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殷玉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级董秀玲新闻日志专区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6-1-6 21:51:32 | 只看该作者

落幕

本帖最后由 董秀玲 于 2016-1-6 21:55 编辑

           今天我们最后一节外国新闻史课结束了。最后一节新闻学理论课也结束了!
            这两节课都属于我们的专业课程。然而,我们都掌握好了吗,下周就要考试,我们准备好了吗?
             我对这两节课一直都不太重视,每次上课总是迷迷糊糊就过去了,老师讲的内容似乎转眼就忘了。最近为了应对考试,闲时也拿出书来看了看,尤其是对于新闻学理论,总是一知半解,却有不知问题在哪,有苦说不出啊!
             马上就要考试了,老师告诉我们,下学期就没有我们的课了,只有再过几学期才有课,意味着我们讲很难再见到他们了。虽然对于课程内容,我并没有掌握得很好,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教得不好,经过这学期的接触,我也大致了解了他们,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很负责任的老师,总是督促我们尽快完成任务,对于我们来说也是算尽心尽力了。在大学这个特殊的环境,能多认识几个老师固然不错,但是否认识新的老师后就要与以前的老师告别,我想这是不太可能的。
               当然很残酷的是,下周就要考试。没有头绪,没有思想准备,大学的第一次期末考试陆续进行,我并不想路遇红灯!
               
52#
发表于 2016-1-7 19:08:01 | 只看该作者

新伤,旧伤

      最近不知是怎么了,诸事不顺啊!细数这学期摔跤次数,好像是要破十了吧!
      记得第一次摔跤那是才来不到一个月,我们刚放国庆节的时候,说起来,我都不好意思,走在路上一不小心,一个大马趴就摔地上了,膝盖很不幸的和地面来了个亲密接触,裤子都亲破了!看来走路都是一个问题啊!之后也有几次差点摔跤,不过及时稳住了,最后没能摔下去。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平平安安,我以为那样倒霉的日子过去了,前一段时间又遇到轮滑考试,为了能顺利通过考试,经过一个周的持续训练,最后考试顺利通过,然而又添新伤。最让我不能自慰的是,为什么每一次摔伤的地方都是同一处呢?为了能让它尽快好起来,毕竟快要过年了,我可不想带着伤过年,我这段时间都小心翼翼。然而,同样的事又再次发生。
           今天早上,由于上午满课,我想去图书馆占位置,看到昨天令人震惊的“占位大赛”——抢位的速度与热情好似去参加极速赛跑,我今天还是决定去占个好位置。图书馆大概7点半左右开门,我还没有到7点就出门了,这样能先去吃个早饭。饭后,我和室友出发去二食堂,天还没有亮,到处漆黑一片,只有二食堂里面和图书馆里亮了灯,附近没有别的建筑了。很糟糕的是,从食堂到图书馆甚至别的一些地方都没有路灯。可能怪我自己不小心,也可能是因为天太黑又没有路灯照亮,刚出食堂,我走在后面,正值下楼梯的时候,突然我一下子就摔了下去,一点意识都没有,书、手机,甚至放在书包外面兜里的伞都被摔了出来!可能痛的感觉还没扩散,我竟然好好的站了起来,像个没事儿人似的,慢慢悠悠去了图书馆。占完位置后,我们就准备去上课,一路上我开始感到疼痛,本来之前旧伤未复原,现在居然又添新伤,又在同一个位置。之后痛楚又加深,连屈膝都困难!
            我这坎坎坷坷坎坎坷坷的大学之路啊,若生活学习也若此一般不顺,其路之艰,其路应坚!

      
53#
发表于 2016-1-8 08:22:18 | 只看该作者

失眠

         我以为失眠是高中时代的特产,没想到才大一上学期我又一次陷入失眠的困境。高中时代,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课程安排紧张,睡得太少,压力大,失眠算是正常的吧!进入大学,课程明显减少,学习任务明显减轻,也有许多空闲时间。然而,昨夜我又翻来覆去熬到天明!
          我以为失眠是因为睡得太多,精神变好就睡不着了。然而最近由于临近考试,大多数时间都泡在图书馆复习,早上早早地起床去图书馆占位置,有时候午觉都没有睡,困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会儿。晚上的时候,由于寝室是统一熄灯,灯亮着也睡不着,灯一熄,我一般就睡了,照理说应该是睡得香,一觉到天明,然而事与愿违。
          我以为失眠只是偶尔现象,然而最近已经连续几天睡不着。
           其实也不是睡不着,往往是半夜就醒了,接着怎么都睡不着了,没办法也只能等着亮灯起床了,有时等着等着会有睡意,往往这时差不多6点,没一会儿灯就亮了。这时不得不起床了,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我又有什么理由赖床呢?
54#
发表于 2016-1-9 22:56:49 | 只看该作者

邂逅音乐节

       今天是2016年1月9日,2016年绵阳本土乐队音乐节在西南科技大学东八舞池举行。很幸运的是,我也亲临现场感受了一下摇滚音乐的魅力。对于我这种从来没有参加过现场音乐节的人来说,今天在东八舞池现场气氛看到如此热烈的音乐节也算是大开眼界了!
        今天都呆在图书馆,晚上7点过后,同伴突然走来对我说:“咱们一起去东八舞池看现场音乐会吧!”“什么时候开始?”“七点左右,现在去还来的及。”“好吧,反正现在也不想看书!”说走就走,把书收拾收拾,我们就坐小面包去了。
         几分钟后,我们俩就到了东八附近,远远地就听到了音乐的旋律,观众的欢呼声,甚是热烈。于是,我们飞奔过去,到达现场后,一支乐队已经表演完毕,正在离场。接着,我们听到主持人讲到:“马上就到我们音乐节尾声了,现在有请我们的压轴乐队出场……”看来我们来得太迟了,还好赶上了最后一支乐队的表演。这支乐队年龄比较大,靠颜值肯定不行,我相信他们是有实力了。我对摇滚一向不是特别感兴趣,今天算是重新审视了一下。一切准备就绪,开始了第一首歌的演唱。所有人开始了欢呼,现场气氛开始上升。歌曲并不是很出名,我没有听出是什么歌。其实我一直注意的是主唱,他一脸深情,歌声很好听,我也跟着吼了起来。之后也演唱了好几首老歌,整体来看还是不错的。但此次演唱有一个特别的演唱,那就是由音乐专业的老师演唱的美声演奏和摇滚的结合。时而悠扬,时而激昂,一唱一和,当美声和摇滚相遇其实也是别有情趣,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更出乎意料的是,他们根本没有排练过!一切仿佛那么和谐,那么自然,连老师也没想到竟然这么合拍!
          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当最后一首歌演奏完毕也就意味着音乐节结束。意犹未尽又能怎样,我们整理整理心情就离开了。
        
55#
发表于 2016-1-10 08:24:04 | 只看该作者

姑娘,我们一起走吧

         昨晚进行了一次特别有意思的“批斗大会”,收获颇多。前几天由于室友发表了一篇有关我们寝室的文章,谈了谈这学期室友所带给她的种种。回头想想,相聚是缘,室友陪我们突发奇想,我们今晚进行了一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讨论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但往往自己是意识不到的。敞开心扉,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指正,是一场奇妙而惊奇的旅行。整个晚上我们滔滔不绝地讲诉着彼此的优缺点,后来越聊越带劲儿,又谈了谈彼此间的第一印象,直到凌晨两点左右。
        “哈,那个同学,你啊,你太……”“你最大的优点是……缺点是……”“我对你的第一印象是……”“哈哈……”大家说得很开心,哪怕谈到自己的缺点也是欣然接受,丝毫没有不开心或是沮丧。“啊,还有什么……这点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耶……我下次一定注意,如果我没有意识到,你们也可以提醒我……”那个我对面的姑娘啊,你的声音总是那么好听,每一次和你讲话都会让我感到安心,心情变得愉悦。拥有起床气的你,也是一个文艺女青年,还时常带给我们感动,再看看你下铺那个女孩吧!一边和我们上课同时还在外面坚持学着日语,更是我们寝室的“御用摄像师”,不想熬夜却老是熬夜,导致很长时间早上都起不来,但总是第一时间告诉我们你的动向,我们也总能找到你。再看那个唯一的大大咧咧的来自河南的北方姑娘吧!“女神”“逗逼”的特质在你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做事从不拖拖拉拉,总能分清娱乐和工作,正如一姑娘所言“收放自如”,不过,神经起来也是满满的逗逼气质。很庆幸的是,我们寝室还有一个班长,班上的动向我们总能很好的掌握。就像她自己说的,是一个女汉子,寝室里的重活总是主动去做,上水,搬书等。我们寝室还有一个神秘者,有时早上起来之后,如果没课基本上就看不到人了,原来她去泡图书馆了!学习如她,刻苦如一啊,但确实应更多的融入我们,加强交流!要说我们寝室最应吐槽的应该是你了吧,不知什么时候,你开始追星,韩国欧巴俘获了你的心,课也不想上,寝室也不出,整天呆在寝室看韩星,韩剧甚至个人卫生都不管,往往……但最令我肯定的应该是你乐观开朗的个性,不耍小性子,乐于助人,正应为如此,我们都劝你走出寝室,找回当初那个你。
         但最另我们感动和激动的应该是对彼此的第一印象吧!由于我是寝室最后一个来的人,她们都彼此认识了,然尓我还一个都不认识,对她们的印象都不深,现在对她们的印象基本上都是空白的。“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认识她们的呢?”大家你说一下,我说一点,最后竟然帮助我回忆起一些画面,最后拼凑而成一段比较完整的记忆。犹记得当时来的时候,那是一个雨后的下午,我刚跨进寝室就发现,“啊,她们都来啦!”都忘记打招呼就忙着收拾床铺。过了一会儿,突然在斜对面的一个女生向我打招呼:“Hi,你是董秀玲吧,我是……来自……”接着她们都开始自我介绍,“我叫……来自……”由于之前都没有了解过(她们基本上都提前加入班群了解了一下这些),虽然她们一个个做了自我介绍,我似乎没什么印象,名字都记不住,最后还老是弄错人!又不好意思又问,于是我只好慢慢观察,慢慢记名字。我尽量与她们多沟通,多交流,增进感情。现在的我们彼此都那么熟悉了,想想这些,嘴角微微一笑,当初羞涩的我们呀!
         经过这次的交流,突然有一种对彼此更加了解、熟悉的感觉。原来我们对彼此有过这么深刻的认识,室友们在一起的情感似乎更上一层了。不仅仅是对自己一学期的检验,也是了解彼此的一个途径。大学才开始,我们的路还长,未来的日子我们一起走吧!


56#
发表于 2016-1-11 21:45:51 | 只看该作者

麦克卢汉的媒体观

                        
            这是第一次去教研室借的书,一直都没能有时间看,只是随时翻翻,想起来时就看看。说起来惭愧,都看了一个多月,终于看完了!
           《理解新媒体——延伸麦克卢汉》的作者是加拿大人罗伯特•洛根,他是麦克卢汉的一个同事,也是麦克卢汉思想圈子里的核心成员。看完这本书之后,让我认识了一个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他的见解精辟独到,他的“老三论”、“七原理”、“四定律”在现代媒体研究仍然意义重大。“如其运转,则已过时。”新媒体发展的迅速让人们无法跟上其脚步。新媒体景观迷惑了我们的双眼,它与社会、生活、个体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你能说的清谁依赖谁?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其严密的逻辑、透辟的解析、系统的视野把麦克卢汉的思想推至新的高度。此书分为三个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麦克卢汉的思想,然后汲取诸多传播学大事的理念及自己的理解对新媒介如何影响《理解媒介》所分析媒介。最后,作者将视线转向1964年以后出现的新媒介,麦克卢汉生前没有机会讲解的媒介,这也是某种程度上对麦克卢汉的一种延伸吧!此书理论性很强,涵盖知识面广。由于我能力有限,很多东西并没有深入了解。看第一部分时,我是怀着看教科书的心态去看的,越看越枯涩,好几次差点睡着!不过还是记住了麦克卢汉的一句话:“媒介是人的延伸。”第二部分介绍了很多现代媒体的特点。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世界,竟在无形中发挥着这么大的作用。从语言中的书面词、口语词、数字,到服装、住宅、货币、照片、汽车、电话等,深刻地说明了媒介延伸了人的理念。随现代媒体的发展,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手机、电脑等功能也不断强大,应用变得广泛便捷。多功能的打印机、复印机、扫描机、传真机等被广泛应用。搜索引擎、人工智能、数据空间许许多多陌生又熟悉的词汇萦绕耳旁。虽然对这本书理解还不到位,但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57#
发表于 2016-1-11 21:47:41 | 只看该作者

谁是天空的另一半


                                                      
            当第一眼看到这本书,便被其优美的名字所吸引,同时引发我的好奇,天空的另一半会是什么呢?其次是看到对本书的副标题——普利策新闻奖得主讲诉女性的绝望与失望。于是,我从教研室把它带回了寝室。拿回来之后,便迫不及待地看起来。然而,读完后心情却莫名的沉重起来。
            本书是美国人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和亚裔美国人雪莉•邓恩共同完成。他们是一对夫妇,并且共同获得普利策奖。本书主要是以亚非拉国家存在的一些现象引发的故事为线索,佐以大量数据,展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整个世界对此困境的看法,以及女性身上自我觉醒的力量。引发了一系列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多纬度的思考。看完之后,虽然和我对此书的期待并不一样,但却有了新的收获。
此书首先以女孩效应开始,讲诉了一个柬埔寨少女被骗而遭遇的种种不幸,引出本书主题——解救女性。接着作者又讲诉了一系列妇女遭受性别歧视、性贩卖、强迫卖淫、性别暴力等待遇的故事。每当看到故事中妇女遭受虐待:被打骂,泼硫酸、挖眼睛、轮奸等不公平待遇时,每当看到还在有孕妇因为难产或医疗保护不够等人为因素而死亡时,心里总有一种很心酸的感觉。总以为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些离我们很遥远,没想到每天依旧在上演。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在过去5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遭到杀害的女孩,比整个20世纪死于所有战争的男性还要多。仅仅因为他们的性别。”也有这样一些评述:“一本对我们时代的基本道德问题投以坚定注视的书。”书中的故事虽然大多都没有发生在中国,但是书中所呈现出的问题却是普遍存在的,在中国同样存在,区别只在于程度以及面对问题的女性人数在人口中所占比重高低。这是个沉重的问题,虽然我并不能做什么,但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关注。
文中提到妇女受到此等待遇的原因时谈到了教育。“如果你觉得教育成本太高,请试试看无知的代价。”“没文化,真可怕。”不知道怎么了,突然想起这句话。的确,教育在解救妇女具有巨大的作用。只有当本身意识到问题严重性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思想上的救赎才能真正挽救一个人。



58#
发表于 2016-1-11 21:48:48 | 只看该作者

读书不孤单




                                                                  
         这是室友给我推荐的一本书。她说,看完这本书,你会爱上读书的。于是,怀着一颗期待的心从教研室把她借来。
书的封面写着这样一段话:用耳朵阅读莫言/写作是为了活着/爱情是一种病/人人都有心兽/小心有人窃听你的大脑/吃植物是不是杀生/天才的责任就是做自己/沉默也是犯罪/选择越多并不越幸福 这段话很好地概括了该书的精髓。这是凤凰卫视主持人梁文道所写的一本书。这是由于他曾在凤凰卫视主持一个节目《开卷八分钟》,每天花分钟的时间介绍一本书。这是他多年介绍这么多书的想法与思考。
        本书把这些书通过自己的感悟呈现给读者,从这个层面来讲,我认为是很成功的,至少吸引了我。我是一个很想看书的人,希望能充实自己,但由于看的书太少,对于书籍的了解少之又少,读完这本书,突然就萌发了读完这些书的念头,可见,这确实是一本很好的介绍书籍的书。
        该书分为六个部分讲解了52本书,从我们的时代讲起,开篇介绍了我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一些书。以前总是听说过他的书,一直没能有机会去看,今天终于又一次接触莫言,不仅了解了他的作品,还进一步认识了他本人。有了作者的介绍,我对莫言的书有了更多的期待,《酒国》、《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等在他的讲解下,一切都那么有趣,生动。其后,作者又谈到村庄里的中国,从反映底层生活的人民中看去,然而对于我来说,这是比较枯燥无味的,但是看完细细想来,也颇具现实意义。除了国内作品,作者也放眼国际,有关于爱情的悲情故事,士人风骨,耐人寻味的神秘洗脑术,充满科幻色彩的时间、世界、密码等。读起来迷迷糊糊,听起来有高大上的感觉。
        其实,这不仅是介绍书籍,拓展我们的视野,我想作者更深层次的目的应该是让我们更多地去阅读,尤其是好书,从而学会思考。真如书名所写,读书,让我们不再孤独。


59#
发表于 2016-1-11 21:50:04 | 只看该作者

是逃避还是追求



                                                              
            这本书封面很简洁,只是几个形状组成的一些图形,看起来奇奇怪怪的。当初去教研室借书的时候,一看这本书的名字,我就在想:逃避自由?现在社会竟然会有人逃避自由?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管他呢,看看呗。
             这本书是著名徳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家、哲学家艾里希•弗洛姆所写,诞生于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在纳粹党统治下人性的变化之类的。在本书中弗洛姆主要探索了在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 作者在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本书分为七个章节,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五章节——逃避机制。如受虐与施虐、破坏性、权威主义等。此外,我还更深层次认识了作者, 埃里希·弗罗姆一直致力于研究现代人的性格结构及有关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问题。这本《逃避自由》是这项研究的一部分。目前的政治发展及其对现代化最伟大的成就——个性及人格的独一无二性的潜在威胁,使他决定中断大范围的研究,集中精力专门研究对现代文和社会危机最要紧的一个方面,即,自由对现代人的含义。 《逃避自由》大致的意思,就是之所以几乎同一时间出现了极权主义,像各种专制,通常认为是由于他们采取了欺骗的办法上台之后,拥有巨大权力,人民没有能力将他推翻,但是弗洛姆认为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专制的某些做法,其实是暗合了人类心底的某些恐惧和向往的,因此才会有这样巨大的影响力。尤其是他在书中提到了一次催眠,在给被催眠者灌输思想,以至于醒来后会觉得是自己的思想。这让我想到,若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的思想,究竟属于我们自己,还是属于……
              里面有一句话让我觉得对现代社会产生了一种很迷茫的感觉。“现代人在幻觉下生活,他自以为他了解他所想要的东西,而实际上他所想要的是他人所希望他要的东西。”我甚至想到现在我们所做的事,是我们心里想做的,还是被迫的,包括现在写这个读书笔记。


60#
发表于 2016-1-11 21:50:56 | 只看该作者

记忆


                                                                        
              这本书属于西方心理名著,是德国人赫尔曼•艾宾浩斯写的。世人对他评价挺高:实验学习心理学的创始人,对人类学习和记忆实验研究的第一人。刚开始看到这本书时,深蓝色的简洁封面透着些许神秘。看到书名时,我以为是介绍关于怎样记忆的具体方法。正好对于我最近背诵各种文字或许有帮助。于是我就把它带回来了。
          看完序言,我猛然发现这不是高中时英语单词背诵小册子上面介绍的那个人吗?原来是他!这不由得引起了我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书中曾介绍过艾宾浩斯记忆或遗忘曲线: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
           他运用严格的试验方法研究记忆,突破了心理实验局限于感觉、直觉的范围,为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基本方法与材料提供了基础。虽然他的实验都是他一个人做的,他既是主试者又是受试者,其结果普遍性受限,但由于他受过长期练习,所得结果就有较大普遍性,且在后来也被证明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书中曾说过: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人脑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人们记忆的内容。正如我们学习英语单词、短语和句子,甚至文章的内容都是通过记忆完成的。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有很多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学习当时的记忆效果,孰不知,要想做好学习的记忆工作,是要下一番工夫的,单纯的注重当时的记忆效果,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同样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
           不过,艾宾浩斯由于在记忆发展过程中只做了数量的测量,对内容性质没有进行分析且又因为用无意义音节做识记材料很造作而收到批评。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