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视概论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5-8-4 12:30: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日本电视剧突破战争剧局限性 罕见反省侵华战争

2015年08月04日07:15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黄文炜】日本TBS电视台于1日和2日播出特别企划电视剧《红十字~女人的入伍令》。该剧讲述了一名日本护士帮助中国军队救死扶伤的故事,从侧面描写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与一般只强调日本是“战争受害者”或极力渲染战争中的亲情、爱情的日本战争题材影视剧不同,该片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日本此类影视作品的局限性。

  《红十字~女人的入伍令》以二战为背景,女主角天野希代立志成为一名从军护士,为了国家到日本战地医院工作。与丈夫和孩子经历了生离死别后,女主人公所在的医院于战争末期被编入中国军队,她最后跟随中国军队救死扶伤。在剧中,女主人公有“中国人的生命和日本人一样尊贵”“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人,面对生命,不能有差别”这样富有正义感的台词。剧情还包括中国人救日本小孩、日本孩子在中国被日本人拐卖等内容。《环球时报》记者在社交网站上采访了数名日本朋友,他们认为,在安倍政权极力推进新安保法案之际,出现这样一部在一定程度上反省战争、表现中日两国百姓之间真情的电视剧,具有现实意义。不过也有人表示,这部电视剧没有明确反省战争的内容。毫不意外,日本右翼对该电视剧的评价又是“贬低日本人,美化中国人”。《红十字~女人的入伍令》由日本女星松岛菜菜子主演,该剧许多外景取自中国。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日本电视台8月预定播出的战后纪念节目比往年多。NHK电视台从2日到16日推出战争纪念系列专题节目,主要内容是有关日本兵俘虏、广岛长崎核爆炸等。日本电视台计划在4日推出战后70周年纪念专题节目,包含采访原敢死队员的内容。朝日电视台一部名为《和妻子一起飞的敢死队员》的电视剧比较受关注,由人气演员堀北真希主演,将在8月中旬播出,剧情着重描写战争中敢死队员的爱情。整体来看,日本电视台8月有关战争的电视节目还是以表现日本的“牺牲”和战争中的亲情、爱情为主,像《红十字~女人的入伍令》这样涉及侵华战争的很少,更别说从正面反省侵略的电视节目了。


http://news.sina.com.cn/w/2015-08-04/071532171852.shtml
62#
 楼主| 发表于 2015-8-18 09:10: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多家卫视抗战剧中途撤档 疑因总局严控管理雷剧
2015-08-18 08:03:47 来源: 中国青年网(北京)

此前葛天主演的《来势凶猛》因“裤裆藏雷”遭总局严厉处罚。


在山东卫视开播了三四天的《绝地刀锋》突然停播,改播《红高粱》。

网易娱乐8月18日报道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从8月起电视荧屏将进入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主题播出月的集中展映阶段。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0部以上的抗战剧将播出。据细心的业内人士发现,多部抗战剧中途撤档,包括在山东卫视开播了三四天的《绝地刀锋》突然停播,改播《红高粱》;东方卫视的《来势凶猛》、天津卫视的《枪侠》、山东卫视《狐影》、贵州与河南播出的《野山鹰》,已有多部抗战剧中途下档。



据业内人士透露,此前在地面频道播出的《来势凶猛》因“裤裆藏雷”的段落,引发总局严厉处罚。并因恶劣的社会影响,总局对“抗战剧”的审查相比以往相对趋严。排雷,扫雷成为了这期间的重点。有业内人士透露,总局已经把2010年的剧都拿出来重新审核,避免再次疏忽引发“雷点被引爆”;专家学者们也一致炮轰抗战雷剧,要求严把播出关。因此,不少业内人士分析,卫视中途换剧,与总局近期越来越严的把控雷剧播出有关。

相关新闻:港媒:葛天与裤裆藏雷抗日剧男星假戏真做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梅子笑
http://news.163.com/15/0818/08/B19M99OO0001124J.html
63#
发表于 2015-11-17 21:37: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海明 于 2015-11-17 21:39 编辑

【案例】
复旦大学冯玮  
冯玮 著名日本问题专家,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日本庆应大学客座教授





问:哪位朋友能看出这张抗战剧剧照的明显错误?ps:这种明显与史实不符的错误在中国抗战剧中比比皆是。






今天 12:14 来自 iPhone 6



http://weibo.com/1892793683/D4fO19CKx?type=comment#_rnd1447767492990




踩着单车别大车:二战日本陆军没女军官,左胸资历章,肋差


今天 12:38




朴宝儿Zz:电视剧能和现实一模一样那还叫电视吗


今天 16:27




不问收获之微博:侵华日军没有女兵和女军官。


今天 13:09




CML选择性障碍:这种不是用来切腹的?


今天 14:12




渔翁一寒江独钓:有一出戏的台词?教授回答


今天 15:00




迷雾重重xz:武士刀,女的能配?


今天 12:20




现货白银TD原油策略研究员:对于这种剧,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看


今天 17:07




范昕冶就是果冶:短刀是结果自己的,肩章乱了。


今天 12:19




股市的魅力:女特高课不存在


今天 12:25




军情刘子军:“导演,干爹说了我们几个都要出镜,你看着办……”


18分钟前



以上为热门评论,查看更多»

啡色大白鲨:这一段影视历程,估计是可以写进历史的——一个民族的集体荒唐史
  • ]


50秒前




云中客A:再,全是男装。


10分钟前




话痨轩:没女兵,更不可能有女军官,刀是介错用的
  • ]


13分钟前




夜之沉风2世:1.侵华日军无女军官;2.图片里的刀是切腹自尽用的;
  • ]


14分钟前




军情刘子军:“导演,干爹说了我们几个都要出镜,你看着办……”


18分钟前




关系_模型:为啥要拿个剖腹的刀子摆pose呢...
  • ]


31分钟前




环球精品殿:就是为了多安几个女群演,你们懂得
  • ]


34分钟前




阿哲S007:女太君有什么需求吗
  • ]


36分钟前




北京自由单车:回复@齊奧塞斯庫不交權就交命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39分钟前




劉佳雷AL:中间的拿的是肋差,剖腹用的


41分钟前




Cowboy911:令人作呕...
  • l]


41分钟前




深海孤寂的老妖:算了 我们来玩找哪里正确的游戏
  • ]


42分钟前




贫僧许身佛门:电视电影的作用就是娱乐消遣,什么都要真实吗?西游记更不真实。
  • ]


44分钟前




复旦大学冯玮:一张剧照就暴露出抗日剧诸多“硬伤”,问:批别人“歪曲历史”者,从哪里了解历史的真相?除了“抗日神剧”和教科书,你有看过真正的史书?遑论档案!














64#
 楼主| 发表于 2016-3-5 09:51: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政协委员谈网剧审查:把握好尺度 不要限制想象力
2016-03-05 08:43:13 来源: 大众网(济南)


(原标题:委员力挺网络剧审查 有的网剧让人“受不了”)


委员力挺网络剧审查 有的剧让人“受不了”(来源:网易网友)

全国政协委员赵宝刚


全国政协委员王兴东


大众网北京3月4日讯 不少网络剧在2015年火了一把,但部分网络剧存在的质量不过关、格调不高问题也引起了相关部门重视。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多名文艺界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网络剧的审查问题。他们认为,对网络剧的审查要依法、前置,但要把握好尺度,不要限制网络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今年2月底,在2015年全国电视剧行业年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网络剧审查开始,线上线下统一标准;将实行24小时不间断地监看模式;对网络剧制作机构也有进一步的管理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赵宝刚近几年执导的青春题材电视剧很受欢迎。他在接受大众网记者采访时说,网络剧大火给传统剧集的制作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同时也带来一些启发,他呼吁导演要紧跟时代发展,转变观念。对于网络剧审查,他建议把握好尺度,“网络视频平台已经开放,观众已经在上面获得了(看剧体验),一紧了大家可能不接受”。采访中,赵宝刚不忘打趣他的徒弟侣皓吉吉:“看过一些网络剧,有的还行,有的受不了。我徒弟拍的《太子妃》我就受不了。”


全国政协委员王兴东是著名编剧。他认为,网络剧的影响力大、覆盖面广,特别是对青少年影响很大,应把网络剧和电影、电视剧同等对待。他建议,对网络剧审查可以用“谁办网谁负责”的方式,要把网络剧审查前置,不要等影响力大了再进行处理。

“现在强调事后审查,同时也应该重视事前的引导,重大项目应该提前介入,要注意保护创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许钦松说,网络剧是新兴的文艺品种,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题材内容多元化,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在这个层面上,他认为,网络剧在管理上要做好全流程管理,并和传统电视剧有所区分。视频审查员的水平很重要,应该加强对审查员的培训,提高审看人员的水平,同时也要了解网络剧的实际发展情况。

http://news.163.com/16/0305/08/BHCO18H50001124J.html
65#
发表于 2016-4-17 15:52: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观影|从《聚焦》到《真相》:我们谈谈美国的媒体

原创 2016-04-17 但看无妨 凯迪网络
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不出意料地给予了《聚焦》。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重现了《波士顿环球报》对神父性侵儿童事件的采访过程。

影片中的记者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对这起危害公众利益的事件穷追不舍,最后终于大获全胜,让被教会竭力掩盖的丑闻得以曝光。影片拍得很有张力,两个多小时一点不觉沉闷,反而有一种紧张与步步惊心的感觉。

其实,这一年的电影中,还有一部也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名叫《真相》。影片所描述的是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新闻六十分钟》节目,其主持人是大名鼎鼎的丹·拉瑟。

在影片中,他及其同事在报道小布什丑闻中败走麦城的事。影片无论从立意到可观赏度,比起《聚焦》要差一个档次。但其所揭示的问题,却仍然值得讨论。


左为《聚焦》电影海报,右为《真相》电影海报

两部关于媒体的影片,从不同的角度阐释着媒体的作用。前者告诉观众,如果没有媒体的聚焦,没有媒体的坚守与追问,社会中其他的权力可能会极其强大,而很多真相就会消失于茫茫人海之中;而后者则透露,媒体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如果缺乏职业操守本身也会犯错,但媒体却能依靠自律及其他媒体的监督,从而改正错误。

前者注重的是新闻的前端,即新闻人如何冲突重重的阻挠,拨开层层的迷雾,去“聚焦”危害公众的社会阴暗面,去发现真相并将其曝光。

后者则关注的是新闻的后端,即当新闻报道出来之后如何面对质疑,并且如何根据事实来纠正所报道的新闻,让真正的“真相”凸现出来。

对于媒体来说,两者同样的重要。

波士顿是一个天主教占主导的城市,天主教会在城市中有着很大的势力。即使是《波士顿环球报》本身,也有53%的读者是天主教徒。

而教会神父性侵儿童事件,在全世界的各个教区,不时有这样的新闻冒出来,历来就是个敏感的话题。作为教会,当然不想让如此丑闻出去伤害教会:作为信徒,他们无法相信其所信赖的神父,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对于受害者及家人,往往也是不想将事情闹大,只能吃哑巴亏。

电影中四人聚焦小组面对的,就是这样的情况。他们报道缘起于吉欧根神父,这位神父三十年来在六个不同的教区,都猥亵过儿童,其受害者达八十名。尽管有一系列针对他的诉讼案,官司却很难打下去。因为诉讼时效的问题,以及证据的问题。因为受害者都是儿童,且出生于家教严格的家庭,而诉讼时效只有三年。

等到他们成年之后想寻求法律帮助时,法律已经无法追究神父的责任,因此吉欧根神父继续逍遥法外。


电影《聚焦》剧照

聚焦小组如果光追踪如吉欧根神父这样的个案,是无法得到更好结果的。他们需要做的就是,是否在波士顿还有着大量这样的现象?红衣主教是否对此知情?而教会是否涉嫌包庇这些神父?

记者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调查,并查阅大量档案,克服了各种各样的阻挠,一个一个地查明涉案的近九十名神父,最后总算是圆满地完成了报道任务。自然,连续几天大规模的报道,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反响。

显然,对于解决这样的事件,法律机构已非最佳的选择。只有作为公众看门狗的《环球报》这样的媒体,才可以凭借着其对读者的忠诚,凭着自己上百年累积的公信力,凭着对于这一事件的穷追不舍,凭着其出色专业而且有勇气的记者,才能将整个的黑幕揭开,才能将沉睡于档案之中的罪恶曝光在阳光之下。

一个社会对于媒体的需求程度,与这个社会的善恶状况密切相关。一个觉得新闻没有用的社会一定是出了问题,或者新闻本身已经成为罪恶的同谋者。在波士顿那样的社会中,大家对媒体已经形成了共识,媒体不仅是公众的看门狗,而且代表着公众成为权力制衡的一极。

从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公众的信任,没有整个社会的共识,没有与司法系统的良性互动,《环球报》是无法完成这一切的。媒体的看门狗责任,还得靠社会各部门特别是权力部门来保障。在电影中,我们就看到了法院对于媒体权利的捍卫。

1

西方媒体经常会以“看门狗”来形容自己,喻指媒体的功能如同凶狠而尽责的看门狗,在采访公共事务时,密切关注公众人物的言行,掌握社会机构的运作,随时揭发任何可能的舞弊、贪污、掩盖的行为,以维护大众的知情权。

作为公众看门狗的最佳经典案例,就是《华盛顿邮报》在水门事件中的表现,它展现了媒体作为公众权力的力量。电影中,《波士顿环球报》在神父猥亵儿童这一报道中,也是做到了这一点。

公众看门狗的角色,也要求着媒体对于自身职责的恪守。作为看门狗,要求其准确报道事实真相,其角色必须中立,报道时不应有任何政治立场及倾向,要坚守其职业操守。《真相》则讲述了媒体在追寻真相中的失败。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著名的新闻人失去了中立,将政治立场过多地带入报道之中。

丹·拉瑟的大名在美国新闻界可说是光彩耀人,从第一个报道肯尼迪遇刺,到报道越战、阿富汗战争、伊朗美国人质等事件,其名声亦是一步一步地打出来的。他所主持的CBS新闻节目,是有史以来收视人数最多的。

电影中女主角也即节目制作人玛丽·迈普斯,其声威也是了得,远非泛泛之辈,她是两获普利策奖的人。照理说,像这样的节目组,像这样的老新闻人,不应该马失前蹄,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丹·拉瑟只能辞职了事,而女主角玛丽·迈普斯被赶出这个行当。

他们所犯的错误在于立场不中立,证据涉嫌造假。他们关于总统小布什进入国民警卫队享有特殊待遇的报道,虽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却经不起其他媒体质疑,最后被发现主要证据涉嫌伪造。

2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新闻六十分钟》节目并非故意造假,而在于其采访过程中一系列瑕疵造成。首先是制作人过于急功近利,一心想搞个大新闻,很容易地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同时违反新闻采访中最基本原则,在事实的核实方面未尽到起码责任,仅仅凭一个电话就确认主要证据。同时丹·拉瑟太信任制作人,对于节目组所提供的材料,未有任何的质疑,失去了一个老新闻人最敏感的警觉,因此败走麦城也就在所难免了。

更重要的是,制作人玛丽·迈普斯个人的政治信仰,深深地影响着她对新闻的判断。就像在接受调查时,一位调查者询问她:“你不认为这有可能,仅仅是有可能,那些年轻的优秀的、被你称作享有特权的人,是凭他们自己的价值进入国民警卫队的吗?”她摒弃了一切的可能,而按照自己最初的设想去寻找证据,这恰恰犯了新闻的大忌。


电影《真相》剧照

在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玛丽·迈普斯是有着强烈的政治立场的。时值美国大选,她强烈地支持民主党,对于当时的总统小布什甚至充满着蔑视与仇恨。

她将所掌握的资料,提供给了小布什竞争对手克里的竞选班底;她所采纳的证据,也是来自仇视小布什的人,且有经常造假的名声;虽然CBS内部检验证据时,四名分析师中两名都认为证据有问题,却一意孤行地坚持要在《新闻六十分钟》节目中播出。

她毁在了自己强烈的党派偏见之上,而失去了媒体人中立公正的立场,并放弃了自己鉴别证据寻找真相的媒体责任。她本人被禁入新闻界也属应当,只是顺手也将丹·拉瑟的一世英名拉到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了。媒体及媒体人并非不可参与党派政治,不可有自己的政治见解,而是不要让其政治信仰影响到自己公正的立场。

3

各媒体尽管有着各色党派色彩,也有资本的涉入,但其立场则虽中立,且要听命于自己所服务的广大读者。读者以其阅读表达出对媒体的信任,媒体本身亦靠着中立公正的报道,来赢得媒体的公信力。

玛丽·迈普斯为其党派立场,让CBS这个老牌媒体、《新闻六十分钟》这个王牌节目公信力受损,甚至让其所尊敬的老拉瑟颜面无存。但她仍未汲取教训,反而将此视为政治阴谋,还写书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此影片即是根据她所写之书改编。

新闻媒体都会犯错,影片中关于对于错误新闻纠错的过程却让人印象深刻。在此种纠错的过程中,首先是由媒体内部自己发现并且纠正的,这里所说的媒体内部包括其他媒体的质疑、媒体道德自律委员会的审查,以及CBS内部的自纠。

《新闻六十分钟》新闻播出后,其他媒体紧急跟进。但在他们采访中,却对CBS所播新闻有了质疑。随后追踪证据的来源,并且对证据进行重新的核实。CBS内部也进行了严格的核查,对每个环节进行仔细追究。而相关的新闻职业道德委员会亦是穷追不舍,一个个问题异常的尖锐而又让被质疑者无法回避……

有时人们总是担心新闻造假与新闻失实,认为如果放任媒体,这些假新闻失实新闻就会搅乱人心,会给社会造成混乱。这些担心并非全无道理。但从《聚焦》与《真相》两部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媒体自身对于客观公正的恪守是相当严格的,对于失实新闻的纠偏,也异常的严厉。

4

公信力是媒体的立身之本,多数媒体的公信力都是经过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艰苦努力,才打造出来的。因此所有媒体都将其公信力置于一切之上。他们的报道选题都经过严格的甄选,每一个事实都反复核实。一篇深度报道,往往要经过数月甚至几年的努力。《聚焦》就是一个典范。

当然,媒体必然也会出错。一是由于新闻本身就是在不断发生着的,二是新闻实际就是对前一新闻的否定及发展。媒体不停地报道本身,其实就是在对新闻事实不断地进行纠正。同时,也会出现如《真相》中那样的情况,个体的媒体人由于其见识与操守原因,亦会弄出假新闻,但媒体内部会有纠偏机制,各个不同媒体不同角度的报道,也会让事实更加全面地呈现在公众面前。

如果因此因噎废食地限制媒体,其实也就是放弃了公众的知情权。而这种媒体的权利,是公众手中所能够对抗其他强权少有的利器之一。

一条汪汪直叫的看门狗,尽管有时很烦人,但会让公众安心不少。
66#
发表于 2016-4-18 23:53: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BBC推全球首部360全景节目:带观众1秒穿越山川河海! | 独家编译
原创 2016-04-18 腾讯传媒 全媒派


VR(虚拟现实)与电视节目的联姻一直是各界期待的一大看点,这一次,老牌媒体BBC带给大家惊喜!今年3月,BBC推出世界首部全程使用360度全景拍摄的科技节目《Click》,开启了全视角、无幕后、一次成型的全新拍摄模式。然而,“视差”等尚未攻克的技术难题和全新的空间叙事方式,也将给节目制作带来不小挑战。



2011年,BBC的热门儿童节目《Blue Peter》就曾开创360度演播室节目的历史,这次BBC 推出的科技节目《Click》全程使用360度全景VR相机拍摄,让观众仿佛置身现场,成为节目的一部分。

在节目中,《Click》会向观众介绍一些有趣的新科技。例如,节目组会去到遥远的瑞士冰川,探索埋藏在厚厚冰雪层之下的研究技术,甚至还会有一场奇特的直升机之旅。观看视频时,观众还可以选择切换互动版,通过VR头盔和其他观众互动交流。

#视频:BBC360度全景节目《Click》,时长23分27秒


究竟这个全球首部360度全景视频节目有哪些高能的玩法呢?我们一起来看!


走进BBC幕后:全景节目有多难拍

从此“幕后”要消失

《Click》的制作人员指出,360度全景视频意味着观众可以身处视频环境之中,从多角度观看视频。如果他们想在电脑上观看,将鼠标上下或横向移动,就能切换视角;亦或者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观看,那么观众就可以举起、转动设备,尽情体验喜欢的角度和姿势。

全景体验的同时,节目制作也迎来史无前例的挑战:这个空间的任何一个细节都无法隐藏或遮掩,那么就为拍摄环境和节目设计带来巨大考验。

换句话说,和普通电视节目不同,360度全景拍摄是没有“幕后”概念的,现场的每个人都将全程处于镜头之下。这意味着在按下“记录”键之后,摄像师自己也要成为出镜的一员。



开场留白为观众留下定位时间

《Click》节目主持人Spencer Kelly,也讲述了自己在拍摄全景节目时的“不适应”:“当导演喊‘action’的时候,我站在那儿,尴尬地看着摄像机,除了在脑中倒数10个数外,什么也做不了。”



在以往的节目中,这段尴尬的沉默本是属于主持人的开场白时间,但在360度全景拍摄中,需要给观众们留点儿“落地”时间,让他们明确自己的方位,并转身四处看看。

采用长镜头完整拍摄

在2D版《Click》中,每隔几秒种镜头就会切换一次,尤其是画外音中强调的特写镜头。但是,在360全景视频中,不停切换镜头会让画面看起来很不和谐。因此,为了让节目看起来更有现场感,《Click 》每2-5分钟的镜头都是一次性拍摄完成的。

从嘉宾的视角看来,这可能让人有点儿无语。在《Click 》的一次拍摄中,为了不让镜头中断,直到水池里的水溢出并浸透大家的鞋子,都没人喊cut。

然而,作为主持人,Spencer Kelly认为这样会让节目更有现场感。同时,观众的热情也会格外高涨,他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节目嘉宾深处何处,在做什么。比起人为后期味儿浓重的特写镜头,这样的拍摄方式显然能让观众收获更多的乐趣和自由。



“当你想介绍什么的时候,只需指向那里,让观众看过去。这样的方式更加轻松随意,与其说是节目拍摄,倒像是日常的交流。”Spencer Kelly说。

然而,这种拍摄方式也给节目组带来不小压力,要想真的一次性完成,前期的反复排练是免不了的。

《Click》播出后,迎来好评如潮。网友纷纷表示,这样看科技的节目体验太好了,趣味爆棚。但是,节目制作方也坦诚,目前全景视频节目还有很多bug亟待解决。


全景视频节目待击破的bug

令人忧愁的“视觉差”

几乎所有的360度全景视频都会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视觉差。如果你仔细观看视频,可能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画面,比如当有人绕过摄像机的时候,他们的身体会被分成两截,或者变成诡异的“千手观音”。

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因为现场的每个摄像机都存在一定的细微差异。在视频素材的后期拼接中,这个问题会更加明显——在画面交叠处,不同设备拍摄的画面可能没法完美拼接。

其实,这个原理我们也可以自行体会一下:你可以试着在鼻子正前方举起一根手指,然后交替闭上左右眼,你会发现,手指会跳到不同的位置。而当你睁开双眼盯着手指时,好像还是有点儿怪怪的。



通过软件修复360度全景视频的“视觉差”问题,会耗费后期团队大量时间。而有时,这些问题甚至是无法修复的。

“我们和其他360度全景视频团队在做的事情,其难度不亚于一个世纪前,人们为消除电影画面颗粒感所进行的探索。当然,相信这些问题都将被新一代设备和软件解决。没准哪天,我会考虑做《Click 720》!”制片人Stephen Beckett说。

尚难驾驭的空间叙事

多年来,观众早已习惯了通过长方形的屏幕观看影片,至于叙事焦点、情节推进,这显然是制作团队的事儿。然而,当这些刻意的剪辑设计被省略,置身现场的观众能够很好地独自探索吗?脱离了传统2D影片的剪辑方式,360度全景视频又该如何开展空间叙事?这些都是留给《Click》和其他全景节目制作方去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对VR视频的探索上,BBC并不会因为这些困难而退缩。3月初,为纪念爱尔兰复活节起义100周,BBC还宣布推出第一部实验性的VR纪录片《复活节起义:倾听反叛者的声音》。这部纪录片由BBC与伦敦制作公司Crossover Labs、VR设计艺术家Oscar Raby合作制作。



除了逼真的视觉场景,这部VR纪录片还将结合当年起义的亲历者William McNieve的口述音频。观众将有机会回到1916年的都柏林街头,跟随19岁少年William McNieve的脚步,亲眼见证那场热血的反叛。

正如《Click》制片人Stephen Beckett所说,越多的人尝试360度全景视频,越能推动行业的进步。虽然360度全景视频开辟了全新的视听叙事手法,但这还只是VR+视频的初级阶段。如何将VR技术与优质的图像内容深度融合,还需要日后更多媒体军团的加入与探索。

参考文章:
http://www.bbc.com/news/technology-35752662
http://www.bbc.co.uk/mediacentre ... -360-in-world-first
https://www.journalism.co.uk/new ... the-bbc/s2/a616447/
67#
发表于 2016-6-30 01:30: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媒体竞逐视频时代红利,你看好视频新闻么?
2016-06-29 17:53:37 来源: 网易新闻学院

0分享到:
易信
微信
QQ空间
微博
从短视频到直播,不仅是网红在追逐,媒体也在试图抓住视频时代的红利。然而人们喜欢看网络视频,并不一定代表他们会喜欢硬新闻视频。

人们对视频新闻的兴趣有多大?
(2016数字新闻报告)
路透社新闻研究所的《2016数字新闻报告》显示,“当有重大突发事件时,视频新闻的兴趣度会有显著提升”。以去年11月发生的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为例,BBC网站当天经历了有史以来最高的访问量,而其中19%的访问者会观看有关视频,这比通常水平高出8个百分点。


(26个国家每周的新闻消费量)
但是其余时间里呢?视频新闻的能量可能并不如媒体们所期望的那样强大。在这份报告的调查对象中,26个国家的5万名受访者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在一周内观看过视频新闻。调查发现,网民对含有视频的网页的访问时间大约只占2.5%,而在图文页面的访问时间占比97.5%。

(10国在新闻网站看视频和社交网站看视频的人数比例比较)
这和我们常常听到的视频大热的状况似乎不太相符?因为这里实际上区分了“主流媒体的视频新闻”和“社交媒体上的软新闻及生活方式有关内容”,而报告中明确区分两者,是为了提醒人们正视视频新闻的现状——不能将硬新闻视频和快速增长的网络视频混为一谈。
硬新闻视频的挑战:娱乐化和变现难


(调查中硬新闻包括:国际新闻、政治新闻、财经新闻、健康与教育新闻;软新闻包括:娱乐新闻、生活方式新闻、艺术文化新闻、体育新闻)
报告分析了来自Facebook平台上的30个账号所发布的视频内容,在最受欢迎的视频中,几乎40%都是“关于生活方式和娱乐的内容而不是科学、时事、政经等严肃新闻”。

(6国中更喜欢软新闻的人数在各年龄段中的比例)
即使是“以硬新闻为主打的《卫报》、《独立报》、《每日电讯报》等,其在Facebook平台上点击量排名前几的也都是有关萌宠、美食等内容的软新闻 ”。
此外,视频新闻的变现问题也是一个挑战。媒体目前的主要方式是在自己的网站上为视频新闻播放前加上广告,而问题在于本来用户就对硬新闻视频的需求就不多,几十秒的广告则更有可能降低用户兴趣。调查中那些没有看新闻视频的人有35%表示正式广告让他们扫兴。
“视频在将来的新闻领域显然会占据很大市场,但是取代文字是不可能的”,报告的作者最后总结到,“我们也不能寄希望于任何一种新媒介形式能迅速改变新闻业面临的根本问题”。
-----------------------------------

编译| 王茸
http://news.163.com/college/16/0629/17/BQODKESC00015AE3.html

JhXB-fxtfrrn0867245.png (49.01 KB, 下载次数: 63)

JhXB-fxtfrrn0867245.png
68#
发表于 2017-1-22 23:00: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喻国明:电视业真正的好日子没几天了,不要以为还有时间空间去扑腾
受访人|喻国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文|“广电独家”记者 林 沛

编按:每到岁末年初,《中国广播影视》(“广电独家”)都要采访业内专家,就未来一年的行业趋势进行预判。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教授是我们的老朋友,他对事的判断从来一针见血、不留情面。

此次采访中,喻教授多次对电视行业发出警示,数次提到“要有倒计时的紧迫感”。下面便是他对2017年电视及视频业发展的预判。



不要被收视数据迷惑

CSM经常用一些数字来说明电视仍然是非常牛的,收视率非常高。数据本身我不怀疑,我怀疑的是结论!电视人如果还在沾沾自喜于过去,报业的昨天就是电视业的今天!今天的报业不但早就不是主流媒体,而且是回天乏力。按照经验看,报业今年发生的问题,在未来4~5年间就会映射到电视业。

对于报业,20%的市场占有率是它成为非主流媒介的临界点,之后就会断崖式下跌。但相比电视,报业是一种轻质媒介,在下滑过程中可以很灵活地控制成本。电视却不一样,这是个重装备、高投入、高人员密集型的行业,一旦上星、落地,就要做好巨额投入成本的准备,成本基点很高,作为主流媒体的市场占有率的临界点也就相应地在30%~35%。

因此,不要看目前电视收视率还很高,一旦到达临界点,哪怕有再多的人力物力,也不足以维系正常的生产,直至出现断崖式下跌。

对与电视业来说,如何用有效的方式和手段维持住临界点以上的市场份额,是其能否履行社会责任的重中之重。不要被所谓的收视份额假象所迷惑,要有倒计时的紧迫感意识。

当电视在某一领域、某一品类当中获得优势的时候,可能暂时形成壁垒,无论是技术壁垒、标准壁垒还是市场壁垒也好。但这是短视的做法,无论在时间还是程度上,壁垒都不会持久。

目前电视仍然拥有视频网站不具备的东西,比如社会地位授予功能就是电视作为传统媒介的强项。如此,就会在跟视频网站的结合中形成更加良性的分工结构,这种新构造是双赢的。

但如果视频网站通过吸引人才、提升制作力量做出品牌影响力时,这个改革和转型的窗口期就会关闭。报业已经错过了,只能等待死亡。

电视业真正的好日子没几天了,要有倒计时的紧迫感,不要被数据的表象所麻痹,以为自己还有时间空间去扑腾。

传统电视当然有它的价值,但会纳入到视频的整体发展中,越来越成为视频建构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者不是完全的割裂对立状态,电视会融入到视频所开辟和构建的新的系统性构架中,某种程度上会成为视频中比较精英的分支。

谁也无法阻挡“趋势”

互联网时代,任何阻碍开放、阻碍连接的做法都是短视。

互联网靠连接一切改变世界,在这个游戏规则中,谁能够更多地开放、更多地连接、更多地共享,并基于共享实现更多的发展,谁就是互联网英雄、互联网时代的弄潮儿,这是大趋势。

我从来不用“融合”这个概念,谁融合谁?融合是业务环节的数字化,如纽约时报等西方媒介早就解决了各个环节的数字化,却仍是一个没有完成互联网转型的传统企业。

真正的融入是整体运作模式的变革,从内容生产、包装加工到服务逻辑都要经历全面深刻的模式重组。

2016年,短视频和直播的流量增长几乎是过去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成为社交媒体中一个特别奇特的现象。视频无论在社会冲击力、易接受性还是社会融入度和渗透度等指标方面都明显高于文字、音频等媒介。

换句话说,视频是最有影响力的人类表达方式,但过去严格掌握在行政或商业力量手中,精英阶层“代替”社会进行视频表达,这是传统社会的特点。

由于技术进步,视频这种最具社会冲击力和影响力的语言表达方式第一次为草根掌握,这就形成了新的社会对话形式。精英和草根之间形成了一种更加丰富、多元的信息会冲。

信息流动性有巨大提升,这对社会来说总体是一件好事。虽然有时冲击传统秩序的乱象会有所增加,但如果缺少信息流动,就会造成社会结构的板结化,进而引发社会冲突加剧等问题。

未来,视频场景会汇聚更多媒体部门,将更多人联结在一起,通过场景进行关系的重新构造、重新嵌入——传统电视很难做到,这是视频巨大的未来价值。

短视频和直播成为现象级,这股资本的热潮2017年会转移到两点:一是平台竞争,二是支持手段的强化。

相对来说,视频平台在过去不是竞争的重镇,但网络视频一旦成为现象级的强势内容,就一定会促成“传播新格局”的产生,平台竞争会成为2017年甚至未来一段时间的竞争重点,会形成少数有实力的巨头。

专业化的支持手段也会有明显增长,如类似papi酱等网红如何包装、如何提升、如何在智力或技术支持方面开发新形态,打造具有市场洞察力的节目形态等——越来越多商业元素的导入,运营走向商业化、群组化,幕后整合力量的聚集会是2017年的现象级。

传统电视人要打破心智枷锁

台网联动还在破冰阶段,彼此之间还有很多共识没达成,行为方式还有很多差异,误解也很深,如很多电视人就觉得未来视频网站也做不了什么。

其实传统电视人最大的问题不是外在标准定在什么地方的问题,而是内在的心智枷锁的问题:你自己在市场面前蹲不下来,你的视角、姿态和模式做不出视频网站的样子。电视在表达丰富社会生活时为什么非要齐唱而不能合唱呢?

(记者:不过目前看来网生内容总体处于“游戏”阶段,远没有跨到文化审美层次。人才与资本的流动,好像并没有带来网生内容对电视的快速超越。)

这就如同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当资源、市场空间都比较有限时,必须要先满足吃饱穿暖的基础性功能。目前网生内容还处于竞争的初级阶段,所以目前付出精力最多的是共性市场的诉求。但当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竞品之间的竞争就一定不是共性产品,而是非共性的个性化产品。从投入产出比来看,这些差异化产品会带来结构性的价值扩张。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一个资源有限、财务约束的新市场上,大家只能解决生存问题,什么最能带来规模效益、带来产出就做什么。但当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一些相对成熟的视频企业出现,就会做结构性扩张。

从长远来看,这种品牌形象的打造会使交易成本下降。国际商业界曾统计过,慈善做得多的企业利润率反而是高的,为什么?慈善并不能直接创造效益,却改善了品牌形象,增进了社会信任,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

二者的对比要从发展阶段上理解,而不能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数额做简单对比。电视是成熟产业,网络视频是新生产业,用一个上升期的产业与成熟产业对比,不具备对位性。重要的是要看到这个产业是在上升还是下行。
来源:广电独家(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_7U2Z6HfAMR9pcbfIZOlw
69#
发表于 2017-2-1 13:32: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多亏导演不怕死,让我们看到一个国家如何集体造假
原创 2016-12-04 毒Sir 毒舌电影
明天周一,需要鸡血。

所以,Sir今晚跟你们聊一部不要命的片子。

通常我们说,一部电影拍起来不要命,是演员在完成某些高难度动作时,奋不顾身的敬业精神。

但这部完全没一幕血脉贲张的大场面,拍摄过程,却九死一生。

嗯,它的不要命之处在于,它用一种前所未见的手法,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神秘的国度——朝鲜。

说来也奇怪,如今韩流文化大行其道,“欧巴”“老公”多得换不过来。

可我们对三八线的另一边,同处一个阵营里的朝鲜,却所知甚少。

大部分人对它的了解,停留在鬼畜阅兵视频、美女如云的牡丹峰艺术团,以及拽拽的……



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里,朝鲜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如何呢?

让它为你揭晓——

太阳之下
Under the Sun



电影开头,就让Sir吃了一惊。

以往看到朝鲜纪录片,通常是秘密拍摄获得的影像素材,画面抖动、昏暗。

《太阳之下》意外的画质感人。

阳光明媚,窗户前摆着一盆大红花,小女孩微笑着对镜头说:“朝鲜是东半球最美丽的国家,是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



这个小女孩叫辛美,电影将从她的视角展现一个朝鲜普通人的幸福生活。

早上一到学校,在糖果色的课室里,和同桌边哼着爱国歌曲,边做卫生。



课堂上,穿着朝鲜族传统服装的老师给他们上历史课——

伟大领袖金日成果断地,拿起一块大石头砸向他们(日本鬼子和地主)。




每个同学都听得好认真,老师一提问,大家不是低头沉思,就是举手抢答。



回到了家,辛美和爸爸妈妈一起享用丰盛的晚餐。

只有三个人的餐桌上,摆满了鱼、肉、蛋、蔬、汤多种菜品,仔细看,萝卜还雕成花状,糕点也分两种。



这就是辛美生活在太阳之下,平凡却又无比幸福的一天。

等等——

有。情。况。



就在他们在用餐到一半,突然有黑衣人闯入了镜头。

辛美的一家,并不感到意外,只是面无表情地发呆,刚才还兴高采烈的气氛一扫而光。



怎么回事?

直到听见这个戴鸭舌帽的大叔指导辛美的话——

不要觉得是在演电影,就像你平常在家一样,很自然的表现。



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辛美吃饭的这个场景,并不是她真实的生活日常。

之前的一切,也是这样在“导演”的指导下,表演出来的。

就连纪录片的导演维塔利·曼斯基(Vitali Mansky)在来朝鲜之前,也没有料到是这样的情况。



曼斯基出生在1962年的前苏联。

经历过苏联解体、意识形态破裂的他,不仅仅是想了解朝鲜人民的生活现状。

同时也想借朝鲜这块“活化石”,去研究前苏联那个“古生物”,对那段历史进行更多的反思。

在经过与朝鲜政府长达两年的邮件沟通后,曼斯基最终获得拍片许可。

然而进入了朝鲜,他才发现,拍什么、怎么拍,自己全不能决定。

剧本、演员、拍摄场地,朝鲜方面一手包办。

辛美父母的职业都是经过重新设定的:爸爸从记者变成纺织厂的模范工程师;妈妈从食堂阿姨变成豆奶厂的模范工人。

也就是说,曼斯基的摄像机记录下的,只是朝鲜方面精心设计的摆拍。



不仅如此,他每天拍完的素材还要交给官方工作人员审查,“不合适”的内容都删干净后,才把记忆卡还给他。

拍摄空档时,曼斯基甚至都不能和拍摄对象说上一句话。

他的整个拍摄活动,全都被笼罩在“太阳之下”,无法越雷池一步。

好不容易才得到拍摄机会,难道要乖乖地当个粉饰太平的宣传工具吗?

曼斯基不甘心。

他决定搞点小动作。

这些小动作包括但不限于——拍摄时,提早开机,拍摄空档也不关机,通过这种隐秘的录制,记录下种种不被设计的花絮,再偷偷拷贝出来,交另一份给官方工作人员审查。

可是,朝鲜方面对于他这个外国导演,除了洗澡睡觉,其他时间派出专人360度全方位盯防,曼斯基是怎么瞒天过海的呢?

这还得拜朝鲜严格的管制所赐。

由于长期信息封锁,盯梢的人对数码技术并不了解,分不清摄像机什么时候打开,什么时候关闭。

但这也不是闹着玩的,毕竟外国人在朝鲜“不守规矩”,被强制劳改的案例不在少数。

今年3月就有个美国大学生,只因为他试图带走旅馆墙上粘贴的一张政治宣传海报,被判劳改15年。



曼斯基晚上睡觉就都要用沙发顶门,怕朝鲜人半夜闯进来抓他。

一旦暴露,按他自己的说法,“大概会被判好几个无期徒刑吧”。

嗯,看完片后,Sir完全明白导演的忧虑。

不但“偷拍”,他后期还用不老实的剪辑手法,把看似无害的素材玩成了“高级黑”。

例如,辛美一家的吃饭戏,他先给你看色调明亮的正片画面。

紧接着放排练片段,画面马上暗了个八度(明显没有经过后期调色)。



通常拍电影,一个镜头会拍很多条,然后选最满意一条。

曼斯基反其道而行之,把拍废的镜头也一起用上。

重复的台词,更凸显了不真实感。

辛美,泡菜是我们的传统食品



期间还穿插着朝鲜工作人员的各种“强势”指导:

从对辛美的坐姿要求。



到对辛美老爸更高的演技要求。

当一个小孩说出这样的话,你的脸就像喝醉了一样变红了



再有对台词的斟酌。

“它能延长老化时间”(这句话)太长了,我把它改成“它能预防老化”



曼斯基把这些正片之外的边角料、太阳之下的阴影全部记录下来,让一场精心策划的摆拍欲盖弥彰。

表演一旦被看穿,剩下的,就只有大写的尴尬。

纺织厂工程师爸爸同女工人开会讨论生产质量。

女工人:可以看出常用设备故障的问题造成瑕疵品
我们真该对这种质量感到惭愧不是吗?



工程师爸爸马上说他会把改良的装置安装在机器上解决这个问题,提高生产质量。

也不清楚具体是什么装置,反正听他们开会的意思,这个东西将会对生产有巨大贡献——

我们可以经由这种生产水平,取得领先地位。
太棒了!
让我们通力合作!



总的来说,我们完成了一个突破。



这时候,朝方指导员又出手了,因为演员台词不够振奋——应该说是“巨大的突破”。



像这样的指导、排练画面,在接下来的片子当中,处处都是。

从辛美父母的工作场所,到辛美在学校听二战老兵演讲,连辛美的同学受伤进医院(这个情节也是剧本设计的),老师同学们去看病的场景,都经过排练。

不用再排练了,对吧?我们就这样开始



当中的好多排练场景,其实我们中国人也熟悉。

毕竟从小时候的幼儿园表演、中小学公开课,升学毕业典礼,再到参加工作后的领导参观视察都是这么过来的。

动图

对,《太阳之下》就是一部关于“如何制作伪纪录片”的纪录片。

曼斯基本想记录朝鲜平民的生活,官方却贴心准备了一整套剧本,让人们一次一次排练他们的“日常生活”,其中的讽刺,不言自明。

剧本虽然是假的,但是这样日复一日的表演,却是他们真实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个大型真人秀,让Sir想起了《楚门的世界》。



《楚门的世界》中,小镇的人假装出幸福的生活,让楚门永远活在幻觉。

《太阳之下》中,百姓们假装自己无比幸福,同样是为了让一个人(或者少数人)活得满意。

但这世界真的存在密不通风的谎言么?

你看《太阳之下》,即使经过了精心的彩排,导演还是抓住了那么几个不够“伟光正”的小时刻。

例如,光荣退伍老兵老生常谈讲起了“那些年老子打过的仗”。



有个小学生表示撑不下去了,好想眯一下。

动图

辛美参加“亲爱领袖金正恩礼物颁赐典礼”,戴着崭新的红领巾,听着领导啰嗦个不停的演讲,也没忍住,玩起了红领巾。

动图

辛美看到战士疯狂追随金正恩的画面,一下子进入不了状态,脸上还带着不解的表情。



值得深思的是,这些彩排中的小走神、开小差,只有在童心未泯的孩子身上才能捕捉到。

而经过千锤百炼的大人们,早已进入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忘我”境界。

老兵熟练地讲着故事,显然已经重复了很多遍。

胸前密密麻麻的勋章,像铠甲一样把他包裹起来。



大家整齐划一地喊口号、挥手。



在巨型伟人塑像的脚下,众人齐刷刷地低下头,显得更加卑微和渺小。



你会发现,这些大人之间难以找到差别,出奇的相似和一致。

像孩子那样的个性、好奇心、想象力,被打磨殆尽。

“我”丢失在了一次次的表演中,最后只剩下面目模糊、难分彼此的“我们”。



在拍摄中,曼斯基好不容易找到个机会,突破了朝方人员的防线,借翻译之口,问了辛美一个超纲的问题:“加入少年团后,你对生活有什么期待?”

显然,对于这个问题,辛美的剧本不太够用,她只勉强地说了几句。

加入少年团代表我们长大了
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还会想到能为敬爱的领袖……





然后,不知道该说什么,眼里泛起了泪花。

动图

导演安慰辛美想想开心的事,她眨了眨眼,回答:

想不出来



这是全片最让人心酸的时刻了,我们看着她哭,都知道她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

父母、老师、电视都告诉她,她的生活是最幸福的,可她自己却不知道幸福具体是什么。

那些盛大、喜庆的表演,从来不属于她自己。

导演说,朗诵一首诗歌吧,辛美这才背起了金正恩的赞美诗,流利得不需要经过思考。



原本只想寻找苏联过去影子的曼斯基,发现了一个更残酷的事实。

在苏联人们当然没有自由,但至少有私人生活;在北朝鲜,人生这种东西,并不属于人自己。

《太阳之下》的上映,向世人展示了一场既滑稽又辛酸的真人秀,只是表演者自己无法看到。

因为他们仍然生活在其中。

今年5月韩国媒体报道,“女主角”辛美在党的代表大会上作为花童,给金正恩献花。



电影已经拍完,但她的戏还没演完。

在那个消息不灵通的地方,她的消息下次被我们听到,会是什么时候?

她还是那个爱哭爱笑、能歌善舞的小辛美?

我们还能在人群中认出她吗?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uCnwdhLUQEF_tNewLQghcA
70#
 楼主| 发表于 2017-3-1 22:35: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电影产业促进法》今日实施
2017-03-01 00:40 中国新闻网 16  收藏
  原标题:《电影产业促进法》1日实施 要求明星德艺双馨


资料图:影院内部
  中新网北京3月1日电 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以下简称“《电影促进法》”)正式实施。这是国内文化产业领域的第一部法规,不仅明确偷漏瞒报电影票房罚款上限高达50万,同时也首次把德艺双馨写入法律,要求从业人员加强自律,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放映过程不得插播广告

  《电影促进法》提到,电影院在向观众明示的电影开始放映时间之后至电影放映结束前,不得放映广告,如果违反,由县级人民政府电影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另外,法规指出,国家鼓励电影院在向观众明示的电影开始放映时间之前放映公益广告。

  打击票房造假

  针对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偷漏瞒报电影票房现状,《电影促进法》提到,电影院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装计算机售票系统。

  同时,《电影促进法》也明确了处罚。电影发行企业、电影院等有制造虚假交易、虚报瞒报销售收入等行为,扰乱电影市场秩序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电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违法所得五十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特别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

  要求明星德艺双馨

  早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曾发文“封杀”劣迹艺人。此次《电影促进法》也专门提出,演员、导演等电影从业人员应当坚持德艺双馨,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加强自律,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防止盗版、鼓励国产电影

  在电影播放方面,针对影厅里偷拍的行为,《电影促进法》指出,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对正在放映的电影进行录音录像。发现进行录音录像的,电影院工作人员有权予以制止,并要求其删除;对拒不听从的,有权要求其离场。

  法规还提到,电影院应该合理安排国产片的放映场次和时段,放映时长不得低于年放映电影时长总和的三分之二。链接:http://news.sina.com.cn/o/2017-03-01/doc-ifyavrsx5478120.shtml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