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经营案例

[复制链接]
651#
发表于 2019-1-4 19:31: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纽约时报》的数字业务营收已达30亿元
叶珂 贺咏柳  报业转型  2019-01-03
《报业转型》持续推出“转型随笔”栏目,敬请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关注
国内媒体的新媒体营收一直较为乏力,
但依靠美国的版权保护意识以及人们信息付费习惯,以及优质专业深度内容,《纽约时报》来自数字订阅用户和数字广告的收入近年增长很快,2017年达到了30亿元,《纽约时报》甚至宣布到2020年,总体数字业务收入达到55亿元。
欧美传统媒体对内容收费的模式早已有之。1997年,《华尔街日报》采用了在线付费阅读。起先,对网站所有内容进行收费,后来改用分类内容的付费方式。《经济学人》杂志也采取了类似的制度。自2009年默多克宣布报纸网站停止“免费午餐”以来,新闻集团旗下的报纸包括《泰晤士报》《华尔街日报》《星期日泰晤士报》《世界新闻》等先后开始实施内容付费策略。在新闻集团等机构的带动下,不少欧美媒体纷纷进入收费行列。2013年,美国第一大报业集团甘乃特(Gannett)关于将旗下所有82家报纸建立“付费墙”的声明引发业界讨论。随着像甘乃特这样新闻巨头的加入,“付费墙”模式逐步为欧美报业所采纳,渐渐成为一种趋势。
《纽约时报》在用户付费领域的尝试主要是设立“计量式付费墙”,主要措施如下:
一、建立差异化的付费方案,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作为“付费墙”模式的代表,《纽约时报》一直以来颇受业界关注。20113月,《纽约时报》成功创立“付费墙”(paywall)制度对网络版读者进行收费。《纽约时报》实施的“付费墙”制度属于“软付费”,即收费方式采用“计量收费”的办法,在线的读者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免费阅读数篇新闻,若想继续则需要支付费用。从目前官网更新的资料来看,用户可选的订阅支付方案主要包括三种,分别是每周1美元、每周1.5美元和每周2美元。不同方案所支持的访问设备和内容范围也有差异。
(一)1美元的支付方案包括:访问《纽约时报》网站和《纽约时报》App的权限;无限量、无地点时间限制的文章访问权限;可以阅读《纽约时报》1851年至1980年的数字化副本;
(二)1.5美元的支付方案包括:1美元支付方案所支持的所有内容;享受《纽约时报》数字游戏及相关存档的访问权限;《纽约时报》烹饪及相关存档的访问权限等;
(三)2美元的支付方案包括:1美元支付方案所支持的所有内容;享受《纽约时报》数字游戏及相关存档的访问权限;《纽约时报》烹饪及相关存档的访问权限;《纽约时报》服务体验(包含特殊客服支持、特殊优惠等)等。
二、把“用户留存”列为用户收入增长的核心战略
《纽约时报》用户留存和用户体验方面的执行负责人Ben Cotton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加大在订阅用户上的投入,进一步优化他们的订阅体验,将有助于整个订阅模式的发展。该报“用户留存”为导向的战略将以提升用户留存为首要目标,其次也会帮助公司吸纳更多的订阅用户,“因为,这样一来,用户会看到越来越多只有订阅用户才能享受到的服务内容,”Cotton说道。
三、提高用户体验,制作订阅用户优享内容
《纽约时报》方面认为,制作订阅用户优享的内容,将大大有利于提高用户的留存率。Cotton补充道,订阅用户特别关心新闻报道的服务价值,特别是那些展现《纽约时报》报道广度的内容,以及那些展现新闻报道过程的幕后花絮等等。例如,《纽约时报》近期推出了一档名为“Caliphate(哈里发)的音频栏目,为用户讲述记者Rukmini Callimachi“伊斯兰国”报道背后的鲜为人知的故事。《纽约时报》向订阅用户开放对这档音频至少一周时间的优先访问权限。
四、配备专人负责用户留存,各个环节由专人对接
与此同时,《纽约时报》还在2015年至2017年间增加了3倍人力,投入用户留存方面的工作。在《纽约时报》里,有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订阅用户的所有事宜,包括互动营销等各个环节,以确保用户获得最佳的体验。细分下去,《纽约时报》还设置专人主要负责订阅用户的权益,以此来强化订阅的价值,让用户了解与免费产品相比,订阅的优势在哪等等。
五、《纽约时报》“付费墙”模式的回报
在《纽约时报》实施“付费墙”模式之后的两年,其数字订阅收入首次超过广告收入。现如今,纸质和数字订阅占据着《纽约时报》约60%的收入。从2011年至2017年这过去的6年间,其数字业务营收(来自数字订阅用户和数字广告)翻了一番,达到4.42亿美元。同期印刷报纸收入下跌18%,达10亿多美元。2015年,《纽约时报》的领导层宣布,他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总体数字业务收入达到8亿美元。《纽约时报》的“付费墙”尝试,不但增加了新的收入来源,而且改变了报业集团以往过度依赖广告的经营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住了经营状况恶化的险局,也为传统报业维护自身品牌价值,发挥自身资源与优势,走出了一条数字化转型的新路。
编辑:陈心茹


652#
发表于 2019-1-17 17:15: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国家不认“国家品牌计划”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今天发布: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CCTV国家品牌计划”广告用语涉嫌违反《广告法》问题,117日,市场监管总局约谈中央广电总台。目前,总局已责成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依法立案调查。


    相关背景:“国家品牌”作为广告用语违法!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媒体和企业在广告中宣称所谓“国家品牌”,既误导消费者,又破坏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对此,群众反映强烈。
    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源于消费者信赖和市场选择。利用“国家”名义为企业品牌背书,涉嫌违反《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广告法》明确禁止在广告中使用国家机关名义和“国家级”用语,规定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不得在广告活动中进行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广告用语使用“国家品牌”,实质就是在使用国家机关名义以及“国家级”禁用语,易使消费者以为“国家”为企业背书,对其产品质量、性能、功能产生误导性认识,造成不公平竞争。
    媒体利用“国家品牌”售卖广告资源,开展商业营销,人为地将企业分为三六九等,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消费者出于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对入选“国家品牌”的企业会更加信赖,往往将所谓的“国家品牌”作为选择企业产品的重要依据,给消费带来极大误导,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特别是个别问题产品缴费入选所谓“国家品牌”,更是引发社会广泛质疑。媒体用国家名义为企业担保背书,发布违法广告,最终也会损害自身公信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越是影响力大的媒体越要发挥带头作用,依法依规经营,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来源:中国青年报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CvpNlfyecXdVqbofjH2Xw

编辑:马晓晴

653#
发表于 2019-1-18 17:10: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管洪:上游新闻“新”在哪里?31个成熟频道再创新伟业


△管书记讲话


    “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新的上游新闻究竟新在哪里?”18日的上游新闻“九九归一生生不息”战略发布会上,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管洪向大家介绍上游之“新”。
    管洪表示,新的上游新闻首先新在主力军上了主战场。新的上游新闻,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主力军要上主战场”的重要指示,上千名主流都市媒体精英披挂上阵,全体进军移动传播新战场。
    其次,新在主阵地建设得到全面保障。陈敏尓书记在全巿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发挥上游新闻等新媒体作用,提升内容到达率、阅读率、点赞率、转发率。”宣传部长张鸣也强调,“要做大做强上游新闻等新媒体,加快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做大做强上游新闻已经成为全市战略。“我们统一思想,果断关掉下载量已过100万的上游财经、慢新闻客户端,上游新闻的内容生产得到更强有力的保障。”
    三是新在组织构架及媒体资源的颠覆性重构。目前,上游新闻各频道成为都市传媒资源配置和聚合的基本平台。“人在道上行,气在道上聚,正在成为都市媒体深度融合一道靓丽的风景。我们将依托31个成熟频道,为服务全国全市工作、服务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广大读者和用户,再振精气神,再创新伟业。”
管洪表示,上游之新,第四则是新在内容产品视频化跨越。
    “5G时代即将到来,我们积极顺应媒体革命潮流,启动全员视频工程。直播车、航拍无人机、高清数字演播厅、视频直播正在成为上游新闻的头部产品。”
网络速度的快速提升,时延、流量等问题的彻底解决,必然催生视频化传播新风口。顺应这一趋势,管洪表示,上游新闻将借力短视频、视频、直播等专业平台,乘势而上,迎风起舞。
    用户流失、渠道失灵、传播失效,成为传统媒体不能忘怀之痛。针对这一弊病,上游新闻的第五新,则是新在搭建了与用户的多重连接。  
    未来,上游新闻将在众多高互动平台支持下,在深度服务中重建用户信任、用户连接,重建党媒与人民群众的全新联系。“我们将在曝光台中与你休戚与共,在帮帮频道为你排忧解难,在上游号与你分享成功。”


上游新闻记者 黎静 杨辛玥 刘翰书 摄影 邹飞 李化 高科 毕克勤 胡杰


来源:上游新闻
链接:

编辑:马晓晴

654#
发表于 2019-1-18 17:17: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抖音成为央视春晚独家社交媒体传播平台


    1月18日下午,中央电视台与抖音短视频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抖音将成为201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独家社交媒体传播平台,会上公布了2019年央视春晚“幸福又一年”的新媒体行动,抖音将同央视春晚在短视频宣发及社交互动等领域展开全方位深度合作,调动广大年轻群体,面向全球华人,以参与代替评论,用参与引导关注,助力春晚传播。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总监、大型节目中心主任郎昆,中央电视台大型节目中心副主任陈临春,中央电视台广告经营管理中心专职副书记陈荣勇,中央电视台大型节目中心综合部主任俞勤,中央电视台广告经营管理中心公益广告部副主任王佐元,与抖音总裁张楠、抖音市场总经理支颖共同出席了发布会。
    春节和春晚承载了中国人太多美好幸福的情感,而抖音正是一个致力于记录美好生活的平台,如何用短视频记录春节期间的小确幸、大美好成为一个全新的命题。对此,抖音将与央视春晚共同发起“幸福又一年”主题活动,以“春晚官方抖音账号”为阵地,带来全新全民互动热点。
    围绕这次“幸福又一年”的主题,抖音将会通过设置话题挑战、创意玩法,结合AR、贴纸等人工智能技术,带动用户拍摄好玩、有趣、美好的小视频,鼓励大量海内外用户参与拍摄互动,传递浓浓的节日氛围、年俗文化、团聚时刻,记录下每一个幸福瞬间。通过各行各业,各领域的快乐与凝聚,彰显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具象地表达喜气洋洋、欢乐吉祥的新年氛围。
    在除夕当晚,抖音站内将上线“模仿秀”,以全新的互动方式让抖音用户身临其境感受春晚现场。同时,TikTok(抖音海外版)平台也将通过合拍、抢镜等独特玩法,为海外华人华侨营造热烈的春节氛围。
    此外,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抖音还研发了一系列春节主题的贴纸、特效,比如“吃饺子、拉春联”等等,用户作出拜年手势时,在相机屏幕中会出现金元宝、灯笼、春联等春节元素,同时触发春节背景音乐,帮助大家更好地记录春节团圆时刻。
    抖音在春节期间,也将上线随拍功能,展开“集音符,迎彩头”等活动,利用抖音的社交属性,打通年轻群体,助力春晚的联欢性与互动性;参与春节期间、春晚直播时的互动,还能够搜集象征美好生活的音符,集齐七音符,收获新年惊喜。
    抖音是目前国内领先的短视频社交平台。截至2019年1月,抖音的日活用户已经超过2.5亿,月活跃用户超过5亿,其中35岁以下用户占比超90%。抖音在全球范围内覆盖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根据应用市场研究公司Sensor Tower的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抖音及TikTok下载量达4580万次,超越Facebook、Youtube、Instagram等,成为全球下载量最高的 iPhone 应用。
    春晚是全球华人共同的记忆,也是全球华人除夕之夜的期盼焦点。此次与央视春晚合作,抖音将利用自身领先的产品技术能力,为这份浓浓的团圆情、幸福感增光添彩。


来源:光明网


编辑:马晓晴

655#
发表于 2019-1-20 15:59: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南华早报》的业务转型:数字化、全球化


    “我们曾经有90%的本地市场渗透率,现在,我们90%的受众都来自于我们的本地市场之外。”——《南华早报》总裁Gary Liu
    150年来,《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简称SCMP)一直是香港著名的主流英文报纸。但在过去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这家报社已经转型为一家数字化、国际化的媒体,推出了多种产品,拥有最先进的新闻编辑部,还有一家提供免费啤酒的内部酒吧。在不久前于香港举行的2018年世界报业与出版协会(WAN-IFRA“亚洲数字媒体大会”(Digital Media Asia 2018)上,南华早报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Gary Liu作为开幕主旨发言人表示,《南华早报》目前成功的关键,都始于公司文化的彻底变革。





转型成功的关键源于企业文化的彻底变革
    自两年前加入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 Group)以来,《南华早报》已将自己置于转型的快车道上。Gary Liu于2017年1月加入南华早报有限公司,担任首席执行官(CEO)。他的使命是要为公司带来他所称的“全面变革”:“不仅是从平面印刷到数字媒体的转变,而且还是从一家报道全球的地区性报纸,向一家拥有区域性专业知识的全球性媒体公司转变”。

    该公司现在已经看到了自己制定的计划所带来的结果:每月活跃用户增长了近5倍,来自香港以外地区的用户增长了逾6倍。“我们的本地市场渗透率曾经是90%,现在,我们90%的受众都来自于我们的本地市场之外,” Gary说。

管理层和员工一起努力前行,而不只靠自上而下。

    因此,Gary说,在对一家传统媒体公司所做的所有改变中,《南华早报》首先为自己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因为它将为读者和采编员工指明工作重心和前进方向。《南华早报》决定重新书写其使命声明,概述《南华早报》的价值是什么?对受众或者消费者来说,作为一个出版物它意味着什么?作为每一个在其中工作和奉献的员工来说,它作为一家公司又意味着什么?

    报社的员工被问及,他们希望《南华早报》成为什么样的公司?他们希望在什么样的公司工作?等等。报社要求每一位员工为这些价值观投票,然后,管理层能够根据这个新的使命使自己做出改变。Gary解释说,让这种氛围成为公司新的基因(DNA),关键在于和员工一起共同创造这种文化,而不是自上而下,只靠管理层的努力。



物理空间也很重要,开放灵活的布局易于相互交流。

    《南华早报》旧办公楼的一张照片显示,一个昏暗的、几乎毫无生气的开放式办公空间,里面有一堆堆纸张文件,中间夹带着一行行桌面电脑显示器。办公室最黑暗的一面其实就在靠近窗户那一边,窗户被一块巨大的广告牌所遮挡,正对着香港最繁忙的一个路口。尽管它可以为报社带来一些收入,但是,这个空间似乎并不是为了满足现代新闻编辑部的需求而兴建的。



    《南华早报》正在分步骤迁往铜锣湾的时代广场。报社将占用大楼共六层,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英尺。新办公区是一个“以活动为基础的工作空间”(activity-based work space),将包括社交区域、各种小型会议室、各种各样的座位选择以及一个开放的中庭设计等,旨在改善内部交流。

    “这个空间应该是我们想要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的物理表达,” Gary解释说。考虑到这一点,《南华早报》的新总部将原来的开放式布局与灵活的座位安排结合了起来,鼓励员工多多走动,鼓励不同部门间的交流与合作。无处不在的显示流量分析的仪表盘似乎在不断地提醒员工,该出版物现在已经是完全数字化的媒体了,同时,瞬间反馈也成为了可能,方便对各种决策进行及时微调。利用Slack和其他内部网的重新设计,使人员沟通更简单,提高了公司内部的透明度和无障碍沟通。最重要的是,还新建了一个酒吧,每周五晚上免费提供啤酒。




押注科技来改变媒体业务

    接掌《南华早报》以来,Gary创建了一个大胆的数据和人工智能路线图,为《南华早报》成为一家仿生媒体组织指明了方向。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 Gary和他的团队已经颠覆了公司的旧数据基础设施,建立了一个专有的数据库,自动报道算法,并将一个新的第三方商业智能平台结合进了自己的系统。

    这些转变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包括提高了整个公司的运营速度,从过去的一间每月反映业务指标的公司,变成了实时分析和使用数据的、由数字驱动的媒体公司。“我们实际上已经起步很晚了。但幸运的是,我们能够迅速行动起来,这些变化带来了非常真实的加速,”Gary表示。但是,至此,Gary在完成他的完全变革路线图征程上才刚刚走了一半。

未来靠人工智能提供服务

    这份历史悠久的报纸现在正将其关注点转移到在其所有的数字平台上有意义地使用由数据驱动的洞察力来提升读者的用户体验,以及深化其人工智能能力。在由人工智能提升的用户体验方面,《南华早报》已经在对内容推荐算法(content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s)进行试验,而这一算法完全基于其内部人工智能技术。“在接下来的12个月里,我们将使我们的用户体验更加个性化。我们将在包括我们所有产品的整个平台上建立和完善我们的内容推荐算法,”Gary表示。

比如,《南华早报》的新数字新闻产品“砚台”(Inkstone)和“算盘”(Abacus)都已经由内容推荐算法所驱动。对于为全球其他地区报道中国科技的“算盘”来说,他们正在试验一种代码,可以根据用户在移动设备上的滚动行为来推荐内容。

    “上下滚动意味着读者已经读完了一篇文章,读者想要更深入地了解故事,而左右滚动则更像是在翻看频道,”Gary解释说。

    “我们正在通过“算盘”来开拓和测试这一技术。如果可行,这一模式将在我们的其他产品中得到应用,”他补充道。

    除了推荐内容外,数据和人工智能也将用于指导内容的编写和分发方式。
推出新产品,吸引新用户

    “砚台”(每日文摘中国故事)“算盘”(中国科技)“金线”(食品与文化)这一系列新产品的推出,目的是要把《南华早报》推向那些不属于其传统读者群的读者——商业人士、学者、外交官,以及任何需要对中国有更深入了解的人。

    “我们核心读者群的人口结构仍然不是非常多样化。但是,由于我们致力于发展分散式的媒体模式,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全球充满好奇,他们是不属于外交官——学者——商界精英这些圈子的,但是,至少在我们讨论中国对世界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时,他们也在访问我们的内容。

    在过去的一年里,该媒体公司雇佣了大约80名新员工,使其新闻编辑部的总人数达到了350人。这些新员工中有很大一部分正致力于从事那些旨在扩大全球受众的数字转型项目;引人注目的新垂直数字平台“算盘”和“砚台”现在各有大约8名编辑,其中许多人来自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等西方老牌媒体,还有相近数量的人专注于网站的产品管理、设计和工程。

    由于这些网站都是白手起家,面向新读者,因此它们可以从《南华早报》为整个公司开发的报道和技术资源中获益。但它们注定是独立的:“我们正在打造新品牌,而不仅仅是编辑产品,” Gary说。“我们正在采取一种组合方式,类似于Vox(媒体)继续增长的方式。”

    “算盘”的执行总监Ravi Hiranand由CNN加盟到《南华早报》,他说:“有需要时,我们是一家小性初创公司,又有需要时,我们也是一家大公司的一部分。”

为全世界而写作

    根据《南华早报》的数据,不同的新闻故事写作方式决定了它们在不同国家的成功。例如,无需太多背景和语境的短篇报道在香港比在其他英语地区更受欢迎,而在其他英语地区,更全面、更深入的文章表现得更好。

    因此,这种新发现促使该公司的程序员开始试验自动报道算法,为不同市场的读者定制他们喜欢的新闻故事。

    除了这些技术发展之外,《南华早报》还在追求深度机器学习——即自然语言处理和自然语言生成。

     尽管Gary对自然语言的研究进程守口如瓶,但他透露,已有计划在未来几个月里发布几款新产品。     
数据永远随时可用,但不是高高在上 人是不可替代的

    尽管在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飞跃,但是,Gary表示,在《南华早报》,人类智能仍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数字工具已经在《南华早报》运作的许多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包括编辑功能、新闻分发、日程安排、广告和营销。但Gary表示,他坚信,数据和人工智 能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类——即使这是一个关乎企业生存的问题。

    他补充说:“对我们来说,人类的判断和责任永远是至高无上的。”

    “如果说,有一天,我们会因为指标和数据而取消人类编辑判断的资格,这是一种非常滑稽的说法。我们不可能成为那样的企业,因为这意味着我们最终将成为一个无足轻重的新闻品牌,只会追逐数字,”Gary明确说。

    《南华早报》执行副主编易卜拉辛(Zuraidah Ibrahim)补充说,尽管《南华早报》的平面团队现在是从数字内容中选择出大报可用的内容,但报纸这份宝贵的遗产仍然是照亮该公司编辑价值的强大火炬。易卜拉辛说:“我们这个平台首先要保持数字优先,但是,尽管数据永远随时可用,却不是高高在上的。”这就是为什么仍然还要保留一定数量的编辑岗位的原因,而且,随时可用的数据对编辑们所做的种种决定会有所帮助,但是,编辑们不会受这些数据的支配。

雄心勃勃的数字新产品何时能够赢利还是一个问题

   得益于阿里巴巴(Alibaba)在2015年的投资收购,《南华早报》正在进行一项重大的数字转型实践。今天,在新的领导层的带领下和背后雄厚资金的支持下,《南华早报》开始大力投资其报道人员和数字创新,以扩大其受众和新闻影响力。它为自己设定的使命,就是通过阐明各种事件,以更好地报道中国。为此,公司将在大中华区设立一个350人的强大新闻编辑部,其中包括在中国内地的约40人。

    2016年4月,阿里巴巴与南华早报公司的交易一完成,《南华早报》网站(SCMP.com)的付费墙就消失了,该网站的读者群出现了短暂的增长。但是,“没有新产品,几个月后,流量又回到了略高于过去有付费墙时的水平”, Gary说。然而,它的受众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香港以外地区的受众由过去的约60%增加到了80%。来自美国的读者并不占非香港读者的大多数,但就月流量而言,美国仍然是“最大的单一受众国家”。来自所有东南亚国家的流量加起来也差不多。对于SCMP.com来说,谷歌搜索是主要的推荐来源(18%),其次是直接流量(16%),大约5%来自Facebook(这些数字包括来自付费广告的访客)。《南华早报》一位发言人表示,其旗舰报纸《南华早报》的发行量约为10万份,其主要网站每月的独立访问量约为1000万次。

    但是,南华早报公司拒绝透露任何读者人数或受众目标。《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去年3月份报道称,《南华早报》不愿透露具体的收入数据,但该组织整体上并不盈利。到目前为止,阿里巴巴领导层已经表示,愿意继续为公司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允许长达10年的“酝酿期”,其中前3年专注于开发新产品,后2年专注于寻找支持公司持久发展的收入模式。

    "这还需要几年时间。当然,我们必须围绕我们的产品找到一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这肯定会有多种不同的收入渠道。"“我们将尝试广告、订阅和其他多种收入渠道,但我们没有确定的计划,不知道这些渠道中哪个会先出现,”公司产品总经理Malcolm Ong表示。

    “我们在设计这些产品时,总是会考虑到广告位。但我们并不急于盈利,” Gary表示。“我希望你们今天看到的由广告资助的免费产品将继续存在,但肯定有机会打造其他产品、其他服务、其他体验,这些都不是免费的或者靠广告支持的。我们相信,订阅产品将成为我们未来主要收入的一部分,但是目前,我们很幸运,也很荣幸地有条件追逐不断扩大的覆盖面、参与度和影响力,而这正是我们目前正在做的事情。



关于南华早报
    南华早报是全球领先的新闻媒体机构。一个多世纪以来,该报致力于报道中国和亚洲。《南华早报》成立于1903年,总部设在香港,是香港最著名的报纸,在亚洲和美国的通讯员也不断增加。南华早报的愿景是“提升思想”,其使命是“引领全球关于中国的对话”。此外,《南华早报》在香港出版了一系列高端生活时尚杂志,包括《Cosmopolitan》、《ELLE》、《Esquire》和《Harper's BAZAAR》。南华早报还推出了一系列数字平台,包括:算盘(Abacus),这是一个专注于中国科技行业的数字新闻品牌; 为对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感到好奇的人所建立的《砚台》(Inkstone);《金线》(Goldthread),这是一个社交先行、视频驱动的平台,面向全球的数字探索者和好奇者。


关于公司总裁 Gary Liu
    今年刚刚40岁的南华早报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Gary Liu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于2017年1月加入南华早报有限公司,之前担任Digg的首席执行官。他曾带领Digg这家纽约初创公司从一家聚合器转型为数据驱动的新闻平台。再之前,Gary曾是流媒体音乐平台Spotify实验室的负责人,负责Spotify全球市场的新兴技术和业务战略。


来源:微信公众号“媒变前沿MediaChange ”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5SrsYHrREpaX4iDDL3gtw
编辑:马晓晴

656#
发表于 2019-1-22 19:42: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优质的内容生产是主流媒体唯一的出路。”
一点资讯副总裁、总编辑吴晨光在前不久的第三届中国产经媒体融合发展高峰论坛演讲时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在信息流战国风云中,微信、百度信息流、今日头条、微博、抖音、快手以及“华米OV”四大手机厂家七雄争霸,主流媒体要随大流自建APP吗?要做短视频吗?平面媒体和新媒体对优质内容的定义有什么区别?
七雄争霸,传统媒体要不要建APP?
“智能手机的增长红利期已经过去,流量入口被垄断在六大平台、“华米OV”四大厂家,以及一些类似于一点资讯这样的准大型平台手中。”一点资讯副总裁、总编辑吴晨光表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要想自己的APP成为一个大的流量入口,就好比让一个小国在七个强国中崛起,难度可想而知。
2011年开始,国内智能手机的普及速度明显加快。艾瑞数据调研显示,2012年中国智能手机的出货量达1.1亿台,保有量达2.4亿台,智能手机进入增长的爆发期。而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8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为98.3%。智能手机用户的增长已经进入了平台期。
▲一点资讯副总裁、总编辑吴晨光作主旨演讲
与此同时,微信、百度信息流、今日头条、微博、抖音、快手以及“华米OV”四大手机厂家风云际会,激战正酣。
吴晨光表示,在软件方面,做内容出身的传统媒体气质是偏感性的,而做平台的公司需要理性思维,清楚如何调整具体指标来提高分发效果。而传统媒体既缺乏理性思维,也缺乏具备理性思维的技术人才,这是传统媒体在软件上的一个大缺口。
”移动端目前已经形成马太效应,商业互联网平台越做越大。“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主任丁伟曾说,能做出优质内容的不一定做得出超级平台,而做成超级平台的没有一个是做内容出身 。
除了大的环境背景,在操作层面上,主流媒体是否要建APP也困难重重。
“知名度、下载量、激活用户、日活用户、变现,五个核心问题,在准备不充分,没有找到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不建议自建APP。”吴晨光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截至 2018 年 5 月,我国市场上监测到的移动应用程序(APP)在架数量为 415 万款。在如此数量庞大的市场竞争中,如何让别人知道自己的APP?如何让用户愿意下载你的APP?如何让用户愿意打开你的APP?如何让用户与你的APP产生黏性?又如何让你的APP能够变现?
如果要想摆脱烧钱的宿命,让APP可持续的发展,这些问题都是摆在主流媒体面前的一道道必答题。
吴晨光认为,要解决以上5个核心问题,需要市场部、渠道部、技术部、内容部、产品部和商业化部的整体配合,而这些在传统媒体的机制中恰恰是缺乏的。
生产优质内容是唯一出路
“新媒体时代,内容产品的形式日趋多元化,但优质内容仍为用户的基本需求,生产优质内容是传统媒体唯一的出路。”吴晨光表示,“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微信、百度、微博等就是舆马和舟楫,传统媒体要掌握平台的特性和规律,顺势而为,借船出海,把平台的用户变成传统媒体自己的粉丝,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而在传播移动化和社交化趋势下,影响力排在头部的传统媒体大多都有与平台方和渠道方合作的背景。在内容生产上,2014年,央视、《人民日报》等央媒与“秒拍”短视频平台合作,实时报道全国两会,尔后,其他媒体纷纷入驻秒拍;2016年,《新京报》与腾讯合作推出“我们视频”项目;2017年,人民网对梨视频战略融资1.67亿元,通过投资来弥补新闻短视频发展的缺陷。在分发上,各主流媒体也多依赖于头部互联网公司的社交媒体产品。
如何完成借船出海,并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呢?
“首先,一定要有生产优质原创内容的能力。”吴晨光解释道,在对优质内容的定义上,移动互联网时代与平面媒体时代是有所区别的。
吴晨光认为,传统媒体更看重文章的选题、采访、写作方式、包装等先验指标,而对读者的调查多是滞后的、局部的、虚假的。而新媒体在有先验指标确保文章导向正确的前提下,更多关注后验指标——展示数、点击数、评论数、分享数、收藏数、用户停留时长,以及搜索数、订阅数。
“只有真正理解了数据,才能真正理解用户。传统媒体面对的是读者,而新媒体面对的是用户,你必须要了解用户,才能从用户需求来决定内容生产。”吴晨光表示,在传统媒体中,唯一涉及到的后验指标可能是发行量,但其真实性还有待商榷。而对于新媒体而言,每日活跃用户、用户平均停留时长等,这些及时、全面、真实的数据都是核心数据,它们都是用户使用习惯的反映。这些数据将是对内容生产和内容分发的必要反馈,将为内容生产、分发指明方向。
2017年,马云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演讲时表示,未来30年数据将成为生产资料,计算会是生产力,移动互联网是一种生产关系。
”平面媒体和新媒体在生产内容时的手段是不一样的。因此,在保证舆论导向和价值观正确的前提下,传统媒体要根据用户的兴趣去制作相关的内容,也就是要先验指标和后验指标都有所注重。“吴晨光表示,只有当传统媒体对各个后验指标都有综合性的深入了解后,传统媒体才能真正完成转型。
《传媒茶话会》评论:
昨天一则朋友圈消息映入眼帘,中部城市长沙新组建了市数据资源管理局。上网搜索发现,浙江、安徽、石家庄等省市均已设立类似的大数据管理局。
这似乎在印证“未来30年数据将成为生产资料”的正确性。
有研究认为,80%的数据躺在政府部门。各地政府纷纷成立数据资源管理局,旨在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和大数据资源管理,进一步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加强互联网与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
这对媒体无疑有着非常好的启示意义:做好数据文章,完全可让其成为内容报道的增量,也可使其成为转型增收的利器。
放眼国内,一些媒体已在先行先试。连接重庆所有区县政府、集团各大报纸以及其他资源,重报集团华龙网建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目前已初步形成数据取证、互联网征信、大数据管理应用、物联网应用和增值业务等一系列的互联网+产业集群。2017年,华龙网已成为集团利润的重要增长点。
我们上月底刚关注过的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目前已形成看数据新闻、评价榜单、民意调查、咨询研究、鉴定评测、评估认证、数据库、轻应用等八大产品。南方都市报数据收入、新媒体收入已占40%,同样成为了报纸利润增长点。
还有浙报集团,近年来积极探索“数据驱动新闻、智能重构媒体”,2018年与百度携手共建数据化浙江,拟就内容共建,数据挖掘、品牌探索等方面开展更多合作。
由此可见,技术的确不是用来恐慌的,而是可以用来加持的。
在互联网下半场,有着官方背景的国家级、省市级媒体在利用大数据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更加有望使其成为转战主战场的有力武器之一。
《传媒茶话会》总编辑:陈银峰
编辑:何林
https://mp.weixin.qq.com/s/88qqLb655nhAuc1EVkglCw

657#
发表于 2019-1-22 20:41: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客户端老总访谈 | 上游新闻总编辑刘长发:400记者如何撬动3000万下载

文丨张江  来源丨记者站
(ID:jizhezhan001)

2018年是内容客户端再次繁荣爆发的一年,新闻、资讯、短视频等众多新老品牌app迎来了大发展。2019年伊始,蓝媒汇·记者站对这些知名客户端进行了梳理,我们将推出客户端老总专访系列报道,通过与老总们的对话,试图弄清楚隐藏在其背后的运营之道。今天我们将刊发对上游新闻总编刘长发的专访,了解一下这款新闻资讯app的战略布局。


2018年12月26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做大做强上游新闻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启动,重报都市传媒旗下晚报、晨报、商报的400多人的采编队伍充实到上游新闻。

对于地方媒体客户端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人员配比,很明显,这是要打一场硬仗。

升级调整后的上游新闻已确定关闭重报都市传媒“慢新闻”和“上游财经”两个APP,并提出“专业化、智能化、视频化、互动化”的办端思路,力图在重庆更深层次、在全国更大区域内建立的影响力。

到2018年底,上游新闻下载量突破1300万,日活用户70万;2019年将瞄准3000万下载量,转型为全国现象级新媒体。

几个关键词:400人,主阵地,3000万,全国,现象级。

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重庆晨报、上游新闻总编辑刘长发看来,上游发展的核心还是要发掘传统媒体专业优势,运用互联网思维,依靠新技术力量,打造一款生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平台。那么,2019年上游新闻将怎么干?包括经营、报道、人事、下沉、视频、获取用户等等问题,他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01
专业是媒体的最核心价值

记者站:重报集团之前公布了都市报改革和做大做强上游新闻的实施方案,这次改革思路是怎样的?

刘长发:上游新闻刚开始新一轮的改革,市委宣传部部、重报集团都对这一工作非常重视。这一轮改革,就上游新闻来说,我们还是希望依靠自己的媒体专业力量,来成就品质、赢得未来。

专业是媒体存在的最核心价值。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泛滥、多元传播,这样的背景下更要发挥专业优势,依靠精品力作凝聚用户、赢得市场。

上游新闻创办之初,传统媒体的专业人才正遭遇大面积流失,我们是在逆势向上,重整团队。虽然互联网时代是“人人都是麦克风时代”,但还是专业歌手能拥有更多听众。



全员培训视频

记者站:上游新闻改革后,新的发力点会在哪个地方?

刘长发:新一轮的改革,我们将重点围绕5G来布局媒体产品。2019年被很多人认为是5G元年,我们发展方向会顺势而为,正在根据变化做布局。

短视频内容产品肯定迎来爆发式增长。一是信息传输效率会得到提升,二是内容分发场景变得多元化了,这些都为视频内容爆发提供了条件。这次改革我们提了全员视频的概念,上游新闻专门的视频团队已有50多人,下一步我们还是要加大全员培训力度,所有的人员都尽量能够掌握摄影的技术,最好还能掌握编辑的技术。学会用短视频讲出好故事。

另外我们还做了机器人写稿的探索,比如编辑辅助、审核辅助等功能的应用探索等,我们在未来编辑室基础上开设了智媒频道。还有互动和用户参与感,我们专门设立“帮帮”团队,问政、问答、社群和服务这几块,还是希望建立我们与用户之间的连接。


要当“现象级”

记者站:上游新闻这一轮调整的核心主旨是什么?

刘长发:实际上我们前年就开始了调整。2017年是第一轮改革,半年后我们就把采编合一进行了整合,确立“上游优先”。到了2018年1月,上游新闻完全从重庆晨报架构中分化出来,和晚报、晨报、商报平行,上游新闻独立行使新闻采访权。这一轮突出了上游新闻的龙头地位,把采访资源全部装入上游新闻,彻底融合。

除了行政管理部门之外,其余所有人员全部装入上游新闻各个频道,三十几个频道,每一个频道一个负责人,我们叫总监,大家开玩笑说他们“道长”。我们有句话,叫“编辑记者道上行,骨干力量端上转,所有的人员在道上,所有的工作在端上”。经营、考核这块,全部以上游新闻上的业绩和数据为主。

记者站:在用户数量方面有什么目标?

刘长发:把内容做好就是最好的推广。现在市里面很关注上游的发展,领导在两次重要会议上强调了做大做强上游新闻这个要求。集团给我们提出2019年的目标,就是要达到3000万用户,成为“现象级”主流媒体。



日均发稿1500条,APP是个重资产

记者站:目前报纸和新媒体人员是怎么分配的?报纸现在是什么定位?

刘长发:从数量上看,新媒体人员占主要。报纸的产品方向,更多是提供思想和深度。比如《重庆晨报》,晨报的定位是以政经为主的综合都市媒体,我们服务的人群就是政商主流人群,围绕这部分人群做精品内容和精准服务。上游新闻的采访团队作为都市传媒的主要内容供应团队,既会生产短小精悍的稿件,也会继续持续生产深度内容。我们的报纸紧紧围绕它的精准人群,做慢做精做深。

记者站:记者稿子在上游新闻发了,同时也在报纸发了,收入怎么算?

刘长发:从未来发展来看,记者考核以上游新闻为主,但是我们会对报纸的稿件有一个加权分,如果见报稿子质量好,总编室的质考人员会根据具体情况加分。

记者站:上游新闻目前400人的团队,每天能生产多少内容?

刘长发:目前我们日均发稿数大概是1500百条左右,原创稿件占二成。基本每天每个记者都会有一条稿件,另外我们有些记者是高产作者,跑动能力也很强, 这里面还有不少是深度报道。办APP实际上是一个重资产,这里面有大量的运营成本、获客成本、推广成本,的确是需要一个很大的推动力。

05
多元化收入占80%

记者站:营收这块可以聊聊吗?估计这个是各地媒体都感兴趣的。

刘长发:目前,新媒体端是按60-70%这个速度增长的,这对于传统媒体日渐下滑的情况下是一个非常好的势头。

营收实际上靠的还是内容能力、用户能力、传播能力、数据能力,还有创新创意能力。APP本身消化的商业广告只是其中一部分,更重要的还是这几种能力带来的综合服务能力。

我们为政府提供解决方案,能够拿到很多项目,我觉得这也是新型主流媒体的价值所在。比如我们持续服务了两届三峡国际旅游节,这个是市政府主办的大型项目,是百万级投入的项目。执行过程中,我们把自身媒体资源,以及通过媒体整合的资源都应用进去,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还有一个是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智博会项目,这块的营收也非常高。

记者站:除了政府合作和广告,还有哪些营收方式?

刘长发:我们的营收结构已经转型为多元结构,包括广告、内容输出、活动、版权、全案营销和重大项目。我们各个垂直行业代运营了50多个政务和商业自媒体,在此基础上开拓了更多营收项目。内容输出方面,我们和BAT落地了原创内容合作项目。另外还有景区门票代理、电商体验服务中心、青少年素质拓展研学基地、航空公司旅游线路合作、户外广告代理等多个重大项目。集团这几年在多元化收入方面做得很有成效,能够占到总收入的80%06

最大的痛点是获客

记者站:今年内容生产呈现出明显的下沉趋势,上游新闻是怎么应对的?

刘长发:内容上我们不认为是下沉,下沉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多的是指服务。我们战略是:在内容上向上生长,在服务上向下生根。

我们给重庆38个区县开通了自动定位的专属频道,每天的发稿600多条。上游新闻大数据研究院已经上线了区县传播指数产品,通过数据更加了解区县用户需求。我之前说的,我们的“帮帮”频道也是服务社区用户的。

记者站:您对2018年上游新闻印象最深的报道是什么?这背后有什么故事?

刘长发:印象最深的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报道,上游新闻和报纸联动推出的“两江奔流”,出了148个版面,创下历史之最,在全国影响都比较大。特刊还专门被重庆图书馆馆藏,作为地方重要文献进行保存。这是媒体融合很好的案例,不管是营收,还是对社会的贡献,都是双丰收。

记者站:您现在最大的压力来自哪里?最大的自信来自哪里?
刘长发:压力肯定还是来自于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自信来自于我们的队伍,我们的确是有一支年轻能干的队伍。

记者站:最大的痛点是什么?
刘长发:坦率讲,从客户端这个角度,最大的痛点是获客,现在整个行业的成本越来越高。目前我们的获客成本相对来说还比较低,毕竟我们能利用到政府的资源,还有一些活动的带动,但是怎样有一个高速稳定的获客的确是要去拼的。

编辑:何林
https://mp.weixin.qq.com/s/S4HsQtNVAUuF2v_qxtd61w


658#
发表于 2019-1-24 20:58: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印钞机如何运转?——透视谷歌广告系统
​​谷歌到底有多赚钱?
根据2018年的财报,谷歌前三个季度的收入已突破976亿美元,相当于每天进账2.7亿美元,即便在这样的体量下,它还在高速增长,第三季度营收增长21%、利润增长37%。百度刚刚庆祝今年完成一千亿人民币收入,而谷歌去年就已完成了自己的一千亿,只不过谷歌单位是美金。
这背后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谷歌极其强大的广告系统,它如同一部印钞机一般源源不断为这个全球顶级科技公司贡献收入,如今,广告收入在谷歌的总收入中占比达85%,是绝对的第一收入来源,而谷歌也以22%的份额稳坐全美广告市场的头把交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谷歌广告系统,剖析这台印钞机是如何运转的——

一、谷歌广告系统的历史
我们知道,谷歌成立于1998年,在成立的头两年里,佩奇和布林专注于搜索技术的优化,谷歌完全没有考虑商业化,因此,直到2000年10月23日,谷歌才第一次推出自己的广告产品,如今,我们还能在谷歌新闻里看到那篇新闻稿《谷歌推出自助型广告系统》,在开张的第一个月,他们收获了350个客户,第一个客户是卖新鲜龙虾的。
开始系统并不成熟,在《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一书的开篇,谷歌董事长施密特讲述了这一系统改进的故事——
埃里克·施密特,于2001年到2011年四月十年间担任 Google CEO
2002年5月一个周五的下午,创始人佩奇在谷歌网站闲逛,输入“川崎H1B”看到的广告是“如何获取美国H-1B签证”,输入“法国洞穴壁画”看到的广告是“到XX购买法国洞穴壁画”,他对此很不满意,于是他把搜索结果打印出来贴到公司休息间的白板上就回家了。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两天后的周一,一位叫杰夫*迪安的搜索工程师发出了一份完整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他并不属于广告部门,但他和五位同事周末详细分析了这些Case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以“相关性”为核心的解决方案,这就是后来谷歌广告系统著名的“广告质量分”的雏形,也是Adwords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进化。
那时谷歌的日均搜索是2000万次,今天,谷歌的日均搜索量已经超过50亿次,谷歌广告也成长为一个年收入超1000亿美元的超级系统,下面我们就开看一看这个超级系统的几个重要里程碑——
2002年5月,谷歌开始全面采用竞价排名的方式进行,并开始使用“广义第二高价”(GSP)的拍卖方式进行竞价拍卖。
2003年3月,谷歌推出Adsense,AdSense是一个广告流量联盟,网站站长加入AdSense之后将网站的广告位承包给谷歌,谷歌负责招揽客户进行投放,获得收益后双方分成,这一模式让谷歌突破了自身流量瓶颈,简单地说就是从头牌变成妈咪。
2007年4月,谷歌斥资31亿美元收购DoubleClick,DoubleClick是一家全方位的广告技术服务公司,从广告创意、到投放再到监测,通过这一收购,谷歌完善了自己广告全链条的服务能力。
2009年11月,谷歌收购移动应用提供商Admob,Admob可以理解为移动APP版的AdSense,即它负责承包中小APP空闲的广告位,谷歌负责广告的售卖和投放,双方分成,这也让其在移动时代扩充了自己的广告边界。
2015年5月,谷歌推出UAC(通用应用系列广告),专门为APP类广告主量身定制了一套从投放、优化到转化的APP全链路解决方案,这是谷歌在APP推广领域做的一个重要动作 。
2018年5月,谷歌将所有广告产品线整个成“谷歌广告”,为统一谷歌广告的整体形象,公司于2018年7月24日将所有产品线统一为一个品牌——谷歌广告,并启用了全新的品牌Logo。



二、谷歌广告系统的基本原理
事实上,今天互联网广告领域众多交易模式和重要机制,从某种意义上都是谷歌第一次大规模运用和定义的。
在谷歌之前,即便是主流的网络广告,也大多数以展示型、定价广告为主,即把线下广告简单搬到线上,尽管谷歌并非是“竞价排名”这一模式的发明者(发明者是Overture公司),但谷歌是第一个大规模地运用并以此掀起一场广告业的革命,以此为起点,技术成为广告的重要竞争力,广告从Big idea时代跨越到了Big data时代
很多人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广告的精准性是不断在进步的——搜索比门户先进,社交网络又比搜索先进.......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对于Facebook、微博、微信这一的社交媒体而言,它更多的获取的是用户从个人维度的长期兴趣和特征,但对当下用户的意图的刻画,社交媒体是非常弱的,实时的意图对广告效果而言非常关键,你搜手表代表你有极大概率要买手表,给你推手表广告就非常合适,而社交媒体很难根据你的性别、年龄地域、兴趣等各方面来计算你有多大概率要买手表.........
所以谷歌是一开始就站在了互联网广告精准性的最顶端,这也是谷歌目前和Facebook相比尽管用户时长并不占优,但广告收入依然高于Facebook的一个内在逻辑——没有比搜索更能准确表达一个人的真实意图。
作为顶级科技公司,在设计商业模式方面,谷歌不遗余力引进领域内最顶级的人才,2002年,谷歌董事长施密特邀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信息学院院长范里安加入谷歌出任首席经济学家,你可能会疑惑,当时还是一个不到200人的创业公司谷歌专门请一个经济学家做神马?
谷歌首席经济学家范里安Viran
事实上,这位杰出的经济学家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设计谷歌广告的拍卖机制,在加入谷歌之前,这位传奇经济学教授出版过《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一书,专门研究网络经济行为的影响,他入职谷歌之后,一方面推动谷歌全面向竞价广告转型,第二是开创性地推动了谷歌使用GSP(广义第二价格)作为竞价机制。
GSP是一种直观理解不符合常理的竞价机制——出价最高者赢得拍卖,但它只需要付出第二名出价的钱,比如阿迪出10块,耐克出价5块,那么阿迪赢得广告展示,但它只需要支付5块,这一机制看起来违反直觉,但它却是从博弈论的角度是一个极其理性的设计。
如今,包括百度在内的众多广告平台均采用这一机制,了解详情可以看一看我的另一篇文章——《从央视到谷歌:聊一聊竞价广告的机制设计》
谷歌还开创性地将CPC推广为主流的竞价方式,广告主只需要为点击进行出价,为此,谷歌倚仗自己的技术优势引入了“广告质量分”这一概念,质量分的统计维度包括广告的点击率、和关键词的广告性、落地页的质量、广告主历史表现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
广告能否胜出取决于出价和质量分两个因素,即如果广告质量差,即便出更高的价格,排名也可能排在最后,当然,这里涉及非常多的技术因素,比如要计算质量分其中就要知道点击率,那么在投放之前,点击率是无法知道的,就必须要对点击率进行预测,光点击率预测这一模块,就会有一个极其庞大的技术团队进行支撑,了解广告点击率预测的常识,参见我另一篇文章《机器知道你会点击广告——聊一聊广告CTR预估》
设计和完善广告系统是一件极其复杂的工程,从某种意义上谷歌的确是汇聚了“这个时代最聪明的头脑来研究如何让人更多地点击广告”,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小红书CTO郄小虎之前都是谷歌广告部门的成员,也正是这些顶尖人才持续地优化才使得该系统效率如此之高。
而据郄小虎称谷歌的综合点击高达3%-4%,而首页首位的点击率通常高达30%-40%,这是一个特别恐怖的数字。

三、谷歌对体验的设计
除了技术、数据上的领先优势,谷歌广告对用户体验的理解也非常深刻,很多优秀的广告设计机制都成为后续公司效仿的典范,广告系统是一个极其讲究平衡的复杂工程,它至少要照顾三方面的利益——广告主的利益、广告平台的利益、用户的利益,需要在这三方中形成微妙的平衡。
谷歌YouTube可跳过广告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细思极恐的YouTube可跳过广告》详细剖析了谷歌的这个设计——
首先它用跳过按钮解决了前5秒的用户到达问题、其次它增加了一种有效的直接来监测广告的优劣,再次它只为真实播放付费解决了广告主预算控制的问题,最后通过底层竞价机制优化了广告质量,这一设计极其精妙地解决了广告主利益、平台利益和用户的利益,真正做到了三赢。
类似的案例还很多,比如作为作为一个广告平台,谷歌当然不希望用户屏蔽广告,但事实上在谷歌的Chrome浏览器中,Adblock这类广告屏蔽插件畅通无阻,而Adblock如今已经累计收获了4000万的用户,那么谷歌为什么对这类广告屏蔽插件视而不见呢?
广告插件Adblock
谷歌的逻辑是,那些安装浏览器插件的用户本身就对广告不够感兴趣,相当于安装屏蔽插件这一行为本身为谷歌进行了一次人工受众的筛选,这反而能提升不进行筛选之前的广告效果。
谷歌“不作恶”的理念指导下,谷歌会在明显的位置标注出广告的标识,以便用户能明确识别广告,同时谷歌会有完善的负反馈机制,当你点击不再显示广告时,会明确弹出负反馈的原因——“内容不当”、“重复”、“不相关”供用户选择,同时也会明显告知谷歌是根据哪些信息对你投放的广告。
正是这些友好的细节让谷歌的广告产品能够很好地平衡广告主、用户和平台的利益。

四、谷歌广告面临的挑战
谷歌体量如此巨大的广告系统,必然会面临居多棘手的挑战,而面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也是谷歌广告系统成熟的过程。
比如对于谷歌而言一个棘手的问题是如何避免把一些品牌的贴片广告投放到一些暴力、种族主义、性暗示的视频前面,尽管广告主在投放时会选择视频类型,谷歌也会识别视频类型,然后面对每天播放高达10亿小时的YouTube,谷歌即便有业界领先的图片和视频机器学习算法,但也没办法做到100%准确。
在YouTube上,每分钟上传过程400小时的视频,每天有超过300万+的广告创意在投放,因此做到0失误极其困难,但谷歌在努力训练其极其识别视频中的微小差异,如在一段嘻哈舞中出现的一些反感词汇可能并不会让人反感,但出现在其他视频中则不一样。
同样,广告和隐私之间也总是存在关系,谷歌也面临着如何妥善处理用户隐私的问题,当谷歌向你推送相关广告的时候,它总是会根据你之前相关信息和行为来进行匹配,甚至谷歌在其广告解释条文中明确地告知广告是根据哪些信息进行推送的,随着政府和公众对隐私问题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谷歌也面临着如何在精准广告和保证隐私这二者之间取得平衡。

五、谷歌靠什么在移动时代笑傲群雄?
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个重要问题,是神马支撑着谷歌从PC时代跨越非连续走向移动时代?为什么同样是搜索巨头,百度则在移动时代则掉队了?
从PC到移动的转型过程中,伴随的信息结构的变迁,PC时代,互联网信息以网站的形式存在,以一个通用的HTTP协议可以自由访问,于是浏览器、搜索成为入口,谷歌牢固地掌握了这两个入口,而在移动时代,信息变成了一个个的孤岛,背后是不能互联互通的无数个APP,这时候搜索的重要性就下降了!
让谷歌在移动时代领先的重要因素是其超凡的远见——2006年收购了YouTube,2005年收购了安迪*鲁宾的安卓,如今,YouTube在谷歌强大的技术、资金和推荐算法的加持下已成为全球网民一个重要的娱乐入口,也是谷歌展示广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源源不断为谷歌贡献收入。
而安卓系统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当年只花5000万美金收购不到60人的安卓团队为谷歌巩固在移动时代的优势立下了汗马功劳,有了安卓这个开放的系统,除苹果之外的所有智能手机的默认搜索变成了谷歌,而为此安卓不需要付一分钱,要知道据Bernstein研究公司分析师预计,为了让所有售出的iPhone的默认搜索引擎设置成谷歌,谷歌每年要付给苹果30亿美金。
安卓的生态无疑给谷歌广告收入带来极其强劲的影响,谷歌Play商店成为安卓手机安装新APP的入口和默认选项,谷歌以此在自己的广告系统推出了UAC(通用应用程序系列广告),专门针对APP类广告进行了专门的全流程优化,和通常Adwords按点击进行计费不同,UAC支持按安装、使用、付费等多个维度优化应用广告。
UAC的优势在于它是谷歌专门针对APP类的应用推广方案,由于谷歌对安卓生态的数据有着天然的优势,结合相关工具和广告主自己的优化目标,通过机器学习自动地帮APP类客户找到合适的潜在客户,对应用开发者而言,如果要在安卓生态上推广,谷歌广告已然是极其重要的选项。
如今数字广告市场,APP类广告已占据重要的支出份额,而谷歌在这一领域依靠极具远见的产品策略而继续高歌猛进,相反,国内的百度则没有那么幸运,当年居BAT之首的百度在移动时代建树寥寥,在产品上止步不前,完全没有安卓、Chrome、谷歌Play等类似的护城河从而在新的竞争中掉队。
可能你会问为什么谷歌能做出这么多成功的产品而百度不能呢?或许你应该换一个问题——为什么谷歌做了那么多产品只成功了这么少?下图是谷歌失败产品的不完全统计。
以上就是对谷歌广告系统的一个极简综述,为帮助更多的中国APP走向海外,谷歌中国团队准备了一系列海外广告投放的方法、案例和工具,点击这里填写信息可获取谷歌官方的第一手资料,了解APP出海的全方位信息。

编辑:何林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331755044784408

659#
发表于 2019-1-25 19:08: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美国新闻网站Buzzfeed计划裁员 15%
原标题:数字媒体寒冬不退 BuzzFeed宣布裁员15%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24日上午消息,据彭博社报道,在广告市场的巨大压力下,又一数字媒体网站——BuzzFeed——宣布裁员15%,大约250个岗位受影响。
  除了BuzzFeed以外,诸多媒体也在裁员。Verizon Communications在周三时候称,公司拟削减7%的数字媒体业务。Gannett也一直在削减记者人数。  与此同时,BuzzFeed首席执行官乔纳·帕瑞迪(Jonah Peretti)在给员工的备忘录中说:“公司一直在研究数字平台不断发展的经济因素。我们现在明白要在哪里巩固我们的团队,专注切实有用的内容,并实现合理的成本结构。”
  作为数字媒体的先驱,BuzzFeed一直被认为是新闻行业在后印刷时代继续发展的新途径。但是,帕瑞迪在备忘录中强调,仅靠增长不足以保证成功。
  “公司正在进行重组,以减少成本并改善运营模式,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公司不断发展,把命运掌控在自己手中,并且不再依赖融资,”帕瑞迪说,“在数字媒体经济不断发展的未来,这些改变将有助于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帕瑞迪还承诺,将在未来几天内分享更多公司未来的计划。他说:“虽然我相信这是十分正确的商业决策,但我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决策令人难过。”
编辑:何林
http://tech.sina.com.cn/i/2019-01-24/doc-ihrfqzka0550754.shtml

660#
发表于 2019-1-27 22:23: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10年前有哪些国内外报纸尝试“全媒体”传播,今天看来过时没有?[color=rgba(0, 0, 0, 0.298)]原创: [color=rgba(0, 0, 0, 0.298)]宋嘉问 [url=]多元之美[/url] [color=rgba(0, 0, 0, 0.298)]今天

纵观媒体传播格局,报纸阅读深刻影响了大众,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塑造了他们的阅读习惯。大约10年之前,国内外纸媒是如何探索“全媒体”模式?这里有一份不是标准答案的答案。


请拍砖下文。




新媒体时代下的报刊阅读——以《重庆时报》和《华西都市报》为例
我一直坚信,每一次重大的科技变革必将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极大改变。就拿传媒行业来说吧,报纸、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移动端等媒体的生成都与其背后强大的技术支撑密不可分。

美国苹果公司于今年早期推出了平板电脑——ipad,据相关信息介绍: iPad是一款苹果公司于2010年1月27日发表的平板电脑,定位介于苹果的智能手机iPhone和笔记本电脑产品(MacBook、MacBook Pro与MacBook Air)之间,提供浏览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观看电子书、播放音频或视频等功能。

这又是信息技术的一次革新,既然有了技术作为先导,那么对于此项技术如何运用于传媒行业也是很值得考量的。好在国内很多媒体都已经在运用ipad,打造别具风格的阅读平台,部分传统媒体也积极跟进,相继推出了自己的ipad版。比如重庆的《重庆时报》和四川的《华西都市报》。

2010年11月11日,《重庆时报》在西部媒体行业中率先推出了自己的ipad版,无独有偶,一个多月过后,也就是2010年12月14日,号称中国第一家都市报的《华西都市报》也推出了ipad版,这两家西部平面媒体先后给读者打造了一个全新的阅读空间。

乔格·谢蒙特(Jorge Schement)指出信息社会有六个显著的特征,其中第六点提到了“广泛扩散的信息技术”。 ipad版报纸——这种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传媒实践与创新又促使新媒介的产生。

“新媒介/新媒体”(new media)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名词。报纸网络化、数字化已不足为奇,看手机报也已经成为今天人们的阅读习惯,而ipad版报纸正方兴未艾,渐渐走近人们的生活。因为就目前环境而言,报纸所承载的信息的权威性是最高的,报纸的阅读引入新的数字技术,进一步说,在ipad这一新媒体的实践平台上,人们也应该对以报纸为代表的印刷媒体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同时,新媒体还有六个明显的特点:互动性、共享性、海量性/丰富性、清晰化、多媒体化/复合化、个性化。

以上六个特点,也是打造ipad版报纸的《重庆时报》和《华西都市报》都考虑到的。比如,在个性化方面,《华西都市报》为配合用户的阅读习惯,特别完善了浏览方式,同时设计了重力感应和手控翻页,就像浏览手机图片一样,只需要横向滑动屏幕,便可实现快速翻页,快速翻动至要闻、财经、文娱、国内、国际等新闻版面,简单方便并且“横看竖看一个样”。这就是充分满足了读者的个性化需求。现在很多机构都在推行“无纸化”办公模式,对于喜欢读报的办公一族来说,ipad版的报纸阅读模式给他们开辟了新鲜刺激的阅读视野,尤其迎合了现代都市人的快节奏生活和追求时尚潮流的心理。

两家媒体的ipad版报纸也让读者和好友可通过屏幕上的E-mail邮箱实现信息共享,具有互动性。另外,看纸质报纸时,往往碍于印刷原因,图片色彩常常会失真,产生不出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也感受不到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在阅读时候产生的视听快感。而ipad版报纸的诞生,这些缺陷自然迎刃而解了。再者,ipad版报纸极具信息集纳性,信息的更新与报纸的电子版同步。

曾经有未来学家们预测,会有大量生产的便携式视频显示终端,带有可折叠的屏幕,一本书大小,其中不仅包括明天的报纸内容,还有所有其他来源的信息。庆幸的是,这一预言在今天终于实现。ipad本身也以轻便著称,易于携带,而且十分环保,更迎合了当下提倡“低碳”的主题。

威尔逊·迪扎德(Wilson Dizard)在其《未来的信息时代》一书中就谈到“我们现在仅仅处于信息时代的第一个阶段”。当然,这个时代距他发表这一言论时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是,以人类历史长河的时光维度来关照现今的信息社会,其实,我们都还处在进化中,今天的任何发展与进步,在明天即成为历史。

不过,这个时代每天不断变革的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冲击和享受,真的让人生发“这是个伟大的时代”之感。(这部分内容来源于2010年12月,博联社博客,宋嘉问



国外报业媒体“全媒体”发展

当下,世界主流报纸在“全媒体”发展模式上做得有声有色,最明显的特点的就是视频新闻的打造,视频新闻通过网站进行传播这是新媒体的形式,也是走向“全媒体”的必然之路。


《纽约时报》网站的主页左上方位置有一个栏目,明显标注“VIDEO”,并提供视频新闻的网页链接,一点击即可进入其视频网页,其视频涵盖“Politics、Opinion、Business、Travel、Technology、Science、Environment、Arts、Health”等领域,每个视频节目播放窗口下面都会标注新闻标题和视频作者姓名,每段视频的持续时间不会太长,有的视频才一分半钟,有的是几分钟,有的是十几分钟等,内容很紧凑,信息量也很充足,不同于电视新闻,这样的报业媒体新闻视频更符合报纸的信息采集特点。


《华尔街日报》网站主页上的“Most Popular Video”栏目,其页面设计类似于《纽约时报》的视频新闻网页,里面的视频节目内容很丰富,有十七个大类,每个大类下面又细分若干种节目,比如“News”这个大类,下面又分为“Page One、Politics、Campaign 2012、World、The Middle East、Asia Today”这六个子类。同样的,英国的《金融时报》和《卫报》都有“Video”栏目,内容涵盖面广阔。


对于欧美主流报业媒体进行“全媒体”模式的运营分析,这里只是概述一二,不做穷尽式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见它们在“全媒体”理念之下其业务拓展和资讯传播方式具有共通之处,那就是视频新闻的生产,这种模式对我国很多报业媒体打造“全媒体集群”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这部分内容来源:《南方都市报》“全媒体集群”发展研究,2012年,宋嘉问


编辑:何林

https://mp.weixin.qq.com/s/W2ODf0MjmqLax2BVB3i8kg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