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辑学案例

[复制链接]
631#
发表于 2020-12-27 18:05: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文稿中常见语言逻辑差错及对策


在文稿中经常出现的逻辑错误有:概念方面、判断方面、推理方面、逻辑思维基本规律方面和论证方面的差错。具体如下:


概念方面的逻辑错误


01

概念错用


举例

节日之夜热闹非凡,到处都是灯火阑珊。


分析  

“灯火阑珊”,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意思是灯火暗淡、零落。许多人没有弄清楚“阑珊”这个概念的内涵,当作灯火辉煌使用,就会出现类似的错误。


02

概念不明


举例

诚征30岁以下,品貌端正,大专以上学历的女性,婚否不限


分析  

这种征婚启事,在很多报刊上都可见到。“婚否不限”按字面理解,是已婚和未婚均可,但已婚者怎能成为征婚对象?其实启事原意应为如果结过婚已离异者也可以,那就不是“婚否不限”,而是“婚史不限”。这则启事在婚史概念上模糊不清,容易引起误解。


03

概念混淆


举例

今年是京剧大师梅兰芳诞辰100周年。


分析  

这句话的错误在于把“诞辰”和“诞生”两个词搞混淆了。“诞辰”是名词,指出生的时日,是生日的敬称。而“诞生”是动词,指出生。“诞辰”一般用在“某某周年”之后,“诞生”一般用在“某某周年”之前。


04

概念赘余


举例

在本届世界杯决赛上,法国队将与意大利队争夺冠亚军。


分析  

在决赛中,胜者为冠军,负者为亚军,双方争夺的是冠军,“亚军”在句中是多余的概念,可将“亚”字删除,表达就通畅了。


05

误用集合


举例

作为一名普通的莘莘学子,他的创新精神让人敬佩。


分析  

“莘莘学子”是一个集合概念,指很多的学生,不能指称其中的某一个体。可用“大学生”替代句中的“莘莘学子”。


06

外延过宽


举例

八达岭长城距北京不到100公里。


分析  

八达岭长城在北京延庆区境内,句中的“北京”概念过宽,正确的表述是距北京中心城区或是天安门不到100公里。


07

限制不当


举例

他在担任市工商局局长期间,利用各种正当和不正当的手段,贪污、受贿110万元。


分析  

贪污、受贿是腐败行为,肯定是不正当的手段,这里用“正当”限制“贪污、受贿”是错误的。这在语法上属于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在逻辑上犯了限制不当的错误。


08

概括不当


举例

农作物的生长,都要吸收土壤里的水分、氮、磷、钾等肥料。


分析  

农作物需要水分,但水分不是肥料,如果用顿号与氮等并列就犯了概括不当的错误。可将“水分”后的顿号改为“和”字,使之与肥料并列。


09

并列不当


举例

展销会上,各种品牌的家用电器、家具、冰箱、微波炉等纷纷亮相。


分析  

“冰箱、微波炉”是种概念,“家用电器”是属概念,种属并列就会犯并列不当的错误。删除文中的“家用电器”或是“冰箱、微波炉”即可。


10

定义错误


举例

白皮书就是封面是白色的书。


分析  

“白皮书”是指一国政府或议会正式发表的重要文件或报告书,因其封面为白色,故名“白皮书”,也有的国家用其他颜色的。本句定义项中“封面是白色的书”只是重复了被定义项“白皮书”,没有揭示其真正内涵,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


11

划分错误


举例

在民族联欢节上,举行了各种民族体育比赛,有赛马、摔跤、赛歌等。


分析  

句中的“赛马”“摔跤”都是民族体育活动,而“赛歌”却不在其外延之内,这种划分是不正确的。


判断方面的逻辑错误


01

判断歧义


举例

大会将表彰57个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


分析  

用一个表数量的概念对并列的诸概念加以限制,往往会产生歧义。句中的“57个”是指“先进集体”,还是“先进工作者”,或是二者之和,让人无从判断。


02

主谓失合


举例

近两年,我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收大量职工再就业,使一部分家庭的贫困和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分析  

“生活水平”可以提高,但“贫困”不能提高。从逻辑上分析,主项概念中的“家庭的贫困”与谓项概念中的“提高”搭配不当,主谓失合导致该判断不能成立。


03

量项不当


举例

凡到过西安的人,都会去华清池一游。


分析  

华清池位于西安市临潼区,距离西安城区很近,但并不是每一个到过西安的人都会去华清池游览。此句中的“凡”是表示全称量项的,用得不妥,可将“凡”改成表示特称量项的“许多”。


04

误用否定


举例

张宁能不能拿下这一局,是中国队战胜印尼队的关键。


分析  

这个判断的主项里包括了“能”(肯定)和“不能”(否定)两个方面,但谓项里却只有“中国队战胜印尼队”一个方面,造成主项中的否定方面与谓项无关,犯了误用否定的错误。


05

关系不合


举例

到了海边,小林张开嘴巴,尽情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海水和阳光。


分析  

“空气”可以呼吸,“海水”能“吸”不能“呼”,而“阳光”是无法“呼吸”的。句中的“呼吸”是关系词,但它的关系对象不能包括“海水”和“阳光”。关系词和关系项搭配不当的逻辑错误就是“关系不合”。


06

模态混淆


举例

业内专业人士认为,该地产项目属于濒湖板块,建成后必然会供不应求。


分析  

这是房地产界的人士对某地产开发项目的预测。这种预测是或然的,即“供不应求”是有可能发生的,但并不是必然发生的。句中用了“必然供不应求”,就犯了将可能误作必然的逻辑错误。


07

联言不当


举例

他是一个贫困人家的孩子,爱心基金帮助他上了中学,而且后来还考上了大学。


分析  

这句话是两个判断的联言,即“爱心基金帮助他上了中学,而且后来还考上了大学”。但其中的第二个判断“爱心基金帮助他考上了大学”是个假判断。根据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联言判断中至少有一个是假判断时,则联言判断为假。如果在“而且”后面加上“他”,主语就是他而不是“爱心基金”,这个表述才是正确的。


08

选言不当


举例

看到尸体上出现暗紫色尸斑后,死者亲属怀疑是他杀,或是投毒致死。


分析  

“是……或……”结构是一个标准的选言判断。而本句中“投毒致死”也属于“他杀”的范围内,二者是种属关系,不存在选择关系,因而该选言判断不成立。


09

假言不当


举例

我们的团组织和青年,见到扰乱治安的事情,就要挺身而出,将肇事者扭送公安机关,依法惩办。


分析  

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后件由关系判断组成。前件是“我们的团组织和青年,见到扰乱治安的事情”,后件是“就要挺身而出,将肇事者扭送公安机关,依法惩办”。但“团组织”是集合概念,不能与关系词“见到”发生关系,与“挺身而出”“扭送”同样存在逻辑错误。因此整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不能成立。


推理方面的逻辑错误


01

前提虚假


举例

他结婚买的几件家用电器质量很好,因为都是进口货。


分析  

在这个假言推理省略式中,省略了“进口的家用电器质量都是好的”这个前提,但这个前提条件是不真实的,进口家电也存在质量问题,不能必然推出结论。


02

直接误推



举例

街道办事处丢失了电脑,办事处丁主任分析说:“肯定是韩国强干的,因为他有偷盗行为的前科。”


分析  

丁主任运用了换位法直接推理,即他有偷盗行为,所以有偷盗行为的是他。这是一个通过直接交换主谓项对全称判断的换位推理,前提中的谓项“有偷盗行为的”是不周延的,通过简单换位到结论中却变成了周延,违反了“在前提中不周延的概念在结论中不得周延”的推理规则。


03

直言误推


举例

勤俭节约是过去生活困难时期提出来的,现在我们生活不困难了,因此不用再提倡勤俭节约了。


分析  

这是一个三段论的第一格推理。该推理有两条规则:其一大前提必须是全称,其二小前提必须用肯定。本句推理中的小前提“现在我们生活不困难了”是否定的,违反了第二条规则。


04

假言误推


举例

农民林德言今年种植优质稻获得丰收,加上粮食收购价提高,他家的收入增加了。他对记者说:“我已经增加了20亩承包田,面积翻一番,明年收入也会翻一番。”


分析  

这位农民的说法包含着一个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扩大承包面积,就能增加收入;明年面积翻一番(肯定前件);所以明年收入会翻一番(肯定后件)。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一条规则:肯定后件就能肯定前件,但肯定前件却不能肯定后件。这位农民的推理就违反了这一条。农民收入增加不会只取决于农田面积,还有气候、科技、政策等诸多因素。因此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


05

选言误推


举例

有评论认为:国足在世界杯预选赛中失利,不是赛前准备不充分,就是集中训练时不够扎实。国足这次集训时缺乏针对性,失利的原因不是赛前准备不充分。


分析  

不相容选言推理有一条规则:大前提不能是相容的选言判断,选言支必须互相排斥。而上例中,前一个选言支“准备不充分”包容了后一个选言支“集中训练时不够扎实”,因此由肯定一个选言支而否定另一个选言支,犯了“选言支不排斥”的逻辑错误。


06

关系误推


举例

目前《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票房收入已突破2.8亿,比此前最高纪录的《英雄》还多3000万元。因此《英雄》的票房收入不一定比《满城尽带黄金甲》多,很可能要退居次席。


分析  

这是一个由关系判断组成的直接关系推理。这个推理中“……比……多”是反对称关系词,但本句却把它作为非对称关系来运用,因此这个推理是错误的。正确的结论是:《英雄》的票房收入肯定不及《满城尽带黄金甲》(会退居次席)。


07

模态误推


举例

有学生说:所有金属必然都是固体,这种说法不符合实际,如液态“汞”就是金属,所以,金属不是固体是必然的。


分析  

这是一个模态推理,即由“S(主项)必然是P(谓项)”是假的,推出“S(主项)必然不是P(谓项)”是真的。根据模态方阵中真假对当关系,“S(主项)必然是P(谓项)”与“S(主项)必然不是P(谓项)”之间不是矛盾关系而是上反对关系,只能由真推假,不能由假推真,所以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


08

轻率概括


举例

这几个小伙子毛手毛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可见年轻人办事是不牢靠的。


分析  

这句话运用了一个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却在逻辑上犯了“轻率概括”的错误。年轻人办事牢靠的事实很多,仅根据几个年轻人办事不牢,就概括得出“年轻人办事是不牢靠的”结论,显然是根据不足的轻率概括。


09

机械类比



举例

小娟的妈妈对小玲的妈妈说:上次小娟发了几天烧,结果是得了肺炎,这次小玲也发烧了好几天,肯定也是肺炎。


分析  

小娟的妈妈仅仅根据“发烧了好几天”,就推断出小玲“肯定也是肺炎”。这个类比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很多疾病的表现症状都是发烧,肺炎只是其中一种,小娟的妈妈犯了“机械类比”的错误。


逻辑思维基本规律方面错误


01

偷换概念


举例

被告曾立过三等功,根据刑法的规定,凡立功者可减轻或免予处罚,请法庭考虑。


分析  

句中所说的“曾立过三等功”,是指被告个人历史上的荣誉,而后面所说刑法中的“立功”,是指在法庭审理本案中的立功表现,二者虽字面相同,含义却有区别。这段表述是在故意偷换概念,为被告开脱罪责,违反了同一律。


02

转移论题



举例

售票员问一名正在下车的女乘客:“坐车为什么不买票?”女乘客回头说:“嚷嚷什么,我上班要迟到了!”


分析  

女乘客没有正面回答售票员的问题——坐车为什么不买票?而是故意转移话题,说:“我上班要迟到了!”这就是转移论题,违反了同一律。


03

自相矛盾


举例

19341214日,红三十四师余部在四罗桥附近又与敌人交火,陈树湘烈士叫其他人赶快撤退,自己和两名警卫员断后。


分析  

既然是“烈士”已经光荣牺牲,怎么能“叫其他人赶快撤退”?此句情理不合,即对同一对象(陈树湘)既说他是烈士,又说他在战斗,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04

模棱两可


举例

老李的女儿要出嫁了,老李想办得隆重一些。而男方的家长却反对大操大办。双方请工会马主席表态,马主席说,对双方家里的意见都不赞成。


分析  

婚事“隆重”与“反对大操大办”是矛盾关系。按排中律的要求,不允许对两个不能同时为假的命题予以否定。像上面的例子,马主席对双方的意见都否定了,就犯了“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


论证方面的逻辑错误


01

偷换论题


举例

晚报上周刊登的《北京的塔》一文说:“北京的塔多建在中轴线西侧。”北京的塔都是建在中轴线西侧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分析  

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有许多表现形式。篡改别人的原意,再加以反驳,是常见的伎俩。上面的例子中,原作者的表述是“北京的塔多建在中轴线西侧”,但批驳者却篡改成“北京的塔都是建在中轴线西侧”。一个是“多”,一个是“都”,看起来只有一字之差,却偷换了别人的论点,然后对这个不正确的论点进行批驳。这在逻辑上是典型的“偷换论题”错误。


02

循环论证


举例

当一盘喷香美味的糖醋鱼端上饭桌时,鱼嘴能张合,鱼鳃会扇动……我们不解地问邹经理,鱼已经烧熟了,嘴和鳃为什么动弹?邹经理告诉我们,这是厨师绝妙的烹调技艺。做好的鱼可活二三十分钟,有时一条鱼吃得只剩骨架了,鱼嘴还能张合。


分析  

“我们”问邹经理:鱼已经烧熟了,嘴和鳃为什么动弹?邹经理的回答只说明了厨师的技艺如何高超,却未能说明烧熟的鱼嘴为何还能动弹。这种答非所问,在逻辑学上叫做“循环论证”。


03

论据不足


举例

戚继光长大后之所以成为一名卓越的军事将领,是由于家教严格。


分析  

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成才,固然与他从小受到良好家教有关,但这不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更不是唯一因素。仅此一点就得出结论是不够充分的,在逻辑上犯了“论据不足”的错误。


04

推不出来


举例

被告人陈某被指控有杀人罪行,理由是:①被害人是昨夜在库房值班室被害,而陈某昨夜曾去过库房值班室;②陈某的外衣上有血迹;③曾看到陈某家中有匕首,而被害人正是被匕首刺杀的。


分析  

上述指控被告人陈某有杀人罪行的三条理由都不能成立。


理由①的推理是:如果陈某是杀人犯,那么陈某昨夜一定去过库房值班室,而陈某昨夜曾去过库房值班室,所以陈某是杀人犯。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根据逻辑规则,不能通过肯定后件推出肯定前件。


理由②的推理是:如果陈某是杀人犯,那么陈某的外衣上可能有血迹,而陈某的外衣上有血迹,所以,陈某是杀人犯。这也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与理由①的错误相同。


理由③的推理是:如果陈某是杀人犯,那么陈某应当有匕首,而陈某家中有匕首,所以,陈某是杀人犯。这也是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的错误式。以上三条理由的推理都不能推出必然为真的结论,属于“推不出来”的逻辑错误。


05

无效反驳


举例

“找对象,不一定找花钱大方的”,这话貌似有理,其实行不通。在今天的生活中,有不少吝啬鬼,小气得花一分钱也要心痛半天,同这样的人在一起生活还谈得上什么乐趣?我们虽然不应毫无节制地挥霍,过着奢侈的生活,但总不能两个人成天为了花钱而吵架。


分析  

这段话的原意是反驳“找对象,不一定找花钱大方的”的观点,但是,反驳者却将对方的观点(论题)偷换为“找吝啬鬼”,从而给予否定,企图达到反驳对方论题的目的。因此,上述反驳是无效的。


06

诡辩谬误


举例

张先生在面馆里点了一碗5块钱的牛肉面,当老板端上来时,他说自己不吃辣椒,要换一碗同样价格的鸡丝面。吃完后,张先生往门外走。

老板说:“你吃鸡丝面还没付钱呢!”

张先生说:“鸡丝面是用牛肉面换的。”

老板说:“那牛肉面你也没付钱?”

张先生说:“牛肉面我又没吃,凭什么付钱?”老板一时竟无法回答。


分析  

诡辩是一种貌似合乎逻辑,实则违反逻辑的谬误论证。在上面的故事中,张先生故意用“偷换概念”的手段,说得似乎很有道理,一下子把老板弄糊涂了。在张先生的思维中,“未付钱的牛肉面”换成与它等价的鸡丝面,造成已付钱的假象。当老板指出牛肉面没付钱时,正中张先生的下怀,振振有词地说:“牛肉面我又没吃,凭什么付钱?”掩盖了鸡丝面换牛肉面的事。老板应该说:“你是用没付钱的牛肉面换的鸡丝面,牛肉面没吃不用付钱,但你吃了鸡丝面当然要付账。”


来源:编辑课堂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UVYZ5M4VFryao7S1TDXoQ


编辑:李佳怿


632#
发表于 2021-1-4 16:12: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容易写错的100个词组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的趣味汉字世界》这套丛书里收录了最容易写错的100个词组。无论是笔杆子,还是孩子学习都能用上,速度收藏学习吧!

草菅人命写成草管人命
人们很容易把误写成其实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山坡草地,以前可以用来做草鞋、搭茅草屋等。所以这个字有草字头。而最早指的是一种类似笛子的管乐器,从竹,所以有丝竹管弦之乐的说法。
人们很容易将草菅人命理解为草率地杀人,其实该词是视人命如草菅之义。《大戴礼记保傅》中写道其视杀人若芟(shān)草菅然是除去、割草的意思,也就是说杀人就像割草一样。

美轮美奂写成美仑美奂
美轮美奂这个词源自《礼记檀弓下》,原本仅用于形容建筑物外观上的高大美观,如今也用于形容装饰、布置等。
人们常将字错写作,认为和没有关系。其实这里的在古代是指轮囷,就是一种圆形的谷仓,在农业社会谷仓是很重要的,一般都修建得非常高大雄伟。《辞海》对的解释为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貌。而在文言文里的意思是思、想,《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仑,思也。除此之外,人们也常将错写为,以为美轮美奂是漂亮、梦幻的意思。其实是众多、盛大的意思。《礼记檀弓下》有美哉,奂焉的说法。

恣意妄为写成姿意妄为
人们常把恣意妄为中的字写错,的含义是放纵,与内心相关,因此是心字底。而且恣的读音是去声,而不是阴平。
《说文解字》把说解为纵也。从心,次声。”“的本义是纵容、放纵、不加约束。的意义和有关,读音和有关。既是的声旁,也和意思有关联,原本表示大声出气。的本义是随心所欲地大声出气(或说话),引申为放纵恣意是任意的意思。

荦荦大端写成落落大端荤荤大端
容易错写为表示荤腥本义是带杂色花纹的牛,所以下半部分是牛字。
荦荦大端其实也很容易和落落大方的意思搞混。荦荦大端出自《史记天官书》:此其荦荦大者,若至委曲小变,不可胜道。《天官书》中讲述了若干次汉代发生的大事件,如开国、发生叛乱、攻伐别国、出兵失败等,每有荦荦大者,也就大事发生时,星空中的星宿,其位置和外形就会发生明显可见的变化,或有日食和彗星出现。但如果是委曲小变,是那些琐屑的小事,就难以细说分明了。所以,荦荦大端指明显的要点或主要的方面,与读起来很相似的落落大方可是半点关系都没有。

磨坊写成磨房
磨坊不就是磨谷物的房子吗?为什么不是磨房呢?
原来,在此是作坊的意思。磨坊其实是磨谷物的小作坊。从土,方声。凡以为部首的字多与土有关,如”“”“”“”“等。《说文解字》把解释为邑里之名,本义是城市中街市里巷的通称,读fāng。《唐元典》中就曾提到两京及州县之郭内为坊,郊外为村的古代城邑划分方式。和相关的词语,如坊市是街市,坊郭是城郭市街。后来引申为小手工业者的工作场所,读fáng,比如磨坊”“染坊”“油坊等。
不过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磨坊、碾坊等传统的民间作坊逐渐衰落,已经慢慢成了历史的记忆。

炙手可热写成灸手可热
上半部分很像,容易混淆。是会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本义是烤肉。而是形声字,从火久声,本义是用艾草烧灼,是一种中医疗法。我们比较熟悉的用法是针灸
炙手可热和唐代一个名叫崔铉的人有关。崔铉曾任翰林院长官等职位,他与郑鲁、杨绍复、段瑰、薛蒙四人经常在一起议论朝政,以至于当时民间出现了郑杨段薛,炙手可热。欲得命通,鲁绍瑰蒙的说法,意思就是四人的气焰很盛,权势很大,使人不敢接近。所以炙手可热可不是人很火的意思,现在人们为了形容某明星很火会说某明星炙手可热其实是错误用法。

海涵写成海含
海涵中的是什么意思?为何不能写成呢?
原来,,《说文解字》说解为水泽多也。本义就是水泽众多。引申为沉没、浸在水中,进一步引申为包容、覆盖之义,如包涵”“涵盖等。
”“连用,指如大海般包容万物,形容对方有宽容的胸怀。宋苏轼《湖州谢上表》中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说的便是皇帝陛下像天覆盖万物,般广布恩泽;有大海一般宽广的胸怀,包容万物。海涵现在多为给人赔礼道歉时的敬辞。

祥瑞写成详瑞
的左边是,而不是或者
在《说文解字》中是福也。本义是福。在古代是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就像上天通过日月星辰降下征兆,表示神的指示,因此,汉字中带的字很多都和神灵有关,如”“”“”“”“”“等。而叫做衣字旁,以它为偏旁的汉字多与衣服有关,比如”“”“等。而则是言字旁,以它为偏旁的汉字多与话有关,比如”“”“等。
《说文解字》对也有解释:以玉为信也。瑞在古代是指作为信物的吉祥美玉,引申用来形容能够带来好运的、吉祥的东西,如瑞雪兆丰年

滥觞写成烂觞
滥觞可不是多到泛滥。这个词在现代是个中性词,用来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不能误认为是带有贬义的泛滥之义。
那为何滥觞会和起源有关?
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是古代的一种酒器,相当于现在的酒杯。人们常用举觞相庆来表示众人饮酒,举杯庆祝的样子。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引壶觞以自酌说的便是拿起酒壶自己喝酒的意思。
,除了我们熟知的泛滥之外,其本义其实是浮起、浮现。滥觞,本义是浮起酒杯。《荀子子道》: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说的是江河的发源地,水还很小,只能浮起酒杯。后来人们常用此语形容万物之始,或用作动词表示起源。

诳语写成狂语
电视上的和尚老说出家人不打诳语。这个诳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和狂语又有什么区别呢?
诳语可不是狂傲的语言,所以不能写成狂语与说话相关,因此左边是个言字旁。《说文解字》中释欺也,本义为欺骗。字的言字旁意为言语”“言论;而右半边的字本指狗发疯,引申为精神失常,疯狂。联合起来表示欺骗、谎话。诳语现在也用来指不可实现的、像天方夜谭一样的事情。

另外,需要注意,在口语你别诳我中,人们常将 误读作kuāng



100个常见错别字(右侧为正确字词)


(1)甲胃甲胄 (2)雾淞雾凇
(3)通碟通牒 (4)骨子骰子
(5)打羊打烊 (6)遨翔翱翔
(7)势微式微 (8)请谏请柬
(9)本记本纪 (10)暮蔼暮霭
(11)禹齿龋齿 (12)拾缀拾掇
(13)梦餍梦魇 (14)辨驳辩驳
(15)朝进朝觐 (16)缀学辍学
(17)鳞选遴选 (18)偏担偏袒
(19)弹核弹劾 (20)商雀商榷
(21)扇情煽情 (22)钻刻篆刻
(23)箫瑟萧瑟 (24)朱连株连
(25)陡肖陡峭 (26)和霭和蔼
(27)刀阻刀俎 (28)令爱令嫒
(29)箭族箭簇 (30)饿浮饿殍
(31)尺赎尺牍 (32)宗司宗祠
(33)陶陨陶埙 (34)粮末粮秣
(35)就鞠蹴鞠 (36)烂觞滥觞
(37)益号谥号 (38)批漏纰漏
(39)淘略韬略 (40)歧黄岐黄
(41)簪越僭越 (42)损命殒命
(43)请樱请缨 (44)刮沙刮痧
(45)撤肘掣肘 (46)澜栅阑珊

(47)杀手间杀手锏
(48)温庭均温庭筠
(49)时乖命骞时乖命蹇
(50)旁证博引旁征博引
(51)砺兵末马厉兵秣马
(52)仇肠百结愁肠百结
(53)缠绵非测缠绵悱恻
(54)完尔一笑莞尔一笑
(55)日真完善日臻完善
(56)朴朔迷离扑朔迷离
(57)奉为圭杲奉为圭臬
(58)风声鹤戾风声鹤唳
(59)如船之笔如椽之笔
(60)繁文辱节繁文缛节
(61)一杯黄土一抔黄土
(62)纨夸子弟纨绔子弟
(63)辛辛学子莘莘学子
(64)始作蛹者始作俑者
(65)穷兵渎武穷兵黩武
(66)契而不舍锲而不舍
(67)耀耀生辉熠熠生辉
(68)捉禁见肘捉襟见肘
(69)信手粘来信手拈来
(70)螳臂挡车螳臂当车
(71)羽羽如生栩栩如生
(72)尾尾动听娓娓动听
(73)耳熟能祥耳熟能详
(74)揣揣不安惴惴不安
(75)娇柔做作矫揉造作
(76)分道扬镖分道扬镳
(77)独占鳖头独占鳌头
(78)篷头跣足蓬头跣足
(79)按图索冀按图索骥
(80)历精图治励精图治
(81)遍体粼伤遍体鳞伤
(82)杀羽而归铩羽而归
(83)稍安勿躁少安勿躁
(84)神采弈弈神采奕奕
(85)饥肠鹿鹿饥肠辘辘
(86)裨官野史稗官野史
(87)敖敖待哺嗷嗷待哺
(88)白壁微瑕白璧微瑕
(89)插科打浑插科打诨
(90)集液成裘集腋成裘
(91)以警效尤以儆效尤
(92)宣兵夺主喧宾夺主
(93)眼花撩乱眼花缭乱
(94)顶礼模拜顶礼膜拜
(95)暮然回首蓦然回首
(96)怨天犹人怨天尤人
(97)运筹维握运筹帷幄
(98)同仇敌气同仇敌忾
(99)动则得就动辄得咎
(100)央央大国泱泱大国



来源:微信公众号新闻与写作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54MWWdFkeI69arTLb5vIA


编辑:宋婷

633#
发表于 2021-1-4 16:40: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华社办的这张大报新年换了新模样
今天是2021年第一天。无论纸上相会,还是屏前相见,我们都要诚挚道一声:《新华每日电讯》的读者朋友,新年好!
您应该注意到了,从今天起,这张奔而立之年的报纸,面目一新起来:报头有变化,因为我们为红色新华自豪;字号加大了,因为我们珍爱读报人的眼;标题字体规范统一了,因为我们相信新闻应该是朴素的;新华底色更浓了,因为我们是报纸上的新华社
从增扩版面,到丰富内容;从突出图片视觉,到强化媒体融合;从守正创新,到开门办报”……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份党报品格、大报品位、国社品质融媒之纸,希望为您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
《新华每日电讯》改版,是新华社为加快建设新型主流媒体,两报两端改版升级的一部分。新华社社长、总编辑何平表示,此次改版升级,是新华社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重要举措。
所以,从今天起,您在本报上不仅能看到权威发布,也能看到更多权威解读;不仅能看到新华社传统文图报道,也能看到新华社推进媒体融合的融媒故事。通过本报,您不仅能跟随新华社记者的脚步深入大江南北,读到更多践行四力的中国故事,也能从遍布全球的新华社记者,感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力量;您能从副刊上读到更多大家的佳作,因开门办报,您也有机会将名字印在我们报纸上。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2021,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新华社建社九十周年。新的一年,我们都在寻觅阳光,我们更加心怀热望。以形式之变倒逼内容之变,以颜值提升带动品质提升,《新华每日电讯》的改版,将是动态的过程,希望读者朋友继续关心、参与,您的声音将被倾听,因为我们珍视您对白纸黑字的守护。


来源:微信公众号新华每日电讯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WX1_huEG7PqPRu6rfgpVQ
编辑:宋婷

3.jpg (687.07 KB, 下载次数: 38)

3.jpg

5.jpg (667.87 KB, 下载次数: 37)

5.jpg
634#
发表于 2021-1-21 09:32: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注意标点符号,不使弄错一个



标点虽小,但可添句法声律之美,可增文气回旋流荡,可助文义吞吐开合。毛泽东就曾给当时的中央军委编译处处长郭化若的信的落款后注明“注意标点符号,不使弄错一个”。今天的“十问十答” 汇总了一些编辑在日常工作中提出的标点符号使用方面的问题,希望以下的案例能够对编辑工作有所助益。

01
德智体美劳中间需要加顿号吗?

答:不加顿号显得更紧凑,但加与不加视具体情况而定:如引用原文,须与原文保持一致;如非直接引用,则相同情况保持全书统一即可。

02
书稿中单词表的单词释义里面的省略号用的都是三个点,必须改成六个点吗?

答:双栏排的情况下为节省版面可以采用三点省略号,部分辞书就是采用三点,用六个点占的版面就太多了,但要做到相同情况全书统一,而且通栏排时不应使用三点省略号。

03
软件名称能不能加书名号?

答:据《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全中文或主要是中文的软件名称应该用书名号。

04
书名号之间要加顿号吗?

答:据《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或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如引语或书名号之后还有括注),宜用顿号。

05
他在文中指出:我们要学习一些自己国家的历史,比如说:国家的政治史、文化史、经济史等。此句冒号使用正确吗?

答:第二个冒号应删去,一个句子内部不应出现两个冒号套用的现象。如简单删除不妥,可通过改用其他标点或改变句子结构来避免两重冒号。

06
怎么区分选择疑问句和连续疑问句?

答:选择疑问句需要和连续疑问句相区别,以便来判断句末使用一个问号还是连续使用几个问号。选择疑问句无论有几个分句,只在句末使用一个问号,其他中间的停顿用逗号;连续疑问句,有几问就用几个问号。因为选择疑问句即使分句再多,表达的也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只在句末标点处使用问号,表示整个句子是一个完整的问题。而连续问句无论每一问多么短小,它都分别是一个完整的问题,所以每个句末都需要使用问号。

07
哇!这个地方好美啊。——此处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吗?

答:不正确,“哇”后面应改为逗号,句尾的句号应改为叹号——哇,这个地方好美啊!因为叹号表示感叹语气时属于句末点号,应在句末使用,而此句一直到“啊”表示的是同一感叹,因此只能在“啊”后面使用叹号。

08
单位领导向全体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此句的叹号使用正确吗?

答:不正确,应将叹号改为句号。本句中的“表示衷心感谢”虽然带有感情色彩,但整个句子是在陈述“领导感谢员工”这个事实,属于陈述句,而非抒发强烈情感的感叹句,故不应使用叹号。

09
进超市挑选食物,购买了饮料、蔬菜、调料、牛肉等等。这里的“等等”前是否要加标点符号?

答:本句中“等等”前不加标点符号。“等等”前的标点应该如何使用,是由列举的结构决定的。这个结构如果由顿号组成,“等等”前可以不加标点;如果由逗号组成,“等等”前用逗号;如果由分号组成,“等等”前用分号;如果由问号组成,“等等”前用问号。因为“等等”表示列举未尽,其所省略的各项必须与前面所列举的保持一致的结构。

10
小王对小李说:“欢迎你下次再来我家玩”。此句的句号应在引号里还是在引号外?

答:句号应在引号里——小王对小李说:“欢迎你下次再来我家玩。”引号内的话是一个语意完整的句子,句末应有句号。而引文的末尾有句号时,引号外就不用再标句号了。



来源:微信公众号 编辑课堂


编辑:贾梦琪


635#
发表于 2021-2-5 00:47: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刘佳莹

636#
发表于 2021-2-8 19:04: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罕见!他们头版开天窗发动“战争”
纸媒对科技巨头开战!加拿大多家媒体头版“开天窗”,只留下一句话
“想像一下这里没有新闻是什么样子。”
当地时间2月4日,包括《多伦多星报》、《多伦多太阳报》和《国家邮报》等在内的多家加拿大报纸发布了空白的头版,只在底部印了这样一句话。

“这不是印刷错误。”综合《多伦多城市新闻》、《多伦多星报》、加拿大环球新闻网的说法,这是加拿大新闻媒体协会(NMC)发起的名为“消失的头条”运动的一部分,除了报纸的空白头版,还有一封致国会议员的公开信,呼吁渥太华迅速采取行动解决问题。目的是让人们关注渥太华目前正在进行的一场围绕新媒体规则和法规的辩论,让人们感受到如果没有强大的新闻业,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并警告加拿大人如果没有政府干预,陷入困境的新闻业可能会崩溃。据报道介绍,NMC是一个报纸行业协会,代表了加拿大800多家报纸。
这一运动的矛头主要指向谷歌和脸书。《多伦多城市新闻》表示,两个平台(谷歌和脸书)都得到了传统媒体免费内容的支持。《多伦多太阳报》也控诉称,当脸书或谷歌——最令人讨厌的巨头——剽窃媒体内容并将其收入囊中时,我们并没有得到报酬。谷歌和脸书获取了80%的数字广告收入,却连一分钱的税都不交。不过谷歌对此反驳说,通过搜索新闻,报纸引起了更多读者和广告商的兴趣。
当天,加拿大邮报传媒集团高级副总裁露辛达·乔丹也在《国家邮报》刊文称,读者今天会注意到加拿大各地许多邮报传媒集团报纸的头版有些不同之处:它们是空白的。这代表了一个非常真实的现象——加拿大各地的报纸正在消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谷歌和脸书等全球科技巨头占据的主导地位,这些公司拒绝为加拿大新闻媒体创造的内容支付公平的价格,还获取了加拿大80%以上的数字广告收入。
《国家邮报》网站4日报道截图
露辛达·乔丹表示,我们的空白头版是NMC运动的一部分,目的是让人们认识,这种现象不仅对当地媒体,而且对民主本身构成的危险。
“现在是渥太华采取行动的时候了。”露辛达·乔丹呼吁,对渥太华来说,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借鉴澳大利亚的做法,通过立法,允许报纸就其内容的使用谈判一个公平的价格,如果谷歌和脸书拒绝合作,就会被处以巨额罚款。
“新闻不是免费的,而且从来都不是。”在一封写给环球新闻网的邮件中,加拿大联邦遗产部长史蒂文·吉尔博表示,“我们的立场很明确:(新闻)出版业者的工作必须得到足够的报酬,我们会支持他们,因为他们为我们的民主以及我们社区的健康和福祉提供必要的信息。”
吉尔博重申,加拿大政府打算通过立法创设“加拿大制造模式”,为加拿大新闻业者和数字平台打造全面、一致且公平的数字架构。
这些空白的头版也成功引起网友关注。虽然有网友认为“传统媒体正在死去,这是它们应得的”。↓
“我好奇广播有没有对电视发起过相似的抗议,或者马车商有没有抗议过亨利·福特?时代变了,传统媒体正在死去,这是它们应得的。”
但也有网友支持“公正的新闻报道”,认为纸媒此次传达了“很棒的信息”。
“很棒的信息”
有公正的新闻报道,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支持所有不同类型的媒体渠道

“这很有趣。我喜欢每天早上读报纸,这是我生活中的一点小乐趣。”
来源:传媒茶话会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GLI8z1w8C8X4AwOuyrhHg
编辑:马皖雪


637#
发表于 2021-2-20 21:29: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改稿,改啥不改啥?这三条规律可牢记
如果随便找人问一下:编辑是干什么的?大约十有八九会答“改稿子的”。这并不错。编辑工作内容繁多,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应该是编辑加工,俗称改稿。编辑工作有其规律,它的每一个环节自当也有规律。这就引出一个问题:编辑改稿的规律是什么?
根据许多资深编辑的经验和自身的体会,编辑改稿的规律似可归结为这样三条:
第一条,不能不改,尽量不改;
第二条,改对不改好;
第三条,保持原意,保留原味。
先说“不能不改,尽量不改”。任何稿件都不能说达到了完美无瑕、不可改动的地步,而且作者也不可能完全了解作品传播所必须遵守的规矩,要使作品进一步完善和进入传播,总有需要改动之处。
更具体地说,站在编辑角度审视稿件,有一些情况是必须进行修改的,主要有:
1.稿件中的思想倾向与政治观点有不适宜之处。
2.稿件写得不太到位,或是深度欠缺,或是重点不突出,或是该点到的未点到。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编辑约稿上,由于作者的稿件没有达到编辑要求与完全体现编辑意图,所以必须改。
3.稿件中有表达不准确不规范之处,或有常识性错误(包括作者的记忆错误或笔误)。
4.稿件中有语法错误,或作者的语言习惯有不合通行惯例之处。
5.由于出版物本身的篇幅限制或版面要求而需要增删的。由此可见是“不能不改”。
但又必须注意“尽量不改”。这样做最根本的是为防止改错。任何编辑的知识面以及改稿水平都是有限的,即使是应该很了解的事物也难免有不清楚的一面。
当然,编辑弄不清的就该及时查找权威的工具书、资料书,但有些问题也不是工具书就可解决的。举个例子,有本书稿中有这样一句:
“印刷厂年产铅志××吨。”
这是指铅印时代的印刷厂,编辑觉得“志”该为“字”,于是改了,但后来发现又一处仍是“铅志”,不禁生疑。
在专门了解后,才知该厂为邮电系统企业,在完成印刷业务之外,还生产用于邮袋封口的小铅饼。这种东西在夹麻绳压扁后称“铅封”,而未使用前就叫“铅志”。如改为“字”,读者不会认为错,但实际上错了。而“铅志”一词在一般工具书上也是查不到的。当然,从编辑加工角度来说,对这种少见的专用词语应当加注以方便读者。
诸如此类经编辑改动后,与作者原意大相径庭而读者并不会发现的情况是很多的,它使原文的信息发生偏差、丢失甚至错误。这里,我们不妨再举若干例:
1.“在评选中不能照顾面而降低标准”被改为“在评选中不能照顾面子而降低标准”。“面”是指不同方面或不同领域、层面,而“面子”则是情面、关系。
2.“这之中无形的损失就大多了”被改为“这无形之中损失就大多了”。原意是强调看不到的损失,而改后则没有这种意思了。
3.“科学学的研究表明了这一点”被改为“科学的研究表明了这一点”。“科学学”是研究科学产生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改后只是一般科学的泛称了。
一生从事写作又长期担任编辑的巴金老先生曾说过:
“要小心哪,你改别人的文章,即使改对了九十八处,你改错了两处,那就是犯了错误。”
为了少犯错误,所以编辑改稿还应注意“尽量不改”,切不可自以为权力在手,水平高明,红笔一挥,对稿件妄加改动。
再说“改对不改好”。也有人将此总结为“改错不改好”,这就和“大胜某某”与“大败某某”一样,其实意思相同,只是中国语言的妙处使然。
所谓“改对不改好”是指编辑改稿只把错的改对就行,不应该也没必要把稿子改得更好。
这个“好”既包括表述上的符合逻辑、语意顺畅,也包括增加文采。师生之间、朋友之间改稿有改好的要求是可以的,但这不是编辑改稿的要求。
稿件中最常见的错误有三类:一是字词差错;二是标点符号差错,或计量单位、公式差错;三是知识性差错。
三类中前两类较好发现,因为这是编辑素养方面的长项,只要态度认真,大多可以发现。但第三类差错则较难被发现和识别,这是对编辑知识面是否广博的一个考验,当然也是对编辑判断直觉的考验。要解决这一问题,是离不了工具书与请教专家的。有人撰文研究过这类错误,不妨也借用几例:
1.时间有误的。“斯洛文尼亚于1995年加入关贸总协定。”——关贸总协定(GJATT)在19951月就被世贸组织(WTO)取代,经查,原文年份应为1994年底。
2.术语不当的。“1995年全世界金矿产量下降百分之一,旧金回收减少百分之零点七,供求剪刀差达到七百吨。”——“剪刀差”在经济学上有特定含义,不是指差距,应改为“供求缺口达七百吨”。
3.推论错误的。“出于稳定经济、抑制通货膨胀的需求,各国普降利率。”——根据经济学原理,降利率意味着放松银根,如其他条件不变,反会加剧通货膨胀。
4.事实错记的。“陈独秀多次来催,鲁迅于是写出了《狂人日记》。”——实际上鼓动鲁迅写出《狂人日记》的是钱玄同,鲁迅在其他文中提过陈独秀催稿之事,但所催之稿不是指《狂人日记》。
类似的错误,编辑都应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如一时拿不准,也应提出疑问交作者复核。这种改动于作者的原意没有损伤,改正之后只会使原稿增色,所以是该改的。
但是,对于作者原稿中一些意义不差而编辑认为表述欠佳之处,则不必改动。这是因为编辑认为的欠佳已带有编辑个人的好恶色彩,而那些欠佳之处或许正是作者自身水平乃至文风的体现,保留这些,既尊重了作者的著作权,也给读者提供了不同档次、不同风格的作品。
如编辑一味按自认为好的方向修改,结果是编辑增大了工作量,读者少了不同兴味,作者缺了特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为之何益?
最后说说“保持原意,保留原味”。如果说第一条讲为什么要改。是谈必要,第二条讲改什么,是谈目标,这一条则讲如何改,是谈限度。
“保持原意”是绝不可因修改而改变或影响了作者要表达的基本思想、基本观点。对于学术论文来讲,则是只改知识性错误而不改其学术观点。如果其观点已经超出学术范围属于政治问题,那么也很好处理,编辑退稿不用就罢了,根本用不着去费力修改。至于其他内容,编辑如果作改变作者原意的修改,已属于侵犯作者著作权的行为,实不可取。
“保留原味”则是编辑审稿时要体味作者的表述习惯、行文特点以及在语言中所含的感情色彩,然后在改稿时注意不予改变。一句话,改后的稿件仍要像是作者写的。保持原意与保留原味相比,保留原味更需注意也更难做到,因为有时是要靠感觉去判断哪些是体现作者独有之“味”的。
这在编辑面对文学类稿件或者文学性较强的其他稿件时尤其如此。这时的“味”可能就是作品的文采所在,甚至会含有作者独特的隐喻与暗示,那些需要编辑去体会,关于语言要简洁明白的一般写作原则以至语法规范等,往往这时都派不上用场。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秋夜》)
没有被改成“墙外有两株枣树”。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匆匆》)
没有被改成“聪明的你”。
这里固然可能有作者名气大的原因,但也说明当初推出此文的编辑是明白改稿之道的,是按改稿规律来完成编辑工作的。由于中国文字含义之丰富,往往是略有改动就有意义或感情的差异的。
比如读者来信说“想向你们反映”,编辑觉得啰嗦,就把“想”字删去了,意思没变,但原文中谦恭请求的味道没有了。这自然是个极小的例子,如何保持原意、保留原味,说起来容易,但把握火候却是要见编辑的真功夫的。
编辑加工做得好不好,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作为主体的编辑个人,有知识水平、工作态度、业务能力和身体状况等主要因素的差异。而了解和研究改稿规律仅仅是有助于业务能力的提高,尽管这是很关键的一条,但不是唯一的一条。
明白这一点,就好理解,为什么同一份稿件经两位或多位编辑来加工会出现不同的修改结果了。即便都按规律做了,但结果是由诸因素综合作用而得,不是单凭改稿规律来决定的。
编辑改稿的规律到底是什么,本文只是“寻”而已。但笔者相信,经过更多行家的研究和探讨,总会寻到真经,到时候人们就会说:编辑改稿,有规律可循。
来源:传媒茶话会
编辑:李佳怿

638#
发表于 2021-3-1 22:58: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慎海雄《求是》刊文:我们为何策划《典籍里的中国》


  央视网消息:据求是手机报,31日出版的第五期《求是》杂志刊发慎海雄的署名文章,题为《我们为什么要策划〈典籍里的中国〉》。


  全文如下:


我们为什么要策划《典籍里的中国》


慎海雄


  牛年新春,《典籍里的中国》甫一开播,就创下同类型题材的收视新高。新媒体传播后,节目还变身“网红”,带旺一波“典籍热”。


  这,其实在我们的意料之中。马克思在评价希腊艺术和史诗时说过,希腊艺术和史诗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上有迢迢河汉,下有滔滔江水”。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生生不息;我们灿烂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一个重要奥秘就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而典籍,正是中华文化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是永远给中华儿女以精神滋养、提醒我们不断进行精神反刍的范本。


  所以,节目火起来,我们高兴;典籍“活”起来,我们更自豪。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谁都知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上下五千年而文脉不绝,根本在于一代代华夏子孙典籍为媒、薪火相传、接续前行。在我们的古汉语词典里,韦编三绝、汗牛充栋、洛阳纸贵……中国古人往往用赞美、敬佩的词语,称颂典籍的魅力和文化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这些经典的无形内核便是中国精神,有形载体就是中华典籍。


  记得一年前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一次编务会议上,大家讨论精品选题时,我提出了一个久蕴于心的建议:能不能打造一个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栏目,比如《典籍里的中国》?当时大家都认为是可行的。我提出这个建议,不仅仅出于一名文科毕业生的个人喜好。我忘不了30多年前刚进大学时的那一幕:中文系老师与新生见面,研究古典文献的老先生们大多步履蹒跚,其中一位还是用椅子抬进来的。后来我和同学到一位老先生家里拜访,刚惊叹于琳琅满墙的各种线装典籍,不料老先生感慨道:他的身后,孩子们会把这些书卖到废品回收站的。老先生痛心于子女未能传承其业。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老先生的痛,让人警醒。如果典籍高悬在象牙塔,尘封在藏书馆,即便散落在教科书中,却没有人自觉赓续文脉香火,那不是随着岁月流逝而丢掉根和魂吗?


  决不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洞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关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的判断、新的概括和新的定义,赋予崭新的时代内涵,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党中央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举措,在全社会点燃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强大引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




图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之《尚书》的宣传海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供图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了灿烂的春天。与此同时,如何解读好、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这对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而言,既是重大机遇,更是一大挑战。


  由此,我想到了典籍。文化典籍往往是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典籍,从四书五经到二十四史,从孔子、孟子、老子、孙子、墨子、韩非子到文学、史学、哲学、经学、中医等,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到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从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到嫦娥奔月、愚公移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典,将中华儿女的民族品格、民族精神高度浓缩在字里行间,凝聚成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


  文化如水。中华文明看似柔和,实则坚强。这也从一个侧面,回答了为什么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等文明古国早已进入了博物馆,唯有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风吹雨打,依然挺立、生机勃勃,在人类文明的灿烂星空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知来处,明去处。正是中华文化典籍的代代传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坚强屹立,中华文明饱经沧桑而薪火相传。


  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优秀典籍,既是中华民族的共享记忆,也是我们与历史的精神接续。既见证了我们的昨天、观照着我们的今天,也将福泽我们的明天,福泽中华民族后世千年。我们感到,从优秀典籍入手传播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今天的中国已经快速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阅读的便利性、丰富性已经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虽说“书当快意读易尽”,然而,我们也要扪心自问:今天的中国,到底还有多少人在安安静静地阅读传统经典?又有多少人读得懂、读得进传统典籍?


  再辉煌的文化,一旦失去传承就必然衰败。作为重要的传播阵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责无旁贷,必须与时间赛跑。总台成立以来,我们连续推出《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中国地名大会》等一大批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节目,都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不少节目还在欧美国家畅销。我们从中也领略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的强大力量!


  非常感谢我们的创作团队和国家话剧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是你们以创新的手法,将传统经典搬上了荧屏,让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面的中国人看到了我们辉煌的过往,并且深深被吸引。晦涩难懂的许多典籍,通过时尚新颖的电视节目,让厚重的历史与现代的头脑碰撞,用当代的方式与历史握手,让人感觉到愉悦可亲,让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喜闻乐见,让“典籍活起来”。经典不再“高冷”,节目成为爆款,这就是创新的魅力!


  书里乾坤大,心中日月长。我们坚信,典籍是国之瑰宝,不能只是“活”在藏书馆、“活”在学者的论著中,还应该“活”在年轻人心中。《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典籍的传播者、转化人,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探赜索隐、披沙拣金,通过电视独具优势的语境转换,让更多人爱上典籍,自觉传承中华灿烂文化。


  益智增德,如沐春风。《典籍里的中国》告诉我们,中华文化,绝不是晦涩艰深的古董,而是集中储存在典籍、至今仍然指引今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思想宝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中华文化典籍是古圣思想的载体,是先贤智慧的结晶,绝不是象牙塔中泛黄的辞章,不是沉睡的故纸堆,而是我们这个民族血液中永远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长河永远奔腾不息的文化密码。


  优秀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中华传统典籍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独特资源。优秀典籍一直是吸引国际汉学家濡染中华文化的磁石。瑞典学院唯一会中文的马悦然先生当年的汉语入门读物就是《左传》;荷兰著名汉学家高罗佩曾经翻译过竹林七贤嵇康的《琴赋》;公元9世纪,白居易的《白氏文集》就已成为东瀛皇室争读之文献……今天的中国,正在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传统经典正是我们与世界进行文明交流互鉴的一大优势。


  世上没有登不尽的山,只有读不完的典籍。苏东坡有云,要“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我们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是五千年象形文字垒起的一座座精神高峰。多攀登这样的精神巅峰,登高望远,于我们个人,可以拓展拓宽自己的人生长度和宽度;于我们民族,可以夯实精神厚度,进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引我们履职尽责,创新再创新,继续用新的传播方式扬中国精神、传中国文化。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典籍里的中国》是我们探索传统典籍当代化传播的一次有益尝试,但绝不是唯一的一次。与古圣先贤对话,跨越时空交流,让我们不断以创新传播中华文化经典,致敬我们的先人!


来源:《求是》2021/05


作者:慎海雄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


编辑:冯梦玉

639#
发表于 2021-3-23 19:16: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跟着人民日报海外版学改稿 | 原稿+见报稿+点评(2021/2期)


今天小编再和大家分享一篇由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推荐的佳作《警报器》,这篇报道刊载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316日第1版“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栏目。文章短小精悍、行文流畅,仅用500字讲述了一对农村夫妇自费安装警报器的感人故事。该作品从原稿到见报,在立意、结构、段落、句子、用词等方面删改较多。我们约请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部副主任陈振凯对修改进行分析点评,从原稿与见报稿的对比中体会编辑的匠心,学习如何选准导向、增强逻辑、设置悬念......


见报稿


警报器


20210316    01 版)


今年223日,浙江衢州江山市石门镇清漾路口竖起了一个交通警报器。这个警报器,是一对农村夫妇自费安装的。


他们为什么要在这里安装一个警报器?


原来,5年前,就在这个路口,他们16岁正上高二的女儿毛佳慧被一辆汽车撞倒。 女儿昏迷一个多月后才醒来,可竟如新生儿一般不会言语不会走路。夫妇俩没有放弃:到处求医问药,寸步不离精心照顾。


皇天不负苦心人,5年后的今天,女儿终于坚强重生——已基本能生活自理。


看着一天天好起来的女儿,夫妇俩悲喜交加。为了不让这一幕重演,他们商定在女儿出车祸的地点安装报警装置。


安装一套报警装置要一万多块钱。


这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为了给女儿挣医药费,丈夫毛春法在广州打工;而戴华芳在村里做保洁员,收入也不高。


有人劝他们还是算了!


可夫妇俩主意已决,戴华芳说:“出车祸的家庭的苦,一般人根本想象不到!再者,车祸发生后,没有政府和乡亲们的帮助,我们撑不到今天。我们有责任提醒大家!”


夫妇俩将这笔钱交到了村干部手上,委托其帮助达成心愿。村干部找到了江山市公安局有关部门。于是,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现在,只要有车或行人经过,这个报警系统就会发出语音:“前方路口,车辆通行请注意安全!”。

516字)



原稿


标题一:把女儿养大“两次”


标题二:知恩图报


家里并不富裕,村民戴华芳却执意花掉1万元,在路口装了个报警器。


原来,5年前,就在这个路口,她16岁的女儿毛佳慧被一辆汽车撞倒,重伤昏迷。


拿到女儿的病危通知书,戴华芳不知所措。治疗费高昂,家里却捉襟见肘——自己是浙江江山市石门镇清漾村的临聘保洁员,丈夫只是个养蜂人,小儿子还在上小学。


有人劝戴华芳:“别抗了,女儿不会怪你的。”


戴华芳坚决不同意。


46天后,女儿终于恢复意识。但不会说话、走路,智力相当于新生儿,医生说:能否恢复,只能期待奇迹。


“一定会有奇迹!”戴华芳很倔强:“我已经养活过她一次,再把她养活第二次。不难!”


病床旁,戴华芳一次又一次叫着女儿的小名、讲着她小时候的故事,尽管女儿没有丝毫回应。


半个月后,在戴华芳不厌其烦地“唠叨”声中,女儿发出了“哦哦”的声音。这让戴华芳欣喜万分。


“我要重新教她说话,让她慢慢恢复记忆;我要重新教她走路,让她慢慢学会走路;我要重新教她吃饭,让她慢慢学会生活……”戴华芳内心无比坚定。


5年来,戴华芳精心地照顾着女儿,寸步不离地陪着她吃喝拉撒。这几年,女儿已经成年,体重和戴华芳差不多。有时,要背着、扛着、搀扶着女儿,戴华芳不得不使出全身气力。为了维持家用,丈夫远去广州打工,家里的事全靠戴华芳一人操持。


“有时候累的犯了迷糊,仿佛又回到了照顾女儿小时候的日子。”戴华芳说。


皇天不负苦心人。在戴华芳精心照料下,毛佳慧恢复良好,如今已基本能生活自理。


“妈妈养了我两次,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妈妈。”谈起母亲,毛佳慧心怀感激。现在,毛佳慧也十分乖巧懂事。每天早晨,她都会早起为家人做早饭,然后做家务、看书。下午,她还贴心地拉着戴华芳去村里散心。


戴华芳照顾病女的事情,深深感染着周围的人们。在政府的呼吁下,戴华芳收到了一些捐款,负担减轻了不少。


人们伸出的援手,戴华芳总是默记在心。今年,戴华芳的生活刚有了好转,她立刻又想着回馈着社会。


这不,就在这几天,戴华芳就在路口安装了一个报警器。


“我宁肯自己再辛苦些、多赚出钱来,也不愿意这里再出车祸了。”谈及安装报警器的初衷,戴华芳说:“出车祸的家庭的苦、孩子受得苦,一般人根本想象不到。”


“前方路口,车辆通行请注意安全……”听着报警器的提示,村民们都说:“这是一个遭受过劫难的家庭,更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家庭。给戴华芳帮这忙,真是没帮错!”

951字)




01

文以载道,选准导向


原稿和见报稿的最大不同,看似是结构大调,实则是导向侧重点之别。

作者给编辑送稿时,起了两个标题——《把女儿养大“两次”》《知恩图报》。显然,他想讲清两事,一是“第二次养活女儿”,二是“自费安装警报器”。行文时,大半篇幅放在前者,强调为母则刚。

事实上,第二个故事更重要,它让人物形象立体、人物精神升华,更有社会价值。农家妇女不止为女儿考虑,更为他人免遭苦难操心,不惜出巨资做好事。

编后稿突出社会价值——详写“自费安装警报器”,略写“第二次养活女儿”,详略得当,导向清晰。

这也提醒我们:写好一稿,重在讲清一事,行文集中。试图讲清两事,容易重点失焦,精散神离。何谓精、神?即导向。


02

关键细节,需要补上


编辑对原稿大删大增大改,从而详略得到、重点突出、细节到位。

重点看大增部分——安装警报器经过。原稿对此,较为简略。事前怎么考虑、遇到哪些困难、到底如何安装、最终效果啥样?交代不清,层次感、细节上不到位。然而,这却是关键、读者关心处。

编辑进行必要补充和调整:

事前考虑——“为了不让这一幕重演,他们商定在女儿出车祸的地点安装报警装置。”

事中困难——“安装一套报警装置要一万多块钱。”“有人劝他们还是算了!”“ 可夫妇俩主意已决。”

安装过程——“夫妇俩将这笔钱交到了村干部手上,委托其帮助达成心愿。村干部找到了江山市公安局有关部门。于是,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最终效果——“ 现在,只要有车或行人经过,这个报警系统就会发出语音:‘前方路口,车辆通行请注意安全!’。”

显然易见,编辑进行了大量精心查询、补充采访等工作。


03

悬念开头,利索结尾


文似看山不喜平。见报稿开头即强调“这个警报器,是一对农村夫妇自费安装的”,留下悬念:“  他们为什么要在这里安装一个警报器?”

穷困农家,偏要自费做公益,显然有故事。为啥一定要在“这里”安装一个“警报器”呢?显然,“这里”一定有故事,且它一定与“警报器”有关。顺着设问,故事展开,疑问解开。

原稿开头,也想使用悬念。不过,一则少了设问句,二则细节不具体等,效果没编后稿理想。

再看结尾。

原稿用村民话收尾,强调女主人公“知恩图报”。

见报稿则用一个场景感结尾——现在,只要有车或行人经过,这个报警系统就会发出语音:“前方路口,车辆通行请注意安全!”

这个结尾,更干脆利索,虽然没直接提“知恩图报”四字,但“知恩图报”效果已经彰显。此外,安装警报器开头、警报器发挥作用结尾,首尾呼应。


04

能具象的,绝不抽象


讲好故事,要具象化。相比《知恩图报》,《警报器》更具象化。

一般来讲,形容一人性格,用事用物来讲,比直接上形容词夸,效果要好。

能载道的,一般是物,是事。

常看“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栏目读者,应能发现——具象化、可感化、生动化,是栏目故事一大特点。

如讲治沙故事,提到沙漠“老狼”,先是虎视眈眈的狠,后是“在往后退、一直往后退”的怂,生动,过瘾。《峡谷里那盏灯》《不一样的脚步声》等题,可视、可听,既具象化,也留有想象空间。



来源:新闻与写作

作者:陈振凯  




编辑:王雅欣

640#
发表于 2021-4-13 21:17: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揭榜挂帅”新华社让士兵当将军


这几天,新华社搞“揭榜挂帅”激发编辑记者创新潜能的新闻,引发了媒体圈的关注。


主题报道历来都是媒体主旋律报道的重中之重,为了创新主题报道,新华社推出“揭榜挂帅”。


所谓“揭榜挂帅”就是面向全社征集报道创意,创意一旦被采纳,即可跨部门、跨“兵种”的组建全媒体报道团队。以项目制方式,打造文、图、视协同作战的融媒“集团军”。目前,通过这种项目制方式生产的新闻内容成绩斐然——“揭榜挂帅第一榜”、2020年年终报道《拼过2020的你还好吗》总浏览量2.5亿,相关互动话题微博阅读量超5000万,各平台互动量超百万。


“揭榜挂帅”这一概念本来应用于一些科技创新领域。在20164月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针对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探索搞“揭榜挂帅”,谁有本事谁上。


而在202011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在科技创新领域,再次提出了“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使“揭榜挂帅”的概念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新华社施行“揭榜挂帅”,有利于充分激发员工内生潜能,让想当将军的士兵挂帅出征。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士兵要想成为将军除了自身要具备过硬的本领,还需要能够给士兵提供当将军的机会,就需要打通体制机制的桎梏,营造一个不论资质、不设门槛、选贤举能、唯求实效的管理体系。


目前几期“揭榜挂帅”的中榜者有摄影记者,有从事政务大数据工作的员工,也有新华社视频编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原有的体制下,操刀主题报道的人首先要问的就是资格、资历,而“揭榜挂帅”则打破了这一固有的规则,谁有本事谁上,谁的创意好谁上,让新闻产品质量成为检验“揭榜挂帅”制度的标准。


正是在这样的新机制下,几位岗位各异的新华社员工借着“揭榜挂帅”,让自己的创意得到总编室支持,组建跨部门、跨分社、跨“兵种”的全媒体报道团队,挂帅出征。这是前所未有的创新。


此外,“揭榜挂帅”犹如一条鲇鱼,在搅动传统的新闻生产关系的同时,也激活了一线员工的生产能力和创新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主题报道的突破创新,提高新闻生产内容创新的整体效能。


新华社视频编辑蔡志坚,是第12期“揭榜挂帅”的参与者,也是第3期“揭榜挂帅”的挂帅人之一。新华网新疆分公司的杲均丰看到“帅旗”挂起后,毛遂自荐,加入项目。入职不满一年的视频编辑陶冶,作为“揭榜挂帅”项目组成员,与前辈们并肩作战。当记者问他,想不想做一回揭榜人?他毫不犹豫地说,想!


新华社的一池春水正被“揭榜挂帅”搅活。


目前,“揭榜挂帅”所能激发的巨大创新潜能正在吸引着各个地方、各个行业频发“英雄帖”。在媒体行业里,新华社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何保障“揭榜挂帅”在媒体行业有效落地?


通过了解其他行业施行“揭榜挂帅”的经验,我们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是建立更加完善的机制保障,让“揭榜挂帅”真正成为一种制度。


从设榜选帅标准到项目团队搭建,从考核机制到薪酬体系,都需要打破旧机制建立与“揭榜挂帅”相适应的新机制。选帅的标准有哪些?非采编岗的员工如何加入到“揭榜挂帅”中?如何协调好跨部门的合作?项目考核标准是什么?参与项目的员工的绩效考核又如何体现?


把这些与人密切相关的问题解决好,让“揭榜”者无后顾之忧,让项目落地有保障,让新机制为“揭榜挂帅”保驾护航,“揭榜挂帅”或许可以施行的更好。


二是“揭榜挂帅”可以常态化却不能滥竽充数。“揭榜挂帅”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在科研领域,“揭榜挂帅”的都是“卡脖子”的关键核心项目。因此,在新闻报道策划中,“揭榜挂帅”的也当是重点选题,这样才能把好钢用到刀刃上,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



来源:传媒茶话会

链接:



编辑:李佳怿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