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批评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641#
 楼主| 发表于 2024-2-23 21:24: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贵州山火肆虐,媒体一片静悄悄
传说贵州是风水宝地,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大地震,国家重要的IT战略基地,中药材基地,多家大公司的机房都建在这里。春晚的一台“青山绿水”的节目,说的就是贵州。
然而,贵州的山火突然肆虐,从2月19号烧到2月22号。从视频上看,漫山遍野的火光冲天,末日景象,十分恐怖。整个贵州的地图90%都红了,只有三个城市幸免。
有两位年轻的消防员已经在救灾中牺牲了,一座学校被烧光了,一个村民哭诉饲养的猪悉数被烧死,黑糊糊的尸体煞是惊人。有网友说自己的父亲和男友赶去救灾了,至今还未回家。
山火的原因是多名村民各自在山上烧纸祭祀,还有丢弃了未掐灭的烟头。起火点多达221处。贵州的山是紧密相连,遍布树林,因而一点就着,从一片山燃到另一片山,一片片传下去。
今天,唯一一个官媒说山火已被扑灭,但当地网友发的消息又说还未扑灭——真实的情况都不得而知。
这样严重的灾难消息居然是从朋友圈里看来的,紧锣密鼓地报道2019年澳大利亚山火、2023年夏威夷火灾的媒体们,这次集体静悄悄,充耳不闻。
一有“辱华”消息就跳将起来的“爱国”群众们,在灾难来临之际也是集体静默,你们连自己的同胞都不关心都不爱,你爱的是哪门子的国呢?骂梅西、赞贾玲,全民寻找把作业丢到巴黎的秦朗,全民关心不伦之恋,你们那么冷漠,就不怕等你受灾的时候也没人理睬,你再喊也没甚用吗?
我不关心减肥的演员,我不关心女教师出轨16岁男学生,我不关心被丢在巴黎的中国小学生的寒假作业,我关心的是这些正在发生的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灾难,我关心的是为什么一连串的问题得不到解答。
再说媒体,对于眼下正在发生的当务之急的民生事件个个都沉默,一看无聊的八卦娱乐就满血复活。
作为从传统媒体记者变成的自媒体人的我,感觉到深深的寒意。
传统媒体一片静悄悄,已经不算稀奇了,记得十几年前,媒体记者们还那么热情,那么有担当,从中部呼啸而下,到南方来做一个真正的普利策式的职业人。然后,孙某刚事件被报道直接推动了收容遣送制杜(别字)的废除,非典被南方媒体争相披露。
之后,就再也没有什么里程碑式的事件了。深度报道的记者被人身威胁,有的被身死,这个职业渐渐消亡,再加上大环境。。。。。。传统媒体们现在就只有正能量了,好像新闻联播,每天看上去那么幸福,那么美好,活在传媒里那片虚幻的美丽世界,不,是死在那里,该有多麽妙啊!
后来,网络和自媒体兴起,许霆案、于欢辱母杀人案,昆山白衣哥案等等,在获得舆论关注后,还是得到了改观,虽然只是某个点上的,它们没有推动正当防卫机制的修正和完善,但总算也解决了个人的冤屈,也给社会以星星点点向好的希望。
再后来,网络自媒体的兴起是因为整个世界的科技进步,它一样也可以被禁锢,一道又已一道的禁令来了,被迫息声的自媒体越来越多了,甚至直接转向去正能量地、歌颂的、义愤填膺地民族主义的自媒体越来越多了;于是,能够被听得到的冤屈,能够被改变的倒霉事儿也就越来越少了。
到了今天,媒体这个社会传声筒和督促的作用已经消失殆尽,它们迎合着那些不敢对着重要而冒险的事情发声的懦弱,却对着无关民生的事情尽情娱乐八卦的狂欢精神——那么就一起狂欢吧,我们何日可清明静朗?
来源:量子月光下
编辑:程正元


642#
 楼主| 发表于 2024-2-25 21:13: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不必高估所谓的“新黄色新闻”|新闻实战
最近,关于所谓的“新黄色新闻”的讨论非常多。个人觉得,有点小题大做了。
我大学学的是新闻,当年的新闻学教育告诉我们说“黄色新闻”是低俗的、应该批判的。
我已记不得当年的新闻学教材是如何定义“黄色新闻”了。网上搜了一下,相关介绍如下:早期的黄色新闻是指有关刺激性内容的报道。19世纪末,美国现代报业的奠基人普利策在他的《世界报》上办了一个漫画专栏,主人公是画家奥特考尔特画的一个发型稀疏、没有门牙、穿着黄色大睡衣的男孩。专栏借“黄孩子”之口讲述纽约发生的新闻事件,漫画图文并茂,滑稽可笑,因此受到读者的欢迎。后来,生产“黄色新闻”的报纸宣扬暴力、战争等,并最终因此受到读者的谴责和抛弃。
大家发现没有,备受谴责的黄色新闻的鼻祖是普利策,可普利策创立的新闻奖是如今世界上最有名最权威的新闻奖,有趣吧。
对当今社会议论的所谓“新黄色新闻”,谁定义的、定义的依据是什么、是否得到了新闻业界学界的普遍接受和认可,是否经得起社会和受众的推敲和质询,都有待观察和讨论。
当下所谓的“新黄色新闻”,并不存在专业的机构媒体在专门大量生产或者传播,目前被称为“新黄色新闻”的信息,基本都是在社交平台上传播,所谓的热搜也并不是专事生产新闻的新闻媒体制作的。因此,这些所谓的“新黄色新闻”并不是新闻机构生产的,多数只是网络上流行的泛资讯。
比如,当下被当做批判靶子的所谓“新黄色新闻”的代表“秦朗巴黎丢寒假作业”事件,在我的观察范围里,这个事情传播的起源并不是机构媒体,后期有些机构媒体介入,但有一些媒体也是在核实事件的真伪。例如,极目新闻就在2月20日发表了题为《寒假作业落巴黎事件中“舅舅”账号被禁,厘清真相的“作业”一点都不能缺》的文章,对此事件进行反思。
当然,如今的机构媒体能报道的严肃内容很有限,就算消息起源是它们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其次,这些信息的影响力并没有有些人宣扬的那么大。
这些信息即便是上了热搜,流行在社交媒体上,但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最近两年上了热搜的所谓“新黄色新闻”也极少有人转发,我本人作为一个在媒体工作了十六七年的前媒体人,从未转发过,极少关注。
还是以“秦朗巴黎丢寒假作业”为例,在我的观察视域里,这个事情并没有太高的关注度。
我有两个微信,一个是很多年前就开始用的,都是亲戚朋友、认识多年的一些同学、旧识,包括一些前媒体同行和官员、前官员,在这个微信朋友圈里,极少有人转发这类信息。另一个微信,是三年前注册的,里面有少数近几年新认识的媒体从业者、新闻院系的从教者,5000多人基本都是没有线下见过的公号读者。即便是这个主要用于与读者互动交流的微信,朋友圈里转发这类信息的人也不多。
所以,我很好奇整天都在关注这类信息的人是些什么人,为什么我身边的人关注这类信息的并不多?
总之,从我的观察角度看,有些谴责“新黄色新闻”的人可能过度高估了这些信息的传播影响力。
其次,大家不妨注意观察一下,现在在讨论这个话题的机构和平台,基本都不生产真正的新闻。对“什么是新闻”的认识都很模糊的它们,提出的所谓“新黄色新闻”的定义并不权威,没有什么说服力,也没有得到新闻学界和业界普遍的认可和接受。
正如上文所说,目前并没有机构媒体专门生产这类的资讯并包装成新闻传播,只是偶尔传播这些信息,这些资讯称不上是新闻。只有当这些资讯引起机构媒体的关注且机构媒体对这些资讯甄别核查后进行了报道,才开始成为新闻。
世界新闻传播史的教材中说,19世纪末的黄色报纸以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宣传,转移了普通民众对切身的政治、经济斗争的注意,削弱了他们对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斗争意志。
当时外国人谴责黄色新闻的出发点是希望民众继续关注切身的政治经济斗争。那么,如今有些人批判谴责所谓的新黄色新闻的出发点是什么呢,试图将民众带往哪里呢?
这个问题,恐怕很难回答,因为我们当下极度缺乏真正的严肃新闻,因此才不断有人说媒体已死。
事实上,新闻学的概念里没有严肃新闻与不严肃新闻这样的区分,只有新闻与虚假新闻之分。真正的新闻,天然就是有关注度的,也就是自带流量的。
在我看来,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传播的受欢迎程度与市场需求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某款新闻产品特别流行受欢迎,那说明有消费需求、有市场。那么,我们就要考虑它的存在是不是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新闻当然不应该低俗,但到底何为低俗、低俗的解释权掌握在谁手里,这两点很重要。在我看来,一切虚假的新闻都是低俗的。其他的真实信息,只要不违法、不违背公序良俗,都不应该轻易被扣上低俗的帽子。
最近为什么所谓的“新黄色新闻”在局部很流行呢?个人觉得与当下现实的大环境有莫大的关系。
当下,经济形势下行,就业压力、生存压力巨大,很多人都有强烈的焦虑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社会上戾气很重,动辄发生一些极端的社会事件。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轻松的、舒缓的、不那么严肃的资讯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部分人的压力。
其实,这些不那么严肃的资讯在某些领域流行,总比各种违背常识、违背良知的假大空信息流行要好。有时候,荒诞可以消解假正经,滑稽可以消解一些正襟危坐。
对所谓的“新黄色新闻”,大可不必过于紧张。如果必须选择,我宁可天天看家长里短的庸俗闹剧,也不愿意被迫接受那些丧尽良知的虚伪吹捧。
在我看来,名不正言不顺的所谓的“新黄色新闻”暂时在某些人群、某些领域中备受关注,但不会成为舆论场的主角。
正常的情况下,舆论场不可能被某一种信息流长期垄断,在信息能够较为自由地流动传播的时候,会形成信息对冲。如果我们能生产大量优质的真新闻,所谓的“新黄色新闻”就不可能成为舆论场的主流。
将来有一天“新黄色新闻”若成了舆论场的主流,那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真新闻越来越少,是我们这个社会缺乏真正的新闻还是缺乏真正的新闻的生产环境和技术呢?
其实,只要正常的新闻生产不受到压制或者干扰,所谓的“新黄色新闻”自然就很难独占鳌头。
一味地批判所谓的“新黄色新闻”的生产平台,其实找错了批判靶子。平台要生存,当然需要流量,信息平台追求流量就跟商人追求利润一样,是很自然的。当然,商人不能通过违法的方式获取利润,信息平台也不能违法制造流量。
真正的新闻,其实是天然有流量的,是可以自然而然地让洛阳纸贵的。我们回头看二十年前那些报纸杂志,无不是在认真按照新闻规律生产严肃的新闻产品的,口碑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水到渠成地一纸风行了,根本不需要刻意制造低俗的噱头,所谓的低俗的“黄色新闻”根本不是敌手。
我们不要敌视流量,流量是无罪的,只要能认真生产真正的新闻,流量自然就会来。
劣质的新闻产品,可能在某个时段某个领域短暂流行,但不可能长期垄断舆论市场。只要新闻生产的环境正常化,信息对冲机制就会自动发挥调节作用,最终形成一个比较正常的舆论场。正如黄色新闻最终受到读者的谴责和抛弃,所谓的“新黄色新闻”如果偏离正常的社会价值太远,也会被读者和受众抛弃。
如果对所谓的“新黄色新闻”的反感最后经过公共讨论发展到对真新闻的渴望、对新闻生产环境正常化的期盼,那就更有价值了。
2024年2月24、25日
来源:衣者褚
编辑:程正元

643#
 楼主| 发表于 2024-3-1 22:07: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李梦瑶


644#
 楼主| 发表于 2024-3-4 11:09: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张一鸣咋成了“全球最大的毒枭”?
以下文章来源于码字工匠老詹 ,作者詹国枢
清晨起来,打开手机,
看一文章,吓一大跳!
张一鸣,不是抖音的老板吗?
咋成了“全球最大的毒枭”呢?
文章主要论点:
近十年来,毒品市场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肉体刺激到精神控制,从海洛因、可卡因到电子产品。
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彻底控制了青少年心智,在时间消磨中荒废了学业,遗忘了文化。
列举一组数字:
世界可卡因之王巴勃罗·埃斯科巴资产300亿美元(人民币1982亿元),被《财富》评选为全球7大富豪之一,但他的钱跟抖音比起来,小巫见大巫。
2023年,字节跳动营收1100亿美元,估值超2万亿。张一鸣身价超2500亿人民币,抖音老板张一鸣与可卡因之王埃斯科巴没有本质区别。
文章得出结论:
抖音是最厉害的毒品,抖音大厦就是制毒工厂,里面的人都是毒贩。
张一鸣就是“全球最大的毒枭”。
如此角度新颖,立意奇特的文章,老詹还第一次看到,
更令人吃惊的是,文章居然受到不少读者的共鸣点赞!
阅读量竟然突破10万+!

这篇文章,观点偏激,其逻辑根本站不住脚。
举个简单例子,汽车,是不是人类一大发明?
汽车对生产发展带来的巨大进步,谁会怀疑?
但你知道全球一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多少吗?
百度一下,十分吓人:
全球每年交通事故死亡125万人!
一天要死好几千人哪!
不比战争还要残酷吗?
如此说来,汽车的发明者,应该是历史罪人了吧!
特斯拉这样的汽车制造厂,就该是杀人工厂了吧!
请问,如此逻辑,能成立吗?
人所共知,抖音及其他一些网络产品,
给商品流通带来的巨大进步,前所未有!
贵州穷困山区的农民,仅仅凭借一部手机,
便可以将自己发愁销不出去的水果、蔬菜、粮食……
卖到全国,甚至全世界。
要在过去,这不可想象!
倘若不是拜抖音、快手、视频号等短视频所赐,
能够做到吗?
不必否认,短视频的确有一些副作用,
在卖货中,也确有掺杂使假,坑蒙拐骗,
但这是对新生事物加强管理,不断完善的问题,
洗澡水中有了污垢,你能把婴儿也一块泼出去吗?
如果此一逻辑成立,我们这个世界,还能进步吗?
如此偏激旳文章《全球最大的毒枭:张一鸣》,
竟然能够堂而皇之发表且大行其道,
细思极恐,脊背不禁一阵阵发凉。
来源:融观天下(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645#
 楼主| 发表于 2024-3-5 19:11: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王晨雅

646#
 楼主| 发表于 2024-3-13 22:14: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李佳

64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4 15:26: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终于连央视的记者都被撵出了新闻现场

央视报道,今日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燕郊发生了一起爆炸事故,已致1人死亡22人受伤。

又发生这种事故,让人揪心啊。

除了揪心,现场还发生了另外一件让人愤怒的事情:央视记者直播时,遭到了当地多名身着制服的公职人员的阻挠,直播被迫中断。演播室里的主持人懵了,只好嘱咐正被阻挠直播的记者“注意安全”。

央视的直播里,阻挠记者直播的当地公职人员也在说“注意安全”,但是直播画面显示,爆炸早就已经结束,记者距离现场有数百米之远,而且是在当地设置的警戒线之外,根本不存在安全问题。

事故发生,记者去现场采访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媒体记者必须到现场去告诉民众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故、谁该对事故负责、谁在事故中丧生、将来如何避免此类事故再次发生,等等。

记者到事故现场当然应该注意安全,但廊坊三河这次事故现场的记者面临的安全问题,显然不是事故可能发生二次爆炸、坍塌等次生灾害,而是现场公职人员的粗暴野蛮阻挠。十多人推搡几名女记者,稍不注意就会受伤甚至出现生命安全问题。

出镜女记者手里握着的“CCTV”话筒非常显眼,但当地的公职人员并没有就此“优待”,毫不客气地打断了直播。

另一个被一群制服男子推搡着离开现场的女记者,据说叫许梦哲。查了一下,也是央视的记者。

蓝色衣服为央视记者许梦哲

微信朋友圈里,有媒体记者感叹:河北廊坊连央视的记者都敢如此野蛮粗暴地对待,其他媒体的记者就更不用说了。这会在微信朋友圈有这类感叹的媒体记者,不止一个。

跑过突发新闻的记者大概都有一个共识,很多突然新闻的现场,央视的记者一般都会受到“优待”,不允许其他媒体记者进入的现场,央视记者一般会被破例允许进入,而过去市场化的媒体或者地方官媒,在很多突发新闻现场都是地方官员们重点驱赶的对象。正是因为过去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惯例和常态,所以大家对廊坊此次如此粗暴对待央视记者感到有点意外。

说是“优待”,其实并不是真的优待。一些地方突发一些事故或者案件,记者去采访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允许记者到现场采访是一个健康正常社会的应有之举,并非优待,只是在不健康的社会,有选择地让部分记者进入新闻现场才成了优待。

过去,当市场化媒体或者地方官媒的记者们被一些基层官员粗暴对待甚至围殴后,我们不得不站出来谴责这些阻挠记者正常采访的地方,虽然知道央视记者受到的“优待”并不是正常新闻环境里该有的,但一般也只能无奈地被动接受和面对这种不平等,另想办法去尽力完成自己的工作。

这一次,记者们在廊坊终于平等了,但不是平等地自由在新闻现场采访,而是平等地不被允许到廊坊爆炸的新闻现场采访。

廊坊三河主政官员敢下令粗暴地阻挠央视记者的采访,不免让人猜测当地的主政官员可能是有什么特殊的背景,自恃有更高权力加持而不在乎央视这样顶级的官方媒体,因此敢突破近几十年地方“优待”央视记者的传统,一视同仁地使用武力驱赶在现场正常采访的央视记者。

且看央视如何进一步对应,且看河北如何处置,河北若没有官员因此被严厉问责,那廊坊三河官方今日公开当众粗暴阻挠央视记者采访可能会成为官方媒体在舆论场也进一步溃退的标志性事件。

不管他们有什么背景,不管他们有什么权力加持,这一次,我们必须还是得像过去声援其他媒体一样声援央视,还是得站出来公开谴责粗暴阻挠央视记者采访的地方官员们。

2024年3月13日

来源:衣者朝新
编辑:李佳

648#
 楼主| 发表于 2024-3-14 15:36: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冀外媒体央视记者采访燕郊爆炸事故,安的是什么心?



央视记者在河北燕郊燃气爆炸事故现场采访,被当地公安人员给架走了。
同一件事情,其实可以有两个完全不同的解读版本,看你选择哪一个。
版本A:无良记者干扰救援破坏稳定,被正义的干部群众驱离现场
一群北京的记者,有什么好事儿从来不想着河北,等河北一出了事故灾害,跑得比谁都快。一起常规的安全事故,居然派了好几波记者过来,长枪短炮怼着爆炸现场拍摄,又是直播又是采访的,唯恐事情不能炒大,唯恐天下不乱!当年央视大裤衩大楼火灾的时候怎么不见他们现场直播呢?
央视的导播间故意用『死亡滤镜』来渲染灾难氛围,早都说是老惯犯了。而且,明明是经过专业训练处变不惊的主持人,看到民警正常执法驱离记者,居然刻意装出一副不可思议的夸张表情,有理由怀疑她和现场直播记者是故意串通好,刻意制造冲突来抹黑河北。
还有,燃气爆炸现场,救援人员正在竭尽全力抢救生命,这些记者不仅不帮忙救人,还拿着话筒到处采访干扰救援人员,心里装的什么阴谋可想而知……
现场的民警和安保面对这些捣乱的央视记者已经保持了最大的克制,尽管这些无良记者干扰救援、擅自深入隔离区,民警也没有暴力执法,而是为了保障安全把他们请了出去。这么文明的执法行为,却被别有用心的自媒体歪曲抹黑,说成是河北官方暴力阻挠采访。
尤其是这个汉奸头子胡锡进,居然公开鼓吹西方所谓的新闻自由观,要求保障央视记者的采访权。正常的采访报道我们当然欢迎,但是某些冀外媒体刻意前来抹黑生事,我们也绝不惯着它!
版本B:燕郊三年三起燃气爆炸事故,央视记者采访被阻挠
据中青报统计,近三年来,河北三河市燕郊已经发生3起爆燃或爆炸事故,均造成人员伤亡。
今天发生在燕郊的燃气爆炸事故引发全国人民关注,人们迫切希望了解事故伤亡情况、救援进展、事故原因等信息。
包括央视在内的众多媒体在事故发生后紧急赶赴现场采访报道,却遭到当地公安和安保人员的阻挠,相关画面还被央视现场直播公开。
从流传出的画面可以看到,央视记者虽然在事故现场采访,但所处位置是警戒线之外,并不存在干扰救援的情况,也没有处于危险之中。
如果记者所处位置真的有爆炸或倒塌风险,在更内圈位置的数量是记者十倍以上的安保人员岂不是分分钟有团灭风险?人民警察虽然不怕牺牲,但也没必要这么罔顾安全吧?
而且,央视记者身穿央视logo的工作服,拿的也是央视话筒,是公开正规的采访报道,当地明知记者身份还将他们粗暴架走,到底是想掩盖什么呢?
当地阻挠记者正常采访的做法,竟连胡叼盘都看不下去要公开发表批评,可想而知性质恶劣到什么程度!
燕郊三年发生3起重大燃气爆炸事故,每一次发生后都说要开展安全大排查,到底又排查了什么呢?
拒绝媒体的采访监督,到底是有百分百的信心不会发生下一次事故,还是有十成十的把握即便再次发生了也能压下去呢?
以上AB两个版本,你选择哪一个呢?
我个人觉得版本A比较熟悉亲切,估计河北燕郊也更喜欢这个版本吧。


来源:项栋梁 基本常识(公众号)
编辑:李佳

649#
 楼主| 发表于 2024-3-16 22:42: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降级的央视315,是社会整体衰退的一种隐喻

“越来越没有意思”这是央视年度固定栏目315晚会之后,一名前媒体同仁在朋友圈写下的评语。确实,纵使有宝马问题汽车这个还能算得上品牌的曝光案例存在,毫无疑问,今年的央视315还是延续了往年的温柔节奏。
登上荧幕的主板机、防火玻璃、预制菜、灭火器、听花酒,不能说不该曝光,只是说对这样力度的一档栏目而言,让人看得很不过瘾。要知道,以我们今天的消费体验来说,事关上述食品安全、假冒伪劣、虚假宣传的问题,别说一年一档315,就是一天一档乃至开设一个电视频道24小时直播,恐怕都不会出现节目断档的可能性。
对于在观众心目中有着春晚一般地位的一档年度曝光大戏,显然仅仅停留在曝光问题产品的力度上恐怕对不起外界的殷切期待。毕竟,就算听花酒喝了不能壮阳,影响也仅限于能够消费得起5万多一瓶药酒且智商还要低于社会普遍认知线的小众群体。单从听花酒广告软文投放的新华社、人民日报渠道来看,到底品牌受众是哪部分人已经暗示的足够清晰。这玩意电视台曝光用词再狠,至少喝不好病也喝不死人,属于用了也无害,顶多鉴定了智商的存在,不像那些不用真不行、不用都不能上班、不能开店、不能走出家门的东西,比如,已经停产的科兴疫苗。
只可惜央视315不会碰再低一个量级的素材,烂尾楼估计算一个。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大半个中国最不缺少的就是那些买到烂尾楼的接盘侠。从开发商、监管机构、放贷机构合力造就的整个体系灾难,最终却是被最无辜的购房者承担了一切的代价。他们掏空了家族几代人腰包,耗费了半生心血,只因弃贷就背负上老赖之名,诉之五门。作为国人消费遭遇最大的陷进,央视和315又在哪里?
曾经的另一个消费领域大项,也是315曝光栏目常客的汽车行业,暌违三年之后出现了豪华品牌宝马的身影,传动轴异响问题大小姑且不论,要说汽车质量缺陷,怎么看似乎日薄西山的传统汽车产品问题都够不上急迫。那些无故自燃的新能源品牌,那些游走再破产边缘还在变着花样能坑一个是一个的新势力,恐怕更值得关注。毕竟,这些玩意已经被打上了民族属性,刀口向内才能彰显监督力度。
很可惜,跟过往的虚假维修、土坑腌制老坛酸菜、国产泰国香米、电动车头盔这些本该地方层级热线监督栏目关注的问题一样,今年央视315还是延续了打假力度降级的趋势,对不起全国电视观众的期待,甚至有点沦落到他们师出同门的春晚一样,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在一个举国上下充斥这正能量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一个不掏空老百姓钱包消费誓不罢休的社会中,发生在消费领域的问题会多到关注不过来,多到会让全国电视观众看得麻木,喊了几十年民以食为天却存在着花样繁多的食品安全问题。按理说,当国家电视台持续几十年耗费年度之力监督,这些问题早该解决了,不得不说,这是这个国家的一个未解之谜。
在我看来,央视315不该仅仅是停留在曝光产品问题的阶段,他们打假的方向应该跟上国计民生的大方向,不能以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尊,目光紧紧盯在个体户身上,更应该关注以制度护航掏空百姓腰包的行当,比如,房地产和新能源汽车。
就像段子所言,十几年前的爱国是砸日系汽车,几年前的爱国是砸苹果手机,现在的爱国是倒农夫山泉,伴随着消费降级,“爱国”也肉眼可见降级。做个不恰当的移植,这其实很像时下的央视315。
当一档让人期待的消费护航年度栏目蜕化成春晚一般不受待见的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或许是社会整体衰退的一种隐喻。

来源:张滨时评(百家号)
链接:文章已删除
编辑:李佳

650#
 楼主| 发表于 2024-3-23 21:35: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媒体不能总是唱衰自己

《财富》欧洲区新任总编辑表示,支持、捍卫并庆祝自己的成功与做好内容同样重要。


在世界各地一些媒体纷纷裁员之际,美国商业出版物《财富》(Fortune)正在英国和欧洲扩大自己的团队。

新任执行总编辑亚历克斯•伍德•莫顿(Alex Wood Morton)是这份工作的最佳人选: 他之前曾担任《福布斯》(Forbes)杂志品牌在欧洲的董事总经理和欧洲区总编辑,负责领导该媒体品牌在欧洲的发展。他还创办了未来趋势杂志《备忘录》(The Memo),并于2018年将其出售给了《福布斯》(Forbes)。

“英国新闻业网站”(Journalism.co.uk )最近采访了他,请他谈谈专业媒体的发展、气候报道,以及为什么不断贬低自己的业务对新闻业和对整体经济都是有害的。为简短起见,采访已经过编辑。

虽然许多媒体都在苦苦挣扎,但《财富》杂志正在向欧洲扩张,并壮大自己的团队。你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财富》杂志面向的是企业/公司高管和领导者,从本质上讲,他们是一小部分受众。不过,英国媒体有一个问题——它经常非常消极,贬低自己的业务及其背后的领导人。

我自己就是一名企业家,对此我想了很多。我看到《财富》杂志(Fortune)在美国的蓬勃发展,意识到英国缺乏庆祝成功的新闻业。也许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英国人比较保守,我们不喜欢大声宣扬我们的成就。

庆祝成功并不意味着会成为别人的公关媒体工具,我们仍然要追究权力的责任。但我们需要支持那些正确经营的企业,为它们鼓与呼。

大多数人都知道《财富》杂志的世界500强榜单。这些工作与采编部门是如何协作的?

我们将在我们的报道中使用更多来自榜单中的数据。例如,当《财富》杂志新任榜单欧洲区主管格蕾特•谢珀斯(Grethe Schepers)发现,所有榜单上的女性领导人都超过55岁时,我们开始调查个中的原因。这些数据激发了一个强有力的新闻故事,未来还会有更多由数据驱动(data-led journalism)的新闻故事。

气候危机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话题。《财富》将如何应对?

这是我们采编工作的重点之一。在我们杂志的第一篇社论中,我呼吁更多地关注这一重要话题。在许多方面,欧洲企业在为气候危机创造解决方案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例如,电动汽车制造商。

另一个重要领域是监管。我并不赞同这种观点,但我知道,当欧洲监管时,世界其他地区也会跟进。

你的其他采编重点是什么?

支持欧洲的下一代商业领袖,比如路易威登(LVMH)董事长伯纳德·阿尔诺(Bernard Arnault)的儿子亚历山大·阿尔诺(Alexandre Arnault),他是时尚界最年轻的首席执行官之一。他从25岁开始领导奢侈箱包品牌Rimowa,但他也一直在尝试非同质化代币(NFT)。这些35岁左右的新一代高管正以一种非常不同的心态进入高管层。

为什么年轻的领导者与众不同?

与千禧一代(millennials)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年轻人生活在一个非常不同的经济环境中——生活成本,买房和在城市定居的成本…… 就他们愿意在哪些方面进行妥协而言,他们与他们的父辈们有很大的不同。


来源: 媒变前沿MediaChange(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