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671#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14:25: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标题错误 应为“中科院植物所等单位合作揭示全球银杏几乎都源自中国”


编辑:张凉

672#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 23:00: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417
作者:周俊生  
炮制 páozhì
2019112日《广州日报》第7版刊登报道《2019广东现代舞周打造新体验》。文中写道:“1123日晚上演的《浩浩传奇》中,‘栋笃笑’将融入当代舞蹈剧场,炮制出全新品种——Dance-up comedy,发现喜剧与现代舞的跨界新体验。”句中的“炮制”一词使用有误。
“炮制”的本义是一个医学专科词,中医上指用中草药原料制成药物的过程。词义引申后可泛指编造、制订,但这个引申义含有贬义,表达作者对“炮制”的行为主体和指向对象的否认态度。在这个句子中,“炮制”的行为主体是“栋笃笑”,指向对象是“全新品种——Dance-up comedy”,但从引语所出全文的语境可知,作者对这两者都持有肯定的态度,而“炮制”的使用损害了这种情感表达,因此是不合适的。
可把“炮制”改为“打造”“制作”之类的词。“打造”含有褒义,“制作”偏向中性,都符合引语所出全文的情感倾向。
编辑:张凉

673#
 楼主| 发表于 2019-11-3 19:14:24 | 只看该作者
【新闻差错案例】
每日一怼(418
作者:周俊生   
嗜好 shìhào
2019113日《解放日报》第15版刊登文章《谁可这般远尘嚣追风月》。文中写道:“朱氏以打柴为生,他有一个嗜好,喜欢在挑柴卖柴途中高声背诵诗文,如唱山歌一般,引得人们都来围观,笑他是个书痴。”句中“嗜好”一词使用不恰当。
“嗜好”指的是特殊的爱好。这个词含有一定的贬义,因此通常用于形容在社会常理中被贬抑、也为作者所否定的不良爱好,如“这个人嗜好酗酒”。句中说的是行为主体“朱氏”“在挑柴卖柴途中高声背诵诗文”这一习惯行为。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朱氏”即我国西汉时期的名人朱买臣,此人以苦读诗书,老来中第而闻名,千百年来流传至今,成为中国社会激励苦读的一个形象,在民间评价中富有正面性,同时作者在引语所出全文中对其也并不否定,因此将其“在挑柴卖柴途中高声背诵诗文”这一习惯行为称为“嗜好”是不合适的,与作者的情感倾向不合拍。
可把“嗜好”改为“爱好”。
编辑:张凉

674#
 楼主| 发表于 2019-11-4 14:51: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 (419)

作者:周俊生

涟漪 liányī



  2019年11月4日《人民日报》第20版刊登文章《天水的水》,其中有一句话是:“如今的耤河,水呈草绿,清且涟漪。”句中的“涟漪”在使用中存在问题。
“涟漪”指的是水面上细小的波纹。“涟漪”是一个名词,它在使用中一般只能接受别的形容词的修饰,而不能去形容别的事物。句中的“涟漪”与“清”并列在一起,作为对“耤河”的“水”的描写,这是把这个名词当作形容词来用了,不合其作为名词的使用要求。
修改这个句子,主要是要恢复“涟漪”作为名词的正确用法。原句中名词“涟漪”和作为形容词的“清”并列在一起,这种不同词性的并列也是不合适的,因此要考虑把这两者分开。这里提供一种修改方法,可把整个句子改为:“如今的耤河,草绿色的水清澈见底,涟漪轻漾。”


编辑:冯梦玉

675#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20:07: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420)
作者:周俊生
如果 rúguǒ 真实 zhēnshí

2019年11月5日《文汇报》第20版刊登文章《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不能止步于热闹》。文中写道:“如果我们能真实通过观众留言了解他们对展览的态度和参观体验,从而有的放矢地提高与改进,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进馆参观。”句中的“如果”和“真实”这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如果”。“如果”是个连词,它表示一种情况的假设,通常用于表示假设的复句,与“那么”“就”之类的词搭配,组成一对关联词语,表示在这种假设情况下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但在这个句子中,与“如果”搭配的关联词语是“才”,但“才”作为关联词语使用时,与其搭配的通常是“只有”,表示的是在某种条件下能够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它们形成的是条件复句而不是假设复句。句中用“如果”和“才”组成搭配关系,是不合适的,使这个句子的表达出现了混乱。

再看“真实”。“真实”表示跟客观事实相符合,不虚假。这个词通常用于形容叙述的准确性,或者所表露情感的真诚度,因此与它搭配的词语,通常与叙述类行为或情感类事物有关,如“真实描写”“真实反映”或“真实的感情”。句中的“真实”用于形容“了解”,但“了解”既不是叙述类行为,也与情感无关,因此“真实”不合使用。

这个句子的修改,就“如果”来说,要看作者想要表达的确切意思而定,如果作者所说的“了解……,……提高与改进”是一种假设,那么全句就应处理为假设复句,关联词语是“如果……就……”,需把后面的“才”改为“就”。如果作者所说的“了解……,……提高与改进”是一种条件,那么全句就应处理为条件复句,关联词语是“只有……才……”,那么需要把“如果”改为“只有”,后面的“才”则可保留。

至于“真实”,应改为“真切”或者“准确”。这两个词都有清楚确实的意思,正合于句中表达需要。还需注意的是,在这样改了之后,“真切”或“准确”(包括原来用得不准确的“真实”)与句中的“通过观众留言”都是“了解”的修饰语,但前者是一个双音节词,后者是一个介词结构,相比之下,双音节词应该更贴近作为句子主干词的“了解”,因此“真切”或“准确”应该移至“了解”之前。

编辑:冯梦玉

676#
 楼主| 发表于 2019-11-6 20:46: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陕西一政府通告错字连篇:“饲养犬只”写成“思想全职”

编辑:冯梦玉

677#
 楼主| 发表于 2019-11-7 20:14: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422
作者:周俊生
飞跃 fēiyuè


2019117日《陕西日报》第12版刊登报道《黄土深情谱山河交响》。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从黄土地出发,崔炳元所创作的交响乐飞跃祖国大江南北,姑苏人家门前的小河潺潺,西南军校的金戈铁马,黑土地上的历史忧伤,都江堰旁的大江东去……这是美丽的中国,这是沧桑的中国,这也是我们心中的中国。”其中的“飞跃”一词使用有误。

“飞跃”,指的是飞腾跳跃,腾空跳跃。句中说的是行为主体“交响乐”像插上了翅膀的飞鸟一样在“祖国大江南北”的上空越过,“飞跃”的词义与此不合。

应把“飞跃”改为“飞越”。“飞跃”和“飞越”是同音词,但表示的意思不一样,前者表示的是从低到高跃起的运动,而后者表示的是在同一个平面空间飞行的运动,这个意思正合于句中需要。


编辑:冯梦玉

678#
 楼主| 发表于 2019-11-8 15:17: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423
作者:周俊生

进项 jìnxiàng


2019117日《北京晚报》第34版刊登文章《在中银大厦谈张家旧事》。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项计划了多年的写作一直迁延不决,进项缓慢。”句中的“进项”一词使用有误。

“进项”,意思是收入的款项。句中说的是事情(句中是“这项计划了多年的写作”)向前发展,“进项”的词义与此不合。另外,“进项”是个名词,句中把它当作动词来用,也是不合适的。


应该把“进项”改为“进展”。

编辑:冯梦玉

679#
 楼主| 发表于 2019-11-9 16:56: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424
作者:周俊生
海内外 hǎinèiwài


2019119日《文汇报》第8版刊登报道《上海图书馆“晒馆藏”,一批名家佚稿首次公开亮相》,其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近十余年是上海图书馆手稿征集与收藏取得重要收获的时期,不仅征集的范围拓展到了海内外,手稿的类型也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句中的“海内外”一词使用有误。

“海内外”是“海内”和“海外”的合成词,即国内外。在这个句子中,“海内外”是“拓展到”的宾语,这表明“海内外”是“拓展到”这一行为的施展之地,在这一行为出现之前,“拓展到”的使用对象“征集的范围”在这个“海内外”应该未有施展。但是,既用“拓展到”,就表明其使用对象“征集的范围”在此之前已在某些地方存在,而“海内外”的使用实际上把世上所有地区都排除在外,使得在此之前“征集的范围”显得难以理解。

实际上,作者要说的意思是,“征集的范围”在“拓展到……”这一行为发生之前应该是在“海内”(即国内),并在“近十余年”拓展到了“海外”(即国外),但“海内外”的使用把这两者混在一起,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应把“海内外”改为“海外”。这样改了以后,就表明“拓展到”这一行为的施展之地是“海外”,而在此之前,“征集的范围”是在“海内”,就合乎实际了。

编辑:冯梦玉

680#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0 15:07: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425
作者:周俊生

事出有因 shìchū-yǒuyīn

2019119日《新民晚报》第10版刊登文章《译稿未了,光芒不灭》。文中有一段文字写道:茅盾的译稿题为《珍雅儿》,采用竖排格式,字迹端正隽秀、行文整齐,改动处不多。文首有作品译名珍雅儿(JANE EYRE。发现手稿的过程,事出有因。文中事出有因一语使用错误。

事出有因的意思是事情的发生有它的原因。事出有因的词义虽然比较浅显,但它对使用的语境有要求,通常只能用于不好的、不如人意的事,简单地说就是不管作者还是读者,都不希望所述之事发生。但句中的事出有因,用于发现手稿的过程,这是一件让作者和读者都感到高兴的事,因此事出有因的使用在情感色彩上不合句中语境。

要修改不合使用的事出有因,需要先了解发现手稿的过程究竟是怎样一个过程。这里可以引用引语所出全文中的一段话来作说明:“2018315日至415日,上海图书馆与大英图书馆联合举办了文苑英华——来自大英图书馆的珍宝英国作家手稿展,这是中英两国政府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大英图书馆在中国:共享知识与文化的内容之一。展览中,大英图书馆提供馆藏T.S.艾略特、D.H.劳伦斯、夏洛蒂·勃朗特、狄更斯、雪莱的手稿原件。上海图书馆结合中国出版的各类文献实物和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馆藏,发掘五位英国作家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在备展期间,上海图书馆馆长助理刘明辉对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建馆至今所藏的八万余件书信和手稿进行了排查和遴选,馆藏翻译家李霁野致茅盾的佚信和茅盾未刊译稿就此浮出水面。

由此可见,文中所述茅盾手稿的发现,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可以考虑把事出有因改为事出偶然之类的话语。事出偶然是对事情的客观描述,对语境色彩没有特别要求。当然,如果能在这样改了之后再在后面加上如但也有机缘巧合之类的话语,虽然超出了作者原意的表达,但表现出对发现手稿的过程的一点欣喜肯定之情,在表情达意上则显得更为圆满。
编辑:冯梦玉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