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681#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1 21:31:47 | 只看该作者
【差错案例】每日一怼(426):方式 fāngshì
2019年11月11日《解放日报》第5版刊登报道《贸易改变世界,信心超越言语》。文中说:“在杜邦展台,参加了两届进博会的工作人员介绍,本届进博会收到的名片和商务洽谈方式是上届的好几倍。”句中的“方式”一词使用有问题。
    “方式”,指的是说话做事所采取的形式。“方式”是一个抽象概念,在句中它和另一个表示实体物品的具象词“名片”并列,共同接受动词“收到”的支配,但是“收到”只能支配具象概念,不能支配抽象概念。因此,“方式”在这个句子中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再者,句中还出现了“名片”和“方式”一起与“好几倍”搭配的形式,但“名片”用“好几倍”来计量可以理解,“方式”用“好几倍”来计量则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的计量在现实生活中基本是不存在的。事实上,“方式”在句中指的是“商务洽谈”方面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商务洽谈”虽然确实可以分出一些不同的“方式”,但从数量上来说是有限的,出现“上届的好几倍”这种情况是不可思议的。
    修改这个句子,需要在删去“方式”之后,再在了解“杜邦展台”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重造句子。这里设想两种不同的情况,提供两种修改思路。第一,“杜邦展台”在“本届进博会”与其他企业确定了很多个“商务洽谈”的项目,那可以把“收到的名片和商务洽谈方式”改为“收到的名片和确定的商务洽谈”;第二,“杜邦展台”在“本届进博会”与其他企业进行了很多场“商务洽谈”,那可以把“收到的名片和商务洽谈方式”改为“收到的名片和展开的商务洽谈”。从常情来说,以选择第一种修改较为合适。
    另外,“本届进博会”需要改为“在本届进博会上”之类的话语,否则“本届进博会”就成了“收到”和修改后新加的“确定”或“展开”的主语,与事实不符。(周俊生)
编辑:吴悠

682#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21:12:33 | 只看该作者
【差错案例】每日一怼(427):血水 xuèshuǐ

2019年11月12日《长沙晚报》第16版刊登文章《人间无限路,梦也归途》,其中写道:“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读过的文字,如同每日吃下去的食物,化作血水和呼吸,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句中的“血水”一词使用有误。

“血水”,指的是或掺有水的血或掺有较高比例血的水,其状态为浅红色。血作为维持生命体运行的一种重要的液体物质,必须在人或动物体内流动才能发挥作用,即句中所说“成为身体的一部分”,一旦离开身体,血就不再对原生命体产生作用,只有离开了身体的血才能称为“血水”。但句中说的是流动于生命体内部即身体中的血,这个状态下的血,不能称为“血水”。

可把“血水”改为“血液”。“血液”的词义涵盖比“血水”广得多,它既可指人或动物体内的血,也可指人或动物体内流出的血,因此可以适用于句中。

《现代汉语词典》对“血水”的解释不够准确。《现汉》对“血水”的释文是:“名词。流出来的稀薄的血。”但是,并不是“流出来”的血都称“血水”,人受伤后或动物宰杀后流出的血一般不称“血水”,献血后由相关医疗机构收储的血一般不称“血水”,只有在和水等其他液体物质融合后才称为“血水”。当然,《现汉》注意到了这种状态,因此加上了“稀薄”的限制语,但这等于是在说人或动物的血有是否“稀薄”的区别(这里不考虑医学上对人体血液的分析),其中“稀薄”的称“血水”,这显然不符合实际状况,事实上所谓“稀薄”是在血流出来后掺入了其他液体类物质(一般为水)后才出现的情况。因此,《现汉》对“血水”的解释是不准确的。

“血水”在使用中可以被认为是血,也可以被认为是水,视作者立场而定。(周俊生)

编辑:吴悠

683#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3 22:22:28 | 只看该作者
差错案例】每日一怼(428)蔬菜 shūcài

2019年11月13日《长沙晚报》第11版刊登报道《“土人参”炖鸡鸭? 当心被毒倒》。文中介绍了近期发生的一个事件,不妨照录如下:“据媒体报道,日前成都一对40多岁的夫妻双双被送入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抢救。两人被送到医院时已经产生幻觉,出现躁狂不安、意识不清、胡言乱语等症状。经过救治团队的治疗后,两人情况逐步稳定下来。随后这对夫妻表示,他们在菜市场买了秋葵,并于当日晚餐时烹制进食。经急诊科医生了解分析,这对夫妻很可能是将曼陀罗当作秋葵误食了。”

在介绍了这个病例以后,这篇报道又写道:“每年因误食有毒蔬菜、中药引发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廖建萍表示,临床中出现的误食有毒蔬菜、中药病例,大部分是因为对‘有毒’无辨识能力,或是对其毒性认识不足导致的,应以引起大家的警惕。廖建萍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容易误食的有毒蔬菜和中药。”然后,文中便介绍了秋葵和曼陀罗的区别,很显然,在作者的笔下,秋葵和曼陀罗都是“蔬菜”,只不过秋葵是可以食用的“蔬菜”,而曼陀罗则是“有毒蔬菜”。但是,这样使用“蔬菜”一词,却是错误的。

“蔬菜”,指的是可以食用的草本植物,也包括一些木本植物的嫩茎、嫩叶和菌类等。自然界的植物数不胜数,但只有可以食用的才能称为“蔬菜”,其他一切,即使形状看上去与我们熟悉的蔬菜相似,也不能称为“蔬菜”。以秋葵和曼陀罗来说,前者因为可以食用而称为“蔬菜”,后者则因为不能食用而不称为“蔬菜”。文中把曼陀罗称为”有毒蔬菜“,但是,一种蔬菜,只有两种情况才能这样称呼,一是经烹煮后长期闲置,导致其生出毒素;二是被人投毒,而曼陀罗这种植物是天生有毒,它本不在人类的食用之列,因此不能称为“蔬菜”,当然也就谈不上将它称为“有毒蔬菜”。

对于自然界存在的大量不能供人食用的花草类植物,它合适的称说应该是“花草”而不是“蔬菜”。根据这个原则,上引第二段文字中的三处“蔬菜”(“有毒蔬菜”)都应改为“花草”(“有毒花草”)。依据这个修改,文中提到的曼陀罗就是一种“花草”而不是“蔬菜”。(周俊生)

编辑:吴悠

684#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4 20:34: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685#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4 23:03: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429
作者:周俊生

回来 huílái
20191114日《文汇报》第10版发表报道《从〈瑟堡的雨伞〉出发去拥抱一个时代》,其中写道:“影片的结尾,日内维耶开车带着女儿离开,男主角的老婆孩子也回来他的身边。”句中的“回来”使用有误。
“回来”的意思是从别处到原来的地方来。“回来”是一个不及物动词,在使用中不能带宾语。句中的“回来”带上了宾语“他的身边”,这不合“回来”作为不及物动词的使用要求。
应把“回来”改为“回到”。“回来”和“回到”的意思大致相同,但前者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而后者是及物动词,在使用中可以带宾语甚至必须带宾语,因此“回到”适合于句中使用。

686#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5 16:49: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430
作者:周俊生
指认 zhǐrèn
20191115日《大众日报》第5版刊登报道《玻利维亚临时总统难止动荡》。文中有这样两个句子:一是,“莫拉莱斯指认对手发动’政变’,虽然身处墨西哥,承诺不脱离政治,’继续抗争’。”二是“阿涅斯一方拒绝承认这些议程,指认它们无效。”这两个句子中都用到了“指认”一词,但它们的使用都是错误的。
“指认”的意思是指出并确认。“指认”的指向对象通常应是人或某个事件的现场,包括某种物件,而它的行为主体通常是犯罪案件中的证人、受害人或犯罪嫌疑人等,因此它经常用于警方破案,要求证人、受害人指出并确认犯罪嫌疑人,或要求犯罪嫌疑人确认罪案现场,或要求证人、受害人或犯罪嫌疑人确认涉案相关物件。但这两个句子都没有“指认”所要求的相关语境,第一个句子中的“指认”,说的是行为主体“莫拉莱斯”对“对手”作出指责并控告,“指认”的词义不合。第二个句子中的“指认”,其指向对象“它们无效”是行为主体“阿涅斯一方”提出的一种观点,这也不合“指认”的词义。
第一个句子中的“指认”应该改为“指控”。第二个句子中的“指认”则应改为“认为”。

687#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5 17:08: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688#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6 10:20: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431
作者:周俊生
陆续 lùxù
20191115日《北京晚报》第36版刊登文章《张抗抗:人性与尊严的书写者》。其中有一句话是:“接下来,张抗抗又陆续创作了《情爱画廊》《作女》两部女性主义小说。”句中“陆续”一词使用有误。
“陆续”是一个副词,它的意思是前后可继,时断时续。“陆续”的使用主体一般需要三个以上(含三个),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断断续续的状态。句中“陆续”的使用主体是“《情爱画廊》《作女》两部女性主义小说”,只有两个使用主体,表现不出断断续续的状态,因此“陆续”一词在句中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把“陆续”删去,或者改为“先后”。

689#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7 11:54: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432
作者:周俊生
机会 jīhuì
20191117日《光明日报》第6版刊登文章《流感季来临,流感疫苗打还是不打》。文中写道:“由于不同人群感染流感病毒的机会及感染后出现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不同,某些人群应该更加优先地接种流感疫苗,例如儿童、老年人、孕妇以及患有哮喘、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流感高危人群。”句中“机会”一词使用有误。
“机会”指的是做某件事恰好的时候,时机。“机会”一般用于正面的、值得肯定的、行为主体乐于接受的事情,句中的“机会”用于“感染流感病毒”这样一件事上,但“感染流感病毒”在社会评价中具有负面性,不值得肯定,因此“机会”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把“机会”改为“概率”。句中说的是“不同人群感染流感病毒”的可能性大小,“概率”正符合这个意思的表达,适合使用。也可改为“可能性”。但这两种修改方法表达出的意思有一定的区别。

690#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8 16:43: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433
作者:周俊生
神话 shénhuà
20191118日《文汇报•文汇读书周报》第2版刊登文章《历史的记忆不会被湮没》。文中写道:“由一个壮烈牺牲了的反法西斯英雄来承担被后人神话导致被质疑甚至被否定的结果,这是不客观、不公正的,而现代社会制造各种神话都是不能被接受的。”这句话用到了两个“神话”,其中第一个“神话”的使用是错误的。
“神话”指的是关于神仙或神化了的古代英雄的故事。“神话”是一个名词,句中的第二个“神话”做了动词“制造”的宾语,这是符合其作为名词的使用要求的,因此其使用是正确的。但是第一个“神话”做了“后人”的谓语,表示“后人”的一种行为,这是动词的用法,不合“神话”作为名词的使用要求,因此是一种错误的使用。
应该把第一个“神话”改为“神化”。“神话”和“神化”是一对同音词,但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动词,表示的意思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不能混淆。“神化”意为把人或物塑造成无所不能的神仙或当作神仙来看待,这个意思正合于句中的使用需要。
编辑:高杰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