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24647|回复: 6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报纸研究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6 10:53:2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案例】
驱动报纸变革的三股力量

2011年10月09日11:19 人民网 微博

  在这世界上,目前还没找到一种死亡的媒介,就像电视出现时有人预言广播将会被淘汰,有谁会料到“汽车社会”的出现令广播生机盎然?我们有理由相信,在“2043年春季的某一天”清晨,报纸依然飘着墨香摆放在餐桌上。因此,考察报纸生存环境的变化,辨别当前报纸变革的方向和驱动力,对推动报业发展来说具有现实意义。
  市场化:影响价值判断的主导力量
  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中国报业尤其是晚报都市类报纸都正走在市场驱动的道路上。
  报业既具一般产业属性,又有意识形态特殊性,过分强调后者而否定前者的不正常现象正在扭转。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是彻底的、可核查的、不可逆的、坚定不移地按照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因为它生产的是一种产品,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才能生产得好、生产得多。毕竟,没有市场谈何阵地?”,“将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从事业单位改为企业,是新闻出版单位走向市场的关键一步”。
  今年5月30日,《辽沈晚报》举行整体转企改制仪式,迈出了采编、经营整体转企改制的实质性步伐,此举被认为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折点,为晚报都市类报纸的转制改革确立了样板。
  对于报纸转企改制带来的变化,从业人员最关心的可能是切身利益,如事业编制身份等。但更深远的影响恐怕是市场逻辑在新闻生产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按照市场新闻业理论,报业市场竞争必须在四个市场上采取行动:读者市场、新闻来源市场、广告市场和投资者市场。新闻部门必须顾及这四种市场,从而出现两种新闻生产理论。这两种理论会有一致的时候,但更常见的是冲突。
  新闻生产的市场理论
  一个事件/议题成为新闻的可能性; 与信息可能对投资者、赞助者等各方造成的损害成反比; 与发现新闻的成本成反比;
  与报道新闻的成本成反比; 与所吸引的广告商愿意为之出资的目标受众的规模成正比。
  新闻生产的新闻理论
  一个事件/议题成为新闻的可能性; 与事件的重要性成正比; 与认为内容重要的受众规模成正比。
  新闻生产理论的美国学者约翰·H·麦克马那斯在考察美国市场新闻业后指出,“获取最大化利润的商业目标主导着新闻生产,以至于理性运作的新闻部门必须照此行事,展开相互竞争,尽力提供成本最低、受众最广的内容组合,为广告商获取其最感兴趣的消费者,并最终保护赞助者和投资者的利益”。对于强调“政治家办报”的中国报业而言,居于市场力量之上的是政治,这是判断新闻价值的决定性因素。不过,并非所有题材都涉及政治,在非政治领域,新闻理想让位于商业现实的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这也是报业市场化导致价值理性逐渐让位于工具理性的必然结果。
  学者曹鹏在分析2010年全国两会报道时以“录音笔事件”为例指出,提尖锐问题的是都市类报纸的记者,首次公开报道的也是都市类报纸,而官方主流媒体对此事一直没有披露。观察国内报业市场不难发现,越是市场化程度高的报纸,进取心越是强烈,“民本”立场越是鲜明,更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市场化让报纸由“官本位”转变为“民本位”,这其实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是一致的。
  议程设置向来是新闻专业人士的“专利”,但是,伴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微博客的出现,公众日渐成为报纸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和议程设置的有力推动者。
  曾经轰动一时的“广州地铁3号线北延段验收作假”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10年8月30日,高级工程师钟吉章在新浪博客上发表题为《“冒死爷”爆料:通往2010广州亚运会的死亡之路》的博文,揭露广州地铁三号线北延段的工程验收报告作假。据他声称,在此之前,他曾向广州地区一家报社爆料,但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这篇令人不安的博文同样未引起媒体注意。直至同年10月9日,离广州亚运会还有一个多月,有网友在新浪微博上对它进行了推介,被《新快报》记者发现、迅速采访核实并于第二天见报,立刻引发社会舆论轰动,众多媒体纷纷跟进报道,其中包括了当初未采纳钟吉章爆料的报社。
  在这一事件中,报纸经历了主动不报道和被动报道的转换,其推动力来自微博平台的公众参与。钟吉章向报社报料,互动范围仅限于两者之间。但是,当一名“加V”的博主实名发表博文时,至少在信源上具备了一定的可靠性,如果还有众多博友转发和评论,这篇博文甚至可称之为“类新闻”,其链条式的广泛传播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从而对政府部门形成舆论倒逼压力。另一方面,线索在微博上公之于众,媒体视而不见就很可能走漏新闻,而记者偷懒或隐瞒线索也越发困难。
  “广州地铁验收作假”事件是不是孤例?早在2009年底,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就指出,当年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有30%是由网络率先公开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这些年来,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对“网友曝”的封杀难度越来越大,因为没有人可以绝对垄断传播渠道,议题发布的主动权有少部分掌握在网民的手中。
  公众参与能够影响报纸议程设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网络问政”得到了政府的重视。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到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成为“中国第一网民”。随后,各省市的党政“一把手”纷纷“触网”,通过各种形式上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从而开启了官民互动的新时代。据2010年一项相关调查,超七成公众认为网络表达将成中国民主建设的新通道,近六成人认为有助于拉近政府与民众距离。
  也有学者认为,网络舆论的兴起和繁荣其实只是弥补或填充了官方主流媒体的失职或功能欠缺,如果党报、政府通讯社与国家电视台都能客观地针砭时弊,“网络问政”也就不至于如此活跃。
  作为党报延伸和补充的都市类报纸,应当顺应时代变化,提供更多表达、参与的机会,让公众成为报纸的主角,从而获取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专业主义:提升内容价值的精神动力
  在Web2.0时代,生产工具(如个人电脑、手机等)和传播工具(如互联网)日益普及,人人都能记录事件和传播信息,我们似乎走进了“全民记者时代”。面对这一趋势,我们不必惶恐,因为,在业余记者与专业记者之间永远存在一道界线,这道界线就是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现代报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精神动力——独立报刊、客观中立等理念的确立,让现代报业摆脱了政党报纸的偏见,告别了黄色煸情新闻泛滥的商业报纸的童年,逐渐形成一套维持报业发展的专业行为规范;服务公众、推动社会的职业理想,不仅让记者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职业,而且让现代报业成为推动社会改革和运动的一种重要的独立力量。
  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主张报刊独立不同,在中国,党管媒体、党管导向是一条重要原则,在报纸市场化的过程中,当为市场服务与为公众服务之间产生冲突时,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精神动力,它可以唤起从业者的社会良知,确保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公民记者”大量涌现,反而凸显了专业记者的价值。他们分担了专业记者的部分基础工作,如发现新闻线索、记录事件等,可是,社会并未赋予普通公民采访的“特许权”,甄别新闻信息真伪、对复杂事件深入挖掘真相等仍然离不开专业记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民记者时代”的来临,对报业发展不是威胁,相反,“公民记者”成了报纸的耳目,扩大了报纸编外人力的投入。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大量公民的个人表达与记者对新闻线索的需求找到了对接,丰富了报纸内容来源的多样性。
  在报网新闻竞争中,新闻专业主义是提升报纸内容价值的利器。与网络媒体相比,报纸显然无法追求信息的快速传播和无限容量,但在专业领域的优势使得它仍然具有以质量后发制人的可能。这种可能首先体现在内容的可信度上,普通公民在网络上发布的新闻,如果未经报纸等传统媒体的证实,其可信性仍是疑问,网民为消除疑问会产生向传统媒体求证的愿望;其次体现在内容的深度上,网络媒体能够及时传播新闻,但对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背景、影响及趋势的揭示,必须由专业记者站在客观的立场、运用专业技能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如果报纸能在上述两个层面真正提升报道质量,网络媒体抢先发布新闻就有可能成为网民阅读报纸的“引子”,就像电视直播热点体育赛事反而会吸引读者阅读第二天报纸的相关报道、评论那样。在这种情况下,报纸与网络构成互补关系,共同分享而不是独占受众的注意力。
  “精神力量是战争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它们构成使整个战争中具有生气的主力。”商场如战场,具有熟练专业技能和强烈新闻理想的采编队伍不断壮大必将推动报业向前发展。
作者:陆扶民
http://news.sina.com.cn/m/2011-10-09/111923273014.shtm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来自 2#
发表于 2023-6-20 22:04: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独立报》达到500万注册用户,收入同比增长12%
营业利润下降了65%,缘于对电子商务、独立电视、读者收入和国际扩张的投资。
《独立报》(The Independent)透露,其注册用户已超过500万,广告收入不再占收入的大部分,实现了两个长期目标。
独立报数字新闻和媒体公司(Independent Digital News and Media)透露,截至2022年9月30日,其收入增长创纪录,增长12%,达到4630万英镑。在该有限公司官方账目公布之前,这些数据已与《新闻公报》(Press Gazette)分享。
《独立报》表示,非广告收入——包括内容许可(Content Licensing)、联合(syndication)和电子商务——占总收入的57%,广告收入首次低于50%。一年前,广告收入约占总收入的60%。
独立报数字新闻和媒体公司主席约翰·帕顿(John Paton)告诉《新闻公报》,他“对团队在这里取得的卓越成就感到非常高兴”。他强调,在周三,该团队在AOP数字出版奖(AOP Digital Publishing Awards)上获得了最佳商业策略多样化奖。
营业利润下降了65%,降至190万英镑,但《独立报》自2016年开始纯数字化以来,一直保持着每年盈利的势头。
帕顿告诉《新闻公报》,利润下降是由于对电子商务、独立电视、读者收入和国际扩张的投资,以及来自乌克兰的报道。
帕顿说:“我们不害怕减少利润来投资未来,我们每年都这样做。我们不怕说‘你知道吗,我们必须在这里削减成本’,尽管这可能很困难,但我们会重新部署这些成本,并投资于我们认为正在增长的领域。”
去年11月,迫于数字广告的压力,该公司将52个职位(其中30个是采编职位)置于裁员的危险之中,许多记者因此失去了工作。
帕顿说:“从2016年开始,《独立报》一直在做正确的事情,不管有多难,比如全数字化,放弃印刷版报纸等等。”
他补充说:“在这里,我们从不害怕停止对增长速度不及预期的领域的投资,并将这些资源重新分配给增长的领域,这就是我们在这里所做的。”他指出,新任总编辑乔迪•格雷格(Geordie Greig)自1月份上任以来一直在扩大团队,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新闻编辑部”。
格雷格的任命包括前《星期日独立报》(Independent on Sunday)总编辑特里斯坦·戴维斯(Tristan Davies)和副总编克洛伊·哈伯德(Chloe Hubbard)。戴维斯后来成为《星期日邮报》(Mail on Sunday)的联合副总编,负责向格雷格汇报工作。
对于格雷格的到来,帕顿说:“他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导者。他每天来的很早,走的很晚。他总是在线 —— 我可以告诉你,因为我的whatsapp在周末也满是他的信息。”
“因此,这个家伙真的带来了大量的精力、专业精神和经验,带领我们获得了我们想要的受人尊敬的全球声誉。看到正在发生的事情真的很令人兴奋。这很有活力。这不是一个走下坡路的地方,这是一个上升的地方。”
《独立报》的收入增长
《独立报》称其收入增长来自:
解决方案/品牌内容业务“独立点燃”(Independent Ignite)——同比增长127%
独立电视(Independent TV)自2020年底开播以来,同比增长52%
包括“独立报优品”(Indy Best)在内的电子商务增长了44%
授权(内容许可)和联合 (将独立内容出售给彭博社和雅虎等公司) ——增长17%
正如帕顿所说,《独立报》总收入的三分之一(32%)来自其“付费内容战略”——包括授权、联合出版和更多直接读者收入。
来自订阅读者的收入约为200万英镑,占总收入的4%,但帕顿表示,在“建立了所有其他部分”并获得500万免费注册用户后,“下一个重大推动”将在这一领域实现增长。
这就是《独立报》聘请戈登•汤姆森(Gordon Thomson)担任高级编辑的原因。汤姆森曾在DMGT(每日邮报集团)旗下的订阅品牌Mail+担任总编辑三年,负责推动付费订阅业务。
帕顿表示:“1亿的独立用户可以推动访问量,但我们想要亲自了解这些人。”他补充说,在过去的12个月里,facebook的注册用户增长了57%,最近几周注册用户达到了500万。
他预测《独立报》将在18到24个月内达到1000万注册用户的目标。
帕顿将《独立报》的500万注册用户与Reach的1270万注册用户进行了比较。“我对此印象非常深刻……我们已经在一款产品上做到了这一点。”
与此同时,帕顿说,独立电视台并不是简单地“重新利用视频”,而是制作“获奖纪录片”,比如国际记者贝尔·特鲁在乌克兰拍摄的《森林里的尸体》。
“我们正在以一种人们没有预料到的水平做事情,作为回报,我们得到了读者的信任,” 他说。“因此,未来还会有更多这样的事情发生。”
独立董事总经理兼前总编辑克里斯蒂安·布劳顿(Christian Broughton)专注于电子商务和独立电视战略,刚刚被任命为董事会成员。帕顿表示,这表明“我们认为收入和产品的多样化是多么重要”。
《独立报》对美国的Mail Online(邮报在线)进行了评估
《独立报》目前约37%的收入来自英国以外,每月超过52%的访客来自英国以外,其中美国是一个特别的投资领域。
帕顿说,《独立报》总共有300名员工,其中约60人在美国。在过去的一年里,纽约、华盛顿和洛杉矶的采编人数增加了50%,达到45人左右,商业广告也进一步增加。
首席执行官扎克·伦纳德(Zach Leonard)已经在美国“呆了几周”,并将“在那里呆更多的时间——因为我们的雄心是全球化的,”帕顿说。
伦纳德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他期待“领导我们在美国的投资,因为我们在世界上商业竞争最激烈的媒体市场上提供独立的新闻”。
帕顿说,《独立报》适合美国,因为“那里的人重视独立”。帕顿设定了一个崇高的目标,他说:“为了好玩,在美国超过《每日邮报》(Daily Mail)是件很棒的事”,这“在我们的掌握之中”。
“有一个有竞争力的目标来激励你的团队是件好事……显然,《每日邮报》是一款很棒的产品。”
Ipsos iris数据显示,《独立报》目前在英国的月读者人数为2100万,目前正与《卫报》争夺第五大新闻网站的宝座。Similarweb的数据显示,在美国,《独立报》4月份的访问量为2500万,而《每日邮报》的访问量为1.136亿,《卫报》的访问量为7390万。
《独立报》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独立报》与Facebook、新闻聚合商雅虎和MSN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于扩大《独立报》在美国的影响力“仍然至关重要”。 帕顿说,《独立报》明白,现在很多人通过社交媒体访问新闻网站,但注册用户策略和其他读者收入意味着他们不会“受制于社交媒体或者作为赢利武器的程序化广告的影响”。
《独立报》的四个时代——根据约翰·帕顿的说法
帕顿认为《独立报》经历了三个时代,现在正进入第四个时代。
它始于“辉煌的”印刷时代,“没有赚到任何钱”。
第二个时代,他说,是在2016年到2018年之间,在结束了印刷版报纸之后。“它的规模很小,但能马上盈利,”他说。
第三个时代开始于帕顿和伦纳德在2019年“联手”领导公司。“我们大幅扩大了公司的规模,”他说。
2019年至2022年期间,收入增长了70%,佩顿称之为“现象级”。“那是在新冠流行期间,在市面封锁期间,在所有这些事情期间。”他补充说,同期的采编预算翻了一番。
在此期间,随着独立电视台和西班牙语版的推出,以及在美国和亚洲的扩张,多元化程度加倍。
帕顿说,《独立报》现在处于第四时代,这意味着“多元化的延续,但现在我们有了人工智能的绝佳机会”。
帕顿说,《独立报》已经在使用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学习工具,但它有可能以某种方式部署生成式人工智能,帮助记者专注于原创报道。
《独立报》最近成立了一个人工智能团队,由首席技术官克里斯·科德罗伊(Chris corderroy)领导,帕顿表示,他们“正在考虑创建我们自己的大型语言模型,这样,我们就可以创建我们自己版本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这很重要,因为人工智能将让我们加强新闻报道。”
“我们不像其他人那样看待它,认为它会取代新闻业。那不是我们的把戏。我们认为它会加强和优化新闻业。”
他表示,如果这有助于提高效率,他们就可以“将节省下来的绝大部分资金重新部署到创造更有价值的新闻上,这样,我们就可以发展我们的媒体公司”。
帕顿补充说,他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在五年内,《独立报》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通过视频消费的,而人工智能可以在很多方面提供帮助,比如创建简单的视频解释器。
“我认为明年将会非常精彩,” 他说。营业利润下降了65%,缘于对电子商务、独立电视、读者收入和国际扩张的投资。
《独立报》(The Independent)透露,其注册用户已超过500万,广告收入不再占收入的大部分,实现了两个长期目标。
独立报数字新闻和媒体公司(Independent Digital News and Media)透露,截至2022年9月30日,其收入增长创纪录,增长12%,达到4630万英镑。在该有限公司官方账目公布之前,这些数据已与《新闻公报》(Press Gazette)分享。
《独立报》表示,非广告收入——包括内容许可(Content Licensing)、联合(syndication)和电子商务——占总收入的57%,广告收入首次低于50%。一年前,广告收入约占总收入的60%。
独立报数字新闻和媒体公司主席约翰·帕顿(John Paton)告诉《新闻公报》,他“对团队在这里取得的卓越成就感到非常高兴”。他强调,在周三,该团队在AOP数字出版奖(AOP Digital Publishing Awards)上获得了最佳商业策略多样化奖。
营业利润下降了65%,降至190万英镑,但《独立报》自2016年开始纯数字化以来,一直保持着每年盈利的势头。
帕顿告诉《新闻公报》,利润下降是由于对电子商务、独立电视、读者收入和国际扩张的投资,以及来自乌克兰的报道。
帕顿说:“我们不害怕减少利润来投资未来,我们每年都这样做。我们不怕说‘你知道吗,我们必须在这里削减成本’,尽管这可能很困难,但我们会重新部署这些成本,并投资于我们认为正在增长的领域。”
去年11月,迫于数字广告的压力,该公司将52个职位(其中30个是采编职位)置于裁员的危险之中,许多记者因此失去了工作。
帕顿说:“从2016年开始,《独立报》一直在做正确的事情,不管有多难,比如全数字化,放弃印刷版报纸等等。”
他补充说:“在这里,我们从不害怕停止对增长速度不及预期的领域的投资,并将这些资源重新分配给增长的领域,这就是我们在这里所做的。”他指出,新任总编辑乔迪•格雷格(Geordie Greig)自1月份上任以来一直在扩大团队,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新闻编辑部”。
格雷格的任命包括前《星期日独立报》(Independent on Sunday)总编辑特里斯坦·戴维斯(Tristan Davies)和副总编克洛伊·哈伯德(Chloe Hubbard)。戴维斯后来成为《星期日邮报》(Mail on Sunday)的联合副总编,负责向格雷格汇报工作。
对于格雷格的到来,帕顿说:“他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导者。他每天来的很早,走的很晚。他总是在线 —— 我可以告诉你,因为我的whatsapp在周末也满是他的信息。”
“因此,这个家伙真的带来了大量的精力、专业精神和经验,带领我们获得了我们想要的受人尊敬的全球声誉。看到正在发生的事情真的很令人兴奋。这很有活力。这不是一个走下坡路的地方,这是一个上升的地方。”
《独立报》的收入增长
《独立报》称其收入增长来自:
解决方案/品牌内容业务“独立点燃”(Independent Ignite)——同比增长127%
独立电视(Independent TV)自2020年底开播以来,同比增长52%
包括“独立报优品”(Indy Best)在内的电子商务增长了44%
授权(内容许可)和联合 (将独立内容出售给彭博社和雅虎等公司) ——增长17%
正如帕顿所说,《独立报》总收入的三分之一(32%)来自其“付费内容战略”——包括授权、联合出版和更多直接读者收入。
来自订阅读者的收入约为200万英镑,占总收入的4%,但帕顿表示,在“建立了所有其他部分”并获得500万免费注册用户后,“下一个重大推动”将在这一领域实现增长。
这就是《独立报》聘请戈登•汤姆森(Gordon Thomson)担任高级编辑的原因。汤姆森曾在DMGT(每日邮报集团)旗下的订阅品牌Mail+担任总编辑三年,负责推动付费订阅业务。
帕顿表示:“1亿的独立用户可以推动访问量,但我们想要亲自了解这些人。”他补充说,在过去的12个月里,facebook的注册用户增长了57%,最近几周注册用户达到了500万。
他预测《独立报》将在18到24个月内达到1000万注册用户的目标。
帕顿将《独立报》的500万注册用户与Reach的1270万注册用户进行了比较。“我对此印象非常深刻……我们已经在一款产品上做到了这一点。”
与此同时,帕顿说,独立电视台并不是简单地“重新利用视频”,而是制作“获奖纪录片”,比如国际记者贝尔·特鲁在乌克兰拍摄的《森林里的尸体》。
“我们正在以一种人们没有预料到的水平做事情,作为回报,我们得到了读者的信任,” 他说。“因此,未来还会有更多这样的事情发生。”
独立董事总经理兼前总编辑克里斯蒂安·布劳顿(Christian Broughton)专注于电子商务和独立电视战略,刚刚被任命为董事会成员。帕顿表示,这表明“我们认为收入和产品的多样化是多么重要”。
《独立报》对美国的Mail Online(邮报在线)进行了评估
《独立报》目前约37%的收入来自英国以外,每月超过52%的访客来自英国以外,其中美国是一个特别的投资领域。
帕顿说,《独立报》总共有300名员工,其中约60人在美国。在过去的一年里,纽约、华盛顿和洛杉矶的采编人数增加了50%,达到45人左右,商业广告也进一步增加。
首席执行官扎克·伦纳德(Zach Leonard)已经在美国“呆了几周”,并将“在那里呆更多的时间——因为我们的雄心是全球化的,”帕顿说。
伦纳德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他期待“领导我们在美国的投资,因为我们在世界上商业竞争最激烈的媒体市场上提供独立的新闻”。
帕顿说,《独立报》适合美国,因为“那里的人重视独立”。帕顿设定了一个崇高的目标,他说:“为了好玩,在美国超过《每日邮报》(Daily Mail)是件很棒的事”,这“在我们的掌握之中”。
“有一个有竞争力的目标来激励你的团队是件好事……显然,《每日邮报》是一款很棒的产品。”
Ipsos iris数据显示,《独立报》目前在英国的月读者人数为2100万,目前正与《卫报》争夺第五大新闻网站的宝座。Similarweb的数据显示,在美国,《独立报》4月份的访问量为2500万,而《每日邮报》的访问量为1.136亿,《卫报》的访问量为7390万。
《独立报》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独立报》与Facebook、新闻聚合商雅虎和MSN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于扩大《独立报》在美国的影响力“仍然至关重要”。 帕顿说,《独立报》明白,现在很多人通过社交媒体访问新闻网站,但注册用户策略和其他读者收入意味着他们不会“受制于社交媒体或者作为赢利武器的程序化广告的影响”。
《独立报》的四个时代——根据约翰·帕顿的说法
帕顿认为《独立报》经历了三个时代,现在正进入第四个时代。
它始于“辉煌的”印刷时代,“没有赚到任何钱”。
第二个时代,他说,是在2016年到2018年之间,在结束了印刷版报纸之后。“它的规模很小,但能马上盈利,”他说。
第三个时代开始于帕顿和伦纳德在2019年“联手”领导公司。“我们大幅扩大了公司的规模,”他说。
2019年至2022年期间,收入增长了70%,佩顿称之为“现象级”。“那是在新冠流行期间,在市面封锁期间,在所有这些事情期间。”他补充说,同期的采编预算翻了一番。
在此期间,随着独立电视台和西班牙语版的推出,以及在美国和亚洲的扩张,多元化程度加倍。
帕顿说,《独立报》现在处于第四时代,这意味着“多元化的延续,但现在我们有了人工智能的绝佳机会”。
帕顿说,《独立报》已经在使用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学习工具,但它有可能以某种方式部署生成式人工智能,帮助记者专注于原创报道。
《独立报》最近成立了一个人工智能团队,由首席技术官克里斯·科德罗伊(Chris corderroy)领导,帕顿表示,他们“正在考虑创建我们自己的大型语言模型,这样,我们就可以创建我们自己版本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这很重要,因为人工智能将让我们加强新闻报道。”
“我们不像其他人那样看待它,认为它会取代新闻业。那不是我们的把戏。我们认为它会加强和优化新闻业。”
他表示,如果这有助于提高效率,他们就可以“将节省下来的绝大部分资金重新部署到创造更有价值的新闻上,这样,我们就可以发展我们的媒体公司”。
帕顿补充说,他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在五年内,《独立报》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通过视频消费的,而人工智能可以在很多方面提供帮助,比如创建简单的视频解释器。
“我认为明年将会非常精彩”,他说。
来源:媒变前沿MediaChange(公众号)
编辑:洪韵

来自 3#
发表于 2023-7-31 22:50: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走进中国大报”第八站: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主楼(辜晓进 摄)
如果在华中地区甚至扩大到两河两陕等中原和华北地区,若论报业实力和转型效果,最突出者恐怕非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莫属。从经济实力看,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该集团的“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已连续三年名列报业第三,仅次于第一位的上报集团和第二位的浙报集团。集团总资产和净资产近年都增长较快,其中2022年底的总资产为107亿元,是全国三家总资产过百亿的省级报业集团之一(另两家也是上报集团和浙报集团);净资产为30.58亿元,较2017年底增长了1.1倍,他们说“五年再造了一个集团”。
就转型效果而言,该集团在人民日报2022年6月发布的报纸融合指数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省级党报第三。具体数据也比较亮眼:全集团目前有多个客户端,其中湖北日报客户端和2021年才上线的极目新闻客户端这“两大端”的下载量分别为3460多万和2400多万;社交平台的表现更加突出,湖北日报的微信公众号(粉丝740万)居省级党报第二,官方抖音(粉丝4345万)和快手(粉丝755万)居省级党报第一;集团新媒体用户总量从2019年底的5500万跃升至目前的2.91亿。
“强纸强新”的战略引导下,该集团甚至在传统业态方面也保持较好的态势,其中《湖北日报》和《楚天都市报》的发行量都在全国同类报纸中名列前茅,乃至旗下还有一种单期发行量逾百万的杂志《特别关注》以及营收可观的《党员生活》杂志。目前集团旗下6报11刊,无一亏损,且保持不同程度的盈利状态。
与集团总编辑赵洪松(右)访谈中(谭舒月 摄)
以上便是我们选中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作为“报业转型典范”调研个案的主要理由。蒙该集团大力支持,特别是集团编委兼编委办主任陈力峰周密安排,我和研究生谭舒月得以于本月27-28日前往调研,并与集团总编辑赵洪松、集团副总编辑张晓峰、集团副总编辑兼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总编辑周芳、荆楚网总编辑熊爱玲、湖北日报融媒体中心主任张磊、《特别关注》杂志董事长黄磊和总编辑马慧莲等进行了深度访谈,受益匪浅。集团社长陈剑文因偶染小恙,遗憾未能接受我们的访谈。调研期间,看到值班老总在当日报栏上为每篇稿件打出的分数和评语,亦觉亲切。
到达武汉的当晚,还有幸获邀参加了集团为全国新闻院校院长研修班举行的晚宴,饭桌上得以向集团副总编辑胡汉昌及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集团编委陈力峰、湖北日报融媒体中心副主任陈会君等请教,算是为本次调研“暖场”。
与集团副总编张晓峰(左)访谈前参观数字演播厅(谭舒月 摄)
与集团副总编、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总编辑周芳访谈后合影,并获赠“生日报”(我出生那天的《湖北日报》头版)(谭舒月 摄)
与荆楚网总编辑熊爱玲访谈后合影(谭舒月 摄)
与湖北日报融媒体中心主任张磊(左)访谈中(谭舒月 摄)
与《特别关注》董事长黄磊(右)和总编辑马慧莲(左)访谈前合影(谭舒月 摄)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指挥中心(辜晓进 摄)
来源:进观传媒
编辑:洪韵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6 10:57: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谈报刊体制改革

2011年10月13日22:50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13日电题:改革给新闻出版业带来新面貌新发展——访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

  新华社记者白瀛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新闻出版领域的体制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其间的难点在哪里?如何突破?我国新闻出版领域的突出成绩有哪些?数字出版将如何发展?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12日在京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这些问题一一作答。

  转企改制让出版社面貌一新

  记者:出版领域的改革,难点在哪里?

  柳斌杰:难点主要是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所属出版社的转企改制,这些出版社占了全国总数将近一半。我们有两个思路:首先在决策上明确功能、区分性质,提出功能决定性质,性质决定体制,体制决定机制;其次在改革方案上进行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截至2010年12月30日,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已完成转企改制。在需要转制的148家中央各部门各单位经营性出版社中,除1家出版社停办退出,13家原本没有核定过编制外,余下134家出版社都注销了事业单位、核销了事业编制,职工全部进入了社会保障系统。

  在达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解决了很多难题。一是落实了出资人。之前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普遍没有出资人,这些出版社都是国家办的,所以最后确定由财政部代表国务院行使出资权。对于相当一批没有资本的出版社,在这次改革中落实了资本,补充了资金,变成了真正“有本钱的”企业。

  二是解决了人员的身份转换,核实了单位原有的事业编制,有事业编制的职工都可以自愿进入新的岗位,享受这次改革的社会保障优惠政策,解决了后顾之忧。

  三是完成了工商登记注册。过去出版社由于资本不实、出资人缺位,很多不符合独立工商企业的标准,难以履行法人责任,这次一一进行了核实,取得了法定资格。

  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转企改制完成后,整个图书出版领域全部完成了转企改制。其后,音像、电子出版单位也采取多种形式,完成了转企改制。

  实践证明,转企改制后的各类出版单位,在新体制中普遍充满活力,获得新发展,与市场贴得更近,和读者的心贴得更紧,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和同步增长,呈现出崭新的发展面貌,一大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活力迸发的现代出版企业正在引领我国新闻出版业阔步前行。

  报刊体制改革正在“两路并进”

  记者:报刊体制改革的进展如何?

  柳斌杰:报刊体制改革正在“两路并进”: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转企改制,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实行两分开和机制转换。从今年开始,两年时间内要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数量多、任务重,目前已有1500多家完成转企,预计到今年年底将有一半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完成转企改制。

  这次改革的目标包括,第一,明确报刊职责,不同的报刊要有不同的定位,承担不同的责任。第二,理顺关系,包括主管主办、资本、产权、责任主体等。第三,增强非时政类报刊实力,让它们有资金、有实力、有人员,成为市场主体。第四,调整报刊结构,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品种布局,为各层次、各专业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确保其有序发展,同时保障主流媒体在新闻宣传方面的主导地位。

  现在报刊体制改革中有三个难点。第一是时政类报刊和非时政类报刊的区分和认定。作为报刊,大部分都刊载时政新闻,但这不代表它一定是时政类报刊。在世界其他国家时政类报刊也是很少的,大多都是几家。我国时政类报刊是指承担党和国家时政宣传任务的,有指令性要求,有首发、首评国家时政资格的报刊。非时政类报刊可以刊载重要时政新闻,可以自愿宣传,但不具备首发、首评党和国家时政的资质。非时政类报刊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主要是为特定的读者服务。

  第二是资产问题。我们报刊过去是依托一个单位申办出版权,但大多数报刊的主管、主办单位并没有注入资金,或者只有一点启动资金,也很少,实际上这些报刊的资金大多数是在发展过程中自我积累起来的。按照现行政策的规定,国家不允许外国资本和民营资本进入新闻媒体领域,所以报刊无论以何种方式形成的资产全部是国有资产。此外,过去也有一些隐蔽的个人或者社会资本违规进入新闻媒体领域,一旦核实资产,问题就会凸显。怎么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既维护国家政策的严肃性,又符合实际状况,也是一个难点。

  第三是一些困难报刊的转制成本问题。经济效益佳、市场开拓好的报刊是抢着转制的,但效益比较差、甚至负债经营的报刊,就无力担负转制成本,必须有退出的机制。

  第四是人员问题。很多小报小刊没有固定编制,也没有稳定的人员,转制过程中,谁该享受政策,谁不享受政策,身份分不清楚。

  除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将在报刊整体布局、结构、总量、供求关系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强发展能力,依托大媒体、地方来推进集团化管理,使报刊做大做强。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家对改革形成广泛共识,正在踊跃参与。近年来的无数实践证明,改革极大地解放了新闻出版生产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媒体实力不断壮大,社会影响力不断加强,职工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做到了“谁改谁受益、先改先受益”,实现了营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长效机制的目的。改革走在前列的出版集团、出版社更加注重创造名牌产品,树立企业形象,通过扩大市场、改进服务来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图书出版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记者:近年来我国图书出版产品有哪些特点?

  柳斌杰:近几年,我国图书生产能力空前解放,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主题出版的特点愈发鲜明。我们重新整理、校订、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原著的新译本,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著作,以及一大批重大理论研究成果,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主题,我们推出了一大批党史、军史、国史、革命史方面的精品力作,而且更加尊重历史,更加有学术水平。比如抗战,我们过去只是出版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游击队的抗战历史,现在也出版了正面战场的历史,所有抗战英烈的传记。比如辛亥革命,我们真实地记录了孙中山等革命者的历史功勋。国际评价很好,认为共产党英明磊落,追求真理。

  文学著作是图书出版领域的一个“重镇”。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中国小说类新书数量为4300多部,长篇小说总量达到前所未有的3000余部,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国家。过去我们长期主要出版古代经典名著,现在也出版了大量当代名著。《狼图腾》、《杜拉拉升职记》等畅销书的译作,在国外图书排行中都名列前茅。

  少年儿童读物也得到了繁荣发展。郑渊洁、杨红樱各自作品的全球发行量都超过了2500万册。在世界销量前10名的作家中,仅次于《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

  此外,中国图书的设计、装帧、印刷技术水平也是世界一流,多次获得国际大奖。

  数字出版是国际出版业大势所趋

  记者:近年来,数字出版是出版业发展的一个热点,现在的发展态势如何?

  柳斌杰:首先要分清楚什么是真正的数字出版。目前大家看到的电子书并不都是数字出版,有的是传统出版物的电子版本。数字出版要实现出版物的创作、生产、出版、传输、消费一体化和数字化。也就是作家在数字平台上写作,读者在另一个数字平台上阅读,全部出版和经营环节都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并事先预设了作者、编辑、传播者的收入分配比例和权责关系,同时实现各方所求。

  数字出版是国际出版业的大趋势。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迅猛,到2010年底,数字出版产值已经超过了图书出版产值,达到了1000亿元,内容创作和技术平台都有突破,且发展潜力巨大。

  当然,目前我国数字出版领域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传统新闻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较慢,渠道和技术开发商与内容生产商融合不够,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第一,鼓励主要的出版、报业传媒集团加快实现数字化革命,在数字出版传播领域必须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第二,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占领技术高地,积极研究、开发适合我们国家的新闻出版传播技术平台和阅读终端。第三,出台一批推动数字出版发展的优惠政策,实施一批重点工程。第四,建立数字出版基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造数字出版高地。第五,加大力度培养数字出版高端人才,造就中国的乔布斯。

http://news.sina.com.cn/m/2011-10-13/225023299699.shtml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6 11:05: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华尔街日报否认捏造在欧发行量 同英国卫报交恶

2011年10月14日15:40  中国新闻网 微博

  中新网10月14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美国《华尔街日报》否认被指捏造在欧洲发行量的说法。

  英国《卫报》12日指称,美国《华尔街日报》捏造欧洲地区的发行数据,其欧洲版发行人朗霍夫已因此被迫辞职。《华尔街日报》否认所指,称《卫报》的报道“充满不实和恶意解读”。

  《卫报》宣称取得相关文件和电邮,显示《华尔街日报》欧洲版不断汇款,透过数家欧洲公司支付款项给荷兰企业顾问公司ELP,暗地里以每份0.05美元的低价买下自家报纸。这么做会抬高发行量,误导广告商,让广告商愿意支付较高的广告费。

  以折扣价出售报纸的做法在报界不算罕见。《卫报》和《华尔街日报》欧洲版都说,英国发行量审计局批准这项计划。

  《卫报》也说,《华尔街日报》欧洲版答应刊出3则推广ELP活动的报道,当中2则没有在文章中说明那是商业合同下的产物。

  《卫报》报道刊出后,《华尔街日报》发表电邮声明说:“《卫报》对《华尔街日报》欧洲版昔日的ELP发行计划的耸动描述,充满不实和恶意解读。朗霍夫辞职是因为被认为有违编辑的独立性,不是因为发行计划。”

  在这之前一天,《华尔街日报》欧洲版母公司“道琼斯新闻社”宣布朗霍夫辞职的消息时,只说这与该报和ELP的商业关系所引发的道德问题有关,但未透露此关系的性质。

  道琼斯新闻隶属媒体大亨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新闻集团旗下的英国《世界新闻报》因涉嫌窃听而停刊。有关该窃听丑闻的大多数报道都来自《卫报》。

http://news.sina.com.cn/m/2011-10-14/154023304749.shtml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6 11:08: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去年全球报纸发行量减少 读者数仍略胜网媒一筹

2011年10月16日08:46  中国新闻网 微博

  中新网10月15日电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世界报业协会(WAN-IFRA)13日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编辑人论坛上发表世界报业趋势报告指出,2010年全球报纸总发行量减少900万份,降幅为2%,而为5.19亿份。其中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发行量减少,但亚太地区与拉丁美洲却增加。

  该协会表示,最新报告涵盖全球69个主要国家,占全球报业总值的90%。发行量减少最多的是北美地区,剧减11%;欧洲方面,西欧减少2.5%,东欧则骤降12%。但亚太地区却增加7%,拉丁美洲亦增加2%。日本是全球报纸销售量最高的国家,全球发行量居前10名的报纸中,日本便有4家。

  全球网络虽日益普及,但报纸仍拥有最多的读者,约有23亿,比19亿的网络读者相比,仍多出20%。广播受网络影响的程度比报纸更甚;2006-2010年间民众平均每天收听广播的时间减少23%,而看报的时间仅减少7%。

  报纸发行量虽减少,但由阅读数字报纸所增加的读者数,足以弥补报纸印量减少而失去的读者数。不过数字报纸所获得的广告营收,却不足以弥补报纸在广告营收上的减少。协会执行长芮斯表示:“数字报纸的读者阅报情况混乱,常跳来跳去。由于读者购买报纸型态已改变,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考虑订报模式,尤其须针对年轻的读者群。”

  另外,免费报市场大幅萎缩。2008-2010年间,免费报的发行量从3400万份减少到2400万份。

http://news.sina.com.cn/m/2011-10-16/084623310639.shtml
7#
发表于 2011-10-20 22:57: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日本纸媒告急:慢慢成为“无纸化”国家

2011年10月17日11:38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日本纸媒告急

  “我最终未看到《朝日新闻》直面核电问题的报道,几十年来的信任在化为灰烬,一气之下我决定不再订阅”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陈言报道

  “因为地震的原因,我们的业务比去年减少了一些。”“因为地震的原因,我们的发行量减少了不少。”如果现在去日本访问纸质媒体的话,一定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3·11”大地震之后,报纸、杂志、漫画等日本纸质媒体正在急速走向衰落。

  日本报纸杂志的发行量是由一家非常严格的第三方调查机构---“日本ABC协会”调查公布的。在地震过去两个月后的5月,ABC协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是:“(日本第一大报)《读卖新闻》发行量为993.1万份,该报在4月发行量首次跌破1000万,5月继续下滑,比去年同期减少了8.1万份。”

  第二大报《朝日新闻》的情况同样惨淡,5月的发行量为771.4万份,再也找不回往日800万份的辉煌,和去年同期比,更是丢失了20万份的发行量。一家报社一年丢失20万发行量,最直接的结果是,光发行一项就减少了100亿日元的收入。发行量的减少更会带来广告价格下滑,导致实际的损失更多。

  日本ABC协会对于此次下滑危机程度的总体估计是:“日本今年的报纸发行量将减少78万份。”

  日本已经在慢慢成为一个“无纸化”国家

  坐在日本的电车上,会看到男女老幼人手一部手机,眼睛紧盯着屏幕。手机越来越成为日本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

  在学校里当教师的小林先生,地震之后便退掉了订阅了几十年的《朝日新闻》。

  小林老师一直是《朝日新闻》的铁杆读者。他告诉本刊记者,“日本是个特别强调报纸发行的国家。有时《读卖新闻》或者是其他报社会来推销他们的报纸,带着洗衣粉、啤酒券等礼物,价值比一个月的订阅费还要高出不少。但即便如此我也从来没有动过心,只读《朝日新闻》。”

  但地震以后,小林老师的想法变了。那么多学生的生命受到了威胁,震后两个月内他却没有从《朝日新闻》上读到关于核泄漏情况的确切消息。每天在学校里听到其他老师、学生谈到核事故的严重程度,他总觉得《朝日新闻》这家有着独立报道传统的报纸,应该会有客观报道的。

  “但是我最终未看到《朝日新闻》直面核电问题的报道,几十年来的信任在化为灰烬,一气之下我决定不再订阅。”

  本来地震、核危机应该是可以让报纸发行量大大增加的,但在对核事故的报道中,日本主要媒体似乎没有履行好自己的新闻职责,成了政府和东电的“信息垃圾箱”。政府、东电想往里扔什么,媒体就接受什么,只是包装一下,就送到读者手中,短时间这么做也许还能对付,但地震过去了半年还是如此,媒体就会彻底失去读者。

  更耐人寻味的是,日本甚至已经在慢慢成为一个“无纸化”的国家。日本出版科学研究所的一项调查中,一位受访者这样说:“我过去每天上下地铁需要买票,手里会拿着一张纸票。但现在我已经改用地铁卡,不去买票了。我从来不读报纸,不吸纸烟。只有在上厕所的时候能接触到纸。”

  连漫画也被搬到了手机上

  日本漫画业发达,全球闻名。过去,所有书店一进门的地方,都会有《少年跳跃》、《青年杂志》、《少年周日》、《早晨》等超人气漫画。在上下班、上下学的车上不读书而看漫画,是初到日本的人会感到非常怪异的一种现象。

  现在,连漫画也被搬到了手机上,可以下载后拿到车上看。日本人虽然还是在看漫画,但已不是过去那种一车人闷头翻书的样子了,而是紧盯着手机,电车上除了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声响。

  杂志的衰落同样非常惨烈。本来日本整个出版业的营业额就不高,与较好的企业一年的销售额比,只有其几分之一,如果与大汽车公司相比,更是只有十分之一。本来日本出版业每年的销售总额还维持在2万亿日元左右,但到了2011年上半年(1至6月),印刷出版物的总销售额掉到9242亿日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8%,其中杂志的损失特别厉害,半年内销售额减少了6.7%。

  日本一年杂志的总销量在20亿册左右,但今年上半年只有9亿8千册,过去那些每周发行上百万册的漫画杂志,如今都已很沉默。

  日本同样曾是个新闻类周刊特别有人气的国家。1988年创刊的《朝日时代》周刊是国际新闻类周刊中的佼佼者,创刊初期,其总编辑曾告诉本刊记者,其发行量“保持着一位数的成绩”---他说的当然不是1万、10万,而是100万。但现在,却已经退到了只有两位数的境地了。

  “刚创办周刊的时候,国际新闻特别多,比如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巨变,后来的伊拉克战争等等,当时日本人对国际问题也非常关心,发行比较容易。”《朝日时代》的一位编辑对本刊记者说。

  但现在日本人最关心的问题,则已经从国际转向了国内---地震、核事故、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等,而且本该从报纸杂志上获取的新闻信息,正在渐渐被网络取代。

  从出版科学研究所的调查结果看,网络上的免费新闻已经让不少日本读者觉得足够满足其信息需求了。一些受访者回答:“过去坐车,免不了买本《朝日时代》、SPA杂志,现在从手机上也能看到主要内容,早就不买了。”

  一些寻求深度分析讯息的中年日本人,则希望可以把杂志变成电子书,一方面可以弥补手机新闻的不足,另一方面还可省去印刷运输等中间环节。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也难怪杂志要开始日落西山了。

  昂贵纠结的“电子报”

  为了应对巨变,日本不少纸媒已经在积极地向“电子化”转变,纷纷推出了电子报。

  “考虑到不能和自己的报纸本身竞争,我们的电子报的价格设为与报纸同价。”《日本经济新闻》负责电子报的一位编辑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但貌似方便的电子报,其实并不方便。比如一个订阅账号只能从一部登录在册的手机或是电脑上下载,而且下载的报纸并不能简单地传给他人看。过去一家人订一份报纸,全家人是可以传阅的,但到了电子时代,这种便利的传阅方式荡然无存。当然爸爸上班后,孩子可以从爸爸的电脑上继续看电子报,但毕竟不是很方便。

  而且电子报的价格也不菲。本来没有了印刷、送报的过程,电子报应该是可以做得非常廉价的,比如欧美的一些电子报月订阅价格不过10美元左右,但《日本经济新闻》的电子报月订阅却要50美元,令人咋舌。

  《日本经济新闻》的电子报分为免费和收费两个版本。收费的和主报报道内容完全一样,而且实时更新,很多主报上还没有报道的,事先会在电子版上出现。免费的电子报,内容则要少很多,大概一天能看到的消息只有50条左右,而且不是全部内容。

  “先让读者看免费的电子版,看多了自然知道我们的内容好,会有不少人改为花钱订阅的。”上述《日本经济新闻》的编辑对本刊记者说。

  目前《日本经济新闻》算是电子报做得比较成功的。到7月前后,付费会员有15万人,免费会员已经突破100万,其本身报纸的发行量也有300万份,再努力一把的话,免费和收费会员数目的增加指日可待。

  但第二大报《朝日新闻》在电子化方面则并不成功。该报电子版的一位编辑告诉本刊记者,拥有770万份发行量的《朝日新闻》,收费电子报只有约2.5万订户,和预期值相去甚远。

  “朝日免费电子报的读者更多,广告也多,于是报社不舍得废除现有的免费版,把读者都迁到收费电子报去。”一位熟悉内幕的日本记者对《瞭望东方周刊》说。结果免费的电子报继续存在,收费版却门可罗雀。

  第一大报《读卖新闻》的一位记者则在感慨,读卖还在接着扩充纸媒的发行量,认为今后能维持下去,“我们的境遇可能在几年后变得更加艰难”,这位记者说。

http://news.sina.com.cn/m/2011-10-17/113823315412.shtml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10:01: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香港报业慎做新媒体 报纸完全由市场导向

2011年10月28日09:29  中国记者

  中国内地报社的新媒体做得风生水起,但是香港却是波澜不惊,没有出现几乎所有报纸都在大张旗鼓地运作新媒体的现象。论发展程度,香港报业的成熟度远比内地高;论竞争程度,香港二十份日报,在700多万人口的地方展开白热化竞争;论报业体制,香港报业的市场化机制非常充分。

  但是在香港报业中,新媒体的运作却比内地要成熟。苹果的“动新闻”做得相当专业,运营模式也很好,已经形成一定影响,香港报人称“内地没有比得上的”。香港报业的新媒体看准了才会上项目,不会跟风,不贪大求全。

  在香港,没有一家报社会兴办明显不赚钱的新媒体,没有一家报社会创办十几种各种各样的新媒体,没有听说一位报社老总说,要让新媒体来挽救报业的未来,即使香港报业的多元化经营比较普遍与成熟,但也从来没有一家报社声称自己要向全媒体集团进军。香港报业的新媒体运作相当谨慎。这种谨慎的态度与香港报业的大环境与香港报业的体制机制密切相关。

  紧张快节奏的生活

  走在香港时代广场前的街头,处处可见身着正装,步履匆匆的人们。香港工作生活节奏非常快,网络与电视一样,是最耗时间与专注的媒介形态,人们习惯用一个词,叫“泡在网上”。玩微博玩得最火的人往往是比较有闲暇时间的人,当然,有些名人的微博是有专人为他们打理,跟有没有时间没有关系。因此,香港社会缺乏新媒体滋生的土壤。

  报纸提供给人们的是精挑细选的信息,上班路上买上一份,看完一扔,满足人们碎片时间的信息需求。因此,报纸的风头在香港才这么强劲。截至2011年6月30日,香港的人口是710.8万,却有200多万份的日报发行量。

  另一方面,香港市民生活习惯也更适应报纸的发展。香港新闻联会会长、世界中文报协前主席张国良认为:报纸的影响力要超过电视,更超过网络,网络的空间就变得很小了,报纸加上电视基本上就可足够满足人们的传播接受需求了。

  特殊的社会人口结构

  香港是个典型的老龄社会。这也是香港新媒体影响力不大的重要原因。2011年4月2日,香港统计处公布的最新《分区人口及住户统计数据》显示,香港人口老龄化问题进一步加剧。港25岁以下人口,由2009年占总人口的25.6%下跌至去年的25%,65岁或以上人口则升至12.2%。大部分老年人都不喜欢使用网络,主要是眼睛容易疲劳,再就是对新生事物反应较迟钝。

  香港人喜欢喝早茶。《大公报》副总编辑、大公网总编王伟说:“香港市民喝早茶,不可能扛台电视机去,只可能拿一份报纸。”张国良介绍:香港大部分人上网主要是为了商业方面的需要,比如发邮件之类,到网上看新闻的情况很少。用网络比较多的反而是媒体从业人员,查资料、核对数据等,老百姓用得很少。

  从媒介经营角度看。香港的新媒体运作就非常受限。星岛新闻集团有限公司社长、行政总裁卢永雄说,香港的人口很密集,对发展免费报纸很有利,但是对于网络的发展不利。比如现在很火的购物网站,在香港就根本发展不起来,原因在于香港劳动力成本很高,物流送货成本高企,网络购物价格不可能下降,只会比实体店更高。

  报纸的影响力第一

  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来看,报纸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媒体。香港浸会大学(微博)新闻系主任黄煜在接受采访时说:“香港报业最突出的特点是网络对香港报业和其他传统媒体的冲击没有那么大,保持了同十年前差不多的消费模式,因为阅读报纸比较方便,很多人习惯看报。所以尽管这些年网络媒体对年轻人很有吸引力,但是对报纸的总体销售量没有太大影响,”

  张国良说:“与报纸相比,香港网络就很不发达。比如,政府官员要到网络上与市民对话交流,这种情况在香港就根本不会出现。主要是香港的各种媒介渠道信息比较畅通。该说的都说了,该做的都能做。就不需要再到网络上去表达需求了。”

  《文汇报》副总编辑吴明介绍,香港大部分的网站都是传统媒体兴建,缺乏类似于内地的新闻门户网站,也没有政府新闻门户的概念。1994年,香港就有了网站,但是网络的规模和影响力都要比内地发展得慢得多。因为香港的报纸非常发达,报纸可以表达出多元的声音,对网络的表达需求与信息接收需求就不是特别强烈。

  张国良认为:每个地方的媒介竞争格局都不一样,内地现在网络的影响力很大,在台湾是电视影响力最大,香港则是报纸影响力最大。甚至电台的影响力都要比电视大,香港电台数量不是很多,但是很多具有政治功能,一些老人逛街听新闻。而且,香港店铺租金贵,有很多面积很小的店铺,电视机根本摆不下,就只能听收音机,而且收音机还可以边听边干别的事情。

  实实在在的市场化运作

  现在内地绝大部分的报社都在大力发展新媒体,几乎所有的媒介种类都有涉及。理由是应对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要成为全媒体集团,提高报业影响力,获得新的赢利增长点。但是,这些年来,各个报社创建了那么多的新媒体形态,却很少有成功的范例,绝大部分都是在烧着从报纸赚来的钱。

  在香港,却没有报社做这样的傻事。一方面是香港的新媒体影响力很小,比较边缘;二是香港报纸都是实实在在的市场化运作,会非常认真地考虑市场投入与产出比。

  张国良认为,网络都是赔本生意,香港的报纸老板都是要赚钱的,不会做赔钱的买卖。“香港报纸没有创办那么多的新媒体,一点都不着急,也没有觉得没面子,跟不上时代步伐。报纸成败的关键是确实能赚到钱。”

  卢永雄说:我们也做新媒体,但是香港的报纸都是完全市场导向的,哪个东西有广告,能赚到钱,我们就做。内地的一些媒体可能不是市场导向,跑马占地的成分更多一些,只要占个地方,扩大了报业影响力就可以,而不用考虑赚不赚钱。不断地赔钱,对于我们来说,是很痛的,就像鲜血从脖子中喷出去一样。香港报纸对新媒体的谨慎态度,主要是香港报社的性质决定的。

  新媒体只能为报纸影响力加分

  香港市民生活节奏快,对报纸的需求一般就是选择的信息精练。香港报纸版式的特点是“三大两少”,大图片、大标题、大提要,少文字,少主题。一个版,就一个主题,讲透为止。这样一来,新媒体竞争环境下的现代报纸报道的特色就凸显出来了,与网络相比,阅读报纸就变得轻松得多。因此才能讨读者的欢心。

  而且,香港的报纸都是厚报,厚厚的一大叠。张国良说:报纸如果版面不够量,拿起来轻飘飘的,是没有人买的,厚报有厚报的价值,老太太喜欢看娱乐,年轻人看体育,各取所需。

  张国良说:香港人不重视网络,因此,我不赞成报纸消亡的观点,广播、电视、报纸、网络都是互补的,手机报也叫报,以后可能是网络手机,载体不一样,内容还是最重要的。媒体以内容为主,内容还需符合新闻的专业精神,报纸必须坚持自己的根本与核心优势,在此基础上才能发展。目前,香港各种媒介形态均衡发展,传统媒体仍然有强烈的生命力。

  王伟说,网络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如果报纸的重要新闻没有放在重要的网络位置,转发率就比较低,新媒体在提高报纸影响力方面对传统报纸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媒体对于报业的价值就在于用报纸自己的平台加上报纸之外的平台,使报纸内容扩大影响,比如微博,《大公报》(微博)的微博一天上十几条,挑一些读者感兴趣的内容发布,扩大影响。
http://news.sina.com.cn/m/2011-10-28/092923377046.shtml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1 18:26: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老兵//@荒诞时代A: 只为脸上贴金膜,儿花爷钱不心疼!
@新闻老兵[url=http://weibo.com/verify][/url]:现在内地绝大部分的报社都在大力发展新媒体,几乎所有的媒介种类都有涉及。理由是要成为全媒体集团,提高报业影响力,获得新的赢利增长点。在香港,却没有报社做这样的傻事。一方面是香港的新媒体影响力很小,比较边缘;二是香港报纸都是实实在在的市场化运作,会非常认真地考虑市场投入与产出比。


转发(16)|评论(4)今天 16:00 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3)| 收藏| 评论(2) 34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1 23:06: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令狐磊的杂志发现室[url=http://weibo.com/verify][/url]:伦敦果然是报纸之祖,占领行动来到伦敦,马上诞生一份#The Occupied Times#,以周报形式出刊,这是第一期,设计者使用了Jonathan Barnbrook的字体。裱在厚纸板上就可以作为抗议标牌,网站见:http://t.cn/S7JSkU


转发(18)|评论14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 收藏| 评论 12分钟前 来自iPhone客户端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7:12: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报纸观察:【每日版面】这份山东地市级报纸今天为神八出版了号外(一个版广告)。


转发(2)| 收藏| 评论 24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7:27: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晚报的出报时间
【案例】
传媒老王:11月的第一天,依然坚持晚报晚出的六大晚报今天下午出街的头版,你看有变化吗?


转发(9)| 收藏| 评论(10) 40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liping-:图片越小,越有味道! (9分钟前)
举报| 回复
台湾问题砖家:“法制晚报”的标题不错。其他的,乏善可陈。 (13分钟前)
举报| 回复
幸福公社的大麥:可能我比较鸡贼一点,更喜欢今晚报这种,信息量大。 (30分钟前)
举报| 回复
闻风而动_Winfield:至少还有广州媒体在头版正视社会问题,支持一下 (31分钟前)
举报| 回复
有妖怪啊师父:今晚报的版面真难看啊 (35分钟前)
举报| 回复
杜小叶:今晚报是永远不变的…… (35分钟前)
举报| 回复
棉花花er:神八最新闻 (37分钟前)
举报| 回复
电缆小孟:现在还有京九晚报么?好久没见过了,思念家乡。 (37分钟前)
举报| 回复
破坏公爵:难道让他们说 贵州爆炸?? 让他们质问723事故真相?? 我估计他们也想说 就是不敢说 (38分钟前)
举报| 回复
云上荡失路:都升天了 (39分钟前)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