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殷玉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级段茜新闻日志专区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6-1-10 23:44:38 | 只看该作者
《乌有乡消息》
这是第一次看有关空想社会主义的书籍著作。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小说家威廉•莫里斯用第一人称“我”展开了这个故事的叙述。
这本书讲的一个19世纪的社会主义者在睡觉醒来后,惊奇地发现自己穿越到了200多年后,这时已经实现了所谓的“共产主义社会”。
其实,以一个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有时会觉得有些可笑。因为本书作者威廉信奉的是空想社会主义,他在书里设想的200多年后的“共产社会”里,人人都幸福安乐。他甚至还舍弃了空想社会主义的设想的集体生活,认为集体生活只是未来美好共产社会的初级阶段。
书中主人公“我”通过游历的方式了解到了200年后的新社会。
在我看来,作者威廉受他所在的时代的局限,他的有关未来社会的设想是有缺陷的,比如说:“我”看见新时代里的人都十分漂亮,穿的衣服同中世纪的人很想;建筑是中世纪的哥特风等。在威廉的思想里,没有构建出一些新东西,相反总是回到14,5世纪去,把未来人的生活方式描述得有点像小国寡民,安居乐业的样子(起码在我看来是这样的)。
并且他一味地强调劳动,在未来社会里,劳动是至高无上的光荣,人人都热爱劳动,人人都渴望劳动。在未来社会里,没有法庭,没有监狱,甚至没有警察,连“离婚”一词都会略感生疏。起码在我看来,这种设想是不科学的。因为人的利益网是复杂的。威廉的书里说:人们可以随意地加入或离开一个家庭,其他人也会尊重这种做法。说感情是纯粹的,因为没有了货币金钱交易,也就没有了财产,因此婚姻就与财产无关,全部都是因为爱情。
我看到这里时反应很大,十分不同意他的观点。爱情是有期限的,家庭组合起来的因素不仅仅是爱情,还有责任等等。并且在威廉的设想里,人们可以随意加入或离开一个家庭,这不可避免地将会涉及到伦理问题,这是他所没有想到的。
此外还有他对政治问题的看法,通过“我”与105岁的老哈蒙德的对话表达出来。在我看来,他局限于自己所在的时代与阶级,把政府看为阶级统治、阶级压迫的工具。所以,在他的设想里,未来的政府是不存在的,甚至连政治问题也不存在。
其实,当威廉出版这本书时,已是1892年了。那时的英国已然是一个工业强国。可在威廉的小说里看不见工业的影子,迪克告诉“我”,这是因为人们喜欢劳动,所以许多机械制造就被代替成了手工劳作。这在现在看来显然是十分不合理的。
然而,就威廉所处的时代来讲,他能提出这样的设想已是很不错的了。并且,这种设想对当时的工人运动起到了鼓舞作用,为当时备受压迫的工人创造了可以憧憬的伊甸园。
52#
发表于 2016-1-11 00:12:53 | 只看该作者
《活着》
其实,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就早已经看过由这本书改编而成的电视剧了。只不过看电视剧的时候,我还很小,大约也就是小学3,4年级的时候吧。
那个时候虽然比较小,可是由于故事情节与演员较好的表演,我很入戏,对它还是有一些感悟的。比如说,会心酸,会心疼,会感觉上天不公之类的。
后来,我接触到了余华的这本原著——《活着》时,我才猛然惊觉原来小时候看的电视剧——《福贵》是改编自这本书的。后来又听说这本书曾被拍成了电影,在国外拿下了许多奖项,可惜我还没来得及看这部电影。
每个人对生命的理解都不一样,正如这本书的主人公——福贵。那说他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幸运的是他长命,家财散尽的时候活着,在子弹横飞的战壕里活着,在文革的风浪里活着……可是他身边的人却都不在了,父母先后去世,小儿子在小学的时候就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爱他,为他奉献一辈子的女人家珍也离去了;女儿死在了难产;女婿死于非命;最后连相依为命的小外孙都先他而去……
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又为什么活着?史铁生在地坛里想了许久这个问题,福贵在生活的伤痕里逐渐看透了这个问题。每个人对活着的理解不尽相同,正如《遗愿清单》里说:“Our lives are streams, flowing into the same river, towards whatever heaven lies in the mist beyond the falls…Close your eyes, let the waters take you home.”(我们的生活虽是不同的溪流,却流向了相同的大河,流向了那拥有水瀑轻烟的天堂…闭上眼睛吧,让流水带你回家)
我们活着便注定要离去,我们现在忙忙碌碌的生活,却终究是要奔向死亡,我们的生命就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
现在我来讨论什么是生,什么是死,什么又是活着的问题似乎有些为时过早,毕竟我也才来到人世间不过十八年而已,看法也许会太过肤浅。然而,这并不代表我不能思考这个问题。这种问题,我们应该时常思考,时常反思。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现阶段,一个十八岁的我对生命的一点点思考。
53#
发表于 2016-1-11 00:48:08 | 只看该作者
透过《第一日》看见的“可怕”
         ——读马克•李维的《第一日》有感
这是我曾经为《周刊》推书时,写的一段推书词:
“一对分离了15年的初恋情人,女考古学家凯拉和一位天体物理学家阿德里安,他们为了各自的探索在命运的安排下又重新相遇,一起踏上了征途,又莫名卷入一个幕后全球性组织的争斗中,探索、逃亡,从欧洲到非洲,再到亚洲、南美洲,从巴黎到伦敦,到埃塞俄比亚高原到北京••••••几乎跨全球的游历,是一部混合了魔幻、探险、阴谋、爱情与亲情的小说,被法国读者称为‘一部带着糖浆式的幸福感的作品’。”
其实,看到这本书时,我很是震惊,一是被作者马克•李维巨大的脑洞所折服,能想出如此奇特的故事。毕竟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仅看了两页书稿,就决定重金买下它的电影版权;二是被作者丰富的知识所拜倒。没错,这里形容知识我没有用“渊博”,而是用“丰富”,因为你看了书后就知道这本书所涉及的知识涵盖了方方面面:有考古的、历史的、天文、物理、地理等等。并且这本书里的主人公还几乎跨全球地游历,跨各个大洲。
本来就喜欢看科幻、悬疑与冒险小说的我对它更是没有抵抗力。我还曾上课偷偷看过此书,它对我的吸引力实在是太大。
其实,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不仅是它引人入胜的情节,也不仅是作者奇大无比的脑洞和丰富的知识,最让我震惊的是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可怕”。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本书里有一些篇章讲的是主人公在中国发生的故事。
首先,我来自山西,自然知道山西的临汾空气质量是极差的,可是马克•李维作为一个法国人,他似乎却比我更了解临汾的情况。在书里他写到两个主人公将车开到了另一个城市后,他们就知道自己已经到了临汾了。因为这里的空气质量明显下降,使他们不得不做一些防范措施,并且尽快离开。
哎,我国的空气污染真的臭名远扬,我在小说里都看见了外国人对我们空气污染的赤裸裸地鄙视,也是醉了。这几日绵阳也有雾霾了,看来我国的污染真的是严重到了一定的境界了。

其次,主人公们又来到了华山。华山我去过,北峰上确实有一些寺庙,上山沿途的一些寺庙和建筑确实不少都是或唐朝或明朝或清朝修建的。并且确实有小道可以登顶,然而小道的所在地却是大部分人所不知道的,并且也不为人所开放,因为太凶险了。可是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通过小道登顶了北峰,看到了大家都能看到了寺庙,可是他们却注意到了大家很少注意到的石狮上的文字与符号。他们把这些符号与八卦阴阳相结合,推导出了他们想要的信息。

且不说是否这些符号真的存在某种特殊含义,但从一个外国人对我们的国家如此了解就让我觉得可怕。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了这么久,有时竟还没有一个了解自己生活的土地,还没有一个外国人关心我们的环境问题,这难道不可怕?
我们连自己都不了解,连自己都不关心,怎么可以变得更好更强大呢?只能说是“可怕”!
54#
发表于 2016-1-11 15:56:30 | 只看该作者
《自卑与超越》

关于“童年对人生的影响”
看完《自卑与超越》感触很大,而“童年对人生的影响”这一节的内容,让我想到了另一本书里的故事——《追风筝的人》。
大体了解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后看本书,更让我觉得,这本书其实就是在变相地写他自己。
作者阿德勒有一个不幸的童年,虽然家庭富裕,可是从小患有佝偻病,在兄弟姐妹中感到很自卑。并且5岁时患上肺炎,几乎使他丧命。他的童年是不幸的,然而被他的内心却是向上的,立志成为一名医生,以便“已死亡作斗争”。他这样的人生经历与心路历程无疑与他在“童年对人生的影响”中所提及的第一种心态相吻合——“童年的不快乐很可能被赋予相反的意义”。我猜想,也许他的许多个体心理研究都是以解剖自己为基础的。

关于“梦对早期记忆的影响”
阿德勒说:“留在脑海中的记忆会凝结成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经验,它可以让我们找到人生的意义所在。所以,每一段记忆都是不可或缺的。”阿德勒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例举了许多实例。透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童年的记忆对人生的影响确实很大。先是影响了性格,性格又影响着人生的发展方向。看了这后我也算理解了,为什么那些不管狗血不狗血的电视剧和电影里的主人公总是反复提着自己的童年经历或者是梦境了。哈哈,之前我还觉得编剧太矫情,童年一个小小的事件居然被夸张到这么大。不过话说回来,有些编剧编的剧还真的太狗血,两个七八岁大的娃娃曾一起玩过,分开二十年后相聚相爱只是因为童年在一起的感觉。我觉得虽然童年以及童年记忆对人的影响确实不小,但是有些编剧编剧的时候未免太夸大了吧。

关于“自卑心理”
初中的时候我们班有个同学患有抑郁症,然而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却并看不出他有哪里可以抑郁的——家境殷实,弹得一手好琴,还经常进行钢琴表演等。后来我与他成为了很好的朋友,现在还时常联系着。看了这本书后,渐渐发现了一些东西。
阿德勒说:“当一个人遇到他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结。”当然,每个人的自卑表现的都不一样。有些人是哭泣、歉意,有些人是愤慨,还有些人是将使自己自卑的、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搁置一旁,转而投向对于自己来说简单的事情中。从这些事情里他们寻找到优越感,使自己给自己营造一个自己很强大的假象。我想,也许我的朋友就属于最后一种。因为他有些生理缺陷,说话说不清,有些小结巴。然而他弹起琴来却非常自如,歌也唱得不错,唱的时候完全听不出他咬字方面的缺陷。也许,他是把自卑掩藏在了音乐里。
这本书我还需要再细细的品读,自己觉得现在对这本书理解得还很不到位,应该有更深入的理解。
55#
发表于 2016-1-11 16:28:54 | 只看该作者
《北二楼下的小摊》
北二是我们女生的公寓,公寓楼下时不时就会有各种小摊:有卖数码产品的,有卖粥的,有推销寿司的等等。然而,最引人注目,最有特色的还是那些你只见货物不见售卖人的小摊。
这些“自主小摊”的摊主基本都是我们住在北二楼的女生。她们早上把这些装着货物的箱子放在楼下的台阶或是报刊栏下面,在箱子或是一张纸上写着东西的价钱。然后准备一个小钱箱,大家自觉投币并找零买东西。这种售卖模式的小摊刚刚只有几家,后来许多人都开始做这个了。
然而,最近好多人的小摊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有的在收摊清点的时候发现东西少了,有的是钱少了,还有的是东西和钱都没有了。昨天还见到楼下几个女生和管理员阿姨在说东西和钱被偷了。
这种小摊靠的是自觉,然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总有人的自觉性不够。所以,东西和钱财被偷是难免的。希望摊主们能多加注意,提高防范意识。
56#
发表于 2016-1-11 17:29:05 | 只看该作者
《图书馆》
昨天早上终于起早了,早早来到图书馆排队,等了20多分钟图书馆终于开了门,我也如愿以偿地“抢”到了座位。
在我刚坐下的时候,我记得旁边明明有一个男生。可是一会功夫人就不见了。然后从早上9点到下午四五点,我旁边的位置就始终呈现有书没人的状态。我也是挺郁闷的,你说一大早你来占座,等等了几十分钟才抢到的座位,结果把书一放,坐了一会就走了。书还留在原地,人却没有再回来过。许多想找位置坐的同学都试探性地看了看我旁边的“空座”,但看见桌子上有书,并且书还展开着,就只好失望地走开了。桌子上连张纸条都没有,也真是的。
在这个考试季,图书馆的座位十分紧张,愿大家文明占座。
57#
发表于 2016-1-11 17:29:15 | 只看该作者
《“中毒”太子妃》
一周多以前,本来没有想看电视,只是随意点开了一个自制网剧——《太子妃升职记》。结果,不曾料想,我直接中了“毒”,看得一发不可收拾。
不过不得不说,《太子妃升职记》真的是良心网剧。看点有许多:
一是高颜值剧。剧里从太子妃到宫女,到可怜楚楚的江氏,到后宫“嗑瓜子天团”的四人组,到路人甲乙丙丁,都美到离谱。男演员的颜值也爆表。最让人想不到的是剧里面最“怂”的赵王,在现实生活中是型男以为,分分钟帅哭我,我已由路人转粉!
看点二,剧情雷而不腻。这部剧是根据小说改编,很多情节都令人意想不到,不管有惊喜,不断有笑点。
看点三,演员的演技都很棒!尤其是太子妃张芃芃的饰演者张天爱,那演技真的是绝了!因为剧中的张芃芃是“女儿身,男儿心”,或是说他(她)本来应该是男人,后来变成了女人。张天爱演得真的是太棒啦!
看点四……
看点五……
啊啊啊,我觉得自己已经中毒太深,不能够继续写下去了!因为我越写越想看!但是我有考试,我要忍着这“中毒”的痛苦,等考完试再看!
58#
发表于 2016-1-11 17:29:27 | 只看该作者
《考前复习》
考试最恐怖的是什么?
我来告诉你,在我看来,最恐怖的不是上考场,而是考试前的复习!!!
为什呢?
其一,不用我多说,大家都很清楚,那就是图书馆占座!真的是用抢来形容占座。
其二,就是考试前在高强度的紧张状态下进行学习,突然就觉得自己小宇宙爆发了,在时间最紧迫的时候,真的是一天一本书!时间再紧一点,真的是半天一本书都有可能。小宇宙的无限潜力就在这个时候爆发了!不到考试前真的是不知道自己潜力有多大啊!效率哇哇的,老高了!
其三就是考前复习了一堆,上考场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复习的没考,考的没复习到!就是莫大的心痛!没错,我今天考现代汉语就经历了一场这样的心痛。我还帮别人划了重点,可是最后“辞格”那里我居然没复习到,莫大的败笔与心痛。‘
59#
发表于 2016-1-11 17:29:4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老人》
昨天晚上,班长拿来了开学初始我们交给彭启瑞爷爷的稿子。
真的有被感动到,这么多篇稿子,彭启瑞爷爷真的都认真地看了,每篇稿子上还有他做的笔记。彭启瑞老爷爷年纪也挺大的了,还在如此认真地批改作业,做自己的工作。于是乎,我的思绪不由飞远。
有时候我就在想,老了以后我会做什么呢?虽然现在可能会觉得我想这个问题有点奇怪,但是我真的想过。难道我也会成为跳广场舞的老大妈的一员?也不知道那个时候广场舞还时兴不时兴了。又或者是像许多老人一样去公园或棋牌室下棋打牌和喝茶?但我好像天生对牌就没什么兴趣。(尽管我爸妈挺喜欢打牌的,也许是物极必反) 又或者是像艾丽丝•门罗《逃离》最后一章的女主那样,和一群老头儿老太太疯狂的环游世界?还是说帮着子女带带孩子、做做家务?天啊,太可怕了。
仔细想想中国的许多老人负担太重。年轻的时侯努力打拼,为子女操劳。等子女长大后又为其家庭担心。子女工作忙,老人又担当起了做家务和带小孩的职责。真的是老了都不能歇息。也许许多老人是自愿这么做的,因为他们“闲不住”。我想到了《遗愿清单》里的Carter,在一次与妻子的对话中,他说,他已经为子女为家庭操劳了45年,他应该有自己的生活了,他应该去追寻自己的追求。
我感觉他说的不错,不是人老了就没有追求没有价值了。当我老的时候,我还有许多追求,我的生命还没结束,不应该成为子女或家庭的附庸,应该去追寻自己的生活。
而在我看来,现在的中国老人被家庭束缚得太紧,当然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有经济上的,情感上的,也与我们的社会福利保障有关。
我希望给自己一个承诺,当我老时,我还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还有自己的追求!
60#
发表于 2016-1-11 17:34:16 | 只看该作者
                     反法胜利70周年思想交流会
    9月29日晚上七点,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第六党支部为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响应“五个一”专项教育实践学习周活动,于东二教学楼401教室开展“建设学习型党支部,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思想交流会”活动。交流会由视觉传达专业的一名同学主持,赵多老师出席指导,一些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交流,活动持续一个半小时左右。
  交流会上,参加活动的人员首先观看了9月3日阅兵的精彩视频片段,尽管已不是第一次观看,然而当大家看到中国的各个部队接受检阅及习主席巡视的画面时仍然十分激动。随后,各积极分子们由反法胜利阅兵为线索,展开了积极的交流讨论,其中有人谈到,他从2009年起就开始关注阅兵,曾想象过作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然而现在是和平的年代,我们更应该用知识保卫国家,用知识爱国,不仅仅应该只是参军;还有人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中国民族的胜利,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等,大家踊跃发言,积极交流,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
  交流会最后,赵多老师总结评价,希望大家铭记历史,展望未来,加强理论学习研究,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端正自身,努力向上,入党积极分子争取早日入党,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奉献,共创美好明天。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