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651#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4 18:19: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400)
作者:周俊生
难上加难 nánshàng-jiā'nán

2019年10月14日《光明日报》第8版刊登报道《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或予〈诗经〉新释义》,其中有一段文字写道:“对于想要追本溯源,还原历史面貌的学者来说,要有条不紊地从里面寻出几条线索,试图把真相一点一点地串联起来,已经是件大海捞针的难事。由于秦朝一场无情的大火,更使得考据的难度难上加难。”文中“难上加难”一语的使用有问题。
“难上加难”意为已经很困难了,又出现了新的困难,形容十分困难。这个词语可以形容人所从事的各种工作或展开的各种事情。上引文中的“难上加难”,其使用对象是“难度”,但“难度”指的是困难的程度,它并不是某件工作、某件事情本身,因此“难上加难”是不能适用的。
一般地说,可以把“难上加难”改为“变本加厉”之类的话语。“变本加厉”的意思是变得比原来更加严重,它可以和“难度”搭配,因此合用。但就这个句子来说,如果把“难度”和它前面的“的”删去,让“考据”和“难上加难”直接搭配,“难上加难”的使用就没有问题了。



编辑:董莉

652#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5 18:54: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401)
作者:周俊生
良民 liángmín 莅临 lìlín

2019年10月14日《长沙晚报》第11版刊登文章《一路芬芳》。文中写道:“我等一介良民,来长沙几年,从未叨扰警察,也未接到莅临派出所的请柬。”句中“良民”和“莅临”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良民”。“良民”是个旧词,在我国近古时期,以出身是否清白为依据将百姓分为良民贱民两种身价,士农工商为良民,倡优、奴婢、乞丐等为贱民。在我国现代被日本侵占时期,占领者对慑于其淫威而不敢反抗的我国百姓颁发良民证,持证者被称为“良民”。由此可见,“良民”是一个带有明显的旧时代特征的词,在今天的汉语环境中,使用这个词会给读者带来不适的感觉。引语所出全文说的是现在发生的事情,作者称自己为“良民”,不合这个词所蕴含的感情色彩。
再看“莅临”。“莅临”的意思是来到,来临。这是一个敬词,一般用于领导、贵宾等地位高、可尊敬的人,句中将其用于自身,这是不合适的。
“良民”可改为“平民”。至于“莅临”,一般可改为“去”之类的词,但这里把这个词删去更好,然后宜在“接到”后加一个时态助词“过”。



编辑:董莉

653#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6 14:07: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402)
作者:周俊生
股民 gǔmín

    2019年10月16日《陕西日报》第4版刊登报道《让村民分享集体经济的红利》,其中写道:“梅庄村将政府投入的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等全部进行整合,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统一使用,并将村经营性资产、资源、资金全部折股量化到所有股民,有效盘活了资源、夯实了集体经济发展基础。”句中“股民”一词使用有误。
    “股民”,指的是在股票市场上从事股票交易的个人投资者、句中说的是作为股份制企业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权利拥有者,“股民”的词义与此不合。
    可以把“股民”改为“股东”。“股东”和“股民”的区别是,前者是针对股份制企业的所有者的立场作出的称呼,后者是针对股票市场上交易者的立场作出的称呼。句中说的正是一个股份制企业的情况,因此应该用“股东”而不能用“股民”。



编辑:董莉

654#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6 22:20: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西安一辆越野车闹市区撞倒22岁辅警后拖行致其身亡


10月16日中午12时许,西安曲江新区新开门东路环岛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正在执勤的22岁交通辅警徐某瑞被一辆白色越野车撞倒后拖行,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上游新闻记者(报料微信号:shangyounews)在事发现场看到,环岛旁的地面上还存有血迹,保洁员正在清理。
▲事故现场。图片来自网络
目击者告诉记者,事发时,白色越野车车速太快,不但撞了交警,还撞了一辆由此经过的轿车。由于事发太快,没人知道事发原因,直到白色越野车撞上路中央的环岛花坛才停下来。
下午,西安交警发布警情通报称,16日12时许,夏某辉驾驶陕A9K**号牌越野车沿新开门南路由东向西行驶至新开门转盘东口时,将正在此处执勤的辅警徐某瑞撞倒,拖行后,又与转盘内行驶的陕A牌照小型轿车相撞。辅警徐某瑞严重受伤,后经医院抢救无效,不幸因公殉职。
▲警方通报。
徐某瑞,男,22岁,共青团员,2018年6月起在交警曲江大队工作。
西安交警一名工作人员告诉上游新闻记者,警方正以交通肇事展开调查。目前,肇事车辆司机已被警方控制,该案正在进一步调查之中。

上游新闻记者 贾晨

错误:






编辑:董莉




655#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7 16:45: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403)
作者:周俊生
紧密 jǐnmì

2019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第6版刊登文章《做科技交流的倡导者实践者》。文中写道:“世界发展受益于科技进步,人类命运因科技合作而更加紧密。”句中“紧密”一词使用有误。
“紧密”的意思是十分密切,不可分割,如“紧密团结”;也可以指多而连续不断,如“枪声紧密”“雨点紧密”。句中用的是前一个意思。但当“紧密”这样用的时候,它的行为主体一般都是人与人、人与集体的关系等,其特征表现为行为主体通常是群体性对象或是集合概念。句中的“紧密”用于“人类命运”,但“人类命运”是一个抽象概念,既不是群体性对象,也没有集合概念的特性,因此不能适用。
作者说的“人类命运”,可以理解为“因科技合作”而表现出共同性,趋于一致。根据这样的理解,可以把“更加紧密”改为“更有一致性”“更有趋同性”之类的话语。
要看到的是,作者之所以会使用“紧密”这个词,是因为句中有“科技合作”的说法,而“科技合作”是可以和“紧密”搭配的。但是,“科技合作”在句中只是介词“因”的宾语,它不能和“紧密”构成主谓关系。作者在写作中受“科技合作”的影响而出现了思维移位,这是要注意避免的。



编辑:董莉

656#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8 22:28: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404)
作者:周俊生
提要 tíyào
2019年10月18日《新华日报》第20版刊登报道《读书需精选、解言、明意、辨理》。文中写道:“李国庆想做的一件事是——精简书里的提要,让用户在45分钟内便能听完一本书里的‘精华’。”句中“提要”一词使用有误。
“提要”是个兼类词,作动词理解指的是从全书或全文中提取出要点,作名词理解指的是提取出来的要点。句中的“提要”用作名词用,做了“精简”的宾语,即“提要”是“精简”的指向对象。但是,“提要”本是从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中通过“精简”等手段归纳总结出来的,对其再作“提要”,虽然在理论上有这种可能,但事实上很少有这种情况发生,这也不应该是句中的“李国庆”真的想要做的事情。实际上“提要”已经是完成“精简”这一行动后得到的结果,它不是“精简”的对象,因此“提要”一词的使用不准确。
就常识而论,对于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来说,能够被“精简”的应该是它的全部存在的文字,而不是它的要点。因此,应当把“提要”败为“内容”。
其实,就这句话来说,更可能的情况是作者把本应分开说的两句话合在一起说了,以至出现了文意的杂糅。比如,如果把“精简书里的提要”改为“对全书进行总结、归纳、精简,提取出书里的要点”之类的话语,文意也就通顺了。




编辑:董莉

657#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9 21:15: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405)
作者:周俊生
日后 rìhòu

2019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第6版刊登文章《见证中国考古学的转型》。文中写道:“二里头遗址的田野考古工作起步于1959年,60年中的前40年(1959—1998年),建立起了以陶器为中心的文化分期框架,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的演变序列得到普遍认可。这是日后一切深入研究的基础。”其中的“日后 ”用得有问题。
“日后”意为将来,以后。“日后”是一个描写时间的词,但它所说的时间一般是以作者叙述的时候为起点,因此它通常用于作者对还没有成为现实的事态的描写。句中的“日后”,指的是“60年中的前40年(1959—1998年)”之后的时间,而不是以作者今天叙述的时间为起点,作者所说“一切深入研究”在作者作出这段叙述时已经成为真实出现的事情,因此“日后”不能适用。
可以把“日后”改为“以后”或“后来”,改为“后续”也可以,但这个词表达的意思与原意稍有不一样。



编辑:董莉

658#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9 22:04: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董莉

659#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0 23:57: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406)
作者:周俊生
德性 dé·xing
2019年10月20日《光明日报》第3版刊登报道《女排精神为何历久弥新》,报道了北京举办“新时代的中国女排精神高端论坛”的消息。报道引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宇文利的话说:“女排精神是规律、趋势、理性的结合,是在爱国主义这一伟大精神的支撑和召唤下,以‘参与、理解、友谊、团结’等德性范畴为支撑的价值系统。”句中“德性”一词用得不正确。
“德性”,原是北方方言中的一个口语词,是讥讽人的话,表示看不起对方的仪容、举止、行为、作风等。在北方方言中,这个意思原来写作“德行”,在进入普通话后,又衍生出了“德性”的写法,但意思没有变化,都是用来表示言说者对对方的一种蔑视态度的。句中使用“德性”,是想说“女排精神”在道德和品行方面有值得肯定之处,但因为“德性”的词义与此不合,是不可能起到言说者要表示的对“女排精神”肯定的作用的。
在现代汉语中,“德性”还有另一种写法,即写为“德行”。“德行”还可以读为déxíng,但读为déxíng的“德行”与读为dé·xing的“德行”是两个词,前者意为人所具有的道德品行,后者是一个讥讽语,并衍化出“德性”的写法。而当写作“德性”的时候,它只能读为dé·xing,与另一个读为dé·xing的“德行”构成同义异形词,而“德性”本身则不能像“德行”那样可以是两个同形异义词,通过读音上的细微差别来表达出不同的意思。
因此,句中的“德性”必须改为“德行”,当然是改为读déxíng的“德行”。指出读音上的这个区别,是有其必要的,在目前的融媒体时代,很多报纸办起了有声版,如果引语所出全文成为有声读物,就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德性”使用的错误了,因为这里需要读成déxíng,而“德性”不能这样读。



编辑:董莉

660#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2 10:18: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奖作品事实“打架”,很多记者也犯类似错误

信息网络化后,
记者编辑获取资料途径多,
如何不吃“别人嚼过的馍”,
避免“掉进别人的坑”,
考验是否认真践行“四力”!
继续通过评议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看看一名记者该如何正确用材料。作品信息来源中国记协网公示的参评作品材料。


作品信息
拟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作品体裁:广播专题
作品题目:血色赤诚祭英魂——记全国最美退役军人王启荣
刊播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台
报送单位:广西记协
【评议】新闻事实不符
作品报道写“从此,开启了他38年的守陵生涯”,还写“许多曾经跟他一起工作的守陵员都耐不住寂寞,先后调走。而他,一呆就是38”。
实际上,主人公从1980年到守墓,没有一直呆在陵园达38年,中间被调到民政厅工作两年多时间。
根据中国军网20181130日转载来源《解放军报》报道《最美退役军人王启荣:守陵人用半生践行诺言》。该报道写:“从山脚走上山顶陵园广场的这条路,王启荣已经走了36年。
新华网《王启荣:守护烈士英魂36年的赤诚老兵》和《中国退役军人》杂志《王启荣:烈士英魂守护人》等稿件都“36”的表述,同时也报道了主人公被抽调的事实。
这个统计数据是符合新闻事实的,而参评作品说的“38”不符合真实性,涉嫌媒体记者人为拔高事迹。
该参评作品也写“1986年,他也曾经有机会离开这里。不过,三年时间不到,他又回来了”。这另一方面说明作品本身报道的新闻事实已经前后矛盾,但作者和评委都没识别出来。依据评选办法,作品不该获奖。
“38”表述可能源自通稿材料

写主人公一呆就是38年的媒体,还有不少。
中国文明网刊发来源广西文明网信息《坚守边境陵园38载守英魂》。该信息反映主人公事迹写这条守陵路,王启荣整整走了38”。信息还写“198610月,王启荣也曾被调到自治区民政厅工作,可他牵挂着陵园的一切,工作不到3年,就毅然放弃城市生活,回到了那坡县烈士陵园”。
《人民日报》2019021307版刊发报社记者采写的报道《王启荣 三十八载守护英魂(最美退役军人)》。该报道也写这条守陵路,王启荣整整走了38”,同样还写“198610月,王启荣被调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工作,可他牵挂着陵园的一切,到南宁工作不到3年,他毅然放弃城市生活,回到了那坡县烈士陵园”。
而《中国退役军人》杂志有作者似乎也对此这个“38”的数据不认同。
退役军人事务部网站20190520日转载来源《中国退役军人》杂志文章《王启荣:烈士英魂守护人》,则写这条守陵路,王启荣整整走了36”“一呆就是36”,同时也报道了主人公被抽调的事实。
经过比对发现,较早表述“38”的,来自当地的“通稿”材料。
新华网2018712日刊发来源那坡县委宣传部文章《一句承诺坚守边境陵园38——记原那坡县烈士陵园园长王启荣》(编注:该稿件网页暂时打不开,但可检索题目,使用百度快照功能可见文章)。
该文章写有“这条守陵路,王启荣整整走了38”“198610 ,王启荣也曾被调到自治区民政厅工作,可他牵挂着陵园的一切,工作不到3年,就回到了那坡县烈士陵园”。
这说明,包括《人民日报》等媒体在内刊发的署名稿件,记者可能选用了来自当地宣传部门提供的主人公事迹材料。
类似参评新闻奖作品出现事实“打架”的作品还有:
内容“打架”暴露“四力”不足
该参评作品个别段落还涉嫌“洗稿”。如作品段落写“12月的南国,暖阳透过轻雾洒下,广西那坡烈士陵园里,松柏静谧,落叶无声。
新华网2018712日刊发来源那坡县委宣传部文章《一句承诺坚守边境陵园38——记原那坡县烈士陵园园长王启荣》文章写“松柏静谧,誓言无声,选择就意味着承担”。
不管是参评作品的单位,还是其他刊播类似稿件的媒体,出现“38”与稿件内“不到3”的新闻事实相互矛盾的现象。这说明了,当前一部分媒体的记者编辑“四力”不足。
有材料吗?
有电子版吗?
有通稿吗?
网上有吗?
……
在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后,当前一部分媒体的新闻从业者,采访不靠脚、不靠嘴、不靠眼,光靠“材料”“通稿”“电子版”
有的走马观花走一走、问一问、拍一拍,回头也要问当地“电子版”“网络版”,最后拼拼凑凑成稿刊播。有的,根据采写贡献率大小,给通讯员署个名;有的,将通讯员提供的材料,修修改改、洗洗拼拼,加工成原创稿。
看着大量同质化的新闻报道,一些学子以为,当记者也挺轻松。
这是目前尚无有效监管的领域。不过,这些记者编辑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通过什么部门、什么渠道获取的材料,都是二手资料。
记者编辑刊播稿件前,需要履行再次核实义务,特别是材料有矛盾的部分,更是要进一步去求证。不能因为来源于所谓的官方,就可以“免检”过关。一般除了法律文书、规范性文件外,对掌握的信息、材料,都要再审核,保持记者怀疑、思考的态度。
目前,参评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广播类、电视类的音视频作品,有很大一部分作品没有按照评选办法规定公示文稿。这样一来,不知有多少作品可能存在类似情形?
这些拟获奖作品,将来被院校新闻专业学子拿去学习、赏析,教师又该如何回答学子疑问?
作者:老总签发单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uDpxIGYif_2DGQaQH-3ZQ
编辑:宋婷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