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驻外(战地)记者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22-3-7 20:04: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闾丘露薇:做战地记者不代表喜欢战争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对战争敬而远之。当炮火响起时,女性和孩子往往是最先被保护性撤离的对象。不过在烽火地带,有些女性却以追逐硝烟为日常,她们是被外界称之为“战地玫瑰”的战地女记者。

闾丘露薇,她是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时期进入现场报道的唯一华人女记者,因此获得了极大关注,并被外界称为“中国最有名的战地女记者”。
但她本人却说:“不能把成名太当回事,别人留意的时候,就享受一下出名带来的好处;别人不再留意自己,那还是继续过自己的生活,做自己的工作。对于我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名气。”

儿时的记者梦

1988年,闾丘露薇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1992年毕业后,她度过了一段较为曲折的职业生涯。
从母亲的外贸公司,到汽水推销员,从倒卖文化衫、手表,到会计师,闾丘露薇早期的职业经历几乎与媒体毫无关系。频繁转换赛道的背后,是她始终认为这些工作并不适合自己。
闾丘露薇曾表示,她从小想当记者,但选专业的时候第一志愿是哲学系,第二志愿才是社会学系。因为职业可选择,但思维方式不行,后者需要学校的培养。

机缘巧合,一份台湾电视台的招聘广告激活了闾丘露薇心底的记者梦,并由此踏入传媒行业。
1996年3月,凤凰卫视开台成立。该台并不以香港作为主要目标市场,其主要目标对象是全世界的海外华人观众。
凤凰卫视成立次年,已经做了2年记者的闾丘露薇跳槽,成为该台的第一批记者,这份工作伴随了她此后的18年光阴。
在“战地玫瑰”闻名遐迩之前,闾丘露薇已经亲眼见证了标志大事件:香港回归、98特大水灾、澳门回归、北京申奥成功。
彼时,尽管闾丘露薇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记者兼主持人,其准确的新闻视角和采访风格受到了外界的认可,但外界知名度仍不如同时期的吴小莉、陈鲁豫、许戈辉等同事。
直到2001年,一切变得不同。

玫瑰在硝烟弥漫下绽放

阿富汗战争打响后,闾丘露薇成为第一个进入阿富汗的战地女记者。
在硝烟弥漫的阿富汗首都喀布尔,镜头前的闾丘露薇沉着冷静、富有细节和独特视角的现场报道让众多华人观众第一次记住了这个拥有奇怪名字的女记者。
阿富汗战争一年后,伊拉克形势日益紧张,凤凰卫视决定派记者去伊拉克采访,闾丘露薇得知消息后,再次主动请缨,要求奔赴伊拉克。
在很多观众的认知中,闾丘露薇成名于彼时,但鲜为人知的是,她为抓住机会付出的努力。
闾丘露薇曾公开谈到过自己拿到伊拉克签证的故事:
“趁着两会期间,我在北京向伊拉克大使馆申请签证。第一次去的时候,接待我的是伊拉克驻北京大使馆的领事,看上去非常友善,但就是不愿意给我申请表,让我第二天再说。”
“第二天我又找上门,看到我的诚心,总算有所进展。他很关心我对战争的看法,对美国的看法。我告诉他,我是一名记者,保持不偏不倚的立场才能客观公正地报道,如果他希望中国的观众能真正了解伊拉克的事情,就应该让我们到巴格达去看看。也许是我的诚意打动了他,他让我第三天去填表。”

“第三天我打电话,却得知领事生病没上班,在电话里问候了领事后约好一天后再见。”
“第三次见面他把表格拿了出来,我也知道签证基本上成功了。”
沉稳、执着、公正,闾丘露薇的性格通过这300字跃然纸上。
事实上,闾丘露薇的准备不仅仅如此。除了伊拉克签证外,她几乎拿到了中东各国的签证。细致入微的准备,给她当年的战争报道带来了决定性的帮助。毕竟,记者只有到达现场才成完成现场报道。
闾丘露薇曾强调过,对于战地记者而言,光有勇敢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判断能力。
2001年底,在阿富汗临时政府主席卡尔扎伊的一次报道中,卡尔扎伊面前仅出现了两个麦克风,一个是凤凰卫视,一个是当地的电视台。
据闾丘露薇同事回忆,卡尔扎伊当时从马苏德墓地走出后,就在卫兵护卫下径直走向其乘坐的汽车,闾丘露薇见状后立即从后面斜插上去,并奋力挣脱了拽着她的警卫,直接冲到了卡尔扎伊身边。当时场面一度非常混乱,等着采访的很多记者都在后面,麦克风都递不上去。

死神距离自己有多远

在战争前线采访,危险的出现几乎无法预测。最近的一次,死神距离闾丘露薇只有两三百米。
伊拉克采访期间,有一天,闾丘露薇在当地的一处新闻中心正和同行谈论近日感受,突然,她听到上方传来了呼啸声,出于本能反应,她和同行随即从工作棚跑出来,就在她还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的时候,巨大的爆炸声袭来。事后,回过神来的闾丘露薇发现,刚刚爆炸的地点距离他们仅有两三百米。

有记者曾询问过闾丘露薇,“战地记者总是与危险同在,深入战地不害怕吗?为什么要去冒险?”
“危险确实存在,但只要按照专业记者的程序去做,不会有太多困扰。所以需要更加专业,对自己负责,也对家人负责。战地报道是工作的一部分,除非离开凤凰,不然没有选择,总有人要去,而且需要有经验的人去。”闾丘露薇回答道。
在闾丘露薇看来,战地采访需要平常心,无需过度恐惧。“其实在战争当地,就有很多的儿童和妇女,她们每天都在这样生活着,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呢?难道我们就更高贵、更脆弱吗?”
2003年,闾丘露薇在离开伊拉克半个月后重返巴格达。谈及重返初衷,她说,主要是关心这个国家在战后如何实现重建。“我们不仅要报道战争怎样,更要报道伊拉克未来的路怎么走。”

对战争的理性思考

2011年,《利比亚战地日记》一书发布,作者闾丘露薇。该书是她在利比亚采访期间记述的战地日记,时间贯穿于她进入、离开利比亚的始末。
读者读后的第一反应是,在闾丘露薇的书中,并无太多有关战争的宏大叙事。
面对外界的反应,闾丘露薇给出的解释是,人们对战地常有很多戏剧化的想象。其实即使在战争中,当地人的日子也还是要随着日出和日落的转换过着。除了打仗,他们还要面临很多日常生活问题。
透过闾丘露薇的文字,读者看到了新闻报道之外的伊拉克生活,在炮火纷飞的局势下,当地民众的生活。
每天的文字记录,让闾丘露薇开始思考战争。
理性之外,战争报道还给闾丘露薇带来感性的影响。面对生活中无法改变、无力改变的现实,她选择接受。“我只能好好地去掌握我能够掌握的生活,去珍惜现在和身边的人,因为你实在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虽然战争为闾丘露薇带来了名气,但她并不隐藏自己对战争的反感。
在战争一线,一位美国士兵告诉她,自己会担心战争对当地孩子的将来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但他也很无奈,因为士兵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
“就像我们来说,必须来做报道,但是这不代表我喜欢战争,即使战争让我成为一名名记者。”

参考资料:
闾丘露薇:即使战争让我成名 我还是反感战争,南方都市报
闾丘露薇谈战地现场:当地人对美好的追求最触动,三湘都市报
闾丘露薇:离战争最近的中国女人,新华网
闾丘露薇,中国最具公共知识分子气质的女记者,网易
"战地玫瑰"闾丘露薇:没有一条新闻值得用生命换取,中国青年报
闾丘露薇:硝烟中的战地玫瑰,《青年文摘(红版)》

来源:传媒特训营
编辑:何晓琴

62#
发表于 2022-3-9 20:07: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凤凰卫视卢宇光:战地记者其实只是我的工作


发出全球华人的声音”是凤凰卫视一直以来的口号,“发声”依靠的就是冲在新闻前线的记者们,卢宇光便是他们中的一位。
凤凰卫视驻俄罗斯记者卢宇光的记者生涯是传奇而富有争议的,他面对劫持人质事件,在枪林弹雨中发回报道;他亲历过车臣战争,险些丧生于地雷的爆炸声中;死里逃生后,他将救命恩人的遗孀娶回了家,一直照顾至今。

军人出身的一线记者
卢宇光出生于水墨山水一样的西子湖畔,从小他就有一个从军的梦想。14岁时他应征入伍,离开家乡去大连当兵,成为一名海军。这段经历让他身上很难见到江南水乡的文秀,反而是多了一些北方人的豪情。

卢宇光所在的海军部队守卫着祖国的海防线,他被分配到了一处雪山上守卫边疆。戍边的生活是枯寂的,卢宇光开始尝试写作记录自己的军营生涯。

当时的老连长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连队,却耽误了自己的终身大事,直到有一天,一位姑娘听说了老连长的事迹,勇敢的上了雪山,见到了老连长,两个人深深的相爱,最终成婚。

根据这个故事,卢宇光完成了短篇小说《站长夫人》,刊登在了《人民海军》报的副刊版上。很多战士被他描绘的这个故事感动,称赞卢宇光“像记者一样真实的记录身边的人和事”。

受此鼓舞的卢宇光笔耕不倦,成为了《中国海军》副刊的发稿常客。后来经过上级讨论研究决定,提拔卢宇光任职军旅记者,撰写军营报道。

1987年,卢宇光离开部队转业,凭借着在军营里锻炼出来的新闻报道素质,卢宇光进入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成为一名记者。不久,卢宇光参与到浙江抗洪一线的报道中去。

卢宇光并不满足于在地方采访,他把目标投向了全世界。由于天生能够发好小舌音,卢宇光在部队的时候就被招去学习过俄语,因此他决定去俄罗斯干出一番事业,在莫斯科,卢宇光创办了《华人报》,总编、记者、校对一肩挑,不过《华人报》最终并未成功,销量惨淡,最后不得不停刊。

信守承诺的争议婚姻
与很多记者不同,卢宇光的记者生涯是从军营开始的。这也让他具备了其他记者所没有的军事素质,对于战争,他说:“如果不能停止战争,就把战争的真相传递给世界的每个角落。”
90年代末期,俄罗斯境内并不平静,连续发生了两次车臣战争。此时的卢宇光已经拿到了莫斯科大学新闻评论学硕士学位,他走向了战场,通过凤凰卫视将车臣战争的残酷传递给世界的每个角落。

第二次车臣战争期间,俄罗斯为了扩大影响力,邀请了众多国际媒体前来报道,卢宇光毛遂自荐代表凤凰卫视深入战地。为了保护记者们的安全,俄罗斯派出特种兵随身保护记者们。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多次遭遇危险。
有一次正在现场报道的时候,恐怖分子突然出现在镜头中持枪打死打伤数人。卢宇光当场卧倒隐蔽,但仍对着镜头喊:“恐怖分子已经冲过来了,正向我们开枪……”

好在这一次卢宇光只受了轻伤。

格罗兹尼战役打响,卢宇光第一时间前往一线采访。没想到的是,他们乘坐的车辆引爆了地雷,在生死攸关之际,保护他的特种兵扑向卢宇光,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地雷爆炸后的碎片。
这一次,卢宇光还是只受了轻伤,不过保护他的俄罗斯特种兵已经奄奄一息。特种兵用极其微弱的声音留下遗言,希望卢宇光帮忙照顾他的妻子和不到一岁的儿子,他们都还在家里等待着他回家,但他已经回不去了……

战争结束后,卢宇光遵守诺言,找到了恩人的遗孀,帮助照顾这对母子。在安慰特种兵妻子的过程中,二人日久生情,卢宇光做出了一个颇有争议的决定,他与恩人的妻子结婚,组成了新的家庭,定居在俄罗斯。
婚后,卢宇光照顾着妻子和孩子,不久他们两人有了新的爱情结晶,一个中俄混血的漂亮女儿出生了。

file:///C:/Users/11582/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3.png

只不过,这段婚姻最终还是分道扬镳。妻子始终无法忘记牺牲的前夫,后来便开始酗酒。她和卢宇光来自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二人之间生活隔阂越来越多。卢宇光与妻子和平分手后,将儿女带回中国供养他们上学,至今未再娶妻的卢宇光还始终坚持给妻子寄送生活费。

凤凰卫视的传奇记者
其实,卢宇光与凤凰卫视的交集发生在更早之前。据他自己回忆,1982年他还在当兵时,全军第一次召开广播宣传工作会议,刘长乐就作为央广军事部负责人亲自组织召开会议,后来刘长乐成为凤凰卫视的董事局主席。
刘长乐所在的40军中的很多人都成了后来凤凰卫视高层的班底,在会务中,卢宇光与他们中很多人相识,他还有机会和刘长乐在笔架山合影留念。

1983年,刘长乐作为央广军事部主任来到小平岛采访,卢宇光作为海军旅顺基地宣传处借调的新闻干事,全程陪同刘长乐在小平岛采访。
在2002年的时候,卢宇光又结识了中央电视台莫斯科记者站的负责人之一的李绥生,李绥生以前跟凤凰卫视的高层王纪言有交集,李绥生多次推荐他进入凤凰卫视工作,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

2002年10月23日,震惊全世界的杜布罗夫卡剧院人质事件爆发,李绥生推荐卢宇光将俄罗斯电视台的新闻稿通过中央电视台驻俄记者站的传真系统发往凤凰卫视常务副总裁王纪言的传真上。

这次毛遂自荐式的投稿,让卢宇光和凤凰卫视正式结缘。卢宇光的身份在一天之内发生了三次变化:10月24日早上,王纪言任命卢宇光为“凤凰卫视驻俄罗斯特约记者”,一个小时后,凤凰卫视采访总监吕宁思又电告他为“凤凰卫视驻俄罗斯记者”。
再过一个小时,王纪言院长亲自拨通了正在进行直播的我的电话,当时我正躲在杜布罗夫卡剧院广场约300米的垃圾桶后面,他字句严谨干脆的说‘正式任命卢宇光为凤凰卫视驻莫斯科首席记者’。”

火线录用,先战斗,入职手续追办,新闻现场连升三级。“我很兴奋,如同打了鸡血。”卢宇光事后说,就这样,他坚持在人质劫持事件中直播了30多个小时,几乎累的当场晕厥过去。
2003年,卢宇光拿到了莫斯科大学新闻评论学博士学位。此后还参与报道了高加索、俄格、东乌克兰、叙利亚的战地采访,为凤凰卫视采到了很多无价的新闻资料。

2004年9月2日,卢宇光再次参与了一次人质劫持事件的采访,这次是“别斯兰人质事件”,凤凰卫视成为半岛电视台后的第二家抵达现场的非俄罗斯媒体。

9月3日,人质劫持事件已经持续两天,卢宇光觉得可能事件比较持久,已经买了户外帐篷应急。没想到在下午的时候,情况急转直下,剧烈的爆炸声后,激励的枪声此起彼伏,恐怖分子开始屠杀人质。

卢宇光把两台摄像机分别放在学校正面和背面两个通道的固定机位上,拿着一个手持摄像机随身携带。这时卢宇光看到当枪声响起后,人质家属第一时间都冲了进去,“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的枪,猎枪、手榴弹、冲锋枪都有,有的赤手空拳就冲进去了。我们都傻掉了,他们手臂上缠着白布条,因为反恐部队左手都缠着白布条。他们比部队还要快,里面有自己的孩子啊。反恐部队怎么开枪?只能向上面打。”

卢宇光也跟着一起往里冲,混乱中他身旁有两个人先后倒下,其中一个是卢宇光相识的波兰记者。卢宇光的军事素质发挥了作用,他意识到不能再跑了,他赶快趴在地上,听着耳边子弹射击的声音,有的啪啪的声音离自己很远,有的啾啾的声音离自己很近。

卢宇光抱着卫星电话喘着气仍在枪林弹雨中直播,他喊着:“恐怖分子冲过来了,向我们开枪,现在有几个人已经倒下了,我现在趴在地上,但已经有很多人被打伤。”

趴在地上的卢宇光亲眼看到了被恐怖分子乱枪扫射的人质,其中有很多是3、4岁的幼童,他们刚刚一刻还在用力奔跑想逃离死亡,但瞬间就坠入了死亡的深渊。

事后,卢宇光回忆说,“太惨了,我不想再回忆,一辈子经历这一次就够了。我从别斯兰回来以后,我就更加珍爱我的孩子。”
后来有媒体问卢宇光,当时是否害怕,卢宇光说,真的不害怕,顾不上,如果害怕的话肯定早就跑了。

对于战地记者这个称呼,卢宇光觉得很俗气,他说:“记者就是记者,为什么要分成战地记者与和平记者?生命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如果想不到这一点,他就是一个疯子,或者太不真实了,就成了拔高自己,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关键时候我还是会逃生,这是本能。”但卢宇光同样表态,如果以后还有这种突发事件,他还是会去现场,“别无选择,因为这是我的工作。”

来源:传媒特训营
编辑:何晓琴


63#
发表于 2022-3-12 19:22: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何晓琴


64#
发表于 2022-3-24 22:44: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俄罗斯记者在基辅遭炮击身亡,已有至少5名记者在冲突中遇难

  当地时间3月23日,俄罗斯独立新闻网站《内幕》(The Insider)证实,该网站记者奥克萨娜·鲍利纳(Oksana Baulina)在乌克兰首都基辅遭炮击身亡。



  据美国《国会山报》和《内幕》网站报道,鲍利纳是在基辅波迪尔区(Podil)拍摄反映俄乌冲突所造成的破坏的视频时遭遇意外的,此次事件中还有另一名平民丧生,另有两人受伤。在乌克兰期间,鲍利纳从基辅和利沃夫发回了多篇报道。《内幕》在一份声明中表示,鲍利纳罹难后,该网站将“继续报道乌克兰战事”。


  《内幕》称,鲍利纳曾在俄反对派人士纳瓦利内领导的反腐败基金会担任视频业务负责人。2021年6月,俄罗斯法院裁定反腐败基金会为“极端主义团体”后,鲍利纳前往国外。


  鲍利纳去世后,其记者同行在推特上表达了对她的哀悼。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3月23日报道,包括鲍利纳在内,已有至少5名记者在俄乌冲突中身亡。


来源:澎湃新闻
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2&wfr=spider&for=pc


编辑:张铭麟
65#
发表于 2022-9-2 21:11: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邓秋雨
66#
发表于 2022-11-24 23:31: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在烽火下坚持不懈的乌克兰女记者
在这专题系列的上篇中,Luba Kassova 邀得三位乌克兰知名女记者参与访谈,分享对当前战争经历的看法,她们分别为:专长报导外交事务和冲突的 Nataliya Gumenyuk,她分别为《卫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和其他国际媒体撰稿,并为公益新闻实验室的联合创始人;实验室另一位联合创始人 Angelina Kariakina,她亦是 Suspilne Ukraine 的公共广播公司的新闻主管;以及 Suspilne 的 Radio Culture 节目的执行製作人和主持人 Iryna Slavinska。
“作为乌克兰电台电台主持人,我明白我的生活远远没有战地记者和其他在前线的同事那麽危险。然而,我意识到俄罗斯正在针对广播和电视发射塔。Kherson、Mykolaiv 和其他城市的案例清楚显示,佔领者的目标是记者,尤其是 Suspilne 公共广播。在没有互联网的部份地方——人们只能使用 FM 或 AM 收音机来了解最新信息。俄罗斯想中止我们的无线广播。”
——在自由电台记者 Vira Hyrych 在基辅家中死于俄罗斯火箭炮攻击的几天前,Iryna Slavinska 如此反思自己的不安
自俄罗斯侵乌的三个多月以来,已有八名记者殉职,另有 15 名因参与战斗或受砲击而在战场丧生。在乌克兰战争期间,每月殉职的记者人数是目前任何其他冲突中的三倍,这包括叙利亚和也门的冲突,以及最近的阿富汗战争;此外,在乌克兰殉职的记者中有两名是女性。
随着战争愈演愈烈,女性再次发现自己从新闻报导中消失了。近期一项对乌克兰战争的在线新闻报道的评估显示,相关报导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声音来自女性。即使那些涉及女性的报导也大多将她们描绘成受害者,忽略了她们的在困境中的抗逆力。
我跟三位乌克兰女记者讨论了她们在战争期间的工作和生活、她们如何应对无处不在的危险,以及协助她们每天坚持下去的动力。这些记者均不习惯成为故事的一部分,她们因此以最低调的方式描述了他们所面对的巨大身心压力。
战争带来的巨大身心压力
Angelina Kariakina 跟我描述了不断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对身体构成的压力。她认为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变得更加果断,甚至不耐烦:“你需要一直移动、移动、移动。慢吞吞的人会让你发疯。你的身体已变得僵硬,你的肩膀感觉像石头,因为肌肉一直都很紧张。”
Nataliya Gumenyuk 则生动地描绘了作为一名乌克兰战争记者的疲惫状态——记者们所报导的不只是影响到他人的故事,也在影响自己。“对于任何外国记者来说,这是一份工作,一份累人的工作,而且他们很擅长于此。但我们正在做的工作同时跟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交织。这实在是令人筋疲力尽。抗逆力很大程度来自于你如何学会保护你的体力资源,” 她说。
为了节省体力,并应对身边不同人持续不断的压力和要求,Gumenyuk 设下了明确的界线:她只专注于新闻工作,并将频繁涌现的人道援助请求转发给其他人。
适应失去常态的哀伤
“对我来说,说自己失去了一些东西是不公平的,因为到目前为止我确实还没有。但我们失去了整个世界,整个和平的世界,” Kariakina 哀伤地总结了乌克兰正在经历的庞大失落感。悲伤填满了一切空间。
她回忆起当时的情绪:被迫 “关掉灯和服务器”,然后锁上了 Suspilne 仍然是簇新的新闻编辑室。现在,面对着失去常态的悲痛,她将任何关于战前生活的深刻反思都搁置起来不去想。
在採访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之前,Kariakina 顺道回到了她在高层建筑中的公寓单位,将她穿了几周的连帽衫换成不同的衣服。“当你打开衣柜,深入平静生活的那一刻太难了,因为它给了你一种一切都很好的错觉。最好不要这样做,因为这会很难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 她说。
Kariakina 关上了衣柜,不再听她的音乐播放列表,也不再看她最喜欢的剧集 The Office 来放松心情;她在前线的同事亦然
废墟中的坚持动力
在这场暂未看到出路的战争中,儘管 Gumenyuk 和 Kariakina 都与这种悲伤和工作压力时刻共存,她们都意识到自己的新闻工作所带来的充权动力。她们都报导了在国内外带来影响的重要故事,并认为能够讲述这些故事是种幸运。她们俩共同创立的公益新闻实验室上周就因其在苏梅、哈尔科夫、切尔尼戈夫、布哈、顿巴斯、赫尔松等地区记录俄罗斯战争罪行而获得了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的民主奖。
“我认为我们作为记者处于有利地位,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来讲述这些故事。我们仍有一些力量,” Gumenyuk 说。“我们有责任影响当权的人。”
来源:ijnet
来源:传媒见闻
编辑:屈妍君

67#
发表于 2023-3-20 20:35: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乌克兰战争:记者随军记录巴赫穆特的前线战场

2023年3月17日

BBC记者夏昆汀跟随乌克兰士兵一起深入巴赫穆特的前线,在距离俄罗斯军队仅500米的地方,记录他们为乌克兰的每一寸土地而战。这场战斗始于七个多月前,是迄今为止战争中时间最长的一场战役。

来源:BBC中文网
链接: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64991992

编辑:张铭麟


68#
发表于 2023-3-22 22:16: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法国记者⼈质获释抵法 ⻢克⻰机场迎接

被⻢⾥圣战分⼦扣押近两年的法国记者⼈质奥利维尔-杜波依斯(Olivier Dubois)今天在法国登陆并与家⼈团聚。他于前⼀天在尼⽇尔尼亚美与被关押了六年多的61岁美国⼈质杰弗⾥-伍德克⼀起获释。 中午过后不久,他在⾸都⻄南的维拉库布莱空军基地受到家⼈和总统埃⻢克⻰的欢迎。重逢伴有眼泪、微笑和拥抱。

奥利维尔-杜波依斯(Olivier Dubois)周⼆抵达法国时告诉法新社,在被拘留的711天⾥,他从未受到过虐待、羞辱或殴打等折磨。

杜波依斯身着⻓袖T恤和⿊⾊⻓裤,背着⼀个挎包,在经历了从尼亚美出发的5个⼩时的旅程后,⾯带微笑。在与⻢克⻰会⾯⼏分钟之前,他与妻⼦和孩⼦团聚。

杜波依斯说,美国⼈质杰弗⾥-伍德克,他在获释前两天才⻅过美国⼈质杰弗⾥-伍德克,"有过⼀些困难的时刻,但不是像有些⼈所经历的那样身体上的磨难。
奥利维尔-杜波依斯于2021年4⽉8⽇在⻢⾥北部的加奥被萨赫勒地区与基地组织有关的主要圣战联盟GSIM绑架。他此前在《解放报》和《观点》杂志等媒体⼯作,⾃2015年以来⼀直居住在⻢⾥。

法新社说,这位48岁的记者是已知的最后⼀个被扣押的法国⼈质。他解释说:"我是在3⽉7⽇被告知获释的"。3⽉16⽇,有⼈⽤摩托⻋把他带⾛,然后⽤⼩卡⻋把他带到 "基达尔地区 "的⼀棵树下,在那⾥他等待着被最后释放。

周⼀,法国总统⻢克⻰总统表达了他的 "巨⼤慰 "和 "对尼⽇尔的极⼤感谢"。

两⼈获释的情况⽬前仍不得⽽知,⽽法国与⻢⾥执政的军政府之间的关系已⼤⼤恶化。巴黎已经撤回了部署在那⾥的所有作为反恐⾏Barkhane计划的法国⼠兵。

"⽆国界记者组织(RSF)总⼲事克⾥斯托夫-德洛瓦(Christophe Deloire)说:"我们⼀直被告知,法国和⻢⾥关系的恶化并没有影响法国⼈质获释的希望。
尼⽇尔⾄今没有对该国的⻆⾊发表评论。

在杜波伊斯被拘留的711天⾥,只有两段相关他的视频被公布在社交⽹络上。

据杜波伊斯说,他每隔两到四个星期就会被更换⼀次扣留地点。法新社称,⻢⾥与邻国尼⽇尔和布基纳法索⼀样,正在经历⼀场严重的安全危机,圣战分⼦袭击事件不断发⽣。

绑架是记者和⼈道主义⼯作者(包括本地和外国)在萨赫勒地区是严重危险之⼀。两周前在⻢⾥北部加奥和基达尔之间被绑架的红⼗字国际委员会⻢⾥分会的两名雇员也于周⽇晚上获释。

该报道指⾄少还有三名⻄⽅⼈质仍被关押在萨赫勒地区:2016年1⽉15⽇被绑架的澳⼤利亚外科医⽣阿瑟-肯尼思-艾略特(Arthur KennethElliott)和2015年4⽉4⽇被绑架的罗⻢尼亚安全官员尤利安-盖尔古特(Iulian Ghergut),两⼈都在布基纳法索遭劫持。⼀名德国神职⼈员汉斯-约阿希姆-洛雷神⽗⾃2022年11⽉以来就⼀直没有消息,据信他在⻢⾥被绑架。

来源: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编辑:张铭麟


69#
发表于 2023-4-1 13:07: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俄罗斯以间谍罪逮捕一名美国记者 华日促放人
俄罗斯的主要安全机构称拘留了《华尔街日报》记者Evan Gershkovich。俄罗斯联邦安全局指控该记者从从事间谍活动。华尔街日报否认间谍指控,并敦促俄罗斯放人。
据华尔街日报今天报告,俄罗斯联邦安全局拘留一名《华尔街日报》记者。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ederal Security Service)是在俄罗斯东部城市叶卡捷琳堡拘留了美国公民Evan Gershkovich
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在一份声明中称,Gershkovich“根据美方的指示行事,收集了构成俄罗斯国家机密的有关一家俄罗斯军工企业之活动的信息
俄罗斯联邦安全局表示,它已经制止了” Gershkovich正在进行的非法活动,并在叶卡捷琳堡对他提起了诉讼。
Gershkovich作为《华尔街日报》莫斯科分社的一员报道俄罗斯情况。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称,他被俄罗斯外交部认定为在俄罗斯工作的记者。
《华尔街日报》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对Gershkovich的安全深感关切。
路透社对此事件报道称,莫斯科逮捕了一名美国记者。
在莫斯科与华盛顿的外交争端可能升级的情况下,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安全部门逮捕了《华尔街日报》的一名美国记者埃文·格什科维奇,理由是他涉嫌为美国从事间谍活动。
华尔街日报否认了这些指控,并要求立即释放这位记者。该报称该记者是值得信赖和敬业的记者
美国至此尚没有立即回应。一位美国外交消息人士称,大使馆尚未获知此事,正在向俄罗斯当局寻求信息。
据路透社说,逮捕美国记者格什科维奇可能会对俄罗斯与美国的外交产生影响,并通过吓跑更多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外国记者来加深莫斯科的孤立。
该记者是继篮球明星布里特尼·格林纳 (Brittney Griner) 之后被俄罗斯逮捕的最引人注目的美国人,布里特尼·格林纳 (Brittney Griner) 在入侵乌克兰前一周被发现携带大麻油抵达莫斯科,十个月后在一次囚犯交换中获释。
华尔街日报强烈否认来自 FSB 的指控,并要求立即释放我们值得信赖和敬业的记者 Evan Gershkovich。我们与 Evan 及其家人站在一起,该报称。
路透社说,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SB 在一份声明中说,它在乌拉尔工业城市叶卡捷琳堡逮捕了 Gershkovich涉嫌为美国政府的利益从事间谍活动。它指控他非法收集有关俄罗斯军工联合体的一家企业的信息,但并未指明是哪家企业。它没有提供任何证据。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表示,他了解格什科维奇已被当场抓获。在一次简报会上被问及逮捕是否会引起华盛顿对俄罗斯记者的反应时,他说:我们希望不会有这样的事情,也不应该有。
美国国务院最近一次更新旅行指南是在今年 2 月,建议美国公民不要前往俄罗斯,因为有被任意逮捕的危险,并表示在俄罗斯居住或旅行的人应立即离开。
自战争开始以来,莫斯科实际上取缔了所有独立的俄罗斯新闻媒体,但继续授权一些外国记者。
在俄罗斯的新闻业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任何公开批评这场战争的行为都会被判处长期徒刑,俄罗斯称之为特殊军事行动
路透社引述身在国外的作家兼俄罗斯安全机构专家安德烈·索尔达托夫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格什科维奇不是间谍,他的被捕是对仍在俄罗斯工作的所有外国记者的正面攻击。这意味着FSB 不受约束。
来源:零新闻
编辑:屈妍君

70#
发表于 2023-4-3 22:03: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俄一战地记者在咖啡馆被炸身亡,扎哈罗娃发声指责西方保持沉默
【环球网报道】据塔斯社3日报道,俄罗斯圣彼得堡一咖啡馆当地时间2日发生爆炸事件,一名俄罗斯战地记者被炸身亡,另有超20人受伤,警方以谋杀罪立案调查。晚些时候,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就此事发声,指责美英西方对此事保持沉默。
扎哈罗娃称,尽管西方一直在呼吁保护可能成为恐怖袭击目标的记者,但今天,“白宫、唐宁街、爱丽舍宫等没有任何反应,记住他们对记者的生命和新闻自由的虚假关心,不需要过多解释”。
据塔斯社报道,扎哈罗娃还称,“俄罗斯记者长期遭受来自基辅政权及其煽动者的暴力威胁。他们在美国互联网垄断企业的数字平台上被贴上特殊标签,并成为西方大众媒体迫害的对象”。她还表示,这名战地记者的工作“引起了来自基辅政权的仇恨,这威胁到了他的安全”。
报道称,扎哈罗娃还对记者的家人表示了真诚慰问,并称,“感谢俄罗斯战地记者,让世界可以看到真实的画面,了解乌克兰正在发生的事情”。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圣彼得堡一咖啡馆的爆炸事件已造成1人死亡,25人受伤。俄卫生部表示,圣彼得堡咖啡馆爆炸中的24名伤者已被送至医疗机构。报道称,死者为战地记者弗拉德伦·塔塔尔斯基(真实姓名为马克西姆·福明)。俄罗斯内务部刑事侦查总局的领导层和工作人员小组已赶到事发地。
来源:环球网
编辑:邓秋雨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