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经营案例

[复制链接]
591#
发表于 2017-1-27 22:33: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纽约时报》想靠明星记者带来收益?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
《纽约时报》内部“2020集团”报告的一大亮点是要吸引更多的付费读者。其中的建议包括引进更多的顶尖记者来做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好的新闻报道。



新闻业似乎把知名度视作其雇用员工的天然标准之一——Condé Nast集团这类顶尖的杂志媒体更视其为悠久的传统。但是最近,这一标准又呈现出了新的重要性,尤其是Mashable和BuzzFeed等数字媒体在风投的支持下迅速崛起,它们为了快速建立起认知度与可信度而挖走已有名气的新闻记者。社交网络让新闻记者能够与读者建立直接联系,这也有利于提高他们自身的地位。



缺乏广告收入的出版商们为了吸引读者、提高订阅收入而努力着,他们正在思考读者愿意为什么样的内容付费。人们愿意为优秀的新闻报道付费,也愿意为那些强烈的呼声埋单。《纽约时报》历来被认为是一个编辑占主导的地方,但是它培养了大批专栏作家和记者,例如DealBook的创始人Andrew Ross Sorkin和他的迷你媒体帝国、可视化技术型记者Jenna Wortham等等。

《纽约时报》正在寻找全新的新闻报道方式,Salmon预测这种趋势会成为主流。他表示:“你拥有的明星记者越多,愿意订阅的用户就会越多。当你对世界的认识不再基于网页浏览数时,你雇佣的员工、分配给他们的工作以及下放给他们的权利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必须打破限制,多激发些创造力了!”



随着权力从广告商转移到读者,一些记者积极拉近与核心读者的关系,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从而赢得声誉也就变得意义非凡了,纽约大学新闻学教授Jay Rosen表示。Politico(美国政治新闻网站)的作家Jack Shafer指出挖明星记者的确是媒体招兵买马的重要举措,这可以帮助你吸引更多的读者。

然而,这种明星效应也有一定的缺陷。Politico(美国政治新闻网站)的成功,是媒体借助明星效应来积累人气的优秀范例(该网的共同创办人Jim VandeHei正在把同样的方法应用到他的新公司Axios)。但是像《纽约时报》这样的行业巨头,其本身自带明星效应;记者的确可以通过新闻写作来获得声誉,但如果他们供职于像《纽约时报》这样的世界知名媒体,那么就很难说清楚这种明星效应是到底是来自他们本人还是其所处的平台,Shafer如是说。

付费订阅的定价和权限授予向来是一个棘手的问题。2005年,《纽约时报》推出了TimesSelect,只有会员(每年付费50美元)才能访问档案文件和作家专栏,但是两年后订阅收费被取消了。后来,《纽约时报》又推出了Times Premier(高级内容付费服务),年费用达585美元,它给用户一种仿佛置身新闻编辑室的感觉。它的收费策略已经相当成功了;它拥有130万的纯数字用户。

当然,明星记者和优秀新闻报道并不总是相关,观察家们表示。《华盛顿邮报》的记者David Fahrenthold在其独家揭露特朗普基金会的黑幕前就已经被媒体界所知。基于这些报道,他现在成为了CNN的撰稿人。但去询问普通的新闻受众是否听过他的名字,答案是否定的。



David Fahrenthold的推特,截至9月23日,他向346个慈善机构查证了特朗普基金会的捐赠情况

“那些被视作明星的记者通常并没有广泛的追随者,”Gawker传媒的联合创始人Nick Denton说,“Fahrenthold真的需要为了躲避粉丝搬家了吗?事实上,绝大多数读者并不会关注作者署名,除了极少数专栏作家。”

那些拥有发言权和众多追随者的记者可以自主选择他们的表演平台,就像Nate Silver(美国专业数模分析人士,成功预测过08、12年美国大选结果)那样,Rosen说。“你需要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他们比之前更难控制了。”


Nate Silver
这种造星机制需要大量的付出,Haile说。“难道你是为了打造记者个人品牌,培养未来的竞争对手吗?一旦选择走造星路线,你必须得不断打造新的明星记者。”
来源:百度新闻实验室
http://mp.weixin.qq.com/s/HII1pfbSwGa-xnoM-6oFMg
592#
发表于 2017-2-7 23:51: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纽约时报》公布未来三年发展规划,传媒巨头将如何"凤凰涅槃"?

原创 2017-02-06 PDMI 人民日报媒体技术


去年对于美国的纸媒来说,可称得上是戏剧性的转折之年。在业界一片唱衰的大环境下,上半年一直呈颓废态势的美国纸媒,下半年却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业绩增长,比如《华盛顿邮报》在大选结束后订阅用户增长300%,2016年全球用户超3000万,流量增加近50%;《纽约时报》报纸和数字版订阅量单周净增突破4万份,创下了2011年实行“付费墙”之后增幅最高纪录,2016年数字领域净利润达5亿美元。这些成绩出乎了包括传统媒体人在内所有人的预料。

不过,在欣喜之余,这些传统媒体人并没有自我膨胀,他们依然保持警惕,认真分析规划未来道路。1月17日,《纽约时报》公布了长达35页的发展报告《走在时代前沿的新闻业》,由资深记者对公司内部进行深度采访,调研公司现状,规划了到2020年需要实现的发展目标,其内容涵盖人才战略、技术研发、内容创新等多个领域。以下是报告里面的几个亮点。



     打造“技术型可视化记者”   

其实《纽约时报》在可视化上吃亏已经不是一两次了,由于传统媒体固有的保守思想,使得《纽约时报》直到2014年才进行了网站版面设计更新,要知道在此之前的最近一次的更新已是2006年,旧网站设计陈旧混乱,流量下滑严重,版面效果可想而知。更新后的网站的设计以简洁风格为主,并更加重视移动端的显示效果,文字大片留白、使用大尺寸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元素是其主要特征。





《纽约时报》网站改版前后对比

而此次在《纽约时报》发展报告中,可视化再一次被列入到公司发展首要任务之一,报告中提到:

“由大片的‘套路化’语言写成的报道文章无法精确阐述故事主题,年轻的读者更不会去看。比起一长串的单调文字,一张图片、一段视频或图表更具说服力。大多数没有读者看的报道文章,通常都是那种最“保守”的文章,即只有文本信息,没有可视化元素。”

报告指出,如今公司每天产出200多篇稿件,其中大多数却很少有读者问津。尽管《纽约时报》近几年在可视化内容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未建立起一个真正实现数字化的新闻编辑部,员工日常工作还保留着几十年前的一些陈规陋习。

“太多的报道文章仅仅就是一长串文字”,记者和编辑“缺乏在文章段落中嵌入可视化元素的意识与技能,《纽约时报》的CMS(内容管理系统)在功能设置时更是将可视化当成了“马后炮”,没有跟上发展潮流。《纽约时报》执行主编巴奎特在报告中写道:“我们将把更多的记者和编辑培养成为可视化专家,图片、视频的采集和编辑人员将在报道中担任重要角色。”预计到2017年底,数十位技术型可视化记者将在《纽约时报》上岗工作。


《纽约时报》网站移动端可视化新闻界面


     尝试记者跨部门、跨领域协作   

部门间的相互独立,使得《纽约时报》在涉及跨部门报道任务时深受旧体制困扰,报告中写道:

“一些高级优先报道的领域往往需要覆盖多个部门,这样一来,不同部门报道同一题材的记者协作起来就会受到很大限制。比如,关于医疗保健领域的报道就覆盖了5个不同的内容部门,以及多个媒体端口。再比如《纽约时报》对于科技方面的报道以前多集中于商业领域,专注公司和高管动态,而忽视了艺术、时尚以及科学等方面的主题报道。”

报告中提到,未来《纽约时报》将尝试组建新型报道主题团队,破除部门之间的限制与隔阂。在报道一些涉及多领域的主题新闻时,不同部门的记者们将不会“各行其是”,提高工作效率。此外,新的报道团队也能为年轻的记者编辑们提供领导与管理的机会,激发新的创意与灵感,打造不同于传统编辑部出身的优秀人才。

这种做法与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融媒体工作室”模式相似,即打破原有部门设置,采编人员实现“跨部门、跨媒体、跨地域、跨专业”的自由兴趣组合,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投入设计师、动画师、前端开发、运营推广人员等支持工作室内容创新和孵化,共同策划,协同生产,重构新闻生产方式。截止目前已有19家工作室开始运行,推出各类融媒体作品300余件,综合点击量过千万,转载媒体达数百家。




     定义报道价值,优化采编模式   

“新闻编辑部应认识到,阅读量并不能代表一切,最成功、最有价值的报道文章往往并不是阅读量最高的。对于《纽约时报》而言,新闻报道的价值就是要为读者提供在其他地方无法得到的优质报道与深度见解,而不是为了博人眼球去写一些哗众取宠的文章。《纽约时报》的数据团队将采用比阅读量更为复杂的标准,从内容吸引力、受众参与度等方面来衡量文章的价值。”

报告建议《纽约时报》在未来应优化采编流程,减少所谓“低价值编辑”的规模,这些编辑往往只是在负责调整文章段落顺序以及修改句式辞藻等工作。相反,要着重打造“前期编辑”观念,在报道的采编前期将文章打磨成形,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一些记者写完“半成品”后就把稿子“甩”给编辑不管了。在报告中巴奎特表示,《纽约时报》正在尝试新的编辑模式,使其更加符合“数字优先”战略,这将不可避免地减少一部分传统纸媒编辑的人数。


《纽约时报》编辑部内景

互联网时代,媒体的阅读形式变成了“文+图+音+影+X”,单靠技术产品开发或内容写作不仅难以吸引到用户,还会给媒体带来人力与资源的浪费。对于如何应对行业的转变,《纽约时报》认为,产品技术团队(包括设计、开发及运营人员等)必须与记者开展广泛合作,相互理解各自职能,挖掘读者所需。报告举例《纽约时报》的网站主页相对滞后的原因就是因为产品技术团队对于新闻报道的优先次序理解不足所致。重视产品的研发也将成为未来关注的重点之一,《纽约时报》将建立创新团队,旨在创新报道形式,培养编辑部人员的创新思维,在竞争激烈的资讯市场赢得用户。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AyMzE3Nw==&mid=2650827903&idx=1&sn=82d48535eb9c72c1f1e084954e03b115&chksm=84194e99b36ec78f587119a534aa4ff91f59b1f0ee20d4808bc87189f84136268ede734504e6&mpshare=1&scene=1&srcid=0206KpeOyv96756lVATJYPCg&key=ae0dd2b15a44907bb6ab48dd7076284418f14e60b48851cf66d10c100ff6ec37fe1b09239057a5cfc5bab70dc9bf2bdd3c5ac5504da8e6ca8a745716d2b28d00187ae3099c5321ceccfefa85ddddc360&ascene=1&uin=MjU0ODg1NDMyMw%3D%3D&devicetype=Windows-QQBrowser&version=61030005&pass_ticket=EGrfgZsEohooqtB%2BIyFTX%2B45tOhW78gL%2FsV0sq0nTlM1audefXNkG%2BZb3GWXNyDZ
593#
发表于 2017-2-9 23:51: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纽约时报出大招,用音乐召唤年轻读者
纽约时报宣布它将与流媒体音乐服务商Spotify提供联合订阅服务。纽约时报的目标是获得1000万数字订户,目前已经有300万订户;而Spotify有4000万订户。新的“打包计划”将为纽约时报开辟一个新的、更年轻化的用户来源。纽约时报开始更认真地考虑与多少年轻人建立了联系,以及如何深化这种联系。

正如网景公司CEO Jim Barksdale曾说过的,“做生意只有两种赚钱的方式:一个是捆绑销售,另一个是不捆绑”。媒体公司总是徘徊在两者之间,也许现在正在移向捆绑阶段。

美国时间周三,纽约时报走到新闻业以外,宣布它将与流媒体音乐服务商Spotify提供联合订阅服务。这两家公司在一定时限内的合作是,纽约时报的新数字订户可以免费享受价值120美元的Spotify付费订阅服务。

这类新订户第一年订阅纽约时报的费用为260美元,以后为325美元/每年。它比基础型的纽约时报数字订阅费略贵些,后者是一年195美元。但是纽约时报正在想办法进一步区分这两种订阅的服务内容。目前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收费高的订阅项目包括了“时报内情”(Times Insider)专栏,读者从中可以看到《纽约时报》新闻、专题报道以及评论的幕后故事。2011年纽约时报建付费墙时,主要是根据不同的设备区分价格,如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两者兼用的费用是不同的。



纽约时报的目标是获得1000万订户,目前已经有300万订户;Spotify有4000万订户,新的“打包计划”将为纽约时报创造一个新的、更年轻化的用户来源。纽约时报开始更认真地考虑,与多少年轻人建立了联系,以及如何深化这种联系。

纽约时报并不是第一家与Spotify合作的报业,伦敦的泰晤士报曾设立了一个“数字包”——数字订户可以无限制地使用泰晤士报和Spotify,不过这个合作已经结束了。贝佐斯也捆绑运作华盛顿邮报与亚马逊,不过相反的是,亚马逊是向prime会员免费提供6个月华盛顿邮报数字版,6个月以后prime会员仍将享受以很低的折扣价订阅华盛顿邮报的优惠。

此前不久,纽约时报才发表了2020年报告,再次确认了订阅优先的商业策略。报告中写道,“聚焦于订阅使我们显著区别于其他媒体机构,我们不会试图使点击量最大化,不会向用户兜售低俗广告,也不会试图在竞争中赢得综合阅读量。”
来源:新闻记者
http://mp.weixin.qq.com/s/h7B_hsQeTAXFLTBL7GOkcw
594#
发表于 2017-2-13 18:58: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广州日报》《晶报》宣布改版:回归新闻本源 重申内容为王
今天,《广州日报》和《晶报》同时在头版宣布改版。在改版宣言中,前者强调回归专业,后者重申内容为王。

《广州日报》在《改版致读者》一文中称:务本守拙,我们坚持回归专业。喧嚣纷繁、讨巧卖萌中,需要有人老老实实、真真正正做新闻。板凳要坐十年冷,现在的我们更要重新回到新闻本源,从基本做起、从专业做起,下苦工夫、下笨工夫,花时间、花脑子,做好策划采访,编好稿件标题,去伪存真,删繁就简。

《晶报》在封面宣布:今起版面刷新升级,推《纪念日》《数读》等新版。同时在第二版发表社论《坚定地重申内容为王》,文章说:坚守内容品质,并能持续提供优质内容的媒体正逐渐穿越如水凉夜赢得转机,慌乱求生牺牲内容的媒体,即使偶获小利,但终将行而不远……今天我们有必要让视线穿越重重迷雾,挣脱利诱与羁绊,坚定地重申内容为王,精心打磨我们已经拥有的,重新拾起我们不慎丢弃的。

01
《广州日报》改版致读者


我们永在身边

广州二月,乍暖还寒。虽然又有寒流来袭,但春意已然阻挡不住。在这个孕育着春光和希望的日子里,《广州日报》第19457次向您问好,感谢相依相伴,感恩相知相信。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风凉雪雱更见相依相知的温暖。在报业转型的探索前行中,还有什么比平均每期读者规模577万、稳居全国第一,更让我们这群老报人感到温暖的呢?

我们永在身边。

抱元守一,我们坚信价值永恒。无论报纸,还是手机,价值超越载体。有价值方能生存,有价值就有明天。我们有来自全国名校的数百优秀人才,我们有平均从业时间10年以上的专业采编队伍,我们有数以千计新闻战役的实战经验,我们有相濡以沫65年的本地根基——我们有足够的资本,无论在报纸上,还是在移动端,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务本守拙,我们坚持回归专业。喧嚣纷繁、讨巧卖萌中,需要有人老老实实、真真正正做新闻。板凳要坐十年冷,现在的我们更要重新回到新闻本源,从基本做起、从专业做起,下苦工夫、下笨工夫,花时间、花脑子,做好策划采访,编好稿件标题,去伪存真,删繁就简。

正心诚意,我们坚守信任基点。拇指刷酸未必刷出价值,双眼看花未必看到真实,信任是最稀缺的财富。广州日报65年为城鼓呼、与人守望、秉承公信、恪守真实,一条条“热闻”、一桩桩“求证”、一碗碗“靓汤”、一缕缕“闲情”,在岁月中积淀的信任,众声鼎沸中更加值得托付。

武距文冠五色翎,一声啼散满天星。

新的一年,广州日报要做媒体融合领啼的雄雉,报业转型报晓的金鸡。我们将谨记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加快报纸转型,实现此优彼优。

我们将聚力广州宣传。唱响广州声音、讲好广州故事,做好中心工作宣传报道是广州日报使命所在。我们将开辟完善《广州上水平》《广州靓爆镜》《权威发布》《图说广州》,做好党和政府的喉舌、展现广州的窗口,权威解读政策,顺畅反映民意。

我们将聚力本地新闻。深耕本土、厚植民生,是广州日报力量所在。我们将开辟完善《身边故事》《街坊爆料》《新街坊老街坊》《广爱同行》,讲述家长里短身边小事,描摹街头巷尾街坊脸庞。

我们将聚力文化新闻。传承文化、演绎岭南,是广州日报魂魄所在。我们将开辟完善《广州文化拾遗》《广州档案解密》,寻找散落在我们生活中的岭南传统文化片段,翻检尘封已久的档案故事。

相依彼此,相信你我:明天会更好。

本报编辑部

02
《晶报》社论



坚定地重申内容为王

我们将2017年定位为“晶报内容攻坚年”,用意也正在于此,今天与您见面的全新版式与内容,也是我们校准方向之后的一些尝试和努力。

打开今天的《晶报》,您或许会发现从内容到形式都同以往有所不同——这是我们给您也是给自己的新春礼物,带着阳光与诚意。

这是一个社会急遽转型的时代,传统纸媒首当其冲。事实上,许多年前就有纸媒步入寒冬的说法,有些曾经名噪一时的报纸告别了我们,有些还在苦苦挣扎,还有些则迎来曙光。在经历了阵痛与迷茫之后,“内容为王”的价值被重新发现,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意识到,尽管看似老生常谈,尽管媒介生态已然骤变,但唯有优质内容才是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全部秘密。

对都市报而言更是如此。在曾经单一的话语体系下,都市报的横空出世如同一股股清泉,让亿万读者倍觉甘甜。说到底,解渴的是相对优质的内容。如今各种新兴的传媒科技层出不穷,颇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意味,但历经时间的淘洗,内容的价值不减反增,一切又都回到原点。坚守内容品质,并能持续提供优质内容的媒体正逐渐穿越如水凉夜赢得转机,慌乱求生牺牲内容的媒体,即使偶获小利,但终将行而不远。

前不久,《东方早报》彻底告别纸质版,整体转入“澎湃新闻”,并获得数亿国资加持。从经济数据来看,澎湃并不抢眼,但其能走出转型新路,归根结底就四个字——坚守内容。昨天,一则迎接滞留印度的老兵回家的新闻引发举国关注,这是由《新京报》携手腾讯新闻打造的全新融媒体产品,包括直播、图文等等,其核心依然是优质内容。优质内容决定了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这既是党和政府对媒体的定位、要求和寄望,也是媒体立足于市场和受众的依据和根本。即使是自媒体,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凡是能持续提供优质内容的尚有生机和发展空间,反之则必将或已经面临残酷的淘汰。

所以,今天我们有必要让视线穿越重重迷雾,挣脱利诱与羁绊,坚定地重申内容为王,精心打磨我们已经拥有的,重新拾起我们不慎丢弃的。我们将2017年定位为“晶报内容攻坚年”,用意也正在于此,今天与您见面的全新版式与内容,也是我们校准方向之后的一些尝试和努力。

从今天起,一批新的栏目和板块将陆续与您见面。我们将在社论版开设“纵论十区”,让“最懂深圳的媒体”更加名副其实;我们将推出《纪念日》,钩沉深圳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让深圳在历史与现实的变奏中更富韵律;我们将推出《数读》板块,让冷静的数字勾勒火热的生活;我们还打算推出《众人》,更凝神用心地聚焦人情冷暖、爱恨悲欣……

今时今日,我们依然坚持观点纸、深度纸、视觉纸、人文纸的定位,而在万物互通互联的时代,我们也将全力融入奇妙的互联网世界,用优质内容锻造黄金罗盘,探寻自己的位置与坐标。除了一如既往地打造晶报现有的融媒体矩阵,我们还将在年中强势推出自己的App及相关融媒体产品,在借鉴同行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积极、稳健地交出自己的成绩单。

习近平总书记曾谈到,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以内容建设为根本锻造更优质的融媒体产品,是时代赋予媒体的使命,世界再纷纭变幻,阳光与温暖不变,非常新闻不变,转型之路并不平坦,但希望就在前方。
来源:编前会
http://mp.weixin.qq.com/s/o3lXzP9BL5NK99REhm6HRw
595#
发表于 2017-3-10 22:26: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香港有线电视亏损9年卖盘失败 或将于6月初闭台
凤凰网
03.10 11:13
阅读 556


香港有线电视亏损9年卖盘失败

据香港媒体报道,业务包括收费电视“有线电视”的有线宽带通讯有限公司,因连续九年录得亏损共逾十六亿元且卖盘不成,其母公司九龙仓集团有限公司昨天宣布向有线停止资助,不再作任何资金承担及撤出有关业务,令有近二十四年历史、兼且是香港首间收费电视台的有线电视,可能会步亚视后尘,于今年六月一日起熄机停播,旗下超过二千名员工及上百万名客户随时受到影响。有学者批评港府的广播政策过时及失败,有议员要求当局介入补救,保障员工及市民利益。

市传九仓早于一年前已计划将其通讯、媒体及娱乐业务出售,今年初更公布就有关业务的检讨已进入最后阶段。不过,峰回路转的一幕却在昨日突然出现,有线在昨午一时停牌,其母公司九仓主席及常务董事吴天海更在四个小时后宣布,与有线宽带潜在买家的商讨已全部终止,没有达成出售协议;同时,九仓决定全面撤出有线宽带,除了一笔于去年底到期的四亿元融资外,不会再给予额外资金。

吴天海表示,他与另外两名有线管理层会组成执行委员会,以及聘请财务顾问,在短时间内探讨市场会否有其他资金继续支持营运;如果找不到新资金,可能要探讨公司须如何改革,才能继续营运。

问及行政会议刚于去年批准有线电视由今年六月起续牌十二年,他坦言要考虑是否接纳:“一张新的牌照说的是12年的承担,我想我们做事,是想在承担之前可以考虑清楚”至于原定须于今年五月三十日或以前开台的新免费电视台“奇妙电视”,会否也受事件影响?吴未有正面回应,仅称要视乎财务顾问的建议。

问及会否作最坏打算,以及向有线的小股东及员工致歉?吴天海笑言“最坏打算是明天香港会塌掉”,并呼吁员工紧守岗位,强调会保障员工及客户利益。

根据有线宽带年报,该公司拥有大约九十万九千个收费电视客户、约十五万六千个宽带上网客户,以及约九万五千个固网电话客户。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回应指,理解九仓及有线宽带的商业决定,当局会密切留意事态发展,又指相关电视牌照持牌机构,有责任紧守所有相关法例及牌照要求,通讯局会按法例及机制监管持牌机构的营运状况。

通讯局指会向有线及奇妙查询及密切关注事件,惟现时没有收到两间公司就其电视广播业务的任何通知。该局强调,有线电视须在牌照期届满前继续履行牌照所规定的责任和义务,若违反《广播条例》或牌照条款规定,当局可施加惩罚包括警告、罚款或暂时吊销其牌照,甚至可向行会作出钉牌建议。
链接:
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614083710822641092&u=1193610101&m=4083826194247036&cu=1193610101&ru=1992613670&rm=4083708924901239
596#
发表于 2017-3-18 22:26: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中电传媒集团:创精品专栏 让更多记者成“网红”
编者按: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强化全媒人才培养,推动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到新媒体平台上去施展拳脚,开办原创栏目,培育品牌公号,成为传播正能量的“网红”。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电力传媒集团首次为上会记者刘泊静量身打造了个人专栏《静观两会》,专栏以及时、深度、全媒体传播的特点赢得好评,刘泊静的专业、敬业也获得代表委员和网友的点赞。


刘泊静在中电传媒“好记者讲好故事——‘走转改’报告会”上分享采访心得

个人专栏有团队
为了创新两会报道的形式和内容,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中电传媒集团提前策划,首次以记者刘泊静个人署名开设《静观两会》专栏,通过全国两会这个新闻大平台,培养造就自己的名记者,提升中电传媒的影响力。


出生于1992年的刘泊静,2015年参加工作以来,采写高质量新闻稿件近200篇,参与撰写了多篇重要社论,在一批年轻记者中脱颖而出。

《静观两会》专栏的定位是选题新颖、文风活泼、角度独特,这个专栏既依赖于记者刘泊静个人深厚的采访和文字功底,又凝聚着集团决策层的心血,更得益于后方团队的强力支持。3月6日,《静观两会》推出后就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中电传媒集团决定顺势而为,把该专栏打造为两会报道的精品栏目,调动后方记者编辑力量,全力做好支持与配合。


3月8日深夜,中电传媒全国两会报道领导小组组长、总经理顾平安(右)在审看当日《静观两会》专栏和微信文章

“网红记者”靠内功
两会上,刘泊静以良好的沟通技巧、敬业的采访精神,赢得了代表委员和广大读者的赞赏。

刘泊静(左)采访全国政协委员,大唐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陈进行

她采访亲和、提问专业,受访的代表、委员对她能够敞开心扉、打开话匣,改变了以往接受专访时只谈成绩的固有模式,而是开放式探讨行业发展改革中的重点、难点和敏感话题;她写作角度新颖、分析透彻,切中电力行业脉搏。一些原来不愿意接受采访的政协委员,在看过专栏报道后主动约她采访。

3月8日,中核集团邀请部分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走进企业,围绕行业热点与记者交流。会上,主持人专门给了刘泊静提问机会,中核集团官方微博两次刊发了她的工作照。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负责人主动联系她,希望就报道中反映的问题做进一步沟通。许多读者等着看她的稿件,纷纷打听她的下一个选题是什么。


刘泊静(左)采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王寿君

专业报道获点赞
两会开幕以来,刘泊静在《静观两会》中紧扣能源结构改革主线,刊发了多篇重点报道。


为报道电力能源领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倡议,两会开幕当天,刘泊静专访了电力行业的全国政协委员,推动能源互联网成为行业内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

刘泊静(左)采访全国政协委员、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刘振亚

针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工作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刘泊静就电力能源行业“三去一降一补”采访了多名代表、委员。推出《在结构性改革中寻找新增长点》《混改瘦身重组:能源央企改革要过三关》《电力补短板:精准做“加法”》《电力“十三五”规划:新常态下的引领路径》等一系列深度分析报道,系统点评能源电力行业的新增长空间,为行业发展凝聚共识、提振信心。首篇稿件《在结构性改革中寻找新增长点》阅读点击量过万,《煤电发展空间有几何》阅读量再创新高。《清洁取暖:各级政府要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一文发表后,引起国家能源局关注。《能源新产业新业态三问》内容新颖,精确抓住受众关注的焦点问题,赢得行业读者纷纷点赞。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投集团董事长王炳华说:“中国电力报记者在两会期间深入代表委员中间,了解能源电力行业发展情况,发现问题,倾听声音,传递需求,作为行业观察员对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尤为必要,中国电力报,加油干!”
http://mp.weixin.qq.com/s/f5yof1dlPXJDTHdTux1j6A
597#
发表于 2017-3-21 21:43: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AR黑科技&深度报道特战队,数字时代《华盛顿邮报》又祭新大招
开年以来,《华盛顿邮报》又频出新招,先是组建调查报道的“快速反应小队”,又准备推出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新闻项目。这一系列组合拳,能否在数字时代帮助其建立新优势?


AR取代VR成发展重头戏
《华盛顿邮报》计划加深对AR技术的应用,来增强其今年的新闻报道与故事讲述。
在去年5月,《华盛顿邮报》首次使用AR技术来展示新闻事件:2015年巴尔的摩市Freddie Gray(非裔美国人)被捕后死亡,引发了当地的冲突和骚乱。邮报发布了一个AR作品来帮助解释这一系列事件,根据法庭文件和证人证词制作了3D图像、音频、地图和文本,用户可以通过这一项目更好地了解案件的复杂性。

不过,当时读者必须下载一个专门的应用程序才能获得这一体验,从而影响了这一项目的大规模传播。从那之后,《华盛顿邮报》就着手构建一个基于AR的技术框架,并整合进其现有的两个移动应用程序,用户无需再下载专门App就能够轻松体验到这一“黑科技”。



邮报计划在今年春季推出新年的第一个AR报道,然后以每季度一个的频率更新。第一个项目将会是艺术和建筑评论家菲利普·肯尼科特(Philip Kennicott)关于新型创新式建筑的报道。AR技术让读者只需动动手机,环顾室内,就可以看到现实环境中的虚拟建筑并听到相关的叙述和介绍。

VR技术和360°视频在去年吸引了一批新闻出版商的注意力,但是目前尚未解决的缺陷让其逐渐降温。不仅制作成本比较昂贵,用户端的合格观看设备也非常少,而且内容的编辑难度也比较大——此外,要说服广告商在这方面进行赞助或投资,也是个艰难的过程。

相比之下,把数字元素插入真实世界的AR技术就很容易进行规模化应用,最为人所知的案例就是去年大伙的游戏Pokemon Go。



新项目的领头人——《华盛顿邮报》产品主管乔伊·马伯格(Joey Marburger)表示:“虽然AR技术的应用前景尚不能完全确定,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其应用难度更小,消耗资源也越来越少。要体验VR新闻,你必须有一个头显设备,但性能足够的AR设备几乎每个人口袋里都有,这就是AR新闻规模化应用潜力很大的原因。”

《华盛顿邮报》老板杰夫·贝佐斯为AR试验项目提供了大量支持。而邮报之外,一些新闻媒体基本都靠着外力才开始涉足AR领域。《纽约时报》对AR技术一直都保持着兴趣,但直到有了赞助商合作才开始进行真正的尝试。今年1月,其旗下的品牌内容工作室T Brand Studio与IBM合作推出AR项目“Outthink Hidden”。在虚拟现实方面进行了大量试验的《今日美国》,对外也表示在尝试AR项目,但没有透露任何细节。

《华盛顿邮报》全球营销方案主管表示,自从Pokemon Go风靡之后,很多广告商就对AR技术表现出了兴趣。“相比VR,广告商在投资AR时的目标更加明确,知道自己想达到怎样的效果。”

由于老板“财大气粗”,《华盛顿邮报》AR项目来自赞助商的压力比较小,编辑计划和准备工作也已经踏上正轨。但是AR技术也并非没有挑战。一方面对大多数人来说它仍是一种较为新颖陌生的体验,需要进行提示和指导;另一方面,它也并非适用于一切新闻。对此,马伯格指出了一个理想的AR新闻项目应该具有的要素:具有视觉感、事件关注度、探索交互选项。

通过这些AR项目的生产,邮报希望能积累一些经验为未来AR的大规模应用做准备,同时也与VR项目相互补充。

“特别小队”做更快的调查报道
当前无时不刻不在更新的新闻,加剧了读者的紧迫感——他们需要迅速了解各种事件和话题。而与此同时,调查性报道仍然需要长时间的打磨和深刻细致的分析。


在深度的低槽和报道逐渐追不上人们对新闻“即时满足”的要求时,《华盛顿邮报》创建了一个快速反应的调查报道小队,以数据挖掘和跨团队协作为重点,探索新模式来加快调查性报道出炉的进程,来应对数字新闻的发展要求。

《华盛顿邮报》深度报道编辑杰夫·里恩(Jeff Leen)称:“在与读者的反馈互动中,我们发现用户对于调查和问责报道的兴趣不断增长——我们在2016年对两位总统候选人的调查报道就获得了高度认同。所以我们花费更大的精力来做这项工作就有了意义,而且要从政治方面拓展到全领域。而这样就需要更数字化的方式和对新闻线索更积极的响应。”

这个新团队由一名编辑、一名图片记者、一名数据库记者、5位全职记者和3个兼职记者组成。他们都是调查报道这一领域的精英,成员进行过斯诺登事件等著名事件的报道,总共被授予过9个普利策奖。



这个快速反应小组将专注于创造有影响力的调查报道,以更快的节奏生产问责新闻,充分挖掘数据资源、利用社交媒体,在新闻事件未发酵之前就开始行动。相比以前数周或数月的调查周期,小组成员现在会在几天内就完成调查。由于这种“高速代谢”的要求,大部分工作将基于数字来源。

里恩表示:“数字革命加速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是我们全身心把调查与问责报道投入数字空间的一次尝试。”
来源:百度新闻实验室
http://mp.weixin.qq.com/s/cG_XJJa-e7fRw-msLh82kQ
598#
发表于 2018-6-7 15:29: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执掌报纸的三大富翁,经营结果截然不同
这三人的相似之处是,他们都很富有,或许能够将自己的商业智慧运用到看似无法解决的难题上,即恢复报纸的财务健康。他们是如何对报纸进行改造的?他们的做法对其他陷入困境的新闻行业会有什么教训?

2013年8月3日,一个星期五,纽约时报公司宣布,以7000万美元现金的惊人低价将《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和其他新英格兰媒体集团资产出售给波士顿红袜棒球队的所有者约翰·亨利(John Henry)。三天后的星期一,8月6日,传来了一个更惊人的消息:亚马逊(Amazon)创始人兼CEO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又以区区2.5亿美元的最高报价,击败所有竞争对手,成功地从传奇的格雷厄姆家族(Graham family)手上购得了《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在亨利和贝佐斯的故事登陆时,一位名叫亚伦·库什纳(Aaron Kushner)的年轻企业家获得了人们的赞扬和好奇,因为他使《橘郡纪实报》(The Orange County Registe)得到了壮大,包括重新对其印刷版报纸投入了更多精力。

这三位富翁是如何对报纸进行改造的?他们的做法对其他陷入困境的新闻行业会有什么教训?

这三人的相似之处是,他们都很富有,或许能够将自己的商业智慧运用到看似无法解决的难题上,即恢复报纸的财务健康。

这三家公司都是在免费数字新闻时代的最后一次喘息中出现的。20多年来,报纸的高管们一直希望,能够通过提供免费新闻,通过广告来支付新闻成本的方式,成功地过渡到互联网。

到了2013年,形势已变得越来越明显:这种愿望可能永远难以实现。对于数字报纸来说,多媒体广告的丰富前景早已被Craigslist、Google和Facebook的现实所取代。

那么,这三位大亨是如何应对这一挑战的呢?

1. 亚伦•库什纳

在南加州,亚伦•库什纳在接管《橘郡纪事报》几个月后宣布,他将对其数字内容收取和报纸相同的费用——每天1美元。此外,他还把注意力放在了印刷版报纸上,甚至提高了所用新闻纸的质量。

这并不是一种特别具有前瞻性的方法,但是,它本可以在短期和中期取得成功,因为平面广告虽然在全行业范围内衰落,但起码可以为他保留住比数字广告更大的价值。

但是,库什纳没有靠保持一个温和但可持续的员工数字来支持他的报道团队,而是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增加了150名全职记者。他和他的投资者又购买Press-Enterprise of Riverside报,在长滩开办了另一家新的报纸,然后又在洛杉矶开办了一张新的日报,在强大的《洛杉矶时报》的阴影下。

无论是长滩还是洛杉矶的实验都没有成功。库什纳虽然很富有,但却无法与贝索斯和亨利的金融实力相比。他在2015年初被投资者抛弃,两份新报纸最终也濒临破产,卖给了数字第一媒体(Digital First Media)。

2. 约翰·亨利

早些时候,亨利将自己的资源投入到扩充报纸的内容之上,涵盖足球、政治和商业版面的扩展部分,并开办了一些免费的垂直网站,涵盖了天主教会(Crux)和健康与生命科学(Stat)等方面的内容。

后来,他不得不在一些风险投资上退却;他把Crux网站交给了约翰•艾伦。艾伦是亨利当时聘请的记者和明星专栏作家。Stat网尽管还在运营,而且做得很好,但也已经有所萎缩了。它现在强调付费内容的提供。

在过去的几年中,亨利已经把注意力转移到一些明智的成本削减措施上,但是,不幸的是,执行得很糟糕。

首先,环球报公司改变了送报到家的分销商,这是一场灾难,不得不要求报社的记者去送报纸,几个星期后才不得不又把当初的供应商叫了回来,重新帮助他们递送报纸。然后,去年夏天,该报关闭了位于多切斯特的大型工厂,将其新闻和商业业务迁至波士顿市中心,并在远郊地区开设了一家新印刷厂,数月来,该工厂一直受到质量差和交货延误的困扰。

这些问题已经减少,但并没有完全消失。

5月下旬,环球报宣布了新一轮的收购和可能的裁员,尽管没有提供任何数字。该报还受到有关其明星专栏作家凯文•库伦被指控的困扰,指控他可能伪造了材料。总编辑布莱恩•麦克洛里(BrianMcGrory)也参与了性骚扰——他断然否认了这一指控。

尽管经历了这些挫折,亨利时代的定义是:相信《环球报》应该对其新闻收费,而在这方面,他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由于非折扣价格为每月30美元,《环球报》对数字订阅的收费比任何大众化的报纸都要高,而且据报道,它的目标是在2018年上半年超越10万订户的目标。它每年还会向每个家庭订户收取超过1000美元的家庭报纸订阅和配送费用。

如果靠读者支持的新闻业将是报纸行业的未来的话,那么《波士顿环球报》可能正在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

3. 杰夫·贝索斯

与亨利不同,当然,更与库什纳不同的是,贝索斯对《邮报》的管理一直是一个愉快的成功故事。不过,贝索斯的确有一些优势,而且还不仅仅因为他有作为世界首富的明显优势。

首先,由于《华盛顿邮报》处于美国首都的位置,贝索斯得以把这个传统上属于地方报纸的媒体重新定位为全国性的数字新闻来源,与《纽约时报》展开了正面竞争。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没有什么比经营一家大型地方性报纸更困难的了。但是,贝索斯却摆脱了这一游戏,尽管《华盛顿邮报》还继续为华盛顿地区的读者出版有地方版报纸。

其次,贝索斯能够以一些有趣的方式利用邮报和亚马逊网站双方的优势,而这是其他报纸无法做到的。邮报数字版的价格对亚马逊金牌会员有很大的折扣,在亚马逊的Kindle Fire平板电脑上预装了一款邮报的应用。这些举措使贝索斯能够为亚马逊的金牌会员们提供高质量的全国新闻,还有音乐、视频等,当然还有书籍,而且有很大的优惠。

第三,贝索斯还继承了一支才华横溢的技术团队,并为其提供了在多个项目上取得进展所需的资源。尽管邮报技术广泛应用于从Arc到内部内容管理系统,再到用来推荐时事通讯的算法中,但《华盛顿邮报》的技术在其网站上的应用才是最显眼的,特别是它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具有吸引力、易于使用的各种应用(APP)。

所有这一切的结果是,一个正在增长和赚钱的业务。虽然邮报作为一家非上市公司对自己发布的数字很慎重,它依然声称,它在过去两年中每年都是盈利的,而且已经签约了100多万个数字用户——虽然少于《纽约时报》的300多万注册用户,但却多于任何一家别的报社。

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报纸遭受了重创,但有了这些富翁的介入和他们的种种努力,新闻业得以延续下来的希望又多了一些。

编辑:杨琦钜
599#
发表于 2018-6-11 13:46: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付莎莎
600#
发表于 2018-6-13 23:17: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北京媒体整合大幕拉开,千龙网等将并入新京报

最近,全国多个省市媒体融合改革进入快车道。比如,天津整合北方网、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广电等旗下新媒体组建津云新媒体集团,辽宁整合17家单位组建报刊传媒集团。

近日,北京媒体融合改革的消息也频频传出。

据知情人士透露,北京这次媒体整合主要涉及新京报、千龙网、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等。



“千龙网将划入新京报,组建新的媒体集团。” 一位千龙网的资深编辑告诉记者站,“这事儿年初就听说了,现在已经到了实质性阶段。“

与千龙网一起划入新京报的,消息还说有北京晨报。但一位知情人士对此消息进行了否认,“北京晨报划到新京报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北京晨报日子过得还好,现在属于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不太可能北京日报把它拆出来,然后再给新京报,就算是有负担,在内部整合就可以了。“

事实上,北京这次媒体整合改革的大幕下,主角是新京报和千龙网两家。众所周知,新京报是国内最为知名的主流媒体之一。

公开资料显示:千龙网是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批准,由北京日报社、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北京青年报社、北京晨报社等京城主要传媒共同发起和创办的国内第一家综合性新闻网站,拥用视频牌照。2000年正式开通。2016年,北青正式控股千龙网。



据了解,新京报整合千龙网,最大的需求就是后者的视频牌照。新京报在国内纸媒中是最早探索视频内容的,旗下的动新闻和我们视频都是非常知名的视频品牌。 “动新闻”由新京报+小米+360+三胞等共同创立,“我们”视频则是与腾讯合作,但新京报一直没有自己的视频牌照,无法在新京报这艘媒体大船上打造出独立的视频内容产品。



“我们视频,归新京报和腾讯共同成立的公司所有,视频内容供腾讯独家使用5年。腾讯投资我们视频一年4000多万,用在人力成本和制作成本上。腾讯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借助新京报的采访权能深入两会和突发现场等,这对拉动腾讯视频的流量非常重要。现在品牌做大了,影响力也很好,但我们视频不能商业化,从这个角度讲,新京报感觉是给腾讯做嫁衣了,所以希望能拥有视频牌照,自己独立运营。”一位知情人士介绍。

在传媒观察人士看来,对于新京报来说,整合千龙网视频牌照自己独立做视频,可能还要面临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

一是资金压力。众所周知,视频的投入比较大,钱从何来?包括千龙网的历史包袱问题,也是不小的资金压力。加之千龙网最大股东是北青,当时是真金白银买下的股权。新京报用不用支付对价,还是直接划入,这其实关键看主管部门的协调。对北青来说,肯定是希望拿到补偿。

二是我们视频和动新闻等产品怎么整合?是收回来自己搞,还是另起一摊?已经与腾讯签下的协议,又将如何协调解决。

第三,如果没有腾讯的流量支持,新京报能不能独立把视频做起来?这对纸媒基因的新京报来说,都是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视频所属的北京风起云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股东除新京报、腾讯外,还有占股为15%的北京风乎舞雩科技中心(有限合伙),两名股东均是我们视频的主要负责人,分别来自腾讯和新京报员工。而动新闻的股东,就没有单位员工。



“我们视频所属公司中,有两位员工持股,这在报社中其实非常具有突破意义,也只有和企业合作,才会有这种突破的可能。在未来的整合中,新的公司还允不允许这样的操作,个人股份如何处置,也将是考验新京报的一个点。“一位知情人士分析。

此外,北京媒体的融合改革,还涉及到法晚与北青。



还有就是北京时间因为有360的原因,有消息称将与北京广播电视新媒体进行融合。但据业内人士分析,因为涉及到体制融合的原因,这个可能性并不大。

https://mp.weixin.qq.com/s/flo_I39mxu9A6Y8DOq41BA

编辑:付莎莎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