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素养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22-9-19 16:13: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你有“媒介素养”吗?永远不要直接相信一张截图……






以下文章来源于铜期声 ,作者荆烽
近日,与华东某媒体朋友小酌,适逢英女王弥留之际,各路信源甚嚣尘上,自媒体鱼龙混杂、捕风捉影,朋友见状停下酒杯,开启工作模式:多方求证,等待最终消息刊发。
受他这种“碰到新闻闲不住”的情绪传染,我也开始刷起了手机。点开微信的「直播」页面,令我不免有些惊讶:
澎湃、看看、极目、红星,专业的新闻媒体早已拉起了直播:女王、王子、白金汉宫……熟悉的人物和场景,依稀让我回想起11年前威廉王子大婚时我们做过的直播。“一有新闻拉直播”,本是久经锤炼的电视新闻人的职业素养,如今,已经被各大媒体的视频号小编们所传承。
更为令人唏嘘的是,当年我们直播的主题是“灰姑娘嫁给王子”的童话般美好的爱情故事,如今见证这场婚礼的女王,已经即将走完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而当年我们那场直播的主持人、著名媒体人曹景行先生,也已经是与我们天人永隔了。
回到女王病危这桩新闻。稍有媒介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一新闻的权威信源,舍BBC其谁?于是当晚十时许,就有如下截图在社交媒体流传:

在看过不下一百张传播假消息的类似截图之后,我很容易识别这种截图承载信息的真伪——用户名根本就不是BBC,这只是一个普通的个人账号,起了一个类似BBC的名字(可以理解为昵称)。
于是,我就跑到朋友圈,在所有转发类似截图(有多个版本)的帖子下面回复了一个字:「假」。一位西南地区媒体的朋友当即表示不满:这不是BBC的消息么?你说假的就假的啊?
第二天一早,我刚一睁眼,就收到此君转来新华社的官方消息推送,以及质问:这也是假的?
我哭笑不得,但还是耐着性子向这位兄台解释了推特平台的昵称是可以随便起的、今天凌晨女王确实过世了但在此之前发布这一消息是不对的、BBC官方消息是北京时间1:32发布的所以此前一切的“新闻”都是假的……等等一系列问题。
我这篇文章想说的,还是我写过不止一次的「媒介素养」的话题。何谓媒介素养?
媒体素养(Media Literacy)是指在各种环境中以适合自己的目的和需求的方式取用(access)、分析(analyze)、评估(evaluate)及制造(create)媒体信息的能力,又称媒介素养。
来自wiki
这里是来自于维基百科的定义,也是我比较喜欢和认同的一个版本的定义。因为它更加强调媒介使用者(也就是我们)的自主性:作为有独立意识的现代公民,我们都是主动去使用媒介的。没错,尽管在当下这个媒介环境中,专业媒体日渐式微、算法分发炮制茧房、舆情场域加速分裂、传播螺旋裹挟流量……但我仍旧相信,我们,都是,主动,去,使用媒介的。
大众媒体以降,我们是读者、听众、观众、受众、用户,这是从媒体的形态(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来定义的;我们是被教育的人民?被引导的舆论?被服务的消费者,还是待割的韭菜?这是从媒体的立身之本和由此决定的价值观的视角来观测的,这里不展开。
我只想说,我们,是,主动,去,使用媒介的。所以我们的媒介素养,就很重要。
为了说清楚媒介素养是什么,需要先搞清楚它不是什么。有两点:
其一,媒介素养不是指媒体从业者的新闻生产专业技能。尽管各类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千差万别、媒体从业者的专业性也亟待提高,但这个并不叫做媒介素养,而属于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公民的媒介素养与媒体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密切相关,但不能混为一谈。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这个时代,媒介无处不在。一方面,人人都可以发布内容(学者称为「公民新闻」时代);另一方面,媒介素养除了包含对信息的「获取」和「甄别」,也包括对信息的「制造」和「传播」。所以,媒介素养与媒体专业素质两个概念开始融合。但只要我们牢记媒介素养的主体是「公民」,就不会将二者混淆。
其二,媒介素养不是指政府or企业面对媒体说话的水平。尽管政府官员、企业高管在面对媒体时或惊慌失措、或词不达意、或鸵鸟心态、或强词夺理,这些拙劣表现的背后是他们对于媒体存在的价值、运作的规律缺乏基本的认知,这个应该叫做「公关意识」。
我记得去年的全国两会,政协委员白岩松提交了一份题为《全面注重并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的提案。白所提出的核心问题是“许多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欠缺,面对镜头不敢说、不能说、不会说”,这里就是一种典型的对于媒介素养概念的误用,他所指的概念,应当是政府官员的公关意识和公关水平。
媒介素养在当下这个信息供给严重过剩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在信息制造和传播的门槛不断降低的当下,似是而非、断章取义、移花接木,甚至无中生有的信息充斥在我们身边,笼罩着我们的感官。传统大众传播中的「把关人」早已踪迹不见,唯一能够对信息进行「把关」的只剩下了我们自身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就像是我们身体的免疫力,帮助我们免受病菌感染之苦——而虚假信息或者错误观点带来的伤害,比病菌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个号接下来会尝试解构一些所谓「热点」信息,从公民媒介素养提升的角度,看看有什么是我能做的。
说来就来,你可以先记住如下几点,看看对于信息的甄别有没有帮助:
1.
永远不要直接相信一张截图,或是转发的聊天记录——至少要评估一下伪造这个内容的成本是否足够低
2.
3.
试图找到信息或数据的发布者或源头,无论是权威媒体的报道,还是机构的官方网站/微信公号,抑或是学术论文
4.
5.
了解这个信息发布者的可信度,包括这个账号是不是确实代表这个机构而不是李鬼号,以及这个机构的公信力如何
6.
7.
确定这个内容的发布时间——时过境迁,刻舟求剑,此一时而彼一时也。


来源:长江

编辑:邓秋雨

52#
发表于 2022-11-4 18:42: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马源

53#
发表于 2022-11-22 18:48: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就是把比较清晰的图片,上传到百度搜索引擎。然后呢,就能搜出与之相关的内容。
如果搜出来的结果,其时间、内容都大体一致,那么可信度比较高。
如果标题五花八门、时间跨度好几年,说明同一个画面被多次架构成了假消息,这种我一般就不会转发了。
编辑:屈妍君



54#
发表于 2022-12-16 21:39: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恶搞和假新闻难区分 讽刺戏谑容易造成误导


(法新社华盛顿15日电) 网路上幽默的虚构故事经常让人会心一笑,但研究人员却笑不出来,因为不仅公众可能遭到愚弄,有时中招的甚至是媒体。专家警告,讽刺戏谑文比我们以为的更容易造成误导。
美国考虑徵收呼吸税?卡达世界杯期间禁止庆祝得分,因为这样太gay?杀虫剂制造商为可以杀死蚊子的臭屁而延揽乌干达男人?
这些荒谬至极的讽刺、恶搞、玩笑时常让人捧腹,却也经常被人信以为真,而且这种情况举世皆然。由于这些笑话常会成为假新闻主要来源,必须进行事实查核予以揭穿,尽管这么做会引起内容发表者反弹。
有多个讽刺性网站模仿正规媒体网站,提供看起来像是正常新闻的内容,其实却是捏造的故事,经常让读者感到困惑。
有时即使表明相关内容为戏谑讽刺文,标示免责声明,许多读者还是只看表面、不明究理。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University)的波尔森(Shannon Poulsen)研究幽默和假新闻之间的关连。她告诉法新社:「讽刺文比我们以为的更容易造成误导。」
「由于每天都有不同的人信以为真,我想要说,这是值得注意而且严重的假新闻态样。」 法国数位电视频道CNews主持人普罗(Pascal Praud)今年9月在直播时,把一个恶搞推特帐号上的所谓能源部长言论误以为真。 法新社追踪一篇所谓「放致命臭屁男子」的文章,结果源头也是一个恶搞网站,但是英国畅销小报「太阳报」(TheSun)还是刊登这报导,并在脸书(Facebook)上引发热议,留言多达数千则。
至于跟卡达世界杯有关的那个消息,上月透过德国世界报(Die Welt)的讽刺时事版面披露,还被信以为真地在脸书、加密通讯软体Telegram和推特(Twitter)等平台上广为转发。
美国讽刺恶搞新闻网站「洋葱」(The Onion)刊登的内容则是太几可乱真,线上论坛不时会有人嘲笑受骗上当的读者。
尽管如此,创作这些非真实内容的始作俑者,却对事实查核网站揭露真相之举不假辞色。
印度讽刺性网站Fauxy今年9月就因为一篇自家文章被查出是假新闻,对孟买事实查核机构Boom Live发出法律通知,指控对方损害其声誉。
Boom Live编辑雅各(JencyJacob)主张事实查核有其必要,因为许多容易受骗的读者把这些内容当真,不断转传。

「我们通常避免拆穿讽刺性文章,因为我们相信那是有效的表达形式。但是一旦我们认为文章没有充分免责声明,而且被读者广泛地信以为真,就只能选择揭穿它。」
来源:RFI
链接:https://www.rfi.fr/cn/国际报道/20221215-恶搞和假新闻难区分-讽刺戏谑容易造成误导
编辑:吴氏垂心



55#
发表于 2024-1-26 23:08:43 | 只看该作者
财政部公众号最好不要熬鸡汤|陶舜财经

  本周三的深夜,财政部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一条“夜读”鸡汤稿件,引起广泛关注。


  这是自媒体平台很普通的一条鸡汤,标题叫《降低期待,坦然面对不完美》,财政部公众号注明稿件是从新华社转发的。
  这篇很普通的稿件吸引关注,是因为直接触发了公众的联想,财政部直接刊文称“降低期待,坦然面对不完美”,它是不是意味着什么?
  一定程度上,能不能理解为是在针对经济领域进行预期管理?
  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已经有自己的明确结论:我认为,这些猜测是可以理解的,但都是错的
  那篇文章确实仅仅只是一则心灵鸡汤而已,它刊于1月22日的新华社公众号。


  那么为什么财政部公众号要在1月24日接近零点时分来转登呢?
  原因特别简单,社媒账号运营者都知道,遇到好文章要干嘛?收藏,转载,白名单。
  转载稿件没问题。但是这次引发了误解,而且是不小的误解,网络上关于这篇文章的讨论不少。

  身份很重要。
  “降低期待,坦然面对不完美”,由我来说,根本没人听,人微而言轻;新华社说,算是官方媒体的心灵抚慰;财政部呢,可能引起关于财政和经济联想。
  在此,我要先给财政部公众号的运营者说句公道话,引发那样的误会,这当然是出乎意料的,更不会是其转登稿件的初衷。
  那样的误解,最主要还是因为,面对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人们在心理上有创伤应激反应。
  李佳琦问直播间嫌贵的观众:“这么多年有没有认真工作,工资涨没涨。”
  这句话本身也是没问题的,但是在经济周期的创伤应激反应之下,人们确实有感受到刺痛,很深的刺痛感,群体性的。
  作为一个明白人和新闻人,我能明白公众在关心什么,担忧什么。
  财政部公众号转发新华社夜读的频率很高,我统计了一下,仅2024年1月份,3日,6日,10日,13日,17日,20日,都做了夜读转载。1月份已经有7次,阅 读数据都很高,这说明鸡汤确实有读者,受欢迎。
  但这件事情值得商榷。
  财政部的自媒体为什么要做夜读?它有必要做夜读吗?
  这就要回过头去分析,这个公众账号的定位和功能是什么,毕竟是一个官方号。
  以下是财政部微信自己的介绍。


  按照上述定位,夜读鸡汤不该成为它的高频内容。甚至,有些受众可能要求更高一点,鸡汤稿件一篇都不该存在,过年过节或者纪念日与公众沟通情感的稿件除外。

  简言之,这不是一个媒体,这是政务发布平台,是自我期许,也是公众期许。
  那是否能调皮娱乐一下呢?当然可以,一定程度的调皮和娱乐,是网络友好型特征,但是一定要和主要定位相适应,相配合,那就是政务信息发布,网感,要集中围绕着那个主业。
  坦率地讲,要做好这件事情不容易。
  有人就要说了,官方号也想提高点击率,也想玩转流量啊。
  听起来好像有道理,但这是旁逸斜出的冗余指标。
  如果真是那样,想要的就未免太多,既要又要还要。从绩效管理角度看,目标定得太多,完成率就会下降。应该经常回味,优先级排第一的中心工作是什么(也就是关键KPI),日常的工作是否有累进效应。
  官方号是权威信息发布的始发平台,它要努力把握好的是,信息的准确性、专业性、权威性,它的信息一经发布,将作为信息源头,被一切媒体标注、引用、评论,这还不够吗?
  官方机构不可能既做了信息发布,又成为玩转大流量的传播者,这在世界各国都一样,做不到的。
  报道、解读、分析、评论、传播,是新闻媒体的专业工作。(完)



来源:财经少侠(公众号)
作者:陶舜财经
编辑:李梦瑶



56#
发表于 2024-6-16 22:15: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程正元

57#
发表于 2024-10-11 15:50: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Inside the turmoil at CBS News after a tense Ta-Nehisi Coates interview
Tony Dokoupils exchange led to a rebuke from executives, but the mogul who controls the network, Shari Redstone, came to his defense
Posted Thursday, October 10, 2024 11:44 am
Benjamin Mullin and Michael M. Grynbaum | The New York Times
Shari Redstone, the media mogul whose Paramount empire controls CBS News, criticized the networks leadership on Wednesday for its decision to reprimand a star morning show anchor over his handling of an on-air interview with the writer Ta-Nehisi Coates.
They made a mistake here,Ms. Redstone said during an appearance in Midtown Manhattan, adding, I think we all agree that this was not handled correctly.
Her remarks have added to the turmoil that has swirled inside CBS News in recent days, especially after top executives rebuked the anchor, Tony Dokoupil, on a newsroom-wide call on Monday, saying his interview had fallen short of editorial standards.
来源:Editor and Publisher
编辑:刘诗扬

58#
发表于 2024-10-11 15:57: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CBS NewsSays Interview With Ta-Nehisi Coates and Tony Dokoupil Did Not Meet Editorial Standards
On the evening of what should be a landmark moment a 60 Minuteselection special w VP Harris airs Monday night CBS News suddenly finds itself embroiled in lAffaire Dokoupil, in which a new senior executive had to explain why the tone taken by one of the news divisions rising stars was inappropriate.
CBS News executives on Monday told staffers that a recent interview conducted by Tony Dokoupil on CBS Morningsfailed to meet the networks editorial standards, a decision that has spurred some pushback.
Dokoupil last week interviewed author and journalist Ta-Nehisi Coates about his new book The Message.The segment raised eyebrows both among viewers and internally, because it progressed into a tense back-and-forth as Dokoupil grilled Coates on whether his writing expressed antipathy toward Israel.
来源:VARIETY
链接:https://variety.com/2024/tv/news/cbs-mornings-ta-nehisi-coates-tony-dokoupil-1236170365/
编辑:刘诗扬

59#
发表于 2024-12-27 22:24: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中广联合会第三届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成立会议在杭州召开

12月14日,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简称“中广联合会”)第三届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成立大会在浙江传媒学院钱塘校区召开。中广联合会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周然毅,浙江传媒学院副校长、中广联合会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主任姚争,中广联合会学术部负责同志和研究基地主要成员出席会议。周然毅对中广联合会第二届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的工作表示肯定,希望第三届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守正创新,进一步做好研究基地的各项工作。他在讲话中指出,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学术理论研究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推进;二要加强中国特色媒介素养基础理论建设,让我国媒介素养理论研究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三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增强学术研究工作对提高人民信息素养的贴近性和实效性;四要加强研究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研究基地的平台优势和人才优势,举办高质量学术活动,扩大研究基地的影响力。姚争在发言中表示,中广联合会第三届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推动研究基地实现新的跨越。一是加强学术研究,继续深化媒介素养领域的学术研究,拓展研究方向,提升研究质量,力争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更强的声音;二是优化教育推广,进一步完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开发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扩大教育覆盖面,让更多人受益;三是强化人才培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开发媒介素养课程,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四是深化社会服务,继续积极拓展社会服务领域,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大中小学媒介素养融入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会上,周然毅为第三届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主任姚争以及研究基地主要成员颁发聘书。中广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石良豫宣读了《关于中广联合会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换届的批复》。第二届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秘书长宋红岩作工作报告。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广联合会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管理办法(2024年12月修订)》。



来源:中广联合会 (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60#
发表于 2025-1-3 17:51: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自编自演地铁“5元占座”,他被行拘!
早高峰地铁你能坐上座位吗?
近日
#上海男子5元卖早高峰地铁座位#
这一话题冲上热搜
引发网友关注


1月3日,记者从上海轨交警方获悉,“5元卖座”系该男子自编自演,目前该男子已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
20241219日,该男子在某社交平台发布信息,称要出让上海地铁16号线滴水湖至龙阳路方向早高峰座位,并详细告知列车到站时间及自身乘车信息,声称只要5出让费,还称已有一人成功受让两次座位。
上海轨交警方关注到此事后迅速展开调查,并找到涉事男子周某某。
经查,周某某为提高其在某社交平台账号的知名度,在没有实施相关占座行为的情况下,于20241219日发布有偿占座帖文。1231日,周某某为让有偿占座贴文保持热度,达到博取更多关注的目的,向某外省媒体提供自制的虚假交易记录,谎称已成功转让2次,致使该不实信息在网络扩散传播。
到案后,周某某对其编造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违法行为供认不讳。
目前,上海轨交警方对违法行为人周某某依法作出行政拘留处罚。
此前报道
日前
有个网名叫临港小王子的博主
声称自己以5元钱的价格
有偿出让地铁16号线车厢座位
而且还完成过两次交易
“16号线滴水湖至龙阳路早高峰座位出让,接惠南站,新场站,约定好车厢你做(坐)我站,7.30的车,正常7.58到惠南,8.07到新场。”


该博主表示,他姓周,家住浦东临港地区,在惠南镇一家科技企业工作,坐地铁16号线通勤。他一般早上在16号线滴水湖至龙阳路方向第二站临港大道上车,在惠南站或新场站下车。周某声称,因为地铁乘客太多,他便有了出让座位的想法,于是在2024年12月19日发了上述帖子,需要座位的人提前支付5元,跟他约定好站点及车厢,到站他就会让座给对方,收取5元钱,正好覆盖自己的车费。1月2日,上海地铁发文表示:“近日,关于‘5元卖座’引发议论。对此,地铁运营方表示坚决反对。”“根据轨道交通乘客守则,老、幼、病、残、孕妇及怀抱婴儿者优先上、下车,其他乘客应当主动让座,因此,地铁座位应首先满足特殊群体优先有座的需求。”“其次,地铁座位作为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对象是所有乘客,应按照‘先来先得’原则予以分配,不应被独占,更不应成为个别人变相谋利的工具。”上海地铁还表示,如有乘客遇到类似事件,可向工作人员及时反映或拨打服务热线64370000告知。“上海地铁始终倡导文明守序出行,共同营造温馨和谐、公平友爱的乘车环境。”
5元卖座,网友意见不一
该事件一经报道
迅速冲上热搜
引发网友关注
针对该网友的这一行为
有网友点赞
挺好,用自己的时间和体力赚钱
也有网友认为
公交地铁上出钱让座
又多了一个为黄牛谋利益
扰乱社会秩序的机会
应该抵制这种行为
你让座是你的品德
你不让座是你的权利
但不能做有偿让座的行为
扰乱社会秩序
此前还有网友直言
5元卖座行为难辨真伪有网友表示,他对此事件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觉得这只是一个段子。不排除博主‘临港小王子’制造话题,炒作热点的可能。网上的事,网上来,网上去,不当真。但是这个事情之所以被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部分地铁线路乘坐体验不佳。在每天的旅途煎熬中,乘客可能会思考出有很多种改进措施,希望上海地铁运营部门认真做做调研。
来源:浙江在线
编辑:刘诗扬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