雪崩"获得大赞(图)

原标题 [《纽约时报》尝试“雪崩”,重新定义新闻生产的传统媒体逆袭]
                                                                                                                                                          钛媒体注:《纽约时报》的数字化专题报道Snow Fall(雪崩)赚足了眼球,通过创新式的多媒体报道方式大获成功:创造了350万浏览量,为沉寂已久的传统媒体圈掀起了一轮高潮;而这一数字专题的作者——《纽约时报》体育频道记者John Branch也因此获得不少赞誉,而他本人也因出色的报道在近期刚刚获得普利策奖。  资深科技记者欧姆·马利克对雪崩项目大加赞赏。他在自己创办的GigaOm上发表文章认为,"雪崩"项目的新媒体探索具有很高的价值,《纽约时报》完全可以沿着目前的路子走下去,"以这类型的数字化报道模式为起点,开创一种新的商业模式,重新定义新闻报道"。他的观点可以提炼为:
  一、 作为传统媒体人,你还认为新媒体就是把旧媒体内容改一改,"移植"到网络上,你就大错特错了。《雪崩》的成功告诉我们,根植于新媒介(iPad平板等)自主产生内容才是生产方式。
  二、 大媒体集团可借鉴好莱坞模式。
  三、 点击免费,但其他付费方式可以多多益善。
  然而,杂志从业者《雪崩》报道的成本,必然是像钛媒体这类新媒体形式的探索者无法企及的。类似钛媒体的新媒体尝试,早期阶段几乎都是避开传统媒体高成本、长周期制作的新闻生产方式,以低成本生产方式开始造城,才换得了一点点革命的资本。
  不管多媒体报道模式未来是不是有戏,马利克的鼓吹显然对新兴媒体制造了压力,这种烧钱而浮夸的多媒体报道方式,将仅仅是属于《纽约时报》式的高富帅的游戏?还是压死众新媒体的最后一根稻草?来看看欧姆主编如何自证观点,钛媒体对此进行了综合编译:

        3


  【梁敏仪/钛媒编译】如果我有幸碰上《纽约时报》执行主编吉尔·阿布拉姆森(Jill Abramson),我绝对要让她知道,她和她的报纸为"雪崩"计划(Snow Fall)的成果而沾沾自喜是再正确不过了!在我眼中,这才是首个真正的"后平板"时代报道方式。
        2


  在本周初在纽约召开的Wired Business会议上,吉尔主编说:
  "雪崩"现在是一个动词了。现在人人都想雪崩,每天,每个编辑部都如此。
  看到了《雪崩》式报道的成功,记者们正静候时机,希冀创造下一个"雪崩"完成他们的猛料。吉尔说,该故事源于体育编辑部,他们还花了"好几个月"时间,但其实雪崩式项目随处可见。
  先来段前情提要:雪崩(Snow Fall)是个多媒体项目,包括六部分扣人心弦的故事,由《纽约时报》普利策获奖作家John Branch撰写,此文的报道灵感来自于对滑雪场上高死亡率的高度关注。故事通过交互式图片、采访视频以及知名滑雪者的传记等多元化的方式呈现。
  这一故事性报道仅在发布后六天,就以出色的表现力获得了290万访问量和350万页面浏览量(官方并未透露其自2012年12月至今获得的总流量)。
  《雪崩》(及其它类似的尝试)意味着绝佳的良机,以及《纽约时报》等新闻机构的未来。在这个BuzzFeed(新闻聚合网站)和Huffington Post等新秀媒体崛起的时代,处于劣势的传统新闻机构更需要自己把握机会。
  如果你是《纽约时报》的管理者,是时候赌一把了:花2500万美元创造100个类《雪崩》项目吧!它完全值得。
  点击免费,报纸付钱
  事实上,"纽约时报"的媒体弟兄应该从这里出发,把目光放更远——这很重要,尽管这将意味着要从更单调、更商业化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作为内容生产者《纽约时报》,千万不要把《雪崩》仅仅看作是从印刷版到网络的延伸、一个让传统内容适应网络、手机和平板的工具。相反,他们应该将其看作一种崭新的媒体产品,专为多设备、多屏幕世界而设。
  我投身网络媒体已有一段时间了,确切来说是18年。在这期间,我无数次看到现今的媒体反复犯着同样的错误:他们常常改写报纸和杂志版的文章,然后贴到网上;当接受网络之时,也不过是要求网络记者和编辑重复过去在报纸、杂志的工作而已——已经是思维定势了。
  不过,《纽约时报》值得表扬。它选择将《雪崩》报道首发于网络,三天后才印在报纸上——至少表明它对类似的数字项目有挺深刻的认识了。)
  互联网的大不同
  不论现在还是未来,互联网都将永远是个强调沉浸式、互动式的社区平台。遗憾的是,许多出版商依然把它看作旧的二维媒体。
  现实是,每当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如最近的波士顿惨案,社交网络都会让众大读者们参与新闻制作,成为新闻的一部分。
  这就是为什么多数巨头媒体仍未采用博客形式的原因之一。当然,某些作家除外,如David Carr和Paul Krugman。不过,你去看看《纽约时报》的某些博客,它们不过是将新闻报道(或专题)翻新成博客而已。
  写博客,是一种"编辑"世界的方式,并将其呈现给社区人们。这意味着,小到图片、网站链接、推特、视频,大到思绪、完善的专题报告、独家新闻和基本的新闻报道——这些都可以与人们分享了。
  通过我的每一次传播和分享,你都可以看到我对什么感兴趣,以及我希望学习和谈论什么。
  而媒体出版商总是搞不明白,媒体和内容是密切联系的。这就是默多克出品的 The Daily不能打动我的原因(钛媒体关于《the daily之死》专题讨论请见:http://www.tmtpost.com/tag/the-daily-death ),它失败就失败在:没有创造出适合iPad时代讲故事(新闻报道)的新方式。
  说了这么多前提,你该明白了吧,为何我总是喋喋不休于《雪崩》式产品才是全新的媒体?这就是一种全新的讲故事方式,或者说21世纪的新闻模式。该方式既不失专业性,也给新闻业臃肿衰老的身躯打了一针肾上腺素,将其带入新世界中。
  Mr.Excel遇上Ms.Editor
  不过,这只是故事的开头。关键是,在惊呼、赞叹雪崩项目之余,还要认识到背后有什么样的商业机会,就好比好莱坞的工作室创造性的利用大片来赚钱一样。
  我的问题是:为何报纸和杂志公司不能采取类似的做法,建立一个像《雪崩》那样包含着多种潜在机会的商业模式呢?
  因此,《纽约时报》不应从报纸版报道入手,继而将旧内容改编成不同的形式,而是应该直接制造雪崩故事!
  如果细细打量雪崩项目,你会发现其内容很具有可塑性,不光适用于不同介质媒体,同时适用于各种商业模式,就像电影一样。
  就我自己在杂志的从业经历来看,明确告诉你,制作专题报告并不便宜,甚至动辄花费数十万元。制作时间越长,故事内容越多,那成本自然就越高。从该角度看,在"后平板式专题"中投入更多花费,也无伤大雅。
  时下的编辑,总是努力在报纸上做文章,不过赢得一两天关注,却希望以此获取几十万浏览量。为什么不优先在应用程序和电子书阅读器(均是支付版)上推出文章,然后将其改造成网络版本,最后才拿到报纸上呢?
  在应用程序和电子阅读器上发表文章,这虽然要求纽约时报学习新的技巧,但这并不意味着彻底革新。
  请原谅我的企业家野心。但当我看到《雪崩》项目时,目中所见全是可贵的品牌广告机会,"纽约时报"需要好好向其学习,一改自身沉闷的商品化广告了。为何不嵌入雅致的路虎广告、或为Moncler独家订造广告?《纽约时报》如果想要维持品牌形象和保真度,这些不就是很好的本地广告资源吗。
  想想好莱坞吧,各位!
  让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纽约时报》能做。
  请别介意,我再次以好莱坞为例。好莱坞的多层制片方式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尽最大努力以达到最佳效果。他们拥有最佳故事和最佳明星,还有最重要的是,他们懂得资源分配。而且还有大量资金。
        2


  《纽约时报》及其他大型媒体公司有很多类似功能。他们有出色的明星(钛媒体注:我的神啊,这都是有血有肉的真人啊!比好莱坞出品的任何角色都要好),他们有一流的讲故事的人(钛媒体注:编辑和记者,获得普利策奖就足以证明这点了),而且他们有能力创建最佳的产品效应(摄影师,视觉艺术家和设计师)。
  《纽约时报》观众众多,据comScore数据显示,仅美国每月就有35万游客访问其网站,这就意味着其关注度颇高,稍加以利用即可创造新概念。
  发行为王
  正如电影大片得到众多媒体关注,《雪崩》项目在其它媒体社区的传播中也得到可大量关注。
  社区上,每月数百万访客和大量的广告印刷空间,这都意味着网络"发行"不是大问题。尽管经济不景,但大部分媒体包括《纽约时报》在内,仍然有余钱用于创新,花钱赞助更多的《雪崩》式项目不是难题。
  目前还不清楚雪崩报道花了《纽约时报》多少银子,但让我们假设这是笔小财吧。(经求证,我得到以下回应:"我们不能透露有关费用的详情,这是编辑部的工作。当然,编辑部的工作,就是为创新提供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技术")。
  可毕竟它以此换来了几百万页面浏览量。我猜测,他们也因此建立了很好的后续基础设施,以创建更多此类项目。那么下一场类雪崩项目的花费就会降低,而且未来将有更多开销用于创造性的文字、照片以及其它多媒体元素和设计上。
  那么,《纽约时报》以及类似传媒机构究竟需要怎样做?很简单,跳出现有思维的限制,拥抱现实,并重构大城市报纸的工作流程。换句话说:
  •重构其业务模式,综合考虑当今世界因素,放下旧新闻印刷业的条条框框
  •培育能在Excel(发行量)和内容间切换的新一代内容生产者。
  •培育新一代记者,一个既拥有老式价值观,又能创作多媒介故事的记者。
  •组建创造性的编辑团队,改变以传统印刷为中心的编辑团队格局。
  现在,只要他们能抛下包袱(这么说真伤心),媒体产业就能免于陷入肤浅内容的泥淖中了,他们就能重新把重心转移至高质量、有深度的新闻出版上。
  如果《纽约时报》管理层愿意一搏,那它就应该投入2500万美元创造100个雪崩式项目,从而改变读者对未来数字内容和新闻业的期望。
  因此,如果想要打倒BuzzFeed和HuffPo,上吧,吉尔主编!
          http://media.sohu.com/20130516/n376098250.shtml


66#
 楼主| 发表于 2013-5-21 09:55: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博联社马晓霖
【农夫退出】然后呢?央视、新华、人民等中央媒体就没有一个认真、全面的水战调查让公众知道真相吗?我本能地感觉,一个旗下经营饮用水业务的媒体领先打跑农夫,本身就是嫌疑重重。农夫的桶装水不达标,打跑农夫后占领市场的桶装水就达标了吗?

@央视财经
【农夫山泉着手处理水厂善后 大桶水将绝迹北京】据中国企业报,农夫山泉已经开始着手处理北京怀柔宽沟工厂的善后工作,相关人士表示,若员工想继续留在农夫山泉,公司安排在北京的其他工作岗位。北京市桶装饮用水协会常务副会长袁军称,此次农夫山泉从北京市场退出,立马会有别的牌子补上。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2)|
轉發(22)
|
評論(24)

11分鐘前來自央视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3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67#
 楼主| 发表于 2013-5-22 21:00: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舞美师
江西卫视的营销策略永远是以小搏大,记得今年跨年的时候,搞了个看江西卫视送苹果手机的活动,一打一打的送iPHONE5,一晚上10万就博了别的卫视上千万的投入。今晚又开始故伎重演了,但这次是送小米,估计是小米赞助的手机,这样费用也省了,这商业头脑,呵呵。


| 轉發| 收藏| 評論
50秒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68#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10:57: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张志安
䃼正下:第2个数据漏掉「网络」两字,应该是报业集团的网络广告收入占总广告收入的比重很低(仅5.42%),增长很慢。

@张志安
「报业集团的数字化」两项值得忧虑的数据:1、2012年报业集团经营绩效出现逆转信号。24家报刊2011年营业总收入増长9.7% ,2012年却同比下跌(-26.3%),其中2011、2012年出现负増长的,从7家増加到15家;2、报业广告收入占总广告比例太低。2012年,美国的比例是15.1%,中国的比例仅5.42%。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轉發(11)
|
評論(10)

24分鐘前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3)|
收藏|
評論(2)

11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69#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09:31: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集团将于6月底一分为二 默多克仍是领导
2013-05-24 21:54: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有23人参与








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资料图)
中新网5月24日电 据外电报道,世界媒体巨头“新闻集团”于24日宣布,其董事会决定将默多克领导的传媒娱乐集团分为两家公司,该决议将于6月28日生效。
据悉,其中一家将负责新闻出版领域,并保留“新闻集团”的名字,而另外一家则负责电视、电影,命名为“21世纪福克斯”公司。
原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仍将领导此两家公司,他将是21世纪福克斯公司的主席兼董事长,也是新闻集团的执行主席。
(原标题:新闻集团将于6月底一分为二 默多克仍是领导)

http://news.163.com/13/0524/21/8VM1MGK700014JB6.html


70#
 楼主| 发表于 2013-5-27 01:00: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范东升
美国报业经过十多年努力,网络广告收入仅占广告总收入15.1%,仍远不足以弥补广告下跌趋势。而中国报业网络广告目前仅占5.42%。

@范东升
“全国报业数字化转型项目报告”中关键的一点是:美欧报业依赖免费提供内容从而逐步增加网络广告的模式已被证明并不可行(见图2),虽然这种思路一直流行,并被报界深信不疑,认为是惟一出路。调研发现,在中国,期待以同样经营模式以支撑报业转型和持久发展,亦属空中楼阁,成功的希望更加渺茫。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



| 轉發(4) | 評論(1)
14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2)| 收藏| 評論(1)
12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