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611#
 楼主| 发表于 2019-9-4 23:05:37 | 只看该作者
差错案例】每日一怼(360)演进 yǎnjìn

2019年9月3日《新民晚报》第3版刊登文章《既然害怕,尽早收手吧!》。其中有一句话写道:“一段时间以来,这些暴力分子似乎并不领警察的情,在将游行示威演进到极端暴力行为的过程中,他们的脑子里哪有什么‘阿Sir’?”句中“演进”一词的使用存在问题。

“演进”的意思是演变进化。“演进”的使用对象一方面一般应是较长时间发生的变化,长度可以是几个乃至几十个世纪,人在短时间里对这种变化是不大能看到或感觉到的,几天、几十天里发生的变化一般不能用“演进”。另一方面,“演进”一般用于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因此还要求其使用对象有一定的正面性。句中的“演进”,用于“游行示威”到“极端暴力行为”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时间并不很长远,人在短时间里对这种变化大都有观察和感知,因此“演进”不能适用,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极端暴力行为”具有明显的负面性,从“游行示威”变为“极端暴力行为”虽然可以说是从简单形态到复杂形态,但并非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因此从感情色彩上来说,“演进”的使用也是不合适的。

可把“演进”改为“发展”。就词语的使用对象来说,“发展”的使用对象不像“演进”那样有各种限制,而是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可以用在这个句子的语境中。(作者:周俊生)

编辑:吴悠

612#
 楼主| 发表于 2019-9-5 23:48: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61)
作者:周俊生
杜撰 dùzhuàn
2019年9月5日《解放日报》第13版刊登文章《当时只道是寻常,谁念往事立残阳》,文中写道:“半夏是编剧罗周杜撰出的人物,然而,她的‘人设’甚至比芸娘更像在当时社会真实存在过的人——这也正是编剧匠心所在,即通过这一更符合当时社会‘标准’的女性形象对沈、芸爱情的体认,来侧面渲染沈、芸真挚情感动人的魅力。”句中“杜撰”一词的使用存在问题。
“杜撰”的意思是没有根据地编造。“杜撰”常用于文艺学领域,批评一些文艺作品的故事缺乏艺术上的真实性,因此它带有一定的贬义。句中的“杜撰”,用于“半夏”这样一个人物,但句中对这个人物形象是肯定的,因此,“杜撰”的使用在情感上与这种氛围是不合的。
应把“杜撰”改为“虚构”。“虚构”意为凭想像创造出来,它也常用于文艺学领域,但是它作为一种文艺作品生成的基本路径,是允许的,“虚构”的成功作品虽然不能在现实中见到对应的存在,但符合艺术规定的真实要求,这是它与“杜撰”的基本区别。



编辑:董莉

613#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23:17: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62)
作者:周俊生
怀想 huáixiǎng 传主 zhuànzhǔ 习气 xíqì

2019年9月6日《北京日报》第17版刊登文章《梅耶荷德:被低估的天才》。文中有这样一旬话:“《梅耶荷德谈话录》就这样弥合了理论的缝隙,复现了过往的时空,可以怀想传主晚年的凌厉与习气。”句中“怀想”“传主”和“习气”三个词的使用存在问题。
先看“怀想”。“怀想”的意思是怀念,思念。这是一个只有人才能从事的行为,因此它的行为主体必须是人。句中的“怀想”,其承上的主语是“《梅耶荷德谈话录》”,但这是一部书而不是人,而书是不可能从事“怀想”这样的行为的。实际上,能够从事“怀想”这种行为的只能是读这部书的人,句中的“怀想”需要在合适位置补出这个行为主体。
再看“传主”。“传主”的意思是传记的主人公。“传主”只能用于传记这种作品,但句中的“《梅耶荷德谈话录》”从其标题可以看出,它并不是一部传记作品,而是记载了这部书的主人公“梅耶荷德”谈话的一部作品,因此把“梅耶荷德”称为“传主”是不合适的。
再看“习气”。“习气”指的是逐渐形成的不好的习惯和作风。句中的“习气”存在两方面的使用错误。其一,这是一个贬义词,一般只用于负面人物或被作者否定的人物,但句中以及引语所出整篇文章对“梅耶荷德”都充满敬意,在这样一个人物身上使用“习气”这个贬义词是不合适的;其二,句中的“习气”和“凌厉”并列在一起,但即使不考虑“习气”的贬义色彩,“凌厉”也只能算是“习气”的一种,两者是一种包容关系而不具有并列关系。因此,“习气”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对于“怀想”的使用错误,可以在它前面加上“让读者”之类的话语,这样“读者”成为“怀想”的行为主体,“让读者怀想”则构成兼语形式,“《梅耶荷德谈话录》”不再是“怀想”的行为主体(主语),而是起兼语作用的动词“让”的行为主体(主语)。
对于“传主”的错误,可以把它改为“主人公”或“谈话者”。
对于“习气”的错误,可以把它改为“性格”,同时应把其前面的连词“与”删去。考虑到“梅耶荷德”是一位戏剧家,把“习气”改为“风格”,应该更能符合其身份,当然,连词“与”仍应删去。



编辑:董莉

614#
 楼主| 发表于 2019-9-7 22:42: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63)
作者:周俊生
逃脱 táotuō

2019年9月7日《解放日报》第6版刊登文章《由点及面绘就历史风情画》,其中有句话写道:“作为明王朝缔造者,朱元璋显然无法跳过,而他本人坎坷的命运和经历也颇值得书写,早年的底层生活,铸造了他务实冷静的作风,对于宫廷皇权的真相也看得很清楚,但还是难以逃脱人性深处的善意与温爱。”句中“逃脱”一词的使用有误。
“逃脱”有两个意思,一是指逃离险地,逃跑,二是指摆脱,脱离压制、束缚等各种不利的情况。前一个意思通常用于叙写具有具象性的情景,后一个意思则常用于抽象情况的叙写,句中的“逃脱”用的是后一个意思。
“逃脱”在使用中要求它的指向对象无论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都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相对于行为主体来说,指向对象必须是外在于行为主体的事物,即不能是行为主体自身所具有的;二是要求具有负面性,是被社会舆论或行为主体所否定的。如“逃脱敌人的包围圈”“逃脱虎口”,无论是“敌人的包围圈”还是“虎口”,都不是行为主体自身所具有的,而是外在的事物,行为主体对它们的态度也都是否定的。
句中“逃脱”的指向对象是“人性深处的善意与温爱”,但对于行为主体“他”(即“朱元璋”)来说,这应该是其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品质,而不是强加于其身的外在事物,同时“人性深处的善意与温爱”在社会舆论中具有正面性,因此“逃脱”不能适用于这个句子,也就是说,“人性深处的善意与温爱”作为一个具正面性的事物,不能接受“逃脱”的支配。
可以把“逃脱”改为“割舍”“舍弃”之类的词。也可以在“人性深处的善意与温爱”之后加上“对他的束缚”之类的话语,让“束缚”这样一种负面性的事物作“逃脱”的宾语,“逃脱”的使用就是合适的了。


编辑:董莉

615#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22:43: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64)
作者:周俊生
政策 zhèngcè
2019年9月7日《北京晚报》第6版刊登报道《游客将可携自用食品进园》,文中写道:“上海迪士尼乐园管理方认真关注并倾听了很多关于现行的禁止携带入园物品的建议,尤其是针对食物和饮料。根据这些反馈意见,将很快调整外带食物政策。”句中“政策”一词使用有误。
“政策”指的是中央及地方政府或执政党及地方机构为社会事务管理制定的相关执行规定。“政策”的使用对象,必须是中央政府或获得授权的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在汉语语境中,执政党(在我国就是中国共产党)因为具有社会管理的权力,因此它以及它的地方机构针对社会管理制订的相关规定也可称为“政策”,总之,“政策”的使用者必须具有行政权力,“政策”的效力要能够覆盖到相应的社会区域或层面。句中的“政策”指的是“外带食物”的相关规定,但规定的制订者是“上海迪士尼乐园”,而它只是一个企业,不具有行政权力,因此“政策”不合使用。
可把“政策”改为“规定”“规则”之类的词。当然,对于“上海迪士尼乐园”来说,它制订的有关“外带食物”的规定,是针对游客的,这看上去使相关规定在企业之外产生作用,有了一定的外部性,但由于“上海迪士尼乐园”是一个企业,不具有行政职能,因此对它作出的这种具有外部性的规定仍然不能用“政策”,修改为“规定”或“规则”之类是合适的。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对“政策”的解释是不准确的。《现汉》最新版对“政策”的释文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这一释文将“政策”的来源限制在“国家”和“政党”两方面,这并不符合实际。就“国家”而言,在我国能够制订相关规定的除了“国家”,还可以是获得授权的省、市、县级的政府或者相应的政府部门;而就“政党”而言,按我国对“政党”的分类,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参政党(又称为“民主党派”)两种,执政党(包括它与政府同级的地方机构)因为有执政权可以制订行事规则要求社会执行,这方面的规则可称为“政策”,但参政党没有这方面的权力。因此释文中的“国家”和“政党”这两个词,分别出现了外延过窄和外延过宽的问题,用来说明“政策”的来源,是不合实际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现汉》的这条释文把“政策”视为“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这个说法也不能覆盖“政策”的全貌。政府和执政党所从事的工作有很多是社会管理方面的,是日常性的和事务性的,并不是政府和执政党为了某个“路线”而这样做的,因此“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这个限制语是不符合事实的,它是一种陈旧的语言。
《现代汉语词典》从1978年12月出版第一版,到2016年9月出版最新版第7版,在这40余年时间里,无论是中国的社会环境还是汉语的语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政策”的释义却一仍其旧,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实际,这是很不应该的。




编辑:董莉

616#
 楼主| 发表于 2019-9-10 11:08: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66
作者:周俊生
  
崇山峻岭 chóngshān-jùnlǐng
2019910日《浙江日报》第7版刊登报道《陈立群:花甲进苗乡,烛照学子路》。其中有句话写道:“台江县境内崇山峻岭,车辆经过之处,旁边就是万丈悬崖,有些地方需要坐船、步行。”句中的“崇山峻岭”一语使用有误。
“崇山峻岭”意为高而险峻的山岭。“崇山峻岭”是一个名词性的固定短语,在使用中相当于一个名词,在一般情况下不能直接作另一个名词的谓语。句中的“崇山峻岭”作了“台江县境内”的谓语,这不合其作为名词性短语的使用要求。
可以把“崇山峻岭”改为“山高岭险”之类的形容词性短语,这样它就能够作“台江县境内”的谓语了。也可以在“崇山峻岭”前加上“遍布”“到处是”之类的话语,这样改了后,担当“台江县境内”谓语的是“遍布”或“(到处)是”,而“崇山峻岭”只是“遍布”或“(到处)是”的宾语,整个句子就通顺了。

编辑:王豪

617#
 楼主| 发表于 2019-9-11 22:27:58 | 只看该作者
【新闻差错案例】
每日一怼(367)
作者:周俊生
   
平坦 píngtǎn
2019910日《新民晚报》第16版刊登文章《一年级老师》。其中有一句话写道:“她念课文也是语调平坦,电台里小广播那样的声音她从不出现。”句中的“平坦”一词使用有误。
“平坦”指的是没有高低凹凸。“平坦”的使用对象一般限于道路、场地等具有具象性的事物,句中将“平坦”用于形容“语调”,但“语调”是个抽象事物,不能用肉眼看见,因此“平坦”不能适用。
可把“平坦”改为“平缓”或“平和”。“平缓”和“平和”都可形容情感、语言等抽象事物,其中的“平缓”使用范围比“平坦”宽泛,除了可用于形容抽象事物,也可用于形容道路、场地等具象事物。而“平和”则只能用于形容抽象事物,这与“平坦”的使用要求正好相反。
编辑:王豪

618#
 楼主| 发表于 2019-9-12 19:53:33 | 只看该作者
【新闻差错案例】
每日一怼(368)
作者:周俊生
  
断裂 duànliè
2019912日《解放日报》第5版刊登报道《“这是一条流光溢彩的路”》,其中写道:“由于马路不算宽,沿街商业较为密集、店铺之间几乎没有断裂,行人无法自由穿行马路。”句中“断裂”一词的使用有误。
“断裂”的意思是断开,分裂。“断裂”一般用于具有单体性并不可分割的事物,而且“断裂”这种情况一般是人们不希望出现的,如“飞机机体断裂”“地层断裂”等,“飞机机体”和“地层”都是具有单体性的事物,一旦分割就会造成对该事物的破坏,导致其功能丧失,因此它们的“断裂”都是人们不希望出现的情况。在这个句子中,“断裂”用于“店铺之间”,但“店铺之间”并不具有单体性,它们是可以分割的,分割之后也不构成对这些“店铺”的破坏,各个“店铺”仍然能够发挥它们的商品交易功能,因此“断裂”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实际上,句中说的是“店铺之间”应该具有的适当的空隙,“断裂”的词义也与此不合。
可把“断裂”改为“空当”或“空隙”。
另外,原句中“沿街商业较为密集”和“店铺之间几乎没有断裂”(“断裂”使用不当,这里为叙述方便而使用原词)之间的顿号(、)应改为逗号(,)。逗号可以连接词、词组,但不宜连接句子。
编辑:王豪

619#
 楼主| 发表于 2019-9-13 22:02:02 | 只看该作者
【新闻差错案例】
每日一怼(369)
作者:周俊生
   
火候 huǒ·hou
2019912日《羊城晚报》第14版刊登《秋食记·大地丰饶之味》一文,其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整道菜看似平常,却极其考验大厨的功力与火候。”句中的“火候”一词使用不妥。
“火候”的本义是指烧火的火力大小和时间长短,如“炒菜要注意火候,火力过大容易炒焦”;又比喻一个人在某方面修养程度的深浅,如“他的写作水平到火候了”;又比喻重要的时机,如“对敌人进攻的火候到了”。句中的“火候”用的是本义。“火候”的本义是一种自然呈现的状态,人只能掌握它而不能拥有它,而“火候”的第一个喻义则是人所达到的水平,人可以拥有它。句中的“火候”,和“功力”并列在一起(这个并列是有问题的,下文再议),一起成为作为人的“大厨”所拥有的事物,这在表达上是有问题的。
另外,句中的“火候”和“功力”并列在一起,一起接受“大厨”的修饰,除了“火候”不能直接与“大厨”搭配外,还有一个问题是,对于“大厨”来说,他所拥有的“功力”应该包括对“火候”的掌握,这两者是包容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因此“功力”和“大厨”的并列使用也是不合适的。
当然,由于“火候”有一个比喻义,因此如果把句中的“火候”理解为比喻义,用来指“大厨”在菜肴制作上的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似乎也能够说通。但句中已有“功力”表示这个意思,再用“火候”表示同样意思。反而造成了语意重复,是没有必要的。
一般可以把“火候”和它前面的连词“与”一起删去。但这样的修改过于简单化,有损原意表达。更合适的修改是把“极其考验大厨的功力与火候”改为“极其考验大厨的功力,特别是对火候的掌握”,这样改了以后,“对火候的掌握”仍在“功力”范围内,但得到了强调,更符合原意。
编辑:王豪

620#
 楼主| 发表于 2019-9-14 12:34:07 | 只看该作者
【新闻差错案例】
每日一怼(370)
作者:周俊生
培养 péiyǎng
2019914日《人民日报》第2版刊登报道《日子越过越红火》。文中有一句话写道:“近年来,村里抓住农闲时节大搞培训,利用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现场培养,使大部分劳动力掌握了一到两门实用技能。”文中的“培养”一词使用有误。
“培养”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以适宜的条件使相关事物得到繁殖,二是指按照一定的目标长期地教育训练相关人员使其得到成长。前一个意思的指向对象限于人以外的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如“培养细菌”;后一个意思的指向对象可以是人,但通常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内所开展的工作。句中说的是向“村里”的“劳动力”传授各种“实用技能”,这通常是一种短期性的事务,“培养”的词义与此不合。
一般来说,可以把“培养”改为“培训”。这两个词指向于人的时候,它们都可指教育训练,区别在于“培养”指的是长期性的,“培训”指的是短期性的(这里所谓的“长期”“短期”当然都是相对而言),因此“培训”适合使用。
但就这个句子来说,仅作这样的修改仍是有问题的,“村里抓住农闲时节大搞培训,利用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现场培训”,其中连用两个“培训”是不合适的(也许作者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才在后一处用了“培养”,但反而造成了用词不当)。其实,就这两句话来说,本身存在着用语拖沓、语意重复的问题,不妨改成“村里抓住农闲时节,利用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现场大搞培训”,话语就精练多了。
编辑:王豪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