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641#
 楼主| 发表于 2019-10-5 16:19: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91)
严防死守 yánfáng-sĭshŏu
作者:周俊生


     2019年10月5日《浙江日报》第4版刊登文章《全力打造“四个平台一个窗口”》。文 中写道:“浙南产业集聚区将着力干成以下一批大事要事:……要更加注重对发展底线的严防死守,在打好三大攻坚战方面奋力干成一批大事要事;……”。这段文字中的“严防死守”使用有误。
     “严防死守”意为严密防备,拼死守住。“严防死守”由“严防”和“死守”两个动词构成,这两个动词的指向对象是对立的,对行为主体来说,“严防”的对象是要不让其出现的,但“死守”的对象是要不让其消失的,因此“严防死守”在实际使用中通常不出现直接的指向对象,而只是用它来显示行为主体的一种坚定态度,如在抗洪现场挂出的标语“严防死守,人在堤在”。句中的“严防死守”出现了指向对象“发展底线”,但对于行为主体“浙南产业聚集区”来说,“发展底线”只是它要“死守”的对象而不是要“严防”的对象,“对发展底线的严防死守”只注意了一个方面的表达,却使另一个方面的表达出现了问题。
   一般地说,可以把“严防”删去,即让“死守”与“发展底线”搭配即可,但“严防死守”表示的是一种气势,而改为单独的“死守”后,“死守”的词义就坐实了,这个特点决定了它一般与作战阵地、洪水中的堤坝之类关乎生死的事物搭配较为合适,用于和“发展底线”搭配就有点言过其实。因此,在把“严防”删去以后,还宜把“死守”改为“坚守”之类的词。



编辑:宋婷

642#
 楼主| 发表于 2019-10-6 10:30: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92
作者:周俊生
推演 tuīyăn
2019105日《北京晚报》第16版刊登文章《小论“酌酒”》,文中写道:“酒与中国历史有着自然的联系,可称是‘历史的老伙伴’,它往大了说能促进或破坏历史进程和文明推演,往小了说能勃兴或腐蚀人的心灵。”句中的“推演”一词使用有误。
“推演”是一个逻辑学专科词,指的是推断演绎,即根据已有材料,运用推理的方法演绎出事物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句中说的是“文明”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进化,“推演”的词义与此不合。
应把“推演”改为“演进”。

643#
 楼主| 发表于 2019-10-7 15:56: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陈茗

644#
 楼主| 发表于 2019-10-7 16:46: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93
作者:周俊生
涵养 hányăng
2019106日《羊城晚报》第8版刊登文章《在时间的最深处》。文中写道:“父亲患痴呆症以前,是一个神情严肃的人,那是长期任领导职务涵养出的一种持重。”句中“涵养”一词使用有误。
“涵养”的词义,分为一般语词义和专科语词义两个方面。其一般语词义指的是人能够控制情绪的功夫,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如“老王的涵养好,即使遇到不顺心的事也不发脾气”;其专科语词义是在农学方面,指的是蓄积并保持土地水分、肥沃性等。“涵养”的一般语词义通常只用于人而不能用于物,是个名词,专科语词义只用于农业耕作方面而不能用于人,是个动词。句中的“涵养”用为动词,但它的使用对象是“父亲”,而“父亲”是一个人,因此,“涵盖”的动词义,也就是其专科义不能适用于这个句子。
可把“涵养出”改为“养成”。
编辑:陈茗

645#
 楼主| 发表于 2019-10-8 21:13: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94
作者:周俊生
反戈一击 făngē-yījī
2019108日《解放日报》第5版刊登报道,题为“特朗普要反戈一击”。这句话中的“反戈一击”使用错误。
“反戈一击”的意思是掉转头来反对自己原来所属的或拥护的一方。“反戈一击”在使用中要求其行为主体原本和行为的指向对象是一体的。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句中的行为主体“特朗普”(美国总统,属于共和党一方)在遭遇美国民主党一方的弹劾调查之后,正准备对民主党一方展开反击,但是对“特朗普”来说,民主党一方原本就不是他所在的阵营,因此他的这种反击谈不上“反戈一击”。只有在“特朗普”对自己所属的共和党一方进行出击,才称得上是“反戈一击”。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因此,“反戈一击”的使用是错误的。
可以把“反戈一击”改为“反手出击”之类的话语。“反手”,意为反过手来,如果我们把“特朗普”和美国民主党一方围绕弹劾调查的博弈理解成一场肉博战,那么还可以把“特朗普”在此之前的状态想像成双手护卫着自身,从而把引语所出全文中所报道的“特朗普”准备实施的对美国民主党一方的反击理解为他为了向对方出击,其双手将要反过来,“反手出击”描写的就是这种状态,这符合引语所出全文介绍的情况。
编辑:陈茗

646#
 楼主| 发表于 2019-10-9 20:03: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95
作者:周俊生
投放 tóufàng
2019109日《解放日报》第1版刊登报道《垃圾分类千万不能“歇一歇松口气”》。其中写道:“有上千户居民的徐汇区徐家汇花园小区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过程中,34个楼道门口的68个垃圾桶撤并到2个垃圾箱房,居民关于垃圾分类的知晓率达到100%,参与率超过95%,投放准确率超过98%。”句中的“投放”一词使用有误。
“投放”,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多义词,可以指把东西投下去,放进,如“投放鱼饵”“投放毒品”;可以指把人力、物力、资金等用于投资活动,如“投放资金”;还可以指工商企业向市场供应商品,如“投放市场”。在写作中不管取哪一个意思,“投放”在使用上有一个共通的要求,要求“投放”的指向对象都必须是有用的事物,行为主体从事“投放”这一行为的目的是让指向对象派上用处,而不是要把它丢弃。
比如,“投放鱼饵”的目的是为了用“鱼饵”钓上鱼,“投放毒品”一般来说虽然是一种违法行为,但对于“投放毒品”的行为主体来说,他之所以这样做,仍然有利用“毒品”来毒杀人的目的,使“毒品”派上他所需要的用处。但在上引句子中,“投放”的指向对象是“垃圾”,而按社会常情来说,人们对于“垃圾”的态度一般都是丢弃,而不是利用其再做什么用(这里不考虑对垃圾的再利用,比如通过工业化生产手段用废纸制作再生纸),因此“投放”的使用是不准确的。
可把“投放”改为“投弃”之类的词。“投放”和“投弃”,表现在词素“放”和“弃”的区别上,“放”大都指向于有用之物,“弃”则指向于无用之物,对于“垃圾”这种在人们普遍认知中为无用之物的对象来说,自然应该使用“投弃”。
当然,可以选用的词还有“丢弃”“抛弃”“扔弃”等,但这些词描写的行为状态稍显粗野,在词的色彩上含有对行为主体不满的意思,因此不是最好的选择。
编辑:陈茗

647#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0 22:32: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96
作者:周俊生
飘扬 piāoyáng
20191010日《光明日报》第1版刊登报道《湘江水畔的慷慨悲歌》,其中有一句话写道:“我们在唱词中多次使用红旗,象征革命火炬高高飘扬。”句中的“飘扬”一词用得不合适。
“飘扬”指的是在空中随风摆动。“飘扬”的行为主体一般只是旗帜等有限的少量物品,句中的“飘扬”,其使用对象是“火炬”,但在现代汉语语用习惯中,“火炬”通常不和“飘扬”搭配,“飘扬”不适使用。
可把“高高飘扬”改为“代代不熄”之类的话语。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这篇报道说的是一部纪念上世纪三十年代红军长征的歌剧,从三十年代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几代人,因此用“代代不熄”替换“高高飘扬”,来与“火炬”构成搭配,是合适的。
这个错误之所以会出现,原因在于作者在前面用到了“红旗”,但后面的“飘扬”在语法层次上只能和“火炬”搭配,不能和“红旗”搭配了。
编辑:陈茗

648#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1 22:48: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97
作者:周俊生
古典 gǔdiǎn 意蕴 yìyùn
2019109日《广州日报》第4版刊登文章《别把“代经济”做成无厘头经济》,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古典意蕴的‘代经济’,说白了,属于劳动分工。‘找代者’可能是没能力、没时间,或者干脆因为懒,需要有人替自己干某件事,恰恰对方有能力、有时间,乐于提供相关服务,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合作完成一次‘代经济’,各取所需,皆大欢喜。”文中的“古典”和“意蕴”两个词使用不妥。
先看“古典”。“古典”的意思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在一定时期认为正宗或典范的事物。“古典”要求使用对象为比较崇高的事物,这种性质也决定了它的使用范围有一定的限制,主要用在艺术、学问等方面,如“古典音乐”“古典哲学”等。句中说的“代经济”,是人们日常的一种生活行为,谈不上什么崇高性,使用“古典”份量过重。作者要表示的意思是“代经济”这种行为相沿已久,“古典”的词义与此不合。
再看“意蕴”。“意蕴”指的是内在的意义,含义。这个词要求使用对象有包含在内、不容易让人理解的内容,有一种可以让人品味、欣赏的价值,因此通常用于文学、音乐、雕塑、画画、摄影等艺术作品的鉴赏。句中说的是对“代经济”这个概念的解释,这属于科学范畴,通常不存在让人品味、欣赏的需要,因此“意蕴”的使用不准确。
应该把“古典”改为“传统”,把“意蕴”改为“意义”。
                                                                                                                                                  
编辑:陈茗

649#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2 23:19: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98
作者:周俊生
更新 gēngxīn
20191012日《解放日报》第2版刊登报道《申城文学活动正形成矩阵》。其中写道:“五年来,上海文学期刊阵容进一步扩大,覆盖各阶段创作者和各类创作体裁,在月复一月的更新中,彰显上海文学的品位,为文学创作、评论提供园地,为文学与读者架设桥梁。”句中“更新”一词的使用存在错误。
“更新”的意思是除去旧的,换成新的。“更新”的使用意味着在引入新的事物的同时,要废除原有的旧的事物,如“更新设备”就意味着在使用新设备的同时,原有的旧的设备停止使用了。句中的“更新”,其使用对象为“文学期刊”,这是一种有连续性的物品,它每出版一期新刊,是在以前各期基础上的延续,并不要求对以前出版的刊物作废处理。因此,“更新”的使用不合句中规定情景,其使用是错误的。
可把“更新”改为“出版”。如果考虑到“文学期刊”是一种连续性物品的特性,在“出版”前加上“持续”一词,表达效果更好。
编辑:陈茗

650#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3 11:48: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99
作者:周俊生
结合 jiéhé
20191012日《新民晚报》第14版刊登文章《打野猪》,其中写道:“它们有事没事就绕着大树转,不是磨牙,就是死劲摩擦肩部下肋,蹭取树上的油脂,结合浸在泥地里打滚沾满一身的厚泥土,铸就厚实、粗糙而坚硬的一层盔甲。”句中的“结合”一词使用有误。
“结合”,指的是人或事物之间发生密切联系。这个词的使用对象一般为两个方面,一是人,如“这个领导班子做到了新老结合”,在此意义上甚至衍生出专指男女结为婚姻的意义(《现代汉语词典》为此建立了一个新的义项);二是抽象概念,如“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句中“结合”的使用对象为“油脂”和“厚泥土”,但这是两个具象的事物,“结合”不能适用。
可把“结合”改为“融合”或“掺和”之类的词。这两个词有细微的差别,使用“融合”,侧重点放在作为液体类物品的“油脂”上,即“油脂”融进“厚泥土”中;使用“掺和”,侧重点即放到了“厚泥土”上,即“厚泥土”中掺入了“油脂”。
编辑:陈茗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