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601#
 楼主| 发表于 2019-8-24 20:23: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每日一怼(349)私下 sīxià

2019年8月24日《广州日报》第7版刊登报道《这一次,观众将看到不一样的“女姐”》,其中写道:“以往关于红线女的纪录片鲜少出现这方面的内容,但这次将更全面地展现‘女姐’私下生活中的故事,展示她鲜为人知的一面。”句中的“私下”一词使用有误。

“私下”,指的是背地里,不公开的场合。“私下”一般用为动词的修饰语,含有一定的贬义,如“私下拿走”“私下决定”,都表明了作者对行为主体的批评。而“私下拿走”“私下决定”这类行为之所以评价不高,是因为“拿走”“决定”这类行动在规定语境中是必须公开的,必须为相关人所知晓的,这也表明“私下”所修饰的词另有可以公开的一面。这个句子中的“私下”,修饰的是“生活”,它指的是行为主体“女姐”(即“红线女”)的生活,而“女姐”在引语所出全文中是一位受到作者高度尊崇的对象,作者对她的“生活”并无不屑之意,因此“私下”的使用与作者需要表达的情感不合。

另外,“生活”虽然是个多义词,但在这里指的是“红线女”作为一个自然存在的人在家庭等环境里的衣食起居等日常活动,这种活动与工作、社交等有区别,一般不存在必须公开或为相关人知晓的一面,因此在“生活”的前面加上“私下”也是没有必要的。

一般来说,把“私下”删去即可。但更合适的修改应该是把“私下生活”改为“私人生活”或“家庭生活”。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有一个词“私生活”,指的是个人生活,从其词义来看,用在这里似乎也可以。但“私生活”主要指行为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作风、品质,如“他的私生活不太检点”。在这个句子的语境中,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因此不宜把“私下生活”改为“私生活”。(作者:周俊生)

编辑:吴悠

602#
 楼主| 发表于 2019-8-25 23:07: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每日一怼(350)细长 xìcháng

2019年8月24日《北京晚报》第13版刊登文章《严文井家的红烧肉》,文中写道:“我们进到房间里。细长的房间,中间隔断的小房间就是严伯伯的书房兼会客厅了。”这段文字中的“细长”一词使用有误。

“细长”的意思是又细又长。“细长”的使用对象一般为条状物,如人的身体的某一个合适的部分(如“细长的手臂”“细长的眉毛”),如某些工具、器械(如“细长的凿子”“吊车上细长的吊杆”),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条状物。文中的“细长”形容的是“房间”,但“房间”的表现形式一般不是条状物,因此“细长”是不能适用的。

应该把“细长”改为“狭长”。一般地说,区分一个对象该用“细长”还是“狭长”,主要在于这个事物是应该用粗细还是用宽窄来形容,一个事物能够说粗道细的,就可用“细长”;而一个事物能够说宽论窄的,就应该用“狭长”。文中的“房间”正是不能用粗细来形容而只能用宽窄形容的事物,所以适宜使用“狭长”。(作者:周俊生)

编辑:吴悠

603#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13:08: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51
容纳 róngnà
2019826日《文汇报·文汇读书周报》第4版刊登文章《萧斋独坐,全然不觉案冷》,其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我写信告诉他,写杂文已有20多年,积累了一些作文心得,想写一本书,题目叫《漫话杂文》。我是浙江吴兴人,不知家乡出版社能否容纳?”文中的“容纳”一词使用有误。
“容纳”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在固定的空间或范围内接受人或事物,二是指包容接受。“容纳”的这两个意思在指向对象上有不同的要求,前者要求具有具象性,如“这个广场可以容纳5万人”,后者则要求具有抽象性,上引文中的“容纳”用的是后一个意思。但当“容纳”这样用的时候,它的指向对象不仅要求具有抽象性,而且通常限于对行为主体提出批评或者不同意见的内容。但上引文中的“容纳”,其所指对象是“我”准备写的“一本书”,送往“家乡出版社”,这虽然符合抽象性的要求,但“一本书”的内容并不是给“家乡出版社”提批评意见,因此“容纳”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把“容纳”改为“接纳”或“接受”。对于“出版社”来说,“接纳”或“接受”作者的书稿是其开展业务活动的一个常态程序,因此使用这两个词是合适的。
编辑:陈茗
604#
 楼主| 发表于 2019-8-27 12:50: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52
外形 wàixíng
2019827日《北京日报》第8版刊登报道《谭利华:耕耘树艺只做三件事》,其中写道:“出生于江苏的谭利华,无论从外形还是性格来看都更像是北方人,耿直豪爽、直言不讳,面对艺术争论甚至不留情面。”句中“外形”一词使用有误。
“外形”指的是物体等外部的形状。“外形”的使用对象一般都应是物品,句中将其用于“谭利华”,但“谭利华”是一个人,不是物品,因此“外形”不能适用。
可把“外形”改为“外貌”。“外貌”指的是人或物外表呈现的样子,相比于“外形”,“外貌”的使用对象宽泛得多,它既可用于物,也可用于人,但主要用于人,正合于这个句子的需要。
编辑:陈茗

605#
 楼主| 发表于 2019-8-28 12:35: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53
抗衡 kànghéng
2019828日《光明日报》第15版刊登文章《中国现代戏剧的踏勘者》。文中写道:“他的京剧旦角水准又与梅兰芳相抗衡,人称‘南欧北梅’,他还在舞台上进行了持续的戏曲改良,意义重大。”句中的“抗衡”一词使用有误。
“抗衡”意为对抗,不相上下。这个词的使用对象一般应是对立、敌对的两个方面,它们因力量均衡而相持,互相牵制。在这个句子中,“抗衡”用于“他”(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他”指代的是中国话剧艺术家欧阳予倩)和“梅兰芳”两个人,但这两个人并不存在对立或者敌对关系,不存在谁压过谁、谁战胜谁的需要,因此“抗衡”是不适合使用的。
可把“相抗衡”改为“不相上下”之类的话语。实际上,就句中的语境来说,作者对“他”(欧阳予倩)和“梅兰芳”两人的“京剧旦角水准”都是赞美的,而这两个人美好的程度差不多,分不出高下,因此把“抗衡”改为“媲美”更好,虽然这样的修改有点超越了作者的原意。
编辑:陈茗

606#
 楼主| 发表于 2019-8-29 12:26: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54
作者:周俊生
时令 shílìng
2019829日《新华日报》第17版刊登文章《观〈锁麟囊〉,一霎时参透人生悲喜》。文中写道:“他们没有去写那些迎合时令的阿谀之戏,而是在一个世事无常变幻、贫富位置颠倒的故事中,让我们体味世道人心,从而倍加珍惜那些人生中真正值得珍藏的美好相逢、温暖情愫。”句中的“时令”一词使用有误。
“时令”的意思是季节,即一年里有某个特点的时期。句中说的是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时令”的词义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不合。
可把“时令”改为“时俗”或“世俗”。“时俗”与“世俗”的词义有一定的区别,前者强调风俗习惯只在特定时期流行,后者则无这种要求。现在一般用“世俗”的多,但引语所出全文说的是“《锁麟囊》”这样一部反映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戏,与当下时代相隔久远,因此用“时俗”也不错,关键要看作者的表达侧重点。
编辑:陈茗

607#
 楼主| 发表于 2019-8-30 12:03: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55
作者:周俊生
条条框框 tiáotiáo kuāngkuāng
2019830日《南方日报》第4版刊登文章《一地鸡毛就该自己扫》。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互联网看似装上了翅膀,但飞得再高,也得回归现实,学会和条条框框相处,收拾好自己的烂摊子。”句中的“条条框框”使用有误。
“条条框框”指的是束缚人和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各种规章制度。“条条框框”含有贬义,一般表示作者对所言及的规章制度持有否定态度。在上引句子中,作者对“互联网”的要求是“学会和条条框框相处”,这表明作者是把“条条框框”当作正面事物来使用了,但这与“条条框框”这个词语的情感色彩不合。
可把“条条框框”改为“规章规则”之类的话。作者在这里用“条条框框”,是想让文风显得生动一些,这固然不错,但追求生动首先应该保证用词准确,不然就会出现以词害义的问题。
编辑:陈茗

608#
 楼主| 发表于 2019-8-31 23:07: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56
作者:周俊生
囤积 túnjī
2019831日《光明日报》第8版刊登文章《不惧不卑方可立于不败之地》。文中写道:“美国大豆种植者处境十分艰难,他们不仅囤积着上一季未售出的大豆,还有新一季的大豆。”句中“囤积”一词使用有误。
“囤积”指的是投机商人为了高价出售而把货物储存起来等待合适时机。“囤积”是行为主体的一种主动行为,但在这个句子中,行为主体“美国大豆种植者”手里有“上一季未售出的大豆”,这并不是他们的主动行为,而是因为大豆原有的市场销路被切断后销不出去的结果,所以他们才会“处境十分艰难”。基于这样的情况,“囤积”不合事实,因此是不合使用的。
应把“囤积”改为“积压”。“积压”指的是物资长时间积存,难以处理。这个意思正合于这个句子的表达需要。
另外,“还有新一季的大豆”究竟如何,后面没有话了,给读者的感觉是话未说完,意思表达不完整。应根据表达需要在其后面加上适当的内容,如“即将入库”“需要售出”之类的话语。
编辑:陈茗

609#
 楼主| 发表于 2019-9-2 16:38: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58)
作者:周俊生
强行 qiángxíng

2019年9月2日《经济日报》第16版刊登报道《英国“无协议”脱欧概率上升》,其中写道:“早在约翰逊竞选保守党党首期间,就有英国媒体爆出消息称,约翰逊考虑以女王演讲为由强行议会休会,以确保英国在10月31日脱欧,但约翰逊矢口否认。”句中的“强行”一词使用有误。
“强行”的意思是用强制的方式进行。“强行”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副词,不能独立表意,它的作用一般是作动词的修饰语,如“强行通过”“强行买下”等,但不能像动词一样对其他词产生支配作用。句中的“强行”,其后出现的是“议会休会”,这是一个主谓结构,它不能接受“强行”的支配。实际上,作者要表示的意思是施加压力使相关对象不得不服从,但“强行”的词义与此不合。
可把“强行”改为“强制”“强推”“强迫”之类的词,这些词都是动词,可以支配“议会休会”这个主谓结构。
也可以保留“强行”,但需要为“强行”补出适当的动词,这个动词同时又必须能够对后文建立起支配关系。就这个句子来说,可在“强行”后加上“要求”“推动”之类的动词,这两个动词能够支配原句中的“议会休会”。



编辑:董莉

610#
 楼主| 发表于 2019-9-3 23:00: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59)
作者:周俊生
习惯 xíguàn

2019年9月3日《光明日报》第9版刊登报道《让香港学生更好更快融入祖国大家庭》,其中写道:“海外班是厦大经济学院为港澳台一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班,至今还保留着这个习惯。”句中“习惯”一词使用有误。
“习惯”是个兼类词,当它作名词用时,指的是长时间里逐渐形成的,短时间里不容易改变的行为方式、思维倾向或社会风尚,如“不良习惯”;当它作动词用时,指的是因为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如“到国外生活一下子可能还不习惯”。句中的“习惯”是名词的用法。但是,“习惯”说的通常是个人的行为方式或某个集体、整个社会的风尚,句中的“习惯”指的是“海外班”,它虽属于“厦大经济学院”这个集体,但并不是这个集体逐渐形成的一种风尚,而是一种机构设置上的安排,因此,“习惯”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其实际情况与这个词的意思不能切合。
一般地说,可以把“习惯”改为“专班”。但是,这个句子还有另外的问题,“保留着”的主语承上只能是“海外班”,这产生了“海外班保留海外班”的问题,不成话语。因此,更合适的修改是把“这个习惯”删去。如果一定要为“保留着”加上“这个专班”这样的宾语 ,则需要割断“保留着”与上文“海外班”的主谓关系,也就是在“至今还保留着”的前面加上“厦大经济学院”这个主语,话语才通顺。



编辑:董莉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