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工智能与新闻业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641#
 楼主| 发表于 2023-3-23 22:27: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张铭麟


642#
 楼主| 发表于 2023-3-23 22:33: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上新 | 人民日报AI主播“上岗”,有何不一样

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联合业界前沿团队推出的AI数字主播“任小融”正式“上岗”,通过一个自我介绍视频和一个互动H5与网友见面。任小融“上岗”3小时内,相关话题#人民日报AI虚拟主播#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话题阅读量7000多万,获得广泛关注,近百万网友在互动H5内与AI主播对话聊天。近年来,各媒体都曾陆续发布各自的AI虚拟主播。人民日报新媒体的“任小融”,有何不一样?
AI“新员工”,随时随地工作只是基本功

任小融这位“新员工”,在业务能力上,与真人主播有什么不一样?在AI数字主播的开发阶段,主创团队就利用大量真人主播新闻播报素材,对AI人物的声音、唇形、表情、动作、情感等特征进行了联合训练,通过AI深度学习技术以及人工引导优化,确保文本内容与播报呈现在最大程度上保持自然一致,以追求模拟真人主播的视听效果。虽然任小融的“播报经验”仍然十分有限,但她的播报效果已经让不少网友眼前一亮。部分网友表示,虽然播报的音色和节奏感仍有提升空间,但任小融已经有了“足以乱真”的既视感。

对比真人主播而言,“任小融”的播报效率有了一定提升。这位AI数字主播无需熟悉稿件,只需给到一份文本,即可无延迟输出视频流。其声纹可以快速自由替换,播报语音速度均可调整,还有多个地方方言、外语语种声音可以使用,可满足丰富立体的表达需要。

随时随地工作只是“基本功”。无需搭建专业演播室,只需制作虚拟演播厅,AI数字主播即可以在其中进行播报、访谈、连线。因此,任小融既可以出现在新闻现场,与白天、黑夜的室内外环境匹配融合,也可以穿梭于动态的新闻场景中,还可以便捷适配横屏、竖屏等各种拍摄需要。


点击图片与AI数字主播“任小融”对话

交互设计,与AI数字主播“面对面”聊天

有网友注意到,人民日报AI数字主播任小融的首次“上岗”,并非出现于普通的新闻播报栏目,而是呈现在一个充满交互设计的H5产品中。

3月12日,在任小融的自我介绍视频上线时,一则互动H5“人民日报AI主播任小融,和你说两会”同步推出。H5呈现为一个简明的聊天界面。与近期网络上热门的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生成内容)产品不同的是,任小融的聊天不只有文字,还有实时的虚拟人物播报。用户仿佛正在与一位健谈的主播面对面聊天。在自我介绍和相互打招呼之后,任小融会根据用户行为数据为用户推介可能感兴趣的两会关键词,并根据用户的选择和喜好进行相对应的口播。由于任小融的播报内容生成于主创团队搭建的两会新闻数据库,用户多次点击同一个关键词,可能会随机获得不同的播报内容。假如任小融为用户推荐的关键词不符合用户预期,用户还可以要求“换一批”,让任小融再次尝试,直到更准确地满足需求,播报对应新闻。

这正是人民日报新媒体对AI主播运用方向的全新探索。AI主播并不用以简单地重现或者替代真人主播,而是发挥其由算力驱动、能够不知疲惫地进行多线程播报的优势,使得用户可以实时看到个性化定制的新闻播报,“千人一面”变成“千人千面”。
这些个性化播报不但可以在大量新闻内容中准确选取用户感兴趣的特定内容,直达需求,还可以通过“聊天”“对话”的社交化语态亲切呈现,使得新闻传播更加有效。例如,家中有儿童、对学生教育感兴趣的用户可能收到任小融的侃侃而谈:“近几年来,小融周围的‘小不点’越来越多了,他们的出生、成长寄托着家庭和社会的希望。政府工作报告里指出,过去5年,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学生人均经费投入大幅增加……”

此时,任小融不仅仅是承担两会权威发布任务的虚拟主播,还成为了每位网友的专属播报小助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AI主播可以激活主流新闻行业的“长尾”,更好满足海量用户对新闻播报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AI数字主播是否会取代人工

任小融的“上岗”引发了网友热议。一些网友提问:AI数字主播是否会取代人工?AI数字主播对新闻行业,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包括AI主播在内的智能化工具,仍然只是新闻工作者的辅助。一方面,AI主播可以承担新闻工作中的一些简单重复性劳动,提升新闻生产效率,让新闻工作者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更富情感和创意的工作中。另一方面,AI主播的工作是在新闻工作者的指引下开展的。任小融的播报素材全部源于人民日报新媒体经过规范流程生产的新闻内容,通过相应算法实现自动化播报,因此确保了内容的权威、真实和准确。

从现有的各类AI数字主播看,新闻工作者的容貌、动作、声音、神态,AI主播能够学习得惟妙惟肖;但新闻人的见识、判断、创意、情感等核心能力,还远不是AI主播所能取代的。

近年来,人民日报新媒体将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运用于新闻传播业务中,陆续有“主流算法”、智能编辑部等重要探索,而AI数字主播是又一次创新尝试。围绕智能生产和精准传播,如何让AI更好服务于主流价值传播,未来还有更多看点。(本文作者系人民日报新媒体统筹策划室编辑)

来源:中国记协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8NQ9XVGwglDMtcsNFLitJQ

编辑:张铭麟

643#
 楼主| 发表于 2023-3-23 22:35: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谷歌宣布推出AI聊天机器人Bard对抗ChatGPT 将在几周内向公众开放

2月7日消息,美国当地时间周一,谷歌宣布将推出名为Bard的AI聊天机器人,与当前流行的ChatGPT展开直接竞争。谷歌将首先向“值得信赖的测试人员”开放Bard,然后在未来几周向公众开放。

Bard由谷歌的大型语言模型LaMDA(即对话应用语言模型)支持,该服务能在获得简单提示的情况下生成详细答案,比如午餐做什么。上周有媒体报道称,谷歌正在员工中测试Bard的部分功能,这是其应对流行聊天机器人ChatGPT“红色代码”计划的一部分。Bard的功能包括名为“Apprentice Bard”的聊天机器人,以及可以以问答形式使用的新搜索桌面设计。

谷歌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写道:“很快,你就会在搜索中看到AI支持的功能,它可以将复杂的信息和多个视角的信息提炼成易于理解的格式,这样你就可以迅速了解全部知识,并从网络上学到更多。”谷歌给出了一个使用Bard来简化复杂主题的例子,比如向9岁的孩子解释美国宇航局(NASA)James Webb(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新发现。

这些产品测试是在最近的一次全体员工会议之后进行的,鉴于ChatGPT突然爆火,员工们对谷歌在AI领域是否能保住竞争优势表示担忧。ChatGPT由AI研发公司OpenAI于去年11月份推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微软的支持。

据悉,谷歌人工智能部门首席执行官杰夫·迪恩(Jeff Dean)当时告诉员工,该技术在提供错误信息方面存在更大的“声誉风险”,因此“比小型初创公司更为保守”。然而,他和皮查伊都表示,谷歌可能会在今年某个时候向公众推出类似的产品。

谷歌的主营业务依然是网络搜索,该公司长期以来始终将自己视为AI领域的先驱。谷歌强调,该公司将需要对AI技术进行更严格的测试,并表示:“我们将把外部反馈与我们自己的内部测试结合起来,以确保Bard的回应在质量、安全和真实性方面达到更高的标准。我们很高兴这一阶段的测试能够帮助我们继续学习并提高Bard的质量和速度。”

LaMDA曾在去年5月份引起争议,当时谷歌的一名软件工程师公开宣称该模型拥有类似人的“感知能力”。谷歌发言人表示,Bard的早期测试人员来自公司外部不同地域的人群,他们将帮助谷歌改进并了解普通用户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使用AI服务。该公司在博客文章中表示,Bard将首先向“可信的测试人员”开放,然后才会向更广泛的公众提供。

除了发布Bard,谷歌还允许开发者利用其语言模型来创建自己的AI聊天程序。皮查伊表示,该公司将于下个月开始向公司、开发者和创作者开放其生成语言API。他在博客中写:“除了我们自己的产品外,我们认为重要的是,通过构建我们最好的模型,让其他人能够轻松、安全、可扩展地从这些进步中受益。”

在上周的财报电话会议上,皮查伊大肆宣扬了该公司发布的大型语言模型。他补充说,用户很快就能将语言模型“作为搜索的伴侣”。

上周,谷歌还宣布与AI初创公司Anthropic合作,后者正在测试自己的聊天机器人,以与ChatGPT竞争。据知情人士透露,谷歌还向这家初创公司投资了近4亿美元,这笔交易使谷歌获得Anthropic的部分股份,但不要求后者将资金用于从谷歌购买云计算服务。

谷歌是开发和测试新型AI聊天机器人的众多公司之一,这些程序几乎可以谈论任何话题。经过十多年的研究, 谷歌、OpenAI和Meta等公司的聊天机器人代表了计算机软件构建、使用和操作方式的巨大变化。他们准备重塑谷歌和微软必应等互联网搜索引擎、Alexa和Siri等语音数字助手以及Gmail和Outlook等电子邮件程序。

但这项技术依然存在缺陷。由于聊天机器人通过分析发布在互联网上的大量文本来学习经验,它们无法区分事实和虚构内容,并且可能生成对女性和有色人种有偏见的文本。谷歌始终不愿向公众发布这类技术,因为高管们担心,如果AI创造了有偏见或有害的声明,公司的声誉可能会受到更大打击。

然而,当ChatGPT首次亮相并获得数百万用户青睐时,谷歌的谨慎开始侵蚀其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创新者的优势壁垒。但谷歌正在努力追赶,甚至邀请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在几次会议上审查其产品路线图,并建立了更快速的审批流程。

据悉,谷歌计划今年发布20多款AI产品和功能。该公司表示,AI搜索引擎功能很快就会推出,它将尝试提取复杂的信息和多种视角,为用户提供更多类似人类对话的体验。该公司还计划通过合作伙伴传播其基础AI技术,以便他们能够构建各种新的应用程序。

像ChatGPT和LaMDA这样的聊天机器人的操作成本比普通软件更高。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在最近的一条推文中表示,人们在ChatGPT上聊天时,每次都要花费该公司几美分。考虑到有数百万人在使用这项服务,这对该公司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成本。

谷歌表示,Bard将是LaMDA的“轻量级”版本,使该公司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提供该技术。(小小)

来源: 网易科技报道
链接:https://www.163.com/tech/article/HSV3UJMM00097U7R.html

编辑:张铭麟

644#
 楼主| 发表于 2023-3-23 22:37: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张铭麟

645#
 楼主| 发表于 2023-3-24 18:03: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ChatGPT能成影视领域新赛道吗?

主编温静导读:ChatGPT这股浪潮在影视领域涌起,不禁引发我们思考,ChatGPT能成为影视领域新的增长点吗?影视领域布局ChatGPT又将面临哪些挑战?

图片来源:传媒内参(CMNC)

文/刘松林

“今年以来ChatGPT的进展,使我更加确信接下来AI技术与内容创作的结合即将进入实质阶段,并将为影视⾏业带来重大变化。”日前,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的内部公开信引发行业热议。

日前,无论是爱奇艺、华策影视、光线传媒等纷纷宣布接入“文心一言”,还是奥斯卡最佳影片《瞬息全宇宙》、动画短片《犬与少年》、动画电影《去你的岛》等作品中的AI运用,或是AIGC带动影视板块走强,ChatGPT的大火让影视行业开始重新审视AIGC的价值。


ChatGPT这股浪潮在影视领域涌起,不禁引发我们思考,ChatGPT能成为影视领域新的增长点吗?影视领域布局ChatGPT又将面临哪些挑战?

ChatGPT旋风已至  影视行业抢占新赛道

ChatGPT仍是较为虚幻的概念,若能出现具体可感的成果,需要具体的内容载体,基于影视行业离大众较近的属性,该行业诸多产品正成为AIGC技术实验的首要对象之一。

ChatGPT概念的大火,旋风已经刮到了影视行业。比如,在平台层面,爱奇艺将与百度一起探索AIGC在长视频行业的应用场景,包括提高内容生产效率、内容分发和推广等方面;在音视频创作领域,芒果超媒将积极探索基于新型人工智能的AIGC类技术应用所带来的各种新机遇。

近年来,影视公司通过设立投资公司或与专业投资机构、互联网公司合作等手段延伸产业链。以新技术为行业赋能,影视公司试图以高质量项目吸引更多资本青睐,多家影视公司也加速抢占ChatGPT新赛道。

影视公司层面,华策影视已开通了ChatGPT的使用权限,并在日常工作中鼓励员工使用;光线传媒将尝试AI(人工智能)技术与内容创作结合,率先应用ChatGPT和文心一言;


万达电影正在密切关注AI在影视制作、游戏开发等领域的应用,持续探索技术发展与公司业务的融合;中文在线已与百度接入“文心一言”达成合作意向,后续公司将把百度领先的智能对话技术成果应用在文字创作领域、虚拟人实时对话、IP元宇宙空间、教育业务以及其他AIGC技术的应用场景。

正如爱奇艺副总裁徐勇明认为,AIGC(人工智能创作内容)和ChatGPT的技术是单点突破,但能产生很大的价值,未来元宇宙的构建,离不开AIGC在内容方面的帮助。影视公司具备丰富的优质内容IP,抢占新的赛道,正为影视行业内容生产实现了新的赋能。

比如,2023 年第95 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瞬息全宇宙》部分特效场景由AI 视频剪辑工具Runway 实现,Netflix 首支AIGC 动画短片《犬与少年》已可实现精良效果,动画电影《去你的岛》的制作将有大量AI技术深度参与。

从实验到实质阶段  “钱”途仍漫漫

影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耦合度相对较高,以IP内容为驱动力,影视行业理应以跨界思维为内核,加速与新技术、新产业融合嫁接,培养更多的商业模式,AIGC对于影视制作等相关内容创意生产行业的诸多价值有望加快显现。

降本增效。随着AIGC 加速迭代,视觉特效部分人工环节有望被AIGC 取代。内容制作方有望受益于AIGC的降本增效作用,院线及平台方有望受益于内容体量及丰富度的扩充,AIGC技术在从内容生产到宣发以及互动等可以提升影视行业效率。

内容生产。随着相关技术不断发展和迭代,预计AI技术将逐渐被应用到内容生产的多个场景,AIGC有利于拓展影视作品创意思路,拓展更多视频内容的可能性,更有望成为影视行业内容创作的重要工具。

新的商业模式。开源证券表示,AIGC从文字、图片生成到视频生成的技术进步路线,长期来看或大大助力影视拍摄制作降本增效,拥有版权、视频素材及数据优势的影视公司或助力AI大模型训练,并衍生新的商业模式。


新的产业联动。AIGC带来的不仅是内容形态和产出模式的革命,其与影视行业应用场景结合,交互式内容生产与垂直类赛道的深度融合,让内容IP的价值链进一步延展。影视行业在渠道运营、内容宣发、广告营销和数字资产等方面,也将迎来更多机会窗口。

虽然AI技术在影视制作上的应用并不少见,但AIGC在影视领域的应用场景较少,仍停留在初步的框架和雏形阶段。

未来AIGC或许需要更久的时间才能深入渗透其中,从实验探索到实质应用阶段,ChatGPT等AIGC技术在影视行业仍然“钱”途漫漫,其具体使用效果、应用场景与盈利模式仍需探索。

影视股集体走高  板块价值或迎重估

今日,香港影视股再度集体异动,电视广播盘中一度放量飙涨逾44%,半日成交较昨日增加超10倍。此外,上海电影、新媒股份、中国电影、万达电影、华谊兄弟等近日均呈现连续上涨之势。

一方面,伴随着长视频平台降本增效策略成效初显,各大平台纷纷宣布实现盈利:爱奇艺运营利润为22亿元,首次实现全年盈利;芒果超媒全年相应净利润18.21亿元;腾讯视频2022年全年收入超百亿元,并从10月起开始盈利;优酷业绩走势为亏损继续收窄。长视频平台2022年集体盈利,给行业注入了更多信心,酝酿着行业发展的新拐点。

另一方面,伴随着影院的“烟火气”逐渐回归,各平台“降本增效”成效成果初显,在影视公司扎堆上市和影视行业扶持政策多重叠加因素的影响下,影视行业暖意渐浓。各大长视频平台“蠢蠢欲动”,新活动、新项目、新计划相继浮出水面,搅动影视行业一池春水。


一段时间以来,影视寒冬论调成为行业共识,在业绩巨亏、资本撤离、疫情等影响之下,影视行业面临诸多挑战。日前,百度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的发布,引发市场对在AIGC和ChatGPT应用端受益的相关公司关注。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近日影视股一扫阴霾,板块持续走强,这也间接佐证影视行业的价值或迎重估。

时下,影视工业化已经成为影视行业提升内容预判和提升效率的关键,这就要求行业以更优质的资源匹配、更有效的生产效率、更高的内容质量,促进影视、综艺行业标准化、工业化生产。


AIGC国内应用层核心价值点在推动内容工业化向前发展,影视板块回暖与影视领域在AIGC动态息息相关。影视行业与AIGC技术结合,似乎提供了一条提升效率、生产爆款的捷径,资本市场对此给予热烈反馈。

或许正如王长田所言示,电影诞生至今已一百多年,在每个重要的发展节点,技术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等。眼下,电影行业面临一个新的发展节点。

来源:主编温静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MZq7--Y6erypxBY_tzdQA

编辑:张铭麟

646#
 楼主| 发表于 2023-3-25 22:31: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张铭麟

647#
 楼主| 发表于 2023-3-25 23:21: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张铭麟

648#
 楼主| 发表于 2023-3-26 16:58: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ChatGPT出笼,这次要革互联网的命了

在终结者电影里,人类把人工智能天网接入导弹防御网络后,世界被毁灭了。那么,当ChatGPT接入互联网,是不是也相当于“困兽出笼”?ChatGPT是不是也会像电影里一样,一步步成为毁灭世界的终结者?

3月24日凌晨,OpenAI把ChatGPT接入了互联网,并给它安装了一些新的插件功能。

在此之前,ChatGPT的训练数据只能截至2021年9月,并且一直没有接入互联网。对于多数人来说,它基本上相当于一个捧着一本2021年出版的百科全书,且文化程度不高的程序员,可以根据你的问题在百科全书中准确找到答案,但是实践能力相对一般,只能问答。

如今,这个“程序员”正在升级。

接入互联网和插件功能的ChatGPT,可以完成对互联网实时信息的检索,例如,体育比分、股票价格、新闻等;可以调用个人及企业的知识库信息,例如,公司文件、个人笔记等;可以代表用户执行一些操作,例如,订机票、订餐厅等。

不过,OpenAI在官方公告中称:今天的语言模型虽然可以支持各种任务,但仍然有限。他们可以从中学习的唯一信息是他们的训练数据。然而这些都是通用信息,且已是过时的信息了。此外,语言模型唯一可以开箱即用的就是发出文本,但这些文本要真正派上用场还需要用户进一步地操作。

一位AI大模型产品初创公司负责人告诉虎嗅,“ChatGPT太强,OpenAI的系统又太封闭,所以要在其中寻找商业机会,只能是围绕ChatGPT做应用层面的产品,以体验为核心竞争力。”

由此看来,随着ChatGPT接入互联网,一波应用将会在OpenAI建立的生态上成长起来。

ChatGPT多了“眼睛和耳朵”

OpenAI将插件比喻为ChatGPT的“眼睛和耳朵”,使它能够访问最初训练数据之外的实时信息,或是具体到某个细分领域的专业信息,以及用户需要ChatGPT调用的个人信息。

除了“眼睛和耳朵”,ChatGPT还可以做一些用“嘴”说的工作(OpenAI并没有提到“嘴”的比喻),它可以通过插件直接响应用户的明确要求,成为他们的私人助理,在“安全、受限”的前提下,代替他们执行一些采购、预订相关操作。

最新的ChatGPT plugins(插件)功能,仍基于ChatGPT的聊天界面。用户可以在ChatGPT聊天页选择Plugins(插件),然后在插件市场中选择安装所需的插件。


目前ChatGPT已有的插件合作伙伴包括:

Expedia - 在线旅游预订网站。

FiscalNote - 提供政策情报和分析的公司。

Instacart - 在线杂货配送服务平台。

KAYAK - 在线旅行搜索引擎。

Klarna - 提供在线支付和金融服务的公司。

Milo - 在线购物搜索引擎,帮助用户在附近的商店中查找商品。

OpenTable - 在线餐厅预订平台。

Shopify - 电子商务平台,帮助商家创建和管理在线商店。

Slack - 团队协作和沟通工具。

Speak - 提供语音技术解决方案的公司。

Wolfram - 提供计算机代数系统、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公司。

Zapier - 自动化工具,可将不同的应用程序和服务集成在一起。


OpenAI官方给出的实例是:在周六预定一家素食餐厅,在周日给自己制定素食菜单,并计算卡路里。那么,你可以让ChatGPT接入餐厅预订插件OpenTable,数据科学插件Wofarm,以及电商插件Instacart。


下一步,你要向它提问,让它给你推荐素食餐厅和菜谱。然后,ChatGPT就会帮你选出合适的餐厅,推你链接。然后帮你设计一份素食菜谱,再计算出每份食材和这一餐总的卡路里,并在Instacart上帮你把需要的食材加购,把购物车链接反馈给你,等待你来下单支付。

由此,ChatGPT可以接入各种插件实现应用能力,例如还能在互联网上查询信息。

不过目前,该功能仍处在alpha测试阶段,多数用户还不能实际体验。OpenAI称,他们正在逐步面向ChatGPT的早期合作者推出插件,第一批用户将是ChatGPT Plus的订阅者。OpenAI还在面向开发人员招募测试者,开发ChatGPT的插件能力。

已经公布的开发者构建插件流程如下:

1.    创建清单文件并将其托管在指定目录下

2.    在ChatGPT UI中注册用户的插件

3.    用户激活用户的插件

4.    用户开始对话

ChatGPT plugins waitlist(插件候补名单)现在已经处在开放状态,接受开发人员和测试者的申请。在 alpha 期间,OpenAI将与用户和开发人员密切合作,对插件系统进行迭代,OpenAI在ChatGPT的插件文档中称“这(测试)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

接入互联网后,ChatGPT的下一步是什么

对于将ChatGPT接入互联网这件事,OpenAI仍有担忧。OpenAI在公告中强调了该模型存在的安全挑战,包括其限制(例如生成看似真实但微妙错误的文本)和能力(例如提供非法建议、双重用途能力和风险紧急行为)。

安全方面,OpenAI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开始准备部署GPT-4。其中包括OpenAI在测试、模型级别更改、产品和系统级别干预(例如监测和政策)以及外部专家参与方面的工作。不过,OpenAI也表示,虽然目前的措施和流程可以改变GPT-4的行为,并防止某些类型的误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仍然是“有限并且脆弱”的

针对这样的问题,OpenAI在内部和外部合作者中开展红队演练(一种模拟攻击的安全测试方法),发现了可能出现的高风险应用场景。例如,OpenAI的红队发现了插件的一些问题,例如在没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发送欺诈和垃圾邮件、绕过安全限制或滥用发送到插件的信息。

目前OpenAI正在鼓励对安全风险有兴趣的研究人员参与到“研究人员访问计划”中,并邀请了开发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交与插件相关的安全和功能评估。

除了安全性风险,ChatGPT的另一个使用障碍是输入内容量的限制。无论是连接互联网还是插件功能,仍然只能输入有限的token数。目前ChatGPT最大输入token是4097(中文也就是3000多字),无论多少轮回答,只要输入数据量超过这个上限,它就无法回答了。对于很多文本分析、处理工作来说,4000多个字符显然不够用。不过,GPT-4的输入上限提高了2.5万token,这可能会在未来的插件、联网功能中大幅提高可用性的上限,拓展插件和API的功能外延。

事实上,如果只是单纯地让ChatGPT接入互联网,那么它能实现的下一步能力还是很有限的。但结合更多其他的小模型,专业数据库,以及插件实现具体的AI功能,比如前边提到的数学计算功能,则可以用AI改造很多应用场景。当OpenAI的大模型进一步升级到GPT-4之后,融合多模态的识图,以及更多的输入数据量,人工智能商业化的“可能性”会大大提升。

在GitHub上的众多开源项目中,很多开发者早已尝试过将互联网数据输入给ChatGPT,但这些项目大多只能是将互联网数据和问题一起丢给ChatGPT得到相关数据的问答反馈,并不能真正实现ChatGPT与互联网的数据流通,也无法提供交互式的访问体验,恐怕还要等官方正式上线。

OpenAI要来中国赚钱了?

虎嗅最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信息,欧爱运营有限责任公司(OPENAI OPCO, LLC)在中国工商部门申请注册了“GPT-4”商标,国际分类为科学仪器,当前商标状态为申请中。此前,该公司还申请注册了一枚国际分类为网站服务的“WHISPER”商标,也就是OpenAI最近刚刚开放API的语音识别模型。


图片GPT-4商标注册中/企查查

这或许意味着,OpenAI的商业化之路,可能马上就要走到中国了。然而,OpenAI要想踩进中国市场并不容易。

众所周知,ChatGPT官方并不支持来自中国地区的注册和访问。而对于很多中国用户来说,因为要实现ChatGPT的功能需要大量数据,所涉及的业务也大多是数据密集型产业,然而数据出海、数据安全等问题,对于多数国内企业来说尤为敏感。

但另一方面,在看到了ChatGPT的强大功能之后,中国市场对ChatGPT类的技术和产品的需求异常旺盛。

OpenAI要确实落地中国,可能会有两条路,一是像很多在中国落地业务的技术公司一样,在未来尝试以合资公司的形式开展业务。另一个可能是通过微软Azure OpenAI的能力,通过云服务的形式,给中国企业提供AI大模型的底层能力。

对于OpenAI来说,中国的市场的体量摆在那儿,无论是优化模型,还是讨论未来的商业化,都很难避开中国市场。不过,要真正实现商业价值,可能还是要依靠今天开放的插件和联网功能,毕竟互联网时代,大家都在争抢一个“入口”。而ChatGPT类的产品和技术可能正是下一代的“入口”。

最早的互联网入口是电脑,是网站。用户从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电商平台以及即时通讯工具,这些入口接入互联网,也接入了承载商业价值的平台,那些留住了大量用户的平台,自然也就成为了今天的互联网巨头。

此后,智能手机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第一代的入口是智能手机,从iOS、安卓的应用市场中,生长出了蕴含巨大商业价值的游戏以及短视频、直播平台。

智能手机之后,人们开始寻找新的入口,从智能家居AIoT,到商业场景的服务机器人,再到出行场景的电动汽车,甚至是元宇宙、AR眼镜。虽然尝试不断,但始终没有一个革命性的新“入口”,像智能手机那样改变游戏规则。

然而,ChatGPT的出现,似乎正在改变游戏规则。因为无论ChatGPT生长在哪,他的底层技术无疑给用户提供了革命性的“接入体验”。就像Siri刚刚上线时,人们认为iPhone正在改变游戏规则一样。

英伟达CEO黄仁勋反复强调,现在就是“AI的iPhone时刻”。

估计用不了多久,ChatGPT或者是其后的GPT-4、GPT-5,甚至GPT-6和GPT-7,就将为互联网经济打开一个新的“入口”。

来源:虎嗅APP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6YThnZTHtmbymVNmGGYtA

编辑:张铭麟

649#
 楼主| 发表于 2023-4-1 12:53: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马斯克连署信吁暂停AI研发 遭引用论文作者批评
(法新社巴黎30日电) 科技业巨贾马斯克和逾千名专家近日连署公开信,呼吁暂停开发人工智慧(AI);但他们引述的学术论文作者批评这封信是「AI话题炒作下」的「胡说八道」,甚至曲解论文原意。
包括电动车大厂特斯拉(Tesla)执行长马斯克(Elon Musk)、苹果公司(Apple Inc.)共同创办人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与其他连署的学界业界杰出人士在信中写道:「AI系统若拥有能与人类竞争的智能,会对社会及人类构成深远的风险。」
然而,信中引述用来支持论点的一篇学术论文,作者之一葛布鲁(Timnit Gebru)今天在推特(Twitter)发文表示,她的论文实际上正是提醒,不要对AI做出像这封公开信一样的夸大主张。
葛布鲁写道:「他们所言基本上与我们所说的相反,却引用我们的论文。」
论文的另一位作者班德(Emily Bender)则说,马斯克等人的公开信是「胡说八道」,「只不过是AI话题炒作下的产物」。
她写道,AI的风险从来不是关于AI本身「太过强大」,而是「关于权力集中在人们手中,关于压迫性体制的复制,关于资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这封公开信发表在马斯克资助的生命未来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网站上,起因是热门聊天机器人ChatGPT开发商美国旧金山公司OpenAI本月稍早推出一款更强大版本GPT-4。连署人呼吁让强大AI系统的研发暂停6个月,利用这段时间来强化监管及确保系统安全无虞。
不过,在公开信发表数小时后,连署人之一、英国新创公司Stability AI老板莫斯塔克(Emad Mostaque)便对其中一项主要诉求退回主张。他在推特写道:「我想暂停6个月不是最佳主意。」但他仍说,信中「有些有趣的东西」有助于刺激讨论。(译者:张正芊/核稿:陈政一)
来源:华人街网
链接:马斯克连署信吁暂停AI研发 遭引用论文作者批评 - 华人街生活网 (usahuarenjie.com)
编辑:屈妍君

650#
 楼主| 发表于 2023-4-2 21:04: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屈妍君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