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后汉书》卷一下,第66 页以下;卷二四,第838 页以下;卷八六,第2836 页以下。
②
关于被假定以这些铜鼓为实例的东山文化,见《古东亚的文化边境》(爱丁堡,1971),第148 页以下。
① 《后汉书》卷二四,第844 页。
② 《后汉书》卷八六,第2849 页;本书第6 章《西南》。
③
与西南贸易的可能性的最早的实现似乎与唐蒙和张骞有关(《汉书》卷六一,第2689 页〔何四维:《中
国在中亚》,第211 页〕;本书第6 章《西南》)。有关这座浮桥的材料,见李约瑟:《中国科技史》第4
② 《后汉书》卷三,第136—137 页;卷十上,第411 页以下;卷五五,第1799 页以后。
③ 《后汉书》卷三,第142 页。关于暴室的职能,见本书第8 章《九卿》。
① 《后汉书》卷十上,第416 页。梁统的情况见《后汉书》卷三四,第1165 页以下。
② 《后汉书》卷四,第165 页;卷十上,第412 页。
③ 《后汉书》卷四,第184 页;卷十上,第416 页以下;卷三四,第1172 页。
① 《后汉书》卷四,第168 页;卷二三,第812 页以下。
② 《后汉书》卷四,第171、173、184 页;卷二三,第819 页;卷四十下,第1385—1386 页。
① 《后汉书》卷四,第181 页;卷十上,第417 页。
② 《后汉书》卷四,第194 页以下;卷十上,第418 页以下。
③ 《后汉书》卷四,第199 页;卷五,第203、211、216 页;卷十六,第612 页以下。
① 见毕汉斯:《东汉的洛阳》,第95 页以下。
② 《后汉书》卷七,第319 页;卷八,第328—329 页;卷十下,第446 页;卷六九,第2241 页以下;卷
七八,第2524 页以下。
① 《后汉书》卷八,第333 页。
② 《后汉书》卷八,第341 页;卷十下,第448 页以下。
③ 毕汉斯:《东汉的洛阳》,第98—101 页;本书第5 章《何氏掌权》、《汉朝廷的消蚀》。
① 《后汉书》卷四九,第1657 页;白乐日:《汉末的政治哲学和社会危机》,载《中国文明和官僚:一个
主题思想的变异形式》(纽黑文和伦敦,1964),第218 页;摘自仲长统《昌言》(弗兰克注)。
②
用历史的精确性解释光武帝时期的变化,见王先谦:《后汉书集解》(长沙,1915;台北,1955)49,
① 《后汉书》卷十,第411 页。
② 《后汉书》卷二四,第857 页;《资治通鉴》卷四六,第1492 页。
③ 《后汉书》卷四三,第1484 页;《资治通鉴》卷四七,第1520—1521 页。
①
《后汉书》卷七六,第2464—2465 页。王景,见李约瑟:《中国科技史》(剑桥,1954— ),第4 卷,
第3 部分,第270、281、346 页。
② 见本书第3 章《边境和邻邦》。
③ 《后汉书》卷四五,第1519 页。
① 《后汉书》卷二五,第875 页。
② 《后汉书》卷四三,第1484 页;又见本章以上有关部分。
③
《后汉书》卷四,第189 页;毕汉斯:《汉代的官僚制度》(剑桥,1980),第134 页;本书第8 章《文
职官员的吸收》。
① 即“永平”,明帝的年号,公元57—75 年。
② 《后汉书》卷三二,第1125 页;《后汉书》卷七九,第2546 页;《资治通鉴》卷四一,第1567 页注明
这个奏折产生于公元106 年。
③ 《后汉书》卷十,第428 页。
① 《后汉书》卷五,第226 页;《后汉书》卷三九,第1307 页。
② 《后汉书》卷五,第234 页;《后汉书》卷四六,第1560—1561 页。
③ 《后汉书》卷五,第234 页;《后汉书》卷七,第299、302、304 页;《后汉书》卷四六,第1560—156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