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631#
 楼主| 发表于 2019-9-26 13:35: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82
作者:周俊生
红晕 hóngyùn
2019926日《光明日报》第13版刊登文章《难以回归的英国传统》,其中写道:“餐厅里聚集的客人都是当地居民,他们看上去粗壮、豪放,面色红晕,职业也许都是农民或农场主。”句中“红晕”一词使用有误。
“红晕”指的是人因为羞涩、愤怒等情绪的产生而在脸上出现的一团红色,表现为中心浓而外围渐谈。“红晕”是人的心理活动在脸上出现的反应,当这种心理活动趋于平复的时候,这种“红晕”就会渐渐退去。要注意的是,“红晕”并不是人脸上的一种常态。句中说的是“当地居民”脸上红而滋润的脸色,这是一种常态性的状态,并非因人的心理活动而产生,因此“红晕”不合使用。另外,“红晕”是一个名词,句中将其用于“面色”的描写语,这是把这个名词当作形容词来用了,不合其使用要求。
可把“红晕”改为“红润”。“面色红润”,说的是“当地居民”常态性的“面色”,与他们的心理活动无关,合于句中需要。同时“红润”是一个形容词,可作“面色”的描写 语。
另外,《现代汉语词典》对“红晕”的注释过于粗疏。《现汉》的释文是:“中心浓而四周渐淡的一团红色。”这个释文没有对“红晕”的使用场合作出必要限制,使其定义过宽。实际上,“红晕”只能出现于人的脸部,在其他地方出现的红色,即使符合“中心浓而四周渐淡”这个特征,也不能称为“红晕”。因此,这条释文应加上相关词语,使其释义更为精密和准确。
编辑:高杰

632#
 楼主| 发表于 2019-9-27 20:14: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83
作者:周俊生
言不尽意 yánbùjìnyì
2019927日《山西日报》第11版刊登文章《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文中写道:“这封看似普通的家书,纸短情长,言不尽意。”这个句子中的“言不尽意”使用有误。
“言不尽意”表示说的话未能表达出全部的意思。“言不尽意”是一种客套用语,常用于书信结尾,表达写信人对收信人的深切感情(言下之意就是说再多的话也不能表达出我对你的情意),因此它只是写信人向对方表示的一种客套,这也决定了这个词语只能用于作者对自己书信的自我评价。句中的“言不尽意”是作者对“这封看似普通的家书”的一种第三方评价,不再是一种客套的话语,而是对“这封看似普通的家书”的不足的一种贬斥性评价,但这与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意思不合,也与前面的肯定性评价“纸短情长”产生对立。
可把“言不尽意”改为“言近旨远”“言浅意深”之类的话语。“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表示话虽说得浅近,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这与前面的“纸短情长”所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正合于句中需要。
另外,《现代汉语词典》对“言不尽意”的注释不够准确。《现汉》的释文是:“说的话未能表达出全部意思,表示意犹未尽(多用于书信结尾)。”实际上,“言不尽意”和“意犹未尽”是有很大不同的,前者只能用于客套,后者则是一种客观评价,使用范围相对较广,因此不能简单地说使用“言不尽意”是为了表示意犹未尽的意思,而是应该指出它是一种常用于书信结尾的客套用语,表示对对方的情感难以用言语(文辞)表达。
编辑:高杰

633#
 楼主| 发表于 2019-9-28 22:44: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84
作者:周俊生
笼络 lǒngluò
2019928日《解放日报》第14版刊登文章《中国式文章的隐秘芬芳》,其中写道:“人类群体之属性,虽越千年的光影,然而形状和颜色基本未变。而这些群体属性,被作家笼络之,收入世态人情的刻画之中。”这段文字中的“笼络”一词使用有误。
“笼络”,意思是用手段拉拢。句中说的是行为主体“作家”将各种“群体属性”集中到一起,“笼络”的词义与此不合。
可把“笼络”改为“网罗”、
“笼络”的使用出现错误,原因除了作者不明词义外,更在于作者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笼络”的构词,是把两个词素“笼”和“络”并列在一起,而“笼”“络”都有笼子、网状物质的意思,“笼络”似乎可以理解为用“笼”“络”这种工具归拢物品。但“笼络”的意思并不是“笼”和“络”这两个词素的意思简单相加,当它们组合在一起后,其词义已经发生了转化。这与“网罗”不一样,“网罗”的词义倒确实可以理解为它的两个词素“网”和“罗”的简单相加。
编辑:高杰

634#
 楼主| 发表于 2019-9-29 21:10: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85
作者:周俊生
闲适 xiánshì
2019929日《杭州日报》第15版刊登报道《莫角书院今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其中写道:“这个国庆长假,不妨选择一个惬意的午后,来莫角书院重读五千年的文明,再到隔壁的莫角SPACE品一品闲适的莫角下午茶,用味蕾和良渚先民隔时空对话。”句中“闲适”一词的使用存在不当之处。
“闲适”,意为清闲安逸。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人的生活状态或者心情,也可以形容某个场域的氛围,但不能形容某个物品的性质或状态。句中的“闲适”,使用对象是“莫角下午茶”,但“莫角下午茶”作为一款茶品,是不可能产生“闲适”的状态的,因此,“闲适”在句中的用法是不合适的。
实际上,作者说的是在“闲适”的环境中,或怀着“闲适”的心情去“品一品……莫角的下午茶”,因此,“闲适”不是不可以用,而是用错了地方。根据这样的理解,这个句子要重新组织,可以把“再到隔壁的莫角SPACE品一品闲适的莫角下午茶”改为“再到隔壁的莫角SPACE,在闲适的环境里品一品莫角下午茶”,或者改为“再到隔壁的莫角SPACE品一品莫角下午茶,享受一份闲适的心情”。
编辑:高杰

635#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 22:21: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636#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 13:49: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88)
作者:周俊生
眼泪yǎnlèi    纵横zònghéng
2019年10月2日《光明日报》第8版刊登报道《为祖国自豪,为盛世欢歌》,其中有句话写道:“看着这些我国自行研制的装备,许多老将军、老功臣眼泪纵横。”句中的“眼泪”和“纵横”两个词使用不妥。
先看“眼泪”。“眼泪”是眼睛内泪腺分泌的液体。人在患有眼病或出现如悲伤、害怕、高兴、激动等情绪时都会流泪。句中说的是“许多老将军、老功臣”因为“看着这些我国自行研制的装备”而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在这种情况下,用“眼泪”这个词显得外延过大,不够准确。
再看“纵横”。“纵横”是个多义词,一是指竖和横,竖一条横一条的状态,如“纵横交错”;二是指奔驰无阻,如“红军长征纵横十一个省”;三是指奔放自如,如“文笔纵横”。“纵横”的这三个词义,在行为主体上有具象与抽象的不同要求,前两个意思的行为主体通常限于具象的人或物品,并且要求能够表现出纵与横两个交叉的状态。第三个意思的行为主体通常要求是抽象的。句中的“纵横”,其行为主体是“眼泪”,但这是一个具象的物品,在人体呈站立状态的情况下,它的表现状态只能是下垂一个方向,不可能表现出竖一条横一条的状态,因此“纵横”的使用是不适合的。
既然我们知道句中叙写的是“许多老将军、老功臣”因为“看着这些我国自行研制的装备”而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那么就可以将“眼泪”改为“热泪”。“热泪”指的是因激动、感动而流的眼泪,用于句中正合适。现代汉语中有一个现成的词语“热泪盈眶”描写人在激动时流泪的状态,因此在把“眼泪”改为“热泪”以后,“纵横”就可改为“盈眶”。
当然,“热泪盈眶”的状态表明“热泪”尚在眼眶里没有流下,这与作者用“纵横”想要表达的意思有点不一样,如果一定要写出“热泪”已经溢出眼眶之外的状态,那也可把“纵横”改为“流淌”之类的词。

637#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 21:55: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89
作者:周俊生
亲身 qīnshēn
2019101日《广州日报》第15版刊登文章《国庆喜赏灯光秀》,文中写道:“我们和新中国一同成长,亲身目睹了新中国的艰难历程,更见证了新中国的兴旺发达。”文中“亲身”一词使用不妥。
“亲身”,是一个属性词,一般常用于形容人的某种行为、感受等,表示这种行为、感受等是行为主体自己直接从事或直接产生的。但是,用“亲身”所形容的动词,一般要求有一定的抽象性,如“亲身体会”“亲身经历”等。句中的“亲身”修饰的是“目睹”,这虽然确实是行为主体“我们”的直接行为,但“目睹”是一个具有具象色彩的动词,一般不用“亲身”作为它的属性词,因此“亲身”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目睹”是人的眼部的特有动作,在强调行为主体自己直接从事这一行动时,有专门的属性词与之搭配。可把“亲身”改为“亲眼”。
需要注意的是,“亲身”虽然就词义来说似乎涵盖了人的整个身体,但人所做的某些动作,如果有专门的人体器官来从事,都是具有一定的具象性的,一般就不使用“亲身”,而是有另外的词来叙写这种情景。除了“亲眼”用于“看”类动作之外,还有“亲耳”用于“听”类动作,“亲口”用于“说”类动作,“亲手”用于“做”类动作,等等,这是语言的精密性所要求的。

638#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 22:32: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撒手锏错写杀手锏




639#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 09:05: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89)
履行 lǚxíng
作者:周俊生


2019年10月3日《人民日报》第8版刊登文章《诠释中国军人的底色》。文中写道:“之后他喝掉一瓶醋表达愧疚,这既体现军人对自我一以贯之的要求,履行禁酒令,也是以醋代酒,表达他心里的酸楚……”。句中的“履行”使用不妥。
“履行”的意思是践行,实行。“履行”的指向对象通常是自己答应的事,如“履行诺言”;或者是在其职责范围内应该做的事,如“履行使命”“履行合同”。句中“履行”的指向对象“禁酒令”作为一种命令,是由上向下发布的命令,一般不用“履行”作为它的支配语。
应把“履行”改为“执行”。“履行”和“执行”都是指实行,实施,但前者重在行为主体实行自身有承诺或按社会一般理解为应尽职责的事情,后者则重在行为主体所实行的是由上峰布置下来必须完成的事情。

640#
 楼主| 发表于 2019-10-4 15:10: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90)
同龄 tónglíng
作者:周俊生
    2019年10月4日《解放日报》第4版刊登文章《岁月不是空白的》。其中写道:“他用70年的同龄,见证新中国成立以来五角场商圈发生的变化,并为并非地处市中心的民间文学团体上海出海口文学社,慨然题写社名、刊名,还带头撰稿。”句中的“同龄”一词使用有误。
    “同龄”,指的是年龄相同或相近。“同龄”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才能使用的词,因此使用“同龄”要求句中同时给出叙述对象和用以比较的对象,所谓“同龄”才能成立,如“我和新中国同龄”。句中的“同龄”,仅出现了叙述对象“他”,未出现与“他”比较的对象,“同龄”的使用失去了依据。
    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句中的“他”出生于1949年10月,今年70岁,这恰巧与共和国“同龄”,因此作者使用了“同龄”。但尽管如此,具体到这个句子来说,脱离比较对象而单用“同龄”,仍然是不合“同龄”的使用要求的。而且,“同龄”是个动词,在句中它作了介词“用”的宾语,这是把“同龄”当名词用了,也是不合要求的。
    一般来说,可把“同龄”改为“年龄”,同时宜把“70年”改为“70岁”。但作者意在强调“他”和共和国的“同龄”,因此这样的修改并不是最好,更合适的是把“他用70年的同龄”改为“他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之类的话。


编辑:宋婷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