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经营案例

[复制链接]
631#
发表于 2018-10-23 23:54: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渤海早报》今日摘牌,天津媒体过去9个月融合的怎么样了?


渤海早报摘牌儿这天,天津灰蒙蒙的雾霾被前一晚的大风刮散了。
阳光下一清二楚——黄色的吊车,长长的吊臂阴影投射在今晚报大厦洁白的外延上,“渤”字刚被摘下来时,后面几个蓝字还挂在那,就像当初被装到这面墙上时那样,一段历史说不清是刚结束,还是才开始。
这几个字被装到这面墙上,是2008年夏天的事情了。

那年9月《渤海早报》创刊,于是“今晚大酒店”红字招牌下面的白墙上,多出了蓝色的“渤海早报”四个大字儿。要知道那时天津都市报市场被天津日报集团所掌控,《每日新报》和《城市快报》包揽了大部分读者。
应该说《渤海早报》创刊初期是非常有野心的,它带着今晚报集团的都市报战略杀了出来,搅动了江湖,吸引了不少同城媒体的年轻人,也让这座城市平静的报业市场有了点杀气。
不过在天津,本地报业市场的竞争,只有日报和晚报两家集团。顺便还说一句,2008年移动互联网还不怎么发达,那时国内城市媒体面临的问题普遍是内忧而非外患。两家大集团拉开架势硬是争了几年,在谁也没干掉谁的情况下,僵持了好多年。
还有一件事儿,《渤海早报》当年出来的时候,眼界是整个环渤海地区,所以它的报道范围也相对大一些。当年《渤海早报》招聘的时候,除了本地媒体人,还吸纳了很多外阜的媒体人前来“投诚”
天津报业市场,因为有了《渤海早报》,气氛稍稍的活跃了一些。不过,这张报纸很快就从初期的大张旗鼓,到默默无闻,到边缘化,存在感越来越弱。到了2016年,集体疲软的天津纸媒市场,开始坠崖式增长。
2016年底,零星的消息透露出这张报纸要在2017年停刊,之后一篇“再见,2016 别了,渤海早报”的文章将这种猜测推向高潮。
1230日,2016年的最后一天。《渤海早报》在官方公众号上辟谣,停刊一事子虚乌有,而“别了”一文仅仅是离职的该报离职的同事撰写的一篇回忆文章。
值得玩味的是,在这篇文章中,小编写到“点开朋友圈和那条微信的评论,满屏都是纪念早报、怀念早报的感慨。”
当时的这个乌龙细节,实际在未来的一年后成为了现实。201811日,《渤海早报》休刊了。
不过201811日这天,陪着《渤海早报》休刊的还有《采风报》、《球迷》及《假日100天》,这一天几乎成了天津很多媒体的纪念日。当时有人开玩笑说,这天晚上在天津路上喝醉的人中,十个人里一准有一两个是做媒体的。
有出发就有留下。在随后的一年里,天津媒体开始迎来了真正的转型、融合。
进入2018年,天津媒体合并、天津日报搬家的消息不胫而走,一直到6月,融合大旗真正摇动,部分传闻变为实锤。
先是天津日报新媒体中心的“新闻117”团队并入天津广电大院的新闻中央厨房媒体融合项目“津云”平台,之后,天津日报及子报编辑部门也集体迁该大院,天津日报人在朋友圈集体怀念日报大厦,记者站公号的推文《再见了,日报大厦》也引发了无数日报人的共鸣。
天津日报搬入之后,在天津广电大院办公的媒体单位将有日报、电台、津云(含北方网)等三家,同时,这座位于天津卫津路的著名大院,也是天津广播电视台的挂牌地点。
在此之后的7月底,天津媒体圈还有消息称,天津日报、今晚报、广电等将改为“事业部”,统一并入“海河传媒”。不过目前并没有听到相关的动作。
此外,天津日报旗下子报每日新报、城市快报一度传出搬迁至广电大院的消息,之后又被叫停,原因不明。
1995年落成的天津日报大厦位于天津河西区围堤道与大沽南路交口处三角地带,地上34层,地下3层,是当时也是现在天津的景观地标建筑。这座著名的大厦今后将作何用,还是个未知数。
今天,距天津日报搬出4个多月之后,今晚报大厦也开始有了动作。
对于天津媒体人来说,新一波的变化何时会来,谁都不知道。


编辑:臧博

632#
发表于 2018-10-24 16:09:32 | 只看该作者
电视费让赞比亚人担忧中国“债务陷阱”外交
[size=17.600000381469727px]迈克尔•蒙特巴(Michael Muntemba)表示,他在赞比亚必须缴付的观看国家电视台的费用有点奇怪。这位服装卖家低声说:“我听到过传言。”
[size=17.600000381469727px]他每月交税不到1美元,该税理论上用于支持赞比亚国家广播公司(Zambia National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但这笔费用处于外界指责的核心,称赞比亚为了换取94亿美元债务(其中三分之一是欠中国的)而放弃主权。
[size=17.600000381469727px]在赞比亚,很多人同意蒙特巴的猜测,他认为,他缴付的每月10克瓦查(合0.86美元)电视费的一部分被用来偿还国有的赞比亚国家广播公司从中国进出口银行(Exim Bank)借入的2.73亿美元贷款。他所缴付的电视费在一年内翻了一番。
[size=17.600000381469727px]这笔贷款的条款不透明,但随着非洲对中国“债务陷阱”外交的恐慌加剧,缺乏透明度让赞比亚政府处于被动;目前有传言称,该国公共资产已被抵押给中国。
[size=17.600000381469727px]“如果你知道资金的流向,那么借款就没问题,”蒙特巴表示,“但政府现在没有安全地借款。”
[size=17.600000381469727px]过去20年,中国一直在加大参与非洲事务的力度,近年中国成为非洲好几个国家的主要贷款者,包括安哥拉、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以及铜矿资源丰富的赞比亚。
[size=17.600000381469727px]尽管很多非洲领导人欢迎中国的帮助,尤其是在建造基础设施方面,但公民社会团体日益表示不满,它们表示中国贷款带有附加条款,而且助长了当地政治领导人的腐败。
[size=17.600000381469727px]中非贸易关系的模式是中国提供设备和制成品,换回非洲的原材料,这种贸易关系也被人与殖民时期盛行的模式相提并论。
[size=17.600000381469727px]在赞比亚,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这笔贷款正支持一家名为TopStar的合资公司,该合资公司由赞比亚国家广播公司和总部位于北京的私人媒体集团四达(StarTimes)创建,四达持有合资公司60%的股权,希望利用该合资公司推出数字电视服务。活动人士表示,TopStar将公共收入用于自身目的。
[size=17.600000381469727px]艺名为Pilato的流行饶舌歌手、在歌词中抨击公共借款的丰巴•查玛(Fumba Chama)表示:“赞比亚国家广播公司不再有话语权。他们知道这很尴尬。他们知道他们做了一笔愚蠢的交易。”
[size=17.600000381469727px]


[size=17.600000381469727px]当地反腐败非政府组织Alliance for Community Action负责人曾盖尼•西穆舍布(Zengeni Simuchembu)表示:“这实际上就是收购。”
[size=17.600000381469727px]他补充称:“当我投资一家公司时,如果我持有60%股权,那么我实际上就控制了收入……我控制着公司的运营。”
[size=17.600000381469727px]赞比亚审计长去年呼应了这些担忧。他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支持TopStar的贷款未能具体规定哪些收入将被交给赞比亚国家广播公司,而不是用来偿债。
[size=17.600000381469727px]报告补充称,赞比亚国家广播公司未能制定自己的偿债计划,首笔利息付款应于去年7月偿还,但未能支付。
[size=17.600000381469727px]围绕这笔贷款的争议让赞比亚总统埃德加•伦古(Edgar Lungu)和他领导的执政党“爱国阵线”(Patriotic Front)面临尖锐的问题。赞比亚的债务在大约5年内翻了一番,对于该国偿债能力的质疑正在增多。
[size=17.600000381469727px]伦古把外界对中国借款的担忧形容为“不计后果的宣传”。他表示,中国为亟需的基础设施提供了资金,包括由赞比亚国家广播公司贷款融资的数字广播电视设备。
[size=17.600000381469727px]执政党的批评者认为,很大一部分基础设施支出充斥着回扣,这些回扣被用来提供政治恩惠。伦古政府否认这些指控。
[size=17.600000381469727px]上月,赞比亚财长玛格丽特•姆瓦纳卡特韦(Margaret Mwanakatwe)在议会讲话中表示,政府没有“质押任何公共资产”。
[size=17.600000381469727px]但投资者感到恐慌。今年以来赞比亚美元主权债券的跌幅,甚至超过近期新兴市场抛售期间的土耳其或阿根廷。
[size=17.600000381469727px]投资者还对计划中的另外50亿美元中国基建贷款感到担心。尽管财政部表示,将寻求放慢新的借款,但债券持有者表示,他们还希望推迟偿付很多中国贷款。
[size=17.600000381469727px]晋新资本(Renaissance Capital)分析师格雷格•史密斯(Greg Smith)表示:“我们应该对赞比亚的自满感到担忧,而不是阴谋。”
[size=17.600000381469727px]四达在非洲的野心相当宏大。该公司创始人庞新星上月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期间款待加纳、莱索托、塞拉利昂等国家的领导人。伦古也在场,他的部长们称赞四达将数字电视带到了偏远乡村。
[size=17.600000381469727px]TopStar的商业竞争对手还曾批评该公司在赞比亚部分地区屏蔽免费接收的数字电视信号。
[size=17.600000381469727px]四达没有回应英国《金融时报》就TopStar贷款争议提出的置评请求。
[size=17.600000381469727px]西穆舍布表示,在一个多数人每日生活费不及2美元的国家,日益上升的电视费用让“公民很难生存下去”。
[size=17.600000381469727px]但伦古政府在这件事上对国内的异见不那么包容。尽管中国资金在赞比亚国有广播公司可能受到欢迎,但说唱歌手查玛却不受欢迎。
[size=17.600000381469727px]今年早些时候,他被逮捕,此前执政党官员认为他的一首歌曲对伦古不敬。他表示,政府人员仍然骚扰他。“我在社会问题上的态度使他们不舒服。他们不喜欢听到这些东西。”
[size=17.600000381469727px]查玛表示,要让赞比亚解决债务问题,首先必须允许对中国贷款进行坦率披露和辩论。“中国不是圣诞老人,”他表示,“我们应该足够勇敢地说,这些贷款不是免费资金。”
[size=17.600000381469727px]张祺(Archie Zhang)北京补充报道
[size=17.600000381469727px]译者/梁艳裳


633#
发表于 2018-10-25 20:17: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字节跳动:750亿美金

一周前,华尔街日报一篇近乎胡言乱语的文章,倒是在文末提到一个新的信息:今日头条正在以750亿美金的估值进行融资。
今日,36氪报道称,融资已经close,投前估值750亿美金,并提到融资额可能达到40亿美金,亦有自媒体称“超过25亿美金”,财新则称“不会超过30亿美金”。
这个消息让我有点小小的郁闷。
在今年上半年的时候,由于当时的环境,风闻头条估值下降,并传言说头条正在以这个下降的估值进行融资。
我觉得这是一个捡皮夹的好机会,于是和我的合伙人商量要不要去入一点。我的合伙人甚至成功说服了我们的一个机构LP愿意投出较多的资金,我们基金则follow一点拼盘凑份子。但几番打听下来,这件事没有成功:头条没有融资的计划,也没啥老股要抛出来。
可惜可惜。


我知道
我的读者里有不少并不喜欢甚至厌恶今日头条的人。
但我依然不想掩饰我对这个公司以及张一鸣的尊敬——事实上,我自己并不怎么用头条。大多数聚合类内容客户端我都兴趣缺缺,我是一个喜欢下载不同媒体自身APP进行阅读的人,且平铺于手机屏而不是归整成一个文件夹。
尊敬的理由很简单:它是这十年崛起的移动互联网新贵中——最为显赫的就是TMD,头条美团滴滴——唯一一个迄今尚未向BAT低头的公司。在36氪的报道中,即便此轮融资,一直被传言要投资的阿里系也没有进来。
我并不是尊敬张一鸣的动机,比如什么有骨气,比如什么有野望——鬼知道他什么动机。我尊敬的是结果。
在不进行任何站队的情况下,这家公司依然越做越大,走到了今天,而且速度惊人。
12年创建。
14年一轮5亿美金估值的c轮融资。
这一轮融资让头条浮出水面,也真正引发了诸多媒体对它的口诛笔伐。从广州日报立刻宣布要起诉头条,到新京报社论痛骂它剽窃,再到后来的头腾大战中,相当多的自媒体一边倒地站在腾讯。头条在舆论上的被围堵,一直到今天没有停止过。
16年一轮估值超百亿美金的d轮融资。
18年750亿美金。
这是相当了不起的。
BTW,14年那一轮,有微博的投资。但这还谈不上站队。14年的时候,微博自身也没那么强,股价30美金都不到,总体舆论态势甚至还是被唱衰的。



关于头条的信息流本身是不是构建了信息茧房这件事,至少在我这个号里,已经属于“老生常谈”。
我不想再长篇大论的啰嗦。
信息茧房很难建构,非要说有,那是你的朋友圈,不是信息流。
如果你只用朋友圈接受资讯的话。
其实,在前互联网时代,你只看《读者》、《知音》也会茧房的。只用一种东西来接受资讯,茧房的出现纯属咎由自取。
而信息流的模式,反而可能会减轻这种状态。毕竟它知道你的兴趣并不等于知道你的立场。


14年那一轮融资后,i黑马对张一鸣进行了专访。
当时我对那篇专访进行了一些关键词统计。在i黑马那篇极长的文字中,“新闻客户端”这五个字只出现了四次,而且每次都是这样写的:“腾讯和搜狐等新闻客户端”,而且那篇长文从来没把这五个字用在今日头条上。
对应的,前后出现了三十次“推荐”、九次“分发”、二十四次“搜索”,张一鸣牢牢地将公司对标在这三个关键词之上。
我那个时间点的感觉是“公关文本”居多,这样的定位是有助于它的估值的。毕竟,门户这种定位,故事就不是那么性感动人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意识到,这不是一种模式套路的说辞,而是,事实上,它就是这样的。
张一鸣接过的,不是新浪陈彤的大旗,而是百度李彦宏的大旗。在头条的故事逻辑里,搜索引擎是它的本质之一。
虽然在用户端,很多人都有一种感觉:这不就是用来看资讯的移动手机里的门户么?


搜索引擎是有一些天然招黑的气质的。
谷歌也被默多克痛骂过是小偷。只不过默多克本人气质不佳(现代黄色新闻体系最大的掌门人),年纪又老,后来还弄砸了myspace而被视为完全不懂互联网。默多克的叫骂,互联网行业里的人并不在意。
但搜索引擎的确有两点对内容生产者并不友好。
其一,搜索引擎的排序结果基本上和内容好坏无关。从来没有哪个网站为了自己在搜索结果中排序靠前,而去努力提高内容质量的。通常为了达到这种目的,做的都是SEO,这是一个技术活,甚至就是一个砸钱的活。
其二,作为桌面互联网时代头号流量入口,它对广告行业的吸金能力是相当彪悍的。百度全盛的时候,中国数字广告每一块钱里有两毛五分就是它的。要不是淘宝屏蔽了百度,恐怕阿里系那两毛五分也有一大半是它的。
按照今天“赋能你发财”的生态定义,搜索引擎并不是生态式打法。搜索引擎本身的商业模式的确是中小广告主扎堆大广告主在其收入中占比不高的长尾打法,但搜索引擎的导流方式,是完全倾向于头部大站的。
中小网站很难取得特别高的网页权重值,这在排序中是致命的。
我在各种演讲以及过去的文章中提过这样一句话,搜索引擎统治互联网的时代,是内容行业的黑暗时代。
但搜索引擎无可匹敌的导流能力,使得网站们并不敢对搜索引擎说三道四。从索引库中被删除,几近今天一个公号被封号,都属于灭顶之灾。
当百度不再能统治数字世界后,那种长久压抑的怨气,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爆发,再加上它的确也有招骂的事例。
但我并不认为李彦宏是一个恶人,或者百度有什么成心作恶的地方。
(关于百度的评论中,阑夕在贴吧事件后写过一篇百度为什么要“卖”贴吧,考虑到彼时阑夕和百度的关系,你可以认为有洗地性质,但言之的确成理。在比较谷歌和百度之时,中美社会大环境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变量)
它的模式根本上是一种单打独斗。而模式,你最多评价为过时还是不过时,却很难用什么善恶去形容。
至于说什么竞价排名就是一个坏东西,怎么可以给钱就能上前排之类的声音——这种批评纯属外行,不值一驳。
google后来掏出了一个相当开放的android,这就是生态玩法了,但那是另外一个故事。


头条招黑,也在于它的模式。
在它的模式里,内容生产者的确是不怎么重要的。
无论张一鸣怎么定位自己,在用户眼里,这就是一个资讯客户端,我是来看资讯的。在头条场域中,阅读向关注的转化率,远低于在微信公号的场域中。
无法有效的构建自己的粉丝量——其实就是传统报刊所谓的发行量,这对于内容生产端的广告谈判是很不利的。因为昨天一篇获得1000万访问量的文章很难说明什么,没有订户数据,如何说服广告主今天对下一篇文章投放广告,明天一样可以看到1000万访问量呢?
而头条主要的收入来源:信息流广告,根本上不存在分成的问题。即便张一鸣想分成,也无法和特定的内容生产者分成。具体内容页里的广告倒是可以分成,但这部分数字,在整个头条收入中,占比并不会太高。
这和读者阅读心理有关。到达内容页,这就是终点。看完关闭再找下一篇是很正常的心态——别说广告,桌面时代运营过博客的人都知道,博客文章底下的相关文章,点击的人都不会太多——在信息流里找文章看,这里不是终点,点击一个广告去往它处,则自然的多。
所以,渠道媒体(搜索引擎和头条这类内容资讯产品)和终端媒体(生产内容者)估值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
这给内容生产者一种强烈的给头条白打工的感觉。大部分内容生产者,本着无非就是复制黏贴赚点流量也好的心态,在头条中提供内容,事实是物质收益微乎其微但成本也微乎其微。一小部分激进的,则拒绝提供内容。
什么善恶批评,说到底,利益使然。


对于搜索引擎而言,用户需要主动给出一个关键词,然后系统返回结果。而这种主动给出一个关键词的动作,其实就是告知系统:我现在对什么感兴趣。
头条看上去不需要用户给出任何东西,但围绕兴趣给出结果,和搜索引擎并无二致。
当然,很少有用户会在搜索引擎连刷十页,所以搜索引擎也只能卖出前排位置(无论左侧右侧,是的,以为谷歌从来不卖左侧也是一种无知),而头条的用户可以连刷十屏甚至更多,虽然无法售卖什么关键词广告但它可以售卖信息流广告,广告位置同样是无穷的。
特别有趣的地方是,如同在使用搜索引擎时一样,头条的用户并不需要真正成为用户。也就是说,并不存在注册登录这样一个过程。
这一点有有利的地方,使用门槛极低。也有不利的地方,无法构建社交关系,也无法构建订阅关系。你连id都没有,何来什么关系建立。
Gmail推出时,李彦宏曾经在当时他自己的百度hi空间里写道,百度要不要做一个电子邮件(这件事太久远,我已无法获得截屏,谁有的话给我一张,一个顶级微信红包酬谢)。这件事显然并没有下文,这个决策,使得百度丧失了一张通行证。
一直到今天,百度的b端用户体系(如果你有一个网站,投放了百度广告,需要结算)与c端用户体系(比如贴吧、百科、网盘之类),依然没有打通。
这和google一证通行,高下立见。
头条也在努力地构建用户体系,比如微头条。
不过不得不说,成效一般。


头条的模式与百度如此相近,使得它不可能接受百度投资。如果接受,就是被吃掉的命运。
但它与腾讯,本来大面上是相安无事的。
头条与腾讯新闻客户端、天天快报之类,是有竞争关系的,关于版权方面的各种官司也打了有年头,但这种擦枪走火式的矛盾,并不重要。
与头条有诸多摩擦的OMG,并不是腾讯最要害的部门。OMG甚至到了今天,已经不复存在。
17年年底的乌镇东兴局上,还可以看到张一鸣受邀出席,与马化腾把酒言欢。
与搜索引擎追求用户最快速度得到结果并离开去往目标网站所不同的是,头条虽然商业逻辑上类似但使用体验上完全不同。头条对用户是有时长粘度的。到了抖音崛起后,腾讯与其矛盾越来越为尖锐。
18年年头,抖音切换了slogan,从“专注新生代的音乐短视频社区”到“记录美好生活”,摆明了从特定人群向最广大的大众出发。这个产品,已经直接威胁到腾讯的要害部门:互动娱乐。
“推一下就可以看下一个”这种带有些成瘾机制的产品设计,抖音杀时间的成效相当明显。而腾讯的王者荣耀也不如顶峰期那么王者那么荣耀。一款杀时间的产品,对移动游戏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
腾讯正好也碰上了麻烦。王者荣耀之后,腾讯对吃鸡类游戏寄予厚望,但《绝地求生》迟迟无法拿到牌照成为一个无法收费纯消耗的产品,抖音又在这个空档大举侵占用户时间,这使得腾讯不得不打起十二万分精神应对。
阑夕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图,并带有这样的文字表示:这些都是同父异母的短视频APP。
我琢磨着,腾讯内部谁能有效遏制(不需要击败)头条系对用户时长的占有,谁就能被提拔为SVP,被马化腾每周都叫去开总裁办会吧。






圈内一直在流传阿里系要投资今日头条。
在我看来,有三个原因。
1、TMD中,美团和滴滴都有A或者T的投资,大家觉得T(头条)不能例外
2、阿里似乎一直有投流量产品为自己电商导流的兴趣,微博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3、最重要的,头条的业务,和阿里没有冲突。
但头条到底还是进入了电商领域,拿出了一款叫“值点”的电商APP。
显然头条在构建信息流广告之后的“第二条业务曲线”,从而能支撑它的估值。毕竟,750亿美金,已经超越了主营关键词广告的百度680亿的市值。
不少科技文章都认为头条在打造第二个拼多多,我倒不这么看。
毕竟以这个体量,去做拼多多式的生意,这里有个身段问题。
我倾向于头条电商主打的是ODM,也就是接近网易严选式的模式:大牌的御用生产厂商为自己贴牌生产,暗示消费者质量都差不多,但价格实惠很多。
拼多多也在摸索ODM,到底上了市,游击队也到了要穿鞋的时候。但拼多多可能依然会走平台的道路,别家去ODM,我聚合这些ODM产品。头条应该类似。
头条很难像拼多多那样玩社交裂变,中国最大的两个sns两微,和头条关系都不咋滴。而自家的微头条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气候。
但头条不缺流量,这是一个有利因素。
不过,作为一个被头条个别同学称为“互联网活化石”的我,依然清晰地记得,不缺流量的百度,在电商上是怎样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的。
电商平台的成功经验是:要么偏向于运营商品(京东型),要么偏向于运营商家(阿里型),只靠流量是不能当饭吃的。
这第二根业务曲线的建立,头条不得不为,但对工程师出身的张一鸣,的确是一个考验。


我见过张一鸣三次。
第一次见面,纯属寒暄,打了个招呼彼此拜拜。
第二次见面,倒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2016年年底,头条组织的一个饭局,彼时张一鸣因故迟到了一会儿。我半开玩笑地问已经在座的一位头条高管:你们什么时候结束非法运营?
我指的是视频业务。这位高管是老互联网人,从一个顶尖门户跳槽到头条。职业经理人的她,回答非常中规中矩,我们的确在考虑牌照问题,可能会去收购一张。
而另外一个高管,则显得有点不太在乎,认为这件事并不是什么大事。考虑到她的出身,我并不奇怪。
张一鸣到了后,赵何娟撺掇我再问了一遍。
刚刚还在微笑寒暄的张一鸣,脸上瞬间变得有些忧愁起来,嗯这个问题很要紧,我们在抓紧。
次年年头,公开新闻说,头条从山西某公司那里购入一张。
但当时张一鸣有那么点喜忧形于色的状态,让我不得不有这样一个推论:还是不脱理科男工程师的本色啊。
另外还有一个瓜分享给各位,是一个女性朋友在朋友圈提及的:
我记得四年前在一个群里,还有位女性友人揪住张一鸣不放,我们围观者各种打圆场,最后一鸣还是愤而退群。。。
生起气来,管你女的男的,哈哈哈哈

十一

与朋友闲聊时,我提及头条的所谓“价值观”问题。
或者说,信仰问题。
我倒是觉得这是一个750亿美金估值的公司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了。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就算没有超过如何做电商,也与之同等。
头条过去的信仰是非常清晰的:算法是好的,算法有助于人。
但种种原因,这个信仰被打掉了。
也因为种种原因,头条不得不在内部甚至是外部检讨这个信仰,承认算法有很大的问题。
我在小米调整组织架构时,借用梁宁的理论做了一个小小的分析。小米变阵,与组织的三个支点。
对头条一样适用。
作为个体,我依然倾向于算法好处多于坏处。但这只是我个人,我愿意相信什么也很难有什么强力能管到我。
作为一家那么大的公司,显然继续坚持这个,是不利的。
那么,替代信仰是什么呢?


网址链接:http://news.ifeng.com/a/20181024/60126115_0.shtml
编辑:臧博
634#
发表于 2018-10-30 21:46: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告别一个时代!10年间,停刊的100家纸媒!
原创: 墨林  媒通社  2018-10-30

回望它们蔚为壮观的足印,伤感之外竟油然而生一种振奋。这百家媒体背后是成千上万纸媒人逝去的青春与理想。

作者|墨林
编辑|媒通君

最近的十年,是纸媒没落的十年。

上百家报纸、杂志在新闻史的墓牌上留名。没有什么人,什么媒体,能逃脱时代演进的逻辑。在如此浩荡的媒界转型大潮面前,薄薄的纸页显得孤独而彷徨。

光辉不灭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成为一张新闻纸难以承受之重。与此同时,报纸、杂志于苍然暮色间尘封住许多金子般灿烂的往事,并留作老一辈媒体人的芳华,化为一种文化孑遗与恋恋乡愁的象征……

今天,媒通社(ID:mts1000)沿奔流不息的岁月大河,梳理出10年间停刊的100家纸媒。

它们大多有过辉煌的荣耀,只是风水轮流,宿命如此。但回望它们蔚为壮观的足印,伤感之外竟油然而生一种振奋。这百家媒体背后是成千上万纸媒人逝去的青春与理想。





(注:不完全统计,仅供参考)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5oPJCkRbh7ArFXidFxrFA

编辑:陈心茹

635#
发表于 2018-10-31 13:38: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京报APP上线:以报纸为中心转移到以App为中心
原标题:新京报转型,以报纸为中心转移到以App为中心
钛媒体1031日消息,新京报正式推出App,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宋甘澍表示,这是一个让传统媒体“窘迫”的时代,新京报将以移动传播、视频表达为优先,把移动客户端作为新京报传播主阵地打造,并适时推出“新闻+”业务(+政务、+民生、+服务)。(来源:新浪科技)
编辑:陈心茹

636#
发表于 2018-11-5 19:41: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搜狐Q3同比减亏近66% 视频业务同比减亏超50%
摘要:财报显示,搜狐第三季度总营收为4.60亿美元,同比下滑11%;归属搜狐的净亏损为350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净亏损1.04亿美元有所收窄。

蓝鲸TMT频道11月5日讯,搜狐(NASDAQ:SOHU)今天发布了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未经审计财报。财报显示,搜狐第三季度总营收为4.60亿美元,同比下滑11%;归属搜狐的净亏损为350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净亏损1.04亿美元有所收窄。

财报显示,搜狐第三季度品牌广告收入为5,700万美元,较2017年同期下降24%,较上一季度下降7%,搜狐解释,这部分下降主要是由于门户以及视频广告业务收入下降。

同时,搜索及搜索相关广告业务收入为2.55亿美元,较2017年同期增长13%,较上一季度下降6%。

搜狐表示,第三季度移动端搜索流量及商业化能力保持增长,但由于部分广告业务一次性暂停了10天业务进行整改,以符合政府监管要求,搜索业务收入受到一定影响。

在线游戏收入为9,600万美元,较2017年同期下降28%,较上一季度增长2%。

搜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称,2018年第三季度总收入大致符合此前的预期,不考虑非经营项目,盈亏情况好于预期。

他认为,这主要得益于搜狐视频成本下降和在线游戏业务的良好表现。搜狐媒体方面,核心移动APP日活跃用户和使用时长均呈上升趋势。搜狐视频持续削减内容成本,并不断开发投资回报率较好的自制节目,使得视频板块同比减亏超过50%。而受益于天龙八部端游及手游的健康表现,畅游的收入及利润均显著好于预期。


编辑:冉玲琳
原文链接:http://www.lanjingtmt.com/news/d ... 47a7b7e80a40613cfe1

637#
发表于 2018-11-17 19:46: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报社广电整合以后,电视台员工开始卖报纸了

在一个媒体群里,看到某个已经将报社和电视台合并成为一个集团的省级媒体同行在群里推广,推销他们省的报纸。他介绍说,该省电视台和报社没有合并的时候,原属电视台的员工没有这样的任务。合并之后就开始全员以200500为任务标的要求员工推广订阅报纸并与绩效挂钩。

一、 对员工来讲,这有毛病吗?一点儿毛病都没有


已经融合在一起的媒体,破天荒地开始让电视台员工进行了全员报纸订阅。
可就算完全没有媒体融合这档子事,哪个媒体(尤其是电视台)的员工,没有经历过全员营销?所不同的仅仅只是全员营销的内容而已。
这些年来,明星演唱会让明星捞够了钱,张学友演唱会甚至成为警方抓获多年逃犯的奇特渠道,可是,这些所谓天皇巨星的地方演唱会,又有多少场没有电视台员工的血泪呢?
电视台因为其可视性,多年来,对于这样的大型文艺活动,要么是作为承销商,要么是作为重点媒体合作方。每逢这样的时刻,有多少电视台没有要求全员销售?又有多少媒体的票务销售不是跟每个员工的绩效挂钩?
许多接触社会比较少的员工,在当月往往只能够拿到甚至只有一半的工资。这往往会引起很多后遗症,曾经卖票并且卖票失败的那些电视台员工,有时候事后再来听那些曾经喜欢的某明星歌曲的时候,会有一种不适应感,甚至于会反胃恶心。
在明星来说,这一切只不过是高歌一曲甚至于只是做做样子假唱,是挣钱并且happy,价值实现的高峰时光,但对于许多媒体员工来说,这可能会让他们那几个月养家糊口的养命钱少很多。这些天王巨星在每个地方所挣到的出场费,不管是税前还是税后,不管是否有阴阳合同,其中一定包含着许多媒体员工,尤其是电视台员工的血泪。
这一切对于当事人来说,很痛苦,但是,很常见,并且真的没毛病!
有毛病吗?没毛病,真的没毛病!


二、 当媒体需要你的时候,作为媒体员工,应该服从并且尽全力


⒈所谓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即使这个命题为真,也只是领导层该考虑的问题。对于普通员工来说,尽力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尽一切可能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才是本分。
如果说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情,意味着记者只做出去采访的工作,编辑只做编辑的事情,所有的相关任务都只由营销人员完成。
那么,首先应该被质问的是记者本人。你真的专业吗?是的,你采写稿件,但是,你写的东西,有多大的概率能够成为十万+吗?是的,你拍电视,但是,你拍的节目,剪成短片以后,有多高的传播率转发量?
如果你做媒体,却没有办法保障自己的传播力,你凭什么说自己是专业的?
在这里,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已经被你偷换了概念,其实你的意思是说:我只会并只做我认为可以做并且该做的事情。你把自己定义成为专门做某些事情的专业人士,但事实上,这个专门与专业都是你自封的。
你可不可以专门只做某件事情,你专不专业,得要由你的上级或同行或行业标准来判断,不能只由你自己来说得算。
如果说你真的是流量担当颜值担当,是轻易能够创造出10+的作者,你又何必在意单位有没有这样任务,有没有任务失败的罚款?
不就是罚2003000块钱吗?你拆书或者写稿,客串创作商业专题片解说词,做片子剪辑,钱很容易就挣回来了,你会在乎这点事?
如果一个人足够优秀(并且最好还足够年轻),他可以选择去创业做自媒体,或者去做另外的工作。但如果他选择在媒体上班,就得服从。

⒉你可以表示不舒服,你可以保持沉默,但首先,单位有权利要求你这样做,其次,当你所服务的媒体有需要的时候,你应该冲在最前线,少一些怨言。
抗战时期,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南泥湾,是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吗?
当然,他们的专业本来就可能是农民,当他们的家园被人侵占,亲人被人屠杀,他们不得不拿起枪杆子保卫自己,保卫侥幸在大屠杀中活下来的家人,被迫出来抗战,专业的农民没有办法做自己专业的事情,他们是业余的兵,但绝对不是客串的。
《春田花花同学会》里的幼稚园校长,不专但多能,什么都干,不得不干。
……干什么事情其实是由团队的生存状态决定的,由不得你!
你说你是专业的某行业传媒人,你生下来就是吗?这里是中古时代讲究种族的印度?你的职务是世袭下来的,不可更改的?
如果不是,那么,你的任务和职能就是可以更改的,在组织有需要,并且有可能有危难的时候。你需要站起来,勇敢的去执行上级的命令。如果你不能够完成任务,首先要检查的是自己是不是一个合格员工?
当集体有事情的时候,他不找你找谁?如果他连你都指挥不了调动不了,他还能指挥或者调动得了谁?
如果你一定要强调自己是专业的,你是专业的警卫连,你是专业的炊事班,集结号和冲锋号吹响的时候,你不跟着上,你觉得你的态度和行为合格或者合适吗?
如果你认为这样的行为合格或者合适,你其实更适合去做最后的莫西干人,由你自己自行决定应该帮助英军还是认同印第安部族,你并不适合于在集体当中生存。

⒊做媒体行业,要突破自己的局限性,不要主动对自己执行化学阉割。
传统媒体的员工,更像是以前合作捕猎的氏族成员。
电视非常强调合作,很多事情必须得要共同完成,其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每个岗位被取代的可能性非常高,没有任何人是完全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
报纸,虽然写作相对来说更有个人色彩,但是其本身也是合作性非常强的工作,由编辑到排版,有很多道工序,需要很多人共同协作。
这本身就意味着传统媒体的工作人员很难独立或者仅仅只由很少几个人来完成一件可以完整交付的有商业价值的产品。(这也是类似于罗振宇这样的自媒体人,这些曾经在电视台做过制片人等岗位工作的人,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运营能力的原因,因为这是必须的!)
这意味着传统媒体的员工有可能严重依赖于和其他同伴的合作,才能够共同完成一件工作。并且由于有些行业,尤其是电视行业,它的技能学习过程漫长,掌握技能并且成为高手的时间很长,很多人尤其是后端工作人员,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专业之中,很难关注到甚至于完全不关注自己专业以外的事情,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我限制,甚至是一种自我阉割。
所以,非经营岗位的媒体工作人员,在面对要求独立去进行有一定金额的销售任务时,会感觉非常困难,非常不适应。
领导安排这样的工作,并非没有道理,并非不正常。
如果说,后端工作人员没有办法接触到更多有价值人群,那么,这样的一个群体就只能通过内部协作来曲折完成任务,内部协作会促进内部融合,会产生正向力量。
技术部门本身接触不到更多有商业价值的客户,但是他会接触到很多面对客户的部门,接触到这些部门的采编人员或营销人员,如果说,他有任务的时候想拜托这些部门来帮他,在平时,他就要为他们更多做好服务工作,落实到个人的任务,如果能促进后端部门的日常工作,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部署这样表面上看上去不讲道理的任务,其实潜台词是自己组队、内部协作,后端工作人员的任务可以由前端人员,特别是优秀的前端人员来协助完成,但只有最优秀的能够为前端人员做好服务的后端人员能够得到优秀前端人员的额外协助。
这个过程当中,肯定有些人会失败,只不过,那些失败的人,平时可能就只做自己感兴趣的所谓专业的那点事情,不愿意跟人接触,和社会的接触面太少,又没朋友,无法通过内部协作,从内部解决问题,会有较大的损失。
这些人本身就是失败的媒体人,只好自己接受命运,如果这在后续的工作当中能够促进后端人员的服务态度提升,本身就是一种正向的力量。
这种安排可以让大家学会对自己的产品负责。
没有融合之前,电视台员工没有订报任务,融合之后,让全体从业人员去做发行等工作,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让每个从业人员都能亲身体验并知道该如何来对自己的产品负责。
发行任务每年都会有,发行其实是给每一个从业人员一个必须的不得不面对直接用户的机会,去了解自己的目标对象。“他会不会订我们的报纸?他明年还会不会订我们的报纸?如果还订,他还会不会在我手里订?”
如果所有从业人员都不考虑这样的问题,媒体存活的机会是不大的。
订报本身就相当于让员工得到一次更多了解用户的机会,这其实是一种正向的力量。
生存永远都是很艰难的,如果没有办法更多去联接直接用户,只会意味着,你的很多生产,价值是相当有限的,你不了解并且没有兴趣去了解你的用户,又怎么能够把握住你的用户?又怎么可能更好地服务于他们,如果你生产的产品,都不能够为他们所喜闻乐见,如果你都没有办法为自己是媒体人感到自豪,你又怎么可以说自己是专业的呢?

⒋做正向的思考或者转化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团队
对执行层来讲,有这样的任务,可以促进所有人员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方式,可以让他们主动结交更有价值的行业人群,让大家在平时的工作当中,有主动的意识来为大众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以正向的公开的正常的交换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提升和创收能力飞跃,这样的年度任务要求,对于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有帮助的。
如果媒体的工作人员没有意识,没有能力在一定的时限之内,提升培养自己这方面能力,那么,他在媒体里的生存空间,可能向上发展的空间必然是有限的。
当然,这种努力的方向以及取舍并不是唯一的。如果某个个体员工在某一方面的新闻操作实力很强,他可以通过这种专业能力的极致提升,让自己在向上的媒体空间里有更多的选择,如果更加幸运的话,当事人足够年轻,会有更多被选择的机会,当事人可以抓住机会,设法跳槽到没有或者比较少有这种非专业压力的媒体去。
如果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样的机会,并且没有转行的勇气或者实力,你的选择就只有忍受或者适应,没有更多其他选项。
媒体传播本身就是联络大众和目标对象,也就是两端,你设法建立更有价值的联接,挖掘更有价值的通道,拥有这种能力,这本身就是适者生存的变化。
努力让自己能够实现更多价值,真正专业,更加适应,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三、出来跑,总有一天是要还的


⒈到了最危急的时候才需要做的操作,如果常态化,危急状态将很难结束。

媒体有权要求员工做全员营销,但是,长期以这种方式运营,长期以这种员工不得不去执行的方式去做,媒体本身就存在工作安排和思路方面的问题。
单位如果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员工理应冲锋在前。员工完不成媒体安排的任务,员工是不合格的,要么忍,要么滚。但是,如果媒体把这种操作方式常态化,下达任务指标理直气壮,媒体事实上会经常处于最危急的时刻,紧急状态是非正常的不可持续的,这个状态不可能仅仅只靠员工的奉献精神改变。如果媒体没有不是最危急的时刻的时候,那就是媒体自身的问题了,如果媒体大多数的时刻甚至于每一个时刻都是最危急的时刻,那么,一起起来抗战的人们,能不能够支撑得起这个媒体,就不一定了。頻繁下达类似任务媒体,是不被这个世界和市场认可的不合格媒体。

⒉媒体和员工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博弈关系。

对员工来说,不管以前是否进行过发行的工作,上级下达了必须执行的任务,其实是员工遭遇到了不必要解释不必要和你讲道理的集体权力(或者暴力),集体暴力和权力的存在是有道理的,必须存在,很合理,但暴力不可滥用。
媒体有权这样去做,员工必须执行,做不好只能怪自己,但媒体和员工之间存在着博弈。
执行层要考虑自己的生存状态,他自己的行为取向会因为单位的政策改变,他会选择相对容易的生存路径。
媒体员工会根据游戏规则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如果长期有这样要求,他可能会为了自己的生存,放过本来不应该放过的“被保护”对象。媒体从业人员会选择结交什么样的朋友,选择对朋友的方式,选择符合自己利益的行为。
如果媒体为了自己的利益默许这种行为,甚至于违规引导这样的行为,把有偿新闻甚至新闻勒索作为隐形战略来操作的话,那就是《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的悲剧(那些在同行们看来不幸的被审判者当中,在跳槽到这样一个顶级媒体之前,和笔者曾经同事过,真的是才华横溢,可惜了)。
这种模式本身就是一种透支,这种透支没有可持续性,可一而不可再。

⒊出来跑,总有一天是要还的。媒体这样做的背后逻辑其实很危险。

媒体不可以把自己的公权力和公信力作为一种变相的变现渠道,不能默许甚至鼓励员工应用手中的公权力和公信力来为媒体实现价值。
传播渠道的公权力滥用,在某个时期是有用的,但一方面,法制越来越健全,另一方面,媒体经由员工所给予的一定程度的免杀功能,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已经越来越无效了,现在很多负面消息,并不会通过主要官媒传播,尤其是地市级或者省级媒体,更可能是通过中央媒体或者自媒体曝出去。
本来就不应该以此来要挟自己的服务对象。并且这种优势已经越来越无效,再这样做,对媒体和媒体员工都是高危的行为。

⒋媒体的市场行为不能违背价值规律。

媒体越来越不像媒体,这很正常,媒体跨界去做商业并不是一件不能被接受的事情。
商业其实本身是另外一种传播,那么如果说媒体能够正常的利用自己的优势,来从事一定的商业活动,不仅无可厚非,而且,有可能能够发挥得更好。
某一款农产品某一款特产并不会因为由某个媒体经销,或者由某个知名主持人来代言,就一定能获得特别大的附加值提升,信任是无价的,但是信任的附加值也是有限的。
市场有自身的价值规律,有均价,这个均价和目标销售值如果有相对较大的差距,就不会获得市场的认可,不获得市场的认可,而仅仅通过权力强迫推广,本身就不容易持久,也无法培育出成熟的生存方式,适应价值规律,寻找可以持续被市场接受的模式,才是正常的生存之道。

⒌良好的市场规律,更需要媒体做好分工协作。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不能成为借口,更不能成为员工个人的一种无效诉求。但是,设计出更好的运营模式,让最合适的人就要去做最合适的事情,是媒体作为一个机构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媒体融合有时候是被动的,是市场已经改变。政府和主管部门能够提供的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的一种被迫的整合。资源有限,也就意味着政府能够提供资金的岗位有限,这本来就是在状态不好的情况下的一种收缩或者削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就像是切除肿瘤之后进行的化疗一样。
如果说媒体不能够在一定时限之内,完成裂变或者创新全新的模式转型,仅仅以话事人的身份去推行无差别的全员营销。简单粗暴,但不一定有效。
所以,广电报纸整合之后,强行全员推行推销报纸,并不一定是可取的行为,纸媒的黄金期已经过去了,视媒的黄金期也正在过去。与其让员工去全员推销报纸,或者是强行带着一定的目标任务去推广APP下载,还真不如通过社群等现代方式,让核心媒体工作人员和他的目标对象强有效地黏合在一起。持续通过新媒体新联接方式获取流量,让他们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这样反而可能会在更好的营销模式推出时,有更强的生命力。


媒体本身发生重大生存问题的时候,员工如果能够适应新的环境,改变自己,就能为自己和媒体赢得更多的生存机会,促成媒体的生存与发展,但是,如果媒体没有办法把员工分成或者让他们自由组合成为很好的协作小组,只靠全员营销的统一要求,其实是一种相当不经济的做法。愿望也很难达成。
融媒体要求全员去执行类似发行的任务,有正向的必要性与可执行性,但需要让安排的任务不过分高,和员工的待遇挂钩不要离谱。
这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与体验。


网址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xpMWisKPwd5_GewWPGJOw


编辑:臧博
638#
发表于 2018-11-17 21:28:52 | 只看该作者

3天打败特朗普,CNN这一次赢得漂亮


彭博新闻社报道,1116日,华盛顿联邦地区法院法官Timothy Kelly裁定,CNN诉美国总统特朗普案中,CNN胜诉,特朗普败诉,因此,特朗普现在必须恢复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Jim Acosta进入白宫的权利。
Timothy Kelly的裁决是对正努力从中期国会选举损失中恢复过来的总统的一次打击。它进一步描绘了一位超越职权公报私仇的总统,而对特朗普来说更为刺骨的是这份裁决出自他任命的法官之手。
起因:记者通行证被撤销
事情的起因是特朗普撤销CNN一位记者的白宫通行证。
117日,特朗普在记者会上与CNN记者Jim Acosta发生言语冲突,现场工作人员甚至试图抢走Acosta的话筒。白宫当晚以“行为不当”为由撤销Acosta的采访证。13日,CNNAcosta起诉特朗普、白宫幕僚长凯利、白宫新闻秘书桑德斯等多名美国政府官员,称其违反美国宪法第一、第五修正案。


美国司法部14日针对CNN的起诉作出了回应。“没有记者拥有第一修正案赋予的进入白宫的权利,”司法部在一份长达28页的文件中称,并补充说,总统有广泛的自由裁量权来决定谁获得记者通行证。
“总统通常可以自由地向政治盟友敞开白宫的大门,以冀望推进特定议程;总统同样可以自由地邀请政治对手,希望说服对方改变立场,”司法部在文件中说。“第一修正案根本不规范这些决定。”
15日,特朗普政府为撤销记者Jim Acosta的白宫记者通行证辩护,辩称记者没有进入白宫的宪法权利。

CNN和特朗普之间裂缝增大


诉讼加剧了CNN和特朗普之间的纠纷。特朗普一再诋毁那些质疑其行为的记者,将怒火对准了CNNCNN称,特朗普通过禁止Acosta从而推进其“毫不掩饰的审查新闻舆论的企图”。Acosta因其对总统的激进质疑而名声在外。
记者Jim Acosta

CNN声称特朗普政府违反Acosta的权利,在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撤销了他的新闻证件,并虚假声称他把手放在白宫实习生身上,他试图在新闻发布会期间拿起麦克风。美国司法部的律师表示,Acosta拒绝放弃麦克风,这阻碍了特朗普举行公平有序的新闻发布会的能力。
司法部辩称,撤销Acosta的白宫通行证并不会对CNN产生实质性影响,并指出他仍然可以在白宫以外的地方工作。
事实上,拥有通行证让记者可以进入白宫及其场地而无需护送。
CNN在一份声明中说:“虽然这起诉讼是针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和Acosta的,但这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如果不加以挑战,白宫的行动可能会给任何覆盖我们当选官员的记者造成危险的寒蝉效应。”

白宫暂时恢复CNN记者的通行证

16日的法院判决后,白宫表示将暂时恢复CNN记者Jim Acosta的记者通行证,遵守当天早些时候联邦地区法庭发布的裁决。
白宫新闻秘书桑德斯16日称,特朗普政府还将针对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的举止实施新规定。
白宫新闻秘书桑德斯

同时,桑德斯认为,法院今日的裁决表明,宪法第一修正案并没有赋予媒体进入白宫的权利。但是,“为响应法庭,我们将暂时恢复该记者的长期通行证,”桑德斯说,“我们还将进一步制定规则和程序,以确保未来的新闻发布会公平、有序。在白宫必须恪守礼仪。”
“这个案例中,白宫对新闻界整体,特别是对AcostaCNN的内在愤怒与具有约束力的宪法先例相冲突,先例就包括明确管辖、并且排除了对Jim Acost以记者身份进入白宫权利的撤销,”没有参与此案的第一修正案的律师Jeffrey Robbins说,“这将被证明是一项后果远远超出了Acosta先生遭遇的裁决。”
裁决做出之际,特朗普与媒体、尤其与他称之为假新闻提供者的CNN之间争执不断升级。数家新闻机构都表态支持CNN的诉讼,其中包括Bloomberg LP、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联社和特朗普一贯的捍卫者福克斯新闻等。
新闻机构认为,第一修正案赋予它们的权利包括总统在内。在一份联合声明中表示,“独立记者必须能够接触到总统和他的活动,记者不得因任意原因被禁止。”

Acosta 面带微笑地走出法院

Acosta 16日中午面带微笑地走出法院,并发表了简短的声明。他感谢所有支持他的媒体同行,称自己已准备好重返白宫工作。




编辑:臧博




639#
发表于 2018-11-24 21:49: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媒体新商业模式不再依赖巨额利润或员工规模
美国知名媒体经济学专家詹姆斯•布里纳(James Breiner)日前发文,描述了世界各地的专家们就如何扭转新闻业的金融危机所进行的激烈辩论。媒体行业商业模式的崩溃正在大幅削减记者和媒体报道(尤其是地方媒体的记者和报道)的数量,从而危及媒体作为第四级权力制衡机构的生存。


最近,尼曼实验室(Nieman Lab)的肯恩•多科特(Ken Doctor)在他的报告中探讨了这个问题:“今天的报纸只是它们自身以前的躯壳。那么谁能够在当地打造下一个即将到来的媒体形式呢?”
多科特详细介绍了一些非营利组织和营利性组织所采取的种种举措,目的都是为了填补当地数百家媒体所留下的新闻报道空白。但是,如果只使用惯用的行业标准,而不对新闻媒体的经营方式做出重大改变的话,这些举措似乎都不足以在短期内填补空白,许多整个社区都在失去任何形式的新闻报道,而这恰恰是民主制度的支柱。
旧的衡量标准已不具相关性
但是,还可以有另一种方式来看待这种情况。的确,目前正在独树一帜的新闻机构只占新闻传媒业的一小部分。然而,媒体机构的一些传统行业指标——比如总收入和员工数量——与数字媒体已无太大关系。
新闻业的未来取决于基于低成本的数字生产和发行(分销)技术、高度集中的利基(独特)内容以及关注用户而非广告商的灵活、敏捷的商业模式。杰出的例子包括西班牙的eldiario.es和ElConfidencial,墨西哥的Animal Politico和美国的Texas Tribune。
eldiario.es是六年前由少数几名记者所创建的调查性新闻网站,与那些拥有大型新闻编辑部的西班牙最大的报业集团展开了竞争。如今,该公司已有3.3万名“合作伙伴”,每个伙伴每年向这一免费网站支付67欧元,总收入已经达到500万欧元,成为该国最受欢迎、最受信赖的媒体品牌之一(据路透社2018年数字新闻报告统计报道)。
这家初创公司关注的焦点是政治、商业和媒体领域的反腐败报道。它不需要庞大的基础设施用于内容生产和分销 (包括印刷机、办公楼、配送车辆、配送网络等),当然,也不需要承担任何随之而来的债务负担。
新模式
eldiario.es的成功是众多新兴模式之一。以下是数字新闻领域中一些有前途的趋势的组合:
• 由10 - 25名记者组成的小型新闻编辑部(有时会成长和发展到很多人)
•  聚焦于狭窄的价值主张——调查性新闻、长篇企业报道、深度报道特定主题(商业、金融、健康、教育等)或关于社区需求和问题的议题,而不是去追逐耸人听闻的突发新闻的点击量。
•  由志愿者、众包数据和报道建议参与的协助新闻制作方式
•  由用户组成的专家专栏
•  由用户资助的基于参与度、信誉和信任的模式,而不是一个基于规模和点击量的广告模式
•  通过数字渠道、几乎零成本的发行(分销)模式
•  受众协助通过社交网络发布
•  新的多媒体报道方式成为可能。这些方式由强大的、便宜的数码工具所驱动,比如由数据驱动的交互式地图和图表,以及用于移动报道的视频和音频编辑工具。
•  内容和发行随着用户口味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  更多媒体机构将关注点放在了公共服务方面,而不是返回给投资者多少利润。
因此,坏消息是新闻行业作为一个整体会雇佣更少的人。单个新闻机构将会比过去小得多,总收入会少得多,但总成本也会少得多。新的模型将是精简和敏捷的。
基于数字通信的网络效应,这些新的新闻机构能够像病毒一样迅速成长,一个数字初创公司能够在几个月或几年的时间里触及到数以百万计的受众。
最近,我作为编辑和研究员参与了一项对拉丁美洲100家数字媒体初创公司的研究,发现这些公司在当地、国内和国际上都具有影响力。但与此同时,它们每年约1,500万美元的总收入却仅占整个行业很小的一部分。
这些数字创业公司中的许多,尤其是在地方层面上的,将会迅速出现和消失,但积累起来的知识将为他们的继任者提供动力。每一次失败都孕育着下一个潜在的成功创业的种子。这种反复试验、反复失败的过程为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主要行业都提供了基础,从农业、纺织、汽车到制药、计算机和移动电话等等。这些产业从小屋(或车库)诞生,逐渐转移到车间和工厂。
网络效应摧毁了新闻媒体的传统商业模式,将广告收入送给了技术平台,也使新闻初创企业受益。否则,我们如何能够解释“The Skimm”现象呢?这一个专为年轻职业女性制作的电子邮件通讯在六年里面就吸引了七百万邮件注册用户,也吸引了数百万的投资。
敌人: 惯性
虽然也会有一些新闻机构运营很成功,能够为投资者产生利润,但是,总的趋势是,新闻媒体正在向公共服务组织转化。其主要目标是提高所在社区的生活质量,而不是给股东带来回报。
摧毁当地新闻业的数字力量可以推动公众的反应。这种情况很快就会发生。我的一位同事说,最大的障碍是惯性。一些媒体所有者似乎满足于从他们的企业中榨取利润,直到剩下的只是固定资产,然后他们再将其出售。
除非政府、企业和媒体的领导人采取行动,不然,我们就会看到持续快速的下滑或衰落。但是,实际上,这场媒体革命并不是自上而下的;它是自下而上的。这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会发生,但一旦发生,也会持续很长时间(指靠用户资助的媒体生存状态——译者注)。
https://mp.weixin.qq.com/s/Dm-e7Gr9K8RcTPismLtreQ
编辑:何林



640#
发表于 2018-11-24 22:05: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内容变现,依旧是内容创作者面临的最严峻的现实问题。

文丨陈实 来源丨记者站
(ID:jizhezhan001)

又到年底,适合盘点,对于活跃在各个内容创作平台上的内容创作者来说,亦是如此。
这几天,不少自媒体创作者纷纷晒出这一年来他们在各个内容平台上的收益,引发了不少关注。广大内容创作者纯粹依靠各个平台上的收益,能活下去吗?
记者站(ID:jizhezhan001)试图从流量分成、平台补贴多个维度展示各个内容平台的收益情况,尝试还原内容变现在当下的真实情况,以作内容创作者参考。

01
流量分成差异明显,某些平台成鸡肋
作为目前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内容平台,目前,在今日头条上共有超过800个帐号拥有了100万以上的粉丝,平均单个帐号每月阅读量达到3500万。除了头部账号,今日头条50万以上粉丝帐号数量达到2400个,10万以上粉丝帐号数量达到1.5万个 。
“未来一年,我们预计,在今日头条平台上,头部账号数量将增长到10万,覆盖超过100个垂类。”今日头条相关人士公开表示。作为一个体量如此巨大的内容平台,活跃在今日头条上的号主,每个月能拿到多少钱呢?
自媒体作者“万能的大熊”在其朋友圈中透露,其今年在头条上的流量分成为“四五千”;自媒体人、速图研究院院长丁道师撰文透露,其在今日头条上的收入超过千元。
据公开报道,在过去一年,头部创作者通过今日头条累计获得收入约20亿,其中作者商业变现收入大约5亿。
在一点资讯上,截止2018年11月19日,“丁道师”的收入为65000多元,平均算下来每年3万多块钱。  “在我所有的发文平台中,一点资讯是收入最多的一家。”丁道师说。“万能的大熊”晒出的截图显示,其在一点资讯上的总累积收益为36000多元。
不过,这些收益并非单纯的流量分成,而是“广告收益”,“运营鼓励金” ,“奖金”,“赞赏”,“邀约收益” 等的总额。
一位一点资讯的签约作者告诉记者站,其在一点资讯上每个月的鼓励金固定是3000元,发文还有另外的流量分成,虽然没有透露具体的收入,但其同样认为,一点资讯在平台分成上比较大方。
百度百家的平台分成,也很可观。例如,2018年9月份,“万能的大熊”在百度百家上收益为税前67500多元,10月份的税前收入到10500元。丁道师在该平台上的收益为一笔“糊涂账”,大概金额为2-3万元,但百度百家的运营较为混乱,这一点也得到了其它自媒体人的证实。
腾讯旗下的企鹅媒体平台,则逐渐淡出一些内容创作者的视野。接受记者站采访时,他们均表示,在早期,平台的补贴力度还很大,但是到后期,就很难与其他平台相抗衡了。例如,“万能的大熊”在企鹅媒体平台上的收益显示,平台补贴为1144.8元,但内容分成仅有461.13元。
在内容创作者群体中,存在感不强的还有网易、搜狐、新浪看点等。
从记者站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以10000阅读量为例,创作者在今日头条上可分成3-5元,这与一点资讯的流量分成标准持平,在大鱼号上可获得8-10元的收益,在企鹅号上,收益大致为5元左右。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各个内容平台官方并没有公开公布各自的流量分成标准,因此记者站通过采访获得的上述数据,有可能存在不全面的情况。在此,也欢迎各位内容创作者在留言中与我们互动。

02
专项补贴,无法普惠故成头部账号独享
从目前各大内容平台的流量分成收益来看,流量分成显然无法满足内容创作者的长期需求。一是,各个平台的标分成准各异,但收益普遍较低,对头部账号来说,意义不大,但尾部账号,由于其内容及运营能力的欠缺,有无法享受到内容分成带来的满足感,最终沦为平台上的僵尸号。
在此背景下,一些平台为鼓励优质内容创作,推出了各具特色的专享补贴计划。例如,今日头条此前一直力推,现已停止的“礼遇计划”“千人百万粉计划”等,这种手段在早期吸引内容创作者入驻有很大吸引力。
目前,今日头条为头条号主打造了“青云计划”,单次获奖奖金为300元。但这种手段,对于鼓励优质内容创作,同样存在着总量不大,覆盖群体较窄等问题。
另外,专为优秀科技报道领域设置的“金字节奖”月度和年度评选活动,月度奖金为2万元,年度奖金为5万元。
今年10月份,今日头条在第二届今日头条“金字节”奖颁奖礼上宣布,今日头条将面向所有科技内容创作者,投入 1000 万元成立“金字节”助力基金,创作者可以申请3万、5万、10万三个不同档位的助力基金。
对于优质作者的补贴,被采用更多的是平台签约作者的模式,成为平台的签约作者后,平台会为内容创作者制定独有的补贴政策,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将优质的创作者吸引到自家平台上,对创作者来说,通过这种做法,可以获得较好的流量倾斜,且能保持长期且稳定的收益。
例如,在一点资讯上,平台的专项补贴就有“鼓励金”和“签约收益”等方式。一些内容创作者在该平台上的收益,主要以这两种途径为主。
一位与某平台签约,成为该平台专栏作者的资深媒体人在接受记者站采访时透露,在该内容创作平台上,包括稿费、分成及奖金等在内,他今年已经获得了超过20万元的收入。
但这种情况,显然属于极为稀少的个例。首先,专项补贴政策,一般只针对内容生产能力极强,且有个人IP的创作者,这种特殊政策,很难普及到其它普通作者。
即便如此,他也并不准备在新的一年与平台继续签约。在他看来,这个标准的稿费还是太低了,“经历了摸索期,同样的写作能力和人力配置,完全可以做更赚钱的事。”他说。

03
电商带货、内容付费等或成新的突破口
在尚无新的内容变现途径的当下,一些平台试图押宝电商和内容付费,来维护平台上的内容创作数量和质量。
在几天前举行的今日头条生机大会上,今日头条有关人士公布了其由内容创作者平台升级为内容生态体系的一系列举措,即通过商品功能、头条小店、付费专栏、直播等途径,搭建内容创作者变现工具矩阵。
从2016年年底开始,今日头条就上线了“商品链接”功能,可以在文章中插入第三方平台的商品,但这对号主的带货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并非普通内容创作者可以实现。这种极强的带货能力,同样适用于平台上的其它电商变现途径。
但也有例外。在微博上,一些千万粉丝的微博红人,正是这种带货能力的代表。例如,一些微博博主基于其庞大的粉丝群,强大的号召力,一场直播卖出数百万货值的衣服,也并非不可能。
这对创作者本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例如,粉丝群体庞大,有行业内拥有较高知名度,有极强的个人IP等,但这对于那些纯粹依靠输出文字内容的创作者来说,显然不能适用。
内容付费则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在知识分享平台“得到”上,罗振宇的“逻辑思维”、薛兆丰的经济学课等都是销售过千万的内容产品。
这对普通的内容生产者来说,同样遥不可及。
总结:
综合目前各个平台的内容变现途径,基本都是上述几种方式,但内容创作早已走过了起初的草莽时期,而进入下一步的深耕阶段。
机会变得越来越稀缺,但问题同样不少。例如,流量主导的策略,会滋生大批的“做号党”,大量低质内容的涌入,会严重破坏平台的内容生态;而单纯依靠稿费,导致投入产出比严重不对等,已然无法满足优质内容生产者的现实需求,等等。
在国家治理自媒体生态的当下,内容生产将走向何方,尚无法预知。
https://mp.weixin.qq.com/s/TCUwKalBkhceDLAGm-Av8Q
编辑:何林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