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殷玉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级刘俊伶新闻日志专区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6-1-10 15:34:53 | 只看该作者
浅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我一直觉得心理学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别人的一言一字,一举一动,都透露出许多信息。你可以从这些细节去探索他的内心世界。
作者叫古斯塔夫.勒庞,法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有着“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利”之称。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马基雅维利的这个名字,去百度了后才知道,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的政治家,思想家。说他以主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著称于世,马基雅维利主义也因此成为权术和谋略的代名词。看着这评价,似乎不太好。
   再看名字——乌合之众,什么意思?百度的解释是临时杂凑,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什么叫群体 ?或者是什么叫一群人?勒庞给出的解释着实让我有一点意外——许多人凑在一起,就叫群体。多么的简单易懂!作者认为群体一旦形成,就立即有了群体的特点。我就举例说说吧。
群体情绪的相互传染,对群体的特点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在当今社会,有着很明显的表现。就拿这几天大热的“快播案件”,来看,激烈有趣的审判庭上,上演着唇齿大战,人人都支持快播的无罪和赞赏辩词,公众的情绪被点燃,并且一个传染着一个。
勒庞还说道“妇孺言论不可轻信”,这我就有一点不同意了。文章中举了一个法国男童失踪,在他母亲和其他的人的误辨之下,将一具尸体当成了她的儿子。他说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由此我们可以证实自己的言论:产生这种误认的经常是妇女和儿童,因为他们最缺乏主见。儿童我倒能理解,毕竟心智都没有发育成熟,但是作为成年人的妇女为什么莫名被批判?难道从几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来吗?我看,是不能的吧。
52#
发表于 2016-1-10 16:30:16 | 只看该作者
浅读《逃避自由》
刚拿到手上的时候,这本书的名字就吸引了我。《逃避自由》,自由,明明是所有人向往的啊,我们不是天天在渴望着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吗?为什么作者却说要逃避自由?
原来这是有时代背景的,作者弗洛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写的这本书,当时法西斯极权威胁着全人类的共同命运。《逃避自由》既是弗洛姆对两次大战之后政治经济现状的诠释,也是他从心理学角度对当代社会做出的系统而强烈的批判。
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集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他在书中主要探索了在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他提出:如果民主的兴起让某些人自由,那么与此同时,他也就产生了一个让人感到孤立,无能为力的社会。
他说自由的出现,是以个人的出现为代表的。我知道人的出生是什么,但是个人的出现是什么意思?他举了一个例子,R休斯在《牙买加的劲风》一书中,淋漓尽致地描写了一位10岁儿童个体性意识的突然苏醒。艾米丽在玩耍中,一个念头划过脑海,她意识到她是她,开始打量自己的身体,开始有了自己为什么不是别人的奇怪念头。弗洛姆称之为个体化进程日益加剧的一方面——自我力量的增加,这也同样带来了孤独日益加深。我想起了在我小学的时候,我也有过一段时间,突然意识:我的思维为什么存在于这个肉体之中?我为什么不能是别人。这些一直困扰了我好久好久,直到上了中学,就渐渐忘了。
在我们个体化自发进行的同时,一些个人及社会的原因却妨碍了自我的增长,这两个趋势间巨大差异的结果是人产生一种无法忍受的孤独与无能为力感,还导致心理逃避机制的产生,也就是所说的逃避机制。说实话,我不是很能理解这句话,大概就是自我自由增长
的时候受到阻碍,我们就会感到孤独?所以想要逃避,逃避自由?
53#
发表于 2016-1-10 17:35:19 | 只看该作者
期末的最后几天,势必会是一场争夺图书馆座位的战争。大家都相信:临时抱佛脚还是有一点用的。据前方打探情报的朋友说,在天还没有亮的冬日清晨七点钟,梧桐大道上还点着灯,图书馆外面已经排起了几条长长的队伍,据说是在图书馆开门之前抢占座位。
我们这两天也要考试了,平时没有努力,在最后几天的时候还是想要抓紧时间看看书。艰难地从床上挣扎地起来,在九点钟之前吃了晚饭。寻思着到底在哪里看书,自习室?不行,不行,太小了,只有几个座位,肯定没有了。西七还有的在上课吧?西一?对了,西一的二楼教室都没有用来上课,去看看吧。
  走到清冷的西一底层,我还以为会全是空的教室,结果从门口的玻璃向里面望去,教室里面可以说是用座无虚席来形容。我想象中的全是灰尘的座椅并没有,只有来来回回走了好几圈才发现的座位。安心坐下来之后,没看到几眼书就想把手机掏出来,看到邻桌的女生也是。就这样,度过了一个宝贵的上午。所以,我决定了,以后看书坚决不带手机。
54#
发表于 2016-1-10 21:42:20 | 只看该作者
浅读《罗素论教育》
中国的教育体制需要改革,这是我们大家都明白的一个道理。罗素在几十年前就提出了一些在现在看来仍不过时的看法。
在这本书中,他通过了读现存的各种教育制度的评估,批驳了陈腐的传统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改方案。他还分别站在了家长,教师,学生,和社会的角度,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字里行间充满了辩证思想,引用了精神分析理论,新教育理论以及传统教育理论,但都未教条式地全盘肯定或者否定,而是抽丝剥茧般的细致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他在文章中提出重视教育,教育司开启新世界的窗户,与美好的生活息息相关,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理想的人及理想的品格,必须克服传统偏见,善于利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新成果来改进教育原理及教育方法,建立统一的教育制度,普及幼儿教育,重视幼儿道德习惯的培养,并采用合理的方法,重视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破除历来咋性教育问题上的神秘性及阴霾,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在当今的中国,谈“性”色变。每当孩子们问父母我是从哪里来的,都遮遮掩掩的搪塞过去。罗素说这个时候要坚持两项规则,我很同意。第一是:永远真实地回答问题,第二:要完全像对待其他知识一样对待性知识。如果我们现在的父母都能做到的话,我相信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案件发生了。
55#
发表于 2016-1-10 22:22:56 | 只看该作者
浅读《看见》
柴静,我相信这个名字大家都不会陌生。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主持人,《新闻调查》记者,《看见》栏目的主持人。她在2013的时候出版了同名的书籍《看见》,最初是高中同桌的极力推荐,我看她在上课时分也忍不住拿出来瞟两眼。
这本书可以说是她讲诉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也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以看做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在书中,我印象深刻的是,她说:她关注的是社会边缘的人。无论是边远山区的服毒孩子,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还是在保守议论的同性恋者。他们也许都属于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当有人质疑她的写作对象太过于边缘化的时候,柴静只是用作家野夫说:那是因为我们已经不是大多数人,在很多程度上已经免于受辱。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感受到了自己的震撼。原来我们在冷眼旁观可怜的边缘人士的时候,我们自己也算。
这书从陈去找柴静开始,在陈逝世后结束。书的主线,就是主角柴静作为记者的成长历程,在经历了被否定-迷茫-模仿的挣扎之后,终于实现了独立,而这独立,与民间故事中“丧亲”的要素又是紧密相连的。整本书的故事中涉及的典型元素简直可以当作一个民间故事来进行分析。一个普通人的传记,不会出现这么明显的模式。真实生活的特点,是很多事件在进展中,人物则在不断变动,因此常常有头无尾。柴静所选择构成这本书的事件和人物,则通通有明确的结局,使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读一本成人的寓言或者童话。
56#
发表于 2016-1-10 23:04:4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同学给我发了一个短视频的链接,我就点进去看了看,标题没有写什么,就是YOUTUBE上点击量很高的。
视频的开头就是一个小男孩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打游戏,身后是被百叶窗关的死死的窗户。大门被推开,小男孩的眉头皱了一下,原来是他妈妈回来了。今天奇怪的是,妈妈说手中拿了一个纸箱子。妈妈一进来就说怎么还在打游戏啊?看看外面的阳光多好,说着就把百叶窗拉开,灿烂的阳光一下子就倾泻了进来。可是小男孩仍然在打游戏,妈妈提醒他,你快看一下是什么礼物。
  一打开盒子,一只小狗探出头来,可爱的惹人怜惜。小男孩一下起了劲,准备斗小狗玩,但是看到小狗居然缺了一条腿后,奋力地将它甩在了地上。小狗在地上翻腾了几下,没有放弃,把一个球叼到小男孩的面前。小男孩心软了,将游戏关掉,起身,令我惊讶的是,他居然也是跛子,缺了一条腿,架着拐杖。这样和小狗一跛一跛地走向门外,说:妈妈,我们出去玩了。外面,阳光正好。
即使有时候我们会遭遇阴天,但是晴天的日子还是多数的。
57#
发表于 2016-1-11 12:49:13 | 只看该作者
昨晚上我将手机闹铃定好,7:40准备提前起床,在十点考试前在看一眼,老师所说的重点内容。闹铃准时想起了,迷迷糊糊中听见,索性下床将闹铃关掉,然后继续爬上床,接着做香甜的美梦。
进入考场,拿到卷子后,发现没有之前他们说的考什么名次解释,语素,音素之类的,全是一些课本上的原题和论述,简答题。果真是复习的不考,考的没有复习。我就认了,不过还好,病句字音字型等题型都是我们高中联系过的。最让我痛苦的是最后一个论述题目,词汇的发展变化表现在那几个方面,原因是什么?这个题我记得老师是有讲过这个要考,但是我只是在前几天大概翻了翻,根本没有背,现在已经记不起来了。眼睁睁的看着他们一个一个地提前交了卷子,自己也是越来越着急。实在不行,就当是开放性题目,根据我自己的理解来写几点吧。
我将中学学的历史什么新文化运动都搬出来了,尽量往题目上靠,只是为了凑几个字。再一次的证明了,平时不努力,考场上只能干着急的真理。写的差不多,翻翻前面,似乎还有一道题空着的,我想了二十分钟都没有想出来,再看门口的同学都在等我,索性就放弃了那道题。交了卷,走出教室,只有一个念头,快好好准备明天的考试,不要真的一问三不知。
58#
发表于 2016-1-11 22:10:03 | 只看该作者
前段时间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上海地铁“吃凤爪女”的事件在网上惹起了轩然大波,刘海明老师在课堂上也讲过,他说看那个视频中那个凤爪女连连爆出口,简直不能入耳。今天我在网上讲那个视频翻出来看了看。
视频中一个穿着时髦,短发的女士翘着二郎腿,一只手拿着泡椒凤爪的口袋,嘴里还在咀嚼着什么,周围的地上全是一堆小骨头。这时候听见一个声音说你怎么乱扔垃圾?她还强词夺理的回应:你管的着吗?旁边的老爷爷也是看不下去了。没想到凤爪女还冒出一连串的脏话,不堪入耳,因为语言不通,好多我都没有听清楚。
后面我看新闻说,这个凤爪女还是一位教小提琴的老师,为人师表。竟然做出这样的事情,难以想象她以后教出来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的。从这一件事可以看出,现在我们的整体素质还不高。但是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她为了炒作,炒红自己。有报道称她不仅没有在公司受到惩罚反而还在年会上表演节目,也许这就叫臭名远扬吧。
59#
发表于 2016-1-11 22:34:35 | 只看该作者
这几天网上一直在盛传几张照片,就是一个人形小熊的搞笑话语。有什么“死猪不怕开水烫,越到考试我越浪。”还有什么“不求满分装逼,只求六十分过年。”其实我就是这种人,在考试的这几天里面,我每天晚上还在外面浪。
这不刚刚还在为这六十篇的新闻日志头疼的时候,一个朋友的电话就打来了。“哎,刘俊伶你现在在干什么?”
“啊,我在寝室啊。”
“出来放松一下吧。我们有好几个人呢,都是你认识的朋友,我们在柳池等你。”
“去哪啊?”
“去奶茶店吧.”
“好吧。”我还能免费蹭几杯奶茶喝喝。
就这样,我又再一次的走上了一条浪的不归路。不巧的是,奶茶店没有开门,讨论之下,只得去KTV唱一唱。
好了这个时候我就应该显一手了,在他们唱不上去的时候,我就抢他们的话筒,可是他们就不放手。我认为都是熟人,也就没在意。可是事后想想,这种行为真的不太好,不尊重人。下次的注意了。
60#
发表于 2016-1-11 23:44:42 | 只看该作者
浅读《读人生若只如初见》
这本书的名气很大,但是我之前一直认为,越是畅销书,读的价值就越不大。
它算一个例外。
在食堂外面卖盗版书籍的地方,我随手买了一本。装订的还不错,安意如三个字后面跟着一句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
这本书我差不多断断续续看了整整一年,里面是有许多小故事凑成的。每一节开始的前面都是一句诗词,很是唯美。无论是班婕妤,还是鱼幼薇,都娓娓道出了他们的风华绝美的一生感情。
太多人喜欢这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可知我们都遗憾深重。可是,这一生身,与谁初见又有什么关系呢?生是虚妄,跋涉无人之境。源自虚空,终要重回虚空。你看,这些轮回了千年的花种,至今还在无我无他地盛开。
那些诗句,宛如三月春风里纷纷飘散的花种,有着各自宿命的因缘,落入不同的心田,开出不同的花。乱花渐欲迷人眼,花和人就是这样有深切的缘分。花的开谢暗合这人世的荣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