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报纸研究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631#
发表于 2024-3-29 16:54: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深圳报业集团AI采编办公系统正式启用
|来源:深圳特区报|原标题:全员拥抱AI,着力打造媒体新质生产力  深圳报业集团正式开启人工智能时代

3月28日,深圳报业集团读特客户端上线八周年。“八”代表着持续探索,更代表着拥抱无限。借此机会,客户端全面焕新,发布AI版本,并同步推出AI新闻顾问、AI魔方、AI工坊等全新功能,同时升级AI公共平台,发布AI共生计划。
同一天,深圳报业集团AI采编办公系统正式启用;旗下各媒体的AI产品、AI应用、AI实验室相继上线;第二天,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晶报、Shenzhen Daily、南方教育时报等纸媒也推出AI共创版面……
这标志着,深圳报业集团正式开启人工智能时代。
读特焕新 更好用、更好看、更好玩
读特客户端此次发布的AI版本有何不同?一句话总结:更好用、更好看、更好玩!
2016年,读特客户端正式上线,此后相继推出“海底探粤”“深圳红”等现象级融媒产品,并在2021年首创“飞卡阅读”,以卡片呈现方式,集快速浏览、分享、全媒播报于一体。
此次八周年全面焕新,读特客户端将在“飞卡阅读”中引入AI新闻顾问,用户可直接对话机器人,由机器人帮忙筛选出想阅读的新闻,获得个性化推荐。
自去年起,读特客户端已将AI引入生产流程,在深圳媒体中率先推出AI共创海报、AI共创视频等,并围绕平面、视频两个方向组建“AI特战小分队”。上线8周年之际,读特客户端AI工坊正式成立,将打通内容创意策划、视频、设计等环节,助推全员、全程、全面的AI化转型。AI工坊和腾讯、深圳大学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拓展AI应用场景,推出一批AI原生内容IP。
此外,借助AI底座,读特强化公共平台功能,重点推出报料平台和民生平台,读特上线“AI共生计划”,打造AI+法务、AI+教育、AI+电竞等更多行业新业态。
值得一提的是,3月28日的八周年焕新仪式上,深圳报业教育传媒集团携手读特发布首个AI原创绘本动画《抱抱》。该动画依托文生视频技术,实现了有声绘本和智能动画结合。此后,双方将打造AI绘本空间,构建智能教育全新场景。
全员转型 AI与采编深度融合
全面开启人工智能时代,深圳报业集团已经过精心筹备和长期探索。
去年6月,深圳报业集团AIGC联合实验室成立。深圳报业集团与云从科技集团、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合作,在数字媒体、数字城市、数字商业、数字安全等领域,致力于提供多语言、跨模态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基础平台及解决方案。此外,集团正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语料库,为组建大湾区语料联盟打下扎实基础。
2024年全国两会,集团推出集成式产品“深报AI跑两会”,由AI采写、AI主播、AI视觉、AI编辑等“新同事”,与前后方采编人员一起,带来全国两会的报道。
有了AI“新员工”入职,AI创新应用与生态系统打造,也在稳步推进中。
3月27日,集团与华为公司签署《深圳报业各客户端应用与华为鸿蒙生态合作备忘录》,推进与华为鸿蒙的深度合作。今年初,集团获得“华为鸿蒙原生应用生态优质合作伙伴”称号,并成为广东首家华为鸿蒙最新原生应用生态接入的新闻单位,参与鸿蒙生态应用开发。
3月28日,利用“深新智媒”平台建设的AI服务系统,基于华为云、腾讯云、中科闻歌等机构的底层AI能力,深圳报业集团正式推出AI应用开放平台,为旗下报纸、新媒体客户端的内容制作和发布,提供生成标题、文本润色、风格改写、配图生成等AI功能,并提供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AI审核及识别功能。
在AI应用开放平台加持下,深圳报业集团的全员配备“AI助手”,从新闻选题、要点归纳、文本润色、会议纪要、工作汇报到会议通知,全面提升工作效率。此外,集团与华为云深度合作,建设统一数字人应用平台,推出深圳报业集团数字代言人,3D写实数字人的实施计划也在稳步推进中。
亮点满满 AI参与报纸版面创作
AI时代,传统报纸如何找寻全新可能?
3月29日当天,深圳报业集团旗下的各大报纸,包括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晶报、Shenzhen Daily、南方教育时报等,分别推出了AI共创的报纸版面。
由AI参与打造的报纸版面有何不同?
在深圳特区报今日的“科创前沿”AI共创版面上,具有未来感和科技感的AI生成图片给予读者别样的视觉冲击力。“一杯咖啡,满电出发。”在深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超充之城”的目标下,深圳特区报记者、编辑携手媒体AI应用开放平台,为读者图文并茂地呈现深圳在“超充之城”建设中的探索与突破。手拿咖啡的女士、正在充电的新能源汽车、错落有致的深圳建筑……众多新闻元素汇聚在一张AI图片之中,为读者带来丰富有趣的阅读体验。
“深报妙笔” 拓展AI应用新场景
3月28日,由深圳报业集团深圳新闻网与国内大型AI技术公司共同推出的“深报妙笔——AI公文助手平台”正式上线公测,并向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用户提供开放试用申请通道。
据悉,“深报妙笔”是采用了LLM大模型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知识图谱技术以及AI深度学习等技术的跨界融合,是一套“查、学、写、审”一体化的人工智能公文写作与知识赋能协作平台。通过模块化、标准化、智能化的方式,“深报妙笔”重构了公文办公流程,使公文处理更加高效、便捷。
二十余载耕耘路,风满扬帆正当时。此次携AI全新启航,深圳报业集团将全新启航,勇往直前。
来源:编前会
编辑:程正元

632#
发表于 2024-4-19 09:32: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第一张省域都市报转舵:回念中国报界那次重要年会

(上)
知道会有这一天,不知道这一天来的如此之快!
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官网“行政审批许可结果”显示:《贵州都市报》更名为《贵州教育报》的申请已获批准。
贵州都市报,比华西都市报还要早两个年头创刊,是中国第一张带有“都市”两字的报纸。
不过,那时还叫“今日都市”。
这是1993年8月1日,贵州日报主办的《今日都市》正式创刊。
随着领中国省级都市类报纸之先的《华西都市报》于1995年1月1日创刊后,“今日都市”在同年8月1日,亦改名为《贵州都市报》——这也是中国第一个以省域署名的都市报。
而在此前两年,贵州都市报已经有过一次调整,即由“周七刊”改为“周五刊”,同时周末和除元旦节外的法定节假日休刊。
中国真正进入一纸风行的都市报时代,是由四川日报主办的《华西都市报》开启的。
在这之前,中国报业是“四小龙”时代:
浙江省《钱江晚报》(1987创刊),江苏省《扬子晚报》(1986年元旦创刊)山东省《齐鲁晚报》(1988年创刊),湖北《武汉晚报》。
武汉晚报最早于1961年5月1日创刊,但当时的主要作用是取代1960年停刊的《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于1966年12月被迫停刊,直到1981年9月1日,恢复出版《武汉晚报》。
这是同样一段令人唏嘘的报业史。
《长江日报》于1949年5月23日创刊,是中共中央华中局(后改为中南局)及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机关报,覆盖中南六省。
1952年12月31日,中南局决定停办机关报而将《长江日报》移交给武汉市委。困难时期纸张供应紧缺,1961年1月6日,湖北省委通知《长江日报》停刊,与《湖北日报》合并。1967年1月21日复刊。

(中)
中国当代报业辉煌史的开启,无疑于1995年1月1《华西都市报》的横空出世。
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因全面系统地创立了报纸市场化的运作理念和全新的竞争策略,开启了中国报业的“都市报时代”。
这也成为中国报业发展的一个历史缩影。
自此,报纸真正意义上进入家庭。
《60年,中国报业与新中国一起成长》一文誉美说:
“《华西都市报》的一举成功,引来模仿者无数,都市报旋即风靡全国,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都市报现象”。“都市报的横空出世、异军突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报业奇迹,也加速了中国报业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进程。可以说,都市报的兴起与繁荣是新中国报业60年发展史册上尤为辉煌的一章。”
《楚天都市报》《南方都市报》《燕赵都市报》《海峡都市报》《西海都市报》《南国都市报》《江南都市报》《新疆都市报》《三湘都市报》《三晋都市报》《三秦都市报》,还有《三峡都市报》《半岛都市报》《温州都市报》《香城都市报》随后风起云涌,走进城市小巷深幽处,走向阡陌纵横乡镇,走进九州千家万户,各领风骚20年。
楚天都市报和南方都市报,均正式创刊于1997年元旦。
(下)
就在这风云际会之时,中国报业晚报当代史上最重要一次会议,于1998年6月在黄山市召开。
这就是由安徽日报社《新安晚报》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总编辑年会”。
为什么说是“最重要一次”?
这是中国都市报类媒体风起云涌后,全国省级晚报的第一次大会。而此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晚报"年会,没有“括号+都市报”这一时代特色的元素。
因此,这是一次承上启下的报界大会。
参加这次会议有很多重要的具有历史性的人物:有“都市报之父”之称的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席文举,有楚天都市报创办者杨卫平,还有大河报的正副总编辑两个马总——他们俩人一起开车从郑州到的安徽,记忆中好像晚到了半天。——著名的公安分局政委张金柱醉驾撞人致死案,及后来的聂树斌冤案逆转,就是大河报马云龙副总的操盘。
不过,马副总那时有个复盘和反思:报纸对事件介入的尺度问题。
我理解,云龙兄的意思大约是,虽有罪之人,其罪是否当诛?
席文举还特别邀请了我老家重庆万州的《三峡都市报》总编辑列席会议。
参加这次会议的当时三个最年轻的有陈益中、李鹏,还有一个就是本号欧亚兄。
不过,陈益中当时已经是南方都市报的副总编辑,我和华西都市报的李鹏,还只是跟班。
陈益中的故事,凡业内皆知;李鹏后来接任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又成为四川日报的现任总编辑;只有欧某兄不堪一提。
我们这次游览了歙县,黟县,登了黄山,去了宏村。一路上我感受最深的是报业前辈们为年轻的编辑记者们发展的考量——杨卫平总编几次和我谈到,他们当时有个动议,就是希望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的获奖作品,就像C刊那样,也能够纳入成为职称评定的硬件。
惜,随着杨总的过早离世和其他一些原因,这个愿望未能完成。
但是杨总在楚天都市报推导每年一本的论文集,被视为C刊,可以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免去了为评职称到处寻求发论文之忧。这传统一直到今。
(全文完)

附图说↓↓↓
前排右一,我们最尊敬的杨卫平总编辑。为了楚天都市报,他呕心沥血,黄山会议后两年,于2000年8月14日英年早逝,年仅50岁;
前排右二,席文举;
横栏“省级”两字往下二排大河报马云龙;
“都市报”的“市”往下二排居中者陈益中;
最后排左起第五李鹏;
二排右一,本号作者张欧亚。


来源:欧亚地理札志(公众号)
编辑:李佳

633#
发表于 2024-4-19 22:14: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全球纸媒纷纷倒闭,日本报纸为何活下来?
来源:正解局(ID: zhengjieclub)
作者:正解局
近十年来,随着网络新媒体崛起后,传统媒体拥有的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纸媒行业更是遭遇灭顶之灾。
国内,不仅街头的书报亭消失无踪,连《知音》《读者》《电脑报》《城市画报》等读者超百万的报刊也纷纷休刊,令人无比叹息。
国内街头曾经红红火火的书报亭,很多早已关门停业
国外纸媒行业也不好过:
德国三大报的《法兰克福论坛报》《纽伦堡晚报》《德国金融时报》,法国的《论坛报》《法国晚报》10多年前就宣布休刊。
美国《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巴尔的摩太阳报》等久负盛名的报纸早已申请破产保护,主流新闻杂志《新闻周刊》与创刊于1877年的《华盛顿邮报》,也相继宣布停止纸质版发行。
世界纸媒行业的寒风萧瑟中,却流传着日本报业“停滞三十年,未受网络传媒影响”的神话。
2012年,世界新闻协会曾发布数据:
2011年全球发行量最大的10份报纸中有5份在日本,分别是第一位的《读卖新闻》(1000万份)、第二位的《朝日新闻》(750万份)、第四位的《每日新闻》(350万份)、第六位的《日本经济新闻》(300万份)、第九位的《中日新闻》(280万份)。
日本报业至今依然坚挺
可以说,当时全球发行量十大报纸排行榜上,日本报业占据了半壁江山,堪称整个地球村“全村的希望”。
为何在当时网络媒体大潮冲击下,日本报业依然坚挺呢?
首先是日本人的识字率高,而且喜欢阅读,这也是日本报纸能卖出去的最基本因素。
相信所有去过日本的游客都会发现,日本地铁上,手捧一份报纸或书籍的乘客不在少数。

日本地铁上爱阅读的乘客不在少数
其次是日本报纸有着超高的订阅率:
中国的报纸普及率为每1000人91份、美国263份、德国322份,而日本则高达647份。
日本新闻协会骄傲地表示,这么多人要看报,新媒体很难在短时间内取而代之。
日本报业各自有着一批十分忠实的读者群体,有些家庭订阅的时间更长达半个世纪。
几十年来,日本家庭早起后,一边吃早饭,一边阅读刚刚送到的报纸,成为日本家庭每天的“基操”。
要知道,报纸在日语中写作“新聞”(しんぶん),具有天然的宣传属性。
日本公司白领与企业经营者喜欢读《日本经济新闻》
而且大部分报纸,讲求数据、逻辑分析,也强调文笔,还有很多细节,堪比情报分析。
尤其是日本经济新闻,几乎是日本乃至全世界观察日本经济的重要窗口。
日本民众也十分相信报业人的操守。
2016年10月,日本新闻通信调查会发布的《关于媒体的全国民意调查》显示:
受访者对报纸的信赖度为68.6分(百分制),仅次于公共电视台NHK的69.8分,但远高于民营电视台的59.1分和互联网的53.5分。
事实上,该调查从2008年的第1次调查开始,报纸的可信赖度就一直排名第2位。
这使得日本六大报业集团没有所谓的“上级管理机构”,只有报社的经营委员会进行指导和监督,有助于充分报道。
有人可能要问,经营委员会或社长不能影响报道内容么?
其实,日本各家报社实行经营与编辑体制分离的制度,报社的灵魂人物是负责内容采编的总编,社长和经营委员会只管经营,不能干涉内容撰写。
而总编权力又受到内部两个机构的牵制,一个是编辑委员会,负责具体的新闻报道的方针和内容的审核;另一个是论说委员会,负责每天社论的撰写,均由报社的记者、编辑担任。
这两个内部管理机构,严格把控整个报社的报道立场与方向,保证文章风格不会因总编的喜好而改变。
事实上,日本各家报社的风格各有不同,基本都会有着自己的风格和态度。
日本有五大报业集团:《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产经新闻》。
这五大日本报业集团除了本身报纸外,还拥有许多子报。
其中,创办于1872年的《每日新闻》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报纸,到今年已经有152年的历史。
《读卖新闻》是日本历史第二悠久的报纸,仅比每日新闻晚了2年创办,如今不仅是日本,也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朝日新闻》是日本三大综合性日文对开报纸之一,创办时间比上述两家略晚一些,1879年在大阪创刊。
《日本经济新闻》也叫“日经”,创办也超过百年,目前分早刊和晚刊。
只要是关注日本股市和经济的人,很少有不订阅这份报纸的,在日本和全世界都有一大批忠实读者。
因为《日本经济新闻》主要侧重于经济方面报道,同时涵盖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外交、军事各个领域,尤其在宏观和微观经济、高科技、金融证券、商品流通等领域见解独到。
《产经新闻》是富士产经集团旗下的产业经济新闻社,内容质量不逊于《日本经济新闻》,但因为立场较为保守,被人戏称为“自民党的推销员”。
日本报纸的风格立场不同,使得日本家庭有着非常有趣的订阅传承。
如果爷爷看了一辈子的《读卖新闻》,那儿子、孙子家里,也几乎都是订阅《读卖新闻》。
当然,报纸内容写得再好,还要卖得出去。
日本报刊95%以上全靠订阅,依靠的是遍布全国的2万多个发行站点和数不清的便利店。
日本某报纸发行站的工作人员在查看报纸
除了东京的发行站一般是与某家报社签订独家发行合同,日本其他发行站点会选择与不同报社合作,尽可能以最快的速度将报纸送到订户手上。
此外,日本的杂志刊物通常会选择各地便利店合作,这些遍布大街小巷的便利店是最好的订阅和销售渠道,使得刊物能以最快速度出现在便利店内。
不过,相比传统报纸,日本年轻人更偏爱《东京体育报》。
日本地铁、公交上,经常看到年轻人人手一份《东京体育报》,看得津津有味。
神奇就神奇在,报纸名字虽然是“体育报”,大部分内容其实都和体育无关,充斥各类野史八卦,曾经被讽刺“除了日期外没有一句真话”。
比如2002年10月,《东京体育报》报道岩手县远野市的小乌濑川中发现了传说中的“河童”,随后又是电视台悬赏,又是记者跟踪采访,轰动一时。

《东京体育报》曾策划的日本“河童”事件报道
直到最后,该报社主编承认是自己联合电视媒体,请搞笑艺人扮演了“河童”……
不过,这份报纸更吸引人的地方,还是打着擦边球的明星演艺圈新闻和半裸的艺人照片,格外受读者欢迎。
既然说到日本纸媒,自然不只有日本报纸。
日本杂志业还有发行量前三的《周刊文春》《周刊新潮》和《周刊现代》。
此外,《周刊朝日》《周刊POST》《周刊少年Jump》《AERA》等杂志也颇具影响力。
摆放在日本便利店内的各类杂志
相比报纸,这些杂志内容更包罗万象,从清新的文艺作品到揭露政界、文艺圈内各类名人八卦,以及穿搭、美容、养宠……同样各有着一批忠实读者。
对于日本读者来说,除了杂志内容吸引人,更主要是这些杂志会随刊赠送精美的小礼物,从购物袋、钥匙包到化妆品小样,无所不包。

买杂志还能拿到免费赠品,真香!
虽然是杂志社和商家联合营销的噱头,可日本年轻人就吃这套,后来也被中国部分杂志学去。
可以说,正是基于日本民众长期的阅读习惯,以及从业者不懈地努力,才使得日本纸媒行业历久不衰。
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兴起后,全世界纸媒行业的颓势也同样影响到了日本报业。
日本新闻协会统计显示:从2004年开始,日本的报纸发行量逐年减少,2004年为5302.2万份,2011年为4834.5万份,2012年为4777.8万份,2013年为4699.9万份,正以平均每年几十万份的速度递减。
日本最大广告商电通公司统计,2005年,日本报纸类广告总收入为10377亿日元(约495亿元人民币),到2011年已降至5990亿日元(约286亿元人民币)。
同样,日本杂志业的日子也不好过。
有统计数字显示,上世纪末,日本杂志业销售额为15640亿日元(约747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已经跌至5500亿日元(约262亿元人民币),大约只有上世纪末的三分之一。
2013年之后,中国的报刊行业也进入断崖式下跌,距峰值跌去超八成,同样与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的崛起有关。
但令人惊讶的是,日本全国上百家报社中,这几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关闭潮,其中有些报社的利润不降反升。
以日本销售量最高的《读卖新闻》为例,2018-2020年的营业额为2059亿日元、2140亿日元和2228亿日元,利润不降反升。
2018-2020年《读卖新闻》的营收变化
其他两家《每日新闻》与《朝日新闻》集团总营收虽不及《读卖新闻》,但也总体好过以往。
更令其他行业工作者艳羡的是日本媒体记者的工资,根据2021年的统计数据,其平均年收入为792.2万日元(约合37万元人民币),和日本医生、教授、律师等职业一起稳居收入前十之列。
在全球报业收入普遍下滑背景下,为何日本报业收入偏偏“一枝独秀”?
首先是日本报业集团早就拥抱了新媒体,实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通信行业的全面互动。
虽然日本报社早已建有专门网站和APP,但盈利不只是靠广告,还有各类收费服务。
日本报业在传统纸质基础上,于十多年前就推出了收费版的电子报纸。
拿《朝日新闻》举例,订阅纸质报纸的用户,每月只需花1000日元(约50元人民币)即可订阅电子报纸,而非纸质报纸订阅用户,费用为每月3800日元(约181元人民币)。
作为创立一百多年的新闻机构,《朝日新闻》拥有的是其他网络媒体不具备的内容库和深度报道素材,这为自身提供个性化新闻定制、历史文献查阅等服务创造了条件。
《朝日新闻》将旗下新闻分为一流新闻、二流新闻和三流新闻:
一流新闻是一些及时的时政新闻,如果想在网上看,要么成为网络会员,要么就只能看一个大概,想要看全,就要交费;二流新闻一般是社会新闻;三流新闻是娱乐新闻,基本免费。
《朝日新闻》网站截图
任何人如需要调阅《朝日新闻》内容库中的文献数据或报道,就得交100日元(约5元人民币),查阅的资料类别不同,深度不同,收费标准也不同。
这种将新闻分类并部分收费的方式,既维持了网络读者群,也促进了报刊订阅,更保证了原作者的收益(报社会将部分查阅收入转给对应的作者)。
时至今日,这套收费模式几乎在所有日本报业集团中使用。
有人可能不解,网络那么多免费信息,可日本报业集团查点资料就收费,读者能答应么?
答案是:能!
其实大部分时候,免费的才是最昂贵的。
只要信息可靠,读者情愿花钱买个“踏实”。
因此,近10年来,虽然《朝日新闻》报纸广告减少了约27%,但朝日新闻社的整体营业额基本持平并逐年上升,成为日本转型最成功的传统媒体之一。
日本其他报业集团这些年没有走下坡路,差不多也是这个原因。
如何进行详实的报道,积累忠实读者,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其实是所有媒体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来源:报人刘亚东(公众号)
编辑:李佳



634#
发表于 2024-4-23 19:58: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青年报》不仅仅是《中国青年报》


今天,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4月也是我国的全民阅读月。


再过几天就是《中国青年报》创刊73年的日子,从创刊起,中青报人就格外重视文化报道。著名作家柳青曾参与创办《中国青年报》,他撰写的《创业史》被年轻人热捧,他曾通过《中国青年报》回答读者关心的问题。


类似这样用报纸讲好书籍与阅读故事的工作,中青报人一直在坚持。在媒体融合改革的十年间,我们将文化基因嵌入融合改革,坚持守正创新,创造性转化,不仅高品质做好与文化相关的报道,还积极开设新媒体专栏,推出“榜样阅读”“名家说”“青年范儿”等一大批可视化产品,用文化滋养互联网原住民。我们创办的《中国青年作家报》,让更多年轻的创作者被看见;我们还开办“青年书店”,搭建城市青年会客厅。



70多年来
为全民阅读“修路搭桥”


1951年5月1日,《中国青年报》创刊后的第二期,刊登了一则题为《请作家、批评家们指导青年读书》的报道。报道说,北京市青年服务部图书馆向青年推荐小说《新儿女英雄传》,组织了中学、大学和部队、机关的500多名青年阅读、讨论过这本书。“广大的青年群众都在如饥似渴地读书,但是缺乏人指导,需要人帮助”,由此呼吁文艺工作者更多地关心、帮助青年,主动参加指导青年们的读书工作。


1962年3月17日,《中国青年报》在“作家与读者”专栏中刊登了一篇报道,是著名作家柳青回复《创业史》读者的两封信。




柳青曾参与《中国青年报》的创办工作,并在1951年任《中国青年报》文艺副刊副主编,培养了一批青年作者。1952年,他从北京回到陕西,担任长安县县委副书记,没多久又辞去职务,定居长安县皇甫村,潜心创作《创业史》,一待就是14年。


翻看已经泛黄的旧报纸,柳青的复信在字里行间十分亲切,毫无“大作家”的架子。他将读者的名字列在最前,“广西南宁市第五中学丁润南同志、北京张自忠路一号步黎同志、河南洛阳师专曹天昭同志……”从柳青认认真真梳理的几十个名字中可以看出,读者来自各行各业。这些60多年前的青年读了《创业史》第一部后,对书中一些细节提出意见,并且热烈期待第二部的诞生。


从读者与作家坦诚而热烈的互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老作家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以及青年勤于思考、敢于思考的朝气。全民阅读的可能性,是在作者和读者的双向奔赴中实现的。书山若有路,《中国青年报》愿做其中一条,为沟通双方修路搭桥、开辟通途。





他对新中国就像他在小说开头写的那列火车上的乘客一样,无比热爱、满怀信心。


《在旷野里》有着这样的写作情形:新中国成立之初,柳青参与创办《中国青年报》,并任文艺副刊副主编。后到上海参加“五反”工作、在陕西西北局做社会调研。19529月,柳青到陕西省长安县担任县委副书记。19534月,他辞去县委副书记一职,落户皇甫村。正是在这年的3月,柳青在暂住的长宁宫开始写作《在旷野里》,写到1953107日停笔,文尾注有“未完”的字样,共7.5万字。1954年春,柳青开始酝酿并写作《创业史》第一部,没有续写《在旷野里》,但未完稿一直留存。


《在旷野里》这部小说没有写完,信息量却很大,具有缺憾美和开放性。没有写完,是因为柳青的生活和思考要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柳青的生活和创作的关系,是生活随着思考走、文学随着生活走。文稿所以能留存,没被损毁遗弃,说明柳青对自己的现实思考和文学表达十分看重、非常在意。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柳青对自己的创作是多么的慎重和苛求。


《在旷野里》体现出心怀“大者”的文学责任和关注他者的现实主义情怀,同时也标示出作者在文学表达上不断精进、努力写出好作品、大作品的宏愿和理想。

正是因为有了《在旷野里》埋下的生活和创作的伏笔,柳青后来的《创业史》写作,才顺理成章。


70多年来,《中国青年报》无论专刊专栏还是深度报道,贯穿青年文化的方方面面,“阅读”如春雨润物,延绵不绝,无声、有力。




20181225日,中国青年报社主办的《中国青年作家报》创办。《中国青年作家报》引领、凝聚全国各地的青年写作者,至今已发展了超过2400人的青年作者队伍,其中有110余名青年成为省级以上作家协会会员。


“有效提升新时代共青团工作的政治思想引领力和价值塑造力”,《中国青年作家报》从创办以来开辟志愿文化、志愿文学版块,刊登反映志愿者、支教大学生等群体的文学作品,用文学引领青年践行志愿精神。


本着帮助青年实现发表“人生的第一份见报稿”的初衷,《中国青年作家报》开辟了“新青年文学”版组,根据青少年特点,按年龄段设计版面,让不同年龄段、不同写作风格、不同区域的作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天地。鼓励、推动更多青年通过文学发现中国之美,引领青年跟党走。


他们当中,有在边远山区教书育人的青年教师,有在民族地区支教的大学生志愿者,还有刚踏上写作之路的青少年。年龄不同,身份不同,相通的是那份对文学、阅读与写作的热爱和执着。


今天的《中国青年报》阅读版,更是最直接的“阅读阵地”,以敏锐的姿态、独特的视角、深度的思考,关注年轻人的阅读需求,保持与青年的密切联系,深入对作家的文化理解。

一份帮助青年成长的指南


316日,在新疆喀什大学,主持人宣布比赛规则后,倒计时器随之开启,身着黑西装、白衬衣的正反双方青年学子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这是共青团喀什大学委员会组织的“巨浪青年 思想引领”辩论赛现场,辩题全部来自《中国青年报》,如“门当户对是否有利于婚姻”“理解需不需要共情”“应不应该倡导年轻人为自己而活”……



“针对这些学生感兴趣或感到困惑的话题开启辩论,来一场思想的碰撞,引导大学生关注时事的同时寻找个人目标和价值。”谈起活动的初衷,喀什大学校团委老师郑红梅说。


412日,一群学生围坐在新疆农业大学“青马书屋”,伴着热茶品读《中国青年报》。畅聊中,新疆农业大学团委王宇譞老师说,《中国青年报》不仅是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更是一种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 


“我深感它是一份(帮助)青年成长的指南。”该校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农水2102班学生王海舟说,“特别是关于青年创业和科技创新的报道,让我看到了同龄人的奋斗和成就,激发了我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决心。这份报纸教会了我如何在变革中寻找机遇,如何在挑战中实现自我价值。”


喀什大学202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托合提古丽·玉苏云只要一个人在宿舍,就会打开《中国青年报》,把感兴趣的文章从头到尾大声地朗读。这个习惯让托合提古丽·玉苏云轻松应对普通话等级考试,写作能力也提高不少。她说:“我从小在喀什地区英吉沙县长大,对新疆以外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从《中国青年报》里,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读报给学生以启示的同时,也成为学校学生工作、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抓手。


“大家好,我是《中国青年报》,作为一份承载着历史和使命的报纸,我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陪伴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成长成才。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在我身上书写的纸间故事。”这是石河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宣讲团正在排练的原创舞台情景剧《纸间故事》的开场白。


宣讲团团长马凯说,《纸间故事》的舞台背景和话题故事都摘自《中国青年报》,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一份报纸来了解历史,同时呼吁年轻人多关注纸质阅读。“排练的过程中,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尤其是同组的维吾尔族同学为了背好台词,不断地练习普通话,纠正发音,现在进步特别大。”马凯说。



喀什大学“邂逅《中国青年报》”宣传栏里,写着学生与《中国青年报》的成长故事。喀什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朱军说:“一份报纸对学生的影响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中国青年报》是学校大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读报用报的过程中我们实现了对学生思想的引领。”  


新疆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专业的杜思宇说:“被电子产品充斥的快节奏现代社会,人们缺少阅读和思考的沉淀,读报分享活动给了我们掩卷深思的机会和品味咀嚼的时间,促使我们用心体会字词的雕琢和运用,思考作者的情感和文字背后的意蕴,开阔眼界,打开格局。”


一家温暖青春的书店


在北京中轴线以东的前门书香世业街区,一家“温暖的BaoBao·青年书店”吸引来往游人驻足。全景落地窗、木质书架、鲜花、咖啡让人眼前一亮。

“你们是中青报办的书店?”很多顾客带着好奇走进书店。的确,这是中国青年报社新文化业态的线下场景,是一个服务青年、温暖青年的“媒体+”书店。




书店致力于体现青年特色,除了书,这里还陈列着各类年轻人喜欢的文创产品,为年轻人提供创业实践机会。两位90后携带着自己创立的咖啡品牌与书店合作,举办青年喜欢的咖啡拉花体验等活动,让书店成为咖啡爱好者的据点。年轻的花艺师也与书店达成合作,通过“鲜花+养生+文创”的方式,提供更多有趣的体验。


成立两年多来,书店围绕“青年”举办了多场文化活动。书店负责人介绍,书店为年轻人提供交流学习的文化空间,也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年轻人实现自我提升和社会参与。


通过书店,中国青年报社深入挖掘了有故事的青年和视频产品,联动青年的同时,也让阅读深入人心。


“温暖的BaoBao·青年书店”的功能多种多样,不仅是阅读空间,也是演播室、青年会客厅、传统文化展示舞台、两岸青年交流平台……


20221226日至202316日,中国青年报社在全媒体平台推出“陪你慢慢变好·迎春到”跨年联播活动,而青年书店就是12天中串联起各节目的直播主场。那个时候,如果你不经意路过青年书店,也许窗外你的身影就成了主持人的背景。连续12天的跨年联播集中反映了青年关注的就业、婚恋等问题,串联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四川省等十几个省(区、市),讲述多个行业的青年奋斗故事,在那个难熬的冬天,为青年送去温暖。据统计,该场大联播累计话题阅读量突破5亿。而初创期的书店,也就此完成了一次蝶变。  


2023519日,中国青年报社在全媒体平台推出8个小时的直播节目“青春云游记”。“温暖的BaoBao·青年书店”再次成为直播大本营。从书店出发,记者们走到乡村了解电商直播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走进博物馆品读天地人间,走到全国各地,讲述“青春小店”的创业故事和日常状态。


也是在2023年,书店推出视频节目《你好,朋友》,用镜头讲述年轻人的奋斗故事:在书店搭建的演播室里,为盲人讲电影的90后女生武慧敏希望社会给盲人提供更多生活便利。全国劳动模范、80后快递员张义标讲述了他不求回报默默照顾孤寡老人的故事,他说:“我只是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社会对于快递员的关心关爱给了我鼓励和成长机会。”全国青联委员、外卖员常凯讲述了他在北京的高楼大厦间寻找自我价值的奋斗故事,对外卖小哥的权益保障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节目录制结束后,常凯问:“以后我能来书店坐坐吗?” 


202310月,“温暖的BaoBao·青年书店”升级为 “温暖的BaoBao·两岸·青年书店”。揭牌当天,“識·光”两岸青年阅享会同步启动。两岸青年走进书店分享了自己与读书的故事。看了台湾青年李建勋的分享,他的很多朋友打电话给他询问阅享会的情况,并希望这个活动能够持续开展下去。


2024年,书店的活动进一步丰富和升级。书店成立之初,北京市东城区便与中国青年报社达成战略合作,将书店确定为双方联合打造的“晨钟”文化工作站。今年2月,东城区在原来的基础上为书店挂牌“东城区‘港澳台’青年驿站”。“温暖的BaoBao·青年书店”在两岸青年交流中再次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3月,书店尝试开展研学活动,承办了多次社会实践大课堂,带领几百名小学生做出了自己的“小报”,并了解了从造纸到印刷的生产全流程。


书店滋养了青年,走进青年书店的年轻人也不断为中国青年报社这家有着70多年历史的媒体带来惊喜,让它直面青年、了解青年、了解市场,从而能更好地服务青年。


以报为媒,我们一直陪伴着一代代年轻人成长。


来源: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整理:张力友)综合自中国青年报2024042305版(作者:蒋肖斌、李师东、张敏、贾新阳、郑欣宜、周伟、杨阳、郭雯、王雪迎)


编辑:徐思凡









635#
发表于 2024-5-29 20:30: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成都商报》将调整刊期:从日报改为周一至周五出版



5月29日出版的《成都商报》在头版发布敬告读者,宣布将于2024年6月1日起,由每日出版改为周一至周五出版,周末及法定节假日不出报。




1994年1月1日正式创刊至今,《成都商报》已陪伴读者三十载有余,期间获得众多荣誉和成就。


早在2006年,《成都商报》年广告实际收入就超过7亿元,是中国单张报纸广告收入前三甲。同时也是中国西部发行量和影响力都最大的报纸。


2007年9月,《成都商报》入选全国新闻出版业纳税百强,2006年度单张报纸年纳税额全国第二。


2008年入选2007年度最具品牌传播力强势媒体30强、“四川第一都市报”。


2011年《成都商报》广告收入达到12亿元。


不过近十余年来,随着受众接受新闻资讯的习惯一变再变,传统报业市场不断萎缩,纸媒式微已成全球性趋势。这一变局下,成都商报社在2017年推出了新媒体品牌红星新闻,并全力将其建设为读者超1.7亿的头部媒体。


《成都商报》称,红星新闻延续了该报的薪火,且更丰富、更及时。


近年来,国内已有多家纸质媒体调整报纸出版工作,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就是从日报改为周末休刊。


例如,福建省级都市报《东南快报》率先在2016年2月宣布,刊期由日报改为周五报(即周一到周五出版,周六、周日休刊);2018年,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武汉晨报》改为每周一至周五出版发行,周六、周日及节假日休刊,后于2020年元旦宣布休刊;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春城晚报》从2018年1月1日起,由周七刊变更为周六刊,每周日不再出版;2019年,深圳媒体《晶报》出版刊期由日报变更为周5报。


来源:传媒见闻(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636#
发表于 2024-5-30 20:06: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因县级单位拖欠订报款,百色一报社暂缓发放通讯员稿费




近日,有一位报社撰稿人发文称,自己曾在某报社投稿了一篇文章,该文章已经在报社发表多时却仍未见报社发放稿费。在与报社人员说明后,报社人员称因为百色各县区仍欠5000多万元长期没付,为了追回报款,社领导决定暂缓发放索要通讯员稿费。


之所以暂缓发放通讯员稿费,该报社人员称目的是为了让县区通讯员向县区领导施压,希望他们给欠款给报社。


也怪不得报社人员的说法了,自从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后,传统报社的订报量就变得少得可怜。但有些地方报社属于国家单位,早年对地方的发展有巨大贡献。订报量基本由下辖各县区的单位支撑,所以如果这些单位拖欠报款,报社将无力支付通讯员稿费。


在如今网络盛行的时代,传统报社想要发展,还是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的进行改革。其实很多地方报社也在努力的寻求新的发展,开始创建融媒体,朝着互联网+的方向发展了。相信不久后,传统的报社将以全新的面貌,代表地方传媒品牌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对此,你怎么看?


来源:今日头条(网站)
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74087052453806632/?app=news_article×tamp=1717051520&use_new_style=1&req_id=202405301445198EC72F5A611A4421871E&group_id=7374087052453806632&share_token=88FA7704-CBCF-4114-8922-CB798B2039AA&tt_from=weixin&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2&source=m_redirect

编辑:徐思凡


637#
发表于 2024-5-31 23:06: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河北日报推出《各市党报集萃》专版



530日,河北日报推出《各市党报集萃》专版,并在专版发表《致读者》,全文如下:

致读者

今天,河北日报《各市党报集萃》专版,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作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沿阵地,我省各市党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以饱满的热情感知时代脉动,以生动的笔触记录时代变迁,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涌现出了一批有温度、有筋骨、有力量的精品佳作。
《各市党报集萃》专版每周一期,将围绕中心大局,聚焦深度报道,集萃我省各市党报近期新闻报道的精华,给各市党报新闻工作者搭建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生动展示河北各地的发展脉动和民生温度,凝聚起省市党报同心协力讲好河北故事、传播河北声音的强大合力。
衷心希望读者朋友给予关注、支持!期待各市党报新闻工作者积极参与!

联系电话:0311-67563217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来源:编前会(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638#
发表于 2024-6-5 12:40: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报刊亭,不能停

报刊亭存在的意义,从来不止于情怀。

寻找报刊亭的故事,要从两年前讲起。
2022年农历新年前,北京城下了一场大雪。雪化的时候最冷,路上来往的行人都裹着厚厚的羽绒服,行色匆匆。一个穿红色羽绒服的小男孩,牵着大人的手路过北京交通大学南门。一座报刊亭被木纸板封得严严实实,只露出外墙上已经褪色的宣传海报。
大人指着报刊亭说:“看,他们回家过年去了,都封上了。”小男孩三四年级的样子,对大人的判断表现出质疑:“他们是黄了吧。”

北交大南门报刊亭“遗迹”


交大南门外有很多快递点,载着快递的三轮车进进出出。大人牵着小男孩,等一辆快递车拐完弯再过马路,一边跟他说:“没有,他们回家过年去了。”
报刊亭几米开外有一个更小的保安亭,保安小哥在只能容纳一个人的空间里负责给停车场出入口抬杆。正值寒假,停车场没什么车,被问到“邻居”报刊亭的近况时,他正激战王者荣耀,没有功夫抬头。
只有声音从小亭子里传出:“倒闭了吧,反正我来这里一个多月没见它开过门。”
“倒闭了”的报刊亭,它是两万分之一。2013年,全国邮政报刊亭总数为30662个,到2022年,数量锐减为0.8万个。伴随着纸媒的衰落,报刊亭在度过黄金发展期后,渐渐显出疲态。
“黄了”成为多数报刊亭约定俗成的命运,连小学生都知道,存活下来的报刊亭反而成为少数。它们的生存状况如何?与过去相比有了哪些新变化?它们在怎样的时代浪潮下兴起,又为何落伍?纸质阅读习惯远去的时代,报刊亭该何去何从?
报刊亭,被遗忘的文化驿站
打开手机地图,我打算寻找这座城市中现存的报刊亭。
跟随导航的指示,我找到一家位于公交车站台背后的报刊亭,正对面是一所医院。摆放在最中间的,是《知音》《三联生活周刊》《中国国家地理》《南方周末》等耳熟能详的杂志,还有《北京晚报》《新京报》等发行多年的报纸,两侧张开的窗翼上架着的杂志种类更丰富,《航空知识》《ELLE》《时尚先生》《体坛周报》《足球周刊》……


“老板,你这卖的有成人尿不湿吗?”一位大约四十岁的中年妇女行色匆匆地赶来,隔着窗口用带有口音的普通话问道。
“有。”亭里的人回应,随即麻利地从找出一包尿不湿,“35元。”
微信付款后,妇女便急忙离开了。
报刊亭的老板看上去只有四十岁左右,精神饱满,没有一点发福的迹象。待在那里的十分钟内,又有两三个人来买了饮料——看来这家报刊亭的生意不错。
另一家位于过街天桥和公交站交叉口的报刊亭更热闹,每隔两三分钟便有人来光顾:问路的、租充电宝的、买饮料的、买雪糕的、乘凉唠嗑的……老板也总是不厌其烦地给过路人解释各种问题。只是这一切都与报刊无关。
直到来到第三家报刊亭,我终于遇到一个询问《人民日报》和《新京报》价格的青年人,他最终买了一份《人民日报》。和大部分报刊亭不同,除了留出一小块地方摆放饮料外,杂志几乎占满了这家报刊亭的全部空间,种类和数量都明显更多。常见的书报杂志外,这里还售卖《名侦探柯南》《北京出行地图》《海淀区石景山区交通旅游图》《二次元狂热》和一些儿童读物。
这家报刊亭位于一所三甲医院门口,人流量大,地理位置优势显而易见。四年前,张姐开始经营这家报刊亭。“我自己就喜欢看书,但卖书的利润很低,主要还是靠卖饮料。”按照张姐的说法,她现在一天能卖出三四十本杂志,每个月的总收入有几千元,“比打工强点。”



那天下午,我一共找到了五处报刊亭,其中不乏像张姐这样生意还不错的情况,一天能卖两三百块钱。但也有摊主每天还在为收入叹气。一位摊主告诉我,他常常一天只能卖不到100元,零食饮料也没什么人买。“以前生意都还可以,现在反而不太行了,我都不想干了。”
好在卖不完的报纸和杂志都可以原价退回,成本层面相对可控,不会发生大额亏损。根据线下走访,报刊亭每月的租金只有不到1000元,相较房租和进货成本,人力成本才是报刊亭经营成本的大头。
一般来说,报刊亭需要两个人共同经营,面对报刊零售的微薄利润,摊主们不得不靠售卖零食饮料来增加收入。但即便如此,也不是所有报刊亭都能养活两位经营者,只有在大型医院、公共交通站这些人流量大的地方,传统报刊亭才有可能勉强达成“养家糊口”的经营目标。
当报刊失去读者
现在看起来不太景气的报刊亭也曾经历过一段光辉岁月。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就业保障的主要责任人由单位转向个体。报刊亭成为吸纳失业人员的工作场所,承担着一部分社会救助的功能。
2002年,500名失业者成为天津日报新报亭的亭主,实际参与报刊亭经营的失业者达1000多人;同年6月,安徽日报报业集团计划用4年时间,建设5000多个连锁经营的徽风报刊亭来安置下岗人员。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来之际,报刊亭更是作为城市文化窗口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迎来新的发展高潮。2008 年,北京市拥有邮政报刊亭2510处,上海市拥有邮政报刊亭2175处,广州市拥有邮政报刊亭2102处,深圳市为569处,天津市为429处。
在纸媒发展的黄金时代,经营一家报刊亭是份让人羡慕的工作。一间6平米的报刊亭仅凭报刊零售便足以养活一家人。2002年左右,有人能靠经营报刊亭在北京买一套房。
然而好景不长,报刊亭的繁荣发展并没能持续下去,在经历了短暂的高潮便后迅速回落。
在数字技术的冲击下,人们阅读的载体由书本转为电子设备,纸媒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报刊亭的经营状况也不甚乐观。摊主为了增加收入,不得不扩大经营范围,饮料、烤肠、充值卡、玩具、彩票等商品也因此成为报刊亭的常住民。
而按照《北京市文明示范报刊亭标准》的规定,报刊亭不得出售烟酒、饮料、胶卷、电池、食品。因此,大量报刊亭因超出经营范围被迫拆除。
2008年之后,伴随着互联网的高歌猛进,全国很多城市的报刊亭数量进入了逐年递减的趋势。据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统计,2008年至2012年底,全国共拆了10468个邮政报刊亭。截至2018年年底,全北京仅剩519个报刊亭。
这是市场的自然选择。没有那么多人需要报刊,报刊亭就不再能养活摊主;开报刊亭不再是门好生意,报刊亭自然会一个接一个走向倒闭。
艰难的新生
那么,衰落意味着慢性消亡吗?仍有一部分从业者想说出一个“不”字。
部分报刊亭管理者正在探索转型之路:自助售卖报刊的智能报刊亭,销售咖啡茶饮的网红报刊亭,提供邮政普遍服务的便民报刊亭……传统报刊亭在现代城市的“新生”,是否真实存在?带着这个疑问,我找到了两家在北京售卖咖啡的报刊亭。
“PINKMAN COFFEE(粉人咖啡)”是一家位于北京石景山区的咖啡报亭,店名来自美剧《绝命毒师》中男主角Jesse Pinkman的英文名。报刊亭外摆放着常见的报纸杂志,亭里则是一个咖啡制作间,窗口外还放了张椅子供客人休息。

PINKMAN COFFEE  图源大众点评

老板辰哥今年三十六岁,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小时候放学回家后,辰哥常常给家人买报纸“溜腿儿”。“那会儿的杂志没有封皮,拿着就随便看,看够了再回去,所以买一报纸就得俩小时,回去就要挨顿骂。”他在一次次跑腿中,逐渐生出对报刊和报刊亭的喜爱。
受到其他城市报亭咖啡的启发,辰哥跃跃欲试,在去年7月和朋友们一起将粉人咖啡开到了石景山。
改造前,辰哥和中国邮政签了协议,将这家店作为试点,干够一年后要得到一个完整的闭环数据,然后再去开第二、第三家店。目前来看,这家店的收益不错,辰哥和朋友们已经开始在丰台区物色下一个报刊亭了。“我们现在的想法是想在北京改造30到50家,先慢慢做着,北京的城六区和近郊的报刊亭其实都可以改。”
刚被辰哥接手时,报刊亭还有些破旧,看上去和咖啡完全不沾边。于是,辰哥把报刊亭里里外外重新装修了一遍,将原本有些昏暗的白炽灯泡换成了复古色调的家装灯,又铺上了木地板,这才有了现在的粉人咖啡。加上各种咖啡设备、展示柜、冰箱、空调,改造6平米报刊亭的成本是8万多元。


装修时,辰哥特别突出了北京特色,他解释道:“我觉得既然开在北京,还是稍微带点儿跟北京有关的东西。”无论是报亭正面的红色北京胡同路牌,两侧的“北京范儿”灯箱,还是咖啡杯套上“爱谁谁”的北京口头禅,都热情地向路过的人展示着老北京文化。
除了卖报纸和咖啡,甜品也是这里的一大特色。报刊亭里的辰哥,还是一位隐藏的米其林一星厨师,原创甜点曾经获得过国际奖项,改良版杏仁豆腐是他的招牌商品。咖啡和甜点加起来,每天能卖出100份左右,是报刊亭的主要收入来源。得益于报刊亭背后的小区,辰哥的报刊销量比较固定,一天能卖出20份左右报纸,一些杂志卖得也不错。
尽管报刊带来的收入无法和咖啡甜品相提并论,但辰哥还是将粉人咖啡定义为报刊亭。“我们只是在售卖报刊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项目。”辰哥认为,人们对纸媒的需求依然存在,希望自己的改造能够复活报刊亭,使有需求的人能像以前一样买到报纸杂志,与此同时,还能让在附近上班的年轻人在家门口喝到一杯品质还不错的咖啡。
和辰哥不同,合肥的一处微风书报亭只售卖咖啡,不再销售任何报刊。当地官方报社将报刊亭租给摊主,每个月收取2000-3000元的租金。除了卖咖啡,也有人将报刊亭改造成早餐铺、小卖部,但大都不会保留报刊。“我试过卖报刊,一个月卖了三份报纸,一本《意林》。”咖啡报亭的老板补充道,“情怀在我们这,完全没有。”
所谓“情怀”,既是对纸质阅读方式的留恋,也是对曾经凝聚在报刊亭身上的“附近”的怀念。在全面拥抱数字化的时代,需求不再才是常态,像张姐和辰哥这样眷恋报刊本身的人只是少数。而他们的坚守,也只能建立在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之上。
一篇报道曾经评价:“报刊亭就像昨日世界的守夜人,它注定走向黄昏。”
然而,在追求效率与技术的道路上,昨日世界的守夜人,或是主动选择,或是被动留守,仍在守着一小撮人的需求。这一小撮人,小到无法再用人群特征划分,逐渐在人海中面目模糊。
也许是习惯在晚饭后买一份《北京晚报》,在沙沙的翻页声中细细品读的老年人;也许是来到陌生城市时,渴望得到车站旁摊主乘车建议的外乡人;也许是放学后会骑着自行车,在报刊亭买一本科幻杂志的高中生。
他们的需求让人相信,在黄昏真正到来前,报刊亭的存在仍有意义。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均来自作者拍摄)

参考资料:
[1] 《关于在全国城镇建设报刊零售亭的通知》
[2]  《上海报刊亭的消亡》,青年志。
[3] 顾鸿儒. 报刊亭,一道向何处去的时代命题[N]. 国际商报,2024-02-02(005).
[4] 《北京市文明示范报刊亭标准》


来源: 刺猬公社(公众号)

编辑:刘诗扬


639#
发表于 2024-6-9 18:09: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一个好的总编辑能使报纸扬名天下,太老实什么新闻也弄不到

6月8日,今晚报发布讣告:《今晚报》创始人、原今晚报社总编辑、离休干部李夫同志(正局级),因病于2024年6月8日3时19分逝世,终年97岁。定于2024年6月10日8时30分在天津市第一殡仪馆为李夫同志送别。



1984年7月1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今晚报》在天津创刊。在今晚报社成立大会上,李夫提出,一定要按新闻规律办报,按市场经济规律经营,让报纸走向市场。“我们要把《今晚报》办成高格调的严肃的综合性的主流报纸。不当蓬雀,做鲲鹏。”改革创新的先进办报理念使《今 晚报》一炮打响,《今晚报》创刊后很快就与早已享誉全国的《北京晚报》《新⺠晚报》《羊城晚报》并称全国晚报“四大名旦”。
为了使新诞生的晚报更加名副其实,通过向社会各方面征名的过程,共征集了200多个新报名。从中初选了27个,又从27个报名中挑选后上报市委。后经市委确立复刊的晚报名为《今晚报》。这报名中的“今”指当今,强调她的时代性;“今"与“津”谐音,说明她的地方性。同时“今”字还说明这 张晚报消息迅捷,强调刊发当天新闻。《今晚报》继承《新生晚报》《新晚报》《天津晚报》 的传统,于1984年党的生日那天正式创刊。


众所周知:今晚报的诞生,是改革开放的结果。如果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果没有邓小平理论及其提出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没有今晚报。所以在物色名家题写报头的人选讨论中,编辑部同仁们异口同声地喊:“找邓小平!”大家一致认为《今晚报》报头,除约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题写,旁人莫属。


2003年12月14日,深圳晚报刊发记者肖峰采写的《磨利宝剑然后倚天屠龙——访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李夫》。在激烈的竞争中,要保持自己的市场地位,还要把晚报做大做强,李老认为人才是关键因素。他说,晚报的兴衰,取决于人才。
总编辑:任重如山  
从《天津青年报》到《今晚报》再到《天津老年报》,李老当了20年的总编辑。一个总编辑之于一张报纸,就像是一个领兵千万的统帅。
他说,一个好的总编辑,能使报纸扬名天下;庸者,可致报纸日薄西山。编辑晚报,日出而作,申酉收兵。时间紧迫,总编辑没有当机立断的决策能力是无法胜任的。而且,新闻报道有时是电闪雷鸣,气吞山河;有时又如毛毛细雨,润物无声;有些版面细腻如绣,有些版面豁然大气,这中间的艺术与奥妙无不渗透着总编辑之匠心。  
总编辑驾驭着报纸的舆论,任重如山。不仅要有前瞻的视野、过人的谋略,具有政治家的素养。同时,还要会经营报纸,懂得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整合自身资源,壮大自己的实力。因此,总编辑还应该是个企业家。  

1991年今晚报美术编辑曹永祥为李夫总编画像。
编辑记者:德才兼备  
新闻是抢出来、跑出来的。李老说,一个合格的记者,不仅要懂得拼抢新闻,还应该特别注重调查研究。当然,还要能够写得一手好文章,倚马可待,才思兼具。  
他说,新闻这个行业从来都是充满竞争的行业。40多年前,李老曾经是新华社天津分社和天津日报的记者,那时,天津城里还有另外3家民营报纸。在那个年代,新闻的竞争也是激烈的。如果漏了新闻,就会觉得是非常没有面子的事情。今天,新闻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了,对记者编辑的要求也更高了。不仅要眼观六路,还要耳听八方,既能上天揽月,又可下海捉鳖。必须武艺高超,德才兼备。  
他提醒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切忌浮躁。他说,新闻工作,事实是第一要义,要客观、公正。对于采访10分钟即写下千言万语的报道,李老说,这些文章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经营人才:晚报亟需  
中国晚报峰会正在探讨“媒体资本运作与跨地区合作”这个大家非常关注的话题。对此,李老认为,这个主题对中国晚报今后的发展非常重要。中国晚报要做大做强,要有实质性的动作,要考虑晚报间跨地区的联合等问题。  
但进行媒体资本运作抑或是搞跨地区合作,都需要有大批即熟悉媒体运作规律又懂得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晚报也同中国其他的媒体一样,现在还很缺乏优秀的经营人才。他说,现在晚报业内搞经营的同志大多是边学边干。目前的新闻学院培养的绝大多数也是编采骨干。传授媒体营销、报业经营这样的老师也没有多少,造成媒体经理人很匮乏的局面。  
他说,今后各个行业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新闻业也不例外。中国晚报业不仅要培养自己的编采队伍,还要锻炼出一支能打硬仗的经营队伍。这是晚报事业长青的保证。


新华社主办的《中国记者》杂志1987年4月刊刊发陆小华对时任《今晚报》总编辑李夫的访谈——“没有优势 没有绝招”,选取部分如下:

  



来源:长江朱建华(公众号)

编辑:刘诗扬



640#
发表于 2024-6-9 21:08: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1960年《光明日报》头版


编辑:刘诗扬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