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大众传媒如何与5G并跑
5月2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一场“委员通道”采访活动。今年的“委员通道”采访活动采取网络视频的方式举行,政协委员在人民大会堂现场“隔屏”回答记者的提问。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新闻中心 供图
5月19日,新华社客户端放出今年两会报道“大招”,宣布首次使用5G网络传输和全息成像技术,讲述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故事。
5G技术,万物互联。信息爆炸时代,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新闻性期刊等大众传媒,如何做到既快又好地传播信息?《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两会代表委员。
5G给大众传媒带来格局变化
疫情期间录制出10集系列广播剧《声生不息,共同抗疫》的全国人大代表吕卉,是安徽广播电视台广播剧创作室主任。吕卉告诉记者,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原有的创作计划,也让她体会到互联网新技术的魅力。
以往习惯在录音棚里、话筒前工作的配音演员们,现在打开手机视频连线,顷刻间北京、武汉、合肥……天南海北的演员就可以隔空同步排练。这种变化的确是一种创作模式的突破。
吕卉说,从题材筛选、剧本定稿、音乐设计,到进棚录制、音效对白合成,以往线下聚集、多工种合作完成的广播剧录制,如今依托科技红利,一条“云排练”“云录音”的新路子赫然展开。
互联网新技术带来的突破,对于传统报业同样如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日报》副总编辑李学梅认为,5G技术在拓展媒体的信息感知的同时,也在为一线记者赋能。
曾经深入非典现场报道的李学梅颇有感触地说,记者可以借助“人-机-物”等多元信息采集点对全要素信息实时获取并智能处理,实现智能感知、全方位采集、现场分析。比如,新华社用5G+AR直播眼镜,在大会现场识别目标对象、获取背景资料;人民日报社用5G+语音识别终端,在新闻现场实现实时语音采集和现场翻译、校稿。
在李学梅看来,5G技术还将提升媒体的生产供给、传播、表现能力。比如机器写作、自动翻译、自动校对等人工智能,将进入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5G高速传输能力,会让新闻选题、生产和传播的周期大大缩短。大众传媒向全景化、参与式、多感官的“沉浸化”方向发展,意味着受众不再是读新闻、看新闻、听新闻,而是触摸新闻、闻新闻。
“5G时代,报、网、端、微、屏立体化格局更加稳固。相信未来大众传媒将会发生更多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今天的我们料想不到的。”李学梅说。
5G下大众传播如何既快又好
5G技术给传统大众传媒格局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传媒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让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多,代表委员们也谈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工人日报社社长孙德宏认为,5G技术必然使大众传播的速度和方式更快、更多,但传媒的根本在于内容和信息的价值,因此传媒人一方面要充分学习、掌握、用好新技术,另一方面要提高自己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精神产品价值最大化。比如工人日报客户端曾经发布的《为明星应援,小学生成了谁的“木偶”?》,因呼吁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社交平台企业以社会责任为重、教师应遵守职业操守等社会热点,当日工人日报微博点击量达数千万。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读者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富康年表示赞同。富康年认为,5G技术下内容为王仍不过时。出版人要坚持提供更高品质内容,用更好的介质、更好的手段,把优质的内容奉献给广大的读者。
在移动化、可视化、智能化成为新的传播趋势下,主流媒体要做好碎片化信息海洋中的“定海神针”,就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社长徐锦庚介绍道,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以微信公号“东岳客”为抓手,通过与《人民日报》、人民网、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日报微信等媒体融合传播,已形成多元立体的传播格局。
大众传媒如何抓住发展机遇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
如何做好这项课题?富康年认为,5G时代出版物特别是富媒体产品会更加丰富,用户体验感会更明显,各大出版单位切勿错过这个转型升级机会。
富康年以人才建设为例说,以前出版单位人才结构比例中,可能编辑型人才、营销型人才、策划型人才较多,5G时代到来后出版单位必将考虑增加技术型人才比例,技术资金投入也会加大。
事实上,以5G、云计算、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科技,已在推动影视产业快速升级。调查显示,2019年有74%的消费者习惯在手机上观看影视剧作品,而在5年前这一数据几乎为零。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光明认为,此数据说明科技革新带来的文化娱乐消费领域的巨大变革正在发生,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正在重构电影作品的消费方式与产业结构,电影作品正在冲出影院,走向更加广阔的家庭和个人放映场景;手机、VR头显等新型观看终端也将在未来成为电影作品发行放映的重要潜在渠道。
如此态势下,侯光明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电影产业提出的诸多挑战的同时,也加速了电影制作拍摄虚拟化、协同工作远程化、发行播映渠道广泛化的进程,当下电影产业唯有积极转型升级,才能拥抱未来市场格局。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作者:章红雨 孙海悦 袁舒婕 郝天韵
编辑:邱亚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